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 苑 谈 丛 [2]

法 苑 谈 丛 [2]

法 苑 谈 丛 2

净慧主编


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总目录
第一章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第二章 佛教的制度 第三章 佛教的仪式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第六章 漫谈佛画
第七章 漫谈大藏经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第九章 漫谈罗汉
第十章 漫谈汉族僧服

第四章~第六章 分目录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一)名山 (二)祖庭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一) 佛画 (二) 版刻 (三) 大藏经 (四) 寺塔
(五) 石窟 (六) 金石文物 (七) 佛曲 (八) 变文宝卷
第六章 漫谈佛画
(一) 佛画的起源 (二) 佛画的目的 (三) 佛画的种类 (四)绘曼荼罗的轨则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一)名山


  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念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

(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

(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

(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

(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

南宋宁宗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

以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成为禅徒游方参请集中之地。

到了明代,这些山刹久已衰歇,当时佛教界中也少有可以指导诸方的尊宿大德;于是在佛教徒中出现了参拜名山的习惯。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地方是四大名山:一是山西五台山,二是浙江普陀山,三是四川峨眉山,四是安徽九华山。

四山之中以五台山为最有名。明代曾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除四大名山之外,还有宁波的阿育王寺和云南的鸡足山等。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四十里。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相距各数十里,峰顶平广如台,所以叫作「五台」。又叫作清凉山,因为山中盛暑时不觉炎热。相传此山是文殊菩萨示现之处

不仅中国汉藏蒙族如此传说,即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也同样有此传说。

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卷二十九)中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在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又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元魏孝文帝时,此山即有盛名,建有寺院。

唐仪凤元年(676)罽宾国僧佛陀波利来唐,就是专为人山求见文殊菩萨的。据说他来到山中进入金刚窟、不再出来了。

山中寺院甚多,有汉僧寺院,也有la ma寺院、各有十大刹最为著名。

  普陀山为浙江定海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的一个岛。「普陀洛迦」是梵语。义为小白花或光明,原是印度南方秣罗矩吒国海中山名,相传是观世音菩萨住处(見《大唐西域记》卷十)。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来浙江,于此岛潮音洞中见观音菩萨瑞相,因建茅而居,并取以为名。

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锷于五台山得观音像,取归日本,舟行至此,因筑庵奉之。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出使三韩,遇风涛,舜封望潮音洞叩祷,得平安济渡。事还,以事奏闻;赐名宝陀观音寺。

自此以后,凡往来三韩、日本、阿黎、占城、渤海,取道放洋的人,多望山归命,祈求平安,遂成为名山中的观音圣地。

山中有普济寺(俗称前寺)和法雨寺(俗称后寺)二大刹。其余寺庵甚多。有元代修建的多宝佛塔,传为元宣让王建,所以俗称太子塔。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西南,两山对峙如峨眉故名。相传古时有蒲翁入山采药,得见普贤菩萨瑞相,其实是宋人的附会。

原因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嘉州屡奏普贤显相,因遣内侍张重进前往庄严瑞相。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0),又造普贤铜像,高二丈余,建大阁安置。其后屡加装饰,增修寺宇。于是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圣地。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唐天宝中,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名地藏,航海至此。至德中(755一757),诸葛节为购地建寺。贞元十三年(797),金地藏寂,年九十九。

明代因以金地藏为地藏菩萨化身而崇祀之。山中现有金地藏塔(俗称肉身塔)。此山便成为地藏菩萨的圣地。

  阿育王寺在浙江宁波。相传印度阿育王于一日一夜造八万四千塔,供养释迦佛舍利,布置于南赡部洲各地。

中国有十九处(见《法苑珠林》卷三十八),现在唯存此一处,为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慧达(原名刘萨诃)在此处掘得。其塔非金玉铜铁,又非岩石,作紫黑色。塔身四方形,每面刻一佛本生故事:萨埵王子变、舍眼变、出脑变、救鸽变等。上有露盘,塔中有悬钟。佛舍利在钟内,因建寺供奉,名阿育王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寺。历代以来,佛教徒来寺参拜舍利,未尝中止。

  鸡足山在云南大理洱海东北一百里,地属宾川县。印度摩揭陀国有鸡足,是佛弟子迦叶遵奉佛命,持释迦佛的僧伽黎衣(袈裟)入灭尽定,以候将来弥勒佛下生处(见《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卷九)。此山原亦名鸡足山,明人因附会此山即是摩诃迦叶入定处,兴建许多寺院。滇、川、康的佛教徒多来此山参拜。

(二)祖庭

1.三论宗祖庭


  栖霞寺在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摄山。刘宋明帝泰始中,处士明僧绍住此。时有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殁后,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僧绍子仲璋秉父遗志,于山崖雕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像。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及《华严》,来师事法度,称为三论宗初祖。朗殁,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继住山寺。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现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时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饰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门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县。三论宗僧诠传弟于法朗,朗传吉藏,藏居此寺讲学,世因称之为嘉祥大师。唐初吉藏入长安,其学说有所改变,世称其学派为新三论宗。

2.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三里。晋宋时名僧多在此山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来居此山,大弘祖业。世因称此学派为天台宗。山下国清寺是天台宗根本道场。寺前岗上有九层砖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寺门前有宝塔七座。山上真觉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师真身宝塔。正面有龛,内奉大师像。拱壁间原雕大师生平事迹。山中寿院甚多,宝相寺是大师入灭处,有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国清寺门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禅师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南麓。智者大师,在此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今寺大殿前有隋大业十二年(616)造大铁锅及元代铸钹钟、铁釜各二。寺左有观音像碑,相传是唐吴道子画,碑高七尺。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三级铁塔,高一七·九米,形式优美。

  延庆寺在浙江宁波市。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称之为四明尊者。明永乐中列此寺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


  慈恩寺在陕西西安市。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所以名为慈恩寺。寺极宏大,总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延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弟子窥基秉承其学。玄奘卒后,窥基继任此寺,所以世称其学派为慈恩宗。

永徽三年(652),玄奘仿西域制,造五级砖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箧,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国昔有伽蓝,住小乘僧,食三净肉,后时求三净肉不得,会有台雁飞翔。有僧戏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萨应知是时」。时有一雁应声自堕而死。群僧惭愧,更不食三净肉。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见《大唐西域记》卷九)。武后长安中改建为七级,其后屡经重修。原有四门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塔外壁有褚遂良书《大唐圣教序》碑。

  兴教寺在陕西长安县。寺有玄奘三藏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层,约高七十尺。塔后有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窥基塔在玄奘塔东,面西;圆测塔在西,面东,皆三层,高约十七尺。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铭)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二碑。二塔初层中有木雕窥基及圆测像,皆宋代作品。今不存。

4.贤首宗祖庭


  法顺和尚塔在陕西西安市南樊川岗上,是贤首宗初祖法顺和尚墓塔。


  五台山清凉寺贤首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均住终南山至相寺。三祖法藏,号贤首,世因称其学派为贤首宗。法藏殁后,澄观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以竟法藏未竟之志。世称澄观为清凉大师。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东南圭峰下,相传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贤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宗密为圭峰禅师。寺有鸠摩罗什塔。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5.律宗祖庭


道宣律师塔在陕西长安终南山。印度的律学有五部不同:

一、摩诃僧祇部《僧祇律》;

二、萨婆多部《十诵律);

三、昙无德部《四分律);

四、弥沙塞部《五分律》;

五、迦叶遗部律:未传汉地。

姚秦以后,《十诵律》甚弘南北;

《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后《四分律》大盛。入唐又分为三家:

一、法砺住相州(今河南安阳)同光寺,著《四分律疏》,为旧疏,称为相部宗。

二、怀素住长安崇福寺东塔院,著《四分律疏》,为新疏,称为东塔宗。

三、道宣住终南山丰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钞》,称为南山宗。其后新旧二家失传,南山一宗独盛。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原名栖灵寺,唐称大明寺,清改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像回国巡礼,恢复大明寺名——编者)。

唐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在此寺讲律。后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鉴真塔即在该寺后院。

  宝华山隆昌寺在江苏句容县北七里。元代律学废绝,明末寂光居此寺,中兴律宗,为宝华第一世。其后读体、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相承,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场。

6.真言宗祖庭


  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市。唐天宝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

真言宗的传承是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龙猛为第三祖,龙智为第四祖,金刚智为第五祖。金刚智于开元七年(719)来华,传弟子不空为第六祖。

  青龙寺在陕西西安市,原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世称为真言宗第七祖。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DA法并受传法阿阇梨灌顶。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后日本僧圆仁、圆载、圆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学真言宗法。此寺宋时己圯废,今立碑其处以为纪念(按:今于遗址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7.净土宗祖庭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观经》修净业,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唐初,道绰于玄中寺见昙鸾遗迹,因专修净业,并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记数。善导从道绰学,后至长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导为净土宗二祖。在净土法门的传承上,昙鸾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日本净土宗亦尊此寺为祖庭。

  灵岩寺在苏州灵岩山。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馆西施处,叫作「馆娃宫」,梁天监中始建为寺。其后为禅寺,近代印光法师住此寺,改宗净土,专修念佛法门。

8.禅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建。菩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了禅宗。历代以来屡经重修。现存鼓楼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筑,柱石雕刻甚为富丽。禅宗的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许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题字。寺西南八里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县。二祖慧可于此说法,相传达摩为二祖说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三祖山。有三祖僧璨大师塔。宋黄庭坚居此寺,因自号山谷。


  真觉寺在湖北黄梅东北二里冯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禅宗至五祖始盛,门徒常过千人。世称之为东山法门。


