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唐密传承祖师

唐密传承祖师




唐密祖师:常住三世净妙法身法界体性智摩诃毗卢遮那如来

  真圆阿阇黎

  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与自眷属,于秘密法界心殿中自证自受法乐故,常恒不断演说此自内证智三摩地法,具如《金刚顶经》说,“若准释迦说教次第,法华经后,说真言教故”。《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云,“起化城以接之,由粪除以诱之,及于大种姓人法像已熟,三秘密教说时方至,遂却住自受用身,据色究竟天宫,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诸圣贤,削地位之渐阶,开等妙之顿旨”。

  法为规则,诸菩萨依之三密相应而得成佛,以真如为身,名法身。梵语摩诃毗卢遮那,华言大遍照一切处。以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法身即是佛土。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应身佛释迦如来于菩提树下悟道,遂行世四十九年,未尝歇息流布真如教化有情,应众生根基广施诸药,疗苦医疾,引导有情脱离无边轮回苦海。证悟顷刻宣教曰:“众生皆具佛性”,此平等佛性者即法性也。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于三昧中自受用身法乐而宣扬流布真言总持教门,引导大乘菩萨径取佛果。

  显教佛经釋如来有十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圆同智同性相同体而异名,然由应化不同,各有别号。然诸佛具足一切智慧、德行,无有差别。故佛名虽殊,尊号相同。约言如来十号。

  1、如来:指佛陀乘如实之道而来,即谓“如来”;也可译为“如去”,即乘真如之道而去达佛果涅槃。何谓真如之道?简言之宇宙至极真理也。“如”指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犹如胡麻,侧塞法界无间无隙,如如不动,亦一切有情藏识田中本具妙明佛性,法身之代表即大日如来;“来”指佛陀的应化身释迦如来,此“身”为救度众生“应化”而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恒常不易也。

  2、应供:佛陀三大阿僧祗勤修福慧,积累功德资粮,百劫难行苦行修相好最终达到“觉行圆满,万德具足”的究竟佛果,堪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

  3、正遍知:由于佛陀的智慧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

  4、明行足:五明六通具足,佛陀福慧双运,故号“明行足”。

  5、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证悟无上菩提的觉者,已经超越生死涯际。佛陀“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佛陀妙出世间,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于涅槃妙境,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故名“善逝”。

  6、世间解:佛陀彻悟宇宙至极真理,具足萨般若智,能彻底了知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实相,故名“世间解”。

  7、无上士:佛陀的智慧、禅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圆满,福慧具足,于人中无有过者,所以有谓:诸法中,涅槃无上;诸果中,正觉无上;一切众生中,佛陀至高无上,故号“无上士”。

  8、调御丈夫: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众生心性,使往涅槃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

  9、天人师:佛陀为人、天导师,示导众生彼岸归途。众生果能依教奉行,不舍道法,即能解脱烦恼,故号“天人师”。

  10、佛: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显教言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依三聚净戒摄善法戒成就法身,摄律仪戒成就报身,饶益有情戒成就应身;在密教则言法身有四即将法身区划为自受用法身和他受用法身,一切宇宙万象虽然纷繁复杂,然皆表法身及其等流。

  是故法身摩诃毗卢遮那佛所说言教离于言教,乃真如之海,智慧之洋。总持真如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三密为用。释迦牟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成就自性法身。故显为密理,密为显事,显密圆融成佛在即。大日如来自证法乐真如贮之南天铁塔,交由普贤菩萨之金刚法身即金刚手菩萨护持。大日如来表法,金刚萨埵表法用。南天铁塔者,一切有情本具之藏识田中如来法性,此法性在佛、我、人三三平等,无有高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金刚萨埵,亲对法身如来海会,受灌顶职位则说自证三密门,以献毗卢舍那及一切如来,便请加持教敕。毗卢舍那如来言,“汝等将来于无量世界,为最上乘者,令得现生世出世间悉地成就,具如经说。”金刚萨埵亦为大日如来正*轮身,亦即大日如来自性法身所出生者。

  金刚萨埵,梵文音译缚日啰萨怛缚,译名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金刚萨埵等。萨埵者有情之义,萨埵有贤愚,愚者未觉,贤者金刚。故金刚萨埵有勇猛、无坚不摧之义。在显教普贤菩萨即金刚萨埵也。

  缚日啰汉文音译还有作跋折罗,意译为金刚。金刚有三种义一不可破坏,二宝中之宝,三战具中最胜。故取金刚以言无能胜、无能坏。

  在唐密“金刚萨埵菩萨,背月轮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铃,半跏而坐。”

:唐密传承一祖龙猛菩萨

  龙猛菩萨

  亦称龙树菩萨。昔释迦如来掩化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龙猛菩萨,迹诞南天竺,化被五印,寻本则妙云如来(阿弥陀)现迹则位登欢喜,或游邪林,而同尘同事,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作千部论,摧邪显正,上游四王自在处,下入海中龙宫,诵持所有一切法门,遂则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灌顶,诵持此秘密最上曼陀罗教,流传人间,《楞伽经》及《摩耶经》等,释迦如来所悬记,则是人也。龙猛菩萨可看作大日如来之等流身。因其母树下生之,而龙成其道故,名曰龙树,寿二百余岁。龙树菩萨自幼聪睿智捷,精通四吠陀典,因为当时的婆罗门阶层原则上都要熟悉这四部婆罗门教经典。

  “四吠陀典笈”,是古印度反映自然宗教内容的专门著作《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主要阐述婆罗门教教义和信仰。这时期印度宗教思想的特点是崇拜他们陆续塑造出来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左右,吠陀时代的思想逐渐由西北方转向于恒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转为一神教——即对所谓“梵天”的信仰。随着“梵天”的确立,他们又创造出“梵天生四姓”之说。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

  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

  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

  吠舍种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

  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

  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教主要是婆罗门种姓创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

  印度教各派思潮的特征:(1)早期印度教崇拜的“多神”和后期则崇拜 “梵天”。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是奥义书哲学的抽象概念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典中的造物主。据说梵天是从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来的,或者是从毗湿奴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然后他开始创造世界万物。因此印度教认为“梵天”是宇宙最高的永恒的实体或精神。(2)印度教各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求取“解脱”的方法,如吠陀时代重在祭祀仪式,欲仗“神力”以求解脱;吠槽多派则反对繁杂的祭祀仪式,主张以“梵”为中心,把人们引到“梵”去,达到“梵我合一”的解脱境界。(3)在印度教里不仅宗派哲学林立,而事日、事月、拜火等崇拜自然的愚昧派别也愈来愈多,也就是早期佛教所谓九十六种外道。(4)印度教认为世界是为“梵”和“神”的创造,“梵”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5)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教的各派修行方法,也向两个极端分别转化,一是享乐派,他们认为人是“梵天”所生的,既成为人,就必须纵情享乐,不计因果。二是修极端的苦行派,如赤身、拔发、投渊、投灰、绝食……妄图用这些苦行以求得死后的“快乐”。

  在佛陀菩提树下成道后,佛教的主张渐渐取代印度教。(1)佛陀提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本性是空”的道理,否定了“梵”和“神”是宇宙之体。(2)佛陀提倡“一切众生,皆悉平等”之说,否定了“梵天生四姓”的阶级制度。“四姓出家,皆为释众;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十六个字反映了佛教真平等的思想。(3)佛陀以“成、住、坏、空”说明世界的自然变迁;以“生、住、异、灭”说明人类的生长和死亡,破除了印度教所谓世界是“梵”创造的谬论。(4)提出了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之说,为之解缠去缚。(5)提出“中道”理论,即所说法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以上是古印度宗教和早期佛教概览。

  龙树菩萨对天文、地理、图纬秘藏等无不通晓。正是由于其博学多识和智慧,龙树菩萨在世弘法时,广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诸大论著。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成为大乘佛教思想的发端。

  其主要大著如次:《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一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菩萨资粮论》六卷——隋达摩及多译、《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十二礼》一卷——禅那崛多译。

