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了凡四训讲记(6)

了凡四训讲记(6)

了凡四训讲记(6)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後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是佛门的公案。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庙里想布施,但没有钱。『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只有两文钱,从前两文钱是很少很少,她拿去捐在寺庙里做功德。『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就是寺庙的方丈。因她心诚,亲自给她忏悔,给她祝福。

    『及後入宫富贵』。没想到这个女子的命还不错,以後进入到宫廷里面做了皇帝的妃子,这富贵了。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带了黄金千镒到寺院来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主持老和尚没有亲自给她回向,只叫他的徒弟给她拜忏消灾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老和尚很有道德。不像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不如法的事情。从前有道德的人,不论施财多少,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诚。如果是真心修福,再少的钱都要亲自给他主持;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诚,则用不著老和尚亲自去操心。这老和尚就告诉他,『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从前你虽只施两文钱,但是你的心真诚,『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日你得到富贵,施金虽多,而施心不切。这是她从前心真。真诚的在三宝里修福,这是舍一得万报。她真的得到了。老和尚亲自给她修忏悔。现在她已经富贵了,但对於佛法上那种虔诚的心,被富贵荣华淹没了,退转了。

    『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够了。其实老和尚这个举止就是唤醒她,真正是大慈大悲,机会教育,教她真正回头。这个人是个可救之人,不是不可救。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从前施二文,她的福报是圆满的;现在布施千金,得到的福报是一半,不圆满。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修福,念念圆满,确实不在乎施钱多,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尽心尽力就是念念圆满。

    所以回向必讲三处,就是真心显露。我今天修行,第一、回向实际。实际是求明心见性,求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第二、回向菩提。菩提是求觉而不迷,真实明了宇宙的真相。第三、回向众生。愿三宝加被,尽心尽力,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果然存这个心,用这个心,则念念功德圆满。如果有丝毫自私自利,求名闻利养,这里说得好听,得一半功德。其实不但一点功德得不到,就像刚刚我跟诸位说的,造了一身罪业。所以看问题绝对不能只看一个表层,要有深远的眼光。你要看得细,看得远,看得大。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

锺离授丹於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後。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愿为也。

    这是中国人尊敬的八仙。吕洞宾是一位,唐朝锺离权也是一位。吕洞宾当年跟锺离权学点铁成金术。锺离权告诉他∶「点铁成金,可以济世。」有些贫困人,你点铁成金可以帮助他发财,帮助他富有,解决他的贫困。

    『吕问曰∶终变否?』吕洞宾问,此金以後会不会变为铁?锺离权告诉他∶「五百年後,当复本质。」五百年後金才会变成铁。吕祖说∶「如此则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愿为也。」虽然利益现在的人,但害了後人,这个事情做不得。我们看看现代的人,现前只要得到便宜,他怎会想到後来害人。由此可知,世道人心是怎样的变化。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道教讲,修神仙要积三千功德,就是说要做三千桩好事,才有资格修道。

『授丹』就是传道给他。他的条件比佛法的条件宽得多了。佛法的条件比这个要严。佛法是清净心才能入道,才能成为一个法器。道家的条件是修三千善,他不是讲清净心,是讲善心。你是真正的善心才有资格传道给你。所以他的条件是善心、善人;佛法的条件是清净心,比善还要难修。

    他这样的存心,三千功德圆满了。他不害一切众生,实在讲超越了三千善行,一念就圆满了。像了凡居士做的减租一事,他这一念,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这是在心地上修。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於善。虽终身勤励。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心与力都没有尽,还留一部份,这个善是「半善」。所以积功累德一定要尽心尽力。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对於圣教怀疑。就是烦恼里贪、嗔、痴、慢、疑的「疑」。你说的、我们听了也信。叫我们修善、布施,总是要留一点,总是不能全心全力的布施。想到若是全都布施了,明天生活怎麽办?这是心里面有疑,不能果断,无有智慧。所修的善都是半善,都不是满分的善。所以往往修善得不到好的果报,也不能立刻得到果报。你要晓得原因在那里?

    如果你真正肯修,对於圣教完全明了信从,一点也不怀疑。虽然世间人讲你傻,你迷信,我们有时想想,他讲的似有道理,善心不敢发,善事不敢为,你的善心已为邪见所转了。果然相信,果然肯做,果报是显著的,不只像《了凡四训》所说的,真实不可思议。读了这本书,你决定要深信,你要有胆量承当。只要真心去做,舍一何只得万报,一点都不错。如果贪著舍一得万报才发心,那个心不是真心,你虽然舍尽了,当然还是可以得到,得到的是半,不是满。

    舍财决定得财富,舍法决定得智慧。无畏布施决定得健康长寿。因缘果报是真理,天经地义。真心去做,不求富贵,不求财富,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什麽都不求,你得到的必定是样样都圆满。这多自在!有求的心还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圆满。为什麽呢?因为你一无所求,你的心纯真,你行的善称性。性德流露,果报不可思议。其受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净土,皆从性德流露出来。有一念希求,不称性了,你所得到功名富贵、健康长寿是修来的。修得的会失掉,是有限的,是有范围、有大小、有长短的,是享受得尽的。

