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24-9-10 15:42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越读越开悟的五句偈语,悟透福德无量!
《楞严经》越读越开悟的五句偈语,悟透福德无量!
《楞严经》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佛门常以“开悟”的“楞严”盛赞其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大意是说,假如有人为我们指出月亮的位置,我们应当沿着他手指的方向,去看夜空中的朗月,而不是看他的手指。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总是被外物所迷惑,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就像那个被手指引导的人,只顾着紧紧盯着手指,而不去欣赏那轮明月,错失了真正的美景。我们不要机械地跟随他人的指引,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光辉与梦想。
开眼见明,闭眼见暗;
所见不同,见性不变。
大意是说,睁开眼睛能够看到光明,闭上眼睛能够感受到黑暗;尽管所见的外境不同,但我们的“见性”是不变的。
这种“见性”说明了我们的感知能力是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不管睁眼也好闭眼也罢,我们的“见性”却始终如一。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光明还是黑暗中,我们不因外物的明暗而动摇,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生慧。
大意是说,修行首先要有戒,戒会生出定来,那么由这个定,就生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智慧。
佛学认为“戒”、“定”、“慧”三个阶段是修行的基础,它们依次相生。戒是修行的起点,要求我们学会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排除杂念;定在持戒的基础上,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当我们内心达到一定的定力后,便开始获得了智慧,能洞察事物的本质,理解宇宙和生命的真谛。
理即顿悟,乘悟并消;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大意是说,理可以通过瞬间领悟获得,一旦领悟,连同所依附的方法也随之消失;而事情不能一次性完全解决,则是需要逐步地、有步骤地完成。
佛学认为,对理的理解是可以通过顿悟达到,而人生的修行则需要逐步进行。理论上的领悟可以带给我们认知的提升,给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行动的结果,事情的处理是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推进。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大意是由于人的心念动的缘故,便产生种种的现象;又由于种种现象的产生,再使我们产生种种的心。
在佛学中,心指的是我们的内在心境,而法则是指一切现象和存在。心与法之间相互映照、相互依存。人生中,我们的心念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外物的现象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念,二者相互映照,在现实世界中逐渐显现,最终形成了我们生活的色彩和纹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