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辨中边论颂讲记

辨中边论颂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科判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讲解弥勒菩萨《辨中边论颂》的涵义,主要参照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大家听闻之后,要反复研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及科判,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从大智慧中流现的具加持的注释,一定能如理通达弥勒菩萨的密意。



全论分四:名义 译礼 正义 末义

甲一、名义

辨中边论颂



能诠为“论颂”,所诠为“辨中边”。所诠中,“辨”是显了分别,“能辨”是无误拣择的智慧,“所辨”是中、边。“中”指离一切边的真实性,或称真如、实相、实际等等;“边”指常断、有无、一异、能所等与真实性不符合的戏论。“中”和“边”就是本论所辨的主题。无误辨别中、边的论颂,称为“辨中边论颂”。



甲二、译礼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依照藏王赤惹巴巾的钦定译经规则,要求翻译经藏之前,顶礼佛菩萨;翻译律藏之前,顶礼一切智智佛;翻译论藏之前,顶礼文殊菩萨。本论属于论藏,因此译师顶礼文殊菩萨。



辨相品第一



甲三、正义论体分二:一、总标略说 二、其义广说



本论依照弥勒五论“大海波浪式”的演论方式,首先安立论体,从总体上标显全论由七部分组成,之后依照所标详细解说每部分的涵义。



乙一、总标略说

唯相障真实,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得果无上乘。



“唯”是显示决定之义,即全论所辨明的内容唯有七相:一、相;二、障;三、真实性;四、修对治;五、修分位;六、得果;七、无上乘。

七相可归纳为二相,即三乘共相和大乘不共相。前六相属于三乘共相,因为所诠义涵盖了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道相。此后,为了显示大乘不共于声缘乘的特点,而辨明无上相。属于三乘共相的前六相,又可归纳为境、行、果三方面,境是所知之境,包括所知体相、所断障碍和所证真实三相;行是能修之道,包括修诸对治、修之分位二相;果是彼道所得之果。

问:何故前六相按这一次第开演?答:由辨明所知之境,方能引生正见;由安住正见串习,方为修诸对治;由修对治断除诸障,方能得果。因此,首辨所知之境,次辨能修之道,末辨所得之果。对所知之境,又依次先辨相、次辨障、再辨真实性,原因是:首先辨明轮回和涅槃的体相,才能无误舍轮回、取涅槃;而欲取涅槃,又唯一依赖于断障,因此在辨明轮涅体相后需要辨“障”;诸障是由不明真实性的无明所引生,唯有依靠见真实性的智慧断除,因此辨障之后要辨真实性。辨明了“真实性”,就能缘真实性修诸对治,由此断障而证果。因此,在辨明真实后,接着辨修对治、修分位和得果。



乙二、其义广说分二:一、所知共相 二、大乘不共之相

丙一、所知共相分三:一、所知之境 二、能修之道 三、彼道之果

丁一、所知之境分三:一、所知体相 二、所断障碍 三、所证真实

戊一、所知体相分二:一、杂染之相 二、清净之相(杂染指轮回,清净指涅槃)

己一、杂染之相分二:一、杂染之相 二、如何杂染

庚一、杂染之相分三:一、按实相说 二、按现相说 三、入彼等义之理



辛一、按实相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按实相说”,是指按轮回的真相无有增益、无有损减地诠说。颂中有很多“有”、“无”,是指运用观名言量(观察名言的如实智慧)辨别时,有者应承许为有,无者应承许为无。这样就是如实抉择了诸法的真实性,契合了不堕增益、损减二边的中观之道。(有者承许为无,是堕损减边;无者承许为有,是堕增益边。)

以下就对轮回辨明何者是有、何者是无。这里要定好所辨是轮回的真相,能辨是分别妙慧。辨别时,名言中成立的,就安立为有;不成立的,就安立为无。这是辨的方式。



虚妄分别有



对这个“有”,要从“何时有”、“何法有”、“何故有”三方面加以分析认识。

何时有呢?在不清净位有,也就是在似现不清净轮回现相时有,简别不是在超出轮回的清净位,像圣者入定时就不能安立这个“有”。

何法有呢?仅仅是虚妄分别有。

何故安立有呢?有两个原因:一、在不清净位的迷乱识前,不可否认有轮回显现;二、显现的根源必须承许唯是虚妄分别心,离开虚妄分别心不会有任何显现。(不然,如果否认轮回显现,就堕在谤无三世、六道、业果的断见中;而否认轮回的根源是分别心,也堕在无因生或自在天等非因生的邪见中。)由“无欺存在轮回的显现”和“显现唯是心造”,就成立了轮回的体性须以虚妄分别安立为有。

比如,做梦见到了草原上万马奔腾,抉择这个梦的体性,就知道:在梦位不可否认有梦相的显现;而且这些梦相一一都只是梦心自现的,除了梦心,没有另外的骏马和草原。不然,在一张小小的床上怎么会有万匹骏马和辽阔草原呢?因此,对于梦位,要安立“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对于“无”,也从“何时无”、“何法无”、“何故无”这三个方面来作观察。

何时无呢?在似现轮回相的不清净位无,也就是,不但在清净位,就连不清净位也本来无有。

何法无呢?能取和所取无,即本来无有像显现那样的能取和所取(别别分开的心和境)。也就是,在不清净位的虚妄分别心中,不可能成立二取。

何故无呢?答:比如手和茶杯是分开来的两个法,就可以用手取茶杯;而手和自己分不开,就不能自己取自己。同样的道理,对于同一个识,是没有办法成立能取和所取的。

比如,梦中妄现心在取心外的骏马和草原,事实上,像显现这样的能取和所取,除了以梦心遍计假立之外,并没有自体成立,既没有心外的骏马和草原,也没有骏马和草原外的心。因此,对于梦位,要安立“于此二都无”。