  其中《大智度论》乃注释《大般若经》之书,与《中论》、《十二门论》同属大乘教之空门。《十住毗婆沙论》是注释《华严经》之《十地品》,属大乘教之有门。龙树菩萨广学空、有二门,最后安住于净土他力之教;亦即《大智度论》中多处赞扬弥陀净土,而后在《十住论》之《易行品》中告白自己归于弥陀本愿之救度。

  《中论》核心阐发缘起性空之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中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空、有二边槽臼,即为中道。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故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我执与小乘法执生起。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凡夫若执着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槃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相传龙树菩萨参拜南天铁塔(学术界认为存在于古印度南部的一座宝塔)时,曾用真言以七粒白芥子打开铁塔,进入塔中。传此铁塔高十六长从未开启,而龙猛菩萨以“七粒白芥子打开铁塔”则更加神奇莫测。为什么是七粒?为什么是白色芥子不是黑色?小小的芥子如何可以打开铁塔?如果我们明白佛法是全息哲学科学体系,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记述则很容易理解,若我们执着凡夫边之之乎者也见则永远不得答案。假设宇宙全息统一,那么必然有其规律可循。真如智慧就是宇宙规律,真言即窥视、探究宇宙规律之门的钥匙。

  进入铁塔中后,龙树菩萨见金刚萨埵显净相,庄严肃穆。于是拜礼金刚萨埵,自金刚萨埵处得《金刚顶经》等秘密教授。以后,龙树菩萨勤修密法如教奉行,即生而成正果。

  在当时的南印度,龙树菩萨曾以雄辩折服南憍萨罗国王使之皈依佛教,同时也使无数外道皈依佛教。当时的小乘行者和诸外道一看形势不得了,再继续发展大家都会归信大乘佛法,于是乎小乘行者及诸外道的嫉妒开始升起。缘起性空,于是龙树菩萨自行入寂。

  印度在中国古代文献上,有身毒、贤豆、天竺、摩伽佗、婆罗门等不同译名,唐始译为印度。据传龙树菩萨除了对中观大乘佛教的贡献外还善治眼病,其眼科著作《龙树眼论》在唐代(618-907)时传入我国,对我国眼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龙树眼论》眼科专著,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也有谓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唐密传承二祖龙智菩萨

  龙智菩萨

  龙智菩萨。贞元录云,龙树菩萨弟子名龙智,年七百余岁,今犹见在南天竺国,传授《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舍那总持陀罗尼(真言)法门、五部(佛、金刚、宝、莲花、羯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及诸大乘经论等,亦《大辩正三藏表制集》曰,“昔毗卢舍那佛,以瑜伽无上秘密最大乘教传于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数百岁方得龙猛菩萨传授焉。龙猛又数百岁,乃传龙智阿奢黎,龙智又数百岁传金刚智阿奢黎,及不空阿奢黎。大师云,彼龙智菩萨,年九百余岁,面貌三十计,今见住南天竺国,流传此宗矣。”

  龙智菩萨为南印度人。依空海《秘密漫荼罗教付法传》卷一所述,师为龙猛菩萨付法之上足,位登圣地,神力难思,德被五天,名薰十方,上天入地,无碍自在。或住南天竺,弘法利人,或游师子国,劝接有缘。《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云(大正藏卷T0872)云“金刚萨埵得之,数百年传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受之,又数百年传龙智阿阇梨。又住持数百年,传金刚智阿阇梨。”以上所述,皆以师(龙智菩萨)为龙猛(即龙树)之高足。

  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所载吕光〈金刚智行状记〉所述,金刚智年幼时,往南天竺,承事供养龙智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及诸大乘经典及五明论,复受五部灌顶,且谓师时年七百岁。同书所载混伦〈金刚智三藏塔铭序〉亦记金刚智至南天竺师事龙智之事。《不空三藏表制集》卷六所载严郢撰〈三藏和尚当院碑〉,及《付法传》卷二〈不空传〉谓不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圆寂后,为请大本《金刚顶经》及大本《毗卢遮那经》等最上乘教,而往师子国,遇师(龙智菩萨)而受其法教。此谓师于开元二十九年尚存于师子国,并传法予不空。

唐密传承三祖金刚智

  三祖金刚智

  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跋日罗华译金刚,菩提华译智慧。十岁时出家那烂陀,向寂静智大师学《声明论》,十五岁时,往西天竺学法称的“因明”论,后回那烂陀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后学大小乘律、论,前后共六年。二十八岁时前往迦毗罗卫城从胜贤论师学《瑜珈师地论》、《唯识论》、《辩中边论》。三十一岁的时候,去南天竺(印度),拜谒并承事龙智阿奢黎,经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通达诸大乘经典,并五明论,受五部灌顶诸佛秘密之藏,兼解世间著论,尤其擅长秘术,亦精通粉绘图饰。

  据传每到饭食时刻,饭菜从天而降。金刚萨埵,常现身于前。某日,观音菩萨应现而对金刚智言: “你所学已经成就,应该去东土大唐,那里有文殊菩萨住持,可去拜谒。且你与大唐缘分深厚,速去那里传授如来密教,上报下化济度有情。”于是金刚智承蒙观音菩萨圣告,携带大量梵文经典和法器经师子国,乘波斯商船,至室利佛逝国(今印尼苏门荅腊)等二十多国,至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携弟子不空到达广州。金刚智到广州,唐玄宗曾派专使远迎,次年到洛阳,后又到长安。沿途所住之寺,必建曼陀罗道场,广度僧众。起初住在慈恩寺,后移住荐福寺。当时正好唐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暨佛灭度后,经千六百十九年,金刚界大法,始来汉土)。

  金刚智祖师刚来到盛唐古都长安,所有活动全部由有关官吏奏闻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于是,玄宗下旨安排好金刚智法师的衣食住行。随金刚智祖师入唐的还有不空三藏,不空和一行禅师当年就跟着这位著名印度高僧学习。于是金刚智正式开始了其来华之事业——弘扬密教,很快依法作成秘教曼陀罗,时无论僧俗见曼陀罗者皆感灵瑞。沙门一行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他非常钦慕金刚智祖师的秘法,得空就咨请金刚智,和尚也不厌其烦一一阐释,他观察一行品性皆优、睿智脱俗,不久便为一行立坛灌顶传授金刚顶瑜伽大法(唐朝密法灌顶正是由于一行接受灌顶而开始)。

  开元八年(公元七二〇年)金刚智随唐玄宗来到东京洛阳,时洛阳亢旱,他受玄宗所请,绘制“七俱胝菩萨像”,祈雨修法,祈雨顺利,隶庶钦敬。

  一行禅师从金刚智祖师获得灌顶,敬受此法,请和尚翻译流通以利华夏苍生。于是公元七二三年即开元十一年,金刚智受皇帝诏命住持长安资圣寺,在一行等人协助下开示了译经活动。于此,先后翻译了翻译《瑜伽念诵法》四卷、《七俱胝经》等。

  公元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正月初八,一行禅师完成《大衍历》。同年十月初八入灭,时年仅四十五岁。哀哉,真人入寂何其速矣!

