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邪淫跟淫欲有不同吗?

邪淫跟淫欲有不同吗?

邪淫跟淫欲有不同吗?二、它们有前因后果吗?三、要如何控制呢?



净空老和尚的开示

淫在佛法里面讲,在家学佛的人禁止邪淫,什么叫邪淫?不是和自己的合法妻子发生关系,全叫做邪淫,这是很重的罪,学佛的人要晓得,要觉悟。至于出家的,那是完全禁止,出家戒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条。

一般的戒律是把杀生列在第一条,我们要晓得它的用意不相同。

为什么出家戒跟在家戒第一条排列顺序不一样。在家戒第一条是不杀生,出家戒第一条是不淫欲,这两个是颠倒的。在家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把淫欲摆在第三,杀、盗摆在前面;但是出家戒是把淫欲摆在第一,第二是不杀生,第三是不偷盗。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这个都要细心去体会。

出家为什么?为了生死!在家没有想到要了生死,他求的是人天福报。所以佛对于五戒、十戒、菩萨戒,他排列的顺序不一样。

「爱不重不生娑婆」,那个爱是爱欲,「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我们真正希求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家、出家四众同学,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不但爱欲要断掉,这个爱欲里头第一是色欲,其次名闻利养、功名富贵,大经里面常讲的这些带不去的,统统都要放下。

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一定要断淫欲。在家同修夫妇结合,所以佛常常讲不邪淫,夫妇以外的是邪淫,邪淫不能往生。即使是夫妇,在你往生那段时间,淫欲的念头也断了;或者在生病的时候断除,念头都没有,这是往生的条件,很重要。

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好?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里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告诉我们,那个地方的居民「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看他们十善统统做到,不但统统做到,上善!所以那个世界没有zai 难。我们这个世间居民,实在讲业障本来就重,最严重的是淫欲。佛在经上讲,「爱不重不生娑婆」,那个爱是淫欲的爱,我们讲情执,这
个情执是你生到娑婆世界人道第一个因素。你要是把淫欲断了,你出三界就不难。

在家信众,佛没有禁止不淫欲,只是讲不邪淫,但是不邪淫里面含的意义很深很广。

过度的淫欲都是邪淫。「淫」有过分的意思。阴天下雨,雨下得太多叫淫雨,所以「淫」有过分,凡是一切事情过分都称之为淫。由此可知,它这个含义很深很广。

离开淫欲,不但没有淫欲的行为,最重要的把淫欲的念头断掉。佛在经上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由此可知,六道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他怎么会到六道来投胎?就是淫欲没有断掉。纵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用甚深禅定的功夫把淫欲的念头控制住,它不起现行,并不是真的断了。如果真的断了,就超越三界,那就证阿罗汉果。由此可知,这是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受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他就不会到三界六道里头来,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淫欲是秽,就是肮脏、污秽,因此我们身上气味不好闻。如果说行为断了,念头还没有断,我们的体质都改变。我们看到有很好的修行人,他淫欲断了,念头未必断;那个念头太微细,念头断就不到三界来了。念头虽然没有断,行为上已经断了,确实控制住,他的身上放香气,这个人身上气味,他跟一般人就不一样。

十善,第三条是「不淫欲」,在家是不邪淫,在家必须有节制。修行人境界提升之后,这个念头没有了,就断掉了,心才得到真正的清净;有这个念头,心不清净,「不容毫分不净夹杂」。在行为上那是善恶业,行为上得清净,「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所以诸位常常想着这两句话,「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才能修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你跟法身菩萨是一类的。

情欲这一关不能突破,念佛都不能成就。那要怎样去断?一定要明理,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晓得它是有害没有利,中国人所谓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还敢碰它吗?佛法戒律里面,两条最重的,一个是杀生,一个就是淫欲。这两条沾到一条,把你所有功夫都毁掉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修行决定不只是这一生一世,你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佛法里头遇到正法,可不是个简单事情。决定你过去生中修过佛法,这一生你才有这个缘分遇到,遇到才会有兴趣,才会生欢喜心,都不是一世、二世、三世。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要照《金刚经》经义来讲,我们今天每一位同修,纵然你在这个讲堂只来过一次,只听过一次经,听得很欢喜,都是过去生中多生多世修积的善根。为什么不能成就?大概就是一个是杀业,一个是淫业,你犯了这两条,所以你不能成就。你生生世世在轮回里头补课!哪一天这两门功课及格了,你才能够解脱,你才能够向上提升。这个理、事不可以不知道。

这儿有一个没有名字,三宝弟子写了一个问题。他说夫妻两个人,一个人学佛,一个人不学佛,学佛的求生净土,按照《无量寿经》上讲不淫欲的标准修行,可是对方他不学佛,他不理解,这样夫妻就不和了;可是佛在经上又讲,「夫妇亲属,当相敬爱」,经上不是讲的矛盾吗?

经说得没有矛盾,是你自己不能够圆解,解要解得圆。

佛告诉我们,一个是自行,一个是化他,两方面都要兼顾到,「不淫欲」是自行,「夫妇眷属、当相敬爱」是化他。化他重不重要?重要!尤其是给整个社会,造成一个佛法最好的榜样,能够劝化社会所有大众来学佛,使佛法能够推广普度众生。在这个时候舍己为人,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一定要了解佛制戒的因缘、制戒的道理。

每一条戒里面都有「开、遮、持、犯」,为度众生有开缘,如果为自己那是犯戒,为众生是开缘。开缘当中逐渐逐渐让他觉悟,我们现在讲机会教育,让他慢慢觉悟醒悟过来,知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世间人不懂,贪着。但是你要度化他,你先要随顺他的贪着,然后慢慢让他觉悟,让他明了。太太度先生,先生度太太,都要有善巧方便,细细体会佛在经上讲的义趣,决定没有矛盾,如何处理是你的善巧方便,是你的聪明智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