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 修 行

在《华严经》的<净行品〉里,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说:“这一切末法众生,要想得到佛智,要想得到无碍智,要想得到殊胜智,怎么样能得到呢?要想不被一切魔障所困扰,要想一切资生之具都得充足,怎么样能做得到呢?”文殊菩萨答复四个字“善用其心”。如果你善用其心,你都能得到。我们经常护念三宝,就是善用其心。如果你还做不到,你念念<净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愿,念念不忘众生,念念求成佛道,就是这个心,善用其心、善护其心就是这样。

  所以,你这样来念念迴向,念念思惟,永久皈依佛、法、僧三宝。从皈依外在的境界佛、法、僧三宝,回归你自己自心的无境界的三宝,就是用你自心的三宝转外界的三宝,心能转境就是佛。如果不是三宝的境界,别的境界,贪、瞋、癡欲,财、色、名、食、睡,把你转了,你就苦了,就流转。你所求的永远都得不到,你想离苦离不到,你想得到的得不到,你想不病办不到,你想不死更办不到了。

  你经常的这样回护、这样想,这就叫修行。就在你日常的生活当中,随时随地都在修行。要是等到了佛堂才修行,在外头散乱了一天,回来到佛堂,心里收不回来,这么一坐下,“那笔生意还没谈好!明天还来不来啊?”好多事了。不静下来没事儿,一静下来,妄想杂念就来了。但是会修的,可以排除一切杂念。我们大家做静修的时候,都会想到很多的事儿,这是自己的浮尘的影子,一过去了之后,你的真心就会显现,你的智慧就会来了。

  有的人跟我说他记忆力衰退,问我说:“怎么修行啊?我打坐静下来时。哎呀!一静下来妄想很多。”我说:“你多静一会儿,你就没妄想了,智慧就来了。”我就给他讲个故事。以前,在高旻寺,大家都知道高旻寺,是坐禅的。有一天,天天给寺里头送豆腐的生意人,他看见师父天天坐着,他说:“干什么?究竟有什么好处?”他就跟知客师说:“知客师啊!能不能让我也坐一下?”知客师说:“不行啊!你怎么能进去坐啊,你也坐不住,时间很长啊。”他一再要求。知客师说:“这样好了,你别进禅堂里头,在后门那儿坐着,听到人家打板你再走,没打板你可不能动。”他说:“好啦。”他就去坐上。打板出来了,知客师问这位卖豆腐的人:“你坐得怎么样?”“哦!太好了。”知客师说:“好到什么程度?”他说:“我有好几年的豆腐帐都忘了,现在一下子想起来了。我得去要钱收帐,忘了,我就不能再要了。”这是因为他一静下来,过去的浮尘影子现前,他就想起豆腐帐。

  我们想起什么呢?多生累劫。一静下来,你的慧力发现了,你有智慧了。我们没智慧,不知道我们前生、前前生、上前前生,究竟干什么。但是一静下来,你智慧一明,这叫续命他心智,你过去的续命就现前了。“我前生是这个,我前生是那个”,如果有罪的就忏悔,有功德的把它长养起来,就这样的迴向。

  我们一般人做任何事情都讲求效果,像我们做生意讲挣钱,效果好;赔钱了,效果坏。当你做一件事情,收不到效果,是不好,信入之心不能增长。皈依修行有没有效果呢?不修行没效果,修行绝对有效果,起码你的烦恼渐渐轻,你的智慧逐渐增长。

  好多人,虽然他没有早念、晚念,但是皈依佛了,经常的听课,经常的薰习,经常磕头拜忏,渐渐感觉到过去发脾气、心里很急,居然不发脾气了,逐渐的就转化了。或者跟工友,或者跟职员们,经常的发脾气,责备人家,但是他学了佛之后,渐渐能心平气和跟人家说,再不发脾气了。所以我到他们公司去,他们职员说:“老师父!我们都要皈依你。”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的董事长不跟我们发脾气了。”这叫效果,因为他一个人来影响他们的公司差不多上百人,一层一层的很多职员,如果董事长不发脾气,能转变了,别人认为:“像他这样个性的人,居然也能转化过来,佛法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所以一定有效果。

  我们现在就有七、八十位道友,如果我们大家都学得很好,这七、八十个人放出来的光辉,放出的光明,你周围的六亲眷属,乃至你公司的职员,同参道友,你所认识的人,他一看,“这个人变化这么大啊,现在这么好啊。”以前看你的眼睛瞪多大,嘴巴一说话,眼睛一鼓,很吓人的。现在看你,像菩萨了;一看到你,就很喜欢。你给人家一个喜欢的相了,这叫效果。

    因为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受了皈依就依止三宝了,依靠三宝了。三宝有一种威力,在你的身上发生作用。这种威力不是人见了就害怕,而是有感人的力量。或许本来对你很不好,现在他看你,他不敢不好了,“人家这么好的人,我为什么对人家不好?”他看你的相貌,不是说你长得漂亮或长得丑,或者你会化妆,这完全没用的。

  我们知道道安律师的历史,他长得最丑,但是谁见到他就是恭敬得不得了。像智者大师,以前有一位将军,他在战场上统兵百万,到了智者大师那屋子去,他吓得混身是汗。他出来说:“为什么?百万军众,我从来不怕,怎么一个老和尚在那边静坐,我吓得这个样子!”他不知道,那些护法神的威力。这些都是我们所不能见到的,这叫依止三宝的威力。你所有的苦难就渐渐消除了,消除你这些无形无相的苦难,你自己并不知道,然后你会很平安的。

  还有一位道友问我:“师父!我信佛将近二十五年,现在感觉什么都没有。”我说:“你想有什么呢?”“起码有些感应嘛,让我财富能够再大一点,我的房子小了一点,让我对于我的公司再没什么呈碍。”我说:“你现在还有罣碍吗?”“有啊!还怕它赔啊。”我说:“佛菩萨已经加持你很多了。”他说:“没有啊!”我说:“这些年来,你害病没有?” “没有,确实没有。”“你太大生病没有?”  “也没有。”“家宅平安否?”“还算平安。”我说:“你的儿子读大学,给你惹麻烦没有?”“还没有,小孩都还听话。”他有四个孩子。我说:“这不是加持你啊!你看看人家儿子,让家里父母操好大的心啊。”就他隔壁的邻居,也是他公司的成员,我说:“他一年轻就害病,光医药费去了好多。你不害病,你不是得到了吗?”他说:“那是因为我身体好啊!”我说:“那不见得,他身体不好,没害病的时候身体好,害了病了就身体不好了。”

