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照的四步功夫

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一一乘一法师
禅宗行人讲:青青翠竹就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自性。如果着相理解:青青翠竹如果是法身,把翠竹吃掉,不是把法身给吃掉了吗?着相理解驴唇不对马嘴,毫无道理可言。要从自性上了解,翠竹当体即空,翠竹毕竟空,毕竟空是相跟法体一样,你要透过翠竹的相见到翠竹的本体,体会万法空相的道理,才能透过相见到性,性相不二,相当体即空。见一切相都是见性,就不会着相了,相是性显现的。

着相理解就错了,郁郁黄花,苍苍翠柏,这些都是相,相的当体毕竟空,故见到郁郁黄花、苍苍翠柏,当体就空,就见性。每个念头,每句话毕竟空,毕竟空是真如自性,是法身,这样才能见性,看见竹子就看到自性,性相不二,性即是相,相既是性。


佛法是不二法门。相就是性,相毕竟空,那个相的体和佛性的体都是毕竟空,所以不二。不然,我们说相就是法身,法身怎么是那样子?你就怀疑,迷惑了!一定要理解清楚,不是两样东西。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不粘着,就不会碰壁,就会过得愉快轻松,若着相粘着,又得不到,就难过,就碰壁。


见性无所得,无所求,一切本来具备,身心坦然,身心世界是你自心显现的,没有贫富之分,贫是毕竟空,富也毕竟空,你就坦然了。没有道的人,纵有万贯家产也是贫,也是六道轮回的一份子,死期一到,两手空空而去,不也是乞丐一份子吗?为业力所驱赶,抱头鼠窜,试问:富贵安在?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无道纵有万贯家产也是穷,有道身无分文也富贵。

心中心法、一切佛的心中心就是从自性着手修法,第一步明心见性,跨进如来门,从自性上用功。

死不一定要着一个瑞相,只要能自在的飘然而去就行。释迦佛是睡着走的;元音老人走的时候,手搭在佛堂桌上,站在那里便四大捐弃,空花倏没,潇洒去了;邓隐峰禅师是倒立着走的,尽显幽默诙谐的风度,凡此种种,向我们展示出佛法的真实不虚,生死湼槃等空花,死并不是可怕、痛苦的事情。

从前,邓隐峰禅师讲:大家临圆寂都是坐着,还要双盘,现瑞相再去,未免太拘泥,我要变个自在相给你们看。邓隐峰倒立着走的。我们倒立的话,衣服“叭”就挂下来,女孩子穿裙子一倒立,大腿就露出来。他有功夫,倒立了衣服照原样纹丝不动,真是了不起。

听元音老人说:邓隐峰走后,别人要把他把拉下来,谁知怎么拉都不动,大家束手无策、哭笑不得。他妹妹修行也成就了,他妹妹说:哥哥,生也装模作样,奇里古怪,死了还要显古怪相。这一讲,他才下来。这是真功夫。
   
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分别却非比量而是现量。比量是分别,现量是无分别,现量就如镜子照东西,长就是长,短就是短,并无自己的意思。故永嘉大师不慌不忙地回六祖说:“分别亦非意!”,即尽管分别却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活里活泼地起大妙用。

《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空了之后,还要反转过来起大妙用,不能死在那里不动。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给你用的,你若无感觉,就成了死佛,不能起用;你要活过来,虽无眼耳鼻舌身意,但照样起用,只是不分别、不着相、心不动罢了。佛法是灵活妙用,不是死在那里不动。


从前一个老太婆供养一个和尚闭关,三年了,这天老太婆想试试和尚是不是大德,心想:他天天坐在那里不动,有定有功夫,是不是像个佛一样活里活用的?于是,老太婆打发她孙女给和尚送饭,让孙女抱住他,问感觉如何?孙女回复老太婆:我抱他的时候,他说:枯木倚寒岩,三春无暖气。

没感觉,死在那里,春天来了,阳气上升,草木才能发芽,三春无暖气,没春意,没有暖气,还是冬天,已经死掉,成枯木了,还怎么发芽?老太婆听后很失望说:“赶他出去,这个死汉,没用处。”没用处就是他没法子起用,比喻打坐修持,死在那里不会起用,不能成大道。

成大道不是不做事,一切事都能做,尽管做而心不动,也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分别亦非意”。虽然能分别一切万法,但心如如不动。一切事尽管做,只是不往心里去,不粘着而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金刚经》讲:一切圣人都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什么意思?

