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22日的开示中说:“一个真正见道的人,他的思想绝对是正知正见。但他仅仅是证得初果。证到初果的人,他只是断了见惑。‘见惑’即理论上的一些知见,当他证道以后,才能超越‘思惑’。”
万行的这段开示若就小乘佛法的‘见道’而言无有过患,但若就大乘的角度而谈‘见道’,则有很大过患。因大乘之见道和小乘见道有很大差别,可万行却在此处未有说明,而是笼统地说‘真正见道的人……但他仅仅证得初果’,这是将大小乘的见道位混为一谈。大乘见道位是属于证得初地菩萨果位,而小乘见道位是属于证得初果罗汉。二者中一个是地上的法身大士,一个是属于小乘贤者。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祇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三十七)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2月22日的答问中说:“问:师父,我们回去后看什么经,才能快点见道?师:我说过,所有的经都是圣人证道的境界。后人拿着他们的书读来读去,那才真正是‘拾人牙慧’。怎么能够见道呢?诸佛菩萨都喊冤枉。”
万行认为修行不用广闻博思,不用读诵佛菩萨的经论,要自己去悟。这样的观点虽然看似有些像禅宗的观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禅宗虽然提倡‘不立文字’,但这并不是不闻思经论,而是劝诫行者勿被文字相束缚。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为弟子们印心,而且他的开示中也处处引用经论的观点,如果他自己没有看过经论又如何能自在引用呢?由此可见,即使是禅宗都没有完全断绝学习佛经,而万行却处处告诉人们不要学习佛经,其真实心思如何已经昭然若揭了。因为若他的弟子们广闻博思的话,必然会发现他所说的法和诸圣者在经论中所讲的义趣,很多是完全相违的。
一个欲修行证道的行者,若不了解佛陀的思想,又如何能了解菩提道的究竟义趣呢?而佛陀的思想全部在经论中,如果我们不去读诵经论,又如何能知道佛陀讲了什么。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都说过,一个人若不依止善知识,及了知佛陀的思想则自己不能悟道。龙树菩萨乃是大乘一切法门的鼻祖,连他都是这样说的,而万行却行如是邪说,其心可诛!
佛菩萨及诸祖师都宣讲读诵经论、闻思的重要性,如《听闻集》云:“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由于听闻了佛法才知道生死烦恼的根本,由于听闻一切因果法义,才知道如何遮止不犯诸恶业,经云:“杜塞恶趣开善门。”由于闻思了佛法才知道今生做什么事最有意义。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修学佛法,因佛法是出离轮回得证涅槃的无上妙法。若追求世间之财色名利,只能令我等造三毒恶业,无益于自己的今生后世。由于听闻佛法才能知道我们所执著的世间五欲是无有意义的,只有听闻佛法后,才能对佛陀之圣教生起信心,也才能发起真实的修学,得证涅槃大道。又如《本生论》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正确地闻思佛法可以引发我们对佛法的信念和意乐,而且也可以令内心生起佛法的定解来。若谁心中对佛法生起了定解,他就会在修学佛法时感觉非常欢喜自在,而且也不会被世间邪法所诱惑,内心对佛法的信念极其坚定。佛法是开启自性智慧的钥匙,只有依靠闻思佛法而生起比量定解,才能开启自性智慧,最后依实修究竟断除无明愚暗。所以若能精进闻思佛法的人,会越来越有智慧而远离愚痴邪见。对于如此稀有难得之佛法,即使是要我们割下自身的肉去换也是值得的。所以要想究竟破除愚痴就要闻思佛法,只有听闻佛法才是破除愚痴黑暗的最佳明灯。
在其他经论中还有很多教证可以证明,修行者若欲成就菩提道必须闻思经论。万行自称为是修行佛法者,但却从来都不遵从佛陀的言教,这是哪门子的佛教徒?
