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仅供学习参考)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心句非心句

  
心见非心见

  
心句非心句


思议句、非思议句(思议,梵文cintya:旧译则译为「心」,即把cintya
与citta
混淆)


思议句非思议句
注解
   
5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施设句非施设句
假名见非假名见
假立句非假立句

施设句、非施设句

假名句假名句
注解
  

5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见非自性见
体性句非体性句

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句非自性句
注解
   
5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阴句非阴句
阴见非阴见
蕴句非蕴句,

蕴句、非蕴句

蕴句非蕴句,
注解
   
5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众生句非众生句
众生见非众生见
众生句非众生句

有情句、非有情句

众生句非众生句
注解

   
5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慧句非慧句


智见非智见

觉句非觉句

认知句、非认知句

&nb, sp;      
觉句非觉句

注解
   
5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涅槃句非涅槃句

涅槃见非涅槃见
   
涅槃句非涅槃句


涅槃句、非涅槃句

涅槃句非涅槃句
注解
   
5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所知句非所知句;
境界见非境界见
所知句非所知句,

所知句、非所知句;

所知句非所知句;
注解
   
5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外道句非外道句。
外道见非外道见。
外道句非外道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
注解
   
5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荒乱句非荒乱句。

乱见非乱见。


荒乱句非荒乱句,


乱句、非乱句;

动乱句非动乱句;
注解
   
6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幻句非幻句。

幻见非幻见
  
幻句非幻句,


  
幻句、非幻句;


  
幻句非幻句;

注解
   
6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梦句非梦句。
梦见非梦见。
   
梦句非梦句,


            
梦句、非梦句;


        

梦句非梦句;

注解

   
6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焰句非焰句

阳炎见非阳炎见

阳焰句非阳焰句


   
阳焰句、非阳焰句


   
阳焰句非阳焰句

注解
   
6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像句非像句。

像见非像见。

影像句非影像句,

   
影像句、非影像句


   
影句非影句

注解
   
6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轮句非轮句。
  
轮见非轮见。


火轮句非火轮句


     
旋火轮句、非旋火轮句


     
火轮句非火轮句

注解
   
6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
揵闼婆见非揵闼婆见
乾闼婆句非乾闼婆句

  
乾闼婆城句、非乾闼婆城句


  
乾闼婆城句非乾闼婆城句

注解
   
6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天句非天句


天见非天见


天句非天句


   
天句、非天句


   
天神句非神天句

注解
6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饮食句非饮食句


饮食见非饮食见


饮食句非饮食句


   
饮食句、非饮食句


   
饮食句非饮食句

注解
   
6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淫欲句非淫欲句
淫欲见非淫欲见
  
淫欲句非淫欲句


   
淫欲句、非淫欲句


爱欲句非爱欲句
注解
   
6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见句非见句


见非见见


见句非见句


  
邪见句、非邪见句


  
所见句非所见句

注解
   
7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


波罗蜜见非波罗蜜见

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

  
波罗蜜多句、非波罗蜜多句


  
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

注解
   
7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戒句非戒句


戒见非戒见


戒句非戒句


   
戒句、非戒句


   
戒句非戒句

注解
   
7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日月星宿见非日月星宿见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日月星辰句、非日月星辰句



月、日和星句非月日和星句

注解
   
7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谛句非谛句


谛见非谛见


谛句非谛句


  
谛句、非谛句


  
谛句非真谛句

注解
   
7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果句非果句


果见非果见


果句非果句


果句、非果句

果句非果句
注解

7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无)

灭见非灭见


灭句非灭句


               
灭句、非灭句


               
灭句非灭句

注解
   
7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灭起句非灭起句

起灭尽定见非起灭尽定见

灭起句非灭起句



灭起句、非灭起句



灭起句非灭起句

注解
   
7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治句非治句


治见非治见

医方句非医方句

   
医治句、非医治句


   
医方句非医方句

注解
   
7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相句非相句


相见非相见


相句非相句



体句、非体句


相句非相句
注解
   
7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支句非支句

支见非支见
支分句非支分句

  
支分句、非支分句


  
支分句非分支分句

注解
   
8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巧明见非巧明见


  
明句、非明句


  
技艺知识句非技艺知识句

注解
   
8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禅句非禅句


禅见非禅见


禅句非禅句


  
禅定句、非禅定句




禅句非禅句

注解
   
8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迷句非迷句

         
迷见非迷见

迷句非迷句

颠倒句、非颠倒句

迷惑句非迷惑句
注解
   
8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现句非现句

现见非现见
   
现句非现句


   
现见句、非现见句


   
显现句非显现句

注解
   
8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护句非护句

护见非护见
护句非护句

守护句、非守护句

保护句非保护句
注解
   
8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族句非族句


族姓见非族姓见

  
种族句非种族句


         
种族句、非种族句


         
世系句非世系句

注解
   
8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仙句非仙句

仙人见非仙人见
仙句非仙句

仙句、非仙句

仙人句非仙人句
注解
   
8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王句非王句

王见非王见
王句非王句

王国句、非王国句

王国句非王国句
注解
   
8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摄受句非摄受句

捕取见非捕取见
摄受句非摄受句

摄受句、非摄受句

获取句非获取句
注解
   
8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宝句非宝句

宝见非宝见
宝句非宝句

         
财宝句、非财宝句


     
宝石句非宝石句

注解
   
9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记句非记句

  
记见非记见


记句非记句


记句、非记句

解释句非解释句
注解
   
9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一阐提见非一阐提见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注解
   
9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男女见非男女见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男女阴阳人句、非男女阴阳人句

男女和非男句非男女和非男句
注解
   
9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味句非味句

味见非味见
味句非味句

味句、非味句

味句非味句
注解
   
9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事句非事句

作见非作见
作句非作句

作句、非作句

作为句非作为句
注解
   
9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身句非身句

身见非身见
身句非身句

身句、非身句

身句非身句
注解
   
9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觉句非觉句

觉见非觉见
计度句非计度句

邪计句、非邪计句

思辨句非思辨句
注解
   
9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动句非动句

动见非动见
动句非动句

动句、非动句

动句非动句
注解
   
9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根句非根句

根见非根见
根句非根句

根官句、非根官句

诸根句非诸根句
注解
   
9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有为句非有为句

     
有为见非有为见

有为句非有为句

有为句、非有为句

有为句非有为句
注解



10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无为句非无为句







注解Q这一句四个译本都没有。但是,似乎该有。
   
10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因果句非因果句

因果见非因果见
因果句非因果句

因果句、非因果句

因果句非因果句
注解
   
10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色究竟见非色究竟见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四天王天句(kanitha,意为最低,故应指四天王天。唯旧译则译为色究竟天akanistha)、非四天王天句

最小句非最小句
注解
   
10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节句非节句
时见非时见
时节句非时节句

         
季节句、非季节句


季节句非季节句
注解



104.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
树林见非树林见
树藤句非树藤句

茂林句、非茂林句

树木蔓藤句非树木蔓藤句
注解


105.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无)
(无)
(无)

                     
藤萝句、非藤萝句


                  


(无)

注解Q:这一句应该说是衍生的。四个译本都没有。应该是把上句分开为二了。
   
106.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杂句非杂句
种种见非种种见
种种句非种种句

种种句、非种种句

种种句非种种句
注解
   
107.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说句非说句
说见非说见
演说句非演说句

说教句、非说教句

言说句非言说句
注解




108.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决定句非决定句

  


注解Q:这一句应该说是衍生的。四个译本都没有。
   
109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毗尼句非毗尼句

毗尼句非毗尼句

                       
律制句、非律制句


                       
戒律句非戒律句

注解
   
110.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比丘句非比丘句
比丘见非比丘见
比丘句非比丘句

   
比丘句、非比丘句


   

比丘句非比丘句

注解


111.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比丘尼见非比丘尼见





注解Q:这一句应该说是衍生的。四个译本都没有。
   
112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处句非处句


住持见非住持见


住持句非住持句


   
住持句、非住持句


   
住持句非住持句

注解
   
113.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字句非字句
  
字见非字见


文字句非文字句


      
文字句、非文字句


        
文字句非文字句

注解

这些都是两两相时的概念。“生句不生句”,有生的概念就有不生的概念。“常句无常句”,有常的概念就有无常的概念。下面,“相句非相句”,有相的概念就有无相的概念。“住异句非住异句”,住异就是生住异灭,有住异就有非住异。就不一一解释了。

  

这里头有几句字面相同,好像是重复了,但是拿五个译本一对照,就会发现,它的意思不一样。这里提一下,第二句“常句无常句”跟第十一句“常句非常句”好像是重复了,但是第二句的“常”是指不生不灭,“无常”就是有生有灭的意思;第十一句的“常”是恒常永久的意思,“非常”就是不永久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意义并不一样。


   
还有第三句是“相句无相句”,而第二十八和七十三句都是“相句非相句”,但是意义也不同,第三句的“相”是法相的相,第二十八句的“相”是摽相的相,而第七十三句的“相”是相状的相。


   
第六句跟第四十八句也都是“自性句”,但前一个“自性”是讲缘起无性的意思,后面的“自性”是名相设施的性质。


   
还有第三十七、三十八句都是:‘数句非数句,”并不是重复了,前一个“数”是数量,后一个“数”是次数。比如十表示数量,第十表示排第几。


   
还有“成句非成句”,在唐译本译为“相应句非相应句”,好像更容易明白一点。“所有句”唐译为“无影像句”。“实句”唐译为“大种句”。“有品句”唐译为“有句无句’’。“明句”唐译为“神通句”。“尔炎句’’唐译为“所知句”。“果句”唐译为“灭句”,还灭的意思。


“治句”唐译为“医方句”。¨支句”唐译为“支分句”,七支分(觉知)。“觉句”唐译为“计度句”。“节句”唐译为“时节句”。“杂句’’唐译为“种种句”。“处句”唐译为“住持句”。

   
这样不同的译本对照着看一看,意思就容易明白了。

   
我们实际数一数,不足一百零八句。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
大慧。此百八见过去诸佛所说。
大慧,此百八句,皆是过去诸佛所说。

此即百八句,过去诸佛所说。

大慧啊,这些是过去诸佛讲述的一百零八句。”
注解
  
这一百零八句,过去的佛都是这么说的。就是说大慧你问的问题呀,可以概括为一百零八句,过去的佛早都说过了,都解释过了。因为你问的这一百零八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百零八对概念,这些相对的概念,在过去诸佛说的时候,也都是要排除掉的,都要空掉的。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汝及诸菩萨当如是学。





注解

   
这个地方要弄清楚,不是说对这一百零八句你们应该去学习,要是那样就糟了,那就专门去钻研名相了。这里是要你学习怎么样排除、空掉这些名词概念,只有空掉了这些相对的名词概念,才能得到绝对的境界。

我们只要一张口说任何一个名词,一定有一个相对名词存在,比如你说“子”,就有“非子”,你说“盒子”就有“非盒子”,只要你一说话,它就有一个相对的东西在那里,跟你对待着。你说“人”,就有“非人”,你说“天”,就有“非天’’……相对的东西无穷,世界上没有不相对的东西,有阴就有阳,有天晴就有下雨,有东就有西,你有本事就找一个没有相对的东西来。你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不是相对的。没有不相对的——这个就是绝对!因为绝对就是没有相对的,没有相对才是绝对。你看看你能找出没有相对的东西吗?都有相对的,都有相对的那就变成绝对了.没有不相对的。

   
释迦牟尼佛说,你们排除这些名词概念,排除这些相对的东西,然后才能够证得绝对的东西。这绝对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你的如来藏。这些相对的东西都是你在如来藏上面的污染,你要去掉这些污染,你就看到你的如来藏了,你就知道你的如来藏了。你光是一大堆名词,一大堆概念,这些东西就把你的如来藏盖住了,你就看不着了。


   
所以前面这一段问,都是表法。大慧菩萨是代表众生问,不是大慧菩萨自己问一大笸箩的问题,从天文地理、世法、出世法、世间设施、出世间设施都问到了。释迦牟尼佛说,好啊,你问我,我再反问你这些,还有你没有问到的,好多好多,这么一大堆相对概念,实际上古时候先佛都说过了,大致归纳,我可以跟你说一百零八句。你看这一百零八句都是相对,相对的都应该空掉,排除掉才能看到绝对,才能证如来藏。