这样抉择下来就知道,轮回是有虚妄分别心的,也称为不净依他起识;而二取是本来无有的,或者说这只是遍计假立的,因此称为遍计所执。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此虚妄分别心中,唯有二取空的空性,也就是在有法虚妄分别心中,唯有法性二取空(或圆成实)。于彼二取空的空性中,也有此虚妄分别心,也就是在法性二取空中,也有此有法虚妄分别(或依他起识)。

由此就明了圆成实和依他起识之间是自性和具自性者的关系。圆成实——二取空性是虚妄分别心的自性,虚妄分别心则是二取空性的具有者,二者像热性和具热性的火一样。

这里要明白,圆成实并不是证悟时才有,不证悟就没有。不然就成了在圣位才新生的有为法,并不是本来圆满成就的真实法性。因此,二取空的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本是轮涅一味的平等性。

问:既然轮涅平等,何故说二者具有差别呢?答:虽然圆成实性本来平等,但补特伽罗的能境有迷悟的差别。迷时不见无二取法性,反而颠倒见二取,是为虚妄分别;悟时不见二取,唯见无二取的法性自性,是为无分别智。然而,迷时,分别心也不离无二取的法性,因此论中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这样抉择下来,就能认定杂染的体相是虚妄分别有,能、所二取无。实际上,轮回时,有的就是分别心和它的法性二取空。抓住了“唯心”和“心的无二法性”这两点,就抉择好了轮回。弥勒菩萨用以上二十个字就指明了轮回的真相。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以上述原因,在《般若经》等中就不偏不堕地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名言中,虚妄分别心是无欺有的,因此不是空;虽有虚妄分别心,但像显现那样的二取根本不成立,因此也不是不空。肯定地说,于轮回法,空的就是二取,不空的就是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法性。(注意,这里“空”和“不空”是“无”和“有”的意思。)

用观名言量善辨有和无或空和不空的差别:

在世亲菩萨的注释中说:“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意思是说,如果在此法上非有彼法,就由彼法观为空,也就是此法由彼法空。而余留的法并不是无有,因此要如实地知为有。

比如,在错乱识误认花绳是蛇的时候,什么法空呢?蛇这一法空,绳上本没有蛇的缘故。这是说绳由蛇空。什么法不空呢?余留的绳和绳上无蛇的特性不空,也就是这二者要承许是有。

回到意义上观察,正当妄计二取的分别心现前的时候,什么法空、什么法不空呢?答:二取法空,有法分别心和它的法性圆成实不空(有)。以观名言量需要这样承许。不然,不承许无二取,就等于承许有二取,由此就犯了增益过;而不承许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法性有,就等于承许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法性无,由此也犯了损减过。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9-11 20:4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总结: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第一个“有”,是说在转生轮回阶段,虚妄分别心是有的,比如,凡夫当下唯有显现二取的识,而且这是现量显现的,因此是在心前无欺有的。

第二个“无”,是指正生轮回时,无有能取、所取的显现。比如,分开来的所取声音和能取声识是本来无有的。

第三个“有”,是指在分别心中二取空的空性以法性的方式有。比如,在显现带声相的耳识中,有能、所二取空的体性。

按照这样由“有故”、“无故”、“有故”,就无增益无损减地明辨了杂染的真实相,也就是认识了轮回虽现而不成立自体的真相,或者现空双融的自性。通达此理,就是契合远离有无、增损的中观之道。(了达虚妄分别和二取空性有,远离损减边;了达能取所取无,远离增益边,由此就悟入了杂染真相。)



辛二、按现相说(“现相”指分别心显现的相。)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



若问:梦心是什么呢?答:即梦中种种能取所取的现相,离开梦中的现相并没有梦心,因此要从观察梦相下手去认识梦心的体性(由见到梦相实无而现,就认得只是虚妄分别性)。

同样,虚妄分别是什么呢?就是由妄识变现的似义、似有情、似我、似了等种种现相。说“似”就不是真实,而只是虚诳之相。

以下解释四个“变似”:

一、变似义:似乎有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义。比如,我们会觉得佛殿里的佛像、鲜花、香味,都是心外存在的事。这是变似义。

二、变似有情:似有眼等六根的补特伽罗。比如,我们见到人和牛马等,会觉得是一个个有自体的有情。这是变似有情。

三、变似我:“我”代表第七识。谬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的染污末那识,恒时和我痴、我爱、我慢、我见四个烦恼相应,因此用“我”表示。

四、变似了:“了”表示眼等前六识,六者都是以了别为自性故。

以上“义”、“有情”、“我”、“了”合拢来,就是指根、境、识的二取现相。

分别心显现的外五义、具六根的有情、执我的第七识和取色等境的六识,都是本来无有而误认为实有的。这样的错乱现相不是无因生的,是从根源或现基——阿赖耶识中生起的,因此颂中说“识生”。也就是说,五义、有情、前七识这一切都只是由虚妄分别串习坚固而产生的能取所取现相,如同梦境。



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



这是从二取现相的性质入手,抉择轮回杂染的体性是虚妄分别性。第一句是说外境不成立;第二句是由所取境不成立,推出能取识无有;三、四二句是说,由“本无二取而妄现二取”,即得成立轮回显现唯是虚妄分别性;最后二句是由“非实有非全无”及“承许分别心灭即是解脱”这两点,成立虚妄分别有。

推理分三:一、外境不成立;二、能取识不成立;三、成立虚妄分别心有。

一、外境不成立

比如,对同一条河,人见是水,鬼见是脓,天人见是甘露。这样的水、脓、甘露,唯一是由人、鬼、天各自的习气成熟而显现的妄相,除了是自心所现之外,并没有心外的水、脓、甘露。这叫做外境不成立。(详细的理证和辩论,要参阅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辨法法性论释》。)

二、能取识不成立

能取和所取本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不观待所取,就不成立能取,脱离能取,也没有所取。这样从反面追问:没有所取,能安立孤立的能取吗?或者,没有所取的声音,能安立能取的声识吗?这样一问就知道能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以前面的所取境不成立为理由,就能推出能取的识不成立。由此证明二取本不成立。