  人要知福,要报佛恩。现在这种经济不景气之下,你的公司收入一年的盈余都是十分之二,就是十成得二成利,他已经得五成,哪有这种事。现在这个时代不是那个时代了,买股票有时候买十成得十成的,翻一翻的也有;但是也有跌的时候,跌的时候你要跳楼了,你别什么都没有了。

  有时候,我们往往误解这个效果。你只要正心诚意的信念不退,你感觉平安,现在就是福。现在社会zai 难好多,你能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正常生活,很不容易了。你如果皈依三宝至诚念,在佛经上说,可以能免八苦。远离王难,不会抓你关监牢,无缘无故的这些难都没有;兵难、贼难、监狱难,风灾、火灾、水灾,这些zai 难你都没有,这就是你皈依三宝的功德,能使你得到这些好处。

  同样的zai 难,别人有了,在你身上没有,乃至于中毒了。好比我们这一个桌子吃饭的,别人都中毒了,你没有。那怪了,因为你吃了一种别的东西,恰恰对着那个毒,好像菩萨安排似的。其实不是的,是你自己的因缘。这些事,我也知道一两件。

  还有非人之祸。非人,就不是人道的,就是大力鬼神,他会降灾害给你,或者要报复你,或者你对他不敬了。是因为现在你的信愿之心坚定诚恳,自己身体健康,家宅平安,你的财富虽然没有增加好多,却也没失掉。

  还有,最大的是增加你的智慧,你对于一切事物有判断的能力,能知道我该怎么做,我不能怎么样去做,绝不做恶,绝不起恶念;连恶念都不起,你还会去做恶事吗?即使起了恶念,前念一起,后念马上就止住。什么叫恶念呢?譬如说看到一个大钻石特别大,你说:“我要得到这个宝石。”这恶念,贪心就起了,这一念贪心可能引出很多麻烦。如果你马上第二念就消失了,“这个到我手上,还是人家的,我又如何啊?”随时这样观照。这样子,你的净业随时在增长,你的黑业随时在消失、在损减,这种因果非常分明的。你自己有了智慧,非常能判断。最重要的,你常遇见好人,常遇到善知识,常遇到善人,尽是善友在你身边。你经常闻到佛法,闻到的是正法,修行的是正路、是菩提道,能够对因果生起正确的信心。

  这样子,就是你所修行的效果。能够修到你生生世世,有法可闻,有道可修,有道可成。永远碰不见恶魔外道,你所遇到的伴侣都是良师益友,这个是最重要的。

  要是我们自己的信仰没有根,又没有力量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个邪说邪行,会把你引到邪道路上去。因为你没有这种智慧判断,现在特别多。假如他用五欲来勾牵你,他说:“你要信我这个法,我能使你得到大财大富。”好比你在公司当经理,他说:“你用我这个法,你自己当董事长,自己开公司。”你就想:“佛法还是没有他这个效果大。”你就信他,跟他学去了。你要是修财神法修财,真的得到了;得到了,后头还会失掉,有得就有失。但是,得到的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你要是懂得这种道理,你的白业渐渐的增长,黑业渐渐的消失。前面我跟大家说,在你修行静坐的时候,受了三皈依,观想释迦牟尼佛放出白光,佛周身都是白光,他的白光注入你的头顶门,注到你的全身,你身体排出去都是黑气,这就是白业渐增了。随时这样想,随时这样观,就是观想来修行。

  世间上的功德,你可以舍,不求果报,而且要迴向。这个功德,我不要,布施给法界一切众生,让他们都不受厄难,让这个世界zai 难消除,长时有正法流通,人人都过幸福的平安的生活。你的功德,你的布施,力量就大了,越迴向越大。如果你能这样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继续再修,就直至成佛,因缘果满了。

  这些事情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大家做起来就难了,因为这里有障碍。如果你睡觉前,正在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最小的孩子,趴在你跟前跟你磨,反而把皈依佛、皈依法忘了,就去应付他了。这种障碍的情况很多,让你不能好好修行。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坚决修行,不要因为少而不行,要少而精。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弥陀经》。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后,什么都不念了,负担不了。要一门深入,念经的,我就念一部经;称圣号的,就一个圣号,免得念了“地藏菩萨”,又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又念“地藏菩萨”。正在念当中,一会儿“阿弥陀佛”,念得很浮。你念一个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样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这是修心的方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要这样子坚定不移的,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断。多了断了,断了就没功德。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断的时候,会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护法来对你不客气了,不该断的。你要是再学起来,再忏悔,再继续念,还可以得到加持,一样的。

  还有一种效果。就是我们诸位道友,我们现在要是帮助别人,劝化别人也信,你自己没有得到力量,人家不信你,不听你的话。你说出的话,人家不尽信,也不恭敬你,也不信你的话。你本来是想弘扬佛法、帮助别人,人家不信你,你有什么办法?因缘也不成熟啊!不用说我们一般人,如果因缘不成熟,大德也如是。

  印光老法师,我想大家都知道。印光老法师在上海讲经,听的人啊,拥挤得不得了,一、两千人听。经还没讲完,人都走了。老法师认为弘法因缘不具足,他就到灵岩山去闭关。在闭关当中,谁要问他问题,他就用书信答覆,他用书信来弘法,那些信件积了很多。自此以后,他也没再讲了,如果他再讲经,听法的人就多了。

  讲法还得有法缘,你说话要人家信仰,你得自己有点功德。什么功德呢?就是念三宝。如果你能念念三宝了,建立吹不倒的法幢,那个时候,你再救济他的困苦,你有力量了,人家求你什么,你一帮助,他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你没力量,你也诚心诚意的帮助他,给他念经迴向;当然他得到的不大,为什么?因为你力量不够,你必须得修。

  我们每位道友,你想帮助人家,你自己必须做。你做了,才教人家做,听的人分外信得进去。如果你自己没做,你老叫人家做,那个人就起怀疑:“灵吗?灵,为什么你不做?那一定有不灵,不灵你还告诉我干什么。”这里头含着很多问题。所以你闻到哪一法,你一定要体会、要做,并不是你做了一定成功,你要是做得不成功,只要在路上走,它也产生力量,这样子你才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自他两利。

  若是闻了法,你不去做,没作用。那种作用只是闻的功德,没有做的功德。要是修了,你说出来就不同,因为你亲身体悟过。如果你说这杯水是热的,别人不相信,“不然你喝喝。”他一喝是热的,人家就相信了。为什么?因为我喝过了,人家一试验,是灵。如果你没做,你也不知道,连你自己也摸索这水究竟是热的、是冷的,你没喝过,你也揣想大概是冷的;“大概”,一“大概”就不行了。自己虽然不能亲自完全证得究竟,你必须有个相似的觉悟,你跟人家解说,告诉人家,人家才相信。