  南华寺在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六祖以下分为南岳、青原二支。南岳支下分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后又分为黄龙、杨歧二派。杨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两派。

沩仰宗


  唐灵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伪仰宗,但是流传不广,自晚唐以至宋初,约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宁乡县。山顶为广野,平田千亩。古来住僧耕作,人称「罗汉田」。山有密印寺,即灵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县南八十里。山有栖隐寺,宋时改名太平兴国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唐良价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间,良价住此,世称其禅风为洞上禅风。


  曹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三十里,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风。

  天童山在浙江宁波。晋初创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后寺屡有兴废,唐代复兴。宋建炎三年(1129),正觉禅师住此,为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为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

宝庆元年(1225)如净住持(曹洞宗第十三世)此寺。

日本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为始祖。

明代以此山为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

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来此寺为首座。雪舟善绘画,名振艺坛。

云门宗


  大觉寺在广东乳源县北云门山,原名光泰禅院。五代时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云门宗。在北宋时极为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传约二百年。

临济宗


  临济禅师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里临济村有临济寺。唐义玄住此,建立临济宗。此寺于抗日战争时被毁,今唯存临济禅师塔。

  黄龙山在江西宁州西南八十里。山有永安寺,一名黄龙院。宋仁宗时慧南(临济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风,建立黄龙派。


  杨歧山在江西萍乡县北七十里,是战国时杨朱泣歧之处,寺名普通禅院。宋时方会(亦临济宗第八世,与慧南为同门)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杨歧派。

  虎丘灵岩寺在江苏苏州虎丘。春秋时吴王阖闾葬此。晋竺道生说法处。

宋绍兴四年(1134),临济宗杨歧第五世绍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径山在浙江余杭县,寺名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

宋绍兴七年(1137),杨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与绍隆为同门),立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

  黄檗山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里,有寺名万福寺,唐希运禅师(临济义玄之师)曾居此。

明崇祯九年(1636)隐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县建万福寺,创日本黄檗宗。

  金山寺在江苏镇江。东晋元帝时创建。宋时以修水陆法会知名,一度为云门宗道场。苏东坡相熟的佛印禅师(云门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后便成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


  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城内。五代时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号)。流传大约百年,便衰歇了。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一)佛画

  中国佛画,创始于三国时的曹不兴,他见到康僧会所设佛像,便仪范写之。到东晋时,其弟子卫协,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在瓦官寺壁画维摩像,时人捐十万钱争取一观。刘宋时有陆探微,梁时有张僧繇。旧时画法多系平面而无阴阳明暗之分,僧繇创为没骨皴法,不先以笔墨钩研而以色渲染。齐时著名佛画家有曹仲达,隋有展子虔,唐初有尉迟乙僧等。到开元中吴道子集诸家之大成,为古代佛画第一人,其弟子以卢楞伽为最。中唐德宗时周昉创作水月观音之体。五代时贯休以画罗汉知名。其他如王资翰等亦为名家。五代以前绘画佛教图画,都能庄严妙好,从形容仪范中体现佛菩萨清净端严,慈悲静穆的道德品质。宋代以后文人画兴,于是佛教画分为两种流派。其一继承隋唐规矩,不失尺度,如宋李公麟、马和之,明丁云鹏、仇英、商喜,清禹之鼎、丁观鹏等;其一则不拘绳墨,以古朴奇谲为高,如宋梁楷,明陈洪绶,清金农、罗聘等是。若就佛法言之,诡谲形态是画佛菩萨像所不应取法的。

(二)版刻


  中国是发明造纸和印刷术最早的国家,公元前一世纪已有纸张出现。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此后书籍全靠人们在纸上抄写来传播。到了八世纪前后,又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几百部几千部书可以一次印成,比过去手写时代,向前踏进了一大步。

  寺院和佛教徒们很旱就利用民间新兴的刻版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除了捺印的小块佛像以外,有时刻些大张佛像和律疏。唐末司空图为洛阳敬爱寺僧惠确写的雕刻律疏文,曾说印本共八百纸,可见那时寺院已有施舍用的律疏印本了。

敦煌发现的公元868年(即唐咸通九年)王玠出资雕刻的卷子本《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印书,用纸七张缀合成卷。第一张扉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刀法遒美,神态肃穆,是一幅接近版画成熟期的作品。这卷举世闻名的唐代刻本佛经,已于五十多年前被英国人斯坦因窃去,真令人切齿痛心。

  近年成都唐墓中出土了一张成都府卡家印的梵文陀罗尼经,中央刻一小佛经坐莲座上,外刻梵文经咒,咒文外又围刻小佛像,这是国内仅存的最古的唐刻本。那时成都是西南文化出版的中心。唐时刻印的书籍,只限于广大市民阶层常用的通俗书和佛教经典,这为两宋蜀本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公元971年(即北宋开宝四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出版工作,蜀本由此知名。

  公元975年(即北宋开宝八年),吴越国王钱俶倡刻的陀罗尼经(雷峰塔内藏经),是现存最古的浙本,字体工整,和后来杭州刻的小字佛经相似。近年浙江龙泉塔下发现的北宋初年刻的佛经残叶,字体宽博,和南宋官版书相似。可见杭州和浙江其他地区从五代末年起,已有大批刻版技术熟练的工人。这就无怪北宋监本多数都是浙本了。

  宋时除浙本外,建本(福建建阳刻本)也颇有名。宋、金、元三朝中,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成都眉山、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四个文化区,刻印了大量书籍,行销四方。元代道藏就是在平阳刻成的。其他地区也有一些书坊或私人刊刻了不少大字的小字的佛经和其他书籍,多有精工之品。

  明清两朝的首都北京,也是全国性的刻藏中心。北藏、道藏、龙藏以及其他私家刻书,纸墨之精、雕刻之工、装璜之美,都是前所罕见的。所用的纸张,如棉纸、竹纸、开化纸、毛太纸等新品种也不断增加。

  远在刻版印刷术大兴以前;中国木刻画就已经出现了。七世纪中叶,唐代玄奘法师以回锋纸印普贤菩萨像,布施四方。唐末王玠刻的《金刚经》扉画,和敦煌发现的许多宗教画,艺术已渐趋纯熟。宋元刻本书的扉页画从宗教书籍發展到一般书籍。明代各地书肆刻印了大量佛经,几乎没有不附插图的。

  公元1340年(元朝至元六年),湖北江陵资福寺刻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这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套色印本。十六世纪末吴兴、杭州、南京等地书肆也用朱墨和多色套印各种书籍,绚丽夺目。

  刻版印刷是中国特殊的文化艺术之一。各地寺院中保存着不少古代刊刻的具有文物价值的佛经和图书,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妥善保存。对于图书和佛经,首先应当查明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什么人出资刊刻的;第二是确认装璜的形式,是卷子式、梵箧式、书册式。从这两方面审查其文物价值。具有文物价值应当保存的,便要确定每版的高度、宽度、每行字数,查明函数、册数、卷数、页数,注明完整或残缺情形。即使残缺不全,并不减损其文物价值。这是应当注意的。

(三)大藏经


  大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古时也叫作「一切经」,又略称「藏经」。其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藏」有容纳收藏的意义。

  佛教三藏的分类,起源很早。相传佛灭不久,他的弟子们为了永久保存佛所说的教法,开始进行了遗教的结集,即通过会议的方式,把佛说的话加以统一固定下来。佛教的经藏是经过几次结集(编纂)会议才形成的。

  在佛教传世二千五百年间,经典的流传大体上经过了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印度民族是惯于记忆的。他们最初结集三藏时,只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把佛所说的教法编成简短的语句,以便佛弟子们能够共同背诵而已。其后才有书写流传的作法。

  我国现存汉译大藏经,是自后汉(公元一世纪)以来,直接和间接从印度和西域各国输入的写在贝叶(贝多罗树叶)上的各种佛经原典翻译过来的。自汉至隋唐,都靠写本流传。到了晚唐(九世纪时)才有佛经的刻本。现存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刚经》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并附有美丽版画的印刷佛经。

  由于佛经的翻译越来越多,晋宋以后就产生了许多经录,记载历代佛经译本的卷数、译者、重译和异译等。在现存许多经录之中,以唐代智升的《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详。该书著录当时已经流传的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并用梁周嗣兴撰的《千字文》编号,每字一函(又称一帙),每函约收佛经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历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汉文大藏经的规模基本定型。

  大藏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佛教及有关文化的一部大丛书。在大藏经里面,保存着现在印度久已失传的许多佛教经典,也包括了中国学者对于佛教原理所作的创造性的阐释。大藏经不仅是佛教徒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学者研究古代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

  此外,在西藏地区,自唐宋以来,由梵文和汉文译成藏文的经典,也经过整理汇编成为西藏文大藏经。其中佛说的经律称为「甘珠尔」;佛弟子及祖师的著作称为「丹珠尔」。自元以至近代分别在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奈塘,甘肃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过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经的内容约十分之八是汉文藏经中所没有的,特别是密教部分。清代还将西藏文佛典译为蒙文、满文,刻成蒙文大藏经和满文大藏经。这种藏经流传稀少,甚为名贵。

  在云南傣族地区流传着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经是用巴利文写的小乘三藏。一般还是用书写的方式流传,国内还没有刻印过巴利文大藏经。