  公元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金刚智迁移到了长安大荐福寺继续译经事业。于此,他译出《曼殊师利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法要》。所以至今教史铭记“秘教流传,寔斯人矣”。

  又一年亢旱连续好几个月,庄稼眼看收获无望,大臣将此危情请奏玄宗,于是皇帝也心生焦虑,即令和尚祈雨。金刚智和尚于大荐福寺廊下结起修法密坛,结印密诵真言,不一会从坛中出现了一只龙头,金刚智和尚伸手捉住龙头并似嘱咐密言,须臾放开龙头,只见那条龙突然穿越廊宇腾空而去,不久雷电轰鸣大地震动,乌云翻滚大雨倾盆。如此连续数日,皇帝见大雨不断又担心造成洪灾于是下令和尚止雨。金刚智祖师复依密法结印诵咒,大雨很快停止。在长安所翻译全部经典,共计十一卷,全部载入了《开元释教录》及《贞元新定释教录》中。这些经典此后流行于世,种种灵验,历史记载很多。

  到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又译出密教经典仪轨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公元七四一年(开元二九年),八月十五,金刚智于洛阳广福寺入灭,世寿七十一嵗。九月初五奉旨葬于洛阳龙门。

  公元七四三年(天寳二年),二月二十七,金刚智舍利塔于龙门奉先寺西岗建成。同年不空出行锡金(锡龙)和印度。

  翻阅历史,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金刚智祖师殊胜功行。

  《神僧传》卷七记载:

  释跋日罗菩提,翻译为华语就是金刚智。金刚智祖师祖籍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幼时神敏,每日可以背诵数万字经籍。只要看过,便铭记于心而终身不忘。十六岁的时候开始接触佛法并深刻体悟,于是决定削发出家,跟随当时印度著名高僧龙智菩萨学习并遍游古印度大地。

  此后金刚智于唐开元年间泛舟越南海到达广州府,从广州到达长安。翌年(开元八年)随玄宗皇帝至洛阳,正当年从正月到五月,天气干旱,庄稼苗木枯萎。当地庶民求神问卦祷告山川河流、祈祷于城隍、祠堂依然无效,滴雨未滴。于是玄宗下诏命金刚智祈雨,于是三藏依法布坛结界,亲自绘制七俱胝菩萨像,修七俱胝菩萨不空金刚钩法,立下时间并言明修法开光几日内将会有雨。皇帝便敕一行禅师跟随三藏金刚智侍侯观察,到了第七天,依然艳阳高照无由丝毫云翳,然而修法至午后,开了七俱胝菩萨像眉眼之光,随后西北风狂作飞瓦拔树,顷刻间乌云铺天盖地,大雨如注,远近隶庶无不惊叹。就在金刚智三藏结坛的地方,屋顶也被大雨狂风击穿,洪流倾注道场。当时洛阳京师纷纷传言,金刚智三藏在修法的时候捉了一条龙,随后放龙飞出屋顶而没于天际,随后去结坛处参观拜谒的信众络绎不绝日日成千上万人。

  玄宗的第二十五公主甚得宠爱,然不幸的是公主久病不愈,便从皇宫搬到咸宜外馆居住,算来公主闭目不语已经快一个月了。玄宗非常着急,也估计到公主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命令金刚智三藏为公主传授戒法(临终作法之一)。金刚智祖师来到公主居住的咸宜外馆,从馆中选了两个七岁童女,用白丝绢缠缚面孔并令躺卧在地上,然后招呼牛仙童写了一纸密敕并于别处焚烧。金刚智三藏持念咒语作法以不思议神力令两童女冥冥中背诵得一字不差,然后三藏智入禅定三摩地令二童女持密勅到达冥宫琰摩王府。一顿饭的功夫,琰摩王遣令公主已经过世的保姆刘氏护送公主魂魄返回阳间。随着两童女醒来,公主也奇迹般地从病榻上坐起,言谈与无疾时日无别。玄宗闻奏惊喜异常,连侍侯也没有带就骑马赶往咸宜外馆,看见钟爱的公主醒转唏嘘短叹。然却听到公主告言: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今天琰摩王让女儿回来跟父皇告别。公主清醒后约半日便溘然长逝。这件事情使得玄宗更加钦重金刚智三藏。当时的玄宗宠妃武贵妃贵重六宫,其人非常喜欢珍宝古玩,金刚智祖师见其面相乃夭折之数,于是直接或者间接规劝武贵妃发心铸造金刚延命普贤菩萨像,同时也奉劝河东郡王嘱咐其于毘卢遮那塔中绘制佛像。三藏金刚智私下对门人说道这两个人皆寿命不长,果然没过几个月应验。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金刚智在洛阳广福寺。有一天对门人说:“本月月圆时分我将行化。”到八月十五这天,金刚智三藏在广福寺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佛像七圈,然后回到寮居,便焚香发愿,并庄重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一一付嘱弟子后,寂然入灭。

  《宋高僧传》卷一也有大约完全相同的记载: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释跋日罗菩提,翻译为汉文就是金刚智。他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名字如果意译就是光明。摩赖耶国近该国的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浙江有普陀山,西藏的布达拉宫也是)。金刚智的父亲为婆罗门,擅长五明论,是当时建支王的师傅。金刚智五、六岁的时候就能每天背诵上万言经论,只要过目就终身不忘。十六岁开悟佛理,于是对当时印度佛教以外的尼揵子诸外道论述不再有丝毫兴趣,并削发出家,这些都是宿劫种植的善根成熟缘故。后来跟随当时的师父去到中印度那烂陀寺,于那里勤学修多罗(经)阿毘达磨(论)等,然后遍学十八部律。后来又去西印度学小乘佛教诸论及修学瑜伽三密陀罗尼门(从师龙智菩萨),十余时间完全精通了经律论三藏。接下来游历游师子国、登楞伽山、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余国,听说中土大唐佛法崇盛,于是泛舟南海往巨唐而来,由于海上zai 难重重,所携带经典也因海难很多被投入海里,历经千辛万苦好几年时间才来到大唐疆土。唐玄宗开元七年(己未岁)到达广州府,玄宗下敕迎接到了慈恩寺,不久又搬迁到荐福寺。只要金刚智三藏住持过的寺庙,他都会建立大漫荼罗灌顶道场,以便接引四众。据说当时有名的大智禅师和大慧禅师、不空三藏都随从金刚智三藏作为执礼弟子。开元八年随玄宗来到洛阳,当年自正月到五月干旱严重,庄稼苗木枯萎。当地庶民求神问卦祷告山川河流、祈祷于城隍、祠堂依然无效,滴雨未滴。于是玄宗下诏命金刚智祈雨,于是三藏依法布坛结界,亲自绘制七俱胝菩萨像,修七俱胝菩萨不空金刚钩法,立下时间并言明修法开光几日内将会有雨。皇帝便敕一行禅师跟随三藏金刚智侍侯观察,到了第七天,依然艳阳高照无由丝毫云翳,然而修法至午后,开了七俱胝菩萨像眉眼之光,随后西北风狂作飞瓦拔树,顷刻间乌云铺天盖地,大雨如注,远近隶庶无不惊叹。就在金刚智三藏结坛的地方,屋顶也被大雨狂风击穿,洪流倾注道场。当时洛阳京师纷纷传言,金刚智三藏在修法的时候捉了一条龙,随后放龙飞出屋顶而没于天际,随后去结坛处参观拜谒的信众络绎不绝日日成千上万人。这就是密法坛城的不可思议神验。

  当时玄宗崇尚道家炼丹长生仙升之术并不十分重视佛教,所以有关皇家行政部门就颁布条例遣令外国蕃僧归其本国。这个条例实施一段时间后,侍者就说给了三藏金刚智这件事,三藏回答我是印度僧侣并非蕃胡,这个条例跟我无关,我也不会离开大唐。可是没有几天有传言说金刚智三藏将于雁门辞别大唐,玄宗闻讯十分紧张,立即写手诏劝留。

  玄宗的第二十五公主甚得宠爱,然不幸的是公主久病不愈,便从皇宫搬到咸宜外馆居住,算来公主闭目不语已经快一个月了。玄宗非常着急,也估计到公主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命令金刚智三藏为公主传授戒法(临终作法之一)。金刚智祖师来到公主居住的咸宜外馆,从馆中选了两个七岁童女,用白丝绢缠缚面孔并令躺卧在地上,然后招呼牛仙童写了一纸密敕并于别处焚烧。金刚智三藏持念咒语作法以不思议神力令两童女冥冥中背诵得一字不差,然后三藏智入禅定三摩地令二童女持密勅到达冥宫琰摩王府。一顿饭的功夫,琰摩王遣令公主已经过世的保姆刘氏护送公主魂魄返回阳间。随着两童女醒来,公主也奇迹般地从病榻上坐起,言谈与无疾时日无别。玄宗闻奏惊喜异常,连侍侯也没有带就骑马赶往咸宜外馆,看见钟爱的公主醒转唏嘘短叹。然却听到公主告言: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今天琰摩王让女儿回来跟父皇告别。公主清醒后约半日便溘然长逝。这件事情使得玄宗更加钦重金刚智三藏。当时的玄宗宠妃武贵妃贵重六宫,其人非常喜欢珍宝古玩,金刚智祖师见其面相乃夭折之数,于是直接或者间接规劝武贵妃发心铸造金刚延命普贤菩萨像,同时也奉劝河东郡王嘱咐其于毘卢遮那塔中绘制佛像。三藏金刚智私下对门人说道这两个人皆寿命不长,果然没过几个月应验。

