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福田心地图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福田心地图

这一句是一篇的纲领,上面讲述因果的事实,这里是说明因果的道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上的儒生不信因果,是因为没有领会儒书的精神实质。所以一当论及积善的人家一定会有吉庆,不积善的人家,一定有灾祸的道理就相信,具体谈到因果时又不相信。就好像只知有「日」,却不知它就是太阳。


信因果的人,心中常有畏惧,有畏惧就不敢为恶;不信因果的人,心中常常放荡,常放荡就无所忌惮。一人怕因果,就有一人行善;万人怕因果,就有万人行善。一人不怕因果,就有一人造恶。万人不怕因果,就有万人造恶。所以说:「人人知因果,天下就会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会大乱。」


福田心地图



|报恩田-父母师长和尚
三种福田|功德田-佛菩萨贤圣僧

|贫穷田-饥饿困厄人畜


二种八福田:


佛 ┐      
法 | 
僧 |  ┌——孝养父母
父母|敬田|
      —广置义井
师僧┘  └——恭敬三宝
方便
|—建造桥梁
                                   —平治险路
贫穷┐   ┌—给事病人
疾病| 悲田|—救济贫穷
畜生┘   └—设无遮会





世间七事不齐皆由心造:


寿短 -- 愿他身死,杀害众生,建造淫祠
寿长 -- 怜悯一切,戒杀放生,宁静惜福


多病 -- 恼害众生,不恤病苦
少病 -- 礼拜三宝,惠施医药


丑陋 -- 瞋恚斗诤,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端正 -- 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无威德 -- 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有威德 -- 不怀嫉妒,诚信不欺


卑贱 -- 骄己凌人,负他财物,薄视僧尼
尊贵 -- 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处己谦和


贫穷 -- 悭吝不施,常行窃盗
富饶 -- 性喜惠施,不负他财


恶智 -- 亲近恶人,赞扬恶法,吝法不说
善智 -- 修习智慧,亲近沙门,受持正法




十恶所感正报余报图(十恶正报即是三途,若生在人中,则如下文所感二种轻报耳):



┌——杀|——多病

|   |——短命



|   |——贫穷
身三恶业|——盗|——共财不得自在



|   |——妻不贞良

|——淫|——得不随意眷属



┌——妄言|——多被诽谤

|    |——为他所欺



|——绮语|——言无人受
口四恶业|    |——语不明了



|——两舌|——眷属乖离

|    |——亲族弊恶



|    |——常闻恶声

└——恶骂|——言多诤讼



|——贪|——心不知足

|   |——所求阙绝



|——瞋|——人求长短
意三恶业|   |——被他恼害



|   |——生邪见家

└——痴|——其心谄曲


二十七种善恶果报:


豪贵——礼事三宝
大富——布施
长寿——持戒
端正——忍辱
勤修——精进
明达——智慧
声清——歌咏三宝
洁净——慈心
不净——猪
悭贪——狗
狠戾——羊
轻躁——猕猴
腥臭——鱼鳖
含毒——蛇
无慈——虎狼
颛愚——不教他
瘖哑——谤毁人
下使——负债不还
丑黑——遮佛光明
生麋鹿中——惊怖人
生在龙中——喜调戏
身生恶疮——鞭挞众生
人见欢喜——见人欢喜
常遭县官——笼系众生
短小——轻蔑人
丑陋——喜瞋恚
无知——不学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有果无用
锦绣满箱,而所穿的只是布衣,金银满柜,而饮食的仅仅还是糟糠。可以安闲了,一定要去劳筋疲骨;可以快乐了,只是他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受。原因是由于前是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是因别人的劝告而勉强布施,或者已经布施之后,又马上后悔。(《弥勒所问经》大意)

有用无果
穷门破屋出身的人,却常住别人的华堂大厦;糙饭粗菜的人,却常吃别人的山珍海味。这就是有享受却无自主权。由于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劝别人布施。或者看见别人布施时,为他欢喜赞叹而已。

先富后贵
《业报差别经》说:「如果有众生,因别人规劝而布施,布施后又后悔,以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先富后穷。」

先贫后富
「又有众生,因别人规劝而布施少量,他来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富贵有富贵的因,劳苦也有劳苦的因。如经上所说,供养僧人,一定得大富贵,这是不变的道理。如果请僧人到家里来,使僧人疲劳奔走往来以后才就食,那么后世虽然享大富贵,但一定要从劳苦中获得。

逸而得富
如果送斋食到庵院,使僧人安然受供养,那么他的福报,一定会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人间,就会享受不须劳苦,一切所需都会自然丰足快乐。

贫而能施
经上还说:又有众生(必说众生,不能说人,人只说得一种,众生则包括六道了),以前曾经布施,没有遇到有殊胜果报的福田,轮回生死,现在在人道中。因为不遇大福田,所以果报微劣,随得随尽。又因为弄成了布施的习惯,所以虽然处于贫穷状况,也乐于行施。

富而不施
又有众生,未曾布施,欲善知识后,暂行布施,正遇上了有殊胜果报的福田。因为福田殊胜,所以来世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因为以前没有形成布施的习惯,所以今世虽然富贵却很悭吝。

施多福少
《菩萨本行经》说:「如果有众生,不能至心布施,不能以恭敬心布施,不能以欢喜心布施,或者贡高自大而布施,或者受施的人相信邪见,颠倒是非,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耕种,下种虽多,所收很少。」

施少福多
又说:「如果布施的时候,能以欢喜心送与,恭敬心送与,清净心送与,不望报送与,或所送与的人,正巧是菩萨、圣僧。这就好像在良田播种,下种虽少,所收却很多。」

补充:以上论证了布施财富的辩证关系。众生为什么贫富悬殊?只有推究根源才能清楚。虽然财富从布施中来,但企求富贵而布施,不是解脱之道。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益于解脱六道轮回。又何苦去当守财奴呢?

