打印

【净界法师】【弥陀经导读】

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弟子?
                         净界法师

    到这个地方征释名号,讲到正报庄严的第一个,我们在看第二段别释主伴:

    丁二、别释主伴  己一、主

    这一段就正式说明极乐国土它的人,这些人的庄严,这个主就是佛的庄严,这个伴是菩萨庄严。

    我们先看主庄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是说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他现在已经用了多少寿命呢?他才用掉十劫。所以这段经文是说今现在说法,他是一个存在于现在的佛。

    当然佛的住世很重要,我们举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我们叫正法时代;佛陀灭度愈久,这个法就从像法变成末法。

    那你说:诶,修行靠自己,佛住不住世跟你有什么关系?

    你不要说没有关系,你离佛陀的时间愈远,你的环境愈差。你要是不相信,你回想一下:你刚出家的时候修行环境比较好,还是现在比较好?是不是!

    所以我们修行的环境是离佛陀住世愈远,这个环境就愈差。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今天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的时候,他这个时间才十劫,而他的寿命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以他是一个现在住世的佛,也就是阿弥陀佛国土现在是一个正法时代。

    这段经文是说明佛的庄严,这以下我们看伴的庄严。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当然极乐国土不是只有佛,他旁边还有很多的大菩萨。

    佛陀说:舍利弗,彼佛的身边有很多很多的声闻弟子,这些声闻弟子都不是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大阿罗汉,而且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大菩萨也是这么的围绕在阿弥陀佛的身边。

    这个地方经文的重点,就是这个声闻弟子。

    阿弥陀佛国土是一个大乘善根的国土,所以你不发菩提心,基本上你是不能往生的,因为它不摄受二乘人。它不摄受二乘人,那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就会有这个问题。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些声闻弟子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是数世修学小乘,临终回小向大,他本来都是修习小乘法的,后来在临终之前发起了大乘,而且念佛,而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因为他小乘的等流性太强,所以他华开的时候,佛陀随顺众生的根机而为他说法,所以华开见佛悟无生。

    无生,有大乘无生跟小乘无生,他在这个地方是证得小乘的无生。所以若从果位的论断,是证得小乘的果位,但是他已经回小向大了,也可以说是一个菩萨;但是他的小乘善根强,所以佛陀先为他讲小乘法,先证小乘的果位,是这样子的。

    当然诸位都是发大乘心,所以阿弥陀佛为你说法的时候,自然是说大乘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声闻弟子为什么在座的一个理由。

    到这里,是把极乐世界所居住的人──佛跟菩萨作一个说明。

TOP

极乐国土总相跟别相的差异
                       净界法师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是最后一段的结示。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的,这个你要深信不疑。

    极乐世界的因果,前面也有大致的说明;这一段是更详细的把极乐世界因跟果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结示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之因缘:

    重重结示:

    在《本经》当中有四番的结示,依报有三番,正报有一番,主要是让我们生起信心,相信极乐世界的功德。

    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相信:

    从佛陀的受用来说,是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

    就是说极乐国土从佛陀创造的这一部分,当然是弥陀因地的愿力,还有他的六波罗蜜,从佛陀的清净法身变现出来,这个是佛陀所成就的。

    从众生所成就的这部分来说,是众生的净业所感、唯识所变。

    这个地方的净业,从《本经》来说是信、愿、持名。

    我们不但是信、愿、持名,我们还有很多的助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时候,这个所谓的善根福德加持在这个佛号,我们也变现一个极乐国土。

    但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唯识所变跟种智所现的差异。

    种智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你讲到识的时候,众生的识那就有很多的差别。

    你跟你的同学二个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就问:我们到了极乐世界,我们二个到八功德水去喝八功德水,你认为这个甜味会完全一样吗?

    不会一样的。

    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一天拜二百拜、他拜一百拜(呵──),到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就会有差异。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前面说的是一个总相的分析:哦,极乐世界的果报,它受用殊胜,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有情无情同宣妙法;但是这个地方,其实是有浅深的层次。

    为什么呢?