  金刚智三藏此类预言颇多,且几乎全部应验。就密教教理精通,事相周备灵验,无论他人请教经律论三藏、密法还是其它知识,皆能获得详尽细致回答。如果有人登门来访,三藏观其面一次便永不忘却。无论言说还是沉默均威仪具足,即便喜、怒,遭遇顺境、逆缘都喜怒不着于色,所以来拜谒的隶庶都觉得大师高深莫测而心悦诚服。

  自唐开元七年刚到广东番禺,此后来到京都,从未间断演敷密教。三藏所建漫荼罗皆严格依法制成,普显灵瑞。著名的唐代天文学家沙门一行禅师崇尚金刚智三藏所宣讲的真言密教,多次就疑问向三藏咨询,而金刚智则毫无遗漏一一教授。从一行禅师入坛接受灌顶后,便严格遵守密教法戒,深明此教将大利天下苍生,故珍重请求金刚智三藏翻译流通。

  开元十一年奉勅于长安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和七俱胝陀罗尼二卷,同时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介梵汉,嵩岳沙门温古笔录整理。开元十八年金刚智三藏又于大荐福寺翻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由沙门智藏译介梵汉,一行禅师笔录受删缀成华章。后来看到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遂添加满足,成为完整的遂求本。

  金刚智三藏所翻译总持(咒语)、印契,受持之必得法验,这也是密教流行当时最为盛行的原因。长安和洛阳两京受学密法檀信非常之多,有出家僧尼也有在家居士。

  开元二十八年秋八月上旬,金刚智三藏时在洛阳广福寺,对其门下弟子说,本月月圆之时,我将入灭。八月十五日,遂拜礼毘卢遮那佛,然后旋绕佛像七匝,回到自己居住的院子,焚香发愿,一一顶戴梵夹经籍,并将新近翻译法教咐嘱弟子,完毕,溘然与世长辞。寿七十一岁,僧腊五十一。当年的十一月七日,安葬于龙门南伊川右面土岗,并为之建立灵塔旌幢。

  由于传教弟子不空三藏向皇帝奏请,遂封金刚智祖师谥号为国师。俗家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居士,经常皈礼侍奉金刚智三藏,于是撰写碑文,以纪念国师功德。

  五部漫荼罗密法,如果要摄、取神鬼物事必然需要童男处女,同时祛病除灾也非常容易。可惜近世之人不解五部密意仅用来图谋身口之利,所以很少征验。都是时势因缘使然,可悲如来醍醐正法流落到如此肤浅境地!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三记载“八月壬申朔。三藏金刚智告其徒曰。白月圆时吾逝矣。至时遶毘卢像顶梵夹退归寝室跏趺而逝。赐谥灌顶国师。敕中书杜鸿渐撰纪德碑。智西域人。本王种。出家从龙智阿阇黎传密教及来东土初达南海。广州节度闻于朝。有旨驿驰赴阙入见。帝大悦。馆于大慈恩寺。未几夏旱。诏智祈雨智结坛图七俱胝像。约开眸即雨。阅三日像果开眸。有物自坛布云弥空。斯须而雨。帝特降诏褒美。明年辞游雁门不允。遂迁荐福寺。为人语默兴居容止凝粹。喜愠不形于色。见者莫测其涯。所至必结灌顶道场。弟子不空传其教。初不空事智。智授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不逾旬而诵之。智奇其骏。引入金刚道场。以掷花验之。智以为胜己。不空因求瑜伽五部。智未之许。不空拟入天竺求之。智一夕梦京城佛像皆东行。及寤以诘不空。空启以西游意。智曰。汝有授道之资。吾何靳哉。即授以五部及毘卢遮那经苏悉轨范。及智没不空奉遗教游天竺增广其学。”

  《释氏稽古略》卷三“金刚智。籍洛阳广福寺。梵名跋日罗菩提。此云金刚智。天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父婆罗门善五明为建支王师。智生数岁。日诵万言。年十五开悟佛理。遂出家随师中印度那兰陀寺学阿毘达磨等。洎登坛法律听十八部律。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十余年全通经律论三藏。闻支那(此东土时事也)佛法崇盛。乃泛舶而来。开元七年达于广府。次年至京。敕迎舍大慈恩寺广弘秘密。建曼荼罗法。寻徙荐福寺。大智(道也)氤大慧(一行也)二禅师。不空三藏皆师事之。智所译经一行多预焉。一行尝禀其坛法仪制。开元二十年八月十五日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毘卢遮那佛旋遶七匝。退归本院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并新译教法付嘱讫。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十一月七日葬龙门南伊川之右。弟子不空奏。奉敕谥灌顶国师。敕中书侍郎杜鸿渐撰纪德碑。”


唐密传承四祖善无畏

  四祖善无畏

  善无畏三藏,是龙智菩萨弟子,金刚智三藏同门。他本禅位国王,因兄弟觊觎王位故舍让而出家学道。无畏三藏神清气爽、睿智豁达,于修道精进不息,精通禅观、妙解如来智慧,荷担如来醍醐法藏。经律论三藏无不通畅彻达,曾遍游古印度五天诸国,名闻远达。

  因大愿心、大慈悲心,感悟因缘成熟遂渐来东土大唐。途径北天竺乾陀罗城,受该城王祈请,在金粟王所造佛塔旁边,修法请求诸佛菩萨加被,忽然于空中,炳然显现金字,于是无畏三藏书写下来遂成一供养法门,交给该王。当时虽然还身在北印度境内,其名声已经响震大唐。

  唐睿宗听闻后,便下诏让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关远迎圣者。唐开元初,禅位皇帝玄宗做了一个梦,梦与真僧相见。梦中和尚威仪具足、异常庄严,于是让皇宫画师依照梦境所见将僧像绘制于大殿墙壁。当无畏三藏被迎接来长安后,即被玄宗召见。皇帝一见无畏三藏与梦中僧人完全一样,唏嘘短叹,感动非常,觉得真乃吉祥因缘,于是修缮皇宫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当时的宁王李宪、薛王李业以下官吏都必须对无畏三藏跪席侍侯。

  当时帝都长安真可谓对善无畏大师皈礼、恭敬有加,诚“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可见对大师圣者,以天宫之礼节待遇,如来法会似开在宫廷,视无畏三藏犹如道家元始天尊,而三藏无畏法师亦度化玄宗入于佛法之中。三藏法教此时开始鼎盛。

  唐开元四年(丙辰岁),无畏三藏携带许多梵夹法器等初到长安,被安置在兴福寺南院,后来移住西明寺,从皇宫来的慰劳物品不断、赏赐亦很多。到了开元五年,无畏三藏奉诏于菩提院翻译携带来的梵文经典,于是善无畏三藏大师奏请皇上准许当时闻名显达的大德高僧一起参与翻译。最先翻译了《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缮写完毕呈进给玄宗披览,玄宗阅后,非常赞赏,于是要求无畏三藏将携带来华的梵经全部呈上。开元十二年随玄宗来到东都洛阳,遵照皇帝吩咐于洛阳福先寺翻译了《大日经》一部七卷,另外也翻译了《苏悉地》、《苏婆呼》两部经典。

  三藏无畏法师,性喜恬静、行持俭朴。于当时撰写善无畏禅观要记,对于初学佛法的四众积极鼓励。胸怀慈悲,循循善诱。对于四众的疑问,总详细阐释细致解剖,理义明晰。

  《神僧传》卷七记载:

  释无畏三藏,乃天竺(古印度)人氏。让国王位于胞兄出家学佛,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所到之处讲说佛法必有各种殊胜异相显现。