    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样。不生不灭,无有穷尽,这才叫真正自在。要不是一个大福大智的人,谁肯把自己的利益舍得乾乾净净。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的。所以真正的大福,唯有诸佛菩萨在修。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麻烦,譬如度众生,我好心去帮助他,他不接受,还要毁谤侮辱,算了,不度他。这就不行了,这就不圆满了。菩萨则不然,他知道众生的烦恼习气,种种忤逆,菩萨也不在意,还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萨用心跟阿罗汉、辟支佛不一样。阿罗汉、辟支佛还是用意识心;佛菩萨是用真心。你要求真正的富贵,其实富贵不是求来的,本性里本来具足。诸佛教人无非是开发自性真实富贵,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佛弟子的修学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回向实际,开发自性。自性里什麽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开发自性。自性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都有自己宝库,都是世出世间最富有的。可惜自己不晓得。唯有最聪明的、最富有的佛陀,教我们开发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无比了,佛的恩德第一大。这些真实的道理,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确实『斗粟可种无涯之福』。「粟」是粮食。「斗粟」是一斗粮食。可以造没有边际的福。因为他称性。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以一文钱供养三宝,能消千劫之罪。《楞严经》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表面很像佛的寺庙,实际里面所作所为是妖魔鬼怪。我们今天要想种福、修德,到那里去种。万一这个庙是妖魔鬼怪,我们不但福没种上,可能还要作恶。诸位要晓得佛法讲的是心地法门。如果你是真心来拜佛,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真诚心的感应。我的心正,纵然是邪魔外道的庙,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萨,也是正神。我心不正,虽然是正法道场,我去拜,所感应的也是妖邪。

    若说末法时期没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错了。真正道场是在心地。《维摩诘经》上讲「直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道场在心里。我心有道,我到那里都是道场;我的心正,到什麽地方都是正法。这才叫境随心转,外面境界都随我心转变。诸位同修果然明白这个道理,认真修学,大家都修,则社会有福,国家有福了。

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未忘」就是没有把这些妄想杂念除掉。纵然是『黄金万镒』,拿来布施,所得的福都不是圆满的。这是讲「半满」。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仅一轴。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福善有大有小,古人有个故事。从前卫仲达为馆职。「馆职」,一种是教书的先生,一种是服务於政府机关,如翰林院类者。『摄至冥司』是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就审判他。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拿出来。

    每一个人一生都有善、都有恶,就有善恶两本记录。在阎罗王、鬼王那里都有档案。了凡先生教我们要发「敬畏之心」。档案拿来之後,看到记录恶的不只一本,搬了一大堆出来,都是他造恶的记录。作善的记录「如箸」,他一生做的善就只有一卷。所造的恶有几十本之多。把他造的恶和善秤一秤,看那个重?结果所造的恶还不重。恶是很多,可能是没有大恶。就好像记过一样,小过记了很多,没什麽大过失。所以一个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恶。这一秤,阎罗王也欢喜了。这个人毕竟还是一个善人。

    所以仲达就问了,他说∶「我年未四十,这一生怎麽会造这麽多的恶业过失?」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不是说做了恶事,那才叫恶。一个念头恶,鬼神就给你记一笔。虽然这一生做的恶不多,但恶念很多。还好他有造一大善业。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於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 在一身。虽多亦小。

    这一卷善的内容是∶『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帝王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看这是没有必要的,就建议皇帝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皇帝没有理会他,还是照做。这一卷就是他上书的文稿。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於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我虽然建议,没有用处,於事无补,朝廷还是照做了。「曰」,鬼王说∶『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可见善恶是在念头。你当时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真正爱护老百姓。你发的这一念在万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况兴这麽大的工程,是用老百姓所纳的税,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对老百姓都有利。所以这一念,你想想看,影响力有多大,虽然没做,他的心是真实的,是圆满的。

    所以『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如果朝廷照你的建议去做,那你的善就更大了。虽然没做,你的善还是很大。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 在一身,虽多亦小』。「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就看发心是不是真实,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家庭。我们明白道理之後,念经、念佛回向,常常为某一个人回向修福,希望三宝加持,让他能得利益,这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还不一定。如果遇到这样情形,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我们念经、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病痛,一切众生没有苦难,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平安利益。你家里的人就得真实利益。为什麽?你心太大了。读《地藏经》光目女、婆罗门女为母发愿事便知。

    世人常说∶我修的功德都给别人,我自己得不到,修这个做什麽?这是心量太小。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了半天都不灵,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晓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扩大到十方法界。