(四)寺塔


  中国最古的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最初传入汉地时,汉明帝为摄摩腾等所创建的,但是现在这座寺院的建筑已经过后代多次重建。关于中国佛教建筑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陶谦传》所说;「笮融大起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所谓「上累金盘」,就是用金属作的刹(刹是梵语「刹多罗」之略,义是土田,印度塔上立竿柱,也叫作「刹」);所谓「重楼」,就是多层木结构的高楼,这正是后来中国塔的基本式样。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上的主体,而僧房散布其四周。后来的寺院,中轴线以殿堂为主体而塔建在附近了。

  中国现存的最古佛寺建筑是五台山的南禅寺(建于公元783年)和佛光寺(建于公元867年)。佛光寺大殿是一座七开间的佛殿。殿中有三十几尊唐代佛像,梁柱间有唐代题字,壁上有唐代壁画。可以说,唐代四种艺术集中保存在这里。

  其次,河北蓟县独乐寺有一座结构精美的山门和一座高大的观音阁(均建于公元984年)。阁中奉有十一面观音像,高十六公尺。

还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建于公元971年)和山西大同善化寺。隆兴寺的主要建筑有大悲阁、左右侧楼、转轮藏殿、戒坛、牟尼殿、大觉六师殿及锺鼓楼。其中大觉六师殿和钟鼓楼已经倒塌。大悲阁中供奉著高大的千手观音像。转轮藏是现存唯一的十世纪造的可以转动的大藏经架。牟尼殿中有优美的宋代壁画。善化寺是十一世纪中到十二世纪中叶建成的,现在还保存著四座主要建筑和五座次要建筑。大同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原来是规模宏大的华严寺的藏经殿。殿中四壁保存著辽代制作精巧的藏经橱,橱的上部有「天宫楼阁」。

  山西赵城县的霍山广胜寺,是元代建筑(建于十四世纪),有上寺和下寺两部分。上寺有一座琉璃塔,是十五世纪建成的。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明代建筑。寺中殿堂、廊庑的布局,是结合地形,并把泉石树木组织在内。大殿和菩萨殿保存著明代的精美塑像(现已不存)。寺中有田字形罗汉堂和汉白玉砌成的金刚宝座塔,是清代修建的。寺内有明净的清池,涓涓的流泉,密茂的松柏。这种布局与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江西庐山诸大寺院大致相同。

  中国南方的寺院,多半依山布局,在建置上、风格上与北方寺院不同。院落虽比较局促,而寺外有茂林、有峰峦,气象仍显开阔。如峨眉山麓的报国寺、半山的万年寺、山顶的接引殿都如此。

  在十四五世纪间,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

  清代修建的la ma寺,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的「外八庙」为最。雍和宫(建成于公元1735年)中法LUN殿的殿脊形成金刚宝座塔的「五塔」形状。万福阁与左右两阁以飞桥相连,阁中供奉十八公尺高的弥勒佛立像。

承德的外八庙是公元1713一1870年间陆续建成的,其建筑风格有摹仿新疆维吾尔族形式的,有藏式的,也有汉族形式而带有西藏风趣的,兼收并蓄,多彩多姿。

  以上只叙述现存历代佛寺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各地还保存著不少宋、明建筑的佛寺,不能一一列举。在过去,僧众对于寺院的古建筑不很重视,不知爱护,不少古建筑在维修时被拆改,致使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是深为可惜的。

  塔与寺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有火焰形的券间,形式优美。自此以后,砖塔逐渐增加,木塔逐渐减少。到十世纪以后,新建的木塔已极为稀有了。

  唐代以后的砖塔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形同木塔,层层相累,这可以叫作「多层塔」;

一种是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加多层密檐,这可以叫作「密檐塔」;此外还有单层的僧人墓塔。唐代的塔一般都是四方形的。

多层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现出木结构的柱梁斗拱等,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公元652年)、荐福寺的小雁塔、香积寺塔(公元681年)、兴教寺的玄奘塔(公元669年)等都属此类。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斗拱等装饰,而轮廓线条呈现优美,如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八世纪建),云南昆明慧光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塔都是此类。墓塔中以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惠崇塔(七世纪前半期建)为最典型。此类塔一般是两层重檐。顶上有砖或石制的刹。只有唐代嵩山会善寺的净藏塔(公元746年建)是单层八角形的,塔身用砖砌出柱梁斗拱门窗等。

  到了十世纪以后,八角形的佛塔成为标准形式。建造方法也改变了过去外部用砖砌成筒形,内部用木楼梯、木楼板的方法,)而是改用各种角度和相互交错的筒形券,把楼梯、楼板、龛室等砌成一个整体。

山东长清灵岩寺的辟支塔,河北正定开元寺的瞭敌塔(公元1055年建)都是此种类型。

河南开封六角形的繁塔(公元977年建),开始采用琉璃造的佛像和花纹处理塔面。

其后开封佑国寺塔(公元1041一1048年建),俗称「铁塔」,即采用二十八种琉璃面砖砌出墙面、门窗、柱梁、斗拱等,塔有十三层。河南济源延庆寺塔也是同一类型。宋代在长江流域也出现很多八角形塔。

杭州灵隐寺大殿前有石雕双塔(公元960年建),高仅十公尺,而有九层,雕刻成仿木结构的形式。苏州报恩寺塔。杭州六和塔和保俶塔,都是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形式的塔,檐椽部分杂用木料。

至清代,这些塔的木檐椽多已朽败,修理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重修后的报恩塔接近于原形;六和塔在塔身外加上一层木结构,极不相称;保俶塔只保存了塔身,形成了柱形塔。

  中国现存的唯一木塔是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公元1056年建),全高六十六公尺,共有五层。

河北涿县双塔(公元1090年建)是仿应县木塔建的砖塔。

  辽代在河北中部以至辽宁等地出现了八角形的密檐塔,杰出的典型是北京天宁寺塔,这一类型曾被普遍应用。

特殊的是福建泉州的双石塔(十二世纪三四十年代建),全部用石料仿木结构建成。

四川宜宾的白塔(公元1102一1109年建)和洛阳白马寺塔(十二世纪后半期建),都保存唐代四方形密檐塔的风格。

自此以后,密檐塔的风格变化繁多,难以尽述了。

  元代由于西藏地区的佛教传入内地,在汉地出现了西藏式覆钵状塔。

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公元1271年建),是尼泊尔的工艺师阿尼哥所设计的,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塔(公元1577年建)和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1651年建),都继承了这一类型。

  中国现存的佛塔,大部分建于明清时代。在造型上,斗拱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

太原永祚寺的双塔,北京玉泉山塔(十八世纪建),便是这时期的多层塔的典型。

北京八里庄慈寿寺塔(全元1576年建),是密檐塔的典型。

唯有山西赵城县广胜寺的飞虹塔是用琉璃面砖装饰的,八角十二层,高四十公尺以上。

北京玉泉山还有一座清代的小型琉璃塔。

  明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塔型,就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佛成道的地方)而设计的金刚宝座塔。

即在一长方形的高台上建立五座正方形的密檐塔。

云南昆明妙湛寺塔、北京五塔寺塔(公元1473年建)都是这一类。

北京香山碧云寺有清代建立的金刚宝座塔,塔台上于五座密檐塔外加了两座瓶式塔。

北京北郊黄寺,也有金刚宝座塔,那是第三世班禅的墓塔。正中是瓶式塔,四角有四座较小的八角密檐塔,中央塔身雕刻精美。

  在我国各地除了佛塔之外,还有一种「文风塔」,或叫作「文峰塔」。那是过去科学时代人们为了祈求本地方的文人能中试及第而建造的。这种塔一般都是仿照佛塔的形式。

  1958年在北京西山,开始建造一座佛牙舍利塔,供奉释迦如来灵牙舍利,1964年落成、塔有十三层,高五十八公尺,采用传统的密檐形式,而在结构、刹顶方面,都有创新的地方。形式优美,颇为山林增色。

(五)石窟


  佛教建筑有许多种类,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

一般石窟寺是开凿岩窟成一长方形,在入口的地方有门窗。石窟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

后来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叫做「礼拜窟」,一种叫做「禅窟」。

礼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礼拜;

禅窟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的。

礼拜窟有作前后两室的,也有单独一室的。其入口处有门,上面开窗采光。其平面有马蹄形的、有方形的。内部装饰有在石壁上雕凿佛像,也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画的。

印度现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时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为最著名。

其建筑、雕刻和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曾概括地把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筑、雕刻、民间传说等生动地记述下来。这些记述现在已成为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最宝贵的古代文献。

  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之间,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向东传播,我国西北,如新疆的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岗,河南的龙门,河北的南、北响堂山等地现存的古代石窟,就是首先吸取了印度石窟造型艺术而建造的。

敦煌石窟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它自北魏历隋唐五代宋元至清一千多年,共计开凿一千多窟。北魏洞窟形式都是摹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前面入窟地方有一个「人」字形披间,是便于礼佛跪拜的前庭,窟的后半部有一个龛柱(中心柱),是为礼拜时遵照印度习惯回旋巡礼用的。隋唐洞窟大约有两种:一是沿用北魏的龛柱形式;一是中央平广而三面有笼壁的形式。后来建造增多,为省工起见,把龛柱改成须弥座和屏风,别创一种洞窟的形式。

  各时代石窟雕刻作品的鉴别,主要是从其面相、花纹、服装等加以观察。如六朝面相多是丰圆,后期较为瘦长,唐代则是颊丰颐满。衣纹最初用汉代传统的阴线刻法,后来兼采用西域的凸起线条,更发展成为直平阶梯式的衣纹。服饰一般是采用印度的装束,由单纯而逐渐演变为复杂。各个时代作品的这些特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天才。