  因此,你信了三宝之后,念佛、念法、念僧,劝人家念佛、念法、念僧。之后,你自己也得到利益了,人家也得到利益了,一直能达到究竟成佛。受你度者,一定跟你作为好道友,共同修行。这就是你信了三宝、受持三宝,乃至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从效果上,再验证你的初心。有了效果,你想:“这条路,我走对了,我最初的发心,一定是正确的。”之后,你再检查:“我的心哪里还有不正确的,是精进心不够吗?我不够精进吗?我正知正见不够吗?我观心的方法不对吗?”这个时候你有了智慧,你可以修正,那样子你就更准确了。这就是信了三宝、皈依了三宝,修行的效果。

  只是这样子还不够,我们必须得到解脱。解脱了就是无罣无碍。《心经》上大家都念过:“心无呈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怎么样才能心无罣碍呢?你要把你的心清净一下,心里清净,就没有杂染了。要观你的心,观看你这个心是不是清净?观看你这个心跟佛教导我们的方法是不是对?跟佛所给我们制定的,要我们去做的,我做了没做?这样子来做,你就渐渐进入了修行解脱的道路,你就是修解脱道的一位修行者。

  这一点,我得跟大家说清楚。凡是学佛的人,都是求解脱的,不会到这里找烦恼的。到这里是学解脱的,本来在俗家的绳索已经很多了,没法解脱,一信佛,又增加了很多绳索。在俗家没解脱,信了佛,又增加很多佛教的绳索,这样子不合乎佛所教导的。

  我们现在听到好多的道友,指责别人衣服没穿整齐啦,掌没合好啦,磕头没磕对啦,一到寺庙,老师姐或是老师兄对你说:“哎!你竟然没做对啊,这样子不如法啊。”这也不如法,那也不如法,要是初信佛的道友进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不晓得怎么才对。这个师兄这样说,那个师兄那样说,念佛就念了好多种声音。这是不是解脱道?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佛,眼观鼻、鼻观心,能够心口合一就对了,管他什么声调。“这个不合乎梵音”,你也不是印度人,要合乎梵音干什么?你念的梵音对吗?早变了,都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了。佛在世时候的音调,我们这国家,我们这民族,语言都变了,印度会没变吗?非得梵音,或是哪一个地方的才是真的,别地方的都是假的,这样的观念对吗?我想你们会有智慧才对。但是也有些有智慧的人,他就要这样做。今天这个师父这样说,明天那个师父那样说,让初信佛的人无所适从,究竟谁的对啊?

  有人问到我说:“师父啊!你们谁说得对?”我说:“你看一看佛说的。你想学什么,你把那部经拿来,佛说的才对,其余说的都不对。”我再说:“你问他们,他们要是有一位出家人说:‘佛说的不对,我说的对。’你就拜他为师,佛不要了。”无论哪个人,只要是佛弟子,“佛说的不对,我说的才对”,没人敢这么说,事实上,他可是这么做的,把佛所教导的搁到一边去了。

  师心自用,我的心就是我的老师,也就是你们的老师。“你照我的做就好了”,这类人很多。我们学佛的人,是求解脱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不是来找烦恼的。懂得这个原理,你就照这样子去。师父教我什么?解脱就好。

  我就怕条条款款的加了很多。佛是制很多戒,你只要是杀、盗、淫、妄、酒,根本戒不犯,我认为就很好了。有些戒条的条文,对你不适合。所以我说比丘、比丘尼戒、八关斋戒,都没有什么大出入,因为那几条戒,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东方、西方都一样的。

    刚才有道友问我吃肉的问题,这也是个问题,现在有些人就是争这问题,没必要争。若我不是为了口味,也不是为了享受,也不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这样吃荤的话,不犯戒。我吃肉,我没有肉味,不是吃肉的。我吃肉的时候不做众生想,我也没有看见啥,也没有闻见啥,也没有听见啥,它也不是为我杀的,我不负责任。你要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是怎么个事情,佛在世时大家都托钵乞食,佛不准自己做,你托钵乞食就是到人家去要饭,你说:“我不吃这个,我不吃那个,你得给我做。”谁给你做啊?你高兴你吃,不高兴,不吃算了,你走开。是这样子的。

  还有,佛说得很清楚,在《涅槃经》上说:“这是我化现的。”佛的神力化现的,“所有比丘吃的都是我身上化现的,有灾的,我都消灾了。但是我死了之后,涅槃之后,不行了,不能再吃了。”这是明训,佛的教导。南传佛教不信《涅槃经》,那是他的事情。大乘的佛弟子也不信《阿含经》。这都是错误的,大小乘都一样,佛的教导都是共通的。但是我们现在自己做吃的,你要去杀,要吃海鲜、吃什么;我说于心不忍,你是个佛教徒。这个道理不要人家判断,你自己可以清楚。

  我在西藏过了好多年,不吃荤也可以活,没问题。有些la ma吃荤,我问他们说:“你既然吃荤,就什么都吃吗?为什么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鸡、鸭、鱼,他们都不吃。他说:“那个吃了,我还不起啊!”我说:“还啊?”  “怎么不还啊!你吃了人家肉不还人家啊?那条牛,一条牛好几百斤啊,不是我一个人吃的,大家吃啊,我还它几口就行了,我也不要还它的命。”他知道因果,他吃的时候他没有贪欲心,没有说这口味好。像我们煎、炒、烹、炸,味道不对,还要发脾气。你在理上明白了,在事上你可以自己处理。

  例如说,在温哥华、在美国,都有这种情况,太太很信佛,先生不信佛。小孩子刚成长的时候,小孩子不知道妈妈做什么、吃什么。因为妈妈尽做素的,小孩子老是有意见,或者先生也发脾气,她怎么办?“你应该给人做着吃啊,你不杀就好了,你在那边买别人杀的,你给他们吃,你没有吃。你给他们吃的时候,你做的时候,你不是佛弟子嘛,你念念往生咒,念念六字大明咒,念念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念给这些吃的东西,跟它结个缘:‘你别再生为畜生了。’你把它给度了,你活的人也不烦恼嘛,死的动物都得到你超度了,都能结个缘,这不很好嘛。”她说:“绝对不行,我是佛弟子,我不能。”这样太固执了,这是找束缚,你信佛也信不成,你先生、小孩子给你捣蛋,你怎么信,别别扭扭,对不对!要有智慧啊。有智慧的人,学法学什么的,他是解脱的;没有智慧的,越学越糟糕,越学毛病越多,越学越束缚。