    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大根大本是祠堂、文言文。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断,文言文断了之後,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真正是陷於永劫不复。还有大乘佛法。这三样能保住,不但国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首先引古圣先贤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那一种最重就先把它断除。最难断的能断,小的毛病就不难克服了。断恶修善要知道下手处。孔夫子论「仁」,就是仁爱,说到「先难」。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必」是必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修」原来是乾肉,「束」是一束一把,没有几条。这是古代做学生每逢过年过节送给老师的一点微薄礼物。礼不能缺,以後凡是学生对老师的供养通称「束修」,不一定都是乾肉。古代教书的所在都称私塾,学生的人数不定。有二、三十个人就相当多了,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所以老师得到的供养相当微薄。两年的积蓄,他能拿出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一个是舍两年的待遇;一个是能舍十年的积蓄;都是赎官银。这就是欠了公款,或者是判了刑罚坐牢,拿这个钱去赎。救济陷於苦难的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因为人在世间,必须依赖财物生活,所以舍财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把全部的财物都舍尽了,这很不容易。这就是向「先难」处去做,就是克己。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镇江过去是江苏省会。靳老先生年老无子,在过去有置妾的习俗,再娶一个来传宗接代,这是人伦之大事。邻居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年龄很小,送来给他做妾。年龄相差太悬殊了,他不忍心,再送她回家。虽然没有儿子,他也觉得无所谓,总不能耽误人家一生的幸福。这也是难忍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这样的善行,必然有善报,一定是有善果的。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就是「难、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机会失掉了,以後想做也没有缘份去做了。财富不能常保,人的运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运。如果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此时体力衰退,困苦艰难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後命里还有。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後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後面,後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晓得修的是什麽?修的是临终时的福报。临终时什麽福报呢?不生病,自己晓得什麽时候走,坐著走,站著走,知道到那里去,这才是福报。世间人对此大事往往疏忽了;学佛的人应当时时刻刻提醒,有福让大家享,福报就殊胜了。

「有势」就是有地位、有权势。有权,积德很容易,帮助别人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拿著权势去欺压别人,应当以权势多做善事,多积阴德。易而不肯做,是自暴自弃。贫贱修福就难,没有财、没有力量。难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贵。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随喜功德」,随缘随力的帮助社会大众。『其类至繁』,随缘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举十大类。『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这十条皆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好事,应当尽心尽力去做。下面一条一条来说。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於急流浅滩之中。

『何谓与人为善』,了凡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教导我们怎样跟大众在一起,在一个团体里面带头诱导人人修善。

『雷泽』是地名,在现在山东省。渔猎在古时候是生活里一个重要的部份。『深潭厚泽』就是鱼多的地方。年老的人,因为好的捕鱼地区被年轻人霸占了,没有办法跟他们争,所以就在浅水和急流处捕鱼。浅水鱼少,不容易捕得。

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舜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很难过。『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他用的方法很巧妙。『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他有智慧,有耐心,善巧方便,参加他们一齐捕鱼,实际上的目的并不是去捕渔,而是想感化这一批人。见到大家相争,他不说一句话;如果当中有一两个相让的,他就很赞叹。他用这个方法,隐恶扬善。『期年』,就是一年之後,『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一年之後没有相争的,只有相让的,果然真的被他感化了。

我们现代的社会,宣扬恶事、恶行,只要有一点违背风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报章杂就大肆宣扬。说善的很少,说恶的很多。这种作法,社会上必然是善人少,恶人多。你行善,有谁知道?不但不能激励人修善,反而诱导他人去造恶。

我们看古圣先贤。作恶,不要说他,让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觉悟,这才是正确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时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没有不觉悟的。舜王用这种方法,把这一群捕渔的人感化了。看下文就知道圣贤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王不是说一篇大道理劝劝这些人,他用的是身教,自己做榜样来劝别人。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效果会相当的深远。因为言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处。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末世」,就是佛法的末法时期。『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是要痛戒的。自己有长处,要用长处去欺压别人,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这句话。能够『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才是真正的修养。自己有才智要藏一点,收敛一点,不要太露锋芒。古德常说∶「大智若愚」。凡是露锋芒的,纵有才智也没有多大作为。一个真正有大作为的人,他绝对不像一般人显示的那样浅薄,必然是浑厚老成。我们用包涵的态度对人,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才是真实持戒修福之人。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纵」是放纵。能够收到这样好的效果,大舜的所作所为就是很好的证明。『见人有微长可取』。「微长」就是小善。『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就是人家有善行我们随喜,而且加以赞扬。过去我初见李老师时,他曾教导我∶「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这句话我懂;他又说∶「不要赞叹别人。」我不明白,心里就很疑惑。说人家的短处,这是不好的事情。赞叹别人是好事。为什麽不可以赞叹别人呢?後来李老师解释说∶「赞叹别人比说人家的过失,害处还要大。」怎麽会有害?他说∶
「赞叹别人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赞叹是反而会害人的。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过分的赞叹,使那个人听到之後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确有道理。

    那一种人我们应该赞叹?佛门里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样的人你应该特别去赞叹他。因为他不受你的害。你赞叹他,他如如不动。愈赞叹,他愈谦虚,愈觉得自己努力不够,这种人应该加以赞叹。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够以善心做了坏事。从这一段来看,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舜王用心之苦,他是用一年的长时间,把这地方坏的习俗转移过来。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则」就是榜样,就是原则。都是为社会,为地方,为大众,作一个榜样。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什麽人才叫「大人」?天下为公才叫「大人」。念念都是为自己的叫做小人。所以小人为私,大人为公,佛菩萨称之为大人。你看看《八大人觉经》,菩萨八种大觉。大人就是佛菩萨。这一节说的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形迹」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从外表上来看,常常会搞错,常常会相混,实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从心地上来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讲君子贤圣,佛门里讲诸佛菩萨,他们与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行迹很难区别,所以往往我们把圣人看错了。