    既然是唯识,这个识就是跟业力有关系,我们讲业力所熏习的叫识,是不是!这跟你因地造业有关系。

    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只能作一个定性的分析,定量的话就看你自己的资粮。

    这样讲的话,我们怎么去理解《本经》呢?

    我们要把‘佛心’跟‘生心’相互的对照。

    佛陀的心所创造的极乐国土,那是一个总相的国土;众生在因地的时候,虽然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但是每一个人因地的福德资粮是有差异的:所以从总相当中,每一个又得到自己的差别相。怎么理解呢?

    我们看下面的譬喻‘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阿弥陀佛的国土叫做本质,每一个众生去接触这个国土的时候,得到自己的影像,就好像在一间房子里面有很多的灯泡: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灯泡,这个灯泡从总相来说是‘似一’,你很难分清楚照在我手上的光明是从哪一个灯炮所照的,这个光明互含互摄;但是‘各遍’,它们的光明各有各的独立体相。

    极乐世界的人民亦复如是,虽然大家都是在受用八功德水、七宝池,但是他有他的差别相,所以极乐世界严格来说是无量品。

    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虽然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变现,这个理是没有差别;但是每一个众生因地的资粮不同,所以一心真如所变现的果地功德自然有差异。

    所以说,我希望我们在了解《本经》的时候,分二部分。

    第一个,总相的了解: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这样是一个总相的了解;

    第二个,别相的了解:每一个功德的浅深,跟你的持名有关系、跟你的资粮有关系。

    光是往生的品位,有些人华开的时间早、有些人华开的时间晚,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还是有很多的差异。

    这段经文的意思,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就是说明极乐国土总相跟别相的差异。

TOP

能念所念性空寂,你就正式的跟弥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到这里,首先我们对于所归依的阿弥陀佛的功德,先建立一个信心──包括果地功德的信心跟因地的信心。

    这个信心我们再解释一下。

    这个信心有三力不可思议,有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

    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分部,是我们不用担心的,弥陀所成就的这一部分,你只要相信就好。

    所以真正在修行的时候,主要的信心是二个:一个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一个所念的法不可思议。

    但是我们在建立信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偏差,我们要调整一下。

    有些人是执事昧理,完全重视佛号,他的心老是向外攀缘,这种人在念佛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差错,就是他那个感应道交是向外追求的,到最后不是跟你的本尊感应道交,是跟谁感应道交你知道吗?

    跟鬼神感应道交了,因为他忽略了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这个感应是向外追求。

    所以如果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你一天到晚只重视所念的佛,那你的心是出去了。

    所以一个人完全重视事相上的信心是有问题的。

    也有人完全重视理性的信心,我能念的心跟十方诸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完全重视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忽略了所念的佛,这种人也不可以,执理废事,那你也没有办法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大家在念佛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把真空跟妙有平衡一下。虽然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但是所念的佛不离开你一念心性;虽然是一念心性,但可也是历历分明。

    我讲一个偈颂给大家体会一下,蕅益大师说:你在念佛的时候去观想一个意境,你就不会偏差。

    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虽然是真空的理性,但是佛号历历分明;虽然历历分明,但是你心中不会向外攀缘,还是回归到一念心性:这个时候能念所念性空寂,你就正式的跟弥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在信心的时候,除了因果的信心,理事的调和也要注意──因果、理事、自他六种信心,详细的说明可以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把这个三力不可思议,开展为六信,你好好体会就会知道。

TOP

阿鞞跋致,这个不退转的内涵,由浅入深有三个
                          净界法师

    这个是我们修净土的第二个功德──发愿,发愿当中有二段经文:第一段是揭示无上因缘,第二段是特劝净土殊胜。

    从经文的内涵来看,第一段的揭示无上因缘,这个因缘是偏重在依报的因缘,这极乐世界的五尘,它产生佛法的力量,法力的熏习力,产生不退转,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净土的殊胜,这个是偏重在正报的因缘,你往生净土以后,有佛跟菩萨诸上善人的摄受,使令你能够功德增上。

    所以第一段是偏重在法力,第二段是偏重在佛跟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这个大乘三宝的加持,来劝我们往生净土,因为它能够不退转、又能够增上。我们先看第一段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这段经文可分为二段:第一段是新生不退众,新往生的不退;第二段是补处位高重,补处菩萨位高。

    佛陀劝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是说:舍利弗!你要知道,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这个阿鞞跋致翻成中文叫不退转。

    莲池大师说:什么叫不退转呢?

