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明一法师:禅修能够去成见

明一法师:禅修能够去成见

因为成见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一大障碍。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我们的成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是一切是非以及二元对立产生的源头。这些是非和二元对立又接着障碍你的修行,你的智慧,你的……使你堕入种种深渊难以自拔。

就拿我们使用的修行手段之一的禅修来说吧。很多人总想着通过禅修能够治病;通过禅修能够四大腾空;通过禅修能够激发天眼;通过禅修能够……正是这些胡思乱想的成见,使得我们安不下心来,因为不见这些灵异境界,总觉得自己的没有长进,甚至坐都坐不住了。

其实,只有你进堂放弃这些成见进行禅修,摒弃一切的成见,你才能安静下来,你才有机会得定发慧。可能一时半会你在禅修中感觉没有什么收获,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因为,很多收获你可能看不到或者说是注意不到,你要是放弃了禅修,那就真的没有收获了。

比如通过禅修,最少最少你的心会变细,从而观察力也会增加;从而你会发现一个安静的世界;从而你会发现很多未知的问题;从而你会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你会比别人知道更多的东西;从而你会比别人接触更大的世界;从而你会开阔你的视野;从而你会减少你的成见;从而你会……

从这个方面,这一点点的好处,你就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利益。从这个方面,这一点点的好处,你就能够去掉这么多的成见,修行就有所上路、有所受益。这实际上就表现出你的智慧有所增长。在将来的人生大道上,会减少很多的障碍,去掉很多的困难,得到很多的……

再比如通过禅修,最少最少你的专注力会有所提高。因为你要想坐得住,就必然要能够专注起来,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否则你根本在座上坐不住。这些专注力的提高,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我想就不用我再说了吧。要是实在不知道,就看看我以前的有关禅修好处的日记好了。

从这两个小小的方面来看,我们通过禅修去掉或者说是减少了我们的成见之后,我们不但能够克服种种障碍,还能激发我们的智慧等等好处。其他的好处这里就不说了,因为光是激发出我们的智慧这一好处,我们就受用不尽。因为智慧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能够进步的钥匙。

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成见深刻,使得我们的智慧被局限或者说是固化,甚至是埋没。从而使得我们的知识陈旧、观念僵化而影响事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们的智慧、灵感、个性、创造力等等的需求。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或者叫训练机会。

目前的教育方式就是从新生代的人身上下手,通过开放他们的个性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智慧显现。这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入世未深,受到社会上的固有成见影响不大。所以,有希望从改变教育他们的手段来激发他们的智慧,从而推动出现新的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禅修作为佛教的一个教育手段,就是从去除我们的成见下手。要去除掉我们一切的是非成败等二元对立的观念,正好能够满足激发智慧的这些需求。比如,佛教中祖师说的“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或者说“从门入者非宝”;甚至说“看书只图遮眼”等等。

一切要从你的自心流出,不要被旧的知识或者叫成见所限制,或者叫污染。

通过禅修得定,把你的智慧或者叫个性、灵感、创造力等激发出来。这就是佛教中所有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都是要你放下成见,甚至要你前后际断(就连一点点的知见也要断掉)。

这样一个去掉了一切成见的修行人,佛教叫做让你做回你的本来人。不受一切的成见制约,不受是非成败等二元对立思维的左右。以本来人对世界的观察,就能够发现很多我们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与现实,从而有助于更新我们的旧有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因为我们有深刻的成见,所以我们才会轮回不息;才会纠缠不清;才会烦恼不断;才会……昨天只是说了成见能够深刻到自己的肌体的程度,就像眨眼皮。

其实我们之所以跑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成见在起作用。即使是菩萨再来也是靠成见而到达的,所谓菩萨不断某些微细惑。如果我们断了成见,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不再是杂染的娑婆世界了,我们当下就是极乐;我们当下就没有生死;我们当下……

说到生死,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出家的目的——所谓的想了生脱死。死亡是绝大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一切人害怕的事情。因为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一直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迷惑。出家人出家修道,行苦道、修苦行、持禁戒等等都是想要了生脱死。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这样做呢?因为生死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大烦恼。一切烦恼最后都回归结到生死这个大烦恼上面去。自己有很多面对身边的人死亡的经历,看到过很多病人在病床上面临死亡的痛苦。其中感触最深的当然是自己的父母在病危时候的情景。

