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8-12-22 16:16 只看该作者
3.辨五无间业
下面接着说第三,辨五无间业。辨明五种无间业。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男子女子,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无间业?所谓杀父母,及害罗汉,破坏众僧,恶心出佛身血。
|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行五无间业。世尊。何等是五无间业。而善男子善女人。行五无间入于无间。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无间者。一者杀母。二者杀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五无间业。何者为五,若人作已堕阿鼻狱?”
佛言:“谛听!当为汝说。”
大慧言:“唯。”
佛告大慧:“五无间者,所谓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怀恶逆心出佛身血。
|
谈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白世尊言:世尊说五无间,云何为此五者?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以犯何罪而致令彼堕入无间地狱?(刘宋译,作『若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择地狱。J此即符下来世尊之所答。然唐译、魏译皆同今梵本,未知是刘宋本改译,抑梵本原有异本。)?
世尊答言:如是,大慧,善谛听思维,我当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以耳献於世尊。
世尊即如是告彼言:云何五无间?此谓一者、杀母;二者、杀父;三者、杀阿罗汉;四者、破和合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
|
黄
|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世尊说有五种无间业。世尊啊,哪五种无间业,良家子或良家女犯下后,坠入阿鼻地狱?”世尊说道,“那么,大慧啊,请听!请你安下心来,我会为你讲述。”大慧菩萨大士回答世尊,说道:“好吧,世尊。”世尊对他说道:大慧啊,那五种无间业?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和起坏心使如来身体出血。
| 注解:
| | | | |
大慧问这个问题,本来五无间业‘定受报,堕入五无间地狱的。你既然干了五无间的业,你的受报一定要堕入五无间地狱,没有间断地死去活来,就是生不得生,死不得死的那种无间的地狱。无择地狱就是五无间地狱,无择,不管怎么样,你非进去不可的,你说我不去,那是不行的。你犯这个业,一定遭受这个果报。但是您释迦佛又说,男子女人行无间业,他可以不进入无择地狱,那不就有择了吗,那是什么道理呢?
佛讲,什么叫五无间业呀?我们讲这是在众生里面最重的业了。五无间业,不得超脱的。地狱的业嘛,就是:④杀父亲;②杀母亲;③杀阿罗汉;④破坏和合僧,破坏众僧,就是破坏修行人的集团;⑤恶心出佛身血,就是有意刺伤佛的身体。这五种大的罪恶,五逆不赦。但是为什么可以不堕地狱,怎么说呢?这就是佛讲的密意。佛说: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云何众生母?谓爱更受生,贪喜俱。如缘母立,无明为父,生入处聚落,断二根本,名害父母。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事者,名五无间,亦名无间业。
| 大慧。何者众生母。谓更受后生贪喜俱生如缘母立。大慧。何者为父。谓无明为父生六入聚落。大慧。断彼二种能生根本。名杀父母。大慧。何者杀阿罗汉。谓诸使如鼠毒发。拔诸使怨根本不生。大慧。是名杀阿罗汉。大慧。何者破和合僧。谓五阴异相和合积聚。究竟断破。名为破僧。大慧。何者恶心出佛身血。谓自相同相见外自心相八种识身。依无漏三解脱门。究竟断八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大慧。是名内身五种无间。若善男子善女人行此无间。得名无间者。无间者名证如实法故。
| “大慧,何者为众生母?谓引生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何者为父?所谓无明,令生六处聚落中故。断二根本,名杀父、母。云何杀阿罗汉?谓随眠为怨如鼠毒发,究竟断彼,是故说名杀阿罗汉。云何破和合僧?谓诸蕴异相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云何恶心出佛身血?谓八识身妄生思觉,见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脱无漏恶心,究竟断彼八识身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大慧,是为内五无间。若有作者,无间即得现证实法。
|
谈
| 今者,云何为一切有情母?此即是爱欲。彼写贪喜俱,由是引生,且如母养育。无明则可说为父。彼令有情再生於感官世间六处聚落。若了断父母此二根本,即名父母被杀。
若究竟断诸随眠,如嗔等,彼如怨敌,又如发毒之鼠(随眠,小乘视之为『烦憎j之同义词。弥勒瑜伽行则视之为烦憎之习气,不同烦恼,而为烦恼种子。此处用发毒之鼠为喻,即用习气义),是即名为杀阿罗汉。云何破和合僧?谓究竟断诸蕴聚基本。其相为更相相依而成和合,故名破和合僧。
大慧,八识身不能觉知一切外世间自[相]共[相]唯心自见,若由三解脱及无漏恶究竟根除此邪分别,则於识佛之邪想成出血。此即说为无间业。
|
黄
|
“大慧啊,何为众生之母?由母性生起贪爱和再生,伴随欢喜和贪欲。由父性而有无明,生于诸处村落中。彻底斩断父母二根,称为杀父母。彻底灭除如同怨敌的随眠和如同鼠毒的愤怒等等,称为杀阿里汉。其中,何为分裂僧团?彻底根除互相不同而又聚合的诸蕴,称为分裂僧团。大慧啊,以三解脱和无漏恶见妄想分别根除不觉知外界自相和共相唯自心所现的八识身,起坏心使识佛出血,称为行无间业。
| 注解:
| | | | |
什么叫众生母?就是说我们人怎么样生死轮回流转的呢,不是说父母所生身吗,就是你贪爱淫欲所生的,“贪喜俱”产生的,因为贪爱你才受生,在身体里一劫一劫地受生。所以什么叫母呢?实际上就是贪爱。我们说过的,人生的时候,投胎,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这个过程讲得很清楚,众生他的无始无明引起他的贪爱,引起他的痴,贪爱痴都是无始无明,那么在流转的过程当中,随着他的业力,上一辈到死有了,下一辈进入生有,经上讲“生入”,他也是因缘生啊,父母为缘,无父无母他也不能生,依母亲,他投到母胎里头,“缘母立”嘛,但是没有父亲不行啊,“无明为父”,这就是他生入。我说了嘛,一般的,他无始无明的这个种子在他父母做爱交接的时候,贪著母,就瞋父,贪著父,就瞋母,分别男女,生入进去了。“生入处聚落”,“生入”是一个词,“处”是一个词,“聚落”是一个词,这就是进入他的阴界入,投入了以后,然后在胎里头长出根,然后长成身体,十月怀胎嘛。
