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佛是你的真心,魔是你的妄心

净空法师:佛是你的真心,魔是你的妄心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这对于在现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许多不学佛的人,对佛有误会的人,可以用这个跟他解释,佛是什么?佛就是你的真心;魔是什么?魔是你的妄心。小乘八相成道里面有降魔,大乘没有,大乘知道佛魔是一不是二。觉悟了,魔就成佛;迷了,佛就成魔,就这么回事情,统统都是自己。换句话说,迷了就是魔,觉了就是佛。心呢?心没有觉迷,觉迷是妄心,真心没有觉迷。所以觉悟了,你还有个觉悟的念头,你还没有觉悟,你还落在二三里头,二三就是不觉。迷跟觉是对立的,你怎么还搞两头!末后这句话说得好,「不可思议」,这个事情你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错了,一想就迷了;你不能说,你说也迷了,说不出来的。说不出来,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虽说了四十九年,佛讲得很好,他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听这些话愈听愈煳涂,他讲的是真话;他讲假话,我们听得很明白,没有问题;他讲真话,愈听愈煳涂。我们要用心体会。所以佛才告诉我们,你要会听。会听,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你听,不要执着他的言说。听,不执着、不分别,那就对了。换句话说,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什么人听?佛在听。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什么人在听?菩萨在听。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没有执着,那是阿罗汉在听。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具足,那是凡夫在听。你看都是在听,不一样,他所领会的境界不相同。

如果有一丝毫放不下,还有牵挂,这在凡夫来讲,最重的是情执,这是迷惑。这个东西能放下,其他的就容易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定要知道,那些东西叫祸害,情执不是好事情,你要看穿了之后,那叫孽缘。它障碍你,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开悟,障碍你念佛往生。我们在这个世间,难道父母亲属都不要了,好像这与伦常有违背?是真的,如何能做到两全其美?你能把情缘转变成法缘,把家亲眷属转变成法侣、同参道友,同生极乐国,那多好!在这一生当中,是再深的情缘,死了以后要分手,还能在一起?不能。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的永远在一起。无论你到哪一道去应化,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他需要帮忙,你就跟他一道去,去当他的助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你看那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是过去世当中同参道友都来了;还有在家的这些国王大臣、护法居士,全是过去的法眷属,所以帮助众生,教化众生才有那么样的顺利,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做一个转变就成功了。

「圆满直捷」,圆满是没有欠缺,直捷是没有障碍;「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所以这个法门是顿教。放下是顿捨,你只要能捨,放得下,你现前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他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明心见性。惠能大师三更半夜在五祖方丈室里面,也是这个境界,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就成佛了。能大师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的境界是相等的、是相同的,这叫「最极圆顿」。我们今天没有这个能力,这是真的。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烦恼习气太重,我们对事实真相明白了,佛给我们讲清楚了,可是我们放不下。那佛这个地方有一句话,「方便究竟」,这句话了不起,方便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你把这六个字牢牢的抓住,执着,执着它,所以净宗持名念佛叫执持名号,执就是执着,你看不执着别的,把其他的执着全放下,就把这个执着换过来,这叫究竟方便。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自性,自性的性德。「南无」两个字是梵语,意思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什么都放下,我今天完全依靠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自性,无量光、无量寿;再给你讲清楚,就是《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无量光就是自性的智慧,无量寿就是自性的德相。所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智慧德相,这还得了!这就是下面所说的,「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所以这个法门叫果法,它不是因法。八万四千法门是修因证果,这个法门一开头就是果,它不是因法。


真的能做到不思议,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人家问,你就回答;不问,什么也不知道;这一问,什么都知道。没有人问你,你的心完全在定中,那叫做根本智,《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没有缘的时候,般若无知,在大定之中,那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清净寂灭。别人有感,你立刻有应,应的时候是无所不知,那是什么?那是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就像经中讲舍利弗的故事,舍利弗智慧第一,没有问题能难倒他,多少人向舍利弗请教,对答如流。有人去问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他智慧从哪里来的?佛举了鼓,敲的鼓,佛举鼓做比喻,他说你看到这鼓没有?看到。鼓里头有没有东西?没有,空空的,就是两张皮。敲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佛说舍利弗心里面的智慧就像鼓一样,你要不叩,什么都没有;你要叩他,他立刻有反应。那是什么?自性般若,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没有。在外面学东西,那太苦了。外面境界是个缘,它感。像我们读经,经本展开,文字面对前,它感,我们要应,自性去应,那就生智慧。我们要用分别去应,要用执着去应,就是现在人讲的研究,怎么去研究,研究来研究去,都是烦恼,都是错误的知见,不是正知正见。佛法讲正知正见,不能研究,研究是思议。不能研究叫什么?佛学有个名词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跟研究差别在什么?研究里面有分别、有执着,参究里头没有分别执着,不一样在这个地方。参究是智慧,直截了当,当中决定没有委曲的现象,这是我们学大乘不能不知道的。