    就是它的功德特别的坚固。

    那是哪些人功德特别坚固呢?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众生生者,皆是这个皆是二个字很重要。

    什么叫皆是?

    就是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乃至你五逆十恶往生的,都能够成就不退转,这是第一个,那这个地方是约新往生的,就是一些新生。

    那你要是在那个地方待久了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有这些等觉菩萨,而且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勉强来说,只能够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表达。

    ○附表十──释‘众生皆是阿鞞跋致’

    这个地方,把极乐世界不退转的相貌加以解释:

    阿鞞跋致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不退转,这个不退转的内涵,由浅入深有三个。

    第一个是位不退,这个位就是无漏的圣位,你内心的戒定慧叫做位。

    你入了圣人的法性之流,你不再堕入凡夫的烦恼,这个地方在圣道门来说是初果的圣人。

    初果的圣人跟我们最大的差别:他们的内心叫道共戒,我们凡夫的持戒叫律仪戒。律仪戒是靠愿望来执持我们的戒体,也就是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你忆念你自己的愿望,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初果的圣人,是在整个愿望当中,又产生了无漏的道力。

    所以你看初果圣人,他死亡以后,假设没有往生净土,在这个秽土当中,他生长在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拿刀子强迫他去杀羊,他宁死不从。

    当然他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他也没有遇到佛法,他为什么不杀羊他也不知道,他心中就很清楚这件事情不能做,我宁死也不做这件事情,他对恶法的抗拒是任运生起的,当然他遇到佛法,他就知道为什么。

    所以初果的圣人,他心中永远不再起凡夫的颠倒,这是第一个,叫位不退。

    行不退,那就更难了,这个是菩萨的妙行,他永远不堕入到二乘,这个更难了,这个人要断思惑了。

    第三个念不退,这个人要心心流入萨婆若『萨婆若译曰一切智』海,他的每一个念头都跟即空、即假、即中中道的正念相应。

TOP

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就产生了不退转!
                        净界法师

    这个不退转有三种,我们看要成就不退转的差别。

    首先假设我们选择自力:这个位不退,简单的说你必须要断见惑;这个行不退,你必须要断思惑。

    一个菩萨你还有烦恼,你就很容易退转。所以你要不退转,你的菩萨道要不退转,你必须要没有烦恼,要到破无明、见法身要念不退。

    也就是说你在娑婆世界的修行是要次第的成就,断一个烦恼成就一个功德、断一个烦恼成就一个功德,这个是娑婆世界。

    但净土法门不同:所以我们讲极乐世界是‘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

    诸位在座很多是唯识学、天台宗的大师,请你把净土宗的这些众生判个教吧!(哈哈)

    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断,他有烦恼的种子;你说他是凡夫,你看他的身口意,诶,他表现出来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你说他到底是什么阶位呢?你有没有办法判教呢?

    你说他是圣人也不对、你说他是凡夫也不对,所以极乐世界的众生我们是没有办法判教的,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方法去判教的。

    没有办法判教,怎么会有这样特殊的功德呢?

    就是因地,第一个他依止能念的心,他依止一念的清净心,当他一个能归依的心,他所归依的佛号也不可思议,能念、所念相应的时候,跟弥陀的大愿感应,所以三力不可思议所成就。

    所以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是一个佛无问自说不可思议的法门、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我们不能用圣道的名相来判教。

    我们回到《讲义》,这个地方诸位可以参考古德的解释;不过总而言之,这个地方是‘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这个地方,我们如果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你说他是一个圣人,他心中还有很多很多贪嗔痴的种子在里面,潜伏在那个地方睡眠,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圣人;但是你说他是一个凡夫,他又表现出这种身口意的殊胜。

    为什么呢?

