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四十年学修心经心得
2008年8月12日
湖北黄梅四祖寺第五届禅文化夏令营
谢谢主持人对我的介绍。我很惭愧,没有主持人介绍的这么光彩,自己经常还是尾巴夹得紧紧地在做人。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是“对心经的学修”,我觉得净慧老和尚提出的这个题目非常好,为什么好呢?因为我自己学佛四十年来,感觉对我启迪最大的应该就是《心经》,今天我要给大家汇报的,就是四十年来学修心经的一点心得。
说老实话,我年轻时正好遇上文化大革命时代,那个时侯哪有书读呢?更没有佛经可读。幸运的是,我下乡的地方是在江油,而且是在江油的崇华镇,恰好就是海灯法师被发配回原籍的地方。有一次我到镇上去赶集,看到街上挂着很多条大标语,其中一条是“把反动武术权威范海灯揪出来示众!”当我十多岁的时侯,就知道了海灯法师,不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六十年代,海灯法师在四川、在上海都是相当有名的。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佛教,也不知道佛教里面有哪些著名的法师,只知道成都的寺庙有文殊院、昭觉寺,小时候也经常进去玩。但是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佛教人物,那时候只知道有海灯法师一人,一提起少林寺的海灯法师,那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啊!1962年,海灯法师从上海回到四川,在成都体育馆表演过一次武术,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报纸都对此做出了报道。所以当我在街上看到批斗海灯法师的标语时,相当激动,我记得其中还有一条标语是“**反动武术权威范海灯”,马上就到处问街上的人:“那个范海灯住在什么地方啊?”有人就告诉我说,那个范和尚现在住在什么街什么巷,怎么走。于是我跑到了海灯法师那里去,我们那时候是以红卫兵的身份下乡,老和尚见了我们也是很客气的。
海灯法师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像现在媒体报道的那么糟糕,实际上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幽默,非常有学问的一个老和尚。大家知道,我们四祖寺这里的慧公老和尚,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法徒弟。海灯法师是1956在云居山跟随虚云老和尚的,虚云老和尚把云居山建设得规模初具的时侯,就把第一任方丈的位子交给了海灯法师。因为海灯法师在四川是读过大学的,在五十年代初,不管在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大多数出家僧人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像海灯法师这样从昭觉寺出来,又在四川梓潼七曲山待过的僧人是少之又少。现在四川旅游把这个七曲山吹得很牛,不过这个山本身就很牛,它是文昌帝君的祖庙,本来是道教的,但是后来道教衰败了,就由佛家僧人来住持这个庙。现在每年高考前,都有不少来自成都、重庆、上海、广州的家长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烧高香。因为文昌帝君是主管人间考试的,文曲星都归他管。海灯法师到云居山之前,曾经是梓潼七曲山大庙的方丈,本身就是个有身份的人,而且文化程度也好,在云居山,他是第一个给僧众讲《法华经》的法师。海灯法师是很有身份的人,而且得到了虚云老和尚的传法,得到了法卷。
我们见到他老人家的时侯,都非常兴奋。海灯法师那个时侯非常简朴,那时侯本来就穷,他就每天吃点玉米面粥,吃点红薯,他也是过午不食的,每天打扫卫生这些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早上4点多起床,6点钟用餐。他有一个小锅一个小灶,都是自己做饭。他住的房子是茅草搭建的,有两间,一间用来休息,一间就是厨房,还有个小院子可以用来练武。这套房子连院子一起总共可能只有40平米的样子,那间小厨房只有三、四平米。当时他和范应莲住在一起,睡得是绳床,因为他不倒单,所以只需要这么一尺见方的地方。范应莲要倒单,要睡下去,但是睡的地方恐怕也没有两尺宽,有个1米8左右长度的很简陋的木床。外面的那个小院子,大概有2米宽,8米长,平常用来练习武术。我在海灯法师那里,没有跟着他老人家学武术,而是希望学佛法。我一提出这个要求时,他一句话就给我打断了,说:“你哪里有资格学佛法?”我那个时侯还是有点厚脸皮,就天天黏着他,求他传授点佛法。他老人家也没有雅兴教我,他说要教就要教出家的比丘,教那些高材生,我是个连佛法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知青,什么都不懂,如果我真的要学,他就推荐一个在成都的法师给我。于是,他给在成都的本光法师写了一封信,请他来教我。本光法师何许人也?是太虚大师的徒弟啊!所以呢,我这个人其他方面不行,在学佛的福报上还不错,海灯法师是虚云老和尚的传人,本光法师又是太虚大师的传人,民国时多年在汉藏教理院、文殊院、金陵大学讲课,解放以后也在中学里讲历史,他带学生简直是专家。
回成都参拜了本光法师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皈依,然后教了我皈依默观次第,第二步教的是《心经》默观次第。大家都知道,入了佛门,就要修止观,如果不修止观,没有功课,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一个正信的居士,肯定要修止观。这个止观该怎么修呢?如果没有正知正见的扶持,我们学修佛法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大家都知道,三皈依的时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什么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本光法师对这个三皈依有着很详细的说明。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僧?他会在教理上一一为你进行深入的介绍。当然还要念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日常都要念一念。为什么要念呢?他又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在颂忏悔偈的时候为什么要忏悔,也进行了相应的说明,最后就回到了《心经》上。本老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不可能学大经大论的。