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恭敬心了?

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恭敬心了?

我们想一想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和儿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为什么他觉得不习惯?因为你看他到了你们家里,他一会儿这个做得不对了,那个东西放错了,他觉得很不自在,确实很不习惯,是吧。你看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对他的照顾是无微不至,有求必应,非常的耐心。但是自己老的时候,到了孩子的家里,却被孩子挑三拣四,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哪一个父母能习惯。父母对待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回馈父母?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这个礼也有具体的规定,像我们在读《礼记》,讲到「内则」,怎么样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老法师经常说,你们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恭敬心。为什么没有恭敬心?因为我们对父母就没有恭敬心。

  《礼记》上记载,一个儿子侍奉父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儿子侍奉父母,应该是鸡刚刚啼叫,就起来洗脸漱口、梳头、戴帽、理好饰物、系好帽缨、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带、插上笏板。这是古代当官的人去面见皇上时的装扮,非常的正规。左右两边佩戴用具(为什么佩戴用具?怕是父母公婆有所需要),然后去父母、公婆所居之处。到了那里静气平声,询问父母需要什么就恭敬的送上什么,和颜悦色以问寒问暖;父母如有过错,要心平气和,低声劝说;如果劝说听不进去,就要更加恭敬孝顺,待父母亲高兴时再次劝说。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甚至打得自己头破血流,也不能够厌恶埋怨,还要更加恭敬孝顺。父母去世以后,将要做善事的时候,想到要让父母留下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实现它。这是一个儿女对待父母正确的态度。

  我们看了这段话,我们才体会到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没有恭敬心了?因为我们从父母那里就没有培养出恭敬心。而我们从侍奉父母的态度上培养了一个重要的态度,那就是不和任何人起对立的念头。因为你看父母打得你头破血流,你都没有怨言,你不会和父母有逆反、有对立,这种处世态度一旦养成,你和任何人相处的时候都没有对立、都没有矛盾、都没有逆反。所以,我们没有恭敬心,根源何在?根源就是对父母没有了恭敬心。所以你对父母不恭敬,你对师长很恭敬,毕恭毕敬,那个恭敬是假的,是装出来的。为什么?因为真正的恭敬心,是对待所有的人都同样的恭敬。你对父母能够恭敬,你对别人的恭敬才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心性的流露。所以,为什么说孝是中华文化的根!

  根,就是因为从孝开启了一个人的爱心,开发了一个人的心性,而这个心性不是伪装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我们现代人看到了这一段话可能在想,什么年代了,我们现在都讲深圳速度,做什么事都非常的快,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去恭敬父母?我们现在人觉得这是繁文缛节,但是有一个朋友,他到日本留学,结果娶了一位日本的太太回来了。他第一次带著这个日本的太太去见父母的时候,第二天起床的时候,他的父母打开房门突然发现,这个日本的儿媳妇穿著很好的和服,脸上化著妆,就好像去参加宴会一样,恭恭敬敬的跪在门外,看到公公婆婆出来了,马上就鞠了一个躬说:「请问爸爸妈妈昨天晚上睡得好吗?」结果把这老俩口吓了一跳,还不知道这儿媳妇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跪在门外。实际上,这些礼都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你看我们现在鞠躬,中国人之间鞠躬,你觉得很奇怪,但是你到日本,人与人之间见面全都是鞠躬礼,你觉得很自然。所以现在日本人,日本民族被誉为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民族。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学习并且保留了中国的礼,所以他们成为了最受尊重的民族。