  有的人跟你讲几个老和尚,这个和尚是我师父,那个和尚差一点,那个和尚好像没有我师父道德高的。你的功德还没修好,罪已经造成了。你在三宝里面这样分别,哪个道德高?哪个道德不高?三宝平等的,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因为你的福德只能这样子,你就求菩萨加持你好了,不要起分别心。

  我们经常说:“我怎么没感应?”因为你对三宝不恭敬,拿着佛经甩甩搭搭,对三宝根本不恭敬,你能得到法加持?能开智慧?不可能!前天我跟大家讲了,佛经来得不容易,如果恭恭敬敬,诚则灵。有些一弟子就是对着佛像也是这么甩甩搭搭的,把观世音菩萨,或是哪个立像,都供到客厅去。来到客厅的人也有烧烟的,也有干啥的,对着佛像二郎腿一翘,佛可还在那儿站着。就是你的老父亲在那儿站着,你坐那儿跟别人闲聊天,叨个烟卷,你感觉过意得去吗?所以你怎么办呢?立像,请到你磕头的地方;坐像,你要请到佛堂,客厅不要搁。这是我的建议,你们自己参考。不过我认为,你好多福德舍掉了,你怎么能求感应,佛菩萨怎么加持你。佛菩萨是平等的,护法神瞋心很重啊,护法神跟你算帐;不怪罪你,不责备你,不给你降zai 难,就是好的啦,你还要求加持得吉祥啊!

  你对三宝一定得恭敬,对僧人我不说,对佛、法两宝,要恭恭敬敬。现在有二宝弟子,在大陆有很多二宝弟子,信佛信法不信僧。这样一来,你也没信佛也没信法,为什么呢?佛说的三宝,短了一宝,谁来传法啊?若是没有那些老和尚传下来,法早没有了。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来护法,用生命来换取法的存在,你为什么不尊敬他?这样子想修解脱道,很难。想修解脱道,只讲一个皈依佛、皈依法,你就解脱了吗?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好了,以真正的净心、精进的心来观想,你会产生明净的智慧,确实能解脱,这就够了。如果你再加诵大乘经典,不管哪部经,跟哪部经有缘,最初你遇见哪部经,就是引你入佛门最有缘的,一切经典中,你最初听到哪部经,就是你入佛门的因缘,我初学就是从《华严经》入的。有的道友说我现在放弃《华严》,我说:“你根本不理解《华严》。”《华严》的意思包容一切,尽管你任何法,你只要知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这就是《华严经》的意义。你不管讲哪部经,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就行了。这就是《华严经》第四会夜摩天宫觉林菩萨讚欢佛的最后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一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圆盂受法,无法不圆。”若你用圆的器皿,你倒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感觉都是圆的;如果你用方的器皿,你倒什么都是方的;你把圆的倒到方的里面去,圆的也变方的了。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圆融的大菩萨心、法界心,什么道理不是圆的?有什么小乘、大乘?什么叫显?什么叫密啊?《华严经》有很多咒,密宗因《华严》,法相宗因《华严》,都是有根据的。你看看各个的教,它依据什么经,你就知道了,那部经说的是什么义理,不就很显然了。

  要看个人有好大的智慧,你就得到好多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束缚。谁束缚你啊?你自己束缚你自己,你会自己找些绳索给自己带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佛教导我们的,都是解脱的。

  所以戒不是束缚,戒是把那些扰乱你道业的,用戒把它都排除去,你就解脱了,你就成道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我们迴向一下。“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法界有情众,同生极乐国”。这首迴向偈里头有一句“若有见闻者,同生极乐国”,我感觉“见闻者”容易产生误解,以为没见到的,有没闻到的众生,我们就不要他见、不要他闻了,现在改为“法界有情众”,反正法界之内一切有情众生都要生极乐国,这是大家希望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四讲  观心

  我上次跟大家讲过,我们受了三皈依,应该行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行持过程中,我们要对治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一切问题是由我们自己心里产生的,一切诸法都由我们自己心里产生。就是说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认识上不同,不能够统一,就有争议。我们自己的心就不能够清净,心不能清净,我们就得观察观察我们的心。

  皈依佛之后要修行。我上次告诉大家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但是有些具体的事情上,你得用具体的方法去分析、观察,才能够克服所存在的烦恼、所有的过患,这就需要观。观是修行的一种方法,要观心。怎么样观呢?当你有烦恼或者你要发脾气的时候,或者是你心里受到外在客观环境的引导、影响,有的时候是从你自己的内心里头生起的烦恼,总共有这两种情况。

  从你内心生起的烦恼,以及外在环境影响你所生起的烦恼,这两种烦恼略有区别。比如人家骂你或者是侮辱你,就是不合乎道理的,加诸你身上的一些事物,这是外在环境来的。要是你自己的内心,无缘无故,好像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候是你不可理解的,或是你忆念过去,想到某一件事情,你心里生起烦恼来了,或者现前有所求得不到,生起烦恼来了。那么,这种烦恼是你自己内心生起的。比如你起贪,起瞋恨心,起一种邪见,邪见就是看问题看得不正确,这就是贪、瞋、癡三恶,你要随起随对治,对治的时候,就是观心。

  我们前面讲了三宝,你要用三宝的功德,用三宝所教导我们的来对待。就举法宝为例,在法宝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你要用那个法义来对待你现行所起的一切。比如说我们食欲心很重,你要观想身体,观想人身的不净。人的好、坏、美、丑,都是你自己心的分别。我们就是一层皮,包着里头的血肉;如果把这层皮换了,没有什么好、丑。还有,什么人最美啊?跟你有情的最美;没情的,他再美,你看着他不美了。这里头有一个前缘、前因。你要这样的思惟、观察,你的内心就渐渐的明了。

  所谓观就是“生明”的意思,明就是智慧。因为有了光明,你才能够认识一切事物。比如说有灯、有太阳、有月亮,有了这三种光明,你才能够看清这屋里是什么。如果我们把灯关闭,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也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你还能分辨出来什么呢?房屋的事物你都分辨不出来了。所以你必须得渐渐明。

  这种明是怎么产生的呢?要静。怎么样才能静得下来呢?要观。这是连贯的。如果你发火、发脾气,烦恼来了,是很热闹的,你要对治它。你要观想,为什么会生起烦恼?比如说小孩子不听你的话,你就会生起烦恼。你要他这么做,他偏那么做,你认为他所交的朋友是坏孩子,你要他不去,他就气得要死,非去不可,那么你就烦恼,他也烦恼。这就要观察了,你知道方法不对,应当想办法,让你孩子能够真正听你的话。你必须想很多方法,不是硬性的,例如你打他,或者你管他;你反而要随顺他,之后辅导他,使他改正。