《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精要。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般若。老佛爷一切经典都是在说般若,一切佛法都是从般若中流出来的,所以般若为诸佛之母。”但是六百卷的《般若经》太浩大了,文ge时期也无法找到,连很多大寺庙里面都没有全本,只有以前皇上敕封过的寺庙,皇上颁发过《大藏经》的寺庙,才可能有完整的《般若经》。一般的寺庙,最多就是《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楞严经》这类经书,怎么可能有全套的大般若经呢?根本就不可能。像成都的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这三大丛林都有藏经楼,本来都有完整的《大藏经》的,但是通过文ge、反右、土改,**一切牛鬼蛇神,这么一番折腾之后,谁敢去动这些书啊?好在文殊院因为当时的部分红卫兵中有对佛法有深厚感情的人,好歹是把那里的藏经楼给保住了。文殊院里,从清代到现代的文物也相当丰富,也是给保下来了。成都昭觉寺虽然是最大的丛林,但是在十年浩劫之中,里面的殿堂、文物全部都被毁坏殆尽,一点都没有留下来,只有文殊院的东西得到了保存。
本光法师只给我们讲《心经》,一个是因为我们年轻,一个是因为文ge的时侯不可能有大经大论可学。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经本身就是浩瀚般若经的心要。心经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有般若经的思想,还是一个佛学的总纲。我们说唯心、唯物,也就是色与心的关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的生命现象、精神现象都可以从心经里面找到答案。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这样的铺设,全部的唯识学就是在这个框架里面展开的。人的精神世界、精神运作,都是从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里面展开的。学过唯物主义的人都知道,没有物质又哪里有精神呢?没有自然人,哪里会有社会人,精神人呢?自然的人就是色,我们的地球、宇宙、物质的存在,用心经的话来说,一个“色”字就可以一网打尽。为什么可以一网打尽呢?唯物主义说,物质是第一义的。那么,什么叫物质呢?很多搞哲学的人未必能把物质这两个字说清楚,不信我们大家可以现场试一试。我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谁能把甜和咸的感觉说清楚,让大家都认可呢?我这里可以发一万元奖金,让大家都试一试。我们想一下,这个能说清楚吗?《易经》里面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岂不可见乎?”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大家习以为常,见惯了的、熟视无睹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严格来说,我们都说不清楚。甜和咸之所以说不清楚,就是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糖和盐只要放在舌头上,心里面一下就清楚味道了,但是要用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出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什么叫物质?就算看了很多哲学书,大家都没有一个通解来解释何为物质。另外一个,什么叫精神?也是没有通解。但是如果我们学习了心经,通过玄奘大师对唯识学的阐述,我们对物质和精神就应该比较熟悉了,比较容易地进行把握了。如同吃了糖,就知道是甜的;吃了盐,就知道是咸的一样,对心经的感觉,就比较熟悉了。
我自己学心经已经四十年了。一开始在本光法师那里,他老人家并没有把心经抄给我去读、去背。最初的时候,听到有些师兄在跟着师父学心经了,觉得很羡慕,自己去求了几次,老和尚都说,你现在还早,才刚入门,要缓一缓才行。我就感觉心经是很宝贵的,并不是来了就可以学的。有一次,我自己翻《西游记》看。文化大革命虽然厉害,但是《西游记》因为有毛泽东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表扬,《西游记》就保留了下来,没有被烧掉。我在看《西游记》的时候,看到鸟巢禅师送给玄奘大师一本《心经》,并说这是“成佛之会门,佛法之总要”,地位非常崇高,还告诉他“西行时若遇一切zai 难,但诵此经,一切zai 难都会化为祯祥。”《西游记》的作者当时是把《心经》叫做《多心经》的,说是有《多心经》一卷给玄奘。我这里一说,肯定很多人都要笑,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怎么被作者断成了多心经呢?这就证明佛教到了明代的时候,大家对名相的感觉已经很差劲了,但是也不妨碍当时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认可、认同,并把佛教的修为当作一种习俗和自己的生活习惯。我从《西游记》里面看到了完整的心经版本,看到只有260个字,马上就抄下来背诵。我那个时候年轻,记性也好,看了两遍就能背诵了。那个时候,不是吹牛,人民日报社的社论,我看三遍就能背诵,强文博记,我确实还有点功夫的。
心经背到以后,我就去找本光法师说:“师父,我能背心经了。”师父很吃惊,也就默认我学习心经了。我那时的发心只能发在对佛学的学习上,因为发财无路、工作无路、升官无路,到处都在闹革命,只有时间很多,可以自己掌控,所以就主动亲近这些老和尚,天天和他们泡在一起,黏在一起。我那时候进步还是很快的,不过一年时间,师父就把心经的默观次第传给了我,要我好好学。我就每天一早起来打坐,把本光法师传给我的默观次第的几千字在肚子里面呼噜呼噜滚几遍,晚上睡觉前打坐,又把这个滚几遍。那时候,我对心经的感觉只是新鲜、稀奇,什么“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而本光法师的默观次第详细剖析了心经的内部结构,把里面我们不懂的名词术语非常清楚地介绍出来了。不仅是介绍,还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感觉。怎么感觉呢?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每十年,对心经的感觉就会有更上一层楼的畅快。我从1969年开始背心经,到2008年也都40年了,对心经的感觉,开始是作为一个佛教的理论框架,通过五蕴的色受想行识,通过唯识学的理论,逐渐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