  刚从天竺到大唐的时候,有关官吏带三藏无畏去面页唐皇玄宗。玄宗一见就生起了恭敬和信心,因此玄宗皇帝对无畏三藏说道,大师不远万里来到中土,一路风尘劳顿一定很疲劳吧?想在何处住锡修养?无畏三藏答道,臣在天竺时,曾经听说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非常严谨乃唐土第一,所以我愿意到宣律师处依止。玄宗当即答应。宣律师戒律严格、修持,然喜清洁。可是三藏无畏则喜欢饮酒食肉,而且言行粗狂,时不时会借醉卖疯大声吵闹或者吐痰、鼻涕到处乱洒秽污殿堂、蒲团等,宣律师几乎难以忍受,然由于戒律缘故只好隐忍不发。

  有天夜里,道宣律在被窝里捉了只虱子正准备扔到地上,却听见无畏三藏半醉半醒连声叫喊:不得了啦,宣律师要想摔死佛子呀!这个时候宣律师才明白无畏三藏是个“异人”,当下整衣作礼,此后便当师父一样奉养无畏三藏了。

  无畏三藏住洛阳的时候,当时洛阳城外有一巨蛇,高有一丈多,长则有百尺以上,形状特别怪异。该大蛇经常蟠绕在山或者溜到山下,洛阳城的庶民几乎都见过。无畏祖师听闻这件事情,知道该大蛇宿世因缘,因此断言这条蛇想使洛河水泛滥于洛阳城造成洪灾。因此便遥遥对蛇讲解佛法,这条大蛇到了傍晚就乘着风露来至三藏祖师前,盘附于地好像听佛法听得很认真的样子。无畏三藏对大蛇呵斥道,你是蛇、畜生一个,因该好好在深山中生活,为什么跑出来企图荼毒这里的人民?快点回去,不要骚扰百姓。大蛇听闻后似乎很惭愧的样子,然后便死于当场。实际上后来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的安禄山因手中拥有兵权,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而且期间安禄山在洛阳毁坏几乎全部寺庙。安史之乱实际就是应验了那条大蛇。

  唐开元十年七月天亢旱,于是玄宗派遣使者下诏给无畏祖师修法祈雨。三藏手持满钵水用小刀一遍搅动一遍诵咒,诵了几遍,只见有一个蝌蚪大小的动物从钵中伸出小脑袋,无畏三藏继续用咒语加持这个小动物,不一会钵中雾气翻湧,然后对皇帝诏使说,快点回宫去吧很快要下雨了。诏使刚一离开道场骑马而去,顷刻间风起云涌雷电轰鸣,当诏使赶到皇宫向玄宗报告的时候,身上的衣饰已经被雨淋透。大雨整整持续下了一天才停止。

  又一次阴雨连绵,皇帝又下诏让无畏三藏让雨停住。三藏无畏法师便捏了几个泥人形象如老太太,然后用梵语叱喝泥人,不一会雨过天晴。

  曾经在跋涉过龙河的时候,一头驮着经夹的骆驼陷入水里,三藏无畏担心河水浸湿了经籍也随着骆驼一起没入水中。于时水中龙王邀请无畏三藏入龙宫讲解佛法,并招待了三天。结果出水以后,骆驼所驮负的经籍没有被水浸湿一个字。

  历史上无畏三藏的神异大多如此。

  《宋高僧传》卷二记载:

  大唐东京洛阳圣善寺善无畏传——释善无畏,是中印度人,释迦牟尼如来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梵名叫做戍婆揭罗僧诃。翻译成汉语就是净师子,如果按照意思翻译即善无畏。也有说叫输波迦罗,汉译即无畏。

  无畏三藏的祖先在中天竺,因故国分裂而被封为乌荼国国王,三藏祖师的父亲名叫佛手王。因为无畏三藏生出生即相貌不俗,有仙风道骨。而且才华品德俱佳,十岁便能统领军队,十三岁继承王位,深得本国臣民拥戴。但是由于无畏三藏的胞弟嫉妒他的才能,因而率兵叛乱,兄弟阋墙还有比这个更过分的吗?无畏率军平叛,乱战中其胞弟被流矢所伤终于遭擒获。按照国法既然胞弟不念同室之宗天伦已然被败坏,当予处斩。然而真要大义灭亲无畏则于心不忍了,随即赦免了胞弟,并且含泪伤心地告诉母亲和全部大臣,我们兄弟倪墙恩情已断,现在我准备把王位让与他,这样保全他的仁义。就这样让国后便剃度修道,无畏母亲伤心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临分别时母亲悄悄塞给他传国宝珠。

  (《西域记十卷》记载云:乌荼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地膏腴,谷稼茂盛。凡诸果实、颇大诸国。异草名花、难以称述。气序温暑、风俗犷烈,人貌魁梧,容色黧黮。言词风调、异中印度。好学不倦,多信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并皆习学大乘法教。天祠五十所,异道杂居。诸窣堵波、凡十余所。并是如来说法之处。无忧王之所建也。)

  无畏三藏到达南面海滨,遇到殊胜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僧徒,而学得法华三昧。于时便用沙子聚塔,刚完成一万座被黑蛇咬伤手指,但依然没有松懈怠惰。后来又乘商船游学古印度各国,于途中精修禅观、诵经无间断,且口中放白光。如此无风三日舟行万里。后来船上商人遇盗有生命危险,无畏三藏怜惜商人因此默默讽诵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企图劫夺商船的盗贼结果被另外一群盗贼歼灭,逃生的盗贼于是对三藏发露忏悔并皈依佛法,然后主动告诉商人们前途安全与否。

  随后,无畏三藏穿越荒野,跋涉过毒水来到了中印度天竺境内。在这里碰见了天竺国王,正好王妃是无畏三藏的胞姐,这样胞姐就问他为什么舍弃王位的原因,称赞和感叹了一番。当天他们携手,再次感受到慈祥和睦的天伦之乐。

  无畏三藏相貌端庄风仪俊朗而且聪叡超群,他曾经深入研究五乘次第,精于三藏经律论。真言仪轨严格精湛、禅观运心深得真如实谛,五明之论练达精熟。刚开始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欣喜若狂,那里真是像法的泉源和名僧大德聚会之地。于时无畏三藏将其母留给他的传国宝珠镶嵌在了那烂陀寺的大佛像额头上。这颗宝珠白天看就好像月亮净盈闪烁,夜晚犹如璀璨星光。

  当时那烂陀寺有名僧达摩掬多长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可谓荷担如来家业之大龙象。达摩掬多长者外表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其实已经有八百岁了,唐三藏玄奘法师昔朝印度也曾面谒。于时无畏五体投地、头面礼足皈依拜身在达摩掬多长者门下,殷勤奉为根本上师。一天侍侯长者吃完饭,看见旁边还有一个僧人,此僧中土大唐僧侣。令无畏三藏和其他僧侣感到惊奇的是这名中土僧人钵中饭菜还热着,而且和天竺饭菜异样,无畏三藏内心感叹,从天竺到东土大唐将近十万多里,从那里悠然往返带回早饭真不可思议。达摩掬多长者看在眼里,然后告诉无畏三藏,你能不说出来,诚可谓孺子可教,是学习密法的大根器。此后达摩掬多长者便倾心传授无畏三藏总持瑜伽密教法门。当时尤见龙神护法围绕四维,于时全部真言印契顷刻全部受学,当天达摩掬多长者便为灌顶为人天师,称呼为三藏法师。

  所谓三藏的意义,就是行者内修戒定慧,外精经律论,而真言陀罗尼属于总摄法门。陀罗尼就是证无上菩提的最佳最方便途径,也是解脱生死的吉祥之海,三世诸佛无不于此门中成就,智慧光明遍及一切有情,所以有百亿释迦和无量微尘三昧。大乘菩萨以真言印契总摄诸行,是以能迅速到达正觉之位,成涅槃之果,这正是三藏总持门之精神要旨。

  后来无畏三藏遍游古印度各地,朝觐和礼拜处处圣迹,不辞艰辛,凡足迹所到之处都游历过数遍。深入鸡足山为入定等待弥勒佛降生的佛陀大弟子迦叶尊者剃头、受观音菩萨摩顶,也曾经在灵鹫山结夏,一头猛兽于无畏三藏前领路,深入山腹,发现山穴里面犹如白天,睹见释迦牟尼圣像,两旁的侍者都活灵活现。