三、成立虚妄分别心有

按这样思维:轮回恒时唯一显现二取相,抉择这一现相的性质,会发现:这不是境上实有二取而显现的,实际是本无二取而妄现二取。抓住这一点,往里追究,就能抉择到这样的妄相只是从心中自现的,而且这样的心只能说是虚妄分别性。

比如,眼前显现二月,二月的相就是实际无有而显现的。能认识二月是无而妄现,就知道它不是从外面显现的,唯一是从自己的心中显现的。再由二月现而非真,可以认识到这只是虚妄分别性。同样,从轮回现相是实无而现这一点,就能认定唯是虚妄分别的体性。

以下说两个成立轮回是虚妄分别的理由:一、非实有非全无故;二、许灭解脱故。

(一)非实有非全无故

显现的二取不是真实中存在的,也不是如石女儿般完全无有(即有错乱的显现),因此成立唯是虚妄分别性。

(二)承许虚妄分别心灭即解脱故

这一条是说不许虚妄分别性全无的理由。从反面观察,假使轮回凡夫全无虚妄分别,那就无从安立系缚和解脱。因为若全无虚妄分别,则纯是如实照见的智慧,不能安立是系缚,而没有系缚,也就没有解脱。但这和圣教量及自身的现量相违。因此必须成立有虚妄分别性,而且承许有此即是系缚,灭此即是解脱。实际上,离了虚妄分别心,没有丝毫许轮回,因此息灭分别心即是解脱。如《庄严经论》云:“解脱唯迷尽。”

以上从抉择现相的性质入手,成立了杂染的体相唯是虚妄分别。

小结:

轮回的现相唯是二取显现,基于这一现相不是实有、不是全无,就能成立唯是虚妄分别性(也就是由实无而现,认识到只是虚妄分别性)。

比如,怎样抉择梦的体性呢?方法是观察梦相的性质。一旦看到梦相不是实有、不是全无(不是梦中无妄相)之后,就知道梦纯粹是虚妄分别性。同理,通过观察轮回现相的性质,就能认识轮回的体性唯是虚妄分别,由此就明白,在虚妄分别心之外没有极微尘许的轮回法,也就能完全认定杂染的体相是虚妄分别。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注释中说:“因此,安立虚妄分别心为轮回的施设基或有质,乃是无垢之宗,谁也不可驳无此事。”“施设基”即施设之处。比如“我”是在五蕴上安立的,因此五蕴是“我”的施设基,同样,轮回唯一是在虚妄分别心上安立,因此虚妄分别心是轮回的施设基。“无垢之宗”指轮回唯心的立论,具足一切能立,无有妨害,是放之四海法皆准的不变真理。

世间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也在探究宇宙的起源或世间现象的本质,他们不但没能发现轮回的施设基,还由无明虚设了许多作者,都属于有垢的宗派。《楞伽经》云:“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外道中,有部派认为微尘是作者,数论派认为自性是作者,胜论派认为自在天是作者,还有宗派认为世界是由实有常法的补特伽罗或时间的相续所造。内道小乘,经部认为蕴聚是作者,有部认为缘是作者,都是具有粗、细过失的宗派。唯有“万法唯心”是名言中的了义宗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三、入彼等义之理分二:一、说三自性义 二、入彼之理

壬一、说三自性义

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

问:对于何者安立三自性呢?答:对于虚妄分别心安立(非无分别智)。问:如何安立呢?答:由分别心三方面的性质而安立。也就是,由境故,安立遍计所执性;由分别故,安立依他起性;由二空故,安立圆成实性。“唯”字表决定,指分别心除了三自性之外再没有其他性质。

一、由境故,安立遍计所执自性

这一念现似有外境而有二取现相,外境是本来没有而妄现的,因此这一现相的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只是由自己的心妄计的)。

二、由分别故,安立依他起自性

像这样的显现,除了只是依于虚妄分别生起之外,再没有其它,因此就现基的分别心说,就是依他起性。

三、由二空故,安立圆成实自性

分别心本来是远离二取的法性,就二空法性的角度,就安立圆成实性。

总之,这是对同一个分别心,就它的现相(境),说是遍计所执性;就现基的分别,说是依他起性(唯是依分别而生起);就二空的法性,说是圆成实性(本来圆满成就的真实性)。因此,是对一个分别心,从现相(境)、现基(分别)、法性(二空)三个侧面,安立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自性。

举一个例子,我说:“注意!注意!”你们认为在心外存在“注意”这个声音,这样的现相就是遍计所执的性质。因为实际上,并没有耳识之外的声音,所谓心外有声,只是自己的心妄计的。再看像这样显现二取的妄相,根源是出在分别上。从现基是分别的角度,就说是依他起性。正当这样动念时,分别心本没有分开的心境二者,从本来成立无二的方面,就说是圆成实性。除了这三方面的性质之外,再没有别的性质,因此就决定地说:“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



壬二、入彼之理

“入彼”是指悟入分别心的自性。我们的心怎样从不悟入转为悟入,是属于实际修习的问题。修是串习。把自己的心串习成那样的体性,就是所谓的修证。

我们单是从道理上认识了分别心的自性还不够,还要真正地趣入。一般人是口里说唯识,放下书本仍是心外有境。这就没有把佛法转为自己的知见,原因就出在缺少长期的串习。



下面就讲述悟入唯识的道理和方法: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悟入唯识要经过这样两步:第一步,依于唯识有所得,生起外境无所得;第二步,依于外境无所得,生起能取识无所得。由此便悟入分别心离二取的自性。

对“依识有所得”这一句,麦彭仁波切是这样解释的:依于“外境显现实际唯是内习气成熟的自性”有所得,或者说了知而修持。这就把“有所得”解释为:对于“境唯是识”有了知后,用自己的心持续不断地串习。“有所得”就是有内心安住唯识而数数串习的意思。

