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无上菩提的三个因地
                        净界法师

    第二点、他进一步的启请大教。他殷勤的,就是很至诚恳切,希望佛陀以阿难尊者的一个教训,能够开示成就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一个果地的功德;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有三个因地就是:

   (一)妙奢摩他;妙奢摩他蕅益大师解释为空观,以空观来止息一切的妄想,叫妙奢摩他。

   (二)三摩:指的是假观,以假观来执持一切法,假观主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我在家庭是什么定位、你到了公司是什么定位,从这个定位当中,安立你的假名、假相、假用——假观,就是执持一切法。

   (三)禅那:是中观,空、假的一个平衡叫中观。

    这空假中三观,在修学之前,要有一个方便,就是你要先明白教理,智慧是从教理里面生起的─依教起观。所以佛陀在修观之前先讲道理,这个道理佛陀讲出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七处破妄,第二个十番显见,破妄显真。

    其实在整个你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修空假中三观之前,你要先明白二句话:第一个、达妄本空,第二个、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空的,你的一念心性是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修来的。诸位要知道:我们只是把我们本来的面目恢复。我们要知道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我们本来不是这么多妄想,本来不是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搞乱,所以妄想是本来空的,那是因缘的力量,我们一念的颠倒才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下我们经文所要发明的这两个思想,就是我们理论篇的思想。

TOP

未全道力---没有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

                          净界法师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当阿难尊者被咒语所迷惑时,文殊菩萨用咒语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阿难尊者一回到精舍,看到佛陀就非常伤心、顶礼悲泣;顶礼表示对佛陀的感恩,感谢佛陀的救拔;悲泣对自己感到悲泣,出家十二年了,心还是随外境而转,一点观照力、一点调伏力都没有。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当然指的是广泛的学习,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就作佛陀的侍者,佛陀去哪里讲经,他就跟在身边;那么阿难尊者有一个特点:多闻强记,记忆力特别好,过目不忘。所以在整个弟子当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有一句话描述阿难尊者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便佛法的义理甚深广大,但是全部流入阿难尊者的心中,所以佛灭度后的结集,是由阿难尊者和一些大阿罗汉在一起,将经藏结集出来。

    在多闻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未全道力,他没有从所听闻的法义当中,去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蕅益大师说:多闻没有错,你一个人学佛以后,不能够说:我经典都不用看,门关起来、眼睛一闭起来,就开始修止观。你怎么修呢?当然先多闻,依教起观嘛!所以错不在多闻这两个字,错是在他多闻以后,没有进一步的从一个闻慧,提升到一个思慧,没有去如实的观照,可以说是─只得到佛法的一个知识。佛陀说:诸行无常,哦!我知道了;诸法无我,我知道了!就这样一个知道而已,心中没有去把它消化,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问题在未全道力这个地方,这是阿难尊者对自己的一个悔恨。

TOP

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净界法师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这里,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来加以攀缘分别,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可惜这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他要弄清楚,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落差这么大,这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安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要先找出来!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件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说: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必须先把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生死轮回?

    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了,但问题还是攀缘。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件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说: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必须先把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TOP

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净界法师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你连最近身体之内的东西都看不到,又怎么看到外面呢?所以是故应知,这个觉了分别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我们看不到里面的身体,所以它不可能住在里面。这个地方的整个七处破妄,蕅益大师说:你要知道心不住内,利根的人就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心、境和合产生一个影像,所以:蕅益大师说: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一、你说:心在哪里?

    我现在攀缘这个花,我心就住在花当中,就是这样子;但这个心是妄想心,因为这个花消失了,我那个分别心也没有了,这叫生灭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

    二、当你把心带回的时候,心在哪里?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无所不在,本来就无所不在;但是你一念妄动以后,就住在一个固定的处所。你喜欢这个闹钟,你住在这个闹钟,它好的时候你很高兴,它破坏了你就很痛苦,标准的攀缘心。因为我们有所住,就产生一个生灭的因缘,带动了生死的业力。佛陀所要破的是什么?破除这个攀缘影像的心,它没有自体。

TOP

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净界法师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是用枝末,你烦恼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蕅益大师说的:刚开始对治烦恼,譬如二军对峙,强者为胜;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叫抗拒烦恼,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你疲于奔命嘛!所以我们刚开始对治烦恼是压抑的,好一点就转移目标,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还是在活动,你的病根没有解决啊!那么在时时勤拂拭当中就是对治、抗拒,这压力是很大啊!