   
达摩祖师把《楞伽经》来印心是很有道理的,你看看,你心里是不是相对的概念?你看《楞伽经》讲了这么多问题,你问的问题是不是就是在这一百零八句里头?大致上逃不掉,就这么一百零八句。当然也不是全部包括了,但意思上就是这些相对的东西,拿相对的东西来看就有污染,就不是如来藏。如果你去掉了,没有这些相对东西,那就是如来藏,那就是你看到绝对的境界了。《楞伽经》达摩拿这个印心啊!《六祖坛经》他也是拿三十六对来排除,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六祖把《楞伽经》的宗风还是相承下来了。


   
所以我们应当理解“修学”这句话,不是叫你修学这些相对的一百零八句,而是叫你排除一百零八句,这样才能理会到本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疏决》对于一百零八句的分析解释:
“……百八句以三种叙,曰诠曰事曰义。
△   
初诠。句者,盖一事四义为四句,非四事为四句也。一事四句者,如说生句,不生句,生不生句,非生不生句,,四句也。经不出后二句者:俱句、非句。熟悉法句者一望而知,不必赘文也。经必出前二句者,根本具也:生句对不生句为根本,生不生句对非生不生句为推增是也。今以本经言四句者证之。有曰诸佛说法离于四句谓离一异俱不俱及有无等建立诽谤,此但三事耳。(卷三六)有曰离有无等四种句故,此但一事耳;(卷三十九)有曰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卷三十八)此虽四事,然与三事一事皆置等言,则数不唯四,断可知耳。句义何以必须四耶?言四句者但依世俗而有言说。(卷五)若超过四句不可度量矣。

△   
次事。瑜伽诸佛语言九事所摄先佛世尊展转传来是称阿含。阿含九诵实维九事。是则先佛之法定必九事,确乎无疑。本经云此百八句皆是过去诸佛所说。(卷三十二右)离诸根量宗因譬喻。魏译量为阿含圣经所说。(卷五二十一)又云言说法相者谓说九部种种教法。(卷四七左)是则百八句为先佛之法。百八之事开于九事。又确乎无疑。是故详释百八应根九事。初释古百八句,后释问牒两偈。


初释古百八句,此应作两番读。初番读得四十八句,如下:
百八句
九事
1
2
         



3相分之相
住异4
刹那5
      


缘起

自性6
菩提显扬四寻思提入菩提分,倣之
7
8

9苦集亦可是第八识也,与下47之心不同。宋魏作边,非中为边
唐无
10

11
魏作变,与缘因一类应是变非变为恒

12

13

            
   

缘起

烦恼14
  
15


方便16
善巧17
清净18
相应19
譬喻20
菩提分
弟子21
22
种性23
三乘24
  

说者

无影像25宋作无所有,魏作非寂静
26
三轮27
标相28
           

29
30宋魏缺
31
           

自证圣智32
现法乐33
         
菩提分

34
35
36
37
大种38
           

算数39

神通40

           

虚空41

42

           

巧明43宋工巧技术处句合为
一句,魏唐开二。唐五明处不再出,魏再出。

技术44
         


45
46
           

47意识意处
           

假立48
体性49
           

50
众生51
           

52
涅槃53
所知54
         
菩提分

外道55
荒乱56
           

57
58
阳炎59
影像60
火轮61
         
菩提分

乾达婆62
63
           

饮食64
媱欲65
      


66
           

波罗蜜67
68
         
菩提分

日月星宿69
           

70
71四沙门果
72灭道之灭
           

灭起73魏作起灭尽定
         
菩提分

医方74
75相人之相
支分76因明三支

77不乱之意
78
           

79
80大论作藏护,追恋过去未来之意与现一类
           

种族,
81

82
83
           

摄受84魏作捕取
85贪财物
86贪取事
           

一阐提87
女男不男88
           

89
90宋作事○摄论法性缘起与非爱缘起为二缘起。味者爱也
           

91
           

计度92宋作觉
93
         
缘起

94
           

有为95
(无为)唐无此句宋有宋译第30句缺无品句。而唐译既加无句,今唐缺无为句。例应倣宋而加之。
因果96
缘起
色究竟97
           

时节98

树藤99
种种100
           

演说101
决定102

毗尼103
           

比丘104
住持105
说者
文字106

         
应加无为句为107,或仍心句加边句得108.然须对勘梵本。

         
次番读得九事。如下。

         
生常,空断,边中,烦恼爱,无影像愿三轮标相,有无俱,外道慌乱,见,谛,果灭
,禅迷,现护,摄受宝记,毗尼,如是诸法摄属于谛。

         
自性,方便等诸法摄属菩提分。

         
相住,如是诸法摄属缘起。

刹尘水等如是诸法摄属于界
假立体性诸法等诸法摄属
蕴与众

饮食媱欲摄属于食
心,身,根,摄属于处。
弟子师等摄属说者。

  
后释问牒两偈。问偈为四十八偈有半,作二十聚读之。多是问法中之义。楞伽全部答此不多。至极要义约略谈得。疑猶有文,如法华涅槃华严都非全品。然广读他经可答此问者,不妨取用也。

计度、迷惑
一聚
刹土、化相、外道、无影次第。依魏译
二聚
佛子名解脱处缚解人。禅境界。三乘道。依宋译
三聚
缘生、作能作、二俱异、(四句说)诸有起、无色定灭尽定想灭、定觉
四聚
所作生、持身进去、见诸物、入诸地
五聚
佛子德、破三有处身生住处、神通自在、三昧心相
六聚
藏识意识、起诸见退诸见、性非性、唯心立相、无我无众生随俗、不起常断见、佛外不违来世异部、性空刹那灭、胎藏起世不动、世间如幻梦乾城阳炎水月、菩提分觉分起

七聚
国土乱见诸有、知世法离文字如空华不生灭
八聚
真如度心、如虚空离分别、地次第得无影、二无我、所知净
九聚
圣智、戒众、摩尼宝、语言、众生、诸物
十聚
伽他长行、道理解释
十一聚
饮食、爱欲
十二聚
转轮王、诸小王、王守护、天众、地日月星宿
十三聚
修行师、阿阇梨、弟子、如来、本生事、众魔异学
十四聚
自性、心、假设、风云、念智、藤树
十五聚
象马兽捕取卑陋人、六时摄、一阐提、女男不男、修行进退瑜伽师诸趣形色相、得富饶自在、释迦甘蔗种、仙人苦行、佛现名色大众围绕

十六聚
食肉、断肉
十七聚
国土日月形、须弥莲花、德字师子、陀罗宝成、无垢日光、花果箜篌腰鼓
十八聚
三身佛色界成佛、持正法佛住正法住、悉檀诸见、毗尼比丘、佛子独觉声闻转依、得无相得世通得出世心住七地、僧破僧

十九聚
为众说医方、迦叶等佛是我、不说唯心而说断常我无我、仙人等满男女林等中
二十聚
牒偈有三十九偈,初十偈:牒其已问,而总答以唯心无境无次无相义。次九偈:诘其应问云何不问。(须弥巨海日月前但问相,此与身尘说量)后十八偈,又牒已问,而以最后二偈总答百八句是离诸见离言说之法。
△后义是圣智事离诸见言说。以无相为义,如经所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卷二五左)如经所言,如先佛所说一百八种句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亦离于世俗言说所成法。(卷三十右)如经所言,次第令住一百八句无相法中。(卷三六左)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11

正宗分

   
下面正式讲《楞伽经》的正宗分。


   
正宗分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三个大问题:第一大问题,说如来藏,讲什么叫如来藏。第二个大问题,离垢如来藏,怎么样离开污染进入如来藏。第三个大问题,是证如来藏,证得如来藏。这是经的正宗分的三个纲领,大的脉络吧。也町以这么说,先说如来藏,讲受污染的如来藏,心识的种种现象情况,然后怎么样修持证入如来藏,最后证得如来藏,你的心识是什么状态。也就是说正宗分的三个大问题,先说如来藏,再说修入如来藏,再说证得如来藏。


甲、说如来藏

   
我们今天讲第一个大问题,说如来藏。为了说明如来藏,就先要说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为什么说如来藏,要说这些东西呢?因为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这些都是如来藏的藏识,就是如来藏受污染时侯的一些行相,心识的那种状况。


   
所以,说如来藏的时侯,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到如来藏被污染的一些现象情况。


一、说五法

(一)说诸识的生灭相

   
说如来藏首先说五法。五法就是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五法都是如来藏藏识里头呈现的现象,所以要说如来藏的藏识,就先说五法。说相就先由识谈起了,我们看正文:

  
宋译


      
魏译

        
唐译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世尊言:大慧,诸识有两种生住灭,非外道[臆度]所能知。

  
此谓相续灭与相灭。诸识生起亦知有此两种,相续生与相生;于住时亦两种,一为相续住,一为相住。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世尊言:大慧,诸识有两种生住灭,非外道[臆度]所能知。
此谓相续灭与相灭。诸识生起亦知有此两种,相续生与相生;于住时亦两种,一为相续住,一为相住。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诸识的生、住和灭多少种?”世尊说道:“大慧啊,诸识的生、住和灭有两种,那些思辨者不理解这些。诸识有两种灭:连续灭和相灭,两种生:连续生和相生;两种住:连续住和相住。

这是正宗分,第一步先说如来藏,如来藏先说五法,说五法就先说这个问题——诸识的生灭相。诸识,也就八识,它的生灭相。开始正宗分的第一大段都是讲的诸识的生灭相。

   
这时侯大慧菩萨跟佛说,世尊啊,八识有几种生住灭?


   
生,就是生起来,发起来。住,相对的存在。灭,就是消失了,消亡了。万事万物,万法先都是生起来,因缘而生起来,生起来以后就相对地住,它就存在。但存在的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最后它就消灭了。


   
大慧菩萨就问佛,万事万物都有生住异灭的现象,那么我们的八识呢?它怎么生、怎么住、怎么灭?“诸识有几种生住灭呀”?怎么生起来的、怎么相对的存在、最后又怎么消亡?因为任何事物从世间法来看都有生住灭相,八识呢,它的生灭相是什么?所以大慧菩萨首先问这个问题。


   
识的生灭相就是我们如来藏上的污染相。所以佛告诉大慧菩萨,八识里头有两种生住灭相,“非思量所知”,不是意识考虑计量分别所能知道的。


  

1.诸识有两种生住灭相


   
生住灭相,底下说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说诸识的生住灭相有两种:一种是流注,一种是相。一种是流注的生住灭,一种是相的生住灭。所以八识的生住灭相可以分成两个范畴,两个方面。“流注”在唐朝翻译本翻译成“相续”,这两字唐译本解释得更清楚点,我们宋译本叫“流注”。一种是流注的生住灭,也就是相续的生住灭,还有一种是相的生住灭。


   
八识流注的生住灭,也就是相续的生住灭,因为它是相续,这一个识的活动紧接着下一个识的活动,是连接不断的,因为是连接不断的,而且是等同均等地流注,流下来注进去,好像生跟灭是不断了。我们万事万物相续不断的这些现象,这些现行,这种生住灭,是相续的生住灭,也就是流注的生住灭。这种流注的、相续的生住灭是没有形状的,一般是看不到的,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这个识是很微细的活动,这个识的活动接着那个识的活动,很微细的。


   
还有一种随着我们人的业力召感成熟所表现的现象,像果报这些现象,这是八识的相的生住灭,是可以看得到的生住灭。像我们人,开始是个小孩子,婴儿,慢慢长大,进幼儿院,从童年,慢慢到青年,然后又到壮年,最后老年。你看人由小到大到老,这个我们都有相可见,有他的幼儿相、青年相、壮年相、老年相,有相可见,这个八识表现的有相可见的生住灭叫相生住灭。