比如我们用手握一个球,在左手上有所得时,右手上就无所得。这是比喻,由心数数安住在善所缘中,就能转变原有的知见。比如以前执著诸法常住,在了达了诸行无常后,时时刻刻作意无常,一旦串习纯熟,就会生起常无所得的心,这就是“依无常有得,常无所得生”。同样,我们的心时时作意山河大地等外境唯是内习气成熟的体性(这里要认清因果二位,因是习气位,果是习气成熟位。山河大地等只是习气成熟时从自己心里变现的妄相,就像梦的习气成熟时,梦心自现山河大地一样。所以说,这唯是内习气成熟的体性。)依于唯识有所得,就会消掉执著心外有境的知见,这是“境无所得生”。

“境无所得”生起之后,又由心外的所取境无所得,转过来向内观察,就能悟入能取识也无所得。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这一颂指示了“唯识有得性”和“外境无得性”是平等的,也就是意义相同。为什么说意义相同?因为从肯定方面说的“一切显现唯是分别识的体性”有得,也就是从否定方面成立“心外的境”无所得。由此就知道,“唯识有得性”和“外境无得性”说的是同一件事。

经上有这样两颂:“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既了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意思是说,我们在还没有通达“境唯是心”的时候,总是攀缘着境起种种分别。如果我们能了达境唯是心,就会止息缘境的分别。因此,了达境唯是心,就可舍去外尘之相。从此,息灭二取分别,悟入平等真空。



庚二、如何杂染分二:一、谁作杂染 二、以彼如何杂染

辛一、谁作杂染

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

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



前二句认定杂染的作者,后六句宣说其差别相。

在三界流转时,造成一切杂染的作者唯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具体指什么呢?就是指三界所摄具有二取性的心王与心所。说三界所摄,就排除了圣者;说具有二取性,就排除了无分别智;说心王和心所,就显示了具体内容。要说杂染的作者,就是三界的心王和心所。这些总起来就是生起杂染的因。

心王和心所有什么差别?论中说“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也就是说,从单单了别境的总相的角度,称为心王;从单单了别境的差别相的角度,称为心所。心王有哪些内容呢?“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第一是阿赖耶识,称为缘识;第二是由阿赖耶识所生的前七识,称为受识。为什么这两类识称为缘识和受识呢?原因是: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基,或者说,前七识都是以阿赖耶识为缘而产生的,因此称阿赖耶识为“缘识”;其次,前七识都是领受各自所境的识(比如眼识是领受红、白等色境,舌识是领受酸、甜等味境),因此统称为“受识”。

心所又有哪些内容呢?论中说:“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其中有能受用的受心所,能分别的想心所,和能推动诸识趣向所缘境的思心所。

总之,轮回或一切杂染的作者就是有漏的心王和心所,这些全体是虚妄分别。



辛二、以彼如何杂染

“彼”指虚妄分别心,或三界心心所。“如何杂染”指杂染的方式。

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

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

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

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



初六句出示十二支杂染的方式,后二句指明三杂染都源于虚妄分别。

问:如何以分别心在轮回中辗转受生呢?

答:由十二支前后相连而辗转受生。

问:以十二支如何杂染呢?

答:无明覆障故,逼恼众生;行安立故,逼恼众生……;乃至生、老死现前苦果故,逼恼众生。以下逐一解释。

无明覆障故,逼恼众生:无明的作用就是覆障自心不见真实义,由无明覆障就会引起后后的行、识等法。比如,由业果愚覆障而不见业果,就会受无明驱使接连不断地造作杀、盗、淫等非福业,由此引生后后识等的缘起之法。因此,无明是以覆障的方式恼乱众生。

行安立故,逼恼众生:“行”指宿世的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以这三种业便在识田中安立转生后世的种子。比如,以悭吝业安立受生饿鬼的种子,虽然还没有成熟饿鬼的果报,但由于安立了种子,就会在因缘集聚时变现饿鬼的根身器界。总体而言,以非福行安立三恶趣,以福行安立欲界人天,以不动行安立色无色界。因此,行以安立逼恼众生。

识将导故,逼恼众生:“将导”是将护前导的意思。由业习气所熏之识导引着众生受生六道,因此,识是众生受报的前导。比如,屠夫长期杀猪所熏的业识在中有阶段变现猪的形象,即时为业识牵引,不自在地向猪奔去,由此堕入地狱。或者,以贪爱所熏的业识,在见父母行房时,被此识牵引,不自在地堕入母胎。因此,识是以将导逼恼众生。

名色摄持故,逼恼众生: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指色蕴。识和父母精血和合形成名色,由此而摄持三有的业报身。因此,名色是以摄持逼恼众生。

六内处圆满故,逼恼众生:六内处使得名色分位圆满故,逼恼众生(由名色发展为六根,称为分位圆满)。因此,六内处是以圆满逼恼众生。

触三分别故,逼恼众生:“三”指根境识。触由根境识三者和合后分别所境。因此,触以分别逼恼众生。

受受用故,逼恼众生:由受而能受用苦乐果报。因此,受是以受用逼恼众生。

爱引起故,逼恼众生:爱有不离爱(贪)、乖离爱(嗔)两种。凡夫以受为缘生起贪、嗔等爱,由爱而引起后有。因此,爱是以引起逼恼众生。

取连缚故,逼恼众生:由取直接连缚后世。因此,取是以连缚逼恼众生。

有现前故,逼恼众生:在爱和取的滋润下,就成为有势力能引后世的业,称为“有”。就像经水滋润的种子就有发芽的生机,能令芽果现前一样,由爱取滋润的“有”能令后世现前。因此,有是以现前逼恼众生。

生、老死是苦果故,逼恼众生:生和老死二支是由今生的惑业所感的来世苦果。其中,生能作老、病等苦的依处,而老死则是苦的自体。因此,生和老死是以苦果逼恼众生。

唯此恼世间:唯独是这十二支由覆障等逼恼众生,此外得不到任何实有的作者。这一切都只是虚妄分别心的作用。只有它是杂染的作者,是生死的根源。

十二支可以归摄在烦恼、业、生这三种杂染中。其中,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杂染,行、有二支是业杂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是生杂染,因此说:“三二七杂染。”十二支都是由虚妄分别心产生的,而且以这十二支驱使着众生在六道中辗转受生而杂染,因此都取名为杂染。