  在《礼记》上还有一段,告诉我们怎么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儿女有什么样的态度。它说:「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就是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有大道就不会走那些羊肠小路,有舟可乘就不会冒险涉水过河。为什么?不敢以父母给的身体去做危险的事情。一个孝子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他就不会口出恶言。为什么?因为你口出恶言你骂别人,别人也会回骂你。「忿言不及於身」,愤怒的这种话,也不会返回到你自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不辱没自己的身心,不让你的父母亲蒙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你看,一个真正的孝子,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不敢忘记父母,他还会想到去自杀吗?现在有的大学,突然一天出现了两个自杀的学生。结果有新闻就说,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这个就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问题出来了,就说应该怎么做。实际上,只要给这个孩子有孝道的教育,他怎么敢去轻生?他只要一念想到父母,他就不敢做出这样让父母伤心的事。所以我们中国文化抓到了根本,根本抓到了,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个就是讲爱民。爱民从哪里爱起?从爱父母来做起。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儿子还很难得,带著他的父亲到公园里去散步,但是这个儿子的心并没有在他的父亲身上,他就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开始看报纸。结果这个父亲就很寂寞,他特别想和儿子交流,突然看到了一只小鸟,他就问儿子,说那是什么?这个儿子把眼睛从报纸上移开,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对他说,那是一只小鸟。说完之后,又回去看自己的报纸了。结果这个老人家还是很寂寞,过了一会又看到一只小鸟,他就又问儿子,说那是什么?这个儿子看了一眼,一看还是一只小鸟,就有点不耐烦了,说话的声音就有点大了,说那是一只小鸟,我都跟你说一遍了,还问!说完之后又回去看他的报纸了。结果这个老人家,过了一会又看到了一只小鸟,他又忍不住,又问他的儿子,说那是什么?这个时候,这个儿子已经彻底的不耐烦了,他把这个报纸往地上一摔,他说,那是一只小鸟,我都跟你说两遍了,还问,真烦。这时候他的父亲就默然无语,回到家里,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个发黄的日记本,翻开了一页递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个日记本记载著这个孩子小的时候成长的经历。这个日记上就记载著有一天,这个父亲带著儿子来到了一个公园里,这个孩子很天真活泼又有很多的问题。他看到了一只小鸟就问他的父亲,说那是什么?他的父亲就很高兴、很耐心的说,那是一只小鸟。结果走著走著,他们又看到了一只小鸟,这个孩子的问题就特别多,而且经常反覆的问问题,於是他就又问,他说爸爸、爸爸,那是什么?这个父亲仍然是很耐心、很高兴的说,那是一只小鸟。而且还给他解释,这个小鸟怎么发音,告诉他小鸟有什么习性,这个孩子就很高兴。结果走著走著没过多久,又见到了一只小鸟,这个孩子就又问,说爸爸、爸爸,那是什么?这个下午,整个的一个下午,这个孩子问了多少遍「那是什么?」这个日记上记载,这个孩子整整的问了二十三遍「那是什么?」而这个父亲无一例外的很耐心、很高兴的告诉他,那是一只小鸟,没有丝毫的不耐烦。看到这里,这个儿子就很惭愧,低下了头,而且流出了眼泪,最终和父亲拥抱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无私无求,永远那么耐心,但是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却没有丝毫的耐心。所以在《孝经》上有一句话,他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我们不尊敬自己的父母亲,不爱自己的父母亲,我们去爱别的人,这个和德行的要求、和理的本质,都是相违背的。为什么是相违背的?譬如说我们出差在外,买了很多的土特产,就像我们今天从各地来学习,回去以后,一定会带回去云南的特产,那我们带著这些特产去看谁了?我们是去看自己的领导了,是去看自己的生意合作伙伴了,还是先去看自己的父母了?为什么我们要去看领导?因为领导能够提拔我们,能够给我们带来好的位置;我们的生意合作伙伴,能够给我们带来财富;而我的父母却已经衰老了,甚至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是我们的包袱和累赘了。所以我们潜移默化的是以一种功利的思想在为人处世,没有知恩报恩的意识。如果这种思想推而广之的话,我们这个社会见利忘义的事情就会愈来愈多,都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知道我们人生很多的不顺利,都是因为没有能够尽心尽力的孝敬父母所导致的。


我们看,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就是公家的一文钱他都不会挪作私用。我们现在的人看到了这一句话,我们相信不相信曾国藩真的做到了不取军中一文钱挪作私用,我们相不相信?大家都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所以他能够相信。但是每每我给这些领导干部上课的时候,我问他们相不相信?很多干部都在下面摇头,说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到,怎么能够相信他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所以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曾国藩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我们现在的很多领导干部却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和曾国藩的区别何在?