  在我国广大土地上,从新疆的库车、高昌,甘肃的敦煌、永靖,大同的云岗,义县的万佛堂,洛阳的龙门,太原的天龙山,邯郸的南、北响堂山,济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四川的广元、大足到云南的剑川,有一连串的石窟寺,分布在各个名胜地区,把我们的锦绣河山点缀得更为雄伟和富丽。这些石窟的雕塑、壁画等,是我国古代艺术家把传统的艺术和外来的影响密切会合起来而创造的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有雕塑和绘画虽都以佛教故事作题材,但其中也有反映各个时代人间现实生活的情景,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宝贵资料。

  在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文化落后,民不聊生,帝国主义者趁机千方百计掠夺我国的文化遗产。因此,许多石窟里的雕像、壁画等也成为他们窃取的对象。在许多石窟中,有些佛像的头部被凿下,有些壁画被刮去,成为他们国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我们今天到那些石窟寺(如山西天龙山,河北的南、北响堂山)去,到处见到断头折臂的雕像。这种摧残我国文化的恶劣行为,实在使我们痛恨不已;同时,更加激发我们尽心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六)金石文物


  中国古代习惯在日用的金属器皿上刻铸文字,或是纪事,或是铭功,或是警戒,这叫作「金」。后来铭刻在碑碣上,或是墓志上,这叫做「石」。金石文字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佛教的金石文物,也不例外,不仅关系到佛教史实,也关系到一般社会的史实。因此,佛教徒对于寺院中所保存的金石文物,必须加以重视,妥善保存,不可任其毁坏,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石」,便是寺碑和僧人墓塔碑。这些碑上都记有史实,是最原始的资料。自唐代以后,建石幢之风盛行。有为功德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僧德的墓幢,有用汉文雕刻的。也有用梵文雕刻的。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各时代有不同风格,都极精美。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金」,便是钟、磬、炉、鼎之类,从它们的铸造技巧上,可以考察历代冶炼技术的进步。如北京大钟寺的大钟,明永乐年问造,钟的内外都铸有汉、梵经文,重约八万余斤。法海寺的钟,明正统年间造,钟内外铸有梵文经咒。各地寺院常有宋、元、明时代的铜钟或铁钟。这些都是极有价值妁文物。

  佛教寺院的文物,大约可分为下列各类:

  第一、建筑:即古代建造的殿堂和塔。


  第二、绘画:即前代画家为寺院所作的各种绘画,寺院的壁画,以及各种绣画、织画、漆画等。


  第三、雕塑:即寺院古代雕塑的尊像,以及各种金、石、玉、竹、木、骨、角、牙、陶、瓷等雕刻的器皿或艺术品。


  第四、铭刻:即一切金、石、玉、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铭记的,碑刻、经幢等也属于此类。

  第五、图书:这一类文物在寺院中最为丰富,往往被忽略或轻视。所谓图书,即完整的藏经和残缺零本藏经,古版本佛经,其中常有珍贵的孤本或绝本。特别是抄本佛经和书籍,往往是极有历史价值或研究价值的文献。此外,寺院的谱录、志书、档案、戒牒、法卷、简牍、以及音乐歌赞的谱录,也都有历史价值,应当保存。至于名人的法书、墨迹,珍贵的金石拓本,古刻经的版片,由东南亚国家传入的贝叶经(应当确定其文字),也都属于图书之类。

  第六、货币:即古代的货币或钞券。

  第七、舆服:即有历史价值的衣袋、佩带、冠履、饰物、丝棉麻织物和刺绣品。但是关于这些衣物的时代必须研究确切,决不可强加附会,致招讥嫌。如国清寺传说的智者大师的袈裟,并不是隋代之物。应当考定其确切年代,辨别其真伪,才有历史价值。

  第八、器具:凡是法器、乐器、仪器、家具等,如古代的橱柜、几椅等类。

  以上所举的只是简单介绍,未曾提到的还有很多,要在具体仔细的审查之中,正确分析,从时代和艺术上评定其文物价值,避免错误和浮夸,作好保护文物的工作。否则很可能把没有文物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而有文物价值的东西反被破坏了。佛教徒应当从爱国主义的精神出发,保护寺院中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七)佛曲


  佛曲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的曲调。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义为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之省略,义是赞颂或歌咏。印度婆罗门自称为梵天的苗裔,因此习惯指印度为梵,如古印度文为梵文。梵呗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首先创始的是曹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在今山东省)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

《高僧传》(卷一五)中说这种呗「传声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一契便是一个曲调,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个曲调联奏。同时,吴国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传泥洹呗。

东晋建业(今南京)建初寺支昙籥制六言梵呗。他的弟子法等于东安严公讲经时,作三契经竟。严公说:「如此读经,不减发讲。」便散席,第二日才另开题。可见当时虽有曲调,所歌唱的词句却就是经文。三契经便是歌唱三段经文。

宋时有僧饶善《三本起》及《须大拏》,每清响一举,道俗倾心。齐时有僧辩传《古维摩》一契。

《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辩的弟于慧忍制《瑞应》四十二契。

《乐府诗集》卷七十八杂曲歌辞有齐王融《法寿乐歌》十二首:

(一)歌本处,(二)歌灵瑞,(三)歌下生,(四)歌田游,

(五)歌在宫,(六)歌出家,(七)歌得道,(八)歌宝树,

(九)歌贤众,(十)歌学徒,(十一)歌供具,(十二)歌福应。

每首均五言八句,显然是歌颂释迦如来一生事迹。

现在虽不知其曲调,无疑是用梵呗来歌唱的。

到了隋代由于西域交通的开展,西域方面的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中土。

《隋书·音乐志》(卷十五)中记西凉音乐说:「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

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又说:「胡戎歌非汉魏遗曲,故其乐器声调悉与书史不同。」所载歌曲中有「于阗佛曲」。

《唐会要》卷三十也说:「吕光破龟兹得其声。」又说:「天宝十二载七月十日大乐署改诸乐名,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急龟兹佛曲改为「急金华洞真」。

  陈旸《乐书》卷一百五十九叙「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曲调有:

「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

「如来藏佛曲」、 「药师琉璃光佛曲」、 「无威感德佛曲」、

「龟兹佛曲」、 「释迦牟尼佛曲」、 「宝花步佛曲」、

「观法会佛曲」、「帝释幢佛曲」、「妙花佛曲」、「无光意佛曲」、

「阿弥陀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摩尼佛曲」、

「苏密七俱陀佛曲」、「日光腾佛曲」、「邪勒佛曲」、

「观音佛曲」、「永宁佛曲」、「丈德佛曲」、「娑罗树佛曲」、

「迁星佛曲」,凡二十六曲。

这些佛曲在当时寺院中举行宗教仪式时如何实际应用,现在已无资料可考。

现存的唐代佛教歌赞资料有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味行道往生赞》和法照撰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这些赞文都是五言或七言句,间用三、四三言句。每首赞后有和声,和声的词一般是三字。法照所用和声有五字的。首唱者为「赞头」,和声者为「赞众」。所用曲调,疑仍是梵呗的声调。

唐代变文也多是七言句和五言句,间有三、三、四言句的,有的注有「平」、「侧」字样。「平」是平声调;「侧」是仄声调,但其曲韵当与善导、法照所撰赞文相同,也是梵呗的音韵,敦煌经卷所载唐代佛曲有《悉昙颂》、《五更转》、《十二时》等调,内容多半是赞叹大乘教理、赞叹禅宗修行、赞叹南宗顿门等。但是,这些曲调的实际应用情形也还难以考定。

  宋代流传下来的,如宗镜禅师撰《销释真空科仪》,普明禅师撰《香山宝卷》也都是七言句的歌辞,其中尚未有曲调。

元中山人刘居士所撰《印山偈》、《观音偈》、《菩提偈》,其中有「侧吟」、「平吟」、「自来吟」,都是七言四句或八句偈,中间加有「临江仙」曲调。自从元代南北曲盛行以后,佛教的歌赞全采用了南北曲调。

明成祖于永乐十二年至十八年(1417一1420)编《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就是采用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其中前半部是散曲,后半部是套曲。散曲中有

「普天乐」、「锦上花」、「凤鸾吟」、「尧民歌」、「庆原真」、「醉太平」、「喜江南」、「青玉乐」、「梅花酒」、「喜儿心」、「早香词」、「叨叨令」、[圣药王」、「寄生草」、「梧叶儿」、「画锦堂」、「梧桐」、 「滴滴金」、「王娇枝」、「绛都春」、「画眉序」、「驻马听」、「步步娇」、「园林好」、「沈醉东风」、「彩凤吟」、「声声喜」、「桃红菊」、「锦衣书」

等三十曲。但是这些歌曲并未通行。

  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通常用的是六句赞,它的曲调是「华严会」。此外书赞还有多种,如

「挂金锁」(戒定真香)、「花里串豆」(心然五分)、「豆叶黄」

(戒定慧解脱香)、「一绽金」(香供养)等。

十供养赞有三种调:一「望江南」(香供养)、

二「柳含烟」(虔诚献香花)、

三「金学经」(戒香、定香与慧香)。三宝赞和十地赞的曲调是「柳含烟」,西方赞的曲调是「金砖落井」,开经偈的曲调是「破荷叶」。此外,「寄生草」、「浪淘沙」二调也是最常用的。