    在佛门里,像过去浙江天台山出现寒山、拾得、丰干。《天台山》上记载,在当时一般人看这三个人疯疯癫癫的,认为他们有神经病、不正常,没人理会他们。所以形迹上怎麽看得出来呢?丰干是在碓房里舂米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的那一份工作。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在厨房舂米来供养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化身的,在厨房里烧火;都是在厨房里打杂的,做这种苦事。打赤脚,穿得破破烂烂,疯疯癫癫的,所以没人瞧得起他们。在行迹上,肉眼凡夫确实很难判别,实际上他们三个人是圣人应化,这是丰干说出来的。

    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於上任的路上,母亲生了病。他很著急,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丰干经过那里去找他说∶「你家里有个病人,我有方法把他治好。」治好之後太守对他非常感谢。看他是出家人,请问他在那一个宝刹?他说∶「我在天台山。」他就向丰干请教,「你们的宝刹,有没有圣贤人住在那里?」丰干说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太守说∶「我要怎麽样去亲近?」丰干说∶「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太守上任没几天就去朝山,参拜这两位大菩萨。结果他们是在厨房打杂的,疯疯癫癫的,可是太守一见到就顶礼膜拜。两个人根本不理,转头就跑。太守派人去追,看看他们到那去了。结果看到他们跑到山边,两座山就打开了,两个人一直退到里面,山就合起来,两个人都不见了。最後他们还说∶「弥陀饶舌。」於是太守等人才晓得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多事,把他们两个身分说出来了。三位是圣人,在庙里每半月诵戒,是很重要的法事,寒山拾得时常在门口讥笑,所以寺庙里的人都不喜欢他们。到最後才晓得是佛菩萨化身应现在此地,这个时候大众才生惭愧心。原来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每天都来侍候他们的饮食。这是佛菩萨跟常人存心不相同处。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那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嗔、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那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得到的。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只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报。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於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诸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麽,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玉」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圭」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圭」大,「璋」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作什麽?你有什麽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後重覆了数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我不晓得怎样修持?怎样存心?所以到这里来请教。」「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学,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不论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俗话常讲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样的材料,就要设法去帮助他,成全他。

『或为之奖借』,「奖」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使他能安心於学业和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後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行过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毁谤,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这时我们要替他分忧。「诬」是诬蔑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务使之成立而後已』为目标。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照顾他、帮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国古代,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位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麽?这位贤人为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荐的,等於就是你造的。所以在过去中国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举孝廉。把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好人为什麽还有人找麻烦?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做恶,魔就喜欢做恶,他不但不会障碍你,还会帮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麽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麽?什麽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见到特别亲切;对於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麽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嫉妒,她心里当然不舒服。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家人,家人就不会有一个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尤其是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中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後,明心见性了,还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为什麽?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只好独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代人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些人有专长,有才干。但他生活马虎、随便,不太讲求,不拘小节,有时就容易得罪人。我们也要知道,学佛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份的重视。太重视会影响你的修行。恭敬心是应当有,但是看到别人无礼,我们也不要挂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著,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麽念就怎麽念,喜欢跪著、坐著、捧著经、走著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著听,放录音带。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著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

    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规矩仪式是做什麽用呢?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为大众做一个好样子,用意在此。

    小乘著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因此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应当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是他替社会、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

    由此可知,如果在佛门里面,我们能够培养一位法师,功德之大,很多人不晓得。以为在佛寺里修个庙,出多少钱,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其实那个大是有限的,不见得是真正大,有些善心却做了恶事。唯有培养人才这个功德才是真大。唯有人才才能续佛慧命,
使佛法绵延不绝。

    佛法的人才最为困难。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这是佛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扶助他。他将来成就了,所度化的众生,对於佛教所有一切贡献,与帮助他的人功德一样大。

    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才为什麽这麽少?当然发心大小、品质都有问题。真正发道心的人不多,外缘又不好。特别是在家的二众弟子都捧老和尚,锦上添花。初学的人出来讲经都不来听,学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还是去学敲打唱念,做佛事赶经忏。这是我们在家佛子在外缘上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讲得纯正,我们要听。讲得不纯正,我们不听。让他自己去反省,去改正。我们再去听,弘扬正法。这样才能奖励年轻人,鼓励他们发道心,给他环境来培养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人没有不向善的。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为什麽还会做恶?仔细研究,不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内里的烦恼、习气;第二是外有恶缘,人才会造恶。虽然造恶,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做恶,他知道不对,会受良心的责备。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於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

了凡先生在此,也说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像现前台湾赌博风气太盛,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多少年轻人沉迷於此,对他本身、家庭、社会,皆是非常不利的,有识之士都能觉察。可是时势所趋,这个不好的风气,实际上会逐渐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发达,所以受影响的面就更大了,时间也就更长了。我们遇到亲戚朋友,要能够善於开导他,尤其是这一部《了凡四训》所说的全是真理真事。

    做股票有时是很容易发财,所发的财也是命里有的。命里要是没有,即使钱财在我们手上过一过,又能得到什麽呢?还是一无所有。带在身上,怕偷、怕抢;放在银行,银行里面钞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麽两样?无非是增长贪、嗔、痴、慢而已,一点好处都没有。古人讲得好,人生於世,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如其说福报一时享尽,不如把福报慢慢的享用来得好。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开导他,使他们能觉悟过来,不做投机取巧的营生,才是正道,长远之道!