万行在同日的开示中又说:“学佛都是在学悉达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大家必须在自己的心态上痛下功夫。”
学习佛法的行者,在自己未有悟道之前都要依佛陀及祖师大德的教言来修学,不能离经叛道。一个刚刚学佛的人就要不依佛陀思想,这简直是荒谬至极的邪说!历代菩萨及祖师大德都未曾离经叛道,而万行却行如此之道,这种言说及行为非是佛弟子该有的。
修学佛法的人是重在修证自心,然在未有获得究竟正见之前,不得离经论而盲修。佛法中的三慧‘闻思修’,前二者就是指闻思佛陀的教义,后者之‘修’即是相应自心而印证佛法,然若无有前面的‘闻思’,又如何能成就‘修’呢?
(三十九)万行在《降伏其心》的03年3月3日的开示中说:“问:为什么佛有三身?师:是三个身,又是一个身。比如从四个方面看一幅画,四个方面看到了四幅图像,实际上是一幅画。‘法身’,不生不灭;‘化身’,随处可见;‘报身’,偿还业报。一个阶段了却了,报身就没有了。”
万行在此处所说佛陀三身中之‘报身’义趣,是完全错误的。【报身】是指酬报因位无量愿行,恒受用法乐之佛身︰乃圆满修行,万德具足之佛身。按佛之三身中,‘法身’指普遍的真理,‘应身’指应现于世间的佛;前者永远不灭,但缺乏人格性,后者具人格性,然而却无常变迁;而统合此二者的理想的佛身,就是报身。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佛,及东方琉璃净土的药师佛所现之身,即是报身。由于报身是指受用报果之佛身,因此也称受用身。受用身可分为二︰(1)佛自受用法乐身,(2)他受用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云:“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
万行连最基本的‘三身’义趣都不知道,却还处处宣说自己是继六祖慧能禅师之后少有的成就者,简直可笑。
(四十)万行在《降伏其心》03年3月3日的开示中还说道:“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八识’里。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而收藏在‘八识’里的东西,生生世世都能受用。”
人的第六识称为‘意识’,乃是具思维和了别作用的,并不是有储存作用。无论我们所见的任何事情都储存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万行所说‘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第六识的本质得到确定。
【意识】指知觉的认识作用。为‘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种。‘意’乃精神生命体的思量分别之作用;‘识’呈现了别对境之作用。
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一)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明了所缘之境,故又称明了意识。复可分为:(1)五同缘意识,系与前五识俱起,且缘同一对境之意识。(2)不同缘意识,虽与前五识俱起,然缘其他之异境。(二)不俱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而系单独发生作用之意识。亦分二种:(1)五后意识,虽不与前五识俱起并生,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梦中等三种之别。1.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系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之意识,乃禅定中发生之意识活动。2.独散意识,又称散位独头意识。系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加以种种想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又上记之外,亦有将意识概分为明了意识、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
从上面所述‘意识’之特质来看,我想诸位不难看出,无论意识有几种差别,但却不具足储存功能。而能储存一切事物念想的,无论深刻不深刻都存在第八识中。今略述八识之特质:
有情众生之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宗镜录》中云:“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又《佛学大辞典》中解释云:“瑜伽行派所说的根本心。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关于‘阿赖耶’一词,原指贮藏物品的仓库或藏;详细地说,有潜藏、贮藏、执著三意。依照此三意,阿赖耶识有如下三种特质︰(1)潜藏于身体中的阿赖耶识︰此识被认为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不管睡觉或觉醒,都在心的深处持续活动。(2)贮藏所有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名为一切种子识;被认为是种子(受表层性的身、口、意三业的影响而成)所停留的场所。过去的业变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受薰习。盖被种植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成长发展,其后遇缘而成为新的业并发芽,接着此业又会再种植新的种子。由于表层性的心(现行识)与深层性的心(阿赖耶识)的相互因果且有机性的关系而持续存在的情形,被称为阿赖耶识缘起说。而瑜伽行派又从‘一切均由阿赖耶识所作’的立场,主张唯识说。阿赖耶识,不仅一方面产生眼识乃至末那识七识,同时也产生身体与自然界(器世间),并持续任持之。(3)作为执着对象的阿赖耶识︰瑜伽行派在阿赖耶识之外同时又建立了一深层性的心,即称为‘末那识’的自我执着心。而此深层性的自我执著心的对象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绝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阿特曼)。然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其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著。”
阿赖耶识(藏识)其后又被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方面来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种子,‘所藏’是指收藏诸法所薰习的种子,‘执藏’是就被末那识执着而言。阿赖耶识的异名,除一切种子识之外,又有异熟识、阿陀那识、无垢识等,而无垢识(阿末罗识)是指没有污染、无垢清净的阿赖耶识。
以第六识和第八识作对比,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第六意识无有储藏之作用,储藏记忆乃是八识作用。万行却说‘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咋一看这种说法无伤大雅,但深究下去却对佛法有很大危害。因为万行所说的这些‘不太深刻’的分别造作,往往是指生活中的无心散乱,而实际上这些事属于无记心所摄,若按照万行的说法凡属于‘无记心’所造的业,皆不会在来世形成果报了。但事实上无论是‘善业、恶业’及‘无记业’皆会在未来世形成果报的。
无论是善、恶、无记等一切起心动念皆为八识所摄,一切种子皆存储在八识之中。无论深刻不深刻都是一样,只不过深刻的比较容易产生现行,而很快成为果报。不深刻的虽然也存储在八识中,但由于种子力弱之故,还要待种种缘成熟后,方能产生现行而成果报。如佛教公案中所记载:在佛陀时代,一个年老的樵夫,感觉到人生苦空无常,欲发心出家。他来到世尊所在之处,见到了舍利弗及目犍连等尊者,虔诚顶礼后,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诸位尊者在听了‘樵夫’的述说后,皆以神通观察此人之宿世因缘,通过观察后了知此‘樵夫’在八万大劫中都没有种过出家善根。诸位尊者很无奈地拒绝了‘樵夫’出家的要求。樵夫在被拒绝后,非常伤心,思来想去不欲自活。他出得精舍后,就在一棵树下准备上吊,结果此树的树神却告诉他说:“你不必要寻死,等你再次进入精舍后,释迦世尊会为你剃度落发的。”老樵夫听树神之话后,再次进入精舍,释迦世尊亲自出来为他剃度,在落发后,这个老樵夫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舍利弗等诸位尊者见此事后就问佛:“您曾告诫我等,若有人发心出家,要先观察其有没有出家因缘;我等依您所说,以神通力观察此‘樵夫’于八万大劫中无有种过出家善根,故而拒绝了他出家的要求。然此人再次进入精舍后,您却为他剃度出家,而且他还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不知此人以何因缘有出家及证果之事?”世尊闻后答道:“此人在十万大劫之前,亦为樵夫。在一次上山砍柴时,遇见了一只猛虎。他在急忙中上了一棵树,老虎围着树很长时间,不见樵夫下来,只好走了。而樵夫在老虎走后,从树上下来,由于是劫后逢生,不由自主地念了一句‘南无佛’。由于十万劫前,以无记心念佛之故,种下了今世出家证果之因。”诸位尊者听闻世尊开示后都觉得因果业力因缘不可思议,无论善、恶、无记皆报应不爽。
以此公案来看,当时樵夫从树上下来后,称念佛号绝对是无心之举,也可以说并不是很深刻,可是在因缘成熟后,却以此微薄之因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但若是按照万行所说,此樵夫必定不能有此成就。因万行说‘不太深刻的收在六识里,临终时就没用了’。如果这种邪说得以成立的话,就等于否定了无记业的种种牵转差别。不仅如此,而且佛教所说的六道因果差别皆统统不能建立起来,可以说这种说法乃是毁坏因果的大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