    主要就是他环境的殊胜、佛宝的殊胜,到处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就产生了不退转。

TOP

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净界法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在森林当中打猎,捉到了一只六牙白象,他就把这只白象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喜,就赏他很多的黄金。

    这只白象有什么特色呢?这只白象非常的勇敢,在跟别的国家打仗的时候,它勇往直前,所有的箭射它,它是不退转的。

    平常没有战争的时候,国王就把这只白象好好的供养起来。国家当中,要是有人犯了死罪,就把这个死刑犯丢到这只白象前面,白象过去一脚就把他踩死。

    后来有一天,白象所居住的环境发生了火灾,就把这只白象移到另外一个地方住。换了一个环境没多久以后,哦,这只白象的个性改变了,把死刑犯丢过去,它并没有踩死他,只是过去用鼻子闻闻他、拍拍他的肩膀就走了。

    这个时候,养白象的人感到很奇怪,就报告国王,国王很惊讶,而且很恐怖,说:这样不可以啊,白象是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它的个性从凶暴转成调柔,如果让其他国家知道,那还得了!

    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智慧大臣就说:国王啊!这件事情很简单,白象的个性本来是很凶暴,为什么变成调柔呢?你想想看!它换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旁边刚好有一个僧团,整天做早晚课(众笑),白象整天听到早晚课的声音,净法熏习,所以它的个性就变调柔了。

    国王说: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再换一个地方,把它送到屠宰场的旁边去,整天让它听杀羊、杀牛的声音,它的个性就会变化。诶,果然把它送到那个地方以后,它凶暴的个性又发作了。

    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我:这只白象的个性,到底是凶暴的个性、还是调柔的个性呢?为什么它有多重的性格?它这只白象,有时候凶暴、有时候调柔,到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们可以告诉我吗?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相貌,其实是一个阿赖耶识,我希望大家不要被你现在的心态所骗了,你现在的心态是无量的种子其中的一个种子起现行,如果我们今天往内心的深处再观进去,看到你内心的潜意识,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大海,有很多干净的海水、也有很多肮脏的海水,浩浩三藏不可穷;但是这个海水要变成波浪,渊深七浪境为风,境界风一吹,就知道哪一个水会生起波浪。

    你说你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我的回答是:看环境而定。

    你从小生长在一个染污的环境(当然初果以上位不退的菩萨我们不讲),就是资粮位的菩萨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凡夫是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环境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无住,一定有所住,有所住就受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修行为什么一定要依止僧团,你为什么不到西门町去修行?(众笑)你到西门町修行,纵使你整天拜佛,那个功力受外境影响而抵消掉。

    所以忏公师父常说: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你在山中睡觉,你总有睡醒的时候吧!对不对!睡醒的时候,你看你早课、晚课、吃饭的时候念供养,整天都在三宝当中。

    我们讲一句实在话,凡夫的烦恼是不能刺激的,只有圣人你可以刺激他。

    所以很多人说:我在娑婆世界历事练心,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没有资格讲这一句话。生死凡夫的善根是要保护,诸位读读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他修止观的时候要二十五个前方便,要息诸缘务、要有人供养你衣食具足、你要能够持戒清净,你要在很多的条件之下,才能够产生止观的正念,你不是到都市就可以修小止观的,不可以的。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劝我们往生呢?当然前面讲到很多,但是他告诉你重点在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你在那整个佛法的熏习当中,你的正念特别的坚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就是说我们今天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在整个阿赖耶识的大海当中,我们栽培一个佛法的善根,刚开始这个幼苗要在温室中栽培,你不能在风雨当中、台风的时候栽培幼苗,不可以的,它禁不起摧残的。等到这个幼苗慢慢茁壮了,你把它拿到台风下面去历练,越历练越强壮。你到极乐世界去成就法身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你要怎么历练全部没问题,你心中无住。现在不可以,现在我们没有功力去抗拒这种外在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