“断二根本,名害父母。”什么叫杀父母呀?就是杀掉你的爱欲贪著和你的痴无明,这两种根本的毒,你要断掉,这就叫“害父母”。不是真的要你杀害你的父母,那是大逆不孝。因为父母养你育你,他们是缘啊,父母并没有害你呀。所以他是讲,我们真要了脱生死轮回,你要把这两个根本,一个贪、一个痴要断掉。痴好比是父亲,贪好比是母亲,杀父母是杀贪杀痴。贪爱比喻母亲,无明业惑比喻父亲。因为断二根本,是断烦恼障,生死根本。
“彼诸使不现,如鼠毒发,诸法究竟断,彼名害罗汉。”那么什么叫杀阿罗汉呢?“彼诸使不现”,这个“使”,就是烦恼,在《阿含经》及很多经上都讲使,使是烦恼的异称吧。有时候我们讲使就是讲的烦恼。烦恼的主体叫“正使”。正使相对的是习气,它跟习气是相对的两个名词。我们现实烦恼的主体叫正使,烦恼的余习叫习气。就等于我们烧香,香是主体,香留下来的气叫习气。一般单独用“使”是烦恼,我讲“楞伽句读”这个要弄清楚。所以“彼诸使不现”,就是那些烦恼不现了。“如鼠毒发”,就好像消灭鼠害一样,令它不现,使这个诸使不现,这就是诸法的究竟断,使这些烦恼最后都能够断尽,包括烦恼的余习,就是正使和它的习气都断,究竟断,这叫害罗汉、杀罗汉。阿罗汉比喻是烦恼,你杀掉烦恼,就是杀阿罗汉,是这个意思。
“云何破僧?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究竟断,彼名为破僧。”打比方说什么叫破僧,僧众就等于我们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来的一个东西。我们人就是五蕴聚合嘛,五蕴假和合嘛。五蕴假和合就好像僧团似的。要“究竟断”,用无我智,这个五蕴相这就破了嘛。断掉你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假和合,这就是破僧。去掉五蕴的假和合。
“大慧,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究竟断彼七种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什么叫出佛身血?因为一般的众生他不觉得诸法的自共相都是自心现量,都是抓着我执、法执不放,所以形成了他七个识身嘛。他反熏了种子,种子又起现行,现行又起种子嘛。要以无漏三解脱的观行的智慧,来断这个七识妄觉,断这个妄想,那么我们人八识的种子就可以永断了,就可以断掉无明种子。断掉无明种子了,就比喻出佛身血。为什么叫出佛身血呀,就是断掉你的无明种子。
“若男子女人行此无间者,名五无间事”。如果男子女人这样子来做,行五无间者,杀贪瞋痴、杀烦恼、杀五蕴的假和合、杀无明种子,这个叫做五无间事,“亦名无间业”。你看这样还会进入无择地狱吗?这是反过来说打比喻。不是说你真的杀父母、破坏和合僧、出佛身血,你就不进无间地狱,没有那回事。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复次大慧,有外无间今当演说。汝及余菩萨摩诃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五无间?谓先所说无问,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谓声闻化神力、菩萨化神力、如来化神力,为余作无问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问事不得无问等。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
| 复次大慧。我为汝等说外五种无间之相。诸菩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生疑心。大慧。何者是外五种无间。谓杀父母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行此无间者。于彼三种解脱门中。不能得证一一解脱。除依如来力住持。应化声闻菩萨如来神力。为五种罪人忏悔疑心。断此疑心令生善根。为彼罪人作应化说。大慧。若犯五种无间罪者。毕竟不得证入道分。除见自心惟是虚妄。离身资生所依住处分别见我我所相。于无量无边劫中。遇善知识。于异道身离于自心虚妄见过。
|
“复次,大慧,今为汝说外五无间,令汝及余菩萨闻是义已,于未来世不生疑惑。云何外五无间?谓余教中所说无间。若有作者,于三解脱不能现证。唯除如来、诸大菩萨及大声闻,见其有造无间业者,为欲劝发令其改过,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寻即悔除证于解脱。此皆化现,非是实造。若有实造无间业者,终无现身而得解脱。唯除觉了自心所现身资所住,离我、我所分别执见,或于来世余处受生,遇善知识,离分别过,方证解脱。”
|
谈
| 大慧,此为内五无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此认证,即为法现证之[五]无间业。
复次,有外[五]无间,我当为汝指说,令汝及馀菩萨於未来世不堕愚痴。云何为五?此无间已见於经教中,若犯此者,终不於此得三解脱门任一之认证。唯除化[佛],彼具力故,已得现证;得化身力之声闻者,大慧,彼具菩萨力或如来力,见有造恶业者,为欲令彼离过恶与邪见,即以大神力示为同事,令其认知过恶与邪见无有真实,释其重负。
此等即我所说之化现、力与现证。
大慧,实犯无间者,终不得现证,除非彼能认知唯心自见,见身资住处实皆是分别,能得远离我与我所执着之见;或於一时、任何时,受生於馀趣,得遇善知识,能除自我分别过。
|
黄
| 大慧啊,这些是五种内无间业。良家子或良家女做出这种无间业,成为无间业者,现证诸法。
“还有,大慧啊,我要为你说那些外无间业。闻听后,你和未来之路上其他菩萨大士就不会愚蠢。它们是哪些?诵经说法中称述的那些无间业。犯下这些无间业,不能一一现证三解脱,除非依靠变化佛护持现证。大慧啊,受变化佛护持的声闻或受菩萨护持,或受如来护持,也会努力劝导其他有无间业者消除恶行和恶见,卸下重负,摆脱恶见,这是我宣示的依靠变化佛护持现证。除非觉知唯自心所现,明瞭身体、享受和住处是妄想分别,远离对我和我所的执著,或在另外的转生中遇见善友,才能摆脱自心分别的过错。
| 注解:
