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口为祸福之门,结怨多在言语中

口为祸福之门,结怨多在言语中


问:法师常说,不要跟众生结怨,如果看人作恶,机缘不成熟时,宁可由他去而不要劝说劝阻。但有时不加阻止,他可能会伤害更多众生,请问应如何去做?

  答:这要观察智慧,就是你有智慧观察机会、机缘。怎么观察法你要懂得,佛家讲的善巧方便。人他是什么样的根性?在什么时间说最恰当,在什么处所说最恰当?这是最简单的人、事、处。如果都很恰当的时候,他会很容易接受;虽不接受,他不反对。如果不是恰当的时候,你提出来,他不能接受,甚至于他会跟你结怨。

  说人过很不容易,说人过是大慈悲。我们在求学的时候,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自古以来儒家念书人,说人过的是两种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父母跟老师说你过很简单,看到会教训你,但是不是父母、师长,就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朋友之间规过劝善,那是真的有智慧,真正是知己的朋友。还要看时节因缘,不是随便可以说的,这很不容易。所谓是“口为祸福之门”,有时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跟人的怨恨结下来,不知道是怎么结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结的?多半都在言语当中。所以孔子教学“言语”是第二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圣人把这桩事情看得这么重。

  在佛门里面,你看十善里面,你能够体会到,他把口业看得最重。为什么?口业讲了四条,身只讲三条,意也讲三条,口讲四条。这就说是把口业看得很重,最容易犯。所以《无量寿经》“善护三业”,它把口业列在第一,不像其他大乘经里面讲十善,总是讲身口意。而且《无量寿经》是讲口身意,它是这样排列的。这排列都有用意的,这说明我们修净土的人,念佛的人,求生净土的人,对于口业要特别重视。为什么佛在《无量寿经》上,他把这个口业放在第一?还不是看到学佛的人轻易妄言,把自己求生净土这个愿望造成了障碍,不是障碍别人,障碍自己,这个道理要懂。

这个世界好,为什么?因好;因是清净光明,因好。清净是性德,内心清净;光明是遍照、是智慧、是慈悲、是利生。自己不清净,你怎么能够利益别人?自己没有到清净,帮助别人,在一般来说是害多利少。我没有心害他!没有心害他,不知不觉做错了事、说错了话,伤害了别人,没有德行!心不清净,烦恼现前!烦恼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所以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干这个事情,怎么能不伤害别人?不论是有意无意,总而言之,常常会伤害别人。所以学佛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道理在此地。

  中国古代大政治家诸葛亮,在中国知名度很高,没有人不知道诸葛亮的。诸葛亮一生的成就,靠什么?古人的批判“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一生,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小心谨慎,丝毫都不敢大意,这是他一生成功的秘诀。世法如是,修道更要如是!学佛,学成之后要教化众生,你要不懂得谨慎,不知道小心翼翼,哪里能不做错事?在中国古代,学佛人的根基都是念儒书、念道家的书。儒、道最重要的,儒家最重要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家最重要的典籍,《老子》、《庄子》。以这个为基础入大乘佛法,所以他功夫得力。

  我们今天儒、道的基础没有,又没有小乘的基础,直接就想学大乘,结果怎么样?学的四不像。学讲大乘经,结果,结果是破坏大乘,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在破佛法。你说你怎么得了!戒经里头,佛说得很明白,“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为什么说非佛弟子?你没有遵守佛的教诲,你不是佛的学生,佛不承认。皈依了,没用处。受戒了、剃度出家,受了三坛大戒,佛不承认你;你自以为是,不行,诸佛不承认你,龙天善神不承认你。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参透。

  真正依照佛的教诲去做的人,他没有受过三皈,也没有受过五戒,他也没有出家,也没有受过三坛大戒,佛承认他,佛弟子,龙天善神承认他。为什么?他真的依教奉行。他没有外表的形式,他有实质,天人鬼神敬重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