  当时中印度大旱,当地人们请无畏三藏求雨。于是三藏作法,不久大家看见观音菩萨在日轮中手执军持往地上洒水,大众看到后都很激动,纷纷表示从来没有看见如此殊胜的景象。他还曾经将黄金打锻得薄如贝叶,在上面书写大般若经,用银铸造与佛陀身量相等的佛塔——窣覩波等等。

  由于他外出游学时间太久,无畏三藏的母亲认为他可能已经辞世,因此早晚垂泪哭瞎了双眼。无畏在禅定中知道后,就写信安慰母亲,她的眼疾也因此康复。

  当时印度自佛灭后外道层出不穷,约有九十六宗,宗宗各有歪解邪见。无畏三藏祛邪显正,破外道我执,畅演醍醐光明,破斥外道邪说所向披靡,建如来法幢鞠躬尽瘁。让缠缚障心者解脱邪执邪见,使迷乱邪行者重入正行正途。智慧法云平等均施一切卉木,解脱法门则因根基而随缘施为。当时许多外道因此纷纷皈依佛法。

  有一天达磨掬多尊者对无畏说道,善男子,你和大唐震旦有缘,应该往彼教化流布。于时无畏三藏拜辞尊者,领命而来。途径至迦湿弥罗国,临旁晚遇到一条河流,河上没有舟楫没有桥梁,于时无畏三藏展示神通飞行越过。

  还有一天,一位长者请无畏三藏到家斋饭,一会一个罗汉也来了,见了无畏说道,我是小乘学者,您是大德是登地菩萨。于时罗汉给无畏三藏让座于主席,无畏则布施罗汉名贵衣饰,罗汉着衣飞升而去。

  此后无畏三藏再次来到乌苌国,在这里每天都会一只白老鼠给三藏送来钱财;在突厥王宫讲解摩诃毗卢遮那法身之宏旨,深入禅定中感应金字梵文布列天空。当时突厥王宫一名宫女对着无畏三藏用手挤奶,直接飞入无畏口里,无畏三藏合掌肃穆说道,她是我的前生母亲。

  接下来旅途上又遭遇了强盗,强盗用刀砍磔无畏三藏,只听到好像敲击钟鼎的响声结果毫发无损。在翻越雪山天池的时候,无畏三藏患了疾病,达摩掬多尊者从天而来对他说道,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已经离于色相怎么可能患病?说完升天而去,无畏三藏霍然而愈。出吐鲁番一路和商旅同程,遭遇胡人企图劫夺商人货物,无畏三藏暗下秘诵真言结印降服,使得胡人生死不能,只好向行旅的无畏三藏和商人们请罪。到了东土大唐的西域,晚间有神仙对无畏三藏说道从此往东不是我的地界了,是文殊师利菩萨护持的疆土,说完顶礼无畏三藏足而消失。这个和迦毘罗神送护连眉意思差不多一样(注:迦毘罗神,迦毘罗,Kapila。为伽蓝守护神。译为黄 se神,系四夜叉之一,守护东方。宋代译经三藏昙摩密多(法秀)往北印度罽宾时,以德高而感得迦毘罗神王卫送,此神至中途欲返,乃现形告辞密多禅师云:「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将不相随共往南方。」语毕,即隐身不见。密多遂远从至都返上定林寺(又作祇桓寺),将其所见神像绘之于壁。又据常晓和尚请来目录所载,知此神司掌世俗之福德,若人竭诚祈福,莫不满其愿)。

  曾经在跋涉过龙河的时候,一头驮着经夹的骆驼陷入水里,三藏无畏担心河水浸湿了经籍也随着骆驼一起没入水中。于时水中龙王邀请无畏三藏入龙宫讲解佛法,并招待了三天,使得很多龙族众生入于佛法。结果出水以后,骆驼所驮负的经籍没有被水浸湿一个字。

  无畏三藏刚还在北印度的时候,名声已经远播大唐。睿宗皇帝听闻其威名便下乃诏给若那及将军史献,到玉门塞关口远迎无畏三藏。

  唐开元初,唐玄宗作梦和一真僧相见,梦中僧人威仪肃穆,于时下令宫内丹青高手按照梦境描绘梦僧在大殿墙壁上。等无畏三藏到达长安,一见与梦中真僧几乎一人,欣喜感叹有缘。于时装饰皇宫内道场尊无畏三藏为教主,宁王、薛王已下的官吏都必须跪礼侍奉三藏。当时帝都长安真可谓对善无畏大师皈礼、恭敬有加,诚“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可见对大师圣者,以天宫之礼节待遇,如来法会似开在宫廷,视无畏三藏犹如道家元始天尊,而三藏无畏法师亦度化玄宗入于佛法之中。三藏法教此时开始鼎盛。

  当时有个道士擅长法术,被形容为可以掌控鬼神,左右事物变化。一日该道士奉旨和无畏三藏一起在玄宗皇帝当面较量神通法术,无畏三藏安详寂静,可是该道士却似乎手脚被捆绑而不能有所作为。

  唐开元四年(岁在丙辰),无畏三藏首次携带大批梵文经典来到长安,玄宗下旨安排住在兴福寺南院,后来移居西明寺,从宫廷来的各种慰劳和赏赐异常丰盛。到第二年也就是唐开元至五年(岁丁巳),皇帝下旨请求无畏三藏在菩提院翻译其所携带的梵经,于时无畏三藏要求当时著名僧侣一同参与这项工作。开题篇翻译的是《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由沙门悉达翻译梵文为汉语,无着和尚提笔整理成文,缮写完毕,奉进玄宗。玄宗披阅以后非常赞赏惊叹,同时也下诏让无畏三藏将所携带来华的全部梵经呈上御览。

  以前曾经有个沙门名字叫无行游学天竺,在天竺学习完毕后准备归回中土,可是返程还未出北印度就不幸逝世,然无行沙门在天竺搜求的梵经都被他人带回保存在京都的华严寺,于时无畏三藏和一行禅师从中挑选出了几本连同真言总持妙门和以前未曾翻译的经籍,于唐开元十二年随玄宗皇帝一起到达东都洛阳,再次受诏在洛阳福先寺翻译了大毘卢遮那经。大毘卢遮那经完整的梵文总共有十万颂偈,无畏三藏从中提纲挈领地撰集精要翻译成《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共七卷。由沙门宝月翻译成文,一行禅师润笔整理成册。翻译完成的佛经,文辞精当,表意严谨,旨趣明晰,上合真如智慧关窍,下达利钝根器实相,若要说密法之利益该经最为重要。后来又翻译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这两本密典都是关于密教戒律的宝典,也就是秘密禁戒,如果没有入坛灌顶则不能阅读,否则即为盗戒,好比未受戒者听闻戒律。还翻译了《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该经实则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中抽出的一部分。

  无畏实则生性喜欢安静、恬谧、俭朴。经常会讲解禅观并积极鼓励学人。侍奉三藏无畏的都犹如双眼莲花开敷,听闻法教者无不感受甘露沁脾,闻法开悟者几乎天天可见。

  如果僧人来拜访,除了长老宝思惟三藏外,其它人都行门人之礼仪。一行禅师,为皇室器重、大臣拥戴的高僧,除了精通三藏娴熟佛法还擅长五行运算,如果碰到疑问也要请示无畏三藏。无畏三藏曾经在住持的寺院要铸造一座铜塔,亲手制作塔模,非常精美。因为铸造炉炉火太旺,铸塔又在大庭,其它僧人就担心万一火灾延及大殿。三藏无畏笑着说道,不必担心。果然,铸造当天大雪飘飘,新塔从铸模中出来的时候,漫天祥瑞,一干信众无不惊叹。