  当我们内心生起烦恼的时候,你要静下来找出原因。“我为什么要生烦恼呢?”佛教导我们一切诸法皆是假的,你要好好观察一下子。在观察思惟当中,你会产生一种智慧。你产生这个智慧是你性本具足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产生,你会渐渐的清净一点,这个时候你就能信得佛所说的话,不然佛所说的话你听不进去,因为你的信心没有力量,也就断不了烦恼。

  具体说,当我们无缘无故被人家盗去一笔钱,或者是人家偷了我们的车子。你会很烦恼,任何人都会烦恼的。你可以用两种想法来减轻你的烦恼,你认为:“他偷车,我欠他的。假使他没有偷我车,我开车也许要出大车祸,也许把命丢了。他偷去了,我就捡回一条命。”如果这样子想,你还感觉到很划算,你就愉快了,不会生烦恼。如果你不这样想,认为他偷了,你会很烦恼。

  但是,假使你又能够念佛,或者念菩萨圣号,这个事情就从另一个角度变化了。在纽约我有个弟子,她以前跟我拜忏拜了几年。她是个姑娘,还没有好对象,一心想成家;虽然信佛,还想有个佛的伴侣,想找一个也信佛的爱人同志。一个女人修行不方便,有障碍,如果有了一个如意丈夫,也信佛,两个共同修,不是很好嘛。她为这个拜忏。拜了几年,找到一个男道友,而且也是在我那里拜忏的。一个男道友,一个女道友,两个拜忏结交朋友了,他们就结婚了。结婚没好久,他们新买一部大车,价值几万块钱美金,停在门口,第二天早上就不见了,两人都很烦恼。这时候我已经不在纽约,她跟我打个电话,说车丢了。我就跟她说:“丢了很好,你们俩结了婚,也没做什么供养,你就拿这个供养众生。谁偷你了?有两种,一种是你欠他的,一种是他帮助你减少你的祸患。你就这样想。这样想,你渐渐就通了,就不烦恼了。”她说:“佛菩萨要加持我们这次所受的损失啊!”我说:“妳再求菩萨加持,你这边丢了,那边会捡到,也许没有丢。”她说:“可能吗?”我说:“你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可能,没信心不可能。”

  他们听我的话,就拜忏了。事情过了一个月,警察局找到他们,要罚他们的款,就是罚他们这部车子的款。他们很纳闷:“我们这部车丢了很久,怎么罚我们钱?”警察说:“你这部车子是什么时候丢的?我们给你拖到警察局去了!因为你停的地方不对。”哇!她高兴死了,罚一点点钱,一部车子好几万块钱,又回来了。这件事隔了很久,她给我打个电话说,车子又回来了。

  我举这个例子做什么呢?你想这个事儿绝对不可能,可是它就是有可能,这叫不可思议。你认为:“我这样修能成吗?”你问我,我也说不见得能成;但是你真修了,有时候就能成。

  我们想要解脱,我们想要干净。你想要干净,你也不洗澡,也不洗脸,那怎么会干净得了;你要随时洗,随时打整,才清洁得了。我们心里的烦恼、心里的垢染,你想顿断,一下就清净,像六祖大师一闻就开了大彻大悟,这要善根深厚。刚才我们有些道友就在研究开悟的契机,这要渐渐来,有渐悟,有顿悟。神秀大师的方法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修,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

  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悟。顿悟,得从渐修来的。神秀大师是北方人,后来做国师,南能北秀,神秀大师是渐修的,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方法。南方就是惠能大师,像惠能大师那样顿悟能有几人呢?还是渐修的多。如果你根基深厚,你可以顿悟。有些人,无明来了或者是业障来了,他马上就识破:“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他当时就放得下,不要经过很多过程。有些道友就不行了,一个烦恼来了,好多天都克服不了。

  还有,我们忆念烦恼。我这样说,大家可能不相信,谁会忆念烦恼啊?你当然不会忆念烦恼,但是你想过去的事就是忆念烦恼。明明过去的事,他放不下,有时候又把它拉到现在,想起来:“哎呀!那件事我就是做错了,我该那么做、那么做。”已经过去了,过去不存在了,你想起来就是烦恼。如果想起过去我得意的时候,很欢喜,欢喜本身也是烦恼。我们认为欢喜,但在佛教讲,欢喜也是烦恼,叫留恋过去。你看不破、放不下,怎么自在呢?这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没有智慧,你永远不会自在的,永远被烦恼所缠缚,你怎么能得到解脱呢?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皈依三宝了,就像医生来诊脉,来检查你的身体,用X光照,看你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或者用外科切除手术,或是吃药消除,你才能好。我们的一切烦恼、障碍,也应当照着佛所教导的方法来对治,烦恼渐渐的就消失了。佛所说的法,有些是方法,有些是药味,你服了之后,业障就能逐渐消失。例如我们称一声佛号,或者磕一个头,当你称佛号的时候,消除你的口业;当你身体礼拜的时候,消除你的身业;当你观想佛的时候,消你的意业。这叫消身口意三业,增长戒、定、慧,三业逐渐消除,智慧慢慢增长,你就解脱了。

  反过来,如果你特别懒,不大动脑筋,就是不修观,这叫不精进了、懈怠了。不修观,你智慧生不起来;生不起智慧,你对治不了烦恼;对治不了,你认识不够,内心便永远不清净。我们的心要是清净了,一切烦恼也就清净,大家必须多多观察这个道理。《心经》上告诉我们,你要这样观察之后,就生起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再依般若智慧来修,再来看一切事物,事物本质就变了。   

  所以古人说:“观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你最初看山是山、水是水,这是凡夫的见解。等你悟得了之后,观山不是山,观水不是水了。等到再进修,观山还是山,观水还是水,你就究竟成佛,还一切事物本来面目。你虽然知道是山,但是你看到山的体,不是看山的相;所以看见一个人,你看见人的性,不看人的相,你就不分他男相、女相、好的、坏的;你以是非的观点,知道是非,哪个对,哪个不对,但是你不起是非的观念,这是绝对不同的。例如我们都知道念佛、念法、念僧是对的,碰见一个不念佛、不念法、不念僧的,乃至谤佛、谤法、谤僧的,你认为是不对。

  我举个例子,广东的韶关有座丹霞山,以前住了一位丹霞祖师。他为了度化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那时天气很冷。他是南方人,到了北方去,天气很冷,他就把庙里的木头佛像,拿来劈了烧了。这是“丹霞劈佛”。大家认为这是对吗?当然这是错误的,绝对不对的,但是丹霞祖师他这样做是对的。在他劈佛像烧火的时候,庙里的和尚说:“你怎么把佛像烧了?”丹霞祖师说:“我没有烧佛像!”“你刚才劈了烧了,你还不承认!”丹霞祖师说:“我不是烧佛像,我是在这里找舍利!”他说:“木头里头怎么有舍利?”“木头里头没舍利,我再烧一个。”丹霞祖师要度他,因为他太执着了。