  其实我们和曾国藩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特别是在座的很多可能智商都比曾国藩高。为什么?我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相信了。曾国藩小的时候,有一次在读书,读得很累,天已经很晚了,结果家里就来了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就趴在屋顶上,想等他读书累了、去休息了,然后再入室行窃。但是曾国藩读了一段书,翻来覆去的背诵,就是背诵不下来。结果怎么样?结果这个小偷等得有点不耐烦,他就从房上跳下来,把曾国藩前面背的那一段书给他背诵了一遍,然后就扬长而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曾国藩小的时候智商不是很高,但是他一生得益於恭敬、勤俭、恒心这几个字。他和我们不同之处何在?他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深信不疑,有一种至诚恭敬之心,所以他读了四书、读了《易经》等等,我相信对这上面的教诲,也深信不疑。
古镜今鉴—《群书治要》的当代价值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6-3 16:3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那道德教育还是有先后次序的,道德教育的次序,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百善孝为先」。你看这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是我们的一句俗语。现代西方的科学家,就是从中国的古代谚语中找到一些句子,然后怎么样?然后再用他们的科学方法来加以证明,最后发现很多都是符合科学的。「百善孝为先」就是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有先后的次第,必须从对父母的孝来培养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我们想一想,我们人生在世谁对我们的恩情最大?无过是我们的父母。但是一个人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去报答的话,请问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的恩德能够让他念念不忘、想著去报答?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起来,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件事对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由利变成害的时候,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现在我们社会,很多道德问题的出现,都是和孝心的沦落有关系。

  譬如说我们看到很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别人的资助,连一个感谢的话、感恩的信都不写,很多的专家学者写了长篇大论去探讨原因。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报恩父母了。一个人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够想著去报答的话,对於陌生人的资助,对於政府的关怀,又怎么能够想著去报答?所以在国外,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我们知道西方是福利国家,对残疾人照顾得特别周到,福利非常的好,但是很多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觉得这是政府应尽的责任。甚至还有人做出了一些假的证明,做出了一些伪证,来获得政府更加多的资助,这些就是因为没有这个根所导致的。那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该从孝心入手,来开启一个人的仁慈之心。我们想一个人如果连他父母处於苦难的境地都无动於衷,那看到别的老人,他们处於困苦的境地,又怎么可能伸出援手?所以现在很多的人麻木不仁,什么原因?原因是对父母都没有感恩心了。


在「管仲论相」这个故事中,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做为自己的接班人?齐桓公去看望管仲,因为管仲生病了,躺在床上。他就向他请教,说仲父,你去世以后应该请谁接替你的位置来做宰相?管仲很聪明,他知道齐桓公心目中已经有人选了,但是他故意问,他说主公,您觉得选谁比较合适?这个齐桓公就说,他说易牙这个人怎么样?易牙这个人对我可忠心了,有一次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他问我,主公,有什么好东西你没有吃过?我说,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尝过了,只有婴儿的肉没有吃过。结果没想到,易牙回到家里,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给杀掉了,用他的肉给烹饪了一盘菜来呈现给我。你看他爱我是不是胜过爱自己的儿子?管仲就说,他说主公,一个人人情所挚爱的无过是自己的孩子了,但是易牙这个人居然可以杀子奉君王,这个人绝对不可以用,他一定是别有企图。齐桓公听了之后说,易牙这个人不行,竖刁总可以了吧,竖刁他为了进宫来陪我玩,随时出入宫廷比较方便,居然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太监,目的就是能随时出入宫廷来陪伴我,你看他对我是不是很恭敬?这个管仲就说,他说主公,一个人最关心的,无过是自己的身体健康了,而竖刁这个人居然可以自残以求荣,这个人一定有更大的企图,这个人也不可以用。桓公听了说,他们两个人都不可以,开方这个人总可以了吧,开方本来是魏国的公子,但是他来到我们齐国一住就是十五年,再也没有回乡去探望过自己的父母,你看看他对我是不是对我很忠心,即使是他的父母过世,他都没有赶回去参加葬礼。这个管仲听了之后就说,主公,人生在世,对我们恩情最大的人无过是我们的父母了,但是开方这个人居然可以绝亲以干禄,这个人一定是忘恩负义的人,不可以用。但是遗憾的是齐桓公并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导,最后还是用了这几个人,结果自己死得也很惨。