  又一时,天气酷热亢旱,皇帝便差遣宫中官吏高力士召请无畏三祈雨。三藏回答,如今干旱是很自然的,如果要召龙降雨,可能会造成暴雨,反而引起洪涝灾害,似乎不恰当。但是皇帝却说百姓疾苦亢旱多病,执意要无畏三藏降雨,哪怕只是大风雷电也可以凉快一些。无畏三藏的请求就这样被皇帝否决了,于时有关官吏就准备了请雨的工具如幡盖、锦幢、法螺、铜钹等。无畏三藏看见了笑着说,这些工具怎么可能请来龙雨呀,便命令快点撤掉。只用一只饭钵盛满水然后用小刀搅动,同时诵念真言数百遍。一会只见饭钵中有一个动物,大小和指头不相上下看上去红色似龙似蛇,从饭钵中出头,一会又潜入钵底。无畏三藏一遍搅动钵水一遍继续诵持真言,不一会饭钵上开始出现白气,渐渐上升有好几尺高,并逐渐散去。无畏三藏对高力士说道,快点回宫去吧,马上要下大雨。高力士随即驱马返回,此时只见从饭钵中升起的白气迅速旋转绕过讲堂向西就像一匹素练向天空飞升而去。不一会阴云密布风掣雷震。高力士骑马才到天津桥,风雨骤然加剧,大街上的大树好多都被狂风拔起。当高力士入宫回奏皇帝的时候,身上衣饰已经湿透。此后皇帝稽首迎请无畏三藏并再三致谢。

  洛阳北邙山有一条很大的蛇,无畏三藏看见后感叹说,这条蛇想要洛河水泛滥灾害洛阳,于是持诵真言数百遍,没有几天大蛇就死了,这就是后来安禄山之乱祸及洛阳的先兆。

  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无畏三藏有天曾经住在西明寺宣律师的房间,这个时候的无畏三藏形象粗俗卑陋,宣律师非常讨厌。到了晚间宣律师从被窝中捉了一个虱子准备扔到地上,此时却听无畏三藏大声吆喝,不得了了,宣律师要摔死佛子呀。此时宣律师才明白无畏三藏是大菩萨,第二天清晨起床洗漱完毕便对无畏三藏合十顶礼。这个传说似乎有些问题,宣律师入灭其实要在无畏三藏来汉土前五十年左右。

  (宣律师,俗姓钱,字法遍。浙江吴兴县人,一说润州丹徒县人。母姚氏怀孕时,夜梦白月,又梦梵僧对她说:“汝所怀者,是梁代高僧僧佑,适宜出家,弘扬释教。” 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六六七年)十月,宣律师示寂,世寿七十二,法腊五十二。高宗谥其号“澄照律师”,令天下寺院绘像供奉,南山宗风行布更广,迄今出家僧众莫不以《四分律》为修持圭臬。)

  善无畏经常出没无常,非一般人所能明白。唐开元二十年要求返回天竺,结果皇帝未准奏。开元二十三年农历十月七日(参照其它历史记载应该是十一月初七),右侧而卧叠足奄然入寂,享龄九十九,僧腊八十。善无畏三藏的入灭当时的门下弟子心情凄惶连玄宗皇帝也十分悲伤,于时谥封无畏三藏为鸿胪卿,命令鸿胪丞(唐代的鸿胪寺是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外交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办公厅的一部分。)李现主持无畏三藏的殡葬事宜。公元七四零年(开元二八年),十月初三,善无畏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善无畏三藏一生智慧熏修,入灭肉身不坏,殡葬入龛之日云披四陲草木变色,天降大雨垂泪哭泣。僧俗弟子一干四众个个悲痛欲绝,其中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看着无畏三藏遗容如丧考妣。

  到了唐乾元初年大唐雄风再振。除了二禅师的石刻颂偈毗邻无畏三藏灵塔,其它信众的坟冢都效仿毗邻,如孔丘之后学人多愿葬于孔墓一样。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无畏三藏的真身逐渐缩小,慢慢黝黑皮肤下的骨头也显印出来。每逢旱涝隶庶皆到无畏三藏肉身塔婆祈请,而且十分灵应,故而布施供养献祭很多,锦绣披盖就好像无畏三藏还在熟睡一般。每次从灵龛中恭敬移外到矮床上用香汤沐浴,洛阳豪贵争先恐后供养净巾和沐浴香料等。如果皇帝祈祷禳灾必定要派遣使者前往无畏三藏肉身塔婆施以殷重供养,且皇帝心愿多能得到满足。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三记载:

  当年天竺三藏法师无畏到了京师正是玄宗皇帝嗣位初期,玄宗一夜梦见梵僧来谒见,梵僧风度翩翩、形象庄严。梦醒之后一直萦绕于胸,因此便命宫廷画师按照梦里所见绘制在大殿殿壁。到了无畏三藏面谒玄宗时,皇帝猛然想起梦里的梵僧,惊异非常,于是安排善无畏三藏住锡于西明寺,宁王、薛王等诸王都对无畏三藏非常钦重。

  后来有年秋天大旱,玄宗皇帝听说无畏三藏能召龙,于是让宫廷内使传诏降雨。善无畏三藏有些为难,回奏皇上现在的天旱属于正常,如果召龙降雨恐怕会引起涝灾。玄宗听后不纳,依然下诏说秋老虎厉害,百姓疾苦呀,尽管可能会引起暴风骤雨甚至涝灾,但那样也适足快意。无奈之下善无畏三藏只好答应。当时有关人员已经按照皇帝旨意摆设了非常庄严华丽的法坛,无畏三藏看来笑着说,这些能够让老天下雨?于是命令他们搬开。自己独自端了一个盛满水的饭钵,用小刀不断搅动,并诵持真言百多遍,一会就有一个蝌蚪样的动物从饭钵里探头探脑,然后又潜入钵底。无畏三藏继续诵咒,一会从饭钵中升起一团白气,然后告诉宫廷侍者,快点回去马上要下暴雨。畏咒侍者驰马从寺院出来的时候就见白气从讲堂盘旋上升天空白云如练。顷刻之间风雷震电,侍者跑回内宫面禀玄宗的时候,全身衣服已经被雨淋透。接下来于是雷震风作夹杂倾盆大雨,许多民房被风雨刮倒,百姓惊恐非常,过了几天才风停雨住。

  又一次霪雨连绵不绝时日,皇帝又命令善无畏三藏止雨。无畏三藏便于寺中用泥土捏了五个形似老太婆的泥人并对着泥人诵持真言似乎在呵斥,一会便雨住云开日出。善无畏三藏的神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玄宗对之敬若神明。没有多久,无畏三藏熟悉了汉语,于是翻译虚空藏、毘卢遮那、苏悉地羯罗等经十余部。禅师一行三藏、宝月等都参加了翻译和整理。

  无畏三藏性格喜静,生活俭朴,喜欢禅观,每每积极鼓励后学努力精进。圆寂前一直请求皇帝准许他返回天竺,但是玄宗从未答应。

  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三藏无畏入灭,春秋九十九,玄宗下诏鸿胪丞李现监护丧事,起灵塔藏其全身在洛阳龙门之西山广化寺。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记载:

  无畏三藏沙门输婆迦罗如果按照梵音,应该叫戍婆誐罗僧贺,汉语为净师子,如果按照意译即名善无畏。为中印度摩伽陀国人氏,依止在王舍城那烂陀寺。原来是剎利种姓,他放弃王权俗华,皈依三宝剃度出家。无畏三藏神气清虚,道业恢着,精通禅惠,妙达总持三藏。曾经游历访学印度五天各国,声名远播。深具大慈悲心,因机缘成熟来向东土大唐。还在北印度境内的时候,名声已经响彻中土。于是皇帝下诏集会大臣贤良决定派遣使者出关迎接。

  唐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携带大量梵经到达长安。起先住在兴福寺南塔院,第二年在菩提寺翻译虚空藏菩萨经——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由沙门悉达译成汉语,沙门无着整理成文。随后玄宗下旨让善无畏三藏将所携带来的全部梵经上缴皇宫,以前以前未曾翻译经典,集齐再译。以前有个和尚无行去天竺游学,游学完毕返程中病死在北印度,前皇帝曾经派使者迎回了无行和尚所请的梵经,一同交由长安华严寺善无畏三藏收藏管理。于是无畏三藏在沙门一行禅师的协助下,从这些收藏的梵经中选出了一部分,于开元十二年跟随玄宗来到洛阳。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善无畏三藏的和一行禅师协同翻译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一部七卷。该梵经全部梵文有十万颂偈,当时翻译整理的是精要。由宝月和尚翻译为汉语,禅师一行整理文辞装订成册。该经的汉译版用词精当、契合般若。接下来翻译了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经三卷。