  丹霞祖师是对机的,要是遇见我们,丹霞祖师不会领我们去烧佛像,他会领我们磕头拜佛。但是面对那一个人,要领他拜佛,用不着你领他,他自己会拜,因为他拜得特别执着。直到因缘成熟,丹霞祖师这么一烧,他那么一说,就开悟了。

  所以一切法,就看你怎么用。如果你要用,得会观,我们就是依着佛所教导的,从浅入深,从心里头一件一件的观想,慢慢的来。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容易解除;等你解除了,到究竟了,你越修越深入,你会顿然悟道。要不然,不是那个机,你给他说那个法,他得不到的。你知道这种道理,就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真谛。

  一说到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这就深了。要是皈依现象的住世三宝,不管铜塑的、木雕泥塑的,这是很浅的。但是如果没有浅的,达不到深的。你必须渐渐的降伏你的污染,渐渐的清除,渐渐的观察,这样你才能生起清净的信心。

  我们现在说一说南传佛教跟北传佛教。南传也叫解脱道,北传也叫解脱道。南传佛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按事上说,如实参你的身、口、意三业,磕头、礼拜、称颂功德,这样参,你必须得生起信心。这个信心也要决定心,信佛决定能够消除我的业障,信佛绝对能够加持我,能够消除业障、免除zai 难,能够生起绝对的信心。至于大乘的信三宝,那是究竟心,是我自己的佛宝、自己的法宝、自己的僧宝,因为外界的三宝引发我自心,心外无一法。南传、北传两个是一样的,就是你的用心不同,分别大和小,这是你心里的分别。如果你信仰三宝,你就知道,这就是我自心的显现,“万法唯心造”,还分什么南传、北传。

  南传佛教是因那时候的众生心,没有那么大器量,所以佛说《阿含经》。佛最初想把他所证得的马上就都给众生,所以说《华严经》,但众生没法接受,所以从头说起。等说到最后,还归最初所说的,给大家都授记,给大家都说一,说你们人人本来都是佛,授记的也就是这个涵义了。这个意思跟《华严经》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但是中间的过程,就有所区别。所区别的是什么呢?用的方法有区别了。

  如果我们去除贪、瞋、癡,我们不能够顿,就要一样一样来。所以念佛号也好,乃至礼拜也好,修观也好。就像《阿含经》上所说:“我的贪欲很重啊!”释迦牟佛说:“你修不净观吧!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就这么去思惟吧。”为什么比丘住在尸林,观看死尸一具一具丢到那里,没好久变成腐烂了,多美丽的人都变成腐烂了。或者,你看一切事物都可以用心,你可以在这里体会到,这也就是佛经,没有一切法不是启发你体悟的。

  大家可能都看过小仲马写的小说《茶花女》,弘一法师在日本还演过茶花女,那是演话剧的开始。《茶花女》那本书,是说这位妓女有一个情人,爱她像自己生命似的,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他从法国到亚洲来旅游。之后,他回法国想尽一切办法要看看她;茶花女已经死了,他还要看看她。他怎么看呢?就只有一幕,跟他家里的亲人说好了,跑到坟墓看。等他一打开坟墓,已不是他那时候看的美女,是具骷髅,一打开,他就醒悟了。

  在佛教,以前的出家人是住在森林里面,来对治贪欲心,修不净观。我们一天到晚把身体清洗,乃至于化妆、美容,越打扮越丑,你相信吗?越打扮跟本质越有距离。看见画皮没有?画皮戴上了,好像美女;要是把画皮一揭,是具骷髅。类似的问题,是让你渐修、渐观,渐观久了,可以克服你的食欲心。

  若是发脾气,瞋恨心很重,你要修慈悲,对一切都慈悲,但不是那么容易。你如果是一位见什么都烦恼、见什么都瞋恨的人,要修慈悲,那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的。修道的难就难在你想用一个什么功夫,想一下子得到,这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末法众生,爱捡便宜,听说哪一法好,要立地成佛,你就去了;你不但成不了佛,或许还入了魔了。有很多这样入魔的人,为什么呢?方法不对,或者那个方法不适合你。“师父说的”,师父说的,不是对你说的,你拿来用不行。像蝎子、蜈蚣,这些东西是毒,吃了会死的;但是在治某种毒疮的时候,有些医生给那人吃了,疮就好了,要是你吃了就死了。不是对你说的,那个药不是给你做的,你拿来用怎么行呢?你要是学了佛法,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起纷争。你要知道,不论大小乘都要清净你的心。   

  如果你没有别的方法,念佛、念法、念僧,也能够清净。如果你想用别的方法对治来修行,你就观想。如果是多贪众生,就修不净观;瞋恨重的众生,就修慈悲观。如果贪、瞋、癡、慢、疑能清净,你也就了生死。第一个不净观,你要是观成了,你就断了生死,不堕入三恶道;那是真正的不堕三恶道,不假别人加持,而是你自己的自净其意就能证得。你自己可以体会到还有没有贪心?如果有,你没成,你生死断不了;如果没有了,你已经断了。这是生死根本,修解脱道就要这样修。

  如果我以前跟大家说的方法,你都用不来,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久了,等你心里产生一种明了,有了智慧就能修观。第一个就修不净观,不净观就断贪欲。之后你就分析,你爱些什么。情爱还有可说,有些迷爱古玩的人,爱上了古玩,拿一个陶磁片:“这一个古玩可久了,三皇时代的。”或者说是好久好久,把古玩当成生命,反而不注意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爱,就是贪,就是愚癡、贪爱。如果谁把古玩打破了,就是断了他的生命。修道人就怕有所爱,你有所贪,走不了,你永远在这个三界轮转,走不了;若贪爱断了,就离开了。很多古德,在贪爱上试验的情况非常之多。

  我们修解脱道的时候,要经常这样观,一个一个去观。如果你不能观,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念的修了智慧了,你就修观;修了观,一个一个对治烦恼,渐渐就消失了。你不会起贪爱心,不论多好,你不会起贪爱心,就是不动心;不动心,心里就得定;得定之后,又产生智慧。因为我们的智慧不是很大的,所谓的一点点智慧,就从你念佛、念法、念僧之后,你才有这么一点点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很深的;你要使这个智慧再增长,越增长越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所说的“善用其心”,这个就是观,大家知道是怎么观了。但是我们对治什么呢?现在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财跟色。古来大德经常说整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贪财的,一种好色的,就是财、色。如果我财、色观过了,修学佛法的人才入门,才进入悟道。很多学法学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终不知道怎么样修道、怎么样入道,因为他那贪爱心、财色始终断不了,道始终入不进去。