| | | | | 佛说大慧,此外我还要讲一讲无间。不是刚说了五无间吗,但这回说的五无间,是一开始说的,“谓先所说无间,若行此者,于三解脱一一不得无间等法。”就是说你真的犯了五无间业,不是后面那五种比喻,真的犯了五无间罪了,不能觉知三解脱门自救怎么办呢?“除此已,余化神力现无间等”,那么佛菩萨就作这种无间 - 571 - 的示现,包括声闻化的神力、菩萨化的神力、如来化的神力。“为余作无间罪者”,为这些作无间罪者,“除疑悔过,为劝发故,神力变化现无间等,无有一向作无间事,不得无间等。”这里有两个意思,世界上真正恶魔造大罪的,还是要度他,除去他的疑惑,要他忏悔,劝发他修行。神力变化表示这个无间,告诉你五无间业的因果报应,这是就世俗来说的一层意思。再一层意思,就是真正修行你要断贪瞋痴啊,断有漏种子呀,佛菩萨也一样显现帮助你来断。
“除觉自心现量,离身财妄想,离我我所摄受,或时遇善知识,解脱余趣相续妄想。”就说只有靠佛,只有靠三乘圣者,帮助众生去疑悔过。没有你真正造五无间业不得报的,没有这么回事。你要不造罪,远离罪业,除非你觉知自心现量,离内外能所,离身财妄想。就是现身得不到解脱呢,你来世还可以碰到善知识,来给你说法,教导你修行,使你妄想不生而得解脱。所以再看偈语就很明白了。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为父,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无问次第断,谓是五无问,不入无择狱。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贪爱名为母 无明则为父
了境识为佛 诸使为罗汉
阴聚名为僧
无间断相续
更无有业间
得真如无间
|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
识了于境界,此则名为佛,
随眠阿罗汉,蕴聚和合僧,
断彼无余间,是名无间业。”
|
谈
| 故说颂日一
3贪爱说之以为母
无明说之以为父
觉知外境之识聚
是则就之以为佛
4随眠说为阿罗汉
五蕴聚为和合僧
若能无间而断除
是即说为无间业
|
黄
| 这里,这样说道:
贪爱称为母,无明称为父,诸识觉知境界,而称为佛。(3)
阿罗汉是随眠,僧团是无蕴,斩断这些无间,称为无间也。(4)
| 注解:
| | | | |
贪爱比喻母亲,无明比喻父亲。“觉境识为佛”,就是七识,讲出佛身血,就是断无明种子嘛。“诸使为罗汉”,你的烦恼就是比喻罗汉。“阴集名为僧,”五阴集合叫做僧。“无间次第断,”一个一个地断掉,“谓是五无间,”这个叫做五无间。贪瞋痴断,诸烦恼断,五阴也断,七识也断,这样一个接一个,这叫做五无间业。这就是我说的五无间业,如果这样做的,“不入无择狱”,就不会到这个地狱去了。这个是说的密意。
4.辨佛之知觉
底下一段:第四,辨佛之知觉。这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佛之知觉”,唐译本翻译成“诸佛体性。”唐译本翻译的好一点,是辨诸佛体性。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我说诸如来知觉之相。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如实知人无我法无我。如实能知二种障故。远离二种烦恼。大慧。是名如来如实知觉。大慧。声闻辟支佛得此法者。亦名为佛。大慧。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善知二无我
二障二烦恼
得不思议变
是名佛知觉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诸佛体性。”
佛言:“大慧,觉二无我,除二种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佛体性。大慧,声闻、缘觉得此法已,亦名为佛。我以是义,但说一乘。”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善知二无我, 除二障二恼,及不思议死, 是故名如来。”
|
谈
| 复次,大慧言:唯愿告我,世尊,云何令诸佛与世尊如其然而然;[云何]诸佛之觉性?
世尊言:於通达二无我、究竟了知二种障之识智、已圆满二种死(义为变迁。今用之以谓死,实含有重视成意生身之意。《成唯识论》说不思议变易生死,以有分别业为因,以所知障为缘,故於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过报身,此即意生身。菩萨再以此身来三界修菩萨行,始得成佛。)、断二种烦恼,大慧,此即佛与世尊之佛性(指如来藏显露。其上所说,即现证如来藏之条件)。於声闻及缘觉修证此教法时,即力彼等之觉性(此非指如来藏,以其但为非识境而非智境故)。此[义]即我说之一乘。
故说颂言一
5二无我与二烦恼
二种障与变易死
於此皆能究竟时
是即名之为如来
|
黄
| 大慧又说道:“请世尊为我宣说诸佛。世尊啊,何为诸佛有佛性?”世尊说道:“大慧啊,觉知法和人无我,觉知二障,理解两种死,摒弃两种烦恼,大慧啊,故而诸佛有佛。大慧啊,理解这些法,故而声闻和缘觉有佛性。因此,大慧啊,我宣示一乘。”
这里,这样说道:
理解两种无我、烦恼和二障,不可思议变易死,成为如来。(5)
| 注解:
| | | | |
大慧跟佛说,“惟愿为说佛之知觉。”就是说诸佛的体性吧。佛告大慧,什么叫佛的体性呢?“觉人法无我”,就是觉悟了人无我、法无我。“了知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离二种死”,离开分断生死、变易生死。“断二烦恼”,断根本无明。“是名佛之知觉。”这个叫佛之体性。
“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声闻缘觉如果证得这个境界,得这个法,也叫做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因为这个因缘,我说一乘,我就说佛乘,说菩萨乘,说佛的圣智。
接着是佛说的偈语,话说得非常明白,不要多解释了。
讲到这个地方,前面五无间业的这个问题,我还要说一下,不然的话,密意究竟是什么个意思呀。这个密意我体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他本来是讲的世间法所造罪业,最大最重的罪业就是杀父母、杀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无间业。就着世间法的造罪业,出世间法也造五无间业,怎么造啊,那就是打比方来说,杀父母就是杀贪瞋痴,杀阿罗汉就是杀这些烦恼,破和合僧就是断这些五蕴假和合,出佛身血就是断掉无明种子。这是就世法出世法对比而言。在修行上,你看到世间法有这些东西,我们佛法不离开世间法的,就在世间法上哪怕他五逆大罪,都可以把它圆融起来,做佛法来看。他是那么做五无间业,我们是这么做,跟他相反,这个相反呢,就解脱了。而且你要化度这些造五无间罪大恶的众生,也要这样做才行。这是一层密意,说世出世法是圆融的。