解答:这个疑问我问过元音老人。我说:师父,您说诸佛菩萨同一体,是一样的,为何还分此佛彼佛?他说:法身佛一样,报身和化身每尊佛都不同,因为每个佛的发愿不同,行持也不同。
   
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阿弥驼佛发四十八愿,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地藏王菩萨则在地狱成佛。佛的法身一样,因发愿不同,报身和化身就不同,报身、化身是变化的,修出来的。报身、化身是生灭的,法身不生不灭。一切圣贤因为无为法(有有为法和无为法)而不同,无为法是毕竟空,毕竟空再起用,显万相是无为法的起用,每个圣人因为愿力不同,因无为法而有差别,显不同的相,度不同的众生。
   
每个人每个佛都有法身、报身和化身。报化不同,法身同体,毕竟空都一样、都平等,但显相不同、愿力不同,他的报化不同,报化非真佛,不是说法者,因为报化是变化的,魔头也会变,每个人都可以,你修行了,都可以有不同的变化,变化没标准,法身有标准,印心怎么印?拿自性来印,自性每个人都一样,以心印心,法就传下来,不用说话就传下来,报化怎么印?报化每尊佛不同,怎么印?没法印,所以报化是方便显现,用来度众生的。

四:我总看见一只黑猫,怎么办?

解答:不理它,它就走了,恋着它就难化。有的家人亡故了,活着的人总想念他,他就走不了。如果有家人死了,不要哭,不要总想着他,让他自在地走。猫、狗也一样。你睡梦里看到死去的亲人、宠物,都是六识的反映,不可大惊小怪、一惊一乍,搞得自己和周围的人都神神经经的。


问题五:打坐中有气上升头要爆炸了怎么办?
假如打坐中,我们有气上升、头有爆炸开的感觉,不要怕,让它去,不要迎合它,死就死,不理它,其实死不了。若身体某部分感到发胀或痛,那不是病,病是业障所致,现在的胀痛是因气未通,通了就不疼也不胀了。

有些人:我腰也痛也胀,胀痛得不得了,怎麽办?那是气脉没通,所以才胀痛,通了就不痛胀了。至于气升不升上来都不管它,随它去。你管它就升不上来,不要管它。

  修法气升上来,不从背后走而从中脉走。因为我们不观气脉,它就从中脉走,身体有热、凉、麻、痒、轻、重、滑、涩八种境界,这是气血在变化,不要紧,不管它就行,这叫初禅天的八功德。
   
欲界有四定: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定,在“未到定”时会出现上述八种境界,八种境界一去不复返,过去了就没了,然后进入初禅,进入初禅后,境界就没了,“欲界定”会出现自己很轻,飘来飘去,“未到定”会出现八功德,再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境界是身心变化,不要理!

乘一法师解答问题

问题十六:一修行人有小鬼来抓他,他求小鬼,七天之后,再来抓我,小鬼有慈悲心就同意了······这是靠平时的功夫,还是七天的功夫?

解答:这个修行人其实是个功夫很深的禅师,还有点着相,有贪心在。四空天还有贪心、嗔恨心,四禅天没有嗔恨心了,还有贪心。禅师功夫很好,名望很高。皇帝很欣赏他,赏赐他一块翡翠,绿、黄、紫三色合一,非常稀有的福禄寿翡翠,他很喜欢,对翡翠爱不释手,粘在翡翠上,生死难了。
    禅师八十多岁了,寿命已到,阎罗王叫两个小鬼,把和尚请来,小鬼在整个寺院没找到禅师,因为禅师功夫很深,入定了是找不到的,皇帝赏赐的翡翠,是禅师的最爱,两个小鬼就敲翡翠,嘭嘭嘭,禅师心里挂碍着翡翠,立马就出定,被小鬼抓住了。小鬼说:阎罗王请你去。禅师知道上当了,我对翡翠放不下,出定了就被抓,我若入定,毕竟空,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是找不到我的。我修了一辈子,还不能了生死,还要见阎罗王,禅师非常惭愧,就向小鬼请假,延期七天,我有些事情处理好了,你们再来接我,小鬼觉得他是很有威望的大德,不说假话,就答应了。小鬼走后,禅师把翡翠砸掉,开始禅定,小鬼七天后来接他,人又找不到了,再找翡翠,翡翠也没了,怎么办,找不到了,他入定了,到哪里找,本来面目毕竟空啊!

这个公案是叫你们修行时一点都不能着相,着在哪里,就死在哪里,出不了生死。一些人玩古玩,字画,着在上面就上当。我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个汉朝以前、很古老的花瓶,非常美丽,拍卖的时候,一个很有钱的人,花了几亿把花瓶拍回来,放在很贵重的箱子里,摆在古董柜上面。晚上,花瓶里面有东西出来,不像人也说不清,有眼睛、鼻子、尾巴,好像烂肉团,很吓人,还压在主人身上,吸他的气,他怎么都摆脱不了,每天晚上都那样,把他抱住,再后来整个家庭全部破产了,家里的人全部死掉。这个鬼怪生前就执著这个花瓶,喜欢地不得了,死后就粘到花瓶上,他花了一辈子的积蓄,买下了花瓶,死后怎放得下,就粘在花瓶上,别人买去,他就作怪,让买主的整个家庭都被害死,非常悲惨!
    修行哪都着不得,着在哪,就会在哪丧命,变成精怪,然后造业害人,害众生,下地狱,无量劫上不来,越下去,越造业,越造业,越上不来,弥勒佛出世还不一定上的来。得人身一定要珍惜,好好用功修,修时千万不要着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贪不得,贪在哪里死在哪里。