己二、清净之相分二:一、略标 二、广释



这里是从离垢清净的方面,对远离了因之业惑和果苦所摄的轮回,也就是苦与集无余寂灭,称为清净或涅槃(这不是从自性清净的方面说)。这清净或涅槃的源泉即是二取空性,因为能获得清净的道唯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而所谓的果也正是二取空法性的现前。因此,以下就重点抉择空性的体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一、略标

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

应知二空性,略说唯有此。



“诸相”:空性的种种相;“异门”:空性的不同门类或名称;“义”:空性不同门类所诠示的意义;“差别”:空性的种种分类;“成立”:对空性成立有垢无垢的道理;“二空性”:能取和所取空。二取空的体相,简略而言,就只是由这五种差别而抉择的。



庚二、广释分五:一、空性之相 二、空性异名 三、空性异名之义 四、空性分类 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辛一、空性之相

无二有无故,非有亦非无,

非异亦非一,是说为空相。



这是由“非有非无”、“非一非异”诠示空相。即:无有“二取”和有“无二取”的缘故,空性非有,亦非无有。而且虚妄分别和二取空既非异体(别别他体),也非一体。这就是空的相状。

问:何故虚妄分别和二取空不是异体呢?

答:虚妄分别是有法,二取空是法性,有法和法性不分离,就像火不离热性,因此二者不是异体。

问:何故二者也不是一体呢?

答:因为:如果虚妄分别和二取空是一体,就应成圣者入定时寂灭虚妄分别,也寂灭了二取空,由此二取空就不是圣智的行境。从这里还会引出很多过失,比如:(一)应成圣智的行境是二取;(二)应成不清净位才有二取空,二取空不是平等周遍的法性等等。



辛二、空性异名

略说空异门,谓真如实际,

无相胜义性,法界等应知。



简略而说空性的异门,应知是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等等。



辛三、空性异名之义

由无变无倒,相灭圣智境,

及诸圣法因,异门义如次。



无变、无倒、相灭、圣智行境、诸圣法因,如其次第,是以上五种空性异门的涵义。

无变:前如是,后亦如是。比如,地狱是二取空,天界也是二取空;不净凡夫位是二取空,清净佛位仍是二取空。法性一如,无有变易,称为真如。

无倒:二取空是无颠倒的真实体性,称为实际。

相灭:二取空是寂灭一切戏论相的自性,称为无相。分别心计执的种种人我、法我戏论相,都不出二取的范畴。在无二取空性中,诸戏论相无余寂灭,因此称为无相。

圣智境:空性是殊胜圣智所行之境(义)的缘故,称为胜义。

诸圣法因:空性是出生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功德法的正因(界),因此称为法界(界是因义)。



辛四、空性分类分二:一、分二空 二、分十六空

壬一、分二空

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

如水界金空,净故许为净。



初二句从现相上分染净差别,后二句是就实相说自性清净无有差别。

空性可分二类:一、杂染(有垢真如空性);二、清净(无垢真如空性)。之所以分染净二种差别,是由于现相上有有垢(有轮回杂染)和无垢(净除二障)的分位差别所致。在有垢位,称为杂染;在无垢位,取名清净。

问:既然有垢位存在障垢,为何又说自性清净呢?

答:比如水界、黄金、虚空,即使被客尘覆盖时,彼等自性也没有被染污过,真如空性也是如此,自性本来清净。

这里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现相方面确实有染净之别。按有垢和无垢的分位差别,可以对空性安立有垢和无垢二类。从实相上说,空性自身并没有差别,它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即使轮回中有虚妄分别,也没有转变过本来清净的空性。否则,空性先有垢、后无垢,就成了有为法,不是法性。



壬二、分十六空

从空性自体说,并没有很多分类。因此,只是针对空基有种种而安立种种的空。



能食及所食,此依身所住,

                    能见此如理。



这三句出示六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和胜义空。

“食”是受用义。“能食”指能受用外境的眼等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自性不成立,称为内空。

“所食”指眼等所受用的色等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也自性不成立,称为外空。

此内外根、境所依的身,称为“此依身”。身的一切处也自性不成立,称为内外空。

身体安住在器世界中,因此器世界称为“所住”。所住广大器世界也自性本空,称为大空。

而能见内外情器诸法本自空性的智慧,也是自性不成立的,称为空空。第一个“空”字,是在能境的智慧上取所境空的名称。

“如理”指胜义。空性是诸法实相,这是合乎真理(如理)而无欺诳的,因此称为胜义。胜义也是本自空性的,称为胜义空。



所求二净空。为常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为善无穷尽,

故观此为空。为种性清净,

为得诸相好,为净诸佛法,

                    故菩萨观空。



这九句出示八空:有为法空、无为法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以下逐句解释:

“所求二净空”:“二净”指有为法圣道和无为法涅槃二种功德。菩萨所寻求的这二种功德,也是自性空,称为所求二净空。这一句是总体略说,后八句是详细演说。总体而言,菩萨是为了令有为法圣道和无为法涅槃的功德得以清净,而修习有为空和无为空,原因是:如果对道果功德取相执著,功德便不能清净。反之,了达功德自性本空,不著功德相而修习,就能使功德清净。

“为常益有情,故观此为空”:为了在现前无住大涅槃后,直至虚空界尽,恒时利益有情,因此谛观大涅槃也是空性。不住轮涅的大涅槃也是自性空,称为毕竟空。谛观此空是为了恒常利益有情,因为:耽著大涅槃,便不会现前真正的清净;而不耽著大涅槃,则能任运不断地利益有情。

“为不舍生死,故观此为空”:为了不舍轮回而谛观轮回自性空。轮回无有前际和后际,称为无际。它自性本空,称为无际空。为什么要观无际空?其目的是为了不舍生死,因为若不了达轮回如空花般本无自性,便会在观见轮回的过患后产生舍离之心,由此便不能常住轮回利益有情。