    所以『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携』。佛法讲善巧方便,使对方欢喜、乐於接受,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开其迷惑』,用比喻来说,像『长夜大梦』,忽然醒觉过来了。佛门里面叫开悟,悟後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烦恼』,我们能把烦恼拔除,得到清凉自在,就是智慧,烦恼就是迷惑。「惠」就是对别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帮助。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一时』是当世。我们分析事理,劝导别人,令他觉悟,这是口说,只是有利於当世。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於後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把善言、善行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久远。

    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原先只不过是给他儿子做警惕而已,并不是要流传到後世,普遍劝导大众的。但是他的德泽,今天流传得这样广大、普遍,这是他没想到的。虽然无心,做了大善。後世依照他的教训修学改造命运,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这本小册子,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是他一生改过自新的心得,传给他的子孙,希望他们记住、理解而效法。这是积善里面最有效、最显著、最深广的大善。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我不能写作。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能够一天记一、两条。你能记录下来,也和这个教训相差无几。

由此可知,劝人以口,劝世以书,不是件难事,只要真正肯发心。

较之与人为善。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在佛门称为「同事摄」。跟他相处在一起,以身教去影响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渔人中一样。
   
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称为「四摄法」。

    第一、「布施」。布施是与他结缘,与他有恩,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

    第二、「爱语」。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错了。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师就说过,真正爱人,打他、骂他也是善。但是在责备他的时候,要顾及他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过分的责备是得不到效果的。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人都顾全面子,面子下不去,他会起反感。这些都是善巧方便。

    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与他有真正的利益。第四、「同事」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以身教去感化。

    佛接引一切众生,不外这四个原则,也可以说是手段。劝人为善是言教,与人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这个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导他,这是失人。不是这个材料,偏偏去教导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叫「失言」。迎宾待客,与人相处,要用智慧去观察,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好,可以接受的应当给他说法,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欢喜。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  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人一生当中往往会遭遇到不幸的事。尤其是在战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生活怎麽样。所以我在十岁开始,家里就训练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生活,以防万一不幸散失-妻离子散时,还可以生活下去。还有自己一个人在山林中要有求生的本能。

现在是太平盛世,尤其是现代的儿童受父母的溺爱。世界会不会永远像这样安定和平下去?如果深入研究世界情势,前途实在并不乐观。这种『患难颠沛』,如果在中年或者晚年遇到就非常不幸。『当如  之在身』,如果我们见到遇难的人,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所谓是切肤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这就是无畏布施。他有苦难、有恐怖时,『速为解救』。

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受压迫、「屈」是冤枉,这是他的苦难。帮助他伸冤,帮助他平反。

    『或以多方济其颠连』,「颠连」就是连续的颠沛流离。如果zai 难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够,我们发起以大众的力量来救灾、来救援。崔子说,『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这是仁者,是真正慈悲长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贫。贫困的人要帮助他有谋生能力,应当要帮助他独立,这是最大的恩惠。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乡」是乡村,「邑」是城镇。小则为一乡谋幸福;大则为一县、一市谋幸福。就是现代所讲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该要做,每一个老百姓有力量的都应该要做,造福乡里。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只要利益一个地方的,都应该努力去做。诸位要有个观念∶大家有福,自己才有福。若大家没福,只一个人有福,zai 难也免不了。中国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福,分给大家享,这个社会就安定,天下太平,这是真正的福报。真正有福报是要与大众共享,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今日兴建大利,无过於尽心尽力提倡推行《了凡四训》与「大乘佛法」的教育。

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中国过去以农立国,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设。『或筑堤防患』,低洼的地方,筑堤防范水灾。『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不为自己,是为公众,为地方造福。纵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碍自己的善行。不为一切阻碍所挫折,善事才能真正圆满。初做事时不免有反对的意见,做成功之後大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处,才感激。所以眼光要远大,有智慧,有爱心,有毅力,善事才能成就。善的标准是利他。利益众生是善,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禅师所说的善恶标准在此。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这就是修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释门」就是佛教;佛陀教导人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所谓「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佛陀为了教学方便,将它归纳成六大类,就是「六度」,大乘常讲「六度万行」。这六大类再要归纳,实在讲就是一个「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大类。「六度」都不出布施的范围∶像持戒、忍辱可以归在「无畏布施中」;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三种布施把佛法的修行都包括了,行门再多都不出布施的范围。佛在《金刚经》中,教人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是最究竟圆满的修行原则。

    所以布施是修福,菩萨修的。菩萨真正在修福,六度都是修福。福里面包括智慧,慧也是福。所以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也属於福。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当然是福。财布施得的是财富。中国人说五福∶第一是福寿,有福有寿。第二是富贵,大富大贵。第三是康宁,健康快乐。第四是好德,其中就包括智慧了。第五是考终,就是好死。好死决定好生,念佛往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看到的、听到的,完全是真的。世间法里一生得到圆满自在,依照这本书去做、决定不错。出世间法里,依《无量寿经》就足够了。真正依照这两本书去修行,世出世间你就得大自在。所以这里劝我们修福,以布施为先。

