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欲求寂静无为的安乐,首先要远离愦闹。处在愦闹当中受各种染污因缘的影响,没办法专心学法修行,所以首先要远离愦闹,独处闲居。
“独处”,就不与世俗的人、事来往。首先把自己关闭起来,不受外境的干扰。不然你处在闹处,只会不断地起烦恼造业,结果心会越来越乱,轮回的业越来越多,那就根本得不到寂静无为安乐,得到的只有烦恼和苦恼。
静处的人被帝释诸天所共敬重,原因是安住静处会生长功德。一开始要有好的环境保护自己的心,这样持续地修行,就不断地从心里生出信心、慈悲、智慧等功德,因此就被诸天敬重。所以,最开始就像弱鸟不能离开枝头,行者不能离开静处。自己内在的道还没修成,还没有深厚的道力,一入到红尘里,道就会败坏,不但生不起功德,反而不断地生起贪心、嗔心、散乱等等,这样就不为诸天敬重。但在静处就可以长养功德。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知道静处是成就的所依,就首先要在无干扰的静处持续地修行,长期修法才会成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舍开己众、他众。
“己众”指五蕴心、心所法。“他众”指师徒、同学、世间眷属。“空闲独处”就是如法而住,一心思维灭除苦的根源。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反而要看到:如果我们喜欢跟人交往、喜欢参与很多世间活动,那以世间染污因缘的力量,会使自己身上的惑、业、苦越来越多。这个世间大多数是业力凡夫,和人不是结解脱的法缘,就是结轮回的俗缘。如果彼此结交,不是在修道上互相策励、规过劝善,那就都成了增长轮回的事。
所以,“乐众者”最后就出现很多烦恼、业力。比如跟人打交道,彼此喜欢就生贪;意见不合就生嗔;共同谋利益有分不平的地方,就生很多分别、起很多烦恼。
一开始认为很好,结局却以悲剧收场。就是因为不了解世间的结交多数是烦恼用事。小到一次谈话,都会由内在的世俗习气说各种世间话题,增长贪、嗔、邪见,造下很重的绮语业。要么就发生彼此执著的碰撞;由各种观念的不调和,发生各种争论。或者由于各自生活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产生很多矛盾。
所以这里的事太多啦!这不是两个无情法放在一起,永远不会起心动念,这是两个有情呆在一起,每个人心里都有种种分别、烦恼。现在这个时代,要找到见行相合的道友很难,要惹世间的因缘却非常容易。大家在一起只是增长贪嗔、散乱,或者以内心的习气互作染污,忙吃的、忙看的、忙玩的,或者找人聊天大谈世间话题,这里面有百分之几是解脱道的修行?有百分之几能增上功德?恐怕多数只是增长烦恼、罪业而已,最后搞得烦恼不堪、痛苦不堪。家庭是如此,世俗的朋友也是如此,样样都如此!
这里的形容就很好:一棵大树,一开始很热情地招呼:“你们快来!”这样好客,很多鸟都飞上来了。大树没考虑自己的树枝承受不住,最后枝头会折断。
这是比喻因缘一开始时,心里还没有很深地积集业力,但事情是在不断地潜移默变,一天、两天、三天……一件件事积累起来,各种各样的烦恼不断地堆在心里,越积越多,越堆越重,最后心里承受不住就会垮掉。因此说“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比如首先两个人很要好,先是贪心不断地增长,感情会越来越浓、越来越坚固,但这也意味着牵肠挂肚的事会越来越多!自己的心会绑在上面,如果对方稍有一些变故,比如遭到了损害,要离开、要怎么样,心里就生很多忧愁、离别的苦,会很分心。万一对方不顺自己的意,又会很气恼。假如彼此发生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冲突,又生起嗔恚,甚至反目成仇。这样事情搞多了,心就乱了,最后会承受不住。就像大树的树枝上不断地有鸟飞上去,结果后来停在树枝上的鸟越来越多,就会支撑不住而折断。
忙世间事也是如此,我们往往缺乏远见,这事也染上、那事也召来,结果事情越来越多,最后会承受不住的。所以首先要认识世间是一张非常复杂的业力网,每个凡夫身上都有很重的烦恼业力,内心深处有各种各样的分别、邪见,有很多贪、嗔、痴、慢的烦恼。所以在没有观察清楚时,不要轻易跟人结交,不能多结世俗上的缘。
初修的人一开始就要注意远离。远离不是舍弃众生,而是首先观察世间惑、业、苦的状况,发起远离,然后一心一意地修道,不搞世俗上的人情来往,不参与与道无关的事。这样首先远离红尘,一心成办出世间的道业。
后几句讲得很严重,“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老”表示观智衰微,指自己观察能力差,很糊涂,不晓得积聚世俗因缘会增上烦恼、业力和苦恼。“象身沉重”,表示对世间法耽著情深(“重”是指世间的心很重,世间的心越重就表明业力越重)。这里要观察自己:我的心怎么样?我跟很多人交往、参与很多世间事务,或者在五欲里生活,我耽著的心强不强。如果耽著的心很强,就会一下子深陷进去,那就会集很重的业,一定会“没于众苦”。
要看到自己又是深度近视,看不清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行为上又很盲目冲动,而且情染又很深,什么事一耽著上去,三、五天都排遣不了。这么糊涂、沉重的老象,会顿时陷在苦恼的泥潭里。想一想这个比喻也会很害怕!糊涂的老象上千斤重,往泥潭里冲,一脚踩进去,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是指修道的人一不远离,就会被三种障碍绑住。“观智微弱”指惑障;“象身重大”指很重的业障;“沉溺泥潭”指报障,就是深深地陷在苦当中。
以这个原因,要求远离。就是避开世间惑业苦的泥潭。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勤”是勤奋不懒惰,“精”是精一不杂乱,“进”是上进不退步。具有这三种品德,就一切事都不难成就。成就的条件就是这三字诀——勤、精、进。就是要昼夜勤奋;要精一不杂,不能东搞西弄;而且要每天上进,不能退步。能够这样持之以恒,做什么都有成就。
下面显示勤、怠的差别: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正面细水长流,虽然每次细流冲击石头的力量很小,看起来绝不可能穿石,但通过昼夜持续地冲击,就能把石头击穿!
如果能昼夜不断地勤修,十年八载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成!最怕懒惰、杂乱、退步,不能长期坚持,那就一事无成。就像“钻木取火,未热而息”:两根木头不断地摩擦,就不断地升温。摩到很热时就开始冒烟,这就是得火的前兆,已经很有希望。再摩下去就会出火!但如果停下来不摩,热气就会逐渐冷却,还是原来的冷木头。不但不会出火,连热气也没有了。所以精进很重要。有精进就能成就功德,无精进就不能成就功德。
“火”比喻见道,烧掉烦恼的薪柴;“热”是指修到加行道暖位以后,就像两木摩擦开始有了暖相,这是见道的前兆。如果这时退下来,不要说生火,连热气也没有了!出现暖相还要精进不息,才能修到忍位以上,不然还会退转。像我们现在还没修到暖相,如果丧失精进那必定一事无成。
又比如,闻思修的功德要靠精进来成就。在听闻上能持续不断,就会对佛法获得了解,只听几天就断掉,那连听闻也不可能圆满;思维上也要由持续精进,才由原来的模糊不清、犹豫不定,渐渐得到理解。再继续努力下来,让理解进一步坚固,才会生起定解;修持也是由不断地在自心上如法修行,才会出现实证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