“为善无穷尽,故观此为空”:为了令善根直至无余涅槃亦无穷尽,因此谛观无尽善根也是空性。在无余涅槃界中,一切善根无有散尽,称为无散。这无散的善根也空无自性,称为无散空。为什么要谛观无散空?其目的是为了令善根无有穷尽。不执著无尽善根,无取无著,反而能令善根永续不断。

“为种性清净,故菩萨观空”:为了令自性住种性离垢清净,菩萨谛观自性住种性的空性。自性住种性同样空无自性,称为本性空。谛观本性空就能净除内心耽著种性的分别障垢,而使种性真正现前。

“为得诸相好,故菩萨观空”:为了获得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谛观自相空。佛身微妙相好,称为自相。自相也无有自性,称为自相空。观修此空是为获得相好。执著相好反而障碍相好现前。谛观相好空,就能净除耽著相好的垢染,而圆满获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净诸佛法,故菩萨观空”:“佛法”指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功德法。为了清净佛功德法,菩萨谛观一切法空。如海佛功德法,称为一切法。彼者无有实有自性,称为一切法空。谛观此空是为净除耽著佛功德法的垢染,而圆满证得佛功德法。以上八空是从道的方面宣说。



补特伽罗法,实性俱非有,

此无性有性,故别立二空。



这一颂是把前十四空归摄在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二类空中。

人我、法我本无自性的空性,称为无性空。遮遣了二我后,二我无自性的有性或空性则是有的,因此从肯定方面称为无性自性空。其原因是,如果不承认此空性是有,则在遣除二我后,将成如石女儿般的断空。

问:有什么必要另外安立这二空呢?

答:如颂中所说:补特伽罗和法都没有实有的自性,而遮遣二我的无性自性也并非无有,因此为遣除执著人法实有的增益执和执著空性无有的损减执,而安立无性空及无性自性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五、于空性成立有垢无垢之理

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

此若无清净,功用应无果。

非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

心性本净故,由客尘所染。



第一颂是成立现相方面有染净差别。第二颂是从需要区分实相和现相的角度,阐述不能一向说染净。

一、现相方面有染净差别

论中说:此凡夫位若无杂染,应成一切人不必修道,都自动解脱。此圣者位若无离染清净,应成如何修行亦不得果。因此,不能否认凡夫有杂染和圣者有离杂染,应从现相方面安立有垢和无垢的差别。

二、从需要区分实相与现相的角度,阐述不能一向说染净

约实相言,心性本自清净故,非杂染。约现相言,凡夫由客尘染污故,非不杂染。或者说,凡夫由客尘现相所染故,非清净;心性本自清净故,非不清净。因此,法界不能一向说是清净或不清净。



第一品总义

这一品主题是辨明染净体相。其中,辨杂染相包括两方面:一、杂染的体相;二、如何杂染。

一、杂染的体相

轮回的杂染体相用“有”和“无”来阐明。“无”指处于有垢位也无有异体的能取所取;“有”指唯有有法分别心及法性二取空。对应三自性,二取现相是遍计所执性,有法分别心是依他起性,法性二取空是圆成实性。

就现相而言,首先确认好轮回的现相全体是能取、所取的现相。这里,外境义、六根身和前七识所摄的一切现相,都唯是以阿赖耶识为因变现的,或者说,都唯是成熟阿赖耶的反体(以习气力显现内外种种法的果位阿赖耶,是成熟阿赖耶)。其次,以抉择现相为入处,悟入杂染的体性。方法是以相明体,从二取相的现而不真,认定具二取的心唯是虚妄分别性。显现不是真实有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因此只是虚妄分别性。

辨杂染,总的就是明辨分别心的三自性。从虽现二取而实际不成立的角度,成立显现的二取相唯是遍计所执性。从显现的根源(现基)是分别的角度,成立依他起性(依于分别而生起)。从本来成就真实法性二取空的角度,成立圆成实性。从一个心的现相、现基、法性这三方面,就有这样三种性质。

问:如何悟入分别心的自性呢?

答:能所二取的现相是本来无有的,二取空的实相是本来有的,正显现二取时,二取空就被障覆而不现前,像这样的二取显现就是依于虚妄分别变现的。这样就知道,不在现基的依他起识上转变,则不可能现前有法唯识和法性圆成实的本相。关键要转变现基。如果二取现相是真实的存在,那是转变不了的,但它只不过是由分别变现的,因此只要消除虚妄分别,就能退去二取,显现法性。如何转变呢?首先转变习气,也就是把执著外境有的习气转为执著唯识的习气,依于唯识有所得,就能现前外境无所得,也就是执著外境有的妄分别将会消除。这样安住唯识之后,再由所取境不得,悟入能取识不得,由此就会现前无二取的圆成实性。



二、如何杂染



轮回杂染的作者唯是虚妄分别心,它的差别是欲、色、无色三界所摄的一切心、心所。

整个轮回流转是由十二有支以前前为因产生后后辗转不断而形成的。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以无明为缘生行,以行为缘生识,乃至以生为缘生老死,其中没有我,没有心外的法,只有虚妄分别的缘起性。也就是,由十二支组成的因因果果的缘起链,唯一只是内的阿赖耶缘起,也就是依他起。在心上起了烦恼就造业,造了业就感果,丝毫不爽,无不心作心是。十二有支归摄为三种杂染。无明、爱、取三支是烦恼杂染;行、有二支是业杂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生杂染。这惑、业、生三杂染都是由分别心产生的。也就是同一个虚妄分别心,从过、现、未三世的不同分位,就分为十二有支。因位的烦恼、业是由虚妄分别心产生的。果位的根身器界、苦乐受等,也只是阿赖耶中习气成熟而变现的二取现相。总之,无不是由自己的心在起烦恼造业,由造业熏习气,又由习气成熟而变现种种境相。因此,一切杂染的作者唯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十二支中,每一支有自己特别的杂染方式。比如,无明是由覆障而杂染,行是由安立而杂染等等。具体地认识每一种杂染的方式,才明了虚妄分别是如何在不同的阶段造成杂染。由此才领会生死流转、因果不虚、万法唯识、诸法无我等等的道理。