第二层密意,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可以反修,用这个名词叫“反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般经论上,显教教导人们修行的时候,都是过患断。比如说贪瞋痴慢疑,这是五根本烦恼,这五根本烦恼,要断掉,不断掉怎么能成佛呢,你要断,看到这些东西呀,唉呀,嫉恶如仇,太坏了,非断它不可,沾不得边。所以他的修行方法呢,断!断!断了还没断干净你还要断,没有断完,再断。这个叫过患断。对烦恼怎么看呀,把烦恼看成一种绝对错误的祸害来断,叫过患断,把烦恼看成绝对的坏。
但是密教,或深般若波罗蜜来看这些烦恼的时候,应该怎么断呢?要把这些烦恼给转化过来,不是绝对地这么断它,而是就在烦恼的本性上把它转化成一种功德,叫功德断。就是我们世间法,俗话所讲的贪瞋痴慢疑是坏事,坏事可以把它转化成为好事,这叫功德断。把坏事看成是绝对的坏事去断,那就是过患断。
所以要把坏事变为好事。比如说你造五无间罪,这是大坏事呀,哎,你要功德断,你要杀父母啊,我给你打比方,破贪瞋痴,你就要断无明种子,这个就是你要就着它来断。就是世间法的造无间业罪,可以把它转化,他的密意就在这里。比喻的,这是一种。再有我讲功德断,把烦恼转为功德,你要从法性上看这些问题。贪当然不好嘛,你贪吧,我要你大贪!你贪到底,你贪贪贪,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好,你真的什么都是我的了,就没有我的了。什么都是你的,这也是你的,那也是你的,没有不是你的,就着你的贪性跟你来断,这个叫功德断。
我说这个是让大家了解这个法义。你不要听到我说了,好,好,我就贪去,那就糟了,那我就造罪了。不是这个意思,讲这法义性能。不是说我贪,今天我贪一点,明天贪一点,我今天小贪,明天大贪,我成了,不是这个意思,就着法性来说。因为我们很多修行方面,要功德断,要反修。
像密教里头也是,常讲密教灌顶,灌顶是有层次的,初级灌顶、二级灌顶、三级灌顶、四级灌顶,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开始,在初灌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坛场,这个坛场要修得很好,很庄严,很实在。所以,你看看建坛场就要钱,就要花费,没有钱没有条件你怎么建坛场,所以你学密教一般说没有钱财还困难呢,所以过去流行一句话嘛,“穷学显,富学密”,有钱的才能修密。比如建立坛场,要建得像真的一样,佛像塑得很庄严,都按仪轨塑好,就准备入坛场了。
学密至少要受三昧耶戒,佛戒嘛。因为修菩萨乘要受菩萨戒,你修密教行,他认为是佛乘,所以要受佛戒。佛戒就是三昧耶戒。受了三昧耶戒以后,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引导你到坛场里去。坛场修得很真实,你一进坛场,感觉好像身临其境,像真的一样。
在这个初灌的阶段一般要七七四十九天,在坛场里面。初灌针对你的八识,四方四佛(表示你转成的四智)来给你一一说法,给你灌顶。金刚杵灌顶,宝瓶灌顶,羯摩轮灌顶等等是初级灌顶。接着你观想本尊,比如说,我的本尊是文殊室利菩萨,对面一尊文殊室利菩萨,然后文殊室利菩萨能够进来加持你,进入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也进入文殊室利菩萨。慢慢的就看到自己的身体,跟文殊室利菩萨一样。
修密法的要证本尊,本尊就是你修学的对象,是佛也好,是菩萨也好,是你的本尊。证本尊的时候,你跟本尊一样。这个首先要在心理上来消除障碍,什么障碍呢?唉呀,文殊菩萨那么智慧、光明,我这个小比丘,我这个小居士,唉呀,自惭形秽,怎么能跟他比呢,我怎么能够进入他,他怎么能到我这里来,唉呀呀呀。你看心理上就这么大差距,不能接受。实际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平等的呀。这个时候你怎么样来帮助他,克服他心理障碍呢?好,人都有这个特性,就是贪瞋痴慢疑嘛。什么叫慢呢?看不起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傲慢得很。这个时候就用你的慢,你慢吧,你就是佛!要他自认为“我就是佛”,这个心理障碍就除了,文殊菩萨进入你了。这个就快呀,利用你的慢性,增上慢,你慢吧,就怕你不慢,所以这个叫功德断。这叫“反修”,密教很多方面讲这个问题。
讲自证智的时候讲了四个方面:首先是辨圣智及一乘,第二个是辨意生身相,第三个是辨五间业,第四个是辨佛之知觉。这四个方面是不是可以这样体会:
辨圣智及一乘是明大圆镜智。一乘佛乘嘛,讲大圆镜智,当然经文里没有标明是大圆镜智,我个人体会吧。
辨意生身相,这个是讲的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因为意生身就是平等性智跟妙观察智这两种智的妙用。
辨五无间业,这个是成所作智。把世间法的五无间业,他都可以来断无明种子。
第四个辨佛之知觉,讲诸佛的体性,就是明法界体性智。所以这一个讲佛的自证智,怎么又说到意生身、怎么又说到五无业间了,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这就是讲的佛的自证智。佛的自证智,实际上就是八识转成五智嘛。成所作智,我讲了,功德断,过患断,反修,这个成所作智是讲世法出世法圆融的。这是自证智我讲了这个问题。
(五)明化他智
我们已经讲了辨自证智,今天就开始讲:明化他智。自证智是佛自己内证的境界,化他智是化度众生的这样一种智慧。自证智也就是根本智,无所得智。化他智也就是后得智。也就是说这两个智,一个是一切智,一个是一切智智。
那么今天开始讲化他智,就是佛教化众生,利他度他的这种智慧。这种智慧当然是佛的自证智(内证的智慧)在外境上的运用。
1.辨四等密意
这个化他智讲得很多,讲了十几个方面。首先讲了第一个方面:辨四等密意。分辨四等密意,我们看正文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 尔时圣者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何故于大众中说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说种种本生经。我于尔时作顶生王。六牙大象。鹦鹉鸟。毗耶娑仙人。帝释王。善眼菩萨。如是等百千经皆说本生。佛告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依四种平等。如来应正遍知。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于尔时作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何等为四。一者字平等。二者语平等。三者法平等。四者身平等。大慧。依此四种平等法故。诸佛如来在于众中说如是言。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以何密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及说百千本生之事:‘我于尔时作顶生王、大象、鹦鹉、月光、妙眼’,如是等?”