  善无畏三藏的性格喜静,生活俭朴,喜欢禅观,每每积极鼓励后学努力精进。慈悲为怀,诲人不倦。对于信众之疑难,总能深入浅出详尽剖析。可谓当时山林之大龙象,这在其它历史记载中也都述及。圆寂前一直请求皇帝准许他返回天竺,但是玄宗从未答应。公元七四零年(开元二八年),十月初三,善无畏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善无畏三藏一生智慧熏修,入灭肉身不坏,殡葬入龛之日云披四陲草木变色,天降大雨垂泪哭泣。

  《大唐东都大圣善寺故中天竺国善无畏三藏和尚碑铭并序》

  (弟子前左补阙赵郡李华撰 恒府长庆寺沙门戒成书当寺沙门恒秀篆额)

  惟和尚输王梵嫡。号善无畏。盖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其先自中天竺。分王焉荼。父曰佛手王。以和上生有圣姿。早兼德艺。故历试焉。十岁统戎十三嗣位。诸兄举兵构乱。不得已而征之。接刃中体。捍轮伤顶。军以顺胜。兄以爱全。乃白母后。告群臣曰。向者新征。义断恩也。今已国让。行其志也。因置位于兄。固求入道。太后哀许。赐以传国宝珠。南至海滨。得殊胜招提。入法华三昧。聚沙建塔。誓一万区。黑蛇伤指而不退。息身寄商舶。往中印度。密修禅诵。口放白光。无风三日。而舟行万里。与商人同遇群贼。阽于弃命。乃慰怗徒侣。默诵真言。七俱胝尊。全现身相。贼果为他寇所歼。寇乃露罪归诚。指踪夷险。越穷荒。踰毒水。至中天境上。乃遇其王。王之夫人和上姊也和上服同凡品。而徒侣以君礼奉之。王问获其由。嗟称不足。菩提眷属。是日同归。慈云布阴。一境诚变。于是发三乘之藏。究诸部之宗。品偈章句。诵无遗者。说龙宫之义理。得师子之频申。名震五天。尊为称首。那烂陀寺。像法之泉源。众圣之都会也。乃拾宝珠。莹大像额端。昼如月魄。夜则光耀。僧宝有达磨鞠多。唐云法护。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已八百年也。乃头礼两足。奉为本师。和上见本师钵中。非其国食。示一禅僧。禅僧华人也。见油饵尚温。粟饭余暖。愕而叹曰。中国去此十万八千里。是彼朝熟而午时至。此何神速也。会中尽骇。唯和上默然。本师密谓 和上曰。中国白马寺。重阁新成。吾适受供而返。汝能不言。真可学也。乃授以总持尊教。龙神围绕。森在目前。无量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天人师。称日三藏。三藏有六义。内为定戒慧。外为经律论。以陀罗尼而总摄之。惟陀罗尼者。速疾之轮。解脱吉祥之海。三世诸佛。生于此门。夫惠照所传。一灯而已。根殊性异。灯亦无边。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菩萨以金刚。总摄于诸定。白月玄同于法身。顿升阶位。邻于大觉。此其相也。和上遍礼圣迹。修环大荒。不悔艰难。每所三至。为迦叶剃发。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山。有猛兽前路。深入穴。穴明如昼。见牟尼立像。左右侍者。色相如生。中印土大旱。求和上请雨。观音大圣。在月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中。感咽于双树之下。问往昔于佛世之人为者不言。十闻其一。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镕银起宰堵波。等佛身相。母后谓和上已没。泪竭丧明。及寄疏问安。朗然如故。大雄灭后。外道如林。九十六宗。各专其见和上随其所执。垂谕破疑。解邪缚于空门。返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满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其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本师喜曰。善男子。中国有缘可以行矣。遂顶辞东下。历迦湿弥罗国中夜次过河。河无舟梁。浮空以济。受谓于长者。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圣。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和上赠以名衣。遂升空而去。至乌场国。有白鼠旋绕。日献金钱。讲毘尼于突厥之庭。而可敦请法。乃安禅树下。法为金字。列在空中。突厥宫人。有以手按其乳。乳为三道飞注和上口中。乃合掌端容曰。此我前生母也。或误举刃三斫。支体无伤。斫者唯闻铜声而已。至雪山下大池。而和上不愈。本师自空而至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诸相。宁有病耶。言毕冲天。则洗然而愈矣。路出吐蕃。与商旅同次。夷人贪货。率众合围。乃密为心印。而蕃豪请罪。到中国西境。夜有神见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保护中州。礼足而灭。以驼负经。至西洲渡河。龙陷驼足。没于泉下。乃和尚入泉三日。止龙宫而化之。牵驼出岸。经无露湿睿宗道尊德盛。玄契无方诏僧若那。及将军史宪。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开元继兴。重光大化圣皇梦与高僧相见。姿状非常。躬御丹青。图之殿壁。洎和尚至止。与梦合符天子光灵。而敬悦之。饰内道场。尊为教主。自宁萨以降。皆跪席捧器焉。宾大士于天宫。接梵筵于帝座。礼国师以广成之道。致人主于如来之乘。巍巍法门。于此为盛。有术者握鬼神之契。参变化之功。承诏御前。效其神异和上恬然不动。而术者手足无施矣。其余秘密。代莫闻也。累请居外敕诸寺递迎。随驾至洛京诏于圣善寺安置。自出内之后。道俗瞻礼。奔起华夷和上临之。贵贱如一。奉仪形者。莲华开于眼界。禀言说者。甘露降于心源。超然自悟曰。有其人矣。法侣高标。唯尊奉长老宝思惟。其余皆接以门人之礼。禅师一行者。定惠之余。术穷天地。有所未达。咨而后行和上质粹神迈。气和言简。不舍律仪。而身心自在。下离宴坐。而愿力俱圆。有来则应。触境无碍。故众妙愁解。艺能兼于百工。大悲普熏。草木同于一子。不知其极也。于本院。铸金铜灵塔云。以此功德。应缘护世。手为模范。妙极人天。寺众销冶至广。庭际深隘。卢恐风至火盛。灾延宝坊。笑而言曰。无可为忧。自当有验。及鼓铸之日。大雪蔽空。灵塔既成。瑞花飘席。前后奉诏。穰旱致雨。灭火反风。昭昭然遍诸耳目矣。从容止请。大庇缁林。正法之兴。系于龙象信也。表求还国。优诏不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右胁累足。涅槃于禅室。享龄九十九。僧夏八十。法界凄凉。天心震悼。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监护葬于龙门西山。涕慕倾都。山川变色。弟子僧宝思。户部尚书荣阳郑公。善果曾孙也。弟子僧明思。琅琊王氏。并高族上才。超然自觉。自心言为乐说之辨。妙用即禅那之宗。入和上之室。惟兹二人而已。乾元岁。再造天维。大君心证无缘之慈。躬行不遗之孝。于是梵释扈跸。天龙济师。凶秽扫除。人祇清净。位光付嘱。教大兴一行。二禅师爰以偈颂。刻之金石。法离文字。道不可名。以慰门人感慕之心。有同颜子。喟然之叹。其文曰

  释宫尊种  龙扶出池  舍位成道

  为人天师  度微尘众  行甘露慈

  风清热恼  月破昏疑  法本不生

  我今无得  随方演教  聿来中国

  帝后承迎  天花满裓  欢喜园中

  唯闻瞻卜  百千万亿  调伏其心

  灌顶自昔  声闻现今  山王高妙

  海月圆深  示灭非灭  空悲鹤林

  伊水西山  冥冥石室  金棺已闭

  式瞻元日  双宝绍明  教尊言密

  归我法者  因权悟实

  (本云)贞元十一年。岁次乙亥。四月戊戌朔。十七日甲寅建。乾元元年。郭令公奏。塔院为广化寺。专捡校。当寺弟子上座僧。善义寺主僧光秀 都维那僧志满弟子前上座 惠照 昙真 寺主如璋。坚固典座。道岌 扶风马瞻河东屈贲刻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