  此外,在个别地区的佛寺中,如四川峨眉、山西五台、陕西西安、河北蔚县、福建福州等地,保存著自元明流传下来的曲调。这些佛曲都是采用唐宋的燕乐风格或元代曲调而编成的,其中包括词谱、曲谱、南曲、北曲、佛曲、俗曲,并且有不少民间失传的曲谱。因此,佛教界应当珍视这些佛教乐曲,不但要把这些曲谱保存下来,而且更应传习和整理,使之流传下去,以丰富我国的音乐。

(八)变文宝卷


  唐代寺院中盛行一种「俗讲」、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当时长安有名的俗讲法师,左街有海岸、礼虚、齐高、光影四人,右街有文溆及其他二人,其中文溆最有名。」赵璘《因话录》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拜,呼为和尚。教坊仿其声调,以为歌曲。」段文节《乐府杂录》说:「其声宛畅,感动里人。」《卢氏杂说》(《太平广记》卷二○四引)里曾说:「唐文宗采文溆讲声为曲子,号『文溆子』。」可见俗讲是用shuo唱体的俗讲话本,叫做「变文」;其自己编写的shuo唱文字以演绎经中义理的,叫做「讲经文」。至于将经中故事绘成图画的,叫做「变相」。讲唱变文或讲经文,也叫作「转」。「转变」时也可展开「变相」,使听者易于了解,更受感动。敦煌写经中的《降魔变文》,叙舍利弗降六师的故事,其卷子背后即画有舍利弗与劳度差斗圣的变相(此卷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每段图画都和变文相应。其后逐渐发展,俗讲中也采纳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舜子变》、《伍子胥变》、《王昭君变》等。更后则此等俗讲不限于俗讲法师,而民间艺人也可以唱变文了。《全唐诗》载唐未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说:「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这就说明当时已有妇女用变相、变文合起来清唱王昭君故事的事实了。

  变文的唱词,一般是七言为主而间杂以三言,也有少数间杂五言或六言的。说词是散文白话,也有用当时流行的骈体文来描述人情、形容物态的。如《降魔变》、《维摩经变》等,文采极为圆熟纯炼,流利生动。往往从数十字经文而渲染夸张成为千数百字,其体制的宏伟,描述的活泼,词藻的绚丽,想像的丰富,诚可为俗文学中的杰作。其中不少的作品包含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目莲变文》显出伟大的母子之爱,而描写地狱的恐怖,正是以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些作品在当时达到了鼓舞人民同黑暗现实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讲唱变文或讲经文,既是shuo唱体制,唱时似乎有音乐伴唱。变文唱词中往往注有「平」、「侧」、「断」等字,可能是指唱时用平调、侧调或断调而言。变文也有只是散文体,有说无唱的,这大概不须音乐为伴了。

  自宋真宗时(998一1020)明令禁止僧人讲唱变文,其后这些变文的作品便逐渐失传了。直到1900年在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经,变文才发现出来。现在《敦煌变文集》汇集敦煌经卷中所存的变文七十八篇,是研究变文的丰富资料。

  在宋代讲唱变文既被禁止,同时禅宗又特别兴盛,由于群众对于这一文字的爱好,于是僧人讲唱便以另一形态出现于瓦子的讲说场中。这时有所谓「谈经」的,有所谓「说诨」的,有所谓「说参请」的。吴自敏《梦梁录》卷二十说:「谈经老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者谓宾主参禅悟道事,又有说诨经者。」周密《武林旧事·诸色技艺人》条记:「说经、诨经,长啸和尚以下十七人」。所谓「谈经」等,当然是讲唱变文的发展。可惜宋代这些作品今巳失传,难以详考了。

  再后便由谈经、诨经发展成为「宝卷」。也可以说「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现在通行的宝卷中以《香山宝卷》为最古,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普明禅师作。但是宋时谈经是否即以宝卷为话本,还难以确定。此外有《销释真空宝卷》是讲说《金刚经》的;《目莲救母出地狱升天宝卷》,显然是《目莲变文》的发展。这两种现存有元明人抄本,可见作品是很早的。然而宝卷文学却远不如唐时变文文学的恢宏绚烂。特别是明末会道门利用宝卷作为宣传工具,于是宝卷的内容就更加低落。降至清代,一般宝卷都是宣传封建迷信,内容既极为庸俗,文字也无足观了。


第六章 漫谈佛画

  一般对于一幅绘画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题材的内容,然后方能辨别其画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绘画的因由。如若题材不明,则对于画法的辨别,年代的考定便不能深刻细致。于佛画研究也是如此。为了明了佛画的题材,就必须从佛教经典或佛教传记中考证其渊源。因此,佛画的解题是研究佛教美术的首要工作。

(一)佛画的起源


  只就现有的遗物很难对佛教画的起源得到正确的考证,因为最古的遗物现在已不存在了,但是可以肯定佛教绘画是早于佛教雕刻的。根据佛经和佛教传记中的记载,当佛在世时,在佛教寺院中已经有了佛教绘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七云:「给孤长老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装饰。』即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闻佛听已,集诸彩色,并唤画工。报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答曰:『从何处作,欲画何物?』报言:『我亦未知,当往问佛。』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作本生事;佛殿门傍画持鬘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苾芻,宣扬法要;于食堂处画持饼药叉;于库门傍画执宝药叉;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著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是时长者从佛闻已,礼足南去,依教画饰。」


  同上书卷三十八中叙佛涅槃后,迦叶尊者为恐阿阇世王闻佛入涅槃,必定忧恼,呕血而死,因命行雨大臣「于妙堂殿如法图画佛本因缘:菩萨昔在兜率天官,将欲下生,观其五事:欲界天子三净母身、作象子形托生母腹、既诞之后逾城出家、苦行六年,坐金刚座、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次至婆罗痆斯国为五比的,三转十二行四谛法LUN;次于室罗伐城为人天众现大神通;次往三十三天为母摩耶广宣法要;宝阶三道下瞻部洲;于僧羯奢城人天渴仰;于诸方国在处化生,利益既周,将趣圆寂,遂至拘尸那城娑罗双树,北首而卧入大涅槃。如来一代所有化迹既图画已。」在《付法藏因缘传》卷一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而且所叙更详。其文说:「图画如来本行之像。所谓菩萨从兜率天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白净,母曰摩那,处胎满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释奉接,难陀龙王及跋难陀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执持宝盖随后侍立。地神化花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满足七步。至于天庙,令诸天像悉起奉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伤当终,不睹佛兴。诣师学书、技艺、图忏,处在深宫,六万彩女娱乐受乐。出城游观,至迦毗罗园,道见老人及沙门。还诣宫中,见诸彩女形体状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冢墓无异。厌恶出家,夜半逾城,至郁陀伽阿罗逻等大仙人所,闻说识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定。既闻是已,深谛观察,知非常苦不净无我。舍至树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尔时复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尔时有二牧牛女人,欲祀神故,以千头牛 取其乳,饮五百头。如是展转乃至一牛,即取其乳煮作糜,涌高九尺,不弃一滴。有婆罗门问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祀树神。』婆罗门言:『何有神祇能受斯食!唯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于是女人便奉菩萨,即为纳受而用食之,然后方诣菩提树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觉。于波罗奈为五比丘初转法LUN。乃至诣于拘尸那城力土生地入般涅槃。如是等像皆悉图画。」

  从以上所引证的律藏和佛传所说的事实,虽很明显是经纂述者加以渲染,但必定是有所依据的素材。由此可以肯定当佛在世时寺院中已有壁画,而且在佛涅槃后,这些壁画曾起了一定的作用。文中对绘画内容的详尽叙述很可能有纂述者的铺张,但仍不失为关于佛画缘起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佛画的目的


  佛画的目的大约可分为: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

  佛教徒供养用的佛画:

(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庄严妙好,或坐或立。

(二)是经变画:根据佛经所叙的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灵山净土变等。

(三)是曼陀罗画:是密宗修法所供养的图画,根据一定的经轨,以画一佛或一菩萨为中心,周围层层环绕著菩萨、天神等。

  殿堂庄严用的佛画,可以是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象画;也可以是佛传图,即根据佛传所记释迦如来一生教化的故事;也可以是本生图画,根据佛经中所说释迦如来过去生中所修的种种菩萨行的故事,如舍身喂虎、舍身贸鸽等故事;也可以是经变图,即根据佛经中所叙的故事,绘成形象,如维摩经变,地狱变等。

  画家写意以供人欣赏的佛画,便是画在手卷、册页、屏风等处各种题材的佛画,不拘于佛教的形式,不拘于佛教的法则,可以由画家任意逞现其技巧,以供人欣赏。

(三)佛画的种类


  佛教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各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越沧海的不同动作。

  佛经画就其内容来分,,可以有七类:(一)佛类,(二)菩萨类,(三)明王类,(四)罗汉类(包括缘觉类),(五)天龙八部类,(六)高僧类,(七)曼陀罗类。佛图就其内容来分,也可以有六类:(一)佛传类,(二)本生类,(三)经变类,(四)故事类,(五)山寺类,(六)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一种,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

现在就各类佛画简略说明如下:


  佛像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义为「觉者」,是佛教对彻底觉悟真理者的尊称。人人都可以达致对真理的彻底觉悟,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之后所作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佛教认为在一世界之中同时只能有一佛教化,所以一世界又称为一佛土。佛教又认为时间是无始终的,空间是无边际的。因此就空间来说,世界既是无边,十方佛也就是无数的;就时间来说,世界可以反复的由成而坏,一佛的教化也有其始起终尽的时期。一佛的教化终尽以后,又有他佛继而教化,于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是无数的。在这十方三世无数佛之中,宗教家、绘画家便选择佛经中所常称道的佛而绘画出来,以供瞻觐礼拜之用,这便是佛像画的由来。经常绘画的有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此世界中现在世的教主;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一名定光佛);此世界现阶段的贤劫千佛,其中包括释迦佛(第四佛)和弥勒佛(第五佛);根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说的此世界过去世的五十三佛;根据「决定毗尼经」中所说的现在十方世界中三十五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佛教中有两大派别,所谓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在大悲救世,所以要叙述大悲救世的种种方法,也就是十方三世佛土的情况。小乘佛教注重在个人修养,所以在空间上只须要谈此世界的释迦佛,在时间上只谈释迦佛以前的六佛,即所谓「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也。一般小乘寺院中只塑有一尊释迦佛像,别无其他尊像。大乘佛教的寺院中便有种种不同的佛像、菩萨像、天人像等。小乘佛教以为佛是由其形体和道德品质相结合的,其形体称为生身,其道德品质称为法身。在绘画上便要求从形容上能体现佛的道德品质。大乘佛教的本质是彻底体证了绝对真理(真如),绝对真理和佛的智慧是一致的,从而说佛有三身:绝对真理是佛的法身;体验真如的智慧(如如智)是佛的报身;教化世间的尊胜仪容是佛的应身。这佛的三身都要能从形容上表达出来,于是有三个不同的佛名和三种不同形态,就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无论其为小乘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或者犬乘佛教的三身佛,在雕塑上或绘画上都要求具有能体现佛的道德品质的仪容形貌,这便是「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之说。这些相好是绘画佛像所必须注意的。

  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显教注重理论,密教注重事相。密教把所有佛教理论都用形象表达出来。显教中对某一理论问题的系统解释,密教便用有一定组织的形象来表达,这种形象名为「曼陀罗」,译为「坛城」。例如显教中「转识成智」的问题,在密教中便用五方佛(中东南西北)来表达。中央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或妙声佛表成所作智。此外,密教还有消除一切zai 难的炽盛光如来,布施饿鬼令得安乐的甘露王如来(即阿弥陀佛的异名)。自宋代以后,佛教中颇多不见经传的附会之谈,它也反映在绘画之中。如清王毓贤《绘事备考》中记载宋苏汉臣、顾师颜所绘的佛像,有旃檀香佛、日月珠幢佛、龙步鸾音佛等。这些佛像画已不存在,不能知其内容如何,但是这些佛名是不见于佛经而出于杜撰,肯定其所绘的内容也是不符合佛画原则的。

  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的相好来说,都是相同的。所以区别各各不同的佛,主要是从其手的姿势;所谓「手印」来分辨的。例如释迦牟尼佛像就有说法像、降魔像、禅定像之不同。右手上举,以食指与大指作环形,余三指微伸,是说法像。右手平伸五指,抚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压左掌,仰置足上当脐前,是禅定像。弥陀佛像是以右掌压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宝瓶。药师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与大指夹一药丸。在汉地相传有所谓「旃檀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种,右手施无畏印(右手上举,伸五指,掌向外),左手与愿印(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向外),衣纹作水波纹形。相传这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檀木所造佛像的形式,是最初的佛像。

  绘画佛像,除了相好和手印外,还应注意度量。就立像而言,以全身之长为一百二十分。其肉髻高四分,就是佛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状如积粟覆瓯,名为无见顶相;由肉髻之根下至发际也长四分;面长十二分;颈长四分;颈下列心窝与两乳平,为十二分;由心窝到脐为十二分;由脐至胯为十二分。以上是上身量,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胯骨长四分;股长二十四分;膝骨长四分;胫长二十四分;足踵长四分。以上是下身量,也是六十分,亦当全身之半。形象宽广的量度,由心窝向上六分处横量至腋为十二分;由此向下量至肘为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于腕为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左右合计,等于全身之量。坐像的量度,上身与立像相同。由胯下更加四分结跏双趺交会处。由此向下再加四分是宝座的上边。由趺会向上量至眉间白毫,即以其长为两膝外边的宽度。两踵相距是四分。这是画佛像的量度。

  菩萨像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义是觉悟,「萨埵」义是有情,凡是求觉悟的有情都可以称为菩萨。在佛教中一般习惯对于印度弘扬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师都称为菩萨,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护法菩萨等。因为这些菩萨是印度佛教历史上的具体人物,所以这些菩萨的画像都属于高僧像之类。这里所说的菩萨像是指佛经中所提出的,与佛同时共弘教化的菩萨的画像。

  菩萨像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总的用形象来表达菩萨修行阶次的画像。根据佛教的理论,自凡夫而修行到达佛界,中间要经过四十二个阶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共四十二阶次。住、行、向三十位又总称为三贤位,十地又称为十圣位。等觉是等同于佛的菩萨,妙觉就是佛位。用四十二个不同形状的人像来表达这四十二位,便是四十二贤圣像,又可以分开各各单画,如等觉菩萨像之类。

  第二类是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画像。这些菩萨都是等觉位的菩萨,辅助释迦弘扬教化的。此中常画的有文殊善萨(又名妙吉祥善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药上菩萨、维摩居士,以及姚奏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受持品》所说的五大力菩萨(又称仁王菩萨或大力菩萨)等。此外还有宋人所绘或宋人画录中所记,其名称不见经传的菩萨像,如《宣和画谱》有唐吴道子的如意菩萨(疑是如意轮菩萨之误),唐宋人画的宝印菩萨(疑是宝印手菩萨之误)、宝檀菩萨(疑即宝檀华菩萨之误)等。其原卷今已不传,不能知其内容如何,应亦属于此类。


  第三类是观世音菩萨画像。观世音菩萨也是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因为民间对之信仰甚深,画家又绘成种种不同的姿势,在绘画艺术上极尽丰富多彩之能事,所以别为一类。观世音菩萨画像,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遵照正规仪容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好端严的形象(圣观音)。

第二类是遵照密宗仪轨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种种法物的形象,如大悲观音、如意轮观音、七俱胝观音(又称准提观音)、不空羂索观音、不空钩观音等。

第三类是画家自创风格,任意写作,任意题名的观音像,其中也有符合于相好、服饰、手印、度量等法则的,如水月观音、宝相观音等;也有只是一般人物而毫不顾及菩萨像应有法度的,如伫立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行道观音、自在观音等。此类像最为复杂,难可胜举。在日本相传有十五观音、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包括以上三类的形象。

  第四类菩萨像是包括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像,如乐音菩萨、献花菩萨、献香菩萨等,和画家任己胸臆随意写画毫无规矩尺度的菩萨像,如行道菩萨、亲近菩萨、思惟菩萨、思定菩萨、莲花菩萨、玩莲菩萨、狮子菩萨等。

  正规菩萨像的画法,也与佛像一样,是要注意到相好、服饰、手印、量度。一般来说,佛的相好要端正温肃;菩萨相好要柔丽慈祥。佛的服饰是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钏,衣曳飘带。各各菩萨也有一定的手印姿势。观世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也手持莲花,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珠和锡杖等。菩萨像的度量,大致与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顶无肉髻,胯无胯骨;发际、颈喉、膝骨、足趺各减佛四分之一。以上六处共减十二分,如佛身量为一百二十分,菩萨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宽量是由心窝平量至两腋是十分(较佛减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较佛减二分),再下十四分(较佛减二分)至腕,由腕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为二十四分,左右合为一百零八分。

  明王像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像。根据佛教密宗的理论,佛和菩萨都有两种身:一是正法LUN身,即是佛、菩萨由所修的行愿所得真实报身;二是教令轮身,即是佛、菩萨由于大悲而示现成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义,密宗以智慧的光摧破一切烦恼业障,所以称为明王。明王像一般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种法物的忿怒相。口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佛的忿怒相,降三世明王是阿閦佛的忿怒相,军荼利明王是多宝佛的忿怒相,六足尊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金刚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但也有非忿怒相的明王,如孔雀明王便是一面四臂,骑金色孔雀,住慈悲相的明王,是毗卢遮那佛的等流身。’

  一般明王除面相忿怒外,服饰如同菩萨像。手印也各有一定的仪轨。明王像的度量,上身如菩萨像,只是腹与胫各灭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为百二十分,菩萨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宽度由心至腋如菩萨像同为十分,只是由腋至肘减为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减二分),手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共九十六分。

罗汉像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含有三义:


  一不生、二杀贼、三应供。就是依小乘佛教修养的方法进而得到破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而决定得入涅槃的果证的出家弟子。阿罗汉的画像大约有三类:第一是众多罗汉的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根据《维摩经·弟子品》所记的释迦如来的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像(根据《法住记》所记受释迦如来付嘱长住世间的十六弟子)、五百罗汉等。十八罗汉像是从十六罗汉像发展而成,可能是中国画家增绘了《法住记》的作者和译者,但是很难考定。至于古画卷上所看到的四罗汉像、六罗汉像、十四罗汉像等都是十六罗汉像的残本。第二是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罗汉中选绘的单独一罗汉像,如迦叶像、须菩提像、富楼那像、宾头卢像、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等。第三是画家任意写作,不拘尺度的画一比丘形象而题为罗汉,如岩居罗汉、赤脚罗汉、玩莲罗汉、罗汉出山、罗汉补衲等。就相好而言,罗汉像是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美丑雅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均可任意写作。颜色可以赤黄白黑,唯须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残肢缺。至于量度标准则与菩萨的量度相同。