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愈舍愈自在。『达者』是真正明白通达的人,像那些菩萨们有真正智慧。『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诸位同修想一想,这些怎麽能舍得掉?所谓「舍」,不是在事上舍。事上的肉身怎麽舍得掉,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这一句,我要学菩萨道,内舍六根是从心意上舍。就是内舍分别、执著。外不为尘境诱huo。经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舍六根。不取於相是舍六尘。内外俱舍,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过去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有生死,从这一生起不再造生死业了。所以智者当舍娑婆,念佛往生净土。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後去的。亲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跟他去的。如果死了以後才去,说老实话,超度还真有效。所以超度的效果是有限的,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只能说使神识减少痛苦。

像宝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没办法了。不可能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那只是我们的心愿,事实上他去不了,往生须要靠自己的信愿行。因此一定要趁著自己身体健康时认真修学,要认真去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舍」是从心地上舍,就是心不牵挂五欲六尘,也不牵挂自己的身体,身心都不牵挂。凡夫妄想、执著很重,身心世界都不牵挂,确实是难,妄想会常常起来。净宗修行方法就是转换观念,教你牵挂阿弥陀佛。把念头一转,身心世界就舍掉了。专门去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一切所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教人都要舍掉,心里面都不要挂念。『 非能然』,如果我们做不到,『先从财上布施』。舍财不为财物所诱huo,我们的心不会被财物所转。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怯除执吝。

佛陀教人了生死,出三界,超凡证圣,就是用此法。初舍的时候,总是有点勉强。舍了很难过,舍了之後还後悔。需是有智慧,有决心慢慢的养成施舍习惯,就自然了。每一个人修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到最後烦恼决定减轻,贪吝逐渐就淡了。对於一切财物受用,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渐逐渐透露出来了,就会得大自在。尤其是因果定律,世出世间法都不会变更的。财布施得愈多,你财富也愈多。财从那里来的,连你自己都不晓得。法布施愈多,聪明智慧愈增长。所以不要吝财,不要吝法。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报。

    富贵五福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我们要想得好的果报,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妄想得果报,无有是处。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 「正法」就是大圣大贤以真实智慧亲证之法,如儒佛DA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这是先把护持正法的重要性说出来。

    『护持正法』,在中国首先要护持孔、孟、老庄,若不在这上面打基础,佛法就没有根。袁了凡时代没有问题,那是明朝,念书人没有不读孔子书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有相当的基础。今天佛法衰败到这个地步,要知道原因在那里?这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们做人,人都做不好了,还能做菩萨,还能成佛?佛菩萨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因此《四书》纵然不能完全读,《大学》、《中庸》、《论语》是非读不可的。《大学》、《中庸》、《论语》只有整个《四书》份量的一半而已,应当要熟读,才知道怎麽样做人。这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古今注解里面好的,我们把它会集起来
,普遍的来流通。我们过去印的本子是大陆上石印的本子,没有版权的,是朱熹注的《四书集注》。这是应当要提倡,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

    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念《四书》。实在讲,能念《四书》,能懂得中国的历史文化,爱国家、爱民族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来。现在人把国家民族忘掉了,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败。现在只著重科技的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发达,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说∶「人与禽兽相去几希?」人也是动物之一,如果不知道道德、仁义,则人与禽兽差不了好多。人是一切动物里面最坏的动物,最残忍的动物。所以要救度一切众生,先要救人。人要能从恶转过来向善,一切众生都幸福了,才能真正各得其所,这是圣贤教化众生的目标。

「正法」,包涵儒佛的道统,真正是万世生灵之眼目。『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天地有养育万法之功德。天生之、地养之,天地有养育万物之恩。人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生态,而且会协助自然生态,使它更为圆满,一切众生都能够各得其所,这就是『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赞助。天地功德多大,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以参与赞助天地化育。世间大圣大贤与诸佛菩萨们,皆是此类。佛门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转物」是转变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念头,舍私欲而能够与天地日月和其光明,参与化育。这是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夫,全心全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裁成万物』。像诸佛菩萨弘法利生,指导众生舍妄证真,真正利益众生,才是「陶铸群伦」。「群伦」是指九法界的众生,「陶」是陶冶,「铸」是铸造。能跟天地造化一样成就一切万物,这个功德就大了。『脱尘离缚』,这就是断烦恼,开智慧,转迷成觉。

    『经世出世』。圣贤的行为是众人的模范,圣贤的言语教训是经典。他们的言行都是超时间、超空间的。他所说的话,他的行为、思想、言论,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地区,都是绝对正确没有错误,这叫经世圣贤事业。佛经超越时间,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导当时的人,三千年後的今天我们展开经典,觉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有道理,应当依教奉行。佛当年在印度说法,传到中国来,中国跟印度不一样,他的言行适合印度也适合中国。现在我们把它搬到欧洲、美洲都适合,这叫经世。

同样的,孔孟思想就是这一部《四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孔孟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所讲的东西,对於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有决定的利益。《四书》拿到外国跟外国人讲,外国人听了也都点头,也都认为是对的,这就是超越时空了。所以孔孟老庄的思想也是超时间、超空间。是真正的经典之作,经世之学。当然经世之学,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一下,最精彩的无过於孔孟,佛菩萨。

    佛教里的经典,实在讲无过於《无量寿经》,这是佛法里登峰造极的一部经典。中国固有道统之精华是《四书》,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四书》的内容很像《华严》。《华严》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也有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做出来给人看。《四书》就是这个编法。《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孔夫子与孟夫子一生所做的,就是把理论、方法应用在生活上、事业上,在处世、待人、接物上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论语》跟《孟子》就跟《华严》的五十三参一样,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理论与方法是《大学》、《中庸》两篇。所以《四书》的架构跟《华严》完全相同