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依四平等秘密意故,于大众中作如是言:‘我于昔时作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云何为四?所谓字平等、语平等、身平等、法平等。
|
谈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白世尊言:依何密意(唐译为『密意J,魏、宋未译。依梵文译,有调协之意,故可理解为随顺。此与《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之『令入秘密』,同一意趣),於大众中唱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及言:我曾历种种本生,作顶生王、大象、鹦鹉、帝释、广博仙人、妙眼,及百千本生。世尊言:此依四种平等之密意而说。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作此决定:我於昔时作拘
留孙、拘那含、迦叶诸佛。
云何依密意区别四种平等(四种平等,次序与魏、宋译同。唐译别三者为身平等、四者为法平等。下文吻合,应经译者校改)?此谓——
一者、字平等 。 二者、语平等 。 三者、法平等
。四者、身平等。
依此密意中四种平等,如来应正等觉於大众中[如是]唱言。
|
黄
| 然后,大慧菩萨大士又对世尊说道:“世尊依据什么在集会上说:‘我是过去一切佛,有种种前生。我曾经是国王曼陀多。世尊说自己有百千种前生,大象、鹦鹉、因陀罗、毗耶婆或妙眼,如此等等。”世尊说道:“大慧啊,依据四种平等性,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在集会上说:‘我曾经是伽留孙、拘那含牟尼和迦叶。’依据哪四种平等性?字母平等性、言语平等性、法平等性和身平等性。大慧啊,依据这四种平等性,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在集会上这样说。
| 注解:
| | | | | 就是大慧菩萨问释迦牟尼佛,您为什么在大众里头常这么讲:“我是过去一切佛”。就是释迦牟尼说,过去的七佛,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等等吧,那都是我。因为佛在很多经典里讲他过去无量劫以来的事情,“及种种受生”,以及释迦牟尼佛在过去无量劫来他投入世间的种种情况。佛讲,他那个时候做过曼陀转轮圣王,还有六牙大象,还做过鹦鹉鸟,以及释提桓因(天人)、善眼仙人。
“如是等百千生经说。”说佛的过去的这些事情。在十二部经里头有一部《本世经》,是讲佛跟他的弟子过去的事情。还有一部《本生经》,是讲佛过去受生各种不同身形而行菩萨道的故事。所以“百千生经说”就是好多经里头,《本生经》、《本世经》都是这么说。大慧问,为什么会这样。佛就告诉大慧,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四等故”,因为有“四等”的密意,有四等的缘故,我才说我是过去七佛,是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这些佛,讲了些本世本生的一些事情。
“云何四等?”什么叫四等呢?“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等就是平等,四等就是字平等、语平等、身平等、法平等。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 大慧。何者字平等。谓何等字。过去佛名佛。我同彼字亦名为佛。不过彼字与彼字等无异无别。大慧。是名字平等。大慧。何者诸佛语平等。谓过去佛有六十四种美妙梵声言语说法。我亦六十四种微妙梵声言语说法。大慧。未来诸佛亦以六十四种微妙梵声言语说法。不增不减。不异无差别。迦陵频伽梵声美妙。大慧。是名诸佛语平等。大慧。何者诸佛身平等。大慧。我及诸佛法身色身相好庄严。无异无差别。除依可度众生。彼彼众生种种生处。诸佛如来现种种身。大慧。是名诸佛身平等。大慧。云何诸佛法平等。谓彼佛及我。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力四无畏等。大慧。是名诸佛法平等。大慧。依此四种平等法故。如来于大众中作如是说。我是过去顶生王等。
| “云何字平等?谓我名佛,一切如来亦名为佛,佛名无别,是谓字等。
“云何语平等?谓我作六十四种梵音声语,一切如来亦作此语,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不增不减,无有差别,是名语等。
“云何身平等?谓我与诸佛,法身、色相及随形好等无差别,除为调伏种种众生现随类身,是谓身等。
“云何法平等?谓我与诸佛皆同证得三十七种菩提分法,是谓法等。
“是故如来应正等觉,于大众中作如是说。”
|
谈
| 今者,大慧,云何字平等,我名拼音为buddha,此等字,亦为诸佛世尊所用。大慧,诸字於自性中无自他分别,是故,大慧,此即是字平等。
今者,大慧,云何如来应正等觉於语平等?我分别六十四梵音语声,此六十四梵音语声亦为诸如来应正等觉所说,其迦陵频伽梵音声性(即谓梵音具迦陵频伽鸟声性),实不增不减无有差别。
今者,大慧,云何身平等?我与诸如来应正等觉法身无有差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亦无差别,除为调伏种种有情趣差别,如来现种种随应身。
今者,大慧,云何法平等?此谓我与彼皆证得三十七菩提分教法。
依密意,说四平等,是故如来应正等觉於大众中作如是说。
|
黄
| 其中何为字母平等性?我的名字是佛陀,大慧啊,那些世尊佛陀也使用这些字母。这些字母依据字母自性,互相没有差别。大慧啊,这是字母平等性。其中,大慧啊,何为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的言语平等性?我使用六十四种梵音声的言语,大慧啊,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也使用六十四种梵音声的言语,无增无减,没有差别,具有迦陵频伽鸟、梵音声自性。其中何为身平等性?我和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都有法身、色相和随好,互相平等,没有差别,除非为了度化众生,适应不同的众生,展现种种色相,大慧啊,何为法平等性?我和他们都通晓三十七菩提分法。大慧啊,一切如来、阿罗汉、正等觉依据这四种平等性在集会上这样说。”
| 注解:
| | | | | 佛就分别解说什么是四等。先说“云何字等”?什么叫字等?字平等就是讲诸佛他们的名号名称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一切如来也都叫佛,佛佛是平等的。我叫佛,过去的佛也叫佛,未来的 - 578 - 佛还叫佛。我有十个称号,过去的佛、未来的佛也都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称号都一样的,字平等嘛。若“彼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就是如果称我为佛,一切诸佛,也叫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我们称佛号都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平等的,这个叫字等。
什么叫语平等呢?语平等就是讲,诸佛语言声音是平等的。“谓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印度他的声明,他的语言,声音有母音、有子音,有八种转声,就是八种母音跟子音配合的东西。音叫做摩多,母音跟子音相交,就成转声。有八种转声以外,每一种转声又具八德。八种转声呢,就有八八六十四种转德,就合称六十四种梵音。所以讲什么叫言语平等?佛说,我言语也是六十四种声相,其他的佛说法也是六十四种声相,“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就好像迦陵频伽鸟唱的妙音,这种鸟唱出来声音是最好听的,而且它一种声音里头包含着很多梵音的德相,所以迦陵频伽鸟唱的音跟佛说法一样。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很多这种鸟在那里演唱,为往生的众生在说法。“梵音声性”,因为这种鸟懂得卢音的自性,懂得声音的根本原理,演的都是梵音自性上的一些事情。诸佛梵声梵语,他形成出来是一些语言嘛,语言是平等的,声音本身也是平等的,都是用梵声,都是圆音啊,“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圆音一演,慧光就均等普遍地到备方面去了。所以声音语言的作用都无增无减,没有差别。这是语平等。