记得母亲病危的时候,自己当时还没有信佛,更不了解要如何去安慰母亲、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只是蛮干地想让母亲快乐,希望她能多活几天,甚至不管她是否痛苦。结果自然是母亲依然要离开这个世界,大家都要悲哀。母亲则是受了更多的罪,大家受了更多的苦。

其实,当时与母亲同病房的人就已经给我自己竖起了一块警告牌。他的家属把自己家的所有财产卖掉后连房子也卖了来维持他的生命。最后妻儿到处借钱,不论亲戚朋友与同学,最后让自己的妻儿背了一身的债务之后才出院。结果在出院的第二天死去。

因为自己一直不承认母亲必然会病得越来越严重而最后死亡的现实,即使知道毫无希望也要强行治疗。结果病人和家属都搞得辛苦万状,烦恼重重。尽管当时自己在经济 上比较富裕,没有经济上的困扰,但是最后也因此而耗尽了自己的体力和时间。造成很多困难的现实,实在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这都是因为自己对死亡的成见太深而不能自拔,如果随顺世缘的话就不会搞得自己如此狼狈不堪。现在明白了点儿佛教的道理,才知道应该放弃成见,随顺世缘去处理。所以,在前年父亲病危和过世的时候就处理得很圆满,不但老父走得安 详殊胜,家属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特别辛苦。

尽管这样,在父亲火化的当晚,还是因为自己的成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悲恸万分。尽管一切自己很清楚应该如何去做,明白一切将会如何。但是自己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悲恸万 分。可见成见的力量是如何地强烈,那种悲恸好像是来自肌体的力量。

这种悲恸不是因为想起什么而来的,而是一种无名的力量,不用思考就会去行动的行为,是一种习惯,实际上就是成见。因为亲情之间的别离,将来再也无法相见的凄切,这种成见让自己的行为失去控制。即使明明知道他的去处很好,但是这种生死的成见还是造成了困惑。

所以,不放下这些成见,我们想了生脱死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在别人面临生死的时候如何,就算是在自己的亲人面临生死问题 的时候会怎么样,这些成见都难以放下。那么将来自己在面临生死的时候会怎么样?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也是我自己出家修行的目的。

好在祖师们给我们做出了很多很好的榜样,告诉了我们如何去放下成见、如何去修行。所以我们有机会走他们走过的路子,自己当然是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行。但是很明显功夫太差、修行不够,即使是在自己的亲人面临生死的时候也没能完全放下成见。

只能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自己也能实现他们的境界。因为祖师们能做到放下了成见,面对生死就像更换一件衣服一样简单。那么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所走过的路,我们也应该有机会像他们一样彻底放下成见,最后了生脱死。下面附录几则祖师们放下成见了生脱死的公案。

附录1:

归省禅师座下有一僧,身患重病,奄奄一息。
  一日,归省禅师去将息寮(寺院僧众养病之所,又称延寿堂、省行堂、涅槃堂、无常院)看望那位病僧。
  那僧见到归省禅师,便问:“和尚!四大本空,病从何来?”
  归省禅师道:“从阇黎问处来。”
  那僧喘着粗气,又问:“不问时如何?”
  归省禅师道:“撒手卧长空。”
  那僧一听,便惊喜地大叫一声“(口耶)!”然后脱化而去。



附录2

可真禅师临终的时候,曾向弟子示现病苦之相。他躺在地上的干草席上,辗转反侧,极度痛苦,不得片刻休息。哲侍者站一旁,流着眼泪说道:“平生呵佛骂祖,今何为乃尔?”
  可真禅师一听,便仔细地看着哲侍者,呵斥道:“汝亦作此见解邪?”
  说完便爬起来,跏趺而坐,并唤侍者烧香。香烟刚一升起,可真禅师即奄然而逝。



