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昌臻法师文集 (第一集)

介绍陈希夷《心相篇》

介绍陈希夷《心相篇》

心相篇

宋·陈希夷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消沮闭藏,必是好贪之辈;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
  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
  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
  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
  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梁栋之材;
  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
  待人有地,无端得福更延年。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
  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
  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
  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
  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
  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
  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
  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


  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
  大才与见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
  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
  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
  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乐处生悲,一生辛苦;
  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
  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


  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
  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曲意周全知有后,
  任情激搏必凶亡。


  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
  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
  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
  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
  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
  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名扬海内。


  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
  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发;
  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


  举止不失其常,非贵亦须大富,寿可知矣;
  喜怒不形于色,成名还立大功,奸亦有之。


  无事失措仓皇,光如闪电;
  有难怡然不动,安若泰山。


  积功累仁,百年必报;
  大出小入,数世其昌。
  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如何飧刀饮剑?君子刚愎自用,小人行险侥幸。
  如何投河自缢?男人才短蹈危,女子气盛见逼。


  如何短折亡身?出薄言,做薄事,存薄心,种种皆薄;
  如何凶灾恶死?多阴毒,积阴私,有阴行,事事皆阴。


  如何暴疾而殁?色欲空虚。
  如何毒疮而终?肥甘凝腻。
  如何老后无嗣?性情孤洁。
  如何盛年丧子?心地欺瞒。
  如何多遭火盗?刻剥民财。
  如何时犯官府?调停失当。


  何知端揆首辅?常怀济物之心。
  何知拜将封侯?独挟盖世之气。


  何知玉堂金马?动容清丽。
  何知建牙拥节?气概凌霄。
  何知丞簿下吏?量平胆薄。
  何知明经教职?志近行拘。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
  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
  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
  少修饰,准掌万金之重。


  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
  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
  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
  资财盈箧,决然勤俭持家。
  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
  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为甚欺夫?显然淫行。
  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
  勉教后来,犹期善变。


  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
  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
  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



  
  陈希夷,名抟(?—989),五代,宋初的道家隐士。号图南、扶摇子。安徽亳县人。少年举进士不第,后有出尘之志,其归隐诗曰:“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遂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廿余年,后居华山。精研《周易》,著有《无极图》、《先天图》。其学为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颇具影响。宋太宗极为礼重,赐号“希夷先生”。

   《心相篇》是他的不朽之作,本书以“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为纲,阐明“心相”的理论与实践,列举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均处世待人之格言,实千古不易之定论;末后劝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读者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交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积德、造命的有益读物。

    佛法认为,人们的身体,本是由过去种的业因,与今生父母因缘和合而来的。所以叫“报身”、“业报身”,是来受善恶业报的。一个人的相貌好丑,寿命长短、贫富贵贱等,属于“正报”。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亲属子女和生活享受等,属于“依报”。依报随正报转,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丰富圆满;正报无福,依报必然贫困恶劣。由此可知,“相由心生”,有好心,才有好相;要想得好相,先应修好心。儒家所谓,

“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和“胸中正,则眸子暸(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理,真实不虚。

   但佛法的观点不同于庸俗的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的相貌好丑、贵贱寿夭都是“命中注定”的“铁板数”。佛法认为,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依报,并非天神赐予,而是自种因,自受果。善业恶业,唯心所造;福报祸报,惟人自召。经所谓:“欲知前世因(业因),今生受者是(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可知人们时时处处是在受果报,时时处处又在种业因;只要改种业因,就能转变果报;而转变的关键就在“心”,因为“心能转业”,所以“相随心转”。

    佛法从根本上揭示“相”和“命”的由来和原理,却不教人去看相、算命;因为这是舍本逐未,徒劳无益的。现在社会上许多人相信看相、算命,把自己的前程,未来的命运,都寄托在这上面,却不反躬自责,修省心地。听说自己的相好,便存侥幸心理,滋长贪欲;听说相不好,有厄难,又恐怖仓惶,生退悔心。真是自寻烦恼,有损无益。

    学佛的人,首先必须深信因果,严守戒律,广结善缘,不种恶因,净化身心,自利利人。能这样做,如遇zai 难、疾病等恶缘,应当深切反省,忏悔业障,不怨不尤,改过迁善,定能使恶业日消,善缘日增,转恶报为福报,化zai 难为吉祥。如果环境优裕,福报丰满,应该了知富贵荣华,梦幻泡影,不贪著,不留恋;尽量布施,广结善缘,自然增福延寿,泽被子孙。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度众生。但是,必须从做人开始,从止恶行善下手。为此对本书谨作介绍,藉供参考。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百岁高僧无私奉献 千年古刹历劫重光

