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舍与财富

施舍与财富

 早些年我到广东、福建、江浙等地时,非常感慨于沿海一带民众的公益心。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各种祠堂、寺庙、道路桥梁、碑刻等等公益建设,这些都是村民集资修建的。其中很多是数百年的古迹,由此可见乐善好施之风不是从富足之后才兴起,而是古已有之。

  而在内地,这种风气却很少看到,私家房屋的整齐与公众事业的破败,对比非常明显。在国家的“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实施之前,很少有村子能够集资修路,村里的道路多半很破败。也很少有寺院、神庙、祠堂等等,凡是需要集资建设的事,都比较少。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凡是乐善好施的风气盛行之地,普遍比较富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很少有公益事业的地方,多半相对比较贫困。越不愿意布施就越贫穷,越贫穷就越生悭贪之心,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许多yi si  lan聚居区比较富足?比如中东、我国新疆等地都是资源丰富、民众相对富裕。因为他们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中,提倡将收入的十分之一捐出来做公众事业。布施生财富的因果规则是不受宗教观念束缚的,只要做了,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喜好布施的人,自然会感生到资源丰富的地方。至于因好争斗而感生战乱,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前不久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佛法兴盛、乐于布施的西藏那么贫穷?我们都知道牛羊值钱,藏民家家户户大片的牛羊折合成实际财富其实并不少的,只是藏区的偏远与闭塞不能让这些财富转变为现金而已。再则,藏民普遍信藏传佛教,很重来世,故布施之回向发愿多在于来世,其福报在现世成熟的就少了。现在许多内地及海外地区,密宗勃然而兴,许多人闻即生信。一些人书都没读过几句,那么多那么难懂的藏传佛教咒语却一学就会,这恐怕是与轮回转世有关。袁枚说过“书到今生读已迟”,我更乐于相信许多事是宿世种下的因缘。

  为什么有些杀业很重的地区生活能够相对富裕?财富与灾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布施对应的是财富,杀业更多是表现在疾病与zai 难方面。欧洲自古以牧业为主,所以欧洲在历史上得烈性传染病的概率及烈度要远远高于东方农耕区。工业革命兴起后,欧洲转向规模化养殖,直接从事杀业的人就少了,所以烈性传染病就没有远古时期那么猛烈了。医药的进步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力使然。病随药长,疾病随时在与医学赛跑,阴阳永远会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不可能有一方长期占压倒性的优势。除非是从根本上消除了杀业,才有可能真正减少疾病以及战争。而藏区同样是牧区,但历史上的战乱与瘟疫却少得多,这是因为佛法观念的兴盛,在造业的同时,人们也在用佛教的方法化解罪孽。

 我有位朋友在昆明小资扎堆的钱局街做了几年服装生意,店小乾坤大,也算是见识了许多人生百态。

  一些富家少奶奶闲得发慌,就经常以逛街购物为消遣。高兴了自然要买东西;心情不好,更是疯狂购物填补空虚。家中有三五百件衣物及鞋子的很常见,一些女人说起自己家中的衣服与鞋子,绝大部分只穿过一次,还有许多买回去标签都没拿掉。她们并不是需要,只是在花钱的过程中填补心中的空虚。还有一个老顾客,养了一个贼靓的踢球的小子,到处飞来飞去给他捧场子,送车子讨他欢心。厮混了几个月,那小子傍到一个更疼他的姐姐,一脚踹了她。她那阵子时常到我朋友店里借“买”浇愁,发牢骚。

  像这种“购物癖”,越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越多,这都是心理极度空虚的表现。这个时代,空洞空虚、急需填补的心太多。饱暖思淫逸,许多脑残级的事都是心灵空虚惹出来的祸。

  钱是个好东西,可有了钱不见得更快乐,心上的空洞哪里是钱能够填补的?有的人侥幸生得好命,到人世间就是来消耗福报的。他们不懂得福报的来源,不知道福报也是有定数的。人的欲心是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这个黑洞只会越撑越大。一味地索求,只会越来越空虚。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学会与体会施予之乐。施予的过程中,那种快乐与满足感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的。而且在施予的过程中,人的心态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柔和,越来越安乐,这种心态就是在造就自己的未来。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培养他的怜悯之心和乐于施予的习惯,才是交给孩子一把真正能打开好运之门的金钥匙。

  财富从施舍中来,而富贵布施易,正是积福的优越条件。为什么不好好为自己积点福,让自己的生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呢?程派《锁麟囊》中有一段唱词:“我正富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富贵中人,一念善心就可轻而易举地做成很多善事,积下极大的功德。

  这次在玉树地震的募捐直播晚会上,我注意到陈光标的气色,鼻子黄亮饱满如老蚕茧,较之上次露面时远甚。按相理而言之,这是财运极好的典型表现。我没有了解过他的经营状况,但从他的气色中完全可以断定其财富横溢的程度。布施就是下种子的过程,种下的种子很快就能开花结果,而收成是远远多于种子的。

  许多富人都很喜欢布施,微软的比尔·盖茨、福建福耀集团的曹德旺就是典型的代表。数十乃至数百亿地捐助贫弱群体,这就是菩萨行。我与不少富人有过诸多交往,发现他们无一不是乐于布施之人。许多人仇富,恐怕与不太了解这个群体有关。有的人处世低调,他们的善行只是不为世人所知而已。为什么一定要拿出点钱就满世界嚷嚷?陈光标的高调是为了带动社会的慈善行为,而更多人的低调是在积阴德,都是尚德懿行。比如在昆明投资的黄如论先生,其各种慈善捐资至今累计已近10亿,但知道的人却并不太多。即使在昆明本地,随机去问,知道身边有这么一位大慈善家的人也比较少,远不及陈光标先生之如雷贯耳。

  财富越布施越多,而越贪越悭越少。乐于布施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贪求不足、分文不舍就会进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习气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在轮回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性。富人好施,就是与生生世世带来的习气有关,这就是良性循环。

  那这么说起来,贫寒之人是不是就没有了机会?布施还要看心态,贫寒人家,一念不忍之心,箪食瓢饮之微薄布施,就是功德无边的善举。发心之诚切与否是最重要的。

  实在没有财富布施的人,种种帮助人的途径皆是布施。安慰人是无畏之施,献血是布施,做义工是布施,举手之劳帮人一把也是布施,看到导人向善的帖子帮顶一下也是布施……只要有心,种种布施途径无处不在。

  佛教中的施食就是最简易的积福之法。念几遍普召请真言及变食真言等,一次施食,千万饿鬼皆得饱足,甚至因此而得超度。如果有开了天眼的,看到那种宏大场面,古代大富人家在大灾之年开赈灾场也不过如此。你想想这是多大的慈善行为?而所需不过七颗米、一小杯清水而已。当然,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心。再贫寒的人家,一天也不会缺了这七颗米。一元钱的大米,够你天天施食一两年了,而积下的福德很快就能改变你现世贫寒的状况,未来生生世世之富足更是不可限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