  诸位朋友,我们讲这个故事,并不是给大家增长见闻,目的是让我们反省自己,我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就是竖刁、就是开方这样的人。首先我们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易牙?很多人说,怎么可能,老师,我们再怎么残忍,也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杀了,去供奉给我们领导用餐。但是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的领导问我们,你今天有没有时间,我们去应酬一下吃个晚饭,就不要回家吃晚饭了。我们是怎么样的态度?我们是兴高采烈、受宠若惊的去跟领导去吃饭了,所以现在有一个口号叫「爸爸回家吃晚饭」。我们都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共进晚餐,我们还有什么时间去关心他的成长、关心他的品质、关心他的教育?虽然我们没有亲手杀了孩子的身命,但是因为我们为了名利去追求,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我们也断送了孩子的慧命,我们是不是杀子奉君王?

  那我们再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竖刁?现在我们都知道,要做成一笔生意很不容易,首先要请客吃饭,而请客吃饭的场合,氛围都不是很好。首先就要抽烟,烟雾缭绕,如果别人递给你一根烟,你不抽,好像和人家格格不入,不够朋友。所以很多人就为了这一个合同,也染上了抽烟的坏毛病,其实这个就是慢性自杀。除了抽烟还不要紧,还要喝酒,喝了白酒喝红酒,喝了红酒喝啤酒,结果是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所以现在很多的领导、很多做生意的人,年纪轻轻就有脂肪肝,胃病、肝病就出来了。我们想一想,我们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对方高兴,说你够哥们意思,一高兴在我们的合同上签字,把这个生意给我们了。为的是求得存款摺上一个数字的增长,在我们朋友同学聚会的时候,可以炫耀说,你看我的房子有多大,我的车子有多豪华。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是不是自残以求荣?

  那我们再看一看我们是不是开方?我们很多的同学,从农村考到了大学,看到我们的同学都是名门之后,都是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出生在农村,自己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千里迢迢的来看望他,他都跟同学介绍说,这是我们家邻居的老伯。还有我们很多的同学,到国外去求学,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回家乡,四年忘了爹和娘。不仅没有回家去看望过父母,甚至连一个信、一个电话都没有了,那父母辛辛苦苦的培养了我们一次,但是他们得到的又是什么,我们是不是绝亲以干禄?所以我们现在的人,确实都做著悖德、悖理的事,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所以我们看了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想起了《大学》上的一句话,叫「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什么是仁者?就像我们古圣先贤一样,就像范仲淹一样等等,他们自己凭著自己的勤奋努力最后获得了功名,获取了事业,然后把自己的俸禄,自己的钱财来做慈善事业、来救济群苦。最后他们的名声受到了社会的赞扬,甚至是垂范后世,名垂千古。「不仁者以身发财」,没有仁德心的人,他是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良好的社会名声、良好的地位,甚至是家人的幸福,孩子的教育为代价,来获得一个存款摺上数字的增长。所以诸位朋友,在我们的面前放著一个天平,天平的一侧是你存款摺上数字的增长,在天平的另一侧是你的身体健康、你的身分、你的名声、你的地位,还有你家人的幸福、孩子的教育,甚至是家人的健康,当我们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上去的时候,究竟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我们从这里也学会了,我们看朋友、看下属,哪些人值得交往,就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这个就是第二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