  小乘行者有两种:一是罗汉,二是缘觉。罗汉亦称声闻,言其受佛教化闻声得度的;缘觉又称独觉,梵语是「辟支佛」,是生在无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涅槃的果位的,同属小乘,其画像也属于罗汉像之类。依据正规,独觉像是顶上微现肉髻,面目与佛同,身著僧衣,而量度与菩萨的量度相同。但是画家绘辟支佛像常与罗汉像同,任意作其形象而题作辟支佛而已。

  天龙八部像天龙八部像亦即是鬼神像。天龙八部是指天、龙、夜叉、乾闼婆(天乐神)、阿修罗(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神)、摩睺罗伽(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这种像也有两类:一是佛梁中具体举出名字的天神像,二是画家任意图绘的天神像。具体有名字的天神,如梵王、帝释(此二天是最初请佛说法,后来经常侍卫佛的)、摩醯首罗天(世界中最高的天)。摩利支天(道教所谓斗姆)、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北方多闻天王,托塔或抱伞)、龙王、鬼子母和九曜神(日、月、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等。画家任意绘画的如佛像旁的飞天以及行道天王、过海天王、云盖天王、善神、护法神、坐神、立神等。

  天神像的度量,全身长为九十六分。无颈项。面轮十二分,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脐、由脐至胯各十二分,股十八分,胫十八分,发际、膝盖、足跌各三分。共为九十六分。宽度从心间横量至腋为十分,由腋下至肘为十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由腕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四十八分,左右合九十六分。

  鬼神像中又有「侏儒量」,宽广各七十二分。面轮十二分与上同,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脐、由趺至胯各十分,股与胫各十二分,膝盖、足趺各三分。其上无发,共七十二分。从心横量至腋为六分,由腋下至肘为十分,由肘至腕为八分,由腕至中指尖仍为十二分,共为三十六分,左右共七十二分。

  高僧像高僧像都是佛教历史中的具体人物。其量度无有一定,纵广不等。一般可以身量为八十四分,而宽广为九十六分。也可以由画家任意绘画比丘形象以舒情意,如梵僧、渡水僧等。

  曼荼罗画「曼荼罗」是梵语,义为轮集,古译作「坛」或「轮坛」,是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佛像画。其形式或方或圆,在其中央画一佛或一菩萨像以为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画一菩萨像,形成一俯视的莲花,其中央莲台上是本尊,周围八个莲瓣上各有一像,总成为中院。在此外周围又有一层或二层诸菩萨或护法诸天像,成为外院。绘画曼荼罗画,必须遵照各个本尊的经轨中所规定的仪则,不得改变。如依据《大日经》所绘的胎藏界曼荼罗,根据《金刚顶经》所绘的金刚界曼荼罗,一幅之中层层有众多佛菩萨,名为「普门曼荼罗」或「都会曼荼罗」,或「普门会曼荼罗」。其中有以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为中心的比较简单的曼荼罗,名为「一门曼荼罗」,或「别尊曼荼罗」。如居庸关石刻在其洞券顶上石刻佛画便是尊胜佛顶曼荼罗画。修密宗的人持诵显教经典,如《法华经》、《仁王般若经》等而绘画成的法华曼荼罗、仁王曼荼罗等,总称为「经法曼荼罗」。

  佛传图佛传图是绘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图。可以多幅连续表其一生,或选画其中某一事迹,如说法图之类。释迦牟尼佛一生重要事迹,一般称为八相成道,对此有大小乘两种说法不同。

大乘的说法:(一)是从兜率天降,(二)是白象入胎,(三)是住胎说法,(四)是右胁降生,(五)是逾城出家,(六)是树下成道,(七)是初转法LUN,(八)是双林入灭。

小乘的说法是没有住胎说法一相,而在出家之后、成道之前加降伏魔军一相。

在我国西藏又有十二相成道之说,

(一)从人间上生兜率天,

(二)是从兜率天降,

(三)入胎,

(四)出胎,

(五)善巧诸技艺,

(六)受用诸妃眷

(五、六是赞美太子官中的生活,文学武功都最精巧,享尽富乐),

(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转法LUN,(十二)入涅槃以上所叙成道相是属于成佛以前的相多,属于成佛以后的相少。

又有八大灵塔之说,是以八个地区纪念佛一生的八件事迹:

(一)佛生处——迦毗罗城龙弥僧园;

(二)成道处——摩迦陀国泥连河;

(三)转法LUN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苑;

(四)现神通处(降六师外道)——舍卫城祇陀园;

(五)从忉利天下处(成佛后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说法后下至人间)——桑伽尸国曲女城;

(六)化度分别僧处——王舍城(提婆达多作破僧事,使僧众分裂为二处,由佛化度,复归和合)

(七)思量寿量处(佛思念将入涅槃)--毗耶离城;

(八)入涅槃处--拘尸那城。

至于佛传画集有明人依唐王勃《成道记》绘的《释氏源流》和清人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这二画都有木刻本传世。一般绘画家、雕刻家所常选作佛传题材的有:仙人布发掩泥得燃灯佛授记;菩萨在忉利天宮说法;白象形降神入胎;右胁降生;父王奉太子入天祠,天神起迎;阿私陀仙为太子占相;入学习文;比试武术;太子纳妃;太子田间观耕后,树下静观;太子出游四门,见老病死和沙门;太子在宮闱中的生活,见妇女姿态深可厌息;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降魔;成道;梵天劝请说法;鹿苑初转法LUN,度五比丘;降伏毒龙,度三迦叶;游化摩揭陀国;还回迦毗罗国,与父净饭王相见;给孤长者奉献祇陀树园;升天为母摩耶夫人夏三月说法后下降人间;提婆达多以醉象害佛,佛调伏醉象;摩揭陀国王舍城阿阇世王;憍萨罗国舍卫城波斯匿王;佛在摩揭陀国帝释岩为帝释说法;教化伊罗钵龙;佛在龙窟留影;在双林入涅槃;迦叶来礼佛,佛从金棺现双足;八王分取舍利。

  关于佛传的经典有《修行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普曜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众许摩诃谛经》、《佛所行赞》等可以参考。其中品题即可采为画题。

  本生图本生图是绘画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为菩萨时教化众生的种种事迹。绘画家雕刻家所常选用的本生题材有下列诸事:雪山大士为闻半偈法以身奉罗刹(出《大涅槃经》卷十四);状子菩萨孝养瞽亲,为王误射而得还苏(出《菩萨睒子经》、《六度集经》); 尸毗王以身贸鸽; 月光王以头施与婆罗门(上二均出《月光菩萨经》和《贤愚经》卷六);普明王为鹿足王所捉,请期七日,还来就死不妄语(出《智度论》卷四和《仁王般若经》); 须达拏太子以子妻施婆罗门(出《智度论》卷十二和《太子须大拏经》);萨埵王子舍身喂虎(出《金光明经》卷四和《贤愚经》);慕魄太子十三岁之间为无言之行(出《太子慕魄经》); 九色鹿王行忍辱(出《九色鹿经》)。

  关于记佛本生的经典有《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菩萨本生鬘论》、《义足经》、《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等可以参考。其中一一故事均可被选作绘画的题材。

  经变图凡将佛经中所叙的故事绘为图画,名为经变相。佛传图和本生图也是根据佛经所说的故事而绘画的,也属于经变一类。但是因为内容是表达释迦牟尼佛今生或过去生中的事迹,所以别为佛传图和本生图。此外专门描绘某一经中一段或全部所说的内容,称为经变图。如根据《阿弥陀经》绘画极乐世界的情况叫作极乐净土变;根据《观无量寿经》绘画韦提希夫人被囚和观极乐世界十六观法,叫作观无量寿佛经变;根据《药师本愿经》绘画药师佛净土情况,叫作药师经变;根据《弥勒上生经》绘画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说法,叫做弥勒上生经变;根据《弥勒下生经》画弥勒成佛的情况,叫作弥勒下生经变;根据《华严经》所绘毗卢佛说法、或华藏世界、或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叫作华严经变;根据《维摩经》所绘十大弟子与维摩问答、文殊问疾、天女散花等,叫作维摩经变;根据《法华经》绘画佛说法相,叫作法华经变;根据《金刚经》绘画佛说法相,叫作金刚经变;根据《楞伽经》绘画佛说法相,叫作楞伽经变;根据《法华经·普门品》绘画观音普门示现三十二应相,叫作观音经变;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绘画大悲观音像,叫作大悲经变;根据《楞严经》绘画二十五圆通相,叫作楞严经变,此外绘地狱情况,叫作地狱变;等等。

  故事图根据佛教历史中所记载的故事,绘画成图,叫作故事图。关于印度佛教史中有阿育王像。中国佛教史的故事,首先是:摄摩腾取经图。石勒礼佛图澄图,也叫作石勒问道图,也叫作蕃王礼佛图,这是古人常画的。关于东晋的佛教故事有:支(遁)许(询)闲旷图,支遁三隽图,慧远虎溪三笑图,东林莲社图,生公说法图等。关于南北朝的佛教故事有:梁武帝翻经图,梁武帝与志公论法图,达磨渡江图,达磨面壁图,二祖调心图。关于隋唐的佛教故事有:隋文帝入佛堂图,玄奘取经图,五祖授衣图,庞居士图,丹霞访庞居士图,昌黎见大颠图,李翱访药山图,圆泽三生图,丰干与寒山、拾得天台说问图。宋代的佛教故事有:赞宁谱竹图,东坡留玉带图等。此外还有画家遣兴之作,如元赵孟頫的写经换茶图,明孙克弘的听经鸡图,刘廷美的上方游览图,赵璞的石梁飞锡图等,都是描绘当时的故事。