附录3

珪庵祖玠侍者悟道因缘
  珪庵祖玠侍者,投子楚山幻叟绍琦禅师之法嗣。祖玠侍者出家后,一直执侍绍琦禅师左右,殷勤备至。丛林大众皆惮其严厉,而敬其慧识,因而把他比作香林澄远禅师。
  一日,祖玠侍者生病。绍琦禅师前往探视。当时心上座(大心真源禅师)亦在场。绍琦禅师看着祖玠侍者,问道:“如何是心?”
  祖玠侍者道:“开口不容情。”
  绍琦禅师道:“未在。”
  祖玠侍者于是回头看了心上座一眼,说道:“何不礼拜和尚?”
  心上座便礼拜。
  祖玠侍者道:“呈似了也。”
  绍琦禅师道:“子既如是,还能觌体颂出乎?”
  祖玠侍者遂应声颂道:
  “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
   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
  绍琦禅师一听,非常高兴,于是是嘱咐道:“珍调四大饶益将来。”
  说完便离开。
  后来,祖玠侍者的病情加重了,不停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绍琦禅师又前来探望,并问道:“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着么?”
  祖玠侍者道:“用得着。”
  绍琦禅师道:“既用得着,叫苦作么?”
  祖玠侍者道:“痛则叫,痒则笑。”
  绍琦禅师道:“叫与笑者复是阿谁?”
  祖玠侍者道:“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空寂体中,实无受者。”
  绍琦禅师道:“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
  祖玠侍者道:“秋风不扇,桂蕊飘香。”
  绍琦禅师道:“那么则遍界绝遮藏也。”
  祖玠侍者道:“有眼觑不见。”
  绍琦禅师道:“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
  祖玠侍者道:“雨过天晴,青山仍旧。”
  绍琦禅师道:“从今别后,再得相见否?”
  祖玠侍者道:“旷劫不违,今何有间(分别、离别)?”
  绍琦禅师道:“子不病耶?”
  祖玠侍者道:“病与不病,总不相干。”
  绍琦禅师于是握着祖玠侍者的手,问道:“此是甚么?”
  祖玠侍者道:“是祖玠手。”
  绍琦禅师道:“祖玠是谁?”
  祖玠侍者道:“玠固非我,亦不离我。”
  绍琦禅师听了,便赞叹道:“善哉!妙契无生,彻证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
  祖玠侍者遂合掌礼谢,并说道:“与祖玠趱将龛子来。”
  绍琦禅师于是命人将龛子抬到祖玠侍者的床前。
  祖玠侍者环顾了一下左右,说道:“吾当行矣!”
  说完,便整衣龛坐而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开悟的时候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最重要的根源就是成见。我们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智慧等等,都是因为我们对事物存在的成见而被障碍了。

我们看看在生活中,我们的成见是怎么来的。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所看的电影,总是看到电影或戏剧中的反面人物或者说是坏人,都是相貌丑陋。而正面人物(或者说是好人),都是相貌英俊。于是在我们幼小的心田,就形成一种坏人都是长得丑陋、好人都是长得很英俊的成见。现在我们知道,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成见。

因为这个错误的成见,我们常常以貌取人。认为相貌丑陋的人心灵一定丑恶,相貌英俊的人心灵一定美好。我们如果以这种成见去使用人才,那么我们的事业必然是障碍重重,因为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成见。

再比如,我们总认为钱可以无事不办;再比如,生病了就要多吃东西增加营养;再比如……无穷无尽的成见,这里是举不完例子的。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成见遍布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修行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稍微用点脑筋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这些成见是多么可怕。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可怕的成见世界之中。我们被自己的成见牵着鼻子走,对自己喜欢的就贪,对自己讨厌的就嗔……

我们不但拥有这么多的成见,我们还在执著于这些成见。我们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由我们的成见在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无不是由我们的成见在左右着;我们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是对的、那是好的、这是黑的、那是白的等等二元对立。

这些二元对立就是因为我们的成见而产生的。这些从大到小的各种各样的成见,生成了我们二元对立的观念,这些观念障碍了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机会,使得我们失去了正确判断的能力,使得我们失去了处理事物的智慧,使得我们堕落在妄想分别之中难以自拔。

我们就是这样被自己的成见拖入妄想执著中去。所以,一切妄想执著可以说都是因为成见而有,因为成见而起。同样,我们要想跳出妄想执著的深渊,就要去掉我们的成见,就要觉察我们的成见,就要放弃我们的成见,就要断掉我们的成见,就要……