   (二)、但是本经的方式不是这样,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对它,你只要问烦恼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实体,它会变现很多假相来欺骗我们,让你心有所住、然后分别…

    你看我们一个人喜欢喝咖啡,我们第一念心…一个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嗯!不错哦,这个咖啡不错,口味不错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买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开始攀缘…你的心住在妄想,你没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带着走,这咖啡是从哪里买的?它跟哪一个厂牌比较怎么样?第二口的时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别】当中,就是这样子!

    我们活在自己的妄想,带给我们忧愁苦恼,引生我们的生死业力就在这个地方

    取着这个相状以后开始攀缘、分别,然后看到一个相状、又创造另外一个其它的假相,使令我们心跟境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们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现不出来,本来我们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产生强大力量的,但是妄想产生障碍、烦恼障。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可以对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 ─你从什么地方来?

    【觅之了不可得】。

    古人说:直了妄想无起处,通身热恼自清凉!。

    妄想是没有起处,它本来是无生嘛,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心境接触那当下,产生一个假相,当外境离开的时候,它也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对治妄想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要你去断妄想─【不随妄转】这四个字─回光返照,不随妄转就做这件事情。

TOP

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


                         净界法师


    过去有一本书很风行,叫作前世今生──它里面讲到一个凯萨琳,这凯萨琳她内心经常有一个妄想,就是她一看到水就怕。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安立很多邪恶的名言,她假设水会伤害她,所以她一喝到水,严重的话就休克,那这很严重!我们一个人不能没有水,所以她只好请心理医师处理,心理医师就帮她催眠,你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她的前几世,她的过去生有两次的生命经验,创造她恐惧的妄想:第一个、她有一生是一个母亲,带她的小女孩回娘家;在回娘家的途中下了很大的雨,她家在山上,要经过一个吊桥,结果那个海水暴涨,把她们两个冲走;在她死亡的时候─海水淹没的前一刹那,非常痛苦,对水产生极度的恐惧,因此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感受让她挥之不去,心境结合妄想的力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得到麻疯病,这个病的病毒是从水井感染产生的。古时候麻疯病也没有药可以治,得到麻疯病,全部把他集中在山洞,把洞口封死,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痛苦,她痛恨那个水。

    过去这两生的生命经验,心境的结合形成这个颠倒想…其实我们现在的想法,是前生打很多妄想所累积的,所以我们现在很无奈啊!我们一定要去承受过去的我,现在是由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变成现在,那你现在很多妄想,已经形成的妄想不能怪你,问题是你怎么去处理?所以当她知道,她这个妄想,其实是由过去两个生灭的因缘产生的,催眠以后她就好了。为什么催眠能够把那心理病治好?

    达妄本空!本来就没有实体,只就是当时的因缘和合,她在临死之前那个当下生灭的心,缘当下生灭的境,接触产生暂时的感受,暂时的想像,留下一个种子,功能表现出来,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呢?妄想要有实体,那就糟糕了,谁也断不了,永远没办法成佛。

    我们修行的重点就是:本来无一物!

    诸位要知道:我讲这一句话很重要,你要断妄想,你要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断妄想,这个观念是本经非常强调的,我再讲一次:你要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为什么《楞严经》会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这个法门殊胜。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了,没什么进步,十年前看他这个样子,十年后还是老样子,他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乘。修《楞严经》的人,会让你快速的进步,因为它是先把心带回家,先告诉你一个真相─【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的果报,从这个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你的修行。很多人他烦恼断得很快、消灭得很快,他进步得很快,因为他观察事情的方向、智慧,是有所不同。佛陀将法门分成乘─小乘、中乘、大乘。你看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你说,诶!我骑脚踏车也可以去,当然可以啊!你骑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你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你所依止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