   百岁高僧无私奉献 

千年古刹历劫重光


纪念先师欲上人圆寂一周年

释昌臻




一代僧离欲上人,圆寂已经一周年。上人一生精进修行,安贫乐道,广施化度,普济有缘。其思想品格,嘉言懿行,值得崇敬,值得学习。 



离家修行    大彻大悟





离欲上人(1885-1992),四川省合川县泥溪乡人,俗名侯喻君。秉性刚毅,智慧过人。家世经商,师年十五,家道衰落。一日在姑母家,偶阅《金刚经》,顿有所悟,从此看破名利,离家访道。民国十一年(1922)在射洪东山寺,依本空、思摩二位老禅师披剃,法名觉空,字离欲。修头陀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寒暑不辍。历十三载,忽然大悟。思摩禅师,不知处何人,据传为清乾隆时进士,俗名李君莲,年约二百岁。行事神异、言语颠倒,射洪一带皆呼为“疯师爷”、而极受崇敬。师当时立志出家,但因无人作保,寺院皆不接收。而思摩禅师一见,知为法门龙象,亲自击鼓并高呼:“迎接大和尚!”此后,为接引其“升堂入室”,常痛下钳锤,有时棒打脚踢交加;而师道心愈加坚定,愈加深切忏悔,虔诚项礼,虚心受教,终蒙授心印。师继于新都宝光寺方丈祖道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并承宝光堂上无穷老和尚,付予衣钵,法号圆空,为临济宗第二十一代禅师。师于晚年,每忆及当年学道情景,常慨叹说:“现在的青年人,连句重话都受不了,还能放得下么!”



游化各地      中兴报国





师悟道后,游化各地,建寺弘法。民国十九年(1930),由中江县行脚至乐至报国寺,时报国寺长年失修,殿堂倾塌,然师视为绝好道场。师身穿破衲衣,背负烂蒲团,来寺挂单。正值举办观音法会,四众云集,师声称自己是穷和尚,别无供养,愿在殿上打坐七天七夜,陪伴菩萨。众以为妄人,会首谢某说:“你如果真能打坐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我愿拜你为师,留你当住持。否则赶出山门!”并派人监视。师入定七昼夜,出定时,法会尚未结束,师又入定三天。众大惊,会首及信众当即争相皈依,师乃依法化度,广结善缘,致力修复。先后修复观音殿、藏经楼、东西丈室及楼廊、寮房等,规模臻于完善,师又飘然他往。



慈悲济世    著手成春





民国二十年(1935)师行脚成都,川军师长范绍曾,中弹深入肩胛骨,发炎剧痛,医院主张截肢,范不从。请一法国医生治疗,每次诊费银币四百元,连治四十天,痛更甚。一次在周某家偶遇师,求治,师随手给蜜枣二枚,范吃后,少时觉痛缓解,当夜醒来,肿痛俱消,忽觉一物抵背,视之为子弹。范大为惊异、感激。以银元十万供养师。时川北大旱,饥民遍野。师建议用此款“以工代赈”,仿宝光寺规模,建射洪县古佛寺,作为十方丛林,遵百丈遗风,农禅并举,建盐厂一座,植树三万余株。民国三十三年(1944)举行传戒法会,受戒僧众一百三十六人。旋以寺务付欲空法师,主动退院。师悲愿至深,平时弘教之余,有求医者,辄随缘施治,不少中西医束手的难症重病,往往著手成春,活人无数。师治病,有时开中药处方;有时给患者水果或食品吃;有时与之闲谈;有时留在寺内小住。善巧方便,不拘一法,而疗效甚佳。因之远近求医者,络绎不绝。奇异事亦不少,不多述。现报国寺已编辑出版《离欲上人遗方》一书,索阅者甚众。