修行就要从觉察我们的成见开始,从去掉一点点的小成见开始。今天去掉一点,明天去掉一点,慢慢地使自己的成见淡化,慢慢地使自己的成见变小变少,慢慢地大成见变成小成见,慢慢地小成见消失,慢慢地……就这样修行下去。成见减少了,一切妄想执著也会随着减少;成见淡化了,一切妄想执著也会随着淡化;成见变弱了,一切妄想执著也会随着变弱……这样慢慢下去,我们就能完全放弃我们的妄想执著,就能打开本具的智慧之门。


我们经常会听到佛弟子们讲“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这样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要通过修行,把我们不好的业消灭掉,而且还要在修行消灭旧业的过程中不再产品新的业。这里面因为有了“业”这个词就把新学佛的人难住了,什么是业呢?为什么要消灭自己的旧的“业”呢?

我自己也写过一个叫做“学佛的方法”日记,这篇日记里面简单介绍我们学佛的方法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里面的“业”字也和上面说的“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中的“业”字意思是一样的。

可见如何消灭我们的旧业,或者说是如何净化我们身口意三业就是我们修行的目的。那么,要想修行就首先要让我们对这个“业”字有所了解。为了让大家了解“业”这个字,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日记叫做《佛教“业”字科学说》,这篇日记把“业”字解释的非常清楚了。

在《佛教“业”字科学说》文章里面我们知道了“业”就是我们行为的精神结果。因为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成果,一个方面是物质的,另外一个产品是精神的。我们从《精神物质两产品》中能够知道,我们“业”实际上就是在我们的行为中累积下来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等精神产品。

那么,我们现在修行要消灭旧的“业”,或者说是要净化我们的新旧两“业”那不就是要去掉我们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等精神产品吗?事实上的确如此,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去掉我们不良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等精神垃圾。同时净化我们将在后面的行为中产生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而且偶尔做到一两次也非常容易。但是要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做到就不容易了。这就需要修行,不但需要把我们坏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等慢慢消掉,还要从根上把我们的这些坏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消灭掉。

简单的从生活上来说,这个消灭我们的坏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过程比喻成剪树枝。我们在事情发生之后再去检讨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新树枝,与在这个行为过程中克服掉的坏树枝,那么我们就要非常频繁地去纠正我们的每一个行为,而我们行为无穷无尽。

这在佛教来说叫说我们的业很多很多,多到程度呢?多到如果我们的业有一点点的体积,这个体积即使小到像微尘一样的大的话,我们的宇宙空间都装不下。所以,要想把这样多的“业”全部都进行每一个地纠正检讨是做不到的。那么就要从我们的行为产生前去做功夫。

也就是要在指导我们行为的思想之前去做功夫。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决定的,而我们的思维也是一种“业”——所谓的意业。我们要在思想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去杜绝我们的这些坏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这就变成了要我们第一念就是去掉我们坏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这是非常困难的,是难以做到的,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磨练出来的。

而且什么是好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什么是坏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定断的,好与坏是因为环境和场合的不同而不同的。佛教里面的环境就是科学里面讲的空间,场合就是科学里面讲的时间。也就是说好与坏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时空,好与坏是变化不定的。这就难了,这会让我们的修行人不知所措了。

所以,佛教中教导我们最高明的修行办法就是把好与坏全部放下。不光是把好与坏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放下,还要把一切的二元对立全部放下。用这样的类似被清空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武装我们,我们就算是解脱了。

所以,所谓的修行消灭旧“业”,或者说是清净我们的“业”,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放下或者说是去掉一切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把我们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清空,随时可以装入符合所处时空的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并且一旦需要还可以马上清空这些习惯、成见、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在寺院我们常常说,事事如意,处处顺心,这样我们做功夫才不会动念头。尤其是打七的时候,为了不让师父们起心动念,常住更是要万事小心筹办,为的就是让来参加禅七的人感觉事事如意,处处顺心,希望他们安心打七不要动念头。

很有意思的是,对于常常做功夫的人,他们就不容易起心动念。同样的环境,他们不会动念头,而没有功夫或者说是功夫差的人,对于同样的境遇就会有相反的结果。所以,即使是在同一座寺院,因为各人的功夫有差别,对于同样的环境,也会有千差万别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社会上,很多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如意,看这个不惯,看那个不顺眼,他们总是感觉事事都不顺心,一天到晚烦恼不断,更别说不动念头了,没有一件事情是让自己如意的,没有一个人是自己看得惯的,没有……