释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这是佛在经上自己说出来的。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句话全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可以翻,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阿弥陀佛的阿要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无上;三翻作正,翻成中国意思是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后头又一个三,正,菩提翻作觉。所以完全翻成中文意思,无上正等正觉,能翻,不是不能翻。为什么不翻?尊重不翻。大乘法里面,你所修学的,最后的指标是什么?就这句话,换句话说,大乘所求的是这个,不是别的。无上正等正觉是自性,不是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回归自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得到那就是回归了。在相上讲,净土宗讲四土,四土里面的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他跟常寂光相应。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它存在,它没有生灭。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讲的五句,就是常寂光,「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怎么会生万法?有个一念不觉,万法就出来。一念不觉叫无始无明,诸位要记住,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无始,始是开始,没有开始。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没有理由,不可思议,就没事,如果你要追究「一念不觉,为什么会一念不觉」,你马上就堕落,你看,你有分别了,你有执着了,立刻从最高的就掉到六道轮迴。所以佛用的这个名词好,无始,你就不要追究了,你不要追究什么时候开始,不要追究,真的是无始。

「又曰」,这还是《弥陀要解》里面说的,「举此体」,体是什么?体是法界体,就是自性。《还源观》里面所说的,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这个。贤首国师这句话,跟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一句话,是一个意思。自性、清净、圆明,说了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法身,般若,解脱。明是智慧,清净是德行,圆满是相好,自性清净圆明体,法身、般若、解脱,性德全包在这里头。「作弥陀身土」,弥陀的身称法身,弥陀所居的国土叫净土,法界体就是自性,身土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佛经上讲「法尔如是」。「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这个体的称号就是阿弥陀佛,「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本觉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理是理性,理的作用是事,性的作用是相,性相、理事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这是说明阿弥陀佛名号与一切众生的关系,阿弥陀佛不是别人,真的是自己,这不能搞错,自己本来是佛。《华严经》上,佛说了多少次!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念阿弥陀佛就是要成佛。你想想能不成佛吗?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再要作佛,念佛就是要作佛,我们就不会再怀疑。这是引用《弥陀要解》上这两段话。


「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既是众生本觉理性,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我们要细心体会,这一句佛号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就像蕅益大师在《要解》所说的,它是众生本觉理性,理性就是自性。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他把宇宙万事万物用六个字来代表,性相,性是能生能现,相是所生所现,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宇宙的缘起;第二个层次理事,理事是阿赖耶,理能变,事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能变里面有因有果,所变里头也有因也有果。你看用性相、理事、因果六个字,全部包括尽了。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要晓得,自性它是能生能现,它不变。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就是这个境界,所以它叫一真法界。到理事这个阶层,能变变成阿赖耶识,这里面现相无量无边,它不是不变,变化莫测,剎那剎那在变。我们当时学这个的时候,也没法,说不出来。所以我就想起小时候玩万花筒,那么简单,万花筒你看这个东西的结构,三个玻璃片,里面放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放在里头,你这样去转,你看它里面这些变化。你怎么转,找不到一张相同的,跟这个道理是一样。阿赖耶起作用,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万花筒一样,万花筒不停的在动,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前念灭,后念起,所以我们看到的现相是什么现相?是一种相似相续相,不是两个相相同的,没有,根本没有相同的,相似。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学佛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什么? 不是“阿弥陀佛”,就是“随缘”了。

“随缘吧!”当我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

“随缘啊!”当我们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会这样包装自己;

“随缘啦!”当我们懒散而不想精进的时候,会这样开脱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在随顺习气,而不是在随顺因缘。

什么叫做“随缘”?就是“随顺因缘”的简称。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因”,二是“随缘”。

所谓的“随因”,就是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牢牢地跟随着它,就如同向日葵跟随阳光一样。 对于学佛人来说,这个目标就是我们的菩萨愿。它就是我们一生,乃至于生生世世当中要跟随的目标与方向。 菩萨愿不是空洞的,它应当落实到自己的这一生当中。就在这一生,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修学的目标。或者是开悟自性,或者是证悟法身,或者是往生净土,等等。 “随因”是根本,“随缘”是方便。

有了长久的菩萨愿,也有了今生修学的目标,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一股天地间的浩然之气。 也有了佛菩萨与三宝的加持和拥护。虽然看不见,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不思议的力量就会逐渐显现。 有了“随因”的目标,就可以实践“随缘”的方便了。

所谓的“随缘”,就是对于外在的一切,凡事不强求,心中不挂念。有什么样的外在缘分,就随顺着它而生活,随顺着它而学习,随顺着它而修行。随顺着它而一步步走向“随因”的人生目标。

