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钟茂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钟茂森: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们再看一段《论语》,在“里仁第四篇”第十八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也是讲如何尽孝。做父母的难免会有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子看到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对待?夫子在这讲,“事父母几谏”,这个几是几微,很微小的细节。就是为人子看到父母有很微小的过错的时候,可能是小小一个举动,甚至是一个念头一动,就要劝谏,让父母能够及时的改过来。因为小的过错容易改,如果小过错不改,等到形成大的过错,就很难改了。所以为人子要细心,看到父母有一点点偏失,小小的苗头,立刻就要想到帮助父母改过,这是孝,不能陷父母于不义。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如果是见到父母不能够听从,他们可能很固执,不能够听受劝谏,我们要怎么做?我们还是要尊敬。不能因为父母不听我的劝告,我就不尊敬父母了,这也错了。有的人老是看到父母的过失,常常看过失,又没有本事劝谏父母改过,又不能感动父母,所以常常发牢骚,常常指责父母,对父母没有尊敬心。你想想,这样又怎么能够让父母改过?最重要的先要敬父母,你能恭敬父母,父母就觉得自己也要自重,不能够再犯过失了,这正是善巧的引导他改过自新。“又敬不违”,这个不违是不违背我们劝谏的初衷,要继续劝谏,要屡次劝谏。甚至到最后可能父母会怒斥我们,父母很嫌我们在那里叨咕他的过失,我们还要“劳而不怨”。这个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劳苦,虽然劳苦但是不能怨父母,还是要继续劝谏,要有耐心,不能够退我们的初衷;另外一个意思,劳是讲忧劳,忧的意思,因为我们劝谏父母,父母不能听从,我们就会很忧虑,但是虽然忧虑却并不怨恨父母。这两个意思都很好,这样的做法正是为人子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弟子规》上有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有过失,我们要认真的劝谏他,让他更正、改正。劝谏可不能板著面孔,像领导训话一样,这是很难让父母接受的。要“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声音要低缓、要温柔,要善巧。譬如说在劝谏的时候,应该先赞美一下父母,然后再把要劝谏的事说出来。譬如说如果父母脾气不太好,不太耐烦,你怎么劝谏呢?你可不能说:“你要耐烦一点,不是学了《弟子规》了吗,怎么还不改?老毛病!”你这样讲,父母只会更加的逆反,你会把他推到更加不愿意改正过失这一对立面。假如你这么说,“爸爸,你最近学了《弟子规》,真有好的转变,有很大进步,脾气比以前好多了。要是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这就更好了。脾气愈来愈柔和,大家就愈来愈喜欢你了”。你这样一讲,让他听到了也很受鼓励。和颜悦色、柔声下气的,以鼓励为主,不要用训斥的口吻,这是劝谏之道。当然有的父母确实很固执,你劝谏他,他左耳入,右耳出,“谏不入”。尽管你是用最善巧的方式劝谏,他还是听不进去;或者是他不肯改,只是应付应付你。怎么办?你还是要劝谏。有时候劝谏,他烦了、生气了,那你先缓一缓,等到他什么时候开心的时候,你再给他劝谏,而且要懂得抓住机会教育,就是在适当的机会点他一下。

  如果实在父母不能够改正,为人子会非常的担忧,所以 “号泣随”,就会可能痛哭流涕。甚至父母实在不肯改,非常的顽固,而且我们劝谏的时候,可能他们还会打骂我们,我们也不能有怨言,不能有怨恨的心理,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什么?其实传统文化也断了好多代了,可以说我们的祖父一代也没有真正学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一直走向衰落,衰到底谷了。正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不能怪他们。只能是什么?用恕道,在原谅他们过错的同时,慢慢的劝谏和教化,这是为人子之道。正如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父母也是耐心的教我们。我们现在长大了,学习了传统文化,是不是也应该耐心的来回馈父母、来教导父母?这也是知恩报恩。

  现在要弘扬传统文化,确实是很有难度,因为什么?自爷爷那辈到我们这一辈都没有认真学习过,所以都不懂。譬如说孝道,譬如说修身之道,这些传统的理念,家庭里面可能没有这个意识。例如爷爷奶奶会很宠爱自己的孙子,样样都给孙子服务。现在我们讲到“孝顺儿孙”,不是说那个儿孙很孝顺,是爷爷奶奶孝顺自己的儿孙去了。现在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接触到《弟子规》,现在可以用一个返本报始的方法,先让年轻这一代学习,让这些少年孩子们先学习,启发他们的孝心。然后再让他们用实际的孝行,去唤醒他们的父母、他们爷爷奶奶的孝心,以及让他们能够学习传统文化。这也是属于“事父母几谏”的意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