什么叫身平等呢?释迦佛说,就是我跟诸佛,我们的法身和我们的色身相好是没有差别的。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这色身就包括了报身、应身。佛说,我的法身和色身相好跟其他诸佛是一样的,除了“调伏彼彼诸趣”以外,“彼彼诸趣”就是六道啊,为了调伏六道这些众生的缘故,我们才“示现种种差别色身”,种种不同的身体。像观世音菩萨说的,应以宰相身得度者为现宰相身,应以女人身得度者为现女人身,应该现什么身跟他说法,就现什么身。为了度众生,我就现种种身,诸佛也是一样,诸佛三身都是平等具足的,“是名身等。”这个就是身平等。
第四个平等,什么是法平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这叫法平等。就是佛说,我得修证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前面说过了,就是三十七觉支。我修三十七菩提分,其他诸佛也是修证三十七菩提分,诸佛都是同证三十七菩提分。“略说佛法无障碍智”,用无碍智说无碍法。无碍就是没有分别的平等三昧。就是我所证得的法门和诸佛所汪的法门,都是三十七菩提分,没有区别。说法也都是用无碍智来说一切无碍法,都是平等的。这是法等。综合上面所说的呢,“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因为四等,我就在大众中说,我是过去一切佛,我过去是转轮胜王,我过去是释提桓因……说了这些。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说诸佛子等,依四平等故
|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迦葉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依四平等故,为诸佛子说。”
| 谈
|
故说颂言一
6我是迦叶拘留孙
拘那合佛即是我
我依平等而说此
实为诸佛子而说
| 黄
| 这里,这样说道:
我依据平等性,对众佛子说:
“我是迦叶。迦留孙和拘那含。”(6)
| 注解:
| | | | | 接着世尊重颂,为说明这个意思,说了这个偈子。“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佛说,我是过去七佛,“以此四种等”,就是因为有四等,“我为佛子说”。这样的缘故,我说我是过去的七佛,因为我和他们这些佛四等。
我说这里讲等,是讲密意呀。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所以这个叫四等的密意。
在《楞伽经》很早能够讲这个东西出来,讲密意,可见这部经跟密乘确实有很重要的关系。这里顺便说一下。
秘密,什么叫做密?《六祖坛经》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密在汝边”,密就在你的旁边。好像《无门关语录》里头也有“密在汝边”。密就在你的旁边,就在你的身里头、心里头。所以一般讲秘密呀,诸佛是秘密,众生也是秘密,业力也是秘密,因为都不可思议嘛。
《大毗婆沙论》都讲这种秘密。比如佛说法,为了使得众生听进去,他首先就众生世间法的事情来引导说,这就是令入秘密——令他进这个法门的秘密,怎么说他才能够听进去,这就是一种秘密。再比如说,我说一切法的差别相等等,这就是相秘密。我跟他说缘起法,或者说二无我、说三自性,这些就是法秘密。而且我说的时候,言语上是这么说,里面呢,还有很多深义,或者说我言语上是这样子,这里头的深义跟言语说的还不完全一样,这个是转变的秘密。《大毗婆沙论》讲这四种秘密。
这就是《坛经》讲,“密在汝边”。密教,东密讲四种秘密,藏密讲十三种秘密意,这我就不详细说了。
秘密和显了是相对的。明了就是显,不明了就是密嘛。这个修学的人在没有证悟之前,没有成佛之前,因为众生的根机有差别,种性有差别,势必他在见地上,在修持上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层次,也就有不同的等级,这样.你在这个等级知道,下一个等级的事你就不知道,这个也就有秘密。
实际上密这个事情很容易懂,比如,我讲一个桃子,桃的皮我叫做外层;这个桃子的肉就是内层;好,你把桃子肉吃光了,看到它的核子,这就是密层;核里头还有一个仁,这叫做秘密层。你再看我吧,看到我相貌是外层;你看到我的五脏六腑就是内层;你看到我五脏六腑这些活动的东西是密乘;怎么样在活动的,我的阿赖耶识,那是秘密乘。所以任何事物,一看,都有这四层,是不是。比如水,我们一般人看,这是饮用水,这是外层;如果用法眼看,慧眼看,那就不同了,就看到内层,这水是甘露啊;再深一层,这是八功德水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这是密层;再深一层看,这是佛菩萨大悲的泪水呀,这是秘密层。都有四层。再比如香,一般的表示信佛嘛,烧香,献香,直心是道场嘛,除烦恼烧檀香,这个是它的外层;内层来看这是戒定真香,是戒定慧,功德修行的表征;再看它的密层,它是众生的心香,众生心里头的信息;再深一层看这个香,实际上是如来藏。
所以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密,花、灯、涂也是一样。不过这个要有实证,你没有实证去瞎说,这是外层,那是内层,你说不到点子上,因为你没有证悟,说来说去你还是个外层,说不到内层。说到内层,你说不到密层。说到密层,说不到秘密层。这个密,不是故意跟你保密,不跟你说。你没有到那个境界,说了也白说。这个境界,只有证得的,就等于我们说的,你要知道桃子的滋味你要吃桃子,你吃了桃子以后才能看到那个核,对不对,你才能看到密层。你不吃桃子,不知道外层,不知道内层,你怎么知道密层。
正因为这样子,所以密教在解释法义的时候,他还有四重密释。我解释这个东西的时候,是浅的解释叫浅略释,很浅显简单的。再就是秘密释,深一层的解释。再一层,就是深秘释。第四层秘中秘释,秘密中的秘释。比如我们看天上的北斗七星,我告诉你这是天文学上的大熊星座,怎么怎么的,这个是浅略释。我说这个七星是外相,它的内相是什么东西呢?内相就是七佛药师,这就是秘密释,我秘密地给你解释。深秘释,七佛药师,实际上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七识,这就是深秘释。再说七识是什么?秘密中秘密释,七识是如来藏。就是四层,我就四种说,什么叫密呀,这就是密。
为什么会这样子?那你说了这些东西不就有差别了吗?你要晓得差别不碍平等,平等不碍差别,平等性跟差别性是统一的。这和同一性跟差别性统一的道理是一样。
为什么差别跟平等又是统一的?因为从法上讲,就是身口意三密是平等的。你看他不是讲四等吗,其中字平等就是讲的意密,语平等就是讲的语密,身平等是身密。身口意三密,对佛来说是三密,对众生来说是身口意三业。为什么身密、口密、意密,三密都这么平等呢,因为法平等,所以三密可以融合为一个平等,就是法平等。因为法平等,所以身口意三个也都平等,所以说明佛身语意他三密不思议的平等功用。正因为有这平等功用才能够化他,才能够度众生。所开始讲化他智的时候讲这个,讲四等,化他呀。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什么叫密教?密教就是要学把自己的三业转成佛的三密。身业要转成身密,口业要转成口密,意业要转成意密,怎么转呢?密教告诉你一些修法。很初浅地说,你结手印,你就是学佛的身密;你诵咒语,就是学佛的语密;你作观想,就是学佛的意密。把你的三业转成三密,要证悟。
你们看所有的诸佛菩萨一般他都结法界定印。你们修禅定的时候,经常也是结法界定印。什么叫法界定印?五个手指分别代表地水火风空,众生的地水火风(左手在下)跟佛的地水火风(右手在上),佛的四大加持众生的四大都归于空(二拇指相对)。四大皆空,都归于空,这样法界就平等安定了。这叫法界定印,这就是密。我只是举这个例子说。
要辨别四等的密意,我就讲这些。下面接着讲,辨二种密法。又是一段了。
2.辨二种密法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
|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说言。我何等夜证大菩提。何等夜入般涅槃。我于中间不说一字。佛言非言。世尊依何等义说如是语。佛语非语。佛告大慧言。大慧。如来依二种法说如是言。何者为二。我说如是。一者依自身内证法。二者依本住法。我依此二法作如是言。
|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我于某夜成最正觉,乃至某夜当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语?”