这里就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做功夫的人,就容易感觉事事如意,处处顺心。而不做功夫或者说是没有功夫的人就相反,很难有一件事能让他们满意。为什么常常做功夫的人,比较容易如意呢?这就是常常做功夫或者说是有功夫的人成见很少,他们的成见在做功夫的过程中被消灭掉了。

做功夫就是要消除我们的成见,要消除我们的二元分别之心。常常做功夫或者说是功夫好的人成见就少,对于同样的外界环境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感受。他们对于同样的环境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会在意了。

在祖师的公案里面就有“向无寒暑处去”之说。这个公案是这样的,有人问洞山良价禅师说:“寒暑到来,如何回避?”洞上良价祖师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这个人接着说:“如何是无寒暑处?”洞上良价祖师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这就是在同样的环境里面,如果你功夫做得比较好,没有成见了,那么哪里都是没有寒暑的。相反,如果你没有功夫或者说是成见还很深的话,那么哪里都是寒暑,而且还很严重。做功夫好的人,是不是就没有寒暑感觉了呢?不是的,他们是不在意寒暑了,放下对寒暑的成见了。

而不做功夫的或者说是没有功夫的人就相反,他们往往感觉事事不顺心,人人不如意。寒的时候就被寒的境界拉着跑,根据自己的成见,感觉很难受,感觉很难过,感觉简直无法活下去了。热的时候也是一样,甚至是在冷热不是很明显的时候,也同样会因为自己的成见感觉很难过。

因为不做功夫或者说是没有功夫的人,成见很重而自己却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个成见引起自己的固执。因为这个固执,使得自己堕入不如意的境界。即使处于很好的环境里面,整天也还是怨天尤人,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一天到晚烦恼不断。

而且,他们常常表现为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等情况,这样自然会引起更多的分别,自然会有更多的不如意了。一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不顺自己的心意,就感觉不如意,感觉不顺心。处处被自己的成见牵着鼻子走,不能自己作主。

禅修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观点,要接纳不同的处境,要在各种境界面前能够作主。所以,有功夫的人即使被不如意的境界牵绊,但是因为自己有功夫了,就不会被这些境界所左右,所以很容易感觉事事如意,处处顺心,不会起心动念。反之,没有功夫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收摄自己的心,在各种各样的境界面前就会随着境界跑。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不被外边的境界牵着鼻子走,总是随着外界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成见,感觉如意不如意,或者是顺心不顺心,一天到晚念头不断,烦恼不断。

有功夫的人与没有功夫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常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功夫就是要破除成见,从而使我们在同样的境遇里面感觉自在,感觉如意,感觉顺心。

知道了为什么有功夫的人成见就少,没有功夫的人成就多的原因。因为我们在忙或者是专注的时候,散乱心就少一些,成见的现形机会会就要少一些。所以成见是因为我们分别心的表现,是我们二元对立观念强烈的现象。

这就是在《专注做事少成见》一文里面举的洞山良价禅师的无寒暑的公案例子的前因后果。因为在同样的环境里面,如果你功夫做得比较好,成见比较少。那么那里都是没有寒暑的。相反,如果你没有功夫或者说是成见还很深的话,那么那里都是寒暑,而且还很严重。

做功夫好的人,是不是就没有感觉寒暑了呢?不是的,他们是不在意寒暑了,放下对寒暑的成见了。他们因为捡择心小了,对于一切的二元对立开始慢慢淡化,外表看来就好像是分别心小了。寒来了就面对寒,暑来了就面对暑,不会怨天尤人了。

而不做功夫的或者说是没有功夫的人就相反,他们往往感觉事事不顺心,人人不如意。寒的时候就被寒的境界拉着跑,根据自己的成见,感觉很难受;感觉很难过;感觉简直无法活下去了。热的时候也是一样,甚至是在冷热不是很明显的时候,也同样会因为自己的成见感觉很难过。