辨清净相



以上总结了杂染方面的内容。认识杂染的体相,关键要落在虚妄分别(或依他起识)上。不管是“有相”、“无相”,还是“三自性”,或者杂染的作者及方式,都是针对虚妄分别心说的。

相对杂染的就是清净,抉择清净的体相关键落在二取空(或圆成实)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涅槃清净唯是显露二取空的法性,而使清净现空,依赖证悟二取空(由修道现前的二取空法性,称为无变圆成实;能令清净现前的正道,唯是现证二取空的智慧,称为无倒圆成实。)。因此,涅槃的根源唯一是空性。以这个原因,着重抉择的就是空性。

一、空性异名及其意义

空性也称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或法界,都是就圆成实从不同侧面安立的异名。如果对照着遍计法观察这些异门的所诠义,就能显示出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比如,遍计的二取法只是忽生忽灭的客尘,二取空则是先如是、后亦如是的真如;二取法是与实际不符合的颠倒显现,二取空则是无颠倒的实相;二取法具有分别心妄计的此种彼种的相,二取空则是离一切戏论相;二取法是心的错乱显现,是具欺诳性的世俗,二取空则是殊胜圣智的行境,是胜义;缘二取法耽著是流转之因,缘二取空法性则是出生诸圣者功德法的源泉。按这样比较,就能认识到,修道就是为了证入圆成实。

二、空性体相与分类及对空性成立有垢、无垢的道理

(一)体相

论中为了遮止有、无、一、异的边戏,以非有、非无、非一、非异诠释空相。二取空离二取相,是非有;并非无有二取空性,是非无。执著空性实有,是堕入增益边;认为空性没有,是堕入损减边,都是分别妄执的戏论。以非有和非无二相就能遮遣增益和损减二边。

其次,虚妄分别和二取空的关系(或依他起识和圆成实的关系)即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依他起识是有法,圆成实是它的法性,有法不可能脱离法性,因此,二者不是异体(如果在依他起识之外寻找圆成实,那是永不可得的)。而且,二者也不是一体,因为:如果是一体,应成圣者入定灭除虚妄分别时,也灭除了圆成实,由此圆成实就不是圣智的行境,不名胜义。所以,把目前迷乱的显现认为是圆成实,也是颠倒。

虚妄分别虽不离二取空,但也不是和二取空一体,反而以它的迷乱力,障碍二取空现前。因此,不能把虚妄分别视为圆成实。

(二)分类

空性的自性本没有很多分类,它只是纯一的真如,哪里有分类呢?但是也不妨由分位和空基的不同,假立种种分类。

1、分二类空

即具有杂染的有垢真如空性和二障清净的无垢真如空性。

比如,零下三十度的冰和零上二十度的水,肯定是有差别的,前者呈现冰冷、坚硬的相,后者则是温暖、柔和的相。像这样,现相上本来有杂染和清净的差别。实相方面,好比不论冰、水,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合的水分子那样,圆成实空性是一味无别的。总之,只是从现相的差别上对空性进行分类,不是空性自身有什么差别。

2、分十六空

十六空分为三类,第一类——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和胜义空,是从所知方面安立空。也就是,杂染所摄的六内处、六外处和内外处所依的色身及色身安住的器世界,整个这一套显现都是一味的空性;而清净所摄的证空智慧和所证空性,也都是空性的。这就显示出在有垢、无垢诸位无有变异的法性圆成实。

第二类有八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这是着重从道的方面显示证空的重要,抉择了道的关要是无倒圆成实(无颠倒而实证法性的智慧)。也就是,唯有证入圆成实空性,了达涅槃、轮回、无尽功德、自性住种性、色身相好及佛陀的一切功德法,都是一味的大空性,由此远离对轮回和涅槃的耽著,才能彻底显发大乘道果功德。这是由不住一切而现前一切,空得彻底就全体显露。所谓不住轮涅的大涅槃、常住轮回任运利生、法身恒河沙数无尽功德、色身无量相好和自性住种性,统统可以现前,而现前的功德、妙相、事业,实际也正是圆成实的体相及妙用。这些在第三转法 lun宣说如来藏的经典中以明显的方式作了宣说,详见《宝性论》。

第三类有二空——无性空和无性自性空。这是以遮诠宣说二取无有的无性空,遮止堕入增益边(凡分别心所想的、所执著的,都不是);又以表诠承许有无二取的自性,也就是有无性自性空,遮止堕入损减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三)对空性成立有垢无垢的道理

这要区分实相和现相。实相圆成实没有染净之别,因此只是就现相宣说染净的差别。从现相上看,虚妄分别是杂染,离虚妄分别是清净,有这样的染净差别。反面观察,假如凡夫位没有杂染,应成凡夫自然解脱;而承许圣位无有清净,也应成寻求清净的修道都是徒劳无义的行为。

这一品叫做“辨染净相品”。如何辨染净呢?实相上,辨明染净无差别;现相上,辨明染净有差别。懂得这两点,就能掌握好这一品的要义。



与“辨障品”连结



由以上辨别染净的体相可知,染净的差别只是在现相上安立的。处在有垢位,自性清净的法性被虚妄分别障覆,不得现前。因此,求证涅槃的障碍就是虚妄分别(这是所断),所辨障碍的种类,也就是虚妄分别的种类。

辨障的必要是,只有认定相续中有哪些障碍,才知道在何处着手对治。不明了能障、所障、为何障,就不能断障证入真实性。因此,第二品专门针对种种所障辨明各自的能障这是辨障的意思。







辨障品第二



戊二、所断障碍分三:一、总说 二、别说 三、摄义

己一、总说

具分及一分,增盛与平等,

于生死取舍,说障二种性。



总体上说,即具分障、一分障、增盛障、平等障、取生死障及舍生死障障碍了大小乘种性。

一、具分障和一分障

这两种障分别是大、小乘种性者相续中的障碍。按唐译《辨中边论》,具分障指烦恼障和所知障,二者都障碍大乘解脱的缘故,称大乘解脱障为具分障。一分障单单指烦恼障,只有这一分障碍小乘解脱的缘故(所知障并不障碍小乘解脱。),称小乘解脱障为一分障。