可是,如果外在因缘无法提供简单而基本的生活,或者无法提供学习和修行的空间与自由。那么,就不应当再随顺它了。“良禽择木而栖”这时应当选择“随缘离开”。 哪怕对方是是亲人和朋友,哪怕那里有看得到的富贵荣华与锦绣前程。既然已经没有了学习和修行的自由空间,就应当果断地选择离开。这才是真正的“随缘”。

因为“随因”,所以“随缘”。

也许有人会问,你这不是执着吗?为什么一定要随这个因呢?难道不能“随缘”放弃它吗?是的,它是一种执着。然而,它是觉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执着。悉达多太子,要是没有这种执着的话,怎么可能会圆满佛果呢!请听太子是如何说的吧:“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多么强烈的执着啊!然而,正是它,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随因”,引领着太子走向了最终的觉悟。

十几年以来,从出家以前,一直到现在,因为我给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我不曾怀疑过它。无论自己的习气烦恼是如何的粗重,我都坚持着“随因”,然后“随缘”。每一次“随缘离开”,都会有很多亲人和友人不理解,他们一次次地因为我放弃看似优厚的条件而惋惜,一次次地看着我从城市堕落到乡村而摇头。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是一株跟随着阳光的向日葵,我的福慧资粮于无形之间,正在茁壮成长。

承蒙三宝的加持,内心的执着与烦恼正在消融,如同北方初夏的寒冰,我看到了它们的末 ri。 如是“随因”,如是“随缘”,是名“随顺因缘”。

反之,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生活享受,就放弃“随因”的人生目标。虽然他自己美其名曰“随缘”,可实际上,他是在“随顺习气”。不要说什么菩萨愿了,就是他当初的修学目标,也绝无实现的可能。

在漫漫的生死长河当中,他将流转不息。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如经中所说,他将“为智者之所怜悯”。

但愿大家都能够树立菩萨愿,都能够树立今生的修学目标,都能够“随因”地坚持这个目标,“随缘”地去实现它,不要“随顺习气”而放弃。正是:

“一句随缘太随便,其中滋味少人知。”

但愿大家都能够如是“随缘”,而不要“随习气”。


要想有智慧,首先把我淡化,你从这儿做起,懂得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学习《还源观》上的四德,随缘妙用。真正能学到随缘妙用,《还源观》上前面的三科不能不知道,要以这个标准来看宇宙、看万法、看众生。从一体现二相,就是现依正,依也好,正也好,都有三种特性。第一个周遍法界,因为三种现象都没有离开波动这个定律,全是波动产生的现象。这个波才动,周遍法界,法界里面一切众生统统都收到这个信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是波动的发射台,同时也是接收台,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他们的波动,我们的身体每一个细胞,一毛一尘的微点全都收到,而且一丝毫不杂乱,计算机要跟它相比差太远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是我们的机器现在有故障,我们发射出去没有故障,我们收讯的这部分有了故障。我们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所以十方的信息我们收到了,没反应。如果我们把烦恼习气放下,恢复清净平等觉,一切时、一切处所收到的信息完全明了,智慧明了,照见万法皆空,你确实知道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虽然面对一切法,在一切法当中如如不动,那就叫妙用,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如如不动,这叫妙用。

生活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给社会一切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虽然天天给他们做好榜样,实际上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妙!就跟极乐世界一样,不是有意这么做的,自自然然,这性德的流露,自然流露。在常寂光如是,在实报土如是,在此地依然如是,无二无别。你真正契入了,你会笑起来,释迦牟尼佛讲这么多这些名相,说了好听的,是不是事实真相?说是可以,说不是也可以。说是,是什么?恒顺众生。说不是呢?亲证境界。妙极了!真正会的人契入境界,释迦牟尼佛在表演、在作秀,你会对他会心的一笑。这一笑,就像世尊当年拈花微笑,只有迦叶尊者懂,别人都不懂。微妙到极处!

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经不可不读、不能不听,为什么?绝大多数是从这个门悟入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道理就在此地。别的办法毕竟是少数,这个办法一定是多数。教学,不但释迦牟尼佛,你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宗教创始人都是教学,他不教学,经典从哪来的?经典就是他们教的东西记录下来的,没离开教学。而释迦牟尼佛教学时间最长,三十岁开悟,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天天在教,天天在讲,乐此不疲。耶稣教学三年,他是被人害死的,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摩西教学也有二、三十年。你仔细去观察,宗教在最初的形式,全都是社会教育,普世的教育,这是对一般大众的。都是劝导大家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教这个,这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少数人根性利的,上根人、上上根人,佛帮助他们提升,把他们提升到阿罗汉,提升到实报土,提升到常寂光,这是少数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