   
前一种相续不断、等同流注的这种生住灭,识的变化,我们看不到,这是八识里头很深细的生住灭。后一种相的生住灭可以看到。佛告诉菩萨,诸识有两种生住灭。


   
要讲如来藏,讲唯识,我们前面说过,这部经是印心之经,不能把它作为名相之学。作为印心之经,它就是禅宗的经典。作为名相之学呢?法相宗也把它作为经典。先辈慨叹,不要把印心经典变成名相经典,要是后来连名相经典都不是了,那就太悲叹了。前面说过,重点应该摆在印心上,其次摆在名相上。我们学五明,懂得名相,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另外在其它方面也可以方便地说法。所以后来想一想,还是要把唯识的东西讲清楚,不然的话,不弄清楚阿赖耶识,也不容易了解如来藏。所以我们在说五法、说诸识生灭相的时侯,先讲讲唯识上的一些基本的东西,这个我们把它弄清楚了,我们下面就不费力了,就好讲了。不然的话,讲一个名词讲半天,基本概念没弄清楚,意思容易模糊。


  

2
.万法唯识所变




前面我们讲的时候提过一个问题,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我们讲没有第一因,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本不生就是无生。那么为什么有客观存在呢?我们说它本来有。这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是以中观这一派的观点来答复这一问题,讲得很清楚。


   
那么法相宗唯识宗呢,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他们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他先不讲第一因,先不讲万事万物哪里来的,而是反过头来问一下,宇宙间究竟有哪些东西,万事万物究竟都有哪些,先把这分清楚,光说万事万物太笼统了。


   
我们首先看大自然界,日、月、星辰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天文学方面,是天文现象。还有风、云、雨、雪,是气象上的现象。今天温度是多少,湿度是多少,风向风力是多少,像这类的属于气象学吧?还有山川河流这些东西,我们叫地理学。还有金、银、煤、铁,我们可以叫矿物学。还有树、木、花、草这些东西,我们作为植物学。还有禽、兽、鱼、虫这些,我们作为动物学。这个都是大自然的现象,我们身外的一些现象。所以你说宇宙间有些什么东西呢?宇宙间有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从大的方面这么来看。


   
好,那么从我们自己身上来看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呢?我们按医学生理学上面讲,有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有运动器官:手、脚、关节;有呼吸器官:有肺、鼻;有循环器官:有心脏、血管;有消化器官:肠、胃;还有生殖器官等等。这些是我们生理医学的东西。


   
进一步,我们可以从经常接触的一些活动现象来看,有衣、食、住、行,还有人文现象,有政治,有经济,有军事等等。


   
再进一步,我们看到这些天文也好,地理也好,人文也好,这里头有很多细微的东西在活动,于是乎就有物理学、化学等,对这些基本物质的研究,研究到有细菌、有细胞、有原子、有电子、有基本粒子等等这些东西。


   
我们刚才说的宇宙间究竟有什幺东西,法相宗就把所有东西归纳,归纳到了最后,认为宇宙间就是五样东西,叫五位,就是五大类。五位,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那么相对于无为法,前面的色法到心不相应行法这四个法就叫有为法。这么叫五位。五位每一类里头又都有更细的法,合起来大概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归纳成五位,叫五位百法。


   
一百件法归纳成五位:心法有八个,心所有法有五十一个,色法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无为法有六个,合拢起来一百个,所以叫五位百法。


   
这五位百法里面最主要的是心法。心法有八个,就是八位。心灵总的来说是一个,应该叫心王,心的本体就是一个。但是我们讲的这个心,一个是讲的我们肉体的心,物质的心,血液循环的心脏,这个叫肉团心。那么现在法相宗讲的这个心,不是讲的肉团心,而是讲的能够分别、能够了解、能够思惟的这种精神状态的心,所以它叫做识,八识。


   
应该讲我们的心灵,这个识只有一个,但是从它的作用相状来看,分成三个部分。


   
①前六识。比如我们眼睛看、耳朵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通过人的肉体上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接触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就产生了它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对六尘,六识就发生了作用。就是对外面境界,它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是心灵的作用的一部分。这六个识,能够接触外界,分别外界的情况,起了别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暂时的,没有外境看了,他眼识就不起作用了。没有声音听,耳识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是暂时的,时起时灭的,这是前面六个识的作用。


   
②末那识。还有一部分心灵,你看到的,你听到的,把这些印象收集起来,保存起来,而且认为这就是真实不虚的。把零零碎碎的暂起暂落的系西变成永久的认识,这部分的作用,大家说白了,就是我们讲的末那识。


   
③阿赖耶识。我们前面讲了,从本体上讲,我们看到的外界是动乱的境界,但还有个寂静的境界,这个寂静的境界法相宗说它是阿赖耶识。就是说,动乱是阿赖耶识本体的变现,寂静也是以它为本体。


   
很粗浅地这么说,法相宗把心法这一位分成八识,八识又分成三个部分。对这三个部分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如水,这个水是本体,好比阿赖耶识。但是水有时动,有时不动。这水流动的时侯,水的流动性,比喻为末那识。水波可以比喻为前六识。这是我们常看的现象。有时侯风一吹,水就起波浪,吹皱一池春水,不管大浪或像皱纹的小波,水波还是水,但是水波的相状跟静止不动像镜子一样的相状就不一样了。水就这三种情况,八识可以做这个比方,阿赖耶识是水,末那识是水流,前六识是水波。五位百法,这一百个法,为节省时间就不一一说了,你们可以找到有关资料,可以看书,词典上都有,这里不详细说了。


   
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首先找宇宙间究竟有些什么,找来找去找到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可以归纳为五位。但是五位百法是同时起作用呢,还是五位百法中有一个同一的东西在起作用呢?法相宗研究法相啊,再进一步去探索,究竟这个世界哪里来的,究竟什么东西使这些万事万物生出来的?他不研究没有第一因,他先把万事万物(万相)找到后,再把万相归纳为五位百法,最后再从五位百法里头找一个造物丰出来,如果说有个造物主的话。原动力究竟在哪里,使得万事万物发生起来,要找这个。


   
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有时侯找得很多,无呀、有呀、火呀、空呀……这个在婆罗门教、在外道找造物主,拽的多得很。法相宗也把他们所说的都一一研究到了。研究到了最后,找到五位百法第一位的心法里头,也就是八识,才真正确定了万事万物之所以活动都是八识的活动。这五位不是一百个法吗?这一百法都是识在活动,都是八识在活动。


  

法相宗为什么说唯识呢?因为这一百个法归纳成五位,五位归纳为一识,百法——五位——识,所以叫唯识。怎么说呢?心法不是有八个吗?有八个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个心法是识的本体,就是八识的自相。你看心法(八识)离不开识吧。识自相故,心法八,就是八识自己的相状,当然离不开识。


   
心所有法五十一,都是讲识的作用的,跟识相应的,所以也离不开识,识相应故。心法八识自相故,心所有法五十一,识相应故,也离不开识。


   
色法十一,这是二所变故。二所变故,就是讲色法就是上面讲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变的,所以色法离不开识。


   
排次序的话,法相宗的排法应该是先讲心法八,然后心所有法五十一,然后色法十一,然后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再讲无为法六,这样排才对。


五位

心法8
识自相故
心所有法51
识相应故
色法11
二所变故
心不相应24
三分位故
无为法6
四实性故


  

   

如果照这样排我们就看得清楚,心法八识是识的本身,所以是识的自相。心所有法五十一都是心的作用,是识的认识的作用,所以跟识是相应的。那么色法恰恰是八识和五十一个识的作用相互结合起来所变现的,所以二所变故。色法既然是识变现的,当然就离不开识。

   
还有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这是三分位故。什么叫三分位故?我们把一百件法一分,分了心法、心所有法,又分色法,分了一、分了二、分了三,这剩下来的,还有二十四个,这二十四个法跟上面的不相应,跟心不相应,叫心不相应行法。但是排起来它还是跟识有关系。因为跟识不相应,这个就发生关系了,所以叫三分位故,就是排一,排二,排列三,排列它了,还是踉识有关系的,还是因识的假名而立,离不开识。当然,我们具体讲心不相应行法时侯一看就知道,为什么它还是识的所变。


   
那么无为法六,就是识的本体,这个是识的自性,所以无为法六是四实性故,就是说无为法是八识自性的表现。


   
这么一说,法相宗讲:百法是万相的总纲,是万事万物的总纲,八识又是百法的主脑。把这两句话得记下来,因为要回答万事万物是哪里来的,法相宗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识。


   
这就提出问题了:色法、心法,相对的,一个物质,一个精神,怎么这个色法物质是心所变的,是识所变的?在回答这个题目的时侯,常常我们随便什么人,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会这么问:唯心唯物嘛,怎么物质性的东西是由精神的识来变的呢?好像不大好说。我们现在先不讲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这个。色由心所变,现在我们不讲所变。因为照唯识学讲,我们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乃至你看到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识变的。我现在不讲所变,要首先弄清楚这个识怎么能变,把这个要弄清楚,晓得能变才晓得所变。识怎么能变呢?就是识有三种能变。


   
3.三能变


   
三能变:第一能变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起什么作用呢?是集起的作用。第二能变是第七末那识,末那识起思量作用。第三能变是前六识,眼、珲、鼻、舌、身、意,前六识的作用是了境作用。这叫做三能变。八识怎么能变,有三能变。


   
我们前面说了,这就好比前六识像水波,第七识像水流,第八识像是水,你看最根本能变的是什么?当然是水。所以阿赖耶识是第一能变,它是水。水要动,要变要流,这就是末那识。水流了以后,它才有形状变化出来,那就是水波。所以八个识就像水、水流、水波。


   
第一能变是阿赖耶识,起集起的作用,好比集中水大成为水,是本体。起思量作用的末那识把第八识种子输给前六识,它不断地输送,是水流。前六识接到阿赖耶识种子以后,马上就活动,能看,能听,能想,发生作用像水波,起了境作用。


   
所以讲百法是万事万物的总纲,八识是百法的主脑。再进一步说,阿赖耶识又是八识的主脑,是八识的主体。你要说万事万物哪里来的,万事万物是一百个法,百法是八识变的,八识变的主体就是阿赖耶识。所以你问万事万物哪里来的呀——由阿赖耶识来的,这叫阿赖耶识缘起。这跟我们前面回答不一样。前面问万事万物哪里来的?没有来的。而他(法相宗)讲有来的。前面回答怎么来的,是因缘而生,或是讲业感缘起。这个法相宗回答怎么来的,是唯识所变,都是你的识变的。那又会问,识又是哪里来的?法相宗也研究这个问题,这个识又是哪里来的?不过这部分法相宗他现在不跟你谈,你先修行,修行以后,你把识转成智了,你就晓得识从哪里来的了。识转成智了,那个智就是如来藏。不过法相宗他不讲如来藏,我们是从唯识学上讲的。


   
当然还是要探讨这个识怎么能变。他真实的面目是怎么变的,下面我们简单说一说,现在当然是个比方,不要执著,一执著了就不对了。


   
识怎么变,实际上我们讲第一能变阿赖耶识,从变的最初来讲,我们简单地说,它是一种能力、能量。能变的这个能力大概有这么四种情况:障碍的能力,流润的能力,温热的能力,飘动的能力。阿赖耶识能变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开始的时候可以分成这么四种能力:障碍的能力就是地大的种子,流润的能力是水大的种子,温热的能力就是火大的种子,飘动的能力就是风大的种子——地、水、火、风。由四种能力变成四大种子:地大的种子,水大的种子,火大的种子,风大的种子。由这四大的种子就生成了万事万物。这个就是由一种能力变成物质,由识变成色。


