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当时,善清净慧菩萨禀告佛陀说:佛陀出现在与其他生命共在的世界上,这真奇特、难得。佛已清清楚楚地看见存在本来的样子,为了开悟众生,又借助语言把真理巧妙地陈说出来。世尊,您曾经说过存在本来的样子是细微难见的,一般人的肉眼绝然看不见:存在本来的样子又是深奥难知的,一般人的思维也无法达到它;既不能说它与生命活动是完全同一的,也不能说它与生命活动截然差别:它远远超出“同一”和“差别”的对立范畴,这一道理极为艰深难懂。
世尊!我曾经看到有过一个地方,许多菩萨在一起聚会,这些菩萨已达到这样的修行阶位,他们正力图对教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从其中确立一些正确的观念,做为以后进一步的修行。当时他们正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的真正样子是与生命活动完全同一呢,还是与生命活动截然差别呢?当时与会大众中,有一类菩萨坚持说: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命活动没有一点差别,它们是完全一致的:另一类菩萨反对前者,他们认为不能说没有一点差别,应该是有差异的:还有一类菩萨在两种意见之间犹疑徘徊,无法决择谁对谁错,他们说:究竟那一类人说得对,哪一类人说得错呢?究竟谁追随真理而行,谁则追随邪恶呢?他们有的说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命活动没有一点差别:有的说二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究竟谁代表了觉者的声音?
世尊!我当时看到那番情景,心里想:这些修行佛法的善人都很愚昧无知,固执己见,他们缺乏智慧,不与真理相应,也不善于与真理相应;那存在的真正样子是远远超出“同一”和“差别”这些范畴范围的,而他们却在此争论不休。
当时,佛陀告诉善清净慧菩萨说:善男子!一切正如你所说的。那些修行人愚昧固执,缺乏智慧,他们所思所为尚未与真理相应,他们没有按照真理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存在的真正样子是微细难见、深奥难知的,它本身超越于“同一”和“差异”这些对待范畴之上,而那些修行人对此尚未觉悟。为什么这样说呢?善清净慧,当修行人思考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时,或者说它们是绝对一致的,或者说它们是截然差别的,这种偏执的态度即表明,他们根本还没有领会所谓“存在实态”究竟指什么,更毋从谈去亲身证人存在的真实本性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善清净慧!如果果如一类修行人所说的,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没有一点差别,那么,应该推论出来,就在我说话的当下一刻,一切有染污的生命都应该已经看见真理,已经进入真理的范囿,都应该获得最圆满安乐的自由境界,或者都应该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了。如果果如另外一类修行人所说的,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可以推论出来,已经看见真理的修行人肯定没有排除身心活动中的染污成分,既然没有排除自己身心活动中染污成分,那么他也就无法摆脱认知活动过程里的一切实体性执著,如果他尚且连认知活动过程里的实体执著都无法摆脱,那也不可能摆脱实体执著的心理潜势力了。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从显在和潜在的两种实体执著的重重束缚中脱离出来,那么,我们一方面说,有些修行人已经看见真理了,另一方面我们又说,已看见真理的人必然不能达到最圆满的安乐自由境界,也不可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了。
原典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徽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①,难可通达。
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徽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②,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何以故?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③;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遗,若不除遗诸行相者应于相缚④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⑤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盘,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①超过诸法一异性相:大意是,存在的真实本性既不能认为与生命活动完全一致,也不能认为与生命活动截然差别。换句话说,存在的真正实态是完全超越于“同一”和“差别”这些世俗对待范畴之上的。
②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遁伦解释说:“非观诸行与彼胜义定一定异观行之时名能通达。”大意为,如果这样去观察生命的流转变化过程,把它看成要么和存在的真正实态完全一致,要么和存在的真正实态截然差别,这种看法显然看不透存在的真正面目究竟是怎样。
③见谛:又称“见道”,菩萨修行层次中的第一阶位,在此阶位,存在的真实本性不再作为“对象”在精神结构中呈现出来,思维与对象的差别在此被第一次打消,精神无隔碍地直接体会到存在的本性。我们可译成“亲身看到存在的真实本性。
④相缚: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能系缚生命,使其知识功能不能脱出实体执著:主客对立的牢笼而自由体认存在的真正样子。
⑤粗重缚:指各种邪恶情绪蛰伏于深层生命结构中的潜在势力,这些潜在势力能系缚生命,使其身心不得解脱。
译文