佛言:“大慧,依二密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自证法,及本住法。
|
谈
| 大慧重白言:世尊尝云,由成正觉夜至般涅桀夜,中间如来未曾说一字,亦不将就,以不说即是佛说故。依何密意,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云不说即是佛说?
世尊答言:此依密意之二法,大慧,故作如是说。
|
黄
| 大慧又说道:“世尊这样说:‘如来在某夜觉悟,将在某夜般涅槃。在这中间,没有说一字,将来也不会说。不说即佛说。’依据什么,如来、阿罗汉、正等觉说‘不说即佛说’?”世尊说道:“大慧啊,依据两种法,我这样说。哪两种法?依据自觉法性和古己有之法性。大慧啊,依据两种法,我这样说。
| 注解:
| | | | | 大慧就问,像您老人家世尊所说的:“我从某某夜晚在菩提树下能够得正觉,夜睹明星,后来豁然大悟,乃至某某夜我入般涅槃,我涅槃了。”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历史的考证也有说他说了四十五年的。一般的说法是四十九年,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说法华、说涅槃、说华严,说了四十九年,最后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说一个字,你们谁说我说了法,说了一个字,你这个人就是诽谤我,谤佛。”这是经上都说过的。所以大慧菩萨问,您曾经说过您怎么悟道的,您怎么样般涅槃的,“于其中间”说了四十九年,到最后您现在说“不说一字”,这是一个问题了。您还说,“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而且这么说:您过去已经说的,现在正在说的,和将来要说的,都说不是您佛讲的。为什么这么说啊?要么您撒谎,要么就是赖帐,您说了不承认。这句是我说的,经上没这个话。当然大慧菩萨那是尊敬的了,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您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您最后说您没说一个字,这怎么说法呢?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我因为有二种密法,我才这么说。“云何二法?”什么二种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一个叫自得法,一个叫本住法。自得法就是自己内证的圣智,就是自证圣智。本住法就是讲不思议的诸法实性是本身具足的。“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因为有这个两种密法,我才讲我没有说法,没有说一个字。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 大慧。云何依自身内证法。谓彼过去诸佛如来所证得法。我亦如是证得不增不减。自身内证诸境界行。离言语分别相离二种字故。大慧。何者本住法。大慧。谓本行路平坦。譬如金银真珠等宝在于彼处。大慧。是名法性本住处。大慧。诸佛如来出世不出世。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证常住如城本道。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本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入彼城已受种种乐作种种业大慧。于意云何。彼人始作是道随入城耶。始作种种诸庄严耶。大慧白佛。不也世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证常住亦复如是。大慧。我依此义于大众中作如是说。我何等夜得大菩提。何等夜入般涅槃此二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现说。
| “云何自证法?谓诸佛所证,我亦同证,不增不减;证智所行,离言说相,离分别相,离名字相。“云何本住法?谓法本性,如金等在矿,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慧,譬如有人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旧道,即便随入止息游戏。大慧,于汝意云何?彼作是道及以城中种种物耶?” 白言:“不也。”
佛言:“大慧,我及诸佛所证真如,常住法性亦复如是。是故说言:‘始从成佛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亦不当说。’”
|
谈
| 云何二法?谓自内证法性及本住法性 (dharmata通常译为『法性j。唐译为『自证法及本住法j;宋译为『自得法及本住法j;魏译为『自身内证法j及『本往法j,皆可商榷。此处必须译为『法性j(或实相)始易明何以为密意)。依此密意二法,我作如是说。
云何自内证法性为密意?诸如来所现证,即我现证,无增无减。内自证境界离诸文字与分别,不落於相对名言。
云何本住法性?法性[先圣]古道,常时在此,大慧,此如金、银、珍珠常在藏处。无论如来出世不出世,法界常住。诸法法性本住。法住与法决定有如旧城古道。譬如,大慧,如人行丛林中发现旧城,其具条理之道路可通向此城,即便入城止息,一如城中人享受种种所具乐。大慧,汝於意云何?其人造路入城,且造城中种种事物耶?