。朱子是一个学佛的人,佛学造诣很深,是不是受《华严经》的启示,编成这个教材就不可得知了。但是它确确实实像《华严经》。

    前面一段讲的「经世」,是为世间做一个标准,做一个典范。再说到「出世」。实在出世间与世间并没有界线。世、出世间的差别,就在迷、悟,觉悟了就超越世间。一念迷了就是世间,一念觉就是出世间。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圣教就是圣人的教化,圣贤人的教育。对於世道人心,风俗习惯,社会的安和乐利,大众的幸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自古贤哲们把它比喻做人天眼目。我们应当如何来护持?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学校是世法教学的场所,必须要维护。现代的学校舍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今天我们才有这样大的苦难。如果还不觉悟,世界终必毁灭。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不是不懂科技,为什麽不发展科技?就是知道科技发展到最後,世界将同归於尽。所以中国教育是发展理性,启发智慧,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伦理,知道道义,使他彻底认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间之关系,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我们才有幸福可言,国家、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那才是教育。民国初年废除了读经,当时多少贤哲痛心疾首。那时所造的因,我们今天尝到了恶果。尝到恶果还不觉悟,怎麽得了!这样的心态足以亡国灭种。这是我们废除读经的後果,是摧毁了正法。所以儒家、道家的道统不能维护,大乘佛法决定不能建立。佛法能在中国二千年发扬光大,就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今天把根挖掉了,基础挖掉了,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谈。

    古时候读书,书本不是自己的,不可以写字作记号,书本用後还要留传给後人去念。自己需要的话可以抄一本。从前印刷术不发达,得到一本书是相当的珍贵。这是教我们要珍惜,要尊重,要爱护。古书如破损须知修补翻印流通,方不至於失传,功德最大。

至於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弘法利生。把儒、佛的教化发扬光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上报佛恩』。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桩事情要先做∶第一、要替佛教培养弘法的人才。第二、要建立弘法的道场,使这些弘法的人才能有良好的修学环境。现代弘法人才少,与其求人不如求己。请别人发心,人家未必肯发心,你既然请别人发心,为什麽不回头来请自己发心,这比求人要方便多了。建大道场是希望多数人有机会来接触佛法、理解佛法。而现代最理想的道场,无过於电视台,把佛法送到每个家庭里面去。我们礼请很多的善知识,选择利益社会的经论,轮流来讲。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应该先讲《四书》,再讲大乘佛法,才得受用,讲佛法才不是空谈。所以要想提倡佛道,要先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这就是培养人才、建立道场。

建道场是不希望诸位花那麽多钱去盖个庙。庙盖好了之後,里面必然又是斗争坚固,没有意义,钱花得没有意义。学了佛有了智慧总要明了,钱财过眼云烟。再多的钱财,只是给你看看而已。你们想一想,那一张钞票你们拿去收在家里保存,那里是自己的?自己的应该保存著,不应该给别人。一到手马上就给别人了,真是过眼云烟。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

有一位同修移民到国外,他做股票,告诉我一千万才进来,又丢掉了。我就告诉他,为什麽不听《了凡四训》呢?命里没有的,丢掉再多,心里也不要烦恼。所以赚了钱也不要欢喜,丢了也不要烦恼。每天浪费光阴,才是真正可惜。把大好光阴拿来念佛,这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人要明白事理,自己努力修学、弘法利生,功德无量无边,诸佛菩萨都赞叹。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中国古代的小学,著重於基础教育。教孝、教顺、教敬、教诚,以这些为教学的纲目。真所谓「少成若天性」,培养圣贤人的根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道统,是圣贤的教学,治国也是圣贤的政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若教育本质没有认识清楚,错误的观念,足以毁灭国家民族。中国过去从政的人,没有一个不念圣贤书的。纵然自己有私心,还是有范围、有准则,不敢过分的越轨,多少还受良心的谴责。现在作奸、犯科、造恶,认为理所当然。耻心没有了,也就是天理良心没有了,的确人跟禽兽没有差别,这是最可怕的。

希望同修们要认识清楚∶「诚敬」是学佛的根基,是入佛之门。「诚敬」的培养就在家庭。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到社会上才能忠於国家,服从长官。对职务尽忠职守,为国家、为社会、为老百姓服务。『习以成性』,习性培养成了,便是『和气格天』,和平、心平气和就能感动天地鬼神。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失掉伦常的理念,道德观念没有了。人们每天头脑里想的全是贪、嗔、痴、慢。天地中的恶鬼、恶神,恶魔、鬼怪都下降了。为什麽?感应道交,恶与恶交感。诸佛菩萨善神自然都不来了。人已经在造恶,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来作乱,更不得了。所以我们的世间,一定有非常的zai 难。这个zai 难之降临,恐怕我们地球上的人会死很多。必须经历这麽大的打击,人心才会回头,才会把他的迷惑颠倒打醒。小灾小难是打不醒的,一定要有非常的zai 难才会叫大家觉悟,这是决定不能避免的。