善清净慧!让我们从事实出发,在我陈说教法的这当下一刻,并不是所有染污中的众生都已看见真理,也不是所有染污中的众生都已经获得圆满安乐或者最高觉悟,而且恐怕在将来的很长时间里情况也只会如此。所以,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二者之间没有一点差别,这显然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对一致性,他甚至根本就无须修行活动了,那么,他由此引发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就必然不可能与真理相应。
善清净慧!让我们再从事实出发,现在,那些已看见真理的人,不是说他们没有排除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反而恰恰是勤勉不懈地排除著生命现象中的一切染污:不是说他们没有摆脱认识过程中的实体执著,相反是通过勤勉不懈的修学,极力去摆脱这些实体执著;不是说他们没有彻底消除生命现象中的烦恼潜势力,而是自始至终在努力地消除任何染污生命本性的烦恼潜势力:正因为修行人都解除了身心两重系缚的痛苦烦恼,所以他们能获得圆满安乐和最高觉悟。所以,说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截然差别,这显然也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顽固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对差异性,那么,他事实上就无法改造自己的现实生活,那么,他由此所引发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也就绝对不符合真理。
善清净慧!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存在的真实样子与生存活动没有任何差别,那么,可以推论说:既然生存活动是有染污的,存在的真正样子也应该是染污的:善清净慧!如果说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存活动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就不应该说存在的真正样子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共同面目或者共性了。
善清净慧!我们现在知道一些事实,即,存在的实态是净化的,是绝对不会有染污的,而存在的真正样子又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共同本性,所以,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完全一致,这是错误的,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完全不一样,这也是错误的。如果有些人在这里顽固地维护他们的错误观念,要么执著著同一性,要么执著著差异性,这种态度根本就不适合讨论真理,随之引发出来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就绝对不会和真理相符契。
善清净慧!如果说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就可以推论说:既然存在实态同任何生命活动都是没有差别的,那么,不同的生命活动之间也势必是没有差别的。这样,当修行人把生命活动作为一个对象进行思考时,他就会认为,无论是视觉活动、听觉活动,或是感觉活动、知觉活动,举凡生命现象中的一切活动,其价值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同一个生命实态的表露。同样道理,修行人也不必在研究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之后,再去寻找存在的真正样子究竟是什么,他们会得出结论说:什么是存在的真正样子?它就是我见闻觉知的一切活动,它就是我起心动念的一切活动。这是因为,我们现前已经假定,存在的真正样子与生存行为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存在实态同生命活动之间没有任何共性,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说,在生理心理复合而成的生命活动里,透破自我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实体性执著后显示出来的生命现象,就是生命的实际情态。再者,如果我们勤勉不懈地改造著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期实现染污生命的净化,而我们又同时坚持生命的实际情态与染污生命之间绝不相伴,那么,这岂不是说,当我们看见存在实态时,应该不排除染污生命,或者说,不排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当我们看见染污生命时,也应该不妨碍存在实态的显现,这样,同时同地针对同一个生命现象,我们就必须承认有两个生命现象存在著,其一是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其二是存在实态,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它们同时同处并存著。
善清净慧!我们现在看到这样一些事实,即生命现象的一切活动,彼此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有差别的,而修行人在对生命活动进行研究时,又总在见闻觉知等感性生命活动之中再进一步去寻找存在的真正样子:再者,我们确实是把突破两种实体执著后显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叫做存在实态的,而在同时同地同一个生命活动中,又绝对不能承认有两个生命现象存在著,所以,无论是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对同一,还是差别,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由此引发出来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也势必不能与真理相符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