成都弘法        大众倾仰





民国三十年(1941),师应三宝弟子请,复至成都弘法。大众倾仰,共捐净财,在北郊任家湾(现人民北路),为建“离欲念佛堂”一座,总面积达四千九百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二千一百平方米。一时法缘殊胜。捐资者多为危症获救,深感再生之恩的患者。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机频繁轰炸成都。每遇空袭,前来避难者不少,而该处始终未被轰炸。一九四零年夏,一日,日军一百零八架飞机狂炸成都,饭后,师忽言有事,须往铁脚巷叶青成家,众人苦陈利害,师不从。抵叶家,警报大作,市民狂奔逃命。师跏跌坐,从容嘱叶:“家中人勿惊乱,即将有人到此。”话毕,叩门声甚急,一中年妇女,仓惶入门,见师,扑地求皈依,师微笑,收为弟子。法名昌逃。笑谓:“昌逃、逃命的逃。”事后,人们上街,见房屋倒塌,遍地瓦砾,独存师所在两间铺房,完好无损,顿时好奇者涌进铺房,充塞小屋,有认识师者惊呼:“离欲法师!神仙!活佛!”立刻,求皈依者接踵而至。川军将领邓锡侯等人,亦先后皈依座下。



艰难创业        梵宇重辉





一九五一年,师重返报国寺,守寺护林,种地养蜂,编织草鞋,躬亲劳动,怡然自得。至一九八四年落实宗教政策,当时报国寺经历十年浩劫,又遭火灾,几成废墟。而师亦已年满九十七岁,出于爱国爱教的一片赤诚,毅然独肩重建千年古刹的艰巨任务。从整体规划到具体施工,都亲自料理。在其纯洁高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各地四众弟子,踊跃输将,不费国库分文,集资逾百万,经八年的惨淡经营,终于重新建造起琳宇梵宫,气象一新。寺内广植树木花果,绿荫密布,环境幽静宜人。并从缅甸迎回玉佛十三尊,其中四尊均高达二点五米;重新规划原千佛岩造像,精工造就长达十三米的卧佛像一龛,及高约四米的接引佛像一尊,药师佛像一尊,观音菩萨像二尊。现在报国寺已成为瞻礼朝拜和旅游观光胜地。



诲人不倦        普度有缘





师一生诲人不倦,普度有缘。虽言语不多,而感人至深,皈依弟子成千上万,遍海内外。针对末世众生根机,普遍教人念佛,以此法最易下手,最为稳当,也可以禅净双修。师每谓学道要领,必须从去妄念入手。并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用“去妄”二字概括。妄心与真心本一体的两面,妄心附著真心,妄心去则真心自显。古德说:“打得念头(妄心)死,许汝法身(真心)活。”是实话。如何去妄?首先,必须发大心,修苦行,立志了脱生死。其次,应时时处处检查身、口、意三业,管好六个徒弟__眼、耳、鼻、舌、身、意。常举古德修行,每天身上挂一袋子,心中起一恶念,即检一粒黑豆放入袋内;起一善念,检一白豆放入。夜里总结一天中黑白豆的数便可知道,最初黑豆多,白豆少;后逐步白豆增多,黑豆减少。认为修行就重在“行”上,只有从起心动念处踏实用功夫,别无取巧办法。



生活检朴          乐道安贫





师生活检朴,布衣蔬食,终身不变。清心寡欲,不求名利,乐道安贫,从不攀缘。非为弘法利生之事,芒鞋不出山门。日食仅用园蔬咸菜和豆制品佐餐。有供养珍贵食品者,每派人携往市场变价作建庙用,所用被盖床褥均有无数补丁,家具用品皆陈旧破损,师安之若素,不许更换。一九九一年荣昌县部分居士,见师卧具破旧,特选购高档商品供养,师终不愿使用,仍变价用于基建。寺内开辟荒地数亩,除种植果树外,其余种杂粮、蔬菜,僧众功课之余,出坡劳作。师虽年过期颐,有时亦亲自下地浇水除草,农禅并举,以身示范。



预知时至      安详坐化





师身材修长,银髯飘逸,目光炯炯,气朗神清,视听聪明,步履轻健。于一九九二年四月十七日(农历壬申年三月十五日)预知时至,于报国禅寺丈室,安详坐化,世寿一百零七岁。关于师之年龄,据乐至县佛教界人士,赴合川、射洪等地调查结果。师生时为清同治七年(1868),终年应为一百二十四岁。师生前于年龄素不在意,有人曾问:“师父,人家都说你瞒了岁数。是吗?”师微笑答道:“何必说那么大嘛。”有年轻人问:“师父,你多大岁数?”“和你同年。”说完一笑。