  佛曾经告诉他儿子罗喉罗说:“你应当精勤观想。观想什么呢?身、口、意,就观想这三业,千万不要放逸。若你见色,不要起贪心,口里头不说这种贪爱的话,意里头不起这种念头。”这个很难。我们说人到老了可以不想了,不对!老了更想,如果老了不想了,那是错误的。问问那些老年人,还爱不爱财?还好不好色?他身体是做不成了,内心的意念可越加重了。这是祸根,你这样怎能入道呢?所以佛告诉罗喉罗:“你一定要勤观身、口、意三业,不放逸,这就是你主要的修行道路。”

  所以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时时意念这样想,口里这样念,身体这样做,就是三业清净。因为你时时念三宝,你就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你就不敢去做坏事,心里不敢起坏念;等你一起念头,马上就能止住,信心就有根了。第一念起,第二念又止住了,也就是身、口、意不会发生,在意念上就断了,这就叫修道。佛给罗喉罗说:“假使你把持住了身、口、意,这就是修行的要道,以这个修道就可以了。”离了三业,还修什么呢?

  我们想一想,我们不是起心动念发之于身口七支,你又怎么会造业呢?不论善业、恶业,造善业也好、恶业也好,都是由你的意念而发动,支配你的身口而去做;如果是这样,勤观三业。

  但是在三业当中,主要对治的是什么呢?财和色。一切世间上的zai 难、祸害,无非是发生于财、色,离开这两种就没有了。为什么他要贪财?为什么他要好色?愚癡,没得智慧。所以,要对治愚癡。愚癡是什么呢?邪见。就是他的想法,有点不正确,就是邪道见。要能够对治邪见,对治愚癡了,这些念头不会生起。所以菩萨在修道的时候,他要制止身、口、意三业,让他逐渐的发生智慧,越发生智慧,越能消除障碍;越能消除障碍,智慧越增长,这两者相生相长。你要是使这个身、口、意的善业增长,恶业就消失;如果制止不了,恶业增长,善业就消失了。

  恶念跟善念,表面上说是两个,实际上就是你心里起念的一个念头,一念。众生跟佛平等平等,如果你有贪、瞋、癡,就是众生;没了贪、瞋、癡,就是诸佛,众生跟佛没有差别的,就在一念心当中。

  你最初开始修道的时候,怎么修?怎么能入?要观。如果你观不成的时候,可以对照着观。怎么对照呢?你一观到佛的功德,观佛所作所为,我应当学佛,我应当怎么样做。佛怎么样成就的?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告诉你要怎么样做,这就叫法。法就是方法,就是方便善巧。若是对你说的,你依照佛对你说的,你这样做就好了。你没遇见佛,你把佛所说的法,按照对你合适的法去修。

  有的法,你修观修不起来,内心太散乱,一坐下就睡着了,观不起来。你怎么办呢?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来对治,等念完了还是得修观。因为念只是口声,你的意还没能够跟佛、法、僧结合在一起,僧就是你自己的清净,法就是你的观想思惟,佛就是你原来的本性,这是大乘。如果你现在做不到,找尊佛像观想释迦牟尼佛;之后,看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之后,想那些清净的僧人。清净的僧人,虽然是没有完全修成道,他能脱尘了,离开世俗,就比我们在家的清净得多,我想大家都会承认的。这样你就可以初入佛道之门。

  你如果这样的逐渐增长,逐渐的训练你自己,磨练你的心,你的智慧渐渐明了,业障渐渐消了,道也就渐渐证了,这个时候你就发出一种神通。明瞭就是通的意思,光明是没障碍的。像日光、月光、灯光,你如果隔起来,还是有障碍的。我说的光明是佛光、是智慧光,这种智慧光什么也障碍不住。就是你自己的心光,心光是什么呢?是慧明。这个智慧的光明是遮挡不了的,只有你自己的邪见无明遮住了,你自己的烦恼把光明遮住了。如果你烦恼轻,智慧增长了,那个光明就越来越显现,这样子你逐渐的就能入道了。入道了再修,就深入得多了。其中,各部经所说的非常多,但是就看你是什么因缘,你听哪部经就随哪部经入道,但是你最初下手的时候一定得这样做。

  刚才有位道友问我说,佛经的名相很多。佛经的名相,你不要去执着。食,就是贪财、贪色。不贪财、不贪色,就是我没什么渴爱的。你先磨练你的心,不要讲名词。你要想真正的清楚,就看《教乘法数》,你可以去查,也可以看看《百法明门论》,法就有一百种,我说的只几种而已,你可以从《百法明门论》去学名相。

  凡是这些名词,底下一定有个涵义。说贪,贪什么?它的涵义就是贪财、贪色。贪财,也不过是一句话,怎么样贪法?贪到什么程度?像我们士、农、工、商一切百业,我们开画廊、开画展,经营费用,这算不算贪呢?如果你在工作,给人打工,一个月你出了劳力,收了他给你的待遇,这算不算贪呢?如果没这些费用,你又怎么能生活呢?这是正当的。

  怎么样子算贪呢?你挣了五十块钱,一心想挣一百块钱,乃至向老板讨巧,或是出些个点子,或是打些个主意,意外的想得到,这就叫贪了。或者买彩票、买奖券,或买乐透奖,一下子发几千万,那不晓得多少年。买的人多,得的人只一个。出彩券的永远赚钱,这就说明了得不到的人太多了,不然大家都得了,他赚什么?还拿什么来给你?这就是贪,非分之想、分外之想,都叫贪。若衣食已经满足,还没完没了的去做,这就叫贪了。如果我们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我想去挣几个钱,你再说我贪,我就不要活着了。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还有一个理解力。你虽然这么穷,贪心很大;他虽然财富很大,他有舍心,他没有悭贪之心。那就是说,看你肯不肯布施,你吝啬不吝啬。

  为什么说我们被财、色捆住了呢?我跟大家提一个故事,大家再参一参是不是这样子。这个故事也算是真事,我们东北,有一位在佛经上说是大富长者的人,他土地很多,财富很大。他一天到晚就发愁,总愁不让他的财富损失,怎么还能增长,所以他考虑很多;因为他家大业大物大,不能不考虑。可是他跟前的一个放牛羊的孩子,早上出来,把牛羊摇出去,晚上摇回来,出来、进去一天都是唱歌,欢欢乐乐的。于是这位老板娘,就跟老东家说:“你连那个放牛的娃娃都不如,你看人家一天唱来唱去的,你看你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老东家说:“你看他很高兴啊?我明天就让他不高兴。”老婆婆不信。他说:“我跟你打个赌,看我明天就让他不高兴。”