   
这有个问题,现在科学的研究很发达,我们常讲,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这不能混为一谈。用科学解释佛法是可以的,但是一定不能说科学就是佛法,或者佛法就是科学,这还是两回事。但是菩萨弘法的方便,他要通五明,要懂得科学。方便的时候用科学解释佛法还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学佛的立场来说还是两回事,不能把它牵强附会。但是既然佛法是究竟法,是了义的,那么他又不废世间法,又不离世间法。所以科学越发达,佛法就越昌明。科学越发达,越能够证明佛法的一些真理。现在很多事情已经证明了,过去说不清楚的,现在科学一发明就说得很清楚,对不对?过去释迦牟尼佛说过,一杯水有好多生命在里头,有好多虫在里头,过去人不懂,没有发现细菌,不知道微生物,一杯水里看不见,哪里有什么虫啊?但是科学一发明,就说清楚了。你看我们现在讲的物质不灭,精神不灭,能力不灭。科学说了这个道理出来,证明物质不灭,跟佛教讲的道理一样。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识可以变色,色可以变识,这个相互关系,科学一说明,也证明了佛法讲的这些道理。


   
好,我们讲了,万事万物哪里来的,归纳一百法,一百法又归为五位,五位又找出它的主脑足八识。所以万事万物哪里来的?回答是:唯识所变。怎么变的,我讲了三能变,是识的一种能力在变,开始是四种能力变四大种子,然后变成色法。


   
再打个比方来讲,我们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很多的文人,很多的艺术家、思想家,都常常讲人生如梦,人生如戏,人生就是个大舞台,大家都在演戏呀。如果说人生如梦似幻,好比是演魔术变戏法的话,那么唯识所变,这一套变戏法的大魔术,这就是最大的魔术了,变魔术再没有这么变法的了,变出一个宇宙出来,变出万事万物出来。


   
所以真正把释迦佛说的道理能给讲得清楚,越解剖越细的,就是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这一系,即法相系了。


   
(1)变的作用


   
我们说人生如大魔术,大魔术究竟是怎么变呢?我们可以这么形象地讲明白些。变这套大魔术有八个演员,有三步工作,有二种手段,有二重变化,这样对唯识所变就有个轮廓的了解了。八位演员,不说也知道,八识嘛。八位演员这是变的本体,我讲三步工作是变的作用。前面讲了三能变,水、水流、水波,现在我进一步讲三能变,三步工作,就是变得作用。


   
第一步工作,集起作用。这第一步工作谁做呢?演员是阿赖耶识。怎么叫集起作用呢?就是说他能够积集一切原料,积集一切原动力,积集一切信息。你这个东西要生起来,你要有原材料、要有动力、要有信息嘛。怎么把它们找到,怎么样集拢来,弄到手,这是第一步工作,做这个工作的是阿赖耶识。我们讲阿赖耶识,唯识所变,实际是种能量在变,这种能量可以变成物质。所以这些变的材料,变的信息,变的动力,都要把它集中起来,准备起来,这个工作是阿赖耶识做。所以阿赖耶识这步工作总的来说,就是“制造宇宙”。这个宇宙怎么变,万事万物怎么来,首先把这些原材料原动力集拢起来。这些原材料、动力、信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种子,所以陌赖耶识首先集合种子。这些种子,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就是真如,这些能够生成宇宙万事万物的原料、原动力和信息的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如来藏。所以说阿赖耶识能够生万法,就是如来藏能够生万法。这就是第一步工作,把种子集拢起来。


   
第二步工作,就是原材料有了,动力有了,信息有了,要把它们动起来,好像有个开关一样,一开就动了,一关就不动了,对不对,是第二步工作。第一步工作演员是阿赖耶识,第二步工作,把开关开起来动起来,是准干呢?末那识,他是第二名演员,他就把开关拨动了。这个末那识他演戏怎么演,他一开以后,他抓住不放,就是前面讲的“我的我的……”,他不放。所以第二步工作是这样子。


   
第一位演员阿赖耶识,他把原料动力积集起来,一方面是输送原材料,输送原动力,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把输送出去的原材料和动力通过前七识演员们的工作又送回来,又收回来。所以第八识做的工作,他是输送种子,又收藏种子,所以他能藏的是种子,所藏的也是种子。


   
种子是什么呢?依着第八识所变的种子,分开来说有三类:一个是变种子,就是出生一切心法、色法的种子,这是阿赖耶识变的种子。一个是变根身,我们的人身,我们各种器官,是阿赖耶识变的。还有变器界,就是我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他变成的东西,就是三方面:种子,根身,器界。


   
这第一个演员演的第一步工作,我们要知道他把原材料、动力都是通过种子形式输送出去,后来又收藏回来,这整个一套戏演完以后,他的原料、原动力,丝毫没有增加,也没有减掉什么,不增不减,戏演完了,回过头来,他是原样收回。我们打个比方讲,如果演戏的话,第八识是戏的基本组织部,或者叫剧务部,没有第八识这个戏根本演不成。他做的工作就是集起的工作。


   
第二步工作,是思量作用,做这步工作的演员是末那识。什么叫思量作用呢?我们浅显地讲,它是由自己的思量转变一些现象。我前面讲了,第七识是意根,意识的根,所以末那识也叫意根识。本来是清净的、平等的一个法界,意根识这个演员,他在清净平等的法界上起了分别作用,起了执著的作用,执著于一个我,就是我前面讲的第八识把原材料、原动力输出来以后,他意根识抓住不放,以为是他自己的,起这么一个分别。因为他这么一思虑呀,一量度啊,“我的我的……”,使原材料、原动力就起了变化,也就使种子受了污染,本来的真相就看不清了,变成了幻相,好像人戴了有色眼镜一样,本来是白的,戴了有色眼镜一看变成红的,或者蓝的,所以就从无生灭当中现了生灭,从无彼此当中现了彼此,从无去来当中现了去来,从无垢净当中现了垢净,乃至于变化宇宙的一切事物。


   
所以第七识,他做的是什么工作呢,就是第八识储藏的原料、储藏的种子要输送出去,第七识他掌握开关,开关一拨动了,原料、原动力就活起来了。当然开关有两个方面可以开。一方面可以向清净的方面开,向不受污染的这方面开;一方面可以向污染的这方面开。一方面可以平等地开,不要抓住“我的我的”;一方面可以不平等地开,抓住“我的我的”。但我们的末那识他不从无我那方面开,他偏偏从“我的我的”抓住不放开这方面开,这就两个样子了。也幸亏他是往这边开,才演出戏来,不然就没有戏看了。他就这么往这边一开,“我的我的……”,就翻天覆地的变化呀,就都出来了。因为演戏嘛,开关开了以后,他把第八识真相的东西掩盖了,原材料、原动力被他污染了,让大家戴有色眼镜看东西,把清净的东西变成不清净的东西。这些变化的根源,开关的关键在“我”字上。


   
这个“我”有两种,一种叫人我,一种叫法我。什么叫人我呢?认为自己身体是实实在在而有的,这叫人我;抓住人体我不放,叫人我执。什么叫法我呢?认为一切法是实实在在而有的,这叫法我;抓住一切法不放,叫法我执。所以这个总开关、总机关,力量大得很。所以这套魔术你要识破它,使它还原,看它的本来面目,你一定要把总开关方向拨正,把它从有我的方面拨过来,无我,那你就看到本来面目了。不然的话,你跟着末那识走吧,你就被演魔术的第二位演员给迷惑了。这是第二步工作。


   
第三步工作,是了境的作用,演员是第六意识和前面五个识。什么叫了境作用?就是前六识能了别各种境界而使我们感觉一切现象。但问题是,看了、听了、想了,都是被末那识意根指挥着的。意根抓住“我”了,意识以至前面五识都是受了“我的我的”污染来办这些事情。所以这样子,前面六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它们的作用就受了很大的限制。眼睛本来能看得很多的,就只看得很少;耳朵本来听得很远,就只听得很近;意识本来可以想得很深,就只想得很浅;都因为末那识的关系而局限住了,不能够了解事物的全貌。


   
这六位演员受第二步工作的影响支配,介绍给我们的境界都是走了样的,不真实的,不全面的,但是我们受了蒙敝还不觉得,以为他们介绍的都是真实可靠的,至死都不悟,而且不光这辈子受骗上当,生生世世都不觉悟。只有当第二步工作把开关从“有我”拨向“无我”,这六位演员介绍的境界就不是虚妄的,而是真实的了。


   
前六识这六位演员通过什么把境界介绍给我们呢?就是分别通过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把色、声、香、味、触、法介绍给我们。


   
前五识各司其职,演完了以后就休息了,比如看完了,不看了,眼识的演员就休息了;听完了,不听了,耳识的演员就休息了。只有第六意识他是总管,这位演员他不休息,念念不停嘛。


   
所以我们看这八位演员,第一位第八识实际是负责剧务,第二位末那识实际是编导,这前两位都足幕后工作者,在台上真正表演的演员是第六识和前五识这六位演员,没有他们表演就不能供观众欣赏。


   
(2)变的方法(手段)


   
这是唯识所变,八位演员是变的本体,三步工作是变的作用。变的方法又是什么呢?变的方法、变的手段有两种,法相宗讲,一种是因缘变,一种是分别变。


   
什么叫因缘变?比如,我们眼前看到的,花开花落,风动云集,寒来暑往,昼明夜暗,火炎上,水流下,新陈代谢等等,这些变化都是自然现象,或者是由于物理的作用,或者由于生理的作用等等,这都是因缘而生的变,所以叫因缘变。这是一种变的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叫分别变,什么叫分别变呢?就是我们心中所感受到的一些境界,人呀,我呀,他呀,你呀,人我相对,黑白相形,高下相倾——唉呀这位是高职位的领导,那位是地位不高的小职员啊,苦乐相异——有的生活无忧无虑很快乐,有的很痛苦。我们欢喜的时候,万象皆春,什么都好。一不高兴,悲痛的时候,满目潇条,到处都是悲哀的样子。我们怀疑的时候,杯弓蛇影。我们发起狂来,比如喝醉了酒,天翻地覆。这些变化是人为的现象,都是由于心理的作用,这个由分别而生的变化叫分别变。


   
所以有两种变,物理现象的这些变化叫因缘变,我们人心里的变化叫分别变。这是变的方法。


   
(3)变的表现


   
再有变的表现,有两种表现:一种因能变,一种果能变。


   
什么叫因呢?因是指第八阿赖耶识的两种习气。这个很重要,我们了解如来藏、了解后边的五法、三自性,都跟这有关系。第八识阿赖耶识里头有两种习气:一种叫等流习气,等流习气也叫等流因;一种习气叫异熟习气,也叫异熟因。因能变。这两种因,这两种习气就是出生八识和一切法的因,一切法都是这个因所产生的,所以叫做因,而这个因的本身它就能变。因怎么变的,变的是什么东西,我们下次再讲。因为把这些基本东西领会了,我们再讲识的生住异灭相及其妄相,就容易清楚了。

   
上面我们说了,为了对这部经讲如来藏理解得更明确一点,我们对法相的一些名相还是要弄清楚。


   
因为这部经是讲如来藏,特别是正宗分,先说如来藏,再说怎么修离垢使污染能够去掉,然后证如来藏。正宗分主要讲这么三个大问题,说如来藏,修如来藏,证如来藏。为了说如来藏,就讲八识、讲五法、讲三性,这就牵涉唯识学的一些名相,这些名相要懂,但完全讲名相,按名相那一方面去修呢,那是法相唯识宗;如果说如来藏,了解它的意义之后修离垢,那就是《楞伽经》所教的。这两个方面以修证如来藏为主,但名相的东西我们要懂。


   
我们还提了这个问题,原来讲中观的时候讲了万事万物怎么来的。法相宗唯识宗先要弄清楚万事万物是些什么东西,字宙间究竟有些什么东西,于是乎他把宇宙事物、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社会现象等一归纳,得出一百个法;这一百个法又分成五大类,叫五位百法,百法是万相的总纲;这百法归成五类以后,五类里最主要的是八识,可以说八识是主脑;那么八识里头又有一个做主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是八识的主宰,是根本识。这样子万事万物哪里来的,就最后归到阿赖耶识一个识了。所以你问我万事万物怎么来的,我就一句话——唯识所变,就是阿赖耶识变出来的。


   
那又进一步问,阿赖耶识怎么能够变个世界出来呢?阿赖耶识我昨天说了,首先由种子变根身器界,唯识所变。但它怎么变的呢,我就讲了阿赖耶识就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世界来。一共有八个演员,这八个演员兢是变的本体,怎么变呀,变时他要做三步工作,三步工作就是它变的作用,集起的作用、思量的作用、了别的作用,这是变的作用。所以有三能变。