在藏文译本中,把具分障译为广大障或周遍障。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这是以所障的差别而对能障安立广大障和一分障,也就是,对大乘广大自他二利作障碍的,称为广大障;对小乘一分自利解脱作障碍的,称为一分障。

虽然两种解释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障的自体并没有两种。大乘种性者希求的是二利究竟的佛果,对此作障碍的是一切虚妄分别为体性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小乘种性者仅希求解脱分段生死,对此作障碍的仅仅是虚妄分别为体性的烦恼障这一分。

二、增盛障和平等障

这两类障都是就烦恼而安立的。有两种解释:

(一)由少许所缘境就促发粗猛烦恼,称为增盛障。随着所缘境的强弱而生起相应程度的烦恼,称为平等障。比如:别人稍微超过自己,就生起极为难忍的嫉妒心;别人稍有违逆,就大发雷霆,都属于增盛障。违逆境微弱时,生起的嗔心也微弱;违逆境强盛时,生起的嗔心也强盛,属于平等障。

(二)众生生起烦恼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某些烦恼特别炽盛,超出其它烦恼,称为增盛障(比如有些人嗔心特别大,其它烦恼则相对微弱);另一种是心里的贪、嗔、痴,势力平等,没有强弱差别,称为平等障。

三、取生死障和舍生死障

执取生死,障碍智慧;舍离生死,障碍方便。二者都障碍大乘道的精华——智慧方便双运。

以上六障中,具分障、取生死障和舍生死障是菩萨道的障碍,一分障是声缘道的障碍,增盛障和平等障是二者共同的障碍。



已二、别说分三:一、解脱障 二、善等十法障 三、三对治障



庚一、解脱障分二:一、正说障碍 二、由彼如何障碍之相



辛一、正说障碍



九种烦恼相,谓爱等九结。



具有烦恼相的无明等,称为结。无明等将众生系缚在三有中,不得解脱,故称为结。《三藏法数》云:“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

九结是: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嫉结;悭结。见结包括萨迦耶见、邪见和边见。取结也就是取殊胜结,包括见取见和戒禁取见,是把非殊胜的见、行执取为殊胜的烦恼。



辛二、由彼如何障碍之理

初二障厌舍,余七障真见,

谓能障身见,彼事灭道宝,

利养恭敬等,远离遍知故。



九结中,前二结能障厌离和弃舍,余七结能障碍见真如,也就是依次能障身见遍知、身见事遍知、灭谛遍知、道谛遍知、三宝遍知、利养恭敬等遍知及远离遍知。

一、爱结能障厌离

心上的规律是,见功德就生爱乐,观过患就生厌离。在把有漏法观为功德而生爱著时,就会以爱著障碍见轮回的过患,不生厌离。

二、恚结能障弃舍

内有恚结,就对所嗔境记恨不舍,由此障碍弃舍。

三、慢结能障身见遍知

由慢结牢牢执著我慢见之义,就会障碍了知身见萨迦耶见或我见的过患。比如自身有功德,觉得了不起,这时住在慢中,就障蔽了知我见的过患。

四、无明结能障身见事遍知

身见事即身见(萨迦耶见)的施设基——五蕴。由无明结障碍了知五蕴多体、无常的自性,反而执著独一、恒常的我。

五、见结能障灭谛遍知

见结包括萨迦耶见、边见和邪见。

(一)由萨迦耶见怖畏灭:萨迦耶见以执我为性。在即将现前灭谛时,以我见力恐惧自己断灭等,内心怖畏而不入解脱。比如在临终四大分离时,由我爱现行的力量,会执著“我要灭了”。这样爱执自身,就成了中有之因。这时如果悟入无我,就可证入灭谛。从根源上看,凡夫都恐惧失去自己,比如,人在荒漠中孤独地行走时,心中会自然生起恐惧。这时是我执凸现了,恐惧我灭亡。

(二)边执见无有得灭:由断见认为一死永灭,什么也没有,有什么灭谛可得?由常见认为世间不会灭或“我”不会灭,也没有灭谛可得。因此,由边执见执著无有得灭,能障碍灭谛遍知。

(三)由邪见毁谤灭谛:持邪见者认为无有涅槃,由毁谤灭谛无有而作障碍。

六、取结能障道谛遍知

取结包括见取见和戒禁取见。

(一)由见取见取劣见为殊胜而不入正道。

比如,认为万物是由自在天思维后造作的,如果执著这一见解殊胜,就会障碍了达诸法唯心造,由此将不入正道。或者把无因生的劣见执为殊胜,也导致不能入道。

(二)由戒禁取见取非解脱因的邪戒为殊胜而不入正道。

比如外道执取以火烧身、雪中裸立、涂灰断食等等的邪戒为殊胜,由此就障碍受持解脱正因的净戒,而不入解脱正道。

七、疑结能障三宝遍知

由疑结对于三宝的功德产生怀疑,由此就不能信受三宝是唯一的皈依处。比如,怀疑:“三宝真有救护能力吗?佛是遍知吗?修佛法真能得解脱吗?”心有怀疑就障碍诚信三宝。

八、嫉结能障利养恭敬等遍知

“等”字包括名声、地位、权势等。以嫉妒心见他人拥有利养、恭敬等时,心中难以忍受,就会障碍观察利养、恭敬等的过患,以及了知利养、恭敬等如浮云般无有实义。

九、悭结能障远离遍知

由悭吝结,财富再多也不知足,贪得无厌,由此障碍远离遍知。也就是,悭吝使人心智愚蒙,不能了知少欲知足的功德。

慢结至悭结的后七结,都障碍见真实性。以这些烦恼结障蔽理智,使人不见真相。总之,上述九结都障碍解脱,有一结不断,就不能从三有中解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