    诸位要读中国历史。以史识的眼光看世间之治乱,明了祸福的根源,则因果事理均可预见。今天世界人心,他们想的是什麽?思的是什麽?做的是什麽?我们就晓得将来的结果是什麽。从因就晓得将来的果报。我们今天看到的果报,是几十年前所作的因结成今天的果报。现在造的因比那时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所以二、三十年後,果报会快速的现前。从前造的因是恶因,但是成长缓慢,到七、八十年之後我们才看见果报。现在加快速度在造恶因,所以恶果的成熟会快也会大,不会超过三十年恶果就会现前,这是非常非常之可怕!「善因」一定结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是决定正确的。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所以忠孝传家远。现在父子是朋友关系,伦理毁掉了。伦理是性德,中国儒家、道家所讲的。展开佛法仔细观察,全是性德的流露。舍弃私心(私心是迷惑),性德才会往外流露。这些大圣大贤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全是性德的流露。孔夫子的学说是自性的流露。我们如果自性心现前时,流露出来的就跟他是一样的。就像灯光一样,他的灯光亮了,我的灯光也开了,光光交融,成为一体,是自性的流露,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是圆满的性德。

    开发性德必须要用孝敬来做工具,才能明心见性。佛法里讲开发性德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儒家亦复如是。「诚意正心」,就是佛所讲的大菩提心。凡是能够存心真诚,不自欺、不欺人,以孝顺心、恭敬心处世、待人、接物。自己只是默默去做,真正积善累德。『此等处,最关阴德』。果报可以从历史上来看,也可以从现前社会上观察,可见得这是事实,绝对不是虚妄。所以我们动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决定不要认为别人不知道。人或许不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晓得的。了凡居士前面给我们讲,改过要三种心∶耻心,畏心,勇猛精进心。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你只要真正圆发此三心,的确一生足以成办。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大家有没有?相信每个人都有。如果你们看一个悲剧会流眼泪,这就是恻隐之心。电视、电影的悲剧,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难,你都有这个心。何况真正见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难,一定会伸援手去帮助他。

不但人有恻隐之心,动物也有,这确实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过他比人迷得更深,才变成了畜牲。十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才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恻隐之心就是怜爱之心,怜悯之心,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求仁」,就是求的这个,「积德」也是积的这个。希望把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能够真正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

「孟春」是初春。古时候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猪,普通民间祭祀只用猪。春天用的牺牲,就是需要用来祭祀,不用母的。母的怀孕,杀一个等於害两条命。这是仁慈。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因为佛法在印度当时,生活方式是行托钵的制度,人家施舍什麽就吃什麽,不分别、不执著,没有选择的。这是大慈大悲。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人家供养什麽就吃什麽。一直到今天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是如此。佛法传到中国,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礼仪之邦。现在礼仪都没有了,讲到礼仪比不上外国,实在讲这是教育彻底的失败。而中国人不重视乞食。当时法师是朝廷礼请到中国来,当然不能叫他出去讨饭,所以就在宫廷里接受供养。托钵的制度在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但是那时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

    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时,见到外国出家人没有吃素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不是素食,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素食卫生、卫性、卫慈悲心,仁民爱物做得真正彻底,真正究竟。是最好的食物、养生方式。值得提倡推广的。

『远庖厨』,是远离厨房。不见杀、不闻杀,吃得就比较安心了。实在讲心还是不安。最好是不吃众生肉,尤其是现代的众生肉更不能吃。现代的肉品含有许多毒素,导致现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病从那里来的?肉食来的。古人讲「病从口入」。李老师时常很感叹的说,现代人是三餐在服毒,那里是在吃饭!每天服三次毒。想想看,你的身体怎能不病!当然是百病丛生了。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是佛法三净肉又多加一条。出家人不许饲养畜牲。在家人自己养的,自己再杀了吃,实在是讲不过去。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实在不能断除肉食,应档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杀它以养己。对於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亏欠得太多。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业有多重!所以佛说,如果罪业要有形相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业障有这麽多这样重!想到此地,自己警觉心才真正提得起来。如何能对得起天地一切众生?不但要严持不杀生这条戒,就是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决定不能够糟蹋。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须品,不知道爱惜。现代人提倡消费,不消费,工厂就得倒闭,经济就不能发达。这种学说诸位想想正确吗?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说「未必然也」。不见得正确,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确。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消费的结果还是逐渐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没有积蓄的习惯,国家如何富强,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若无储蓄,失业就要靠国家救济,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若有积蓄的习惯,即使失业或zai 难,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不必依赖国家。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爱惜资源物力。

至於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些话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体会,在现代社会上决定是被否定的。怎麽可以「爱鼠」?老鼠对人类是有害的,故常见有灭鼠运动!世间人不晓得六道轮回,这些老鼠被杀死了,会不会有冤冤相报呢?杀它、灭它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呢?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没有杀人不偿命的,欠钱不还钱的。因果通三世,要是真正晓得事实真相,为非作歹的事绝对不能做。你若是做了,还是自己吃亏。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人家想占我们的便宜也占不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绝对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跟它结冤,不欠人家的债,自己这一生心安理得。世间唯真诚、清净、慈悲,能解决世人所无法解决之难题。所以佛经不可不读。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四训》里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第一章讲因果报应,再教我们改过、积善,末後「谦德之效」一章是全书的总结。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