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无常 [1]
一、四梵志 [2]皆得五通[3],修行善法。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第三梵志入须弥山 [4]中,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5],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 [6]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7]无我、灭[8]尽为涅槃(增.二六八)
[1]无常:为‘常住'的对称,即变化不止的意思。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不停,无有常住。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举出二种无常:1、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的刹那生灭。2、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终必坏灭,如人命的终了、灯火的熄灭。
[2]梵志: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
[3]五通:又名五神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4]须弥山:华译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碱海的四方。
[5]‘金刚际':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五轮'指世界之成立为五轮。依俱舍等之说则最下为虚空轮,其上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其上为金刚轮(即金刚际,地轮也),此上载九山八海。即于五大中除火大之一,而为四轮所成。‘金刚'是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金刚定'又名金刚三昧,即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金刚山'是环绕世界的铁围山或指须弥山。
[6]四法: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 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即阿兰若,华译远离处,或空闭处,即住于远离人家的空闭处)。3.指信、解、行、证。
[7]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8]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参见第31页般涅槃条与第32页灭条。
※神通不是修行者所应追求的目标。
二、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二三三)
三、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 [1],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忧,不饮不食,不理王事。尊者那罗陀告王曰:夫物应尽[2],欲使不尽者[3];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老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我今所失、所灭、所老、所病、死者,非独一已,余人 [4]亦有此法。我设于中起愁忧者,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5],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增.二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