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境界提不上去可能跟解行不相应有关

蔡礼旭:境界提不上去可能跟解行不相应有关

学之人,在听经、在读经、在深入经义的时候,马上跟生活的处事待人接物,起观照,这个就是“解”中他就有“行”。甚至于在理解,在听经、读经的时候,马上能转变自己的心,那就“解”中有“行”。我们修学的路上,感觉境界提不上去,可能跟解行不相应有关了,有偏掉了,没走在中道上。“行”中有“解”:一个人在工作当中、处事当中,时时有一个很自然的警觉性,“我现在所说、所做,有没有跟经典相应?”善观己心,那这个也“行”中有“解”了。

我们去感受一下:一个人不真诚,他就不中了,他有应付了,他有虚伪了,那铁定不中了。所以忠是“内不欺己”,不欺骗自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我们说起心动念没人知道,那是欺己、欺人、又欺天,绝不能虚伪、应付,这用中。“清净”,染着了,心就已经偏掉了,也是不中了。“平等”,反面是傲慢,我们一傲慢了,心就偏了,对人就不恭敬,不中了。“正觉”,就是不迷,人迷了、愚痴了,就糟蹋自己了,这对自己也不忠。“慈悲”,慈悲是真心,人性德的流露,对人一定慈悲,假如自私自利了,提不起慈悲心,那这个心也偏颇掉了,被欲望所障碍。师长常说,要放下十六个字,被这十六个字障碍了,那也就不是用中心、真心了。所以师长用这五心,让我们很容易提醒自己,有没有在真心、忠心当中。

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诲,都教我们用中,用真心,不可以偏颇。什么时候不能偏颇呢?修学的时候,要解行相应,不能只偏在解,也不能只偏在行。偏在解了,“长浮华,成何人”;偏在行,“任己见,昧理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