   
怎么变法呢,变的方法是两种方法。一种叫因缘变,一种叫分别变。像变魔术,有一种魔术,画一个人,拿把刀一刺,纸人刺出了血。因为纸是用碱浸过的,刀尖子放了药物,所以一刺,刀尖上有红色,好像出血了,这就是因缘变,是物质变化。


   
怎么是分别变呢?还是拿变魔术举例子。你看有些变魔术的,一个柜子里面只有个人头,空洞洞,里面好像没有身体,实际上是光的作用,他把照下面的光都挡住了,使你看不见,你以为空洞洞的,造成了假象,使你产生错觉,像这样变叫分别变。这是变的手段。


   
变得表现,两种表现:一个因能变,一个果能变。因能变的,因有两种,一个等流因,一个异熟因。因为我们种子有名言种子,有异熟种子,我下面再讲。这些因造成的果呢,就是等流果,异熟果。因能变,果也能变,因能变果,果同时也能变因,因生果,果生因,这个变成那个,那个又变成另一个。这是变的表现。

   
我们这是概括形容法相宗,他回答万事万物怎么来的,他不像中观那样讲本不生、讲空,他讲有,有万法这些东西,万法怎么来的,唯识所变。


   
我们再过细地想一想,唯识所变,谁的识所变呢?还不是我们大家的识所变嘛,你有八识,我有八识,他有八识,这套大魔术是我们大家的识变的。也就是你自己的识变的,唯识所变。所以说玩魔术的是谁?玩这套魔术的是你自己的识,谁骗你呀?你自己在骗自己,你自己的识骗你自己的识。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上像唱戏一样,是自己在唱,自己在演戏,是自己在欺骗自己,自己在玩弄自己。玩呀玩呀,玩到最后,你自己哪里来的你都搞不明白了。法相宗就这么说的,唯识所变,你就在识里头变吧,在生死轮回里头变来变去,变得好,变为天,变得不好,饿鬼、畜生、地狱,你就变吧,都是你的识所变。


   
法相宗也不完全是讲名相的,它还是一个宗,也是讲修行的,不过法相宗的修行跟中观的修行跟如来藏的修行不一样,我们了解它,但是不要诋毁它,它还是修行中的一个阶段,从高的方面来看,它说的一些道理还是佛法的一部分。我们前面都讲了这个道理。


   
4.种子的含义


   
下面接着讲,唯识所变,怎么变,变的最根本的单位是种子。法相宗讲的种子要弄清楚,把种子的意思搞清楚了,怎么变的就容易讲了。比如<楞伽经》大慧菩萨首先问八识,它怎么生、怎么住、怎么灭,实际上问的是这个种子,八识都是种子变的,问的是种子怎么生、种子怎么住、种子怎么灭。所以对种子这个问题要弄清楚,这样对识的生住灭就容易理解了。


   
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是什么?佛法讲的这个种子是什么?当然,在印度,在小乘经典里头就提到了种子,心法色法可以互相影响。我们现在一看到种子,就想到稻谷的种子、麦的种子、水果的种子,总以为种子有个东西,圆的颗粒状的;一讲到种子就想到那么一个实体的东谣,这是个错误。如果说种子是物质的、实体的东西,那就像外道讲万事万物的组成是一种基本粒子叫极微,成了微粒论了。不是的。佛教讲的种子是没有实体的,这个要弄清楚,前面我说过的,实际上它是种能力,它是一种能量,没有实体的。比如说这个箱子有一千斤,你看我把它举起来了,如果我不举起箱子,我能够举一千的这个能力你看不到,那就好比是种子的作用,那就是能力。


   
什么是种子?勉强地说是能力,能量。这里要弄清楚,我说种子是能量,那么第八识它又是能量,前面也讲过,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能量,但有不同,种子是最小的单位,变的最小单位。第八识也是能量,但是它是能量的仓库,什么能量、种子都藏在它那里。这些种子是一个一个的能量,而阿赖耶识是总的能量,因为它是仓库嘛。阿赖耶识藏的是种子,能藏的是种子,所藏的也是种子,它能生的也是种子,它被末那识抓住不放的也是种子,所以阿赖耶识叫做种子识。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这些种子哪里来的?这也是个大问题,这些种子究竟哪里来的,法相唯识宗里谈种子来源问题,争论很多,在印度那些论师的说法也很多,总的来说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法相唯识宗的一个祖师,印度的护月论师,关于种子哪里来的,他说本来有的,种子原来就有的。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难陀论师的说法,种子哪里来的,这些种子都是新熏出来的。我们大家上殿经常唱个香赞子,法界蒙熏。你看香一烧,香气就熏,香气熏到帐子上,熏到衣服上。我们讲对人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经常不断地讲,他就受了熏淘嘛。难陀讲种子是新熏的,人在不断的活动当中就不断地做业,养成习惯习气,种子就不断熏出来了。


   
第三种说法是护法论师的。护法说种子有两类,一类本来有的,一类可以新熏而有的,本有和新开始起来的这两类种子,这是护法说的。这种说法把前面的两个说法融合起来了。


   
除了这些说法以外,还有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是玄奘法师在中国弘扬法相唯识是主张采纳护法这一说的。所以我们在中土讲法相的,对种子的来源都是按护法的说法,种子哪里来的,本来也有,新熏的也有,两类种子都有。


   
本来有这一派认为,一切种子是本性自有的,不是从外来和后来新熏生的。他认为外来和后来新熏的,它也有力量,也有能力,但这种能力只能使本来的种子增长,它不能生成种子,所以一切种子就是本来有的,没有什么新熏的,这是护月论师的主张。


   
难陀新熏这一派说,一切种子都是外缘的熏习而产生的.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外来熏习,便没有种子出生,无始以来外缘的凑合,自然熏习,这就成了种子。


   
正因为这样,所以种子又有一个别名叫习气。熏就有余气。比如我们烧香有香气。我们常常讲,你这个人有什么习气,.人的行为,习惯做个什么事情,慢慢变成习惯,自觉不自觉的就都表现出来了。人的习惯行为很多,比如抽烟的人,抽惯了上了瘾,以后虽然戒了,哪怕十午,二十年,看到人家抽好烟,他闻到后,鼻子不由自主地抽动几下,这就是习气。再比如,出家人,天天唱梵赞、梵呗,心里很清静,后来在世间云游听得少了,偶尔一听这是梵乐,心里马上有一种亲切的感受。这都是习气,是熏成的。所以法相宗的修行有一条,就让你养成好习惯,熏成好种子。为什么戒律要这样严,就是要规范你,克服不良习气,熏习成新的好种子。当然一规范就有了约束力了,就不像禅宗那样活活泼泼的。当然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护法讲一切种子有两类:一类是本有的种子,本有的种子叫本性住种;一类是开始起来,新熏的种子叫做习所成种。


   
如果问种子哪里来的,我们现在认为,本有的、新熏的都有他的法义,都很好。护法论师兼具本有和新熏的,比较圆融一点,完整一点。


   
我们认清种子的本体是能力、是能量。种子怎么来的,是本来有的,也有新熏的,这就把种子的来历和种子本体是什么说清楚了。


   
种子又怎么变化呢?变化形式又怎么样,也就是说,种子是怎么繁殖的,怎么生、怎么灭的。法相宗的说法,说宇宙中间本来有一些无形的种子,这些无形的种子也储藏在第八识中,但是没有缘,没有条件引发这些种子来活动,所以无形的种子就安安静静地躺在第八识里头不动,几千万年它都可以不动,都是一样,种子不坏,不生不灭。一旦里头有一个种子碰到外来的缘的汇合.显出它的作用,就出生了一种法,形成了一种现象。比如五根的种子就生出了五根,五尘的种子就生出了五尘,八识的种子就生出了八识。万法有万法的种子,百法有百法的种子,一切都是种子,能量都是种子的活动、种子的变现。


   
所以种子没有外缘来引发它的时候,它不变,一但有条件把它引发出来了,它就起作用了,就显出一种现象。比如,能看的种子,第八识提供给眼识,但光有这个种子不行,还要有缘,…定要有眼根,就是我们能够看的器官,还要有看的对象,而且看的时候还要些条件,比如眼睛要看,要有一定距离,太近太远他都看不到,所以光有种子没缘没条件他看不到,一旦条件有了,第八阿赖耶识输进眼的种子碰到这些缘,条件具备了,他才能看到。


   
眼的种子看了,看到了,发生了作用了,这叫现行,种子生出了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因生果。在现行的过程当中,比如我们看一个东西,今天也看,明天也看,看久了,那个东西对种子有影响,果对因又有影响,现行的东西又回过头来熏第八识,看完了以后又变成种子返回第八识。返回第八识的时候除了原来的种子以外,它还带新熏的东西进去了。


   
怎么叫新熏?比如看的时候,外部的缘造成各种变化,与原来的种子有些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习气,这些习气它也带进第八阿赖耶识种子里去了。为什么要带到第八识里去?因为每个识,比如眼睛能看,看的对象在识里表现的影相叫相分。我们那天不是讲了四分吗。他的心识还有一种作用,能够看到影相,就是他的见分。除了这以外,还有自证分,自证分是什么?就是还有一种心识的作用,你的见分看到你的相分了,自证分告诉你,不错,是这样子。心识作用很快的,但少不了有自证分。自证分的问魉很重要,下次我们再讲,小乘、大乘争论的很多问题,有一个根本问题是自证分的问题。

   
四分说在印度的唯识学上,各宗各派也说法不同的,我们上次讲了。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没有五分说了。因为证明见分能看到相分,证明见分的心识状态,认为见到的相分不错,这是自证分。还有一种心识,证明你自己证明这个东西证明得不错,是证自证分。这个证自证分的自证分就是自证分来证它,回过头来证自证分之所以能够证明自证分的就是自证分又证明了你这个证自证分又不错。心识变化的现象有交叉、互相影响,是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们每一个心理活动如果要拿相分、见分、证分、自证分来分析它的话,那就很过细,那就没有什么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讲心所有法,其中有个表现叫掉举。什么叫掉举呢?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话,你这个人吊儿郎当,光是吊儿郎当还不能说明这个掉举,掉举这种心理状态就是心里浮燥,不安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跟昏沉不一样,有点相对,昏沉是稀里糊涂要打瞌睡,疲倦了,意识不大想活动。掉举,意识活动得很厉害,想这想那,心里不安。哪个人有吊尔郎当的掉举行动,你分析一下,你就晓得掉举的相分,见分、自证分的情况了。


   
所以,现行回过头来又能生种子,果又能生因。我们先讲种子生现行,现在又讲现行能够生种子。一个种子一个种子,我们念念不停就是种子在活动,一个种子接一个种子,这个种子灭了,那个种子又生,同时的,这个死,那个就生,念念不停,它都是种子的变化。比如我看东西看久了以后,不看了,我原来看的现行有个习气留在那儿,它回到阿赖耶识里头去,变成新熏的种子,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也会生种子。这样子我们就生生不息。


   
这还有个情况,这个原来的种子它还生种子,除了种子生现行以外,比如阿赖耶识输送出来能看的种子,能看的神子通过缘发生的作用,看了,这不是生了现行吗,但这种子生现行以后,原来的种子它不是消灭了,它这个种子变化了,又变成新的种子,种子生种子。种子一方面生现行,一方面自己又生自己的种子。种子既生种子,种子又生现行。


画个表一看就晓得,为什么变得这么快,变得那么多,变得那么复杂。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因生果,果生因,因又生果,果又生因……


种子
种子
种子
现行
现行
种子
种子
现行

   


   
这样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我们是不是就说清楚了呢?还没有。虽然种子是宇宙间,可以说最原始的单位,但是种子跟我们平常讲的物质的种子还是不一样,法相唯识宗给它下了六条定义,六个界说,符合这六个条件的才是法相宗说的种子,不然的话不是法相宗说的种子。