提醒大家真正用功、精进,真正明心见性、成道,真正为大众做事情,无心无我,不求回报,没有名闻利养之心,这些东西害死人,有一点点名闻利养之心,就走不了,死在这里。修行人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点都不能着,着在哪里死在哪里。

好好修禅定,开智慧明心见性,然后以明心见性的真理,指导言行,让言行最后完全符合这个道理,这是正行,是修行,除此以外,全是梦幻泡影,不要求,求什么?希望大家记住,着相时,想想师父的话,不要粘上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从前,高峰祖师刚出家时,未遇到明师指点,每天只是跟着当家和尚做经忏,有一天做完经忏,他担着担子走在后面,天下大雪,经过一家门口,听到里面人讲:“经忏鬼子来了!”他很迷惑,问师父:“出家是否还有别的事可做?”师父说:“我不知道。三十里外,有个白云禅寺,你去那问问。”他到白云禅寺问白云禅师,禅师说:“出家后要了生死,出三界,做经忏不能了生死。要参禅,参父母未生前是什么样子。”他参了很久,不开悟。后来去拜雪岩钦禅师,禅师问:“拖死尸的是谁?”从前禅宗祖师这样指导行人,让他们用功参话头而见性。修法从相上求,拜忏,拜山很用功,穿着破烂衣服修苦行等等,在相上做功夫都是佛法的边缘,不是正法,现在的人却把这些当成佛的正法,整天做慈善事业,包括很多出家师父,以慈善事业作为佛法,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法不是慈善事业,它连佛法的边都不沾。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佛菩萨,证道、明心见性后,离不开慈善事业,如果只做慈善事业,而不从心地上去修行,就不是佛法。



诸大菩萨明心见性后,不离开慈善事业,但你不明心见性,不从心地上用功修行,光从相上追求名闻利养,就不是佛法,很多寺院整天做经忏赚钱,却对心地上修行不闻不问,那是利用佛法致富,跟其他买卖没有区别。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期贩卖如来。把佛的经典拿来卖钱,我念一部经多少钱,这是非常可怜的事情,是佛说的“可怜悯者”,是焦芽败种。
   
我刚出关时,到一寺院,寺院有位84岁的师父,他8岁出家,修行70多年,他念《心经》,念一部点一个红点,纸上多少个红点,就是念了多少部《心经》,然后卖给别人赚钱。他这样修行,问他念佛没有,他说念佛念不住,我劝他年纪大了,好好念佛求往生,他说坐不住,整天跑到居士家中去卖钱。他身体很不好,住在寺院里不念佛出去乱跑,这连佛法边缘都不是,念经卖钱不能了生死,更不能开智慧,多可怜!老了生病,什么都不知道,卖了钱还乱用。出家修行也好,在家居士也好,一定要从心地上用功,明心见性是修行的第一步,有人说明心见性就行了,其实明心见性是修行的开始。傅大士的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比喻佛性和相的关系,把身体比作是牛,佛性比作人。把“桥”比成身体,身体有生死,桥有坏的时候,水指佛性,佛性无生死,所以“桥流水不流”,水不流喻佛性不生不灭,不动不摇。高峰禅师这才明白:拖尸体的正是人的佛性。没有佛性,身体不会动。
   
身体是假的、不可得,法身是真的。怎么认识法身?法身是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灵知之性就是我们的佛性。一念不生处是前念已过,后念未生,中间不是木头、石头,而是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就是我们的佛性。换句话说,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都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这样认取;人我双亡,人没了,中间是了了分明的自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山河大地没了,身体没了,虚空没了,第九识脱开就彻见本来面目。
   
没有完全脱开见的佛性与彻见的佛性是一样的,体验不一样,前面还有身体、山河大地、有感觉;山河大地空掉,那是空,把空也空掉,是绝对的空。从唯识的角度讲,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九个识全部脱开是毕竟空,佛性是了了分明的,它是毕竟有的;它的本体是无相的,是毕竟空的。这是见自本性。
有人讲,师父:前三三,后三三,我明白了。我说你怎么明白?他说前三三是九,后三三也是九,那就是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是最高的,是皇帝,皇帝见和尚还要拜。

我说:九九八十一,万法归一,一生万法,一即不著,一即言无,一念无是什么?就是本来面目。一生万法,万法归一,一切万法是一所生,是佛性所生。禅宗的公案,不能离开佛性去理解,著相理解就会错了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