师生前曾任射洪县古佛寺方丈,乐至县报国寺方丈,乐至县佛教协会会长,内江市佛教协会名誉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名誉理事,乐至县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内江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现将军身  行菩萨道

记一代高僧能海法师

昌臻法师



能海法师(1886--1967),四川绵竹县人。俗姓龚,名缉熙。父母早逝,依姊为生,就读私塾,颖慧异常,饱读儒书。清末国家多故,立志从戎,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陆军学校速成班,与刘湘、刘文辉等同学。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旋以营长调云南讲武堂任教官,时川籍学员朱德、杨森皆列门墙。讲武堂结束,法师回川任团长兼川北清乡司令。1914年调北京将军府供职。闲居无事,开始涉猎佛书。五十年代,法师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住锡北京广济寺,朱德委员长常过从存问,畅谈往事,待以师礼,并赠衣致慰。

供职北京期间曾东渡日本,考察政治及实业。见彼邦佛教盛行,因而对佛教产生兴趣。闻川人张克诚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哲学,阐发极为精辟。试往旁听,大为叹服。所居相距二十余华里,每日早往晚归,闻法心切,不觉疲乏。遂与张教授深相结识。张亦常到法师居处详为解说。法师认真研读释典,如获至宝,始惊叹宇宙人生之奥秘,竟然全在佛法中。从此决心献身佛教事业,以弘法度生为己任。

1914年法师与刘洙源、谢子厚诸居士,发起创设成都佛经流通处,及少城佛学社,社址在少城公园(现成都市人民公园),常延请法师、居士在此讲经说法。法师既参加听讲,有时亦为听众说法。“俱舍” 二字,可讲七天,足见其所学渊博,并有解悟。此时法师寄居文殊院,常与人曰:“早晚每闻钟声,辙动出家之念”!因商之于姊,姊坚持必待有后方许出家,师不敢违命。1924年,法师三十九岁,生一子,刚满月,乃毅然割爱离家,礼天宝寺住持佛源老法师为剃度师,出家为僧,法名能海,字阔初,旋从新都宝光寺方丈贯一老和尚受具足戒。后其两位夫人亦在爱道堂出家。

法师从此深入经藏,探索奥义。闻藏密经典甚富,内地鲜有传译,决心赴藏求法。先后两次入藏,时间长达七年,备极艰苦,毫不退缩。虽然在藏地,仍然坚持茹素,不沾荤腥。戒行之精严,世所罕见。法师在西藏礼康萨仁波切为根本上师,深受器重。於显教主要学《现证庄严论》,於密法主要学《大威德生圆次第》,尽得其传。后康萨上师将其弘法所用衣钵授予法师,以示付予密法传承。

法师学成返回内地,发愿将藏语系佛教,在汉地广为弘传。毕生精力,均倾注在两项弘法事业上。一是建立道场,广传西藏格鲁派密法。在四川先后创建近慈寺、吉祥寺、云悟寺,慈圣庵和重庆金刚道场,并命弟子清定法师(点击进入本站清定法师专辑)主持其事,对藏密在内地的传播影响甚大。一是从事译述。两次由西藏运回大量藏传佛教典籍,多属汉地所无者。法师在近慈寺创建译经院。“此院宗旨,原系培养精通藏文及各国文字之佛教人才。将汉藏双方互缺之经论,互译刊印;并拟将汉藏之主要典籍,译成各国文字,公诸世界;复将各国有关佛教之论著,译出参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以期达到‘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趋大同’。(此系法师当年亲撰译经院门联)之宏伟目标”。(1)由法师及其弟子先后译出经典五十余部,刻印显密经论八十余部。

   一九四零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命美国驻华使馆成都编译处处长Christtion与编辑主任Ellist,持其亲笔签署函,赴成都南郊近慈寺,拜会法师,邀请赴美讲学。原函有“敬请驾临我国,宏扬佛法,以济国人道德之贫乏...”等语。法师以法务在身,辞谢。并谓“今后有人去”。(2)

法师显密圆通,参证确凿。常谓 :“显是密之显,密是显之密。有则双存,无则并遣。若不知显,则不了密之性相;若不知密,则不知显之作用”。并认为密法若离开显教之基础,即无异於外道。故学人必须有坚实之显教基础,方堪学密。有谓学密者,可不必拘泥於别解脱戒,法师力斥其谬。以密法讲即身成就,速度快,要求高。戒律有亏,直堕地狱。如飞机少一螺钉,危险极大,不比普通车辆故也。     