要寻找解脱之道,就要去培植最殊胜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是什么呢?当然是佛法僧三宝。供养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胜的福田。供养佛,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礼敬自心之佛。但要礼敬自心之佛,先要礼敬外在之佛,形式与内容统一。故塑像建庙是殊胜的福田。供养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传播给众生。佛法流传至今是靠经典传下来的,故印经赠书是最殊胜的福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说建庙是形式,则印经就是内容。目前我们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供养僧就是清净六根,僧是六根清净的象征。要清净六根,先要供养世间僧。我们生于末法,无法供养圣僧。但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供养六道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何况供养僧人(不是假冒僧人)世间有密化菩萨入世,他们有时不以僧身出现若能遇上,当是殊胜福田,不可当面错过

同忧异果
《法苑珠林》说:「如果有二个人,一贫一富,看见乞讨的来,都感到忧愁苦闷。那个有财的人,害怕乞丐来求索。那个没有财的人,因为自己无财布施种福田,所以就独自感到忧愁苦恼。后来贫穷而忧愁的人,投生到天人中;富裕而忧愁的人,就投生到恶鬼中。忧愁苦闷虽然相同,所受的果报却完全不同。」

异寿同果
人寿在几千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生坚持到底。和人寿在几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终生坚持到底。他的福报完全相等,没有差异。

为恶善终
为恶却能够善终的人,是因为他今生的恶果还没有成熟,而前生的善果已先熟。从前有一个人,七世杀羊,却不堕落三恶道。七世以后,所杀的罪业,一一偿还(见「大藏一览」)。凡是恶人得福,都应当这样去看。

为善恶终
为善反而恶终的人,是因为他今生善果还没有成熟,而前生的恶果已先熟。但是有些现象,我们表面上看是不得好死,而实际上却得好死。例如从前有个看牛的小孩,采花供佛,路上被牛撞死,他的神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见《譬喻经》)。再如一猕猴看见僧人,非常欢喜,戏披袈裟,失足掉下山崖而死,牠的神识就生到天上去了。这些都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情(见《经律异相》)。总之,因行善而死,没有不得善报的,只不过是我们肉眼一时看不见罢了。

身乐心不乐
只修福报的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以说是身乐了。但不知出世,没有摆脱轮回,最终不免有堕三恶道的忧虑。

心乐身不乐
罗汉已断后有之身,可以永别三恶道,长离六道轮回,他的内心是很快乐的了。但假使未曾修福,那么他的一切供养,也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经》说:「如果菩萨只舍弃财宝七珍去布施,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那么即使经过了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得到的福报仍旧很少(不是真的少,只是与发心成佛比较,就显得少了)。」

小施大福
经上又说:「如果菩萨布施时,能够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众生,那么虽然布施不多,但所获得的福报就会无量无边。」(这两则与前面「施多福少」、「施少福多」,是两个意思)心地到成佛,就到达最高顶点了;福田到成佛,也到达最高顶点了。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人遇顺境时,应当这样想:我家富足,一定是在前生行布施的结果,今世更应当救人利他。我身无病,一定是在前生行慈悲的结果,今世更应当戒杀放生。好像灯光正旺的时候,就应当添上灯油。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如果遇上逆境,应当这样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业所招致,如果逆来顺受,正好偿还宿债了。不仅如此,如果我的贫穷,就常愿天下人都富饶;如果我多病,就常愿天下人都康强;如果我遇到斗争,就常愿天下人都合谐;如果我昏愚,就常愿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六根不具,就常愿天下人都得好相。每逢一种患难,就发愿未来之世,救度这种患难的人。这难道不就是把烦恼变成了菩提,把毒药变成了甘露吗?不知道种福的人,与此相反。

他人做善,我能受福
别人的善事没有做成,我从旁边加以劝勉,这就是以劝导生福。别人的善事已经成功,我跟着高兴,这就是以随喜生福。称赞别人的美德,让大家都来模仿,这就是以赞叹生福。由此推广,天上天下,古往今来的善事,没有不能为我造福的。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中第五愿就说「随喜功德」。上到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的福,下到四生六道所修一丝ㄧ毫的善,无不赞叹欢喜。这样就把尽虚空的福都变成了自己的福,自己就是普贤大士了。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恶事还没有做成时,我尽力劝止,我就有福了。恶事已经做了,我愁忧不乐,我就有福了。恶还没有传扬出去,我设法隐恶扬善,我就有福了。恶已经传扬开了,我就劝人引以为鍳,我就有福了。恶事降临到我头上,我能忍受,深信因果,改过修福,我就有福了。恶事降临到别人头上,我劝别人忍受,深信因果,改过修福,我就有福了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12-4 13:0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