   
种子有六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刹那灭。法相宗讲的种子是刹那刹那不停地生灭的,这个刹那灭要弄清楚。因为我们容易理解成:既然种子是宇宙万事万法基本单位,那就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一切万法都是种子变的,是阿赖耶识变的,那么种子它一定是永久不灭的。你不是讲到种子是种能量、能力,能力不是不灭的吗?但是法相宗不是讲种子不灭,而是讲刹那刹那地灭,这个种子同时生同时灭,灭的时候就生了,生的时候又灭了,是刹那生灭。这个种子就是一种能量、能力,它没有永恒表现的实体,它没有什么东西,像稻谷种子、像微粒,可以给你抓到。因为它是刹那不停地灭,灭了就生,就是我们讲的种子马上变现行,现行又马上变种子,种子又马上变现行,刹那刹那不停地变,变得速度之快,那就不是我们可能看到的,想象都想象不了那么快。如果不是刹那灭,那就不是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


   
第二个意思,叫果俱有。说种子妤像一切万法的母亲一样,万法是种子的现行。我们看到的东西宇宙万法都是种子变出来的,是种子的现行。但是通常我们一般认为万法跟种子不是一个东西,像母亲生了儿子,儿子虽然是母亲生的,但是母亲和儿子是两个东西。又比如说,种子生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因和果还是两件事情,因跟果是分开的,我们一般这么说。法相唯识宗认为这样说就错了,不对。法相宗认为,果俱有。什么叫果俱有呢?种子生出宇宙万法,种子生现行,它必定和它的果是俱时而有,一体不离。因为种子是一种能力嘛,而它现行的果便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比如,我能举一千斤,这个能力虽然看不见,但和这举起来一千斤是同时有的。我光是有能力我不举东西,那就没有现行。我举了,现行了,现行里面就有能力。所以种子跟它生的现行这个果是离不开的,不像平常的种子跟它的果是离得开的,这个种子因生的果,这果跟因是同时存在,不离开的,所以叫果俱有。一定要弄明白,不然的话法相宗讲的种子为什么这么奇妙,这么不同呀。


   
第三个意思,叫恒随转。有人说,种子既然是生出宇宙一切万法的根本原始单位,但万法生出来之后呢,种子应该消灭了,没有了。比如我们种了桃子,这个桃种子发了芽,长大以后,种子就看不见了,对不对,结了新的桃子出来了,原来桃子的种子就没有了,除非新结的桃子上的新种子。一般讲种子都是这个意思。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是恒随转,就是说八识种子,除了幽生现行的果以外,但是它还衍生它自己的种子。


   
不是种子生种子,种子生现行吗。种子生了现行以后,等于这个种子是长了桃子,但原来的种子它还是自类繁殖,还存在在那里,它并没有消灭。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输出来以后,输到眼睛他能看,输到耳朵,他能听,能看能听是现行,但能看能听原来的种子还在那里,并没消灭,这叫恒随转,就是说种子有接连不断繁衍持续的能力。因为一般果木、草木,这些种子生了东西以后,它原来种子没有了,而我们阿赖耶识输出来种子,一方面变了现行,一方面还维持自己的种子不变,一个接一个,原来种子还是保留下来了。


   
所以种子总是有这么两种,一种是本有的,一种新熏的。本有的种子真有点像我们讲的遗传学一样,它原来的基因不变,变化的基因新熏的也流传下来了。不会因为流传下来的东西,使它原来的种就变了。种子第三个意思叫恒随转。


   
第四个意思,叫性决定。我们讲种子是出生宇宙万法的原始单位,是根本,那么这个种子有善种子、有恶种子、有无记种子这三个性,无记就是不善不恶的种子。有人说种子无论是善的也好,恶的也好,无记的也好,都是后天养成的,不是先天的,所以一般来说种子无性或者说种子无定性。这样说不是法相唯识宗所说的种子。法相唯识宗说的种子都有决定性,善性的种子一定结善性的果,也就是说善性的果一定由善性的种子来引伸出来,那个里面一定有决定善性的种子;恶性的果一定由恶性种子产生出来,那个里头一定有决定恶性的种子。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会恶有善报、善有恶报,因果不会错乱的。所以无漏种子才能成佛,有漏种子总不能成佛。有漏因它一定得有漏果,无漏因它才是无漏果。没有无漏种子,你就不能得无漏果,不能成佛。所以法相宗才讲五性差别,《楞伽经》上也说了,大慧菩萨也问了种性差别。五性是:


   
①无性,全没有无漏种子,是不能成佛的。

   
②声闻性。

   
③独觉性。

   
④菩萨性。

   
⑤不定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法相宗讲五种种性,也就是说种子是性决定的。这是第四个意思,性决定,是说明因跟果必须同性,是一个性质的。不同的因生不同的果,那种情况是缘上的事情,不是因上的事情。

   
第五个意思,待众缘。等待一些条件。有人说万事万物既然都是种子生的,种子有这么大的力量,就不需要其他外部条件了,它就能生。或者说这些外部条件是常常有的,所以种子常常能够出生自如。这些说法都不是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还要待众缘。比如,我刚才讲眼睛一样,你光是能看的种子不行,还要有眼睛,要有看的对象,要有一定距离等等,这个缘具备了才能看,你光是个种子不起作用啊。我们世间的种子,也是一样的,要有一定的条件,不是说种下去以后,就马上长出苗了,要靠阳光,靠水呀,靠肥料呀这些东西培养它,种子才长。法相唯识宗讲的种子更是这样,要有一定条件,但是不能说你种子一出来,条件就具备了,还是要等众缘,条件不是常有的。这个缘是什么?法相唯识宗讲缘讲得很细,讲了二十四缘。一般的讲四个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我们一般讲这四个缘就够了。这四个缘我们后面再详细说。这是种子的第五个意思,待众缘。


   
第六个意思,引自果。引发自己的果。有的人又说了,种子既然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好像一切万法都是由一个种子生的,好像色法的种子可以生心法,心法的种子可以生色法,万法生于一,绝无有二。要这样说就不是法相唯识宗说的种子。好像一个种子能够坐万法,法相唯识宗说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法相宗说每一个法都有每一个法不同的种子,所以种子不只是一类,有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因此各种不同的种子生的果也就各个不同,色法的种子只能生色法,不能生心法;心法的种子只能生心法,不能生色法。没有各个不同的种子又怎么能够引伸各个不同的果呢,所以叫引自果。就是宇宙间,这些原始单位的种子并不是唯一无二的,而是种类很多的, 各个不同的,是引, 自果,并不相杂的。就是这类种子生这类的果,不会生别一类的果,不是说稻谷种子长出麦子来,现在生物现象也没有这样的。比如说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还是它原来的种类,不能说克隆羊,克隆个牛出来,没有这个。所以是引自果。


   
种子要符合这六个意思,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这六个意思《成唯识论》讲得很明白,不过是文言文,难得看懂,主要讲这个意思。符合这六个条件的才是法相宗讲的种子。一讲到种子,我们脑子里就想谷种子、、麦种子,总以为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叫种子?种子是种能力,要符合这六个条件。种子哪里来的?有本有的,有新熏的。种子它怎么生呢?种子生出来的时候,它既可以保持它自己原来的种子,又可以生现行,现行又可以反馈到第八阿赖耶识里,变成新的种子,所以种子有本有,又有新熏。


   
我们认清了种子以后,还有个问题,一个一个的种子,这些种子怎么样组合起来成一个境界呢?我们知道阿赖耶识藏的这些种子通过末那识,再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识,通过这些演员演戏,它就变成了一些相状出来。但是种子是一个一个的,它怎么组织起来呢,就是一个问题了。好像一堆尘土一样,怎样把它结成一个团,一颗一颗的种子怎么样变成现行的,这个问题要弄清楚。尘土怎么样结成泥团,这些种子怎么变现各种各样的境界。


   
我们常常容易这么想象,因为中国道家有这个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嘛,讲到组合都是由一生万。我们前面讲道种子的繁殖发生,不是列了个表吗,二种方式,种子变种子,种子变现行,这也好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呀。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执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事,不是这样子,就是说我们的境界并不是这样子。如果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方式的话,就是自然支配了。自然支配是外道的说法,万事万物为什么这个样呀,自然而然的,或者说是偶然的。说种子生现行,互相配合是偶然的,那也错了,也是外道。如果是自然的,如果是偶然的,那我们修行就没有用了,修行干吗呀,还找什么如来藏证如来藏呀,没有了,自然的偶然的嘛,那就是命定论了。


   
就说尘土怎么变成泥团呀,种子怎么现境界呢?既然不是自然法则的方式定的,也不是偶然定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定的呢?你说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生种子,这不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我们不否认有这个形式,但是能够组合起来的东西不是这个形式,这个要弄清楚。为什么会有干变力‘化的境界呢?还有个根本性的东西在里头,是它把这些种子组合起来,把尘土结成泥团。但不是把种子看作微粒,我前面讲了种子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实体的东西,不像实体的东西一生二,二生三,越生越大,有这种形式,有点像,但实际上不是微粒,不是实体。那么种子又不是实体,是种能力,怎么会形成万事万物这个境界呢?这个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要弄清楚。是种什么原因使这些种子组合起来变成不同的境界的呢?就是业力这个东西。


   
5.业力的概念


   
业力在梵文原文叫羯磨,意思是造作,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一种作为,都是这个意思。你看我们现在有的佛教寺庙里头的办事机构叫羯磨堂,就是能够办事情,当然那是清净的造作。传戒的时候有羯磨师,有教授师。教授师是给你讲道理的,羯磨师告诉你怎么操作,怎么行动的。理论方面昀是教授师,行为方面是羯磨师。造作会产生一种力量叫业力。你看我们一个人,你一举一动,都是造作,你只要一举动,行为它就会产生力量,这个产生的力量,当然是有大有小。但是没有一种行为不产生力量不产生后果的。业力在佛教小乘经典里头解释得比较狭隘,是狭义的,业是因果现象的一种c后来发展了,业力解释的范围越来越宽,越来越大,因果现象的本体、法则等等都归纳到业力上。所以我们说的业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


   
我们说种子怎么组成这些境界呢,它就是靠业力,种子的组合是靠业力来组合的。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法相宗就是这样分析的。


   
我们先从我们自己所感受的境界来讲,我们从空间来看这个世界。从空间来看这个世界那就是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头又有六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道、天道,这是从空间来看有三界。从时间上来看这些境界,有四大劫,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劫,比如这个星球,这个世界坏了,有三灾,水灾、火灾、风灾,由灾而起就坏了,坏了以后空了,空了以后又成了,成了以后又相对的稳定了。这里头又分好多小劫是一中劫,好多中劫又是一大劫,这是基本名词我不多说了。从空间上看是三界,从时间上看是四劫。


   
所以我们所碰到的境界,大到三界,有成、住、坏、空,小到个人,有生、老、病、死,乃至于一切万法当中都有四种现象:生、住、异、灭。生——这个法生了,住——这个法相对稳定,异——这个法发生变化,灭——最后这个法消失了。可以说息息生灭,时时生灭,生灭这是我们所有一切境界经常的现象,生起来了,相对稳定一下,马上又变化了,消亡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不是这样的,有为法、有漏法都是生、住、异、灭的。


   
那么我们人在生住异灭、在生者病死当中,我们的感受就有很多的不同,有苦呀乐呀的差别。大慧菩萨问的,为什么人有丑陋的,又有不丑陋的,为什么命运有好的,又有不好的,比如,在空间里头,有的享乐,有的受苦;在时间里头,有的长寿,有的短命。


   
在世法上,在哲学界长期有个争论,就是形灭不灭,在南北朝就提出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有个学者叫范缜,他同竟陵王是一个时期的,竞陵王萧子良,是信佛教的,范缜不信仰佛教。竟陵王就问范缜:“你不信因果,世界上为什么有富有贵,为什么有贫有贱,你还不信因果啊。”范缜说:“人的一生就好像树上的花。同在一个树上开的花,风一吹来,花随风而落,在这个中间,有些花就飞进房屋帘子里去,掉到屋里床上、席子上、坐位上,有些花飞到大墙角里头,甚至于飞到厕所里头去了。被风吹到房上、席子上的就是你,吹到厕所里头去的就是我。”说人生好像随风而吹,自然而然的,偶然的,碰到好的,飘到席子上去了,碰到不好的,吹到厕所里头去了,这个是没有什么因果的,因果在哪里呀——这是范缜讲。由这个引起了形灭不灭论,就是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这个精神存在。形指身体,神指精神。