法师当日虽德望甚隆,然对各宗大德,礼敬有加。往见虚云和尚时,先在门外三拜,然后入室互礼。见印光法师,亦恭敬赞叹,谈论佛法。至於入藏学密,依止康萨大师时,恭敬承事,一步一趋,每日亲自背水供养,三次礼拜,数年如一日。

法师曾邀请贯一老和尚於一九三四年同往朝礼五台,成都居士随行者多人。由重庆乘船经汉口抵太原,次日住宿南台,深夜一点钟左右,法师呼贯一老和尚起床,在南台山脚下虔诚礼拜,约一小时,忽见山脚光明四起,白色光明遍照全山,光触人体,全身有舒适之感。此为贯一老和尚事后对圣培法师所说,并谓:“我是老比丘,决不打妄语”,此事川中佛教人士亦多知者。(3)

法师生平律已至严,常自书座右铭曰:“厚福受享,道德堕落;名誉光荣,我执加等。养生优厚,病难更多;枉道求合,般若无缘”。经常教导弟子们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吃苦在先,享乐在后,方不愧佛教徒称号。若悠悠泛泛,私字当头。为人所轻,即是以身谤法。

一九六六年夏,十年浩动开始,法师住锡五台山善财洞,被红卫兵围攻批斗,划为黑帮首领,备受种种凌辱折磨。法师始终不怨不尤,坦然置之,观众生业力现前,深表悲悯。今虽恼我,消我宿业,与我有缘,是我善知识,当令发菩提心。是年底红卫兵宣布:解散全山寺庙,僧人一律遣返原籍。法师认为世缘已尽,曾问左右,是否当走?均默然。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晚照常参加政治学习,身体并无不适。至半夜,起床小解,遇成宗法师说:“明日代我请假,就说我不好了”(此段细节,在本站提供的下载视频rm文件《清定上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有亲见此事的正文法师对清定上师描述的摄影记载) 。次日为一九六七年元旦,深德法师起床,见能海法师搭衣拥被,跏趺坐。呼之进早斋。不应,探视,早已寂然坐脱。世寿八十一岁,戒腊四十三岁。说走就走,生死自在,非功夫纯熟,曷克臻此。

一九七八年葬法师遗骨於五台山善财洞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题塔铭,文曰:

承文殊教,振锡清凉。显密双弘,遥遵法王。律履冰洁,智刃金刚。作和平使,为释宗光,五顶巍巍,三峨苍苍。閟塔崇岳,德音无疆。

注:  (1)能海上师传,1985年版,第104页。

(2)同上书第50页。此书将罗斯福邀请赴美一事,列於1945年内,时间有误,兹根据《圆音月刊》,1948年3月1日,广州出版,第七、八期合刊,第10--12页,所载“朱镜宙致教育部长朱家骅的公开信”中提及此事为1940年,予以更正。

(3)同上书第73--74页

(原载《香港佛教》月刊1991年二月号,此文为昌臻法师出家前所作,署名张妙首。)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父母恩重难报经白话译解》序

《父母恩重难报经白话译解》序





本经与《地藏菩萨本愿经》并称为佛教的两部孝经。可是文辞古奥,一般人阅读较少。致使有人认为佛教不重孝道,而滋生误解。

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人身得之于父母;有了人身,才能闻佛法,了生死,成佛道, 度众生。这些都是父母之恩,实在是恩重难报。

作为佛弟子,必须遵循佛陀教诲,孝养父母,永念亲恩;还应劝导父母,信受佛法;并广种善因,回向父母;最后要让父母出离生死苦海,往生极乐莲邦。正如莲池大师的《七笔勾》所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是最大的孝道。

从因果规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说:“须知有因必有果,自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又说:“现为人子,不久则为人父。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有些人不明白,父母就是堂上的佛;在家不孝顺父母,而去寺庙求佛菩萨保佑,真是悖谬至极!

隆盎居士,是位高级 知识分子。近年虔心信佛,深入经藏,积极从事弘法利生工作。先后语译并注释经典五部,以广流传。近复完成本经译解,深入浅出,文笔流畅,亦不失原意,堪称佳作,故乐为之序。


释昌臻      于乐至报国寺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日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