  山寺图山寺图是佛画中的山水画,以描写山寺的风景为题材。可以根据佛经绘画与佛教有关的山水,如阿耨达池图,雪山佛刹图。但是主要的是绘画中国有名的、或当时与绘画家有特别渊源的佛寺风景。古代的山寺图有白马寺宝台样、天宫寺等。唐宋人所绘有江心寺图、五台山图、峨眉山图。元人的狮子林图最有名。又有多宝塔院图。此外明代人所绘多是一时与寺僧馈赠之作,如金山寺图、南湖禅舍图、结庵图、肇林社图、治平山寺图、吉祥庵图,寒山寺图、金明寺图,清人有盘山十六景图、桃花寺八景图、凄霞寺图、会善寺图、云栖山寺图、镇海寺雪景图、香山寺图、云林寺图等。

  杂类图杂类图是画家不根据经论,只是一时遣兴之作。如禅宗主张破除一切名相的执著,称为扫相,而画家便画作大象而一人用扫帚扫之,或用水洗之,题为扫象图、或洗象图。又如讥笑比丘的醉僧图。又如无关具体事实的讲经图、听法图、禅会图、参禅图、问禅图、解禅图、逃禅图、礼佛图、托钵图、绣佛图、三教图、佛道图、儒佛图、贝叶注经图、竹间持咒图、贝叶清课图、宣梵雨花图、香象皈依图、羚羊献花图,这些都只属于杂类而已。

  水陆图水陆法会,全名叫作「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佛教中最盛大的宗教仪式之一。在举行水陆法会时,要在殿堂上悬挂种种宗教画,统称之为水陆画。水陆法会的缘起,一般传说是梁武帝梦中得神僧启示,醒后与宝志禅师研究,创作了仪轨,在金山寺最初举行。现在水陆画中还将此故事画成水陆缘起图,成为一幅。但水陆仪轨中所诵咒语都是唐代所译经咒,仪轨不会是梁代所撰。水陆法会是北宋神宗时才盛兴起来的,是由唐代密宗的冥道供和梁武帝的《慈悲忏法》综合组成。

  水陆画并无一定的幅数,最多有二百幅,或一百二十幅,少则三十二幅或七十二幅。其中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之中有佛像、经典像、菩萨像、缘觉像、声闻像、各宗祖师像、印度古仙人像、明王像、护法鬼神像、水陆撰作诸大士像。下堂之中有诸天像、山岳江海诸神像、儒士神仙像、诸种善恶神像、阿修罗像、种种鬼像、阎罗王及鬼卒像、地狱像、畜生像、中阴众生像、城隍土地像,可以说水陆画是集释道画的大成。下堂画中诸天和诸神像大部分杂有道教画。每幅的绘法章法虽不一定,人物可分可合,可多可少,但是每幅的画法都有一定的规矩,而且保持著唐宋的遗法。

(四)绘曼荼罗的轨则


  密宗最注重事相,所以密宗所供奉的曼荼罗画必须依照经轨所说的仪则如法绘画。密宗经典中常载有对本尊曼荼罗的画法。现在略引五经以示梗概: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作阿弥陀佛像法云:「其作像法,先以香水泥地作坛,唤一二三好巧画师,日日洒浴,与其画师仪八戒斋。咒师身亦日日洒浴,作印护身,亦与画师作印护身。咒师画师两俱不得犯戒破斋,不吃五辛酒肉之物。作坛中央著帐,四方著饮食果子,种种音乐供养阿弥陀佛。其画师著白净衣服,用种种彩色,以熏陆、安悉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胶。咒师坐于坛外,面向西,画师面向东,咒师前看一香炉,烧种种香及散诸华。夜即燃灯。咒师作阿弥陀佛身印,诵陀罗尼咒曰:『那谟阿梨耶,阿弥陀婆耶,怛他揭多夜,阿罗诃底,三藐三菩提耶,跢侄他,唵,阿密哩羝,诃那诃那,萨婆波跛尼,陀诃陀诃,萨婆波跛尼,呜吽泮,莎诃。』次画师画佛像法用,中央著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手作阿弥陀佛说法印。左右大指无名指头各相捻,以右大指无名指头压左大指无名指头,左右食指中指小指开竖。佛之右厢作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像,左厢作大势至菩萨像。」

  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一云:「此一字佛顶轮王像,是像无量殑伽沙俱胝诸佛同共宣说,于出世、世间一切变像,此像最上,利益一切障累有情。是像乃是一切如来神通变化,形容相好,冠缨衣服,运度一切罪垢有情登涅槃岸最三摩地。画斯像者,先曾入此顶轮王灌顶无胜法坛,于阿阇梨手授具足咒句印法,或复入于胜顶王坛已成就者,为阿阇梨印赞许可,求证出世大涅槃处,如是行人乃堪画像。正命令于净行婆罗门善信童女,或命大姓种族父母真正善信童女,教净护持,撚治织缝,莫粗恶丝持和织画,勿刀截断。阔量四肘,长量六肘;或阔三肘,长量五肘。若力不迨如是织作,亦任货求鲜净好者,勿还价值,货得物已,以净香水如法蘸浴,乃中图画。色盏新净,勿用皮胶。水调和彩色,用以香胶调色画彩。或取如来种部中教法轨则,画像亦得。画是像者,当于一切佛神通月画饰庄采,所谓正月、五月、九月,则斯等月月初一日,或十五日起首画摸。其画像处,于佛堂殿,或于山间仙人窟处。是处占相方圆百步无诸臭秽,水复无虫,清洁净美。当所画地日日如法香水涂洒。其画匠人诸根端好,性善真正,具信五根。若画彩时授八戒斋,一出一浴,著新净衣,断诸谈论。先正当中画菩提树,种种宝庄枝叶花果(中略)。树下画释迦牟尼如来,备三十二大人相,八十妙好。身背圆光,坐师子座。结跏趺坐,作说法相。」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八云:「世尊,是不空王像三昧耶,当以白毡或细布上,或复绢上,方圆四肘,或方八肘。画匠画时一出一浴,以香涂身,著净衣服,食三白食,寂然断语,受八斋戒。盏笔彩色皆令净好,勿用皮胶调和彩色。当中画七宝补陀洛山,其山腰像须弥山腰,山巅九嘴犹若莲花,当中嘴状如莲花台。山上画诸宝树花果一切药草,山下大海水中鱼兽水鸟之类。当中嘴上七宝宫殿种种庄饰,其宫殿地众宝所成,殿中置宝莲花师子座。其上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一面三目一十八臂,身真金色,结跏趺坐,面貌熙怡。首戴宝冠,冠有化佛,二手当胸合掌。」

  唐不空译《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成就心真言品》云:「诵此真言,一一字满一洛叉(师云:三十五万),然后画像。应令童女于清净处织毡绢等,以帛覆口,三时洗浴,身著白衣。供给织者饮食等人亦须清净,织以白线,机抒应新。诸难调伏信根不具足人,是恶流辈皆勿令见。于织处布散时花,转读大集经,令会画人当受八戒。缘像所市一依所索,勿与画者有争竞心。其绢毡等香水浸渍。蓝青雌黄及与紫矿,此中彩色,是等皆除。白色应用白檀、乌始罗、龙脑香等。黄 se应用苜蓿香、萨计痆耶(百台代)龙等,赤色应用郁金香、紫檀等。黑色应用多迦罗花、青莲花、酥合香等。身分及乳皆不应用。画者护持禁戒,常思六念。先中央画菩提树,树下画阿弥陀如来,坐师子座,以二莲承,身金色,右手施无畏。佛左圣得大势至菩萨,佛右圣观自在菩萨。」

  唐不空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中准提佛母画像法云:「取不截白毡去毛发者,搷于净壁。先应涂坛,以阏伽饮食随力供养。画师应仪八戒斋,清净画像、其彩色中勿用皮胶,于新器中调色。应画准提佛母像,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身佩圆光,着轻谷。」

  大乘佛教经典常赞叹绘画佛像的功德。如《贤劫经(卷一)四事品)中说:「作佛形象坐莲华上。若摸画壁缯毡布上,使端政好,令众欢喜,由得道福。」由此也可以知道印度绘画佛画的材料是以壁、缯、毡、布为主的。又《贤愚因缘经·阿输迦施土品》中说释迦如来过去生中由画佛像而感得成佛,涅槃以后,阿育王为造八万四千塔的果报。经中说:「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有大国王名波塞奇,典阎浮提八万四千国。时世有佛,名曰弗沙。波塞奇王与诸臣民供养于佛及比丘僧,四事供养,敬慕无量。尔时其王心自念言:『今此大国人民之类常得见佛,礼拜供养。其余小国各处边僻人民之类无由修福,就当图画佛之形象,与诸国,咸令供养。』作是念已,即召画师敕使图画。时诸画师来至佛边,看佛相好,欲得画之。适画一处,忘失余处。重更观看,复次下手,忘一画一,不能使成。时弗沙佛调和众彩,手自为画,以为模法,画立一像。于是画师乃能图画,都尽八万四千之像,极令净妙,端正如佛。布与诸国,一国与一。又作告下,敕令人民办具花香,以用供养。诸国王臣民得如来像,欢喜敬奉,如视佛身。如是阿难,波塞奇王,今我身是。缘于彼世画八万四千如来之像,布与诸国,令人供养。缘是功德,世世受福,天上人中恒为帝王,所受生处,端正殊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缘是功德,自致成佛。涅槃之后,当复得此八万四千诸塔果报。」正是由于对绘画佛像功德的鼓励,因而佛画艺术就更得到了发扬。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