   
有的人讲,人的肉体就像一盏灯一样,肉体消灭了,就等于灯火灭了。这个在哲学上,古时候就争论,现在也这样争论。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因果的问题。


   
佛教看这些问题,认为不同的境界都是有一定的组织的,都是业力组成的,这叫物以类聚,方以群分嘛。比如,饿鬼所生,一定是丑陋的形态、恶劣的环境,为什么呢,他都是苦的种子集拢来的,形成的境界。比如,天人所生,他一般形体都是很妙胜,环境都是很优美的,是乐的种子组成的。所以这不是自然论、偶然论所能够解释的。但是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在同一个情况之下,比如都在人道,但是也有不同,这个在世间法看得多了,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身败名裂,他都有不同原因的。同一个环境,结果遭到不同的待遇,不同的结果。还有就是同一个境界,但也有不同的感觉,就是种子组合的外部境界是一样,但是感受不一样。比如水,水在人间来看,可以做饮料等等,是生活必需的。但是饿鬼看到水就害怕,感觉是一滩浓血,是火焰。天人看到水是琉璃,是玻璃样的东西。同样的东西,都是水,但是在不同的空间里头——在地狱道在饿鬼道和在天在人看的不一样。我们人看到是水,那些鱼、虾、乌龟、龙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是它的住处。所以境界的组合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必定有一种力量支配它成这个样子,这个支配的力量就是业力。所以种子怎么变成境界的,是由于业力,我们从时间来看,从空间来看都是这样。


   
像我们撞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叩就不鸣。种瓜一定得瓜,种豆就一定得豆,不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个业力是一个网,宇宙是这样一个网,因果是网上的环,一环一环,因果的环组成业力的网。我们讲,你逃不过业力呀,人都在业力的网上生活。这个网怎么组织的?是因果组织的,一个环套一个环组成业力的网。这个网的环里头,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都是些种子。所以业力把种子组成了境界,组成网。这些种子的活动就是在因果环里流转。所以法相唯识宗在研究因果的时候就讲了四因五果。四因,就是生因、引因等等,五果,就是士用果、异熟果等等。


   
业力我们可以分成好多种,从它的德性方面说,我们可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我们从业力的发生来说,有身业、口业、意业。过细分还有很多了,从业力果报上来说,那就是福业、非福业。像生到人、生到天这是福业,生到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是非福业。还有果报上有不动业,比如由修禅定他得的禅定果,这个是不动业。像色界、无色界修定的人,他进入了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还有无色界里头的空无边处夭、实无边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无所有处天,这些境界就是不动业,是由修禅定的业力转成的。这是就业力的果报来说,这个都不同的呀,你像人和天,受火灾、风灾、水灾,劫数多得很,而到不动业的这些天里头,水灾、火灾,有的只有一灾,有的有两灾,在时间上呢,有的只有一劫,灾就过去了,有的很长时间劫才能够过去。这都是这些业力的变化。


   
从业的分量上来讲,有定业、不定业,或者说定受业、不定受业。就是这个果报一定要受的叫定受业,这个果报不一定完全能受到的叫不定受业。


   
从业力作用上来说,有引业,有满业。什么叫引业呢?就是自他同一的总报叫引业。另一种叫满业,满业就是彼此不同的,彼此个别的,就是别报吧。我们刚才讲国土,我们都在一起,都是在人道里头,都在一个报身,都有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是引业。至于说不同,满业,虽然都在一个人道里头,你长得漂亮,他长得丑,你寿命很长,他短命,有这差别,差别是满业。这是从业力的作用上来说的。


   
从业力的交互来说,业力有共业,有不共业。共业就是很多人都感到的,这种业力,共变共用。共业里头又有共中共业,共中不共业。共中共业,像山河大地,大家共用的。共中不共业呢,比如私有私产跟大家不共用的,叫共中不共。不共业呢,即不是共变共用,而是自变自用,一己所有的。不共业中也有不共中共业,像身体本来是自己独有享受的,但有时他人也可以借用你的身体起作用。不共中不共业,这就是绝对不与他人共的,一生自己独自受用的,像你自己的眼睛、耳朵,不能别人借着用,哪怕眼睛器官可以移植给人家,但那也已经不在你身体上了。


   
这个业力的分类很多,我可以从十二个方面来分,我就不多说了,因为业力这个问题很大。


   
但是我讲业力,从法相睢识宗来讲,他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发动业力的主体在哪里呢?在我们的意识,我们上天堂下地狱都是意为主,这是就世间法来说。就出世间法来说,我们超出三界,妙证菩提,也是以这个意为主。所以意的力量特别大,就是第六意识的力量特别大。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真佛教。”为什么佛教经常讲这句话,什么叫佛教佛法,就拿这四句话说。这个意识,意就是识,所以法相宗讲唯识,对意识方面特别注意。这是讲业力的时候要知道,业力的主体是意。所以你这些种子怎么组合啊,我们说由于业力;业力又怎么组合的呢,业力由意为主。


   
业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是说到讲修行的人,他到了圣贤位了,到了解脱的境界了,业力就慢慢地消失了。没有到贤圣位的,针对它来对治,也可以使业力转化。这个要说清楚一点,业力是可以转化的,但是你说把业力消灭,是消灭不了的,不过可以转化。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西方是可以往生的,你的业力消灭不了,所以叫带业往生,怎么办呢,你还得慢慢地转化掉。世界上没有什么你可以欠账不还的,你欠了账你就要还,所以世界上没有什么讨便宜的事情,业力是非常公平的。


   
业的力量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释迦牟尼佛都讲不可思议。佛是不可思议的,众生是不可思议的,业力大也是不可思议。但业力可以转化,这个转化靠修行,靠对治。


   
世间境界,种子都是由业力而来组合,这样散土就结成泥团。因此我们修行的人,学佛的人,也就是依靠业力来修行。在业力上修,才能转变业力。不管哪一个宗哪一个派,你都要修行身、口、意三业,修行离不开身口意,所以我们修行也是依靠业力的原则嘛,持戒、修定、证慧,都是的。持戒就是对我们身日意活动有所规范、限制,使我们种子的组合能够慢慢转变,去掉污染,返回刭本来清净的途径上去,在《楞伽经》来说,就是证得如来藏。


   
这个我是简单地把唯识宗大概说了一遍,我们再看下面经文的时候,对唯识讲的有些现象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我们前面讲到大慧问佛,佛讲了一百零八句以后进入经文的正宗分。正宗分讲三个问题,首先讲如来藏,如来藏里头先讲五法。五法在法相唯识宗也很重要,这五法实际上是法相宗对一切法的总清算。


   
为了说明五法,首先讲第一个问题,讲这些识的生灭相。尔时,大慧菩萨就问佛了,八识有几种生住灭。就是眼识、耳识一直到阿赖耶识,它是怎么样生起来的,怎么样存在的,怎么样又消灭的?佛就告诉大慧,这些识的生灭相有两种。生灭就是生住灭,生起来,稳定存在一段,再就消失了。生灭相实际上就两种,就是诸识有两种生、有两种住、有两种灭。一种叫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一种叫相生、相住、相灭。诸识生灭的现象就这两种,一种叫流注,一种叫做相。


   
流注,我上次说了它的意思,一种译本翻译为“相续”,这个比流注容易明白一点。流注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刹那刹那生灭,我不是讲种子有六个义吗,刹那刹那不停,生灭同时,这样一个接一个的,你看它就连续下来了嘛,生了就灭,灭了就生,而且生就是灭,灭就是生。这样的生灭,种子在阿赖耶识的表现,这种相你看不到的,很细,可以体证到,但你看不到的。所以这种流注的生灭,这种相续的生灭,是没有相状的。我们现在种子输出来,种子变现行,现行又变种子,种子又变现行,种子整个的流注的过程是很细很快的,你看不到的,这个叫相续的生、相续的住、相续的灭,这个是没有相状的。



  
另外一种随业力感召的果报,这一种生、住、灭是可以看得到的,这个叫相的生、相昀住、相的灭。相,因为法相宗用这名词,我们简单来说呢,这个相,它是一种果报,就是业力感受的一种果报显出的境界,这种相状叫相。这种相状,因为人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叫相。比如,我上次也说了,人由少到老,他的变化是看得见的,生老病死嘛,这个生老病死是业力感召的一个结果,这种状况我们看得见的。


所以佛答复大慧的时候,讲了识的生灭有两种,一种相续的、流注的生住灭,一种是业力感召的这种果报的相的生住灭。说清楚了,为什么我们前面要讲种子,要讲业力,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不然的话不大好懂诸识的生灭为什么这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12
正宗分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大慧。诸识又二种住。一者相住。二者相续住。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一者相生。二者相续生。大慧。识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转相识。二者业相识。三者智相识。大慧。有八种识。略说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了别识。二者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见诸色像。大慧。了别识亦如是见种种镜像。
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诸识有三种相:一者、转相;二者、业相;三者、赋性相(jati-laksana)(唐译为『真相』;魏译为『智相』。梵Jati意为体性、赋性,尤指相应于相碍缘起而成之特性(如此世间人有五官等)。故此处改译为『赋性相』,即指仍持其相碍特性之识相)。大慧,诸识说有八种,依其功用则分别为两类刘宋译作三类:「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与魏译及唐译不同。),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现诸形色,现识亦如是而现外境。

识有三种:转相识、业相识和真相识。大慧啊,识有八种,略说为两种:显现和分别事物识。大慧啊,正如镜子摄取形象,显现识也是如此。
注解
这是说识,广说是八识,归纳来说呢,略说就有三种,这三种就是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称为现识。,这个末那识跟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能够分别了境,成为分别事识。这里讲的真识,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没有受污染的阿赖耶识,没有受污染的心识这叫真识。释迦牟尼佛把八识略说分为三种,那么心识的活动、所表现的现象,它也就是三种相。

   
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所现的相是真相,末那识所现的相是业相。什么叫业,我不是讲末那识抓住第八识的种子不放,“我的我的”嘛,因为一切业都有我而生。清净的业是由无我而生,而污染的业都是由执著有我而生。所以末那识它所显现的相是业相。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所显的相是转相,因为这是可以转变的。


   
所以我们讲诸识的生住灭相,就是相的生住灭。藏识的现行变种子,种子变现行,刹那刹那不停地变,流注不断,这个变叫流注的生住灭。流注的生住灭实际上是真相。前者我们讲的,七转识所觋的生住灭相是业相、转相。业相、转相是相的生住灭,相的生住灭看得见。真相是流注的生住灭,而流注的生住灭看不见。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大慧。了别识分别事识。彼二种识无差别相迭共为因。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二者无异,相互为缘。

显现和分别事物识两者无差别相,互为原因。
注解
这句话讲了现识和分别事识。现识讲阿赖耶识,分别事识讲的七转识。这个阿赖耶识跟七转识是不一不异的,是不即不离的,是展转相因的。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大慧。了别识不可思议熏变因。
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

是故大慧,现识以不可思议薰变为因而起变现功用

其中,大慧啊,显现识以不可思议的习气变化为原因。
注解
不思议的熏,不思议的变,是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熏第八识。因为第八识的种子输出来以后,输给末那识,输给意识,还输给眼、耳、鼻、舌、身这前面的五识,变成现行,现行又变成种子,又把它返回去,而且原来输送的种子,种子生种子,也返回去。这个由现行返回去的种子我们叫熏。这本来是第八识供给第六识、第七识的种子的,结果变成现行以后,现行又变成种子,反馈给第八识,就熏第八识,这叫熏。种子是不思议的,这个熏也是不思议的。本来有的种子送出来不思议,新熏的种子返馈回去也不思议,这叫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就是现识的因,这就是第八识的因。我们讲法相唯识,因为名相很复杂,他形容东西很过细。现识因是讲第八识因。底下讲七转识的因:

宋译本
魏译本
唐译本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大慧。分别事识分别取境界。因无始来戏论熏习。
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而大慧,分别事识则以无始以来由戏论而致之习气为因,起分别外境功用。

大慧啊,分别事识以对境界妄想分别和无始的戏论习气为原因。
注解

“取种种尘”,尘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无始妄想熏”,无始就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开始的种种虚妄分别,这个是分别事识因。

   
佛法讲这个问题,讲无始妄想,前面我讲过,万事万物是哪里来的,没个来的,无始嘛,时间元始就无终嘛,任何事物都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这里头有个问题要弄清楚,无明哪里来的?无明就无始,这是没有开始的,无始无明。那好了,你不是讲无终吗,无明既然无始,无明也就无终了,那成什么佛呀?无明无终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辈子无明,下辈子还是无明啊,这怎么得了,没有终啊,还学什么佛呀,那还成什么佛啊?这是个问题,这要弄清楚,无明是无始的,但是有终,这跟别的不同。那不是违反了普遍规律呀,都是无始无终的,无明无始,怎么会有终呢?无明就有终,无明是不觉悟,你开始觉悟了,这就是菩提嘛,所以这个无明还是有终,接着无明的是菩提。所以,无明是无始,菩提是有始,所以我们讲始觉,开始觉悟嘛,最后是圆满觉悟涅槊嘛。这样子把无明的无始有终跟菩提的有始无终联接起来,还是无始无终,并没有违反普遍规律。妄想是无明的最大的表现,所以叫无始妄想。色、声、香、昧、触、法这六尘和无始妄想熏出来的,这是分别事识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13

正宗分  
   

刘宋本




魏本

  


唐本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大慧,是名相灭。
大慧。阿梨耶识虚妄分别种种熏灭诸根亦灭。大慧。是名相灭。
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复次,大慧,一切根识灭,即藏识(梵文为alayavijnana,即阿赖耶识,今皆沿旧译例,译为藏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此即所谓识之相灭。

其中,大慧啊,一切根识灭,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各种不实妄想分别习气灭。大慧啊,这是相灭。
注解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了,染污的心识它种种的虚妄如果灭了,相就灭了。这虚妄怎么讲呢?虚妄就是种种尘的不思议的熏,种种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返馈给识的种种行状。假使把种种不实的虚妄,把阿赖耶识的垢污能够清除了,那么一切的根识,六根六识,就能够消失了,这个叫相灭。


   

我们不是讲诸识生住灭有两种吗,一种相的生住灭,一种是流注的生住灭。流注就是相续。底下讲:

   

刘宋本




魏本

  


唐本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因灭则相续灭。因灭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谓依法依缘。言依法者。谓无始戏论妄想熏习。言依缘者。谓自心识见境界分别。
大慧,相续灭者,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复次,大慧,於智中相续灭者,即谓[识之]所依灭、所缘灭。所依者,即指无始以来由戏论而致之习气,所缘者,即指识所见所分别之外境。故此无他,但唯心而已。

大慧啊,连续灭也有原因。大慧啊,原因指所依和所缘。其中,所依是无始的戏论恶劣习气,所缘是自心所现境界中的妄想分别。
注解
  
依什么呢?无始妄想熏。缘什么呢?缘讲“自心见等识境”的妄想。





什么叫相续灭呢?我们刚才讲了,种子的组合,我讲是业力,对不对,所以相续,它根据业力组合,业力的组合也就是它的因,相续的因如果灭了,相续流注也就灭了。因为种子的组合是业力的组合,如果业力消失了,也就是因消失了,那么种子组合的现象也就消失了。前面我为什么讲业力,就是这个道理。


  


“所从灭和所缘灭则相续灭。”种子为什么变现行,现行又为什么变种子,它依据的条件如果灭了,它也灭。因为这些识之所以变现,都是业力对种子的组合,所以种子本身所依的业力转变了,它也就转变了,业力消灭了,这个种子的变现也就消失了。因为实际上我们六识、七识依的是什么东西呢?都是无始妄想熏的东西。


   

说来说去吧,我们这个种子的出啊、进啊,业力的组合啊,这些变化把我们本来清净的真识,本来清净的如来藏的真相污染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诸识的生灭相时这么来说,不是完全讲名相。

   

刘宋本




魏本

  


唐本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非异非不异。大慧。若泥团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大慧。如是转识阿梨耶识。若异相者。不从阿梨耶识生。若不异者。转识灭阿梨耶识亦应灭。而自相阿梨耶识不灭。是故大慧。诸识自相灭。自相灭者业相灭。若自相灭者阿梨耶识应灭。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论。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金与庄严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大慧,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大慧,此如泥团与微麈,非异非不异。复次,此如金与金饰。大慧,若泥团有异於微麈,则泥团当不由微麈而成,以泥团实由微麈成,故说泥团与微鏖非异。然而,若泥团与微鏖非不异,则泥团与微麈常无区别。是故,大慧,若转识有异於藏识,则即於实相中藏识亦不成转识因;若二者不异,则转识灭即是藏识灭,然而实相则实不灭。是故,大慧,所谓灭者,非藏识赋性相灭(此处梵文为alaya,仍应指阿赖耶识。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者原有分别:所谓「阿赖耶识性相」,实为转起阿赖耶识之因,非此处所说。故今译为藏识赋性相),但业相识灭。若赋性相灭,藏识亦灭:若藏识亦灭,此即无异於外道断见所说。

例如,大慧啊,泥团与微尘,既异又不异。金子与金饰品也是如此。大慧啊,如果泥团异于微尘,那么,泥团不由微尘构成。而泥团由微尘构成,因此,并非异。如果并非异,那么,泥团和微尘不应该有分别。正是这样,大慧啊,如果转识不同于阿赖耶识真相,那么阿赖耶识不应该成为它们的原因。如果并非异,转识灭也就是阿赖耶识灭。然而,没有自真相灭。因此,大慧啊,没有诸识的自真相灭,但是,有业相灭。如果有子真相灭,那么也就有阿赖耶识灭。如果有阿赖耶识灭,那么,这种说法就与外道断灭论无异。
注解【自真相】即真相。
这个讲什么呢?讲诸识不生不灭,拿泥团和金子打比方。泥团微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做成泥团的散土。微尘就是一包散土嘛。你看微尘跟泥团,你们说是不是相同的啊?释迦牟尼佛说,大慧,如果说这泥团跟微尘不同,可是“而实彼成。”实实在在泥团是微尘所成的。如果你要说泥团跟微尘不异,完全相同呢,那泥团跟微尘应该没有分别,可是泥团跟微尘形态又不一样。

   

这又打个比方,像金子一样,金子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手饰,“金庄严具”,金子做成的手饰,跟金子到底有没有区别?你说金子和金手饰相异,完全不同的话,那么手饰难道不是金子做的吗?所以不能说不相同。你说相同吗,金子毕竟是原材料,手饰毕竟是金子加工以后的工艺品,二者用途不一样,所以又不能说是相同。


  


这个比方说明“转识、藏识真相若相异者,藏识非因。”就是七转识:末那、眼、耳、鼻、舌、身、意,这七个识跟阿赖耶识的关系,到底是同还是不同,到底是异还是不异。你要说它不同,转识,前面七个识跟藏识阿赖耶识,它们的真相如果不同的话,那你就不能说七转识是藏识变的。但是末那、眼、耳、鼻、舌、身、意识确实是藏识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因为阿赖耶识是因,七转识是果,因生果,阿赖耶识生出了七个转识,就等于泥土跟微尘一样,金子跟金手饰一样,你不能说不一样,难道泥团不是微尘组成的吗,这个金手饰不是金子做的吗,这七转识不是阿赖耶识生的吗。所以七转识跟阿赖郓识昀关系,你不能说不一样。


   

那是不是说七转识跟阿赖耶识就一样了呢?也不能那么说,因为你说若不异者,相同的话,那么七转识灭了,藏识也应该灭,但阿赖耶识藏识是不灭的。


   
所以大慧呀,“而自真相实不灭”。真相,实际上是如来藏的自相,如来藏的自相它是不生不灭的。你七转识的生灭是个现象,这些生灭现象是业相,都是对如来藏的污染,业相是可以生灭的,真相是不灭的。如果“自真相识灭”呢,那阿赖耶识,如来藏也灭了。如来藏是不灭的,它是自然而然清净的。你要说阿赖耶识灭了,说如来藏灭了,这就不异于外道的断见论见。就跟外道讲断见一样了。这就说现识、分别事识跟真识的关系是非一非异,不即不离。


   
因为这一段文字说得很简奥,而文法的结构有点像梵文的结构,所以比较难懂一点,古奥一点。


   
说如来藏,从识上说,说它受污染的心识的相状。心识的功能相状是有生有灭的,但心识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底下还是讲识的生灭:

   

刘宋本




魏本

  


唐本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所谓离诸境界相续识灭。相续识灭已即灭诸识。大慧。若相续识灭者。无始世来诸识应灭。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

大慧,有等外道论言,对外境之取着若灭,其识相续灭。於识相续灭时,无始以来之相续即灭。

大慧啊,外道的说法是停止执取境界,识的连续也就停止。识的连续停止,无始的连续也就断灭。
注解
   

外道讲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也灭。摄受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心识接受外界的境界。好像被摄受的外界的境界,这种心识现象如果灭了,识的流注也灭了。识的流注就是阿赖耶识提供种子,种子变现行,现行变种子,这叫流注。好像现行一灭,种子也就灭了。当然他没有说现行、种子,实际上讲的这个意思。外道讲摄受境界灭,识的流注亦灭。就是现行灭了,种子也就灭了,这么个意思。但是如果说种子也灭了,那么无始流注应该断,你这么说就是外道的断见。种子都灭了,你还有成佛的可能吗?种子有有漏种子,有无漏种子,你说种子都可以断可以灭,那么无漏种子断了灭了,还成什么佛啊?所以说“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是外道的断见。

   

刘宋本




魏本

  


唐本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
大慧。诸外道说相续诸识从作者生。不说识依眼色空明和合而生。而说有作者。
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

大慧须知,彼外道由作因建立相续,彼不说眼识依形色与光明和合而生,唯别说其因,

大慧啊,外道依据作因讲述连续的产生。他们讲述眼识不是产生于色和光的和合,而是另有作因。
注解作因】因缘和合之外的原因,或者说,创造因,第一原因。
说这些种子流注,识的流注,相续不断,它的生因是什么?为什么流注不断呢,比如说眼识能看,前面讲了待众缘,要有些条件,等待众缘具备了,眼识才看得见,才能够生明,“眼识色明集会而生”嘛,它才能生看的作用。外道说,这不是流注生因,而是另外有个原因。
刘宋本
魏本
唐本

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大慧。何者是外道作者。胜人自在时微尘等是能作者。
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


如胜性、士夫(士夫,即相当於灵魂或神我)、自在天、时、极微等。

大慧啊,他们说作因是原质、原人、自在天、时间或极微。
注解【胜妙】指“原质”,刘宋译为“胜”,唐译“胜性”。


这些外道说另外有原因,什么原因呢?就是“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外道他是由虚妄分别,就考虑很多流注生灭的因。他怎么说呢,“胜妙”,就是指婆罗门的一个派,说大梵天能够生万物的,这就是胜妙的说法。“士夫”,也是外道的一个派,是讲神我的,万事万物哪里来的,神我。还有“自在’’,这也是外道的一个派说的,说万事万物的造物主是大自在天。就是把自在、把神我、把大梵都说成是万事万物来源,说成流注的原因。还有,万事万物的根源在哪里,他认为是“时”,把时间作为生灭因。还有“微尘”,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的。印度把空间单位,分得不能再分了叫微尘。


   

这些万事万物哪里来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怎么样会生、怎么样会灭的原因。我们讲没有第一因,这些外道都讲第一因,大梵天、时间、微尘、神我、大自在天,把这些东西当做生灭因,把这些东西当作第一因,当作来源,这些跟释迦牟尼佛讲的没有第一因、法尔的如来藏就不一样了。


  

6
.七种自性——众生的心识相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