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见未真,这个“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

蔡礼旭:见未真,这个“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知道这个妄想纷飞没什么用了,赶紧安住当下就对了。其实人放不下,念头一直上来就放不下这个念头嘛。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这个看不破里面有一个道理是什么?不明理。你说他不懂,他又可以给你讲;你说他真懂呢,他又做不到。是吧?这叫什么呢?理还不够透,还不够明白。所以叫知难行易,真知道通达的人,一定做。

  打一个比喻,你假如知道你背的这一包是很臭的垃圾了,你一明白它是垃圾,下一秒钟你会怎么样?就放下嘛,这是真明白它是垃圾。有没有人垃圾要丢出去,又拉回来,“再怎么说虽然它是垃圾,它也陪了我三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继续让它臭吧!”那不可能嘛,还是不明白它是真垃圾。

  我们不知道这些妄想真会伤害我们的智慧,真会毁了我们稀有难逢的机会。真明白这些道理,赶紧提起正念。而且人真的不安住当下,是他不明白,当下才能成就未来更殊胜的因缘。都妄想了,这些妄想又是一个不好的种子,以后不就愈来愈不好。人总要有理智,要干利益自己、利益别人的事,别干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利的事。对自己、对别人都没利的事的念头不要起,言行不要做。

  所以刚刚我们叶学长讲到的,我们有跟大家交流一个态度,面对任何境界,跟人与人的情况,都要有一个态度:怎么做才能对自己对别人有帮助?这是理智。不要做伤自己、伤别人,不要做对自己、对别人都无益的事情。

  那我们明白了,理还是不够透。理怎么透?听经。熏得不够,没那么复杂,“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要熏到这部经的道理放在心上,“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拳拳服膺,得一善,留在心上。人能把这些道理熏到印在心上了,遇到境界,正念就起来了。所以还是要老实听课,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重要。

我假如拿着麦克风到深圳的街头去喊,这个就扬恶了。因为我们今天大家都在弘扬文化,都在办教育,假如我们对社会这些状况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怎么改善?所以扬恶,第一个,从讲话的人的心态。他看到那个人有恶了,赶紧要去讲,为什么?本来就看人家不顺眼,好来个落井下石。扬恶,这个是瞋恚心扬恶,看人不顺眼。还有是傲慢心扬恶,平常看他挺风光的,早就想把他压下去了,哎哟,有错了,赶紧批他一顿。傲慢心。贪心扬恶也有,哎呀,他的风采比我多了,赶紧压压他,名闻利养的心扬恶,讲人家的不好。嫉妒心扬恶,都有可能。心地上的问题。

  而假如我们是扬弘扬文化的人的恶,他可能已经在台上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结果我们大肆去宣扬,“哎呀,你都不知道,他以前怎样怎样”,讲一讲,所有的人,“真的,好恐怖啊”,全部丧失信心了。把人家学习正法、传统文化的缘给断掉了,那这个影响面就大了。所以这个都要很冷静。

  之前也跟大家说,“曾子杀人了”,听了几次,可能这个信心都会动摇。所以我们今天在听别人讲恶的时候,要有判断力,讲话要有智慧,听话也要有智慧。“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但是这些道理都不能执着,什么时候能进退得当、能判断清楚、能通权达变,都要回到根本的心地、心态,才容易分辨出来。

  比方有一个人过来跟你讲,“他最近好像有点状况”,然后你回头跟他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样对不对?你说,“对啊,他要来讲别人不对了”。他跟你探讨这个人不对的目的在哪里?学都不能学到相上去啊,不然学到最后了,所有的人都很压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什么情况都不反应。等出状况了,“哎,怎么都没人讲?”“不见世间过”。那不就学呆了吗?所以现在的团体里面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讲人了,都做滥好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滥好人、乡愿,不行。为什么?滥好人就是是非善恶人家从他的反应都判断不出来。他骂人了,也好。就感觉到底怎么样叫“善相劝,德皆建”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善恶,一开始那故事特别有味道。读书人跑去问中峰禅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读书人说,打人、骂人是恶,礼敬人、赞叹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不一定。最后给他开解:今天,“利人者公,利己者私”,是为了利益他,打人、骂人是要把他打醒,是善;“利己者私”,赞叹他是为了跟他关系搞得更好,有所目的的,这个恭敬人、赞叹人都是恶,私心,贪名闻利养。不从心地上看,很难把事情看清楚。所以这个“见未真”,这个“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