因为不做功夫或者说是没有功夫的人,成见很重或者叫自己的观点很明确。而自己却不知道由这个成见或者叫观点引起来的固执,正是自己堕落入不如意的原因。即使处于很好的环境里面,整天也还是怨天尤人,埋怨这个,埋怨这个,一天到晚烦恼不断。

而且,他们常常表现为爱憎分明、个性很强、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等等情况,这样自然会引起更多的分别,自然会有更多的不如意了。一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不顺自己的心意,就感觉不如意,感觉不顺心。处处被自己的成见牵着鼻子走,不能自己做主。

因为我们禅修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观点;要接纳不同的处境;要在各种境界前面能够做主;要……所以,有功夫的人他即使被不如意的境界牵拌,但是因为自己有功夫就不会被这些境界左右。所以,很容易感觉事事如意,处处顺心,不会起心动念。

反之,没有功夫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收摄自己的心。在各种各样的境界面前就会随着境界跑。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不被外边的境界牵着鼻子走,总是随这外界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成见感觉如意不如意或者是顺心不顺心。一天到晚念头不断,烦恼不断。

所以,同样的环境在常常做功夫的人面前与没有功夫的人面前会产生截然不同不反应。做功夫的人或者说是功夫好的人,他们的分别心小,捡择心少,在二元对立面前表现比较淡化。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定力深厚,不为外界所动,没有什么分别心。

反过来,没有功夫的人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定力,人云亦云,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总是被别人或者说是外境界拉着跑,成见强烈分别心很大。一天到晚这也看不惯,那也不如意,烦恼不断,怨天尤人。所以,在六祖坛经里面首先要求不见别人的过错,让自己回光反照。

知道了不管是从修行的过程还是从修行的目的来说,都是要去掉我们的成见。因为成见使得我们修行难以持续下去,因为成见使得我们坐不住,因为成见使得我们不能……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成见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主要大敌。

从结果来说,因为成见使得我们接受不了新的知识,因为我们的成见我们的智慧激发不出来,因为成见我们烦恼不断,因为成见我们堕落在地狱而不自知,因为成见我们……所以成见是障碍我们智慧开发的一个大敌,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成见深刻,使得我们的智慧被局限或者说是固话,甚至是埋没。从而使得我们的知识陈旧、观念僵化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们的智慧、灵感、个性、创造力等等的需求。这样一来,人们如果想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新的教育方式或者叫训练机会。

目前的教育方式就是从新生代的人身上下手,通过开放他们的个性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智慧显现。这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入世未深,受到社会上的固有成见影响不大。所以,有希望从改变教育他们的手段来激发他们的智慧,从而推动出现新的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禅修作为佛教的一个教育手段,就是从去除我们的成见下手。要去除掉我们一切的是非等二元对立的观念,正好能够满足激发智慧的这些需求。比如,佛教中祖师说的“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或者说“从门入者非宝”;甚至说“看书只图遮眼”等等。

一切要从你的自心流出,不要被旧的知识或者叫成见所限制,或者叫污染。通过禅修得定,把你的智慧或者叫个性、灵感、创造力等激发出来。这就是佛教中所有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都是要你放下成见,甚至要你前后际断(就连一点点的知见也要断掉)。

这样一个去掉了一切成见的修行人,佛教叫做让你做回你的本来人。他不受一切的成见制约,不受是非等二元对立的左右。通过他对世界的观察,他就能够发现很多我们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与现实。从而能够更新我们的旧有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佛教里面常常说“知见多端丧本真”。因为一念都不生(一点旧的知识都没有)的时候,我们就能彻底见到了真实的一切。所以,佛教里面要求师父培养的徒弟要比师父更高明,这样慈爱算一个好的师父,也就我们社会上说的要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所以,佛教要我们去掉我们一切的成见。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世间的人是因为成见太深;或者叫被原由的旧知识限制而把自己的智慧遮蔽了。只有通过特殊的训练方式(比如佛教的禅修)去掉成见,才能跳出旧知识的框框,达到激发自己智慧的目的。

或者,希望有少数一部分新人(没有被旧知识限制或者叫污染的人),他们不受原有知识的污染或者说限制,他们的个性突出,他们的智慧比较容易被激发。通过这些人的智慧或者叫创造力,突破旧知识的封锁,产生新的行业,带动旧知识的更新。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2-16 17:0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