大慧言:不也,世尊。
世尊言:如是,大慧。我所现证及诸如来所现证者皆是法性、法住、决定、如如、实际、真实。
以此之故,我说由如来成正觉夜以至如来涅粱夜,中间未尝说一字,亦将不说。
|
黄
| 其中,何为依据自觉法性?一切如来证得的,我也证得,无增无减。自觉境界离言语分别,摆脱文字二趣。其中,何为古己有之法性?大慧啊,法性之路古己有之,如同金银珠宝在矿中,法界常在。无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那些法的法性、法住性和法定性常在。大慧啊,如同古城旧道。例如,大慧啊,有人在矿野中行走,发现一座古城,有入城的完整道路。他进入这座古城。进入后,留在此城,体验城中的种种行为和快乐。大慧啊,这个人通过这条路进入城中,体验城中的种种生活,你认为这条路是他造出来的吗?大慧说道:“不是,世尊。”世尊说道:“正是这样,大慧啊,我和一切如来知道这种法性、法住性、法定性、真实性和真谛性常在。因此,大慧啊,我说:‘如来在某夜觉悟,将在某夜般涅槃。在这中间,没有说一字,将来也不会说。’
| 注解:
| | | | |
什么叫自得法呢?佛说,我跟诸佛一样的,前面讲了四等嘛,平等的诸佛内证的圣智,诸佛得的我也得到了,一样的,“无增无减”。到了自得法的究竟境界就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就是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没有这些名相言语这些分别。
什么叫本住法呢?像“古先圣道”,古先圣人开辟的法道,好像金银这些本质本性吧,“法界常住”,金银这些东西它是法尔的,常住在那里,就说诸法的实性本身就具足了,法界常住的。“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就是佛出来不出来,这个法界还是法界。不是佛出来了,就有法界了,佛不出了,就没有法界了。法界是常住的。因为最终的一切智慧都是法界体性智,法界的体性是常住不变的。
“如趣彼城道”,好像到城里头走的道路一样。譬如人在旷野中行走,“见古城平坦正道”,看到那座古城的平坦大道,“即随入城”,就是顺着这道就进了城了。“受如意乐”,这样他能够如他的意,得到快乐。
“大慧,于意云何?”大慧,你是怎么想的?“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那大道以及城中的种种乐是他建立的吗?“答言不也。”大慧说不是的。佛告诉大慧菩萨:我和过去的一切佛,“法界常住”,也是这样。所以我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所以这样我才讲,说法这么多年了,却不说一个字,过去说的,现在说的,我都说我没有说。
宋译
| 魏译
| 唐译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 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我何夜成道
何等夜涅槃
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内身证法性
我依如是说
十方佛及我
诸法无差别
|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某夜成正觉, 某夜般涅槃,于此二中间, 我都无所说。
自证本住法, 故作是密语,
我及诸如来 无有少差别。”
|
谈
| 故说颂言一
7 由成正觉之夜起
以至涅粲之夜止
於此二者之中际
我实都无有所就
8本住法性之密意
及依自内证法性
我与一切如来众
於此实无少差别
| 黄
| 在某夜觉悟,在某夜般涅槃,在这两者中间,我一无所说。(7)
我所说者依据自觉法住性,我和一切佛没有任何差别。(8)
| 注解:
| | | | | 佛说了个偈子。头四句很明白了。后一句“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因为我有二个法,自得法和本住法,所以我作如是说。因为我有两种密法,我才这么说,说我没有说一个字。“彼佛及与我”,我和这些诸佛都是这样的,都说“悉无有差别”。
因为法界是秘密的,常住是秘密的。怎么说是秘密呢?就是因为有两种密法的意思在里头。这个问题我也参了一下,两种密法讲的什么意思。
言语问题,说法的这个问题,化他嘛,一定用言语来说教,我把我明白的道理告诉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化他需要言说。这个言说问题前面讲了,在世间法上言说表现的幻相,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除此以外,言语本身,说和不说,它的密意是什么?因为前面讲的圣智是自得的内证的智,根本无所得的,你无所得,你要化他,你拿什么给他呀。所以这种智慧,化他智是什么智,我看古今中外大的哲人,大的圣贤,都碰到这个问题。
就拿我们中国的文化上来说,中国讲儒释道三家,儒家,我们这里可能有读过四书五经的,也读过些古汉语文章的。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怎么说啊,有一次他这么讲:“我欲无言。”我不想说话了。他的弟子就问他了,您老人家要不说话了,我们怎么来了解道理,我们再怎么来学习呀?孔夫子回答他:“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老爷都没有说话,天老爷说什么了?就反问学生。再就说,天都没有说,我说什么?这是孔夫子在这个问题上讲过的话。 - 586 - 另外孔夫子他不讲“怪力乱神”。孔夫子的学生问他生死问题,怎么生的,怎么死。孔夫子问答:“未知生,焉知死?”连生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呢。但是在《易经》里孔夫子却讲了很多,“原始反终,是故知生死之说”,“知鬼神之情状”,等等。所以在说法这个问题上,虽然孔夫子说的主要是世间的伦理道德这些问题,但他也牵涉到这个问题,牵涉到本体问题的说法。这是儒家。
道家老子,老聃他说了《道德经》五千言,开头他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道是能说的了,那就不是常道了。他开始就这么说的。这是道家。
五经、四书都是孔夫子他们说的。道家说的最少吧,还毕竟留了五千言。但是他们一个说,我不说了,天都没有说。一个说,如果可说呢,就不是道。
而释迦佛怎么说呢,佛说,我说了四十九年了,我没说一个字。这是佛家的。你看三个大圣贤,你看看他们的境界何等的相似。当然佛的境界更究竟。
为什么佛说了法,又说没有说一个字呢,释迦牟尼佛解释这个密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佛以两种法来说,一个是自得法,一个是本住法。我是这么体会的,什么叫自得法呢,就是万事万物,万法它都是本不生的,没有第一因,它不生,无生。你证得这种境界了,你说什么?无可说,所以这是一种,自得法。就是本不生,就是无可说的,没有说的。
没有说的,又说四十九年,为了化他说了四十九年。那为什么说没说呢?佛的意思是,因为我说了四十九年使得很多人觉悟,很多人证了阿罗汉,很多人得了无生法忍,很多人成了菩萨,很多人将来会成佛,还留下了这么多经典给后入学,虽然是这样子,但我所说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众生本来具有的,不是我说出来的。不是我说出来的,是他自己本身具有的,这就是本住法。我说不可说的呢,是本不生,无生,这是自得。我说出来的东西呢,是众生本来有的,是本住。所以佛说,你看我说了什么东西啊,我没有说一个字。因为我要么没有可说的;要么说出来呢,众生本来有的。我在中间说什么,没有说什么。所以从这两种密意来讲,佛说他没有说一个字。
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讲这一段,实际上讲了显密圆融的问题。所以他打这个比方嘛,诸法好像金子一样,性本是金,佛出世不出世它都是那样子的,真正常住嘛。化他说法,实际上呢,说的这些东西都是他本身具足有,他本身不具足有的,我说也没用,所以叫本住法。因为这两种密意我才说我没有说一个字。
我们看这个地方,前面讲四等密意,这里讲两种密法,讲得很深的了。所以《楞伽经》我们说他讲显,实际上很多讲密。所以前面讲禅的时候,讲如来禅,我说还有秘密禅,很多地方讲这个,而且是显密圆融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