  晚上这位老东家就拿着一锭银元宝,搁在他喂牛的槽里面。这个小牧牛童晚上喂草,就看见一个元宝,哇!高兴昏了,他也没考虑这元宝怎么来的,拿着这元宝,很喜欢。打主意了,就想制一套衣服,又想去投资,或者自己买点什么小东西再生产。他也不唱了,出去也不唱了,回来也不唱了,不晓得这锭银子该做什么好,整天就在那里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位老东家的老婆婆一看,这孩子真的这样了。她就问那位老东家:“你怎么害得他这样了?你看他愁眉苦脸的一天,简直也不唱了。”他说:“很简单,我今天晚上,我跟他一说,明天他照样唱起来。”老婆婆还是不信。

  晚上他就到那牧童房里去了,他说:“我那天搁在槽里一锭银子,你看见没有?”那小孩子很老实,说:“看见了。”“那是我放在那儿的,我看你有没有贪心,是不是好孩子。”“你害得我都睡不着觉,拿去吧!”第二天他果真又唱起来了。   

  之后,这位老东家就跟他老婆婆说:“我这么大财富,我能睡得着吗?一锭银子就让他折腾成那样子,他要是像我这样子,他不是愁死了!”

  我讲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参悟一下,我们是不是这样?我们也许不同,总是想积累一点,怕丢掉了。经营商业也是这样子,做学问也是这样子,你若不进,一定要退,你想保守,恐怕守不住。这叫贪,贪得无厌,在我们佛教说是看不破、放不下。

  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个过程,都如是打算,你还怎么修道啊?你怎么入道啊?什么都考虑,就不考虑我什么时候死。一提起死,就恐怖、害怕,不想死。但是你想也好,不想也好,死是必然的、决定的,也是你抗拒不了的。我们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你参一参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有人不死,或者都不死,我看这个地球老早住不下了。必定得死,每一个人都知道必定得死,但是每一个人的心,永远不死,这个贪得的心永远不死。我们想到这点,你放下一分,你就自在一分,你放下十分就自在十分;你一分也放不下,你一分也解脱不了。这就是贪。

  发脾气跟贪是两回事,好像相仿,但不是一个。有时候,人的瞋恨心来了,什么都不顾了,他的财富都不要,连妻子儿女也不要,就是要把气洩出去。但是这个气没等洩出去,命都丢了,每一个人就是这样。对一个修道人而言,瞋心更厉害,“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当你的瞋心发动的时候,什么智慧聪明都没有了,很现实。你自己看不见,你在发脾气的时候,你的面貌,你的音容形态全变了,你自己不感觉到。

  我在纽约有一个皈依的弟子,他们俩夫妇都皈依我。但是他俩看不破,一点小事就吵,吵起来就没完没了。有个女儿十七、八岁了,一家就三口人。为什么吵呢?要是一问,一点事儿都没有。或者先生把碗搁在这儿了,太太说:“我正要用这个地方,你把它搁在这儿来挡我!”拿开就是了,她不,她要跟先生吵。我们每个人吵架,必然的规律,就是把以前成股的烂帐都拿来了,越吵越没完。你们大家吵过架的夫妇道友们,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还牵扯好多,永远扯不清了,怎么扯得清,又不就事论事,类似这事儿谈来很多。

  她女儿也感觉很苦恼,就来找我。我说:“他们正在吵的时候,你劝也劝不了。妳拿你家的照相机,把你爸爸妈妈吵架的样子照下来,你去洗,洗完了就给他们自己看。”她照下来,就搁在那儿,她妈咪一看吓坏了,说:“这是谁啊!”她女儿说:“不是你吗?妳那天跟爸爸吵架,我照的。”她看了半天,不开腔了。之后,她先生也看了相片。之后,她天天来拜忏。我说:“你拜忏的功德一点都没有。为什么一天到晚起瞋心?”她说:“他不讲理啊!”我说:“他不讲理就是你不讲理啊!他不讲理,你讲理,就没吵的。若他不讲理,你更不讲理,你们两个就吵。其中有一人讲理,还会吵吗?”我说:“你好好看看你那个相片。”这个方法还是好的,两人以后想要吵架,看看自己相片。渐渐的,瞋恨心就消失了。

  我们做很多事的时候,往往充瞒瞋恨心,没办法。修道者就没有瞋恨心了?恰恰不然。我在大庙里头住过,我们参禅的道友们,脾气非常大,平常是压着的,要是一点着,无明火三丈。他在修的时候就观,越坐火越盛。话头,他看得很好,机锋转语也答得很多,就是脾气很大,放不下,一触到就火冒三丈,这能算得道吗?这不能算得道,所以瞋心很难降伏。   

  应当怎么样来修持?如果这个人心地慈悲,不论他长得多丑,相貌怎么不好看,谁见到他谁喜欢。我跟大家举个例子,广钦老和尚你们都见到了吧?他的样子多难看啊,但是谁见到他都磕头啊,都很高兴。
  还有,今天李居士拿着弘一法师的相片给我看,弘一大师五十多岁就老得很,为什么谁见到他都喜欢?他已经修得内心有德了,他感人,一看那相,你就受感动,他永远也不发脾气,永远是那样子。只是,你惹着他了,他本来是该生很大气,他不生气,他只是不说话。弘一法师还有一个特点,他要是哪件事不高兴了,他第一个不吃饭,第二个不说话。你给他端来饭,早上端来如是这样子,中午端来又这样子。

  在青岛的时候,不知道弘一老法师跟谁生气,也不晓得是谁得罪他,他也不说话。我跟传贯法师就紧张了。我们想,别人没接近他,或者是我们俩得罪他了,或是惹他烦恼了,我们就给他求忏悔。他就摆头:“跟你们毫不相干。”跟我们毫不相干,那是他自己的内心了,他是对治他内心的烦恼,他用这个方法降伏。他就是这样修的,他绝不说一句话伤害别人。他自己烦恼了,他自己压迫,他就忏悔,不吃饭,不跟你说话,跟谁都不说话。

  每个大德都不同。我亲近的这几位大德,各人有各人的特点。虚云老和尚就不同,学禅宗的就不同。老和尚的脾气很大,但是有个特点,我们这些小和尚在他跟前,你再怎么样,他都是非常慈悲的;如果你是常住的执事,或者是负的责任越多,他对你责备越重,这就不可思议。每个大德你可以从他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他是以身作则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