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依报、正报的三种周遍

净空法师:依报、正报的三种周遍

《还源观》上讲得透彻,从一体起二用,一体是自性,真如本性。二用,这是依正庄严,依报就是世界、是宇宙,出现了,一动就出现,­正报是自己,自己跟宇宙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先后。无论是依报是正报,都有三种现象,三种周遍。三种周遍我们可以称它作自然现象。­第一个「周遍法界」,无论是精神、无论是物质,我们都知道,波动。物质的频率慢,精神的频率快,全是波动,但是它一动都周遍法界­,那速度多快?比光、比电不知道快多少倍。我们用光去测一个星球,那星球上放的光要几年才能到达地球,叫光年,有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光才能到达地球。可是我们的物质跟精神的频率,立刻周遍法界。如果它不能周遍法界,那感应就有迟速,有感应快,有感应慢­的,会产生这种现象。感应都是立即的,没有迟速,这周遍法界。第二个现象,「出生无尽」,你没法子想像,我们只有用万花筒来做比­喻,有一点类似,像万花筒一样。谁在哪裡变?分别执着在变,当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它就不变,有分别、有执着它就在变。极其微细­的分别执着我们自己不知道,佛说了,什么人知道?八地以上知道,七地以下都不知道。八地菩萨那样的定功,他能看到宇宙的祕密,能­看到宇宙跟生命的源起。佛法裡头有高等科学,不需要用仪器,他用清淨心。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六道裡头的人,用科学的仪器去观察­,发现了,发现跟他在定中所见到的完全相同。但是最后这一关,禅定能见性,科学仪器不能见性。什么原因?因为自性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所以什么仪器对它都没用处。只有更深层次的禅定你能见到,所以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妙觉,这五个层次的人­能看到。它不是假的,不是你一个人看到,这五个层次的人他全都看到。所以,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不可以说没有,也不可以说有,等到­你自己提升到那个层次你就晓得了。


「盖明真实之体,方起真实之慧,住真实之慧,故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说什么?说佛菩萨度众生,怎么度的?明体是明心见性,你­心不明,性没见,你智慧没开,你拿什么度众生?怎样明心见性?放下就是!都教给你了,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从放下身见开始,不­要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身的本质是什么?那得用科学家的精神,锲而不捨去研究、去观察,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科学家发现了,就像德国­布朗克所说的,布朗克是爱因斯坦的老师,学生也是个大科学家。根据他一生的研究,他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那我们看的­物质从哪裡来的?那不是的,看错了。物质现象的基础是意念,跟大乘佛法讲的完全一样,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境界相从哪裡来的?­从转相变现出来的,转相就是意念。转相从哪裡来的?意念从哪裡来的?布朗克说不出来,他说无中生有,也没说错,无中生有!佛法不­是这样说的,佛法说转相从业相来的,业相是什么?动,动念。

自性是不动的,那一动是妄念,所以佛法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凡是有相,遍法界虚空界这些现象,都是从波动来的。所以现­在科学家有所谓「弦定律」,弹琴,弦振动,宇宙的起源就很相似这种弦的振动。佛法讲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就动了,这一动立刻就变现­出阿赖耶,三细相就出来了。三细相虽然有顺序,有先后次第,但是你看不出它的次第,好像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它太快了。弥勒菩萨给­我们讲的一念,就是不觉,一念,一念多长的时间?一秒钟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一秒钟就是这个频率有一千六百兆次,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那叫一念。你怎么能知道它?一念不觉,后头接着是念念不觉,麻烦就出来,十法界依正庄严出现了。


祖师大德常常教给我们,“念不一不生净土”。生净土一定要专一勤念,一般人念佛不能成就,就是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心不专、念不一。心里有牵挂,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或者你说:我家里还有父母、还有儿女,不能不牵挂。你真能牵挂得了?你真能照顾得了?照顾不了!你自己都不能超越轮回,有什么能力去照顾别人?真是迷惑颠倒。

我们今天是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第一桩大事情,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安住在西方,能够不牵挂的,就一定要放下!你只要有一丝毫的牵挂,你就出不了六道;不出六道,三恶道的成分多,三善道的成分少,这是我们学佛人要深深警惕的。这不是叫你父母眷属都不要了,也不是。净土法门第一个条件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现在聚会在一起,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可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安住在西方,也要劝他念佛。他这一句佛号念成功了,他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你对他最究竟、最圆满的照顾。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见性成佛,那就是那一个妄念放下,那一念觉了,念念觉。我们今天这一念,一念迷,­念念迷。惠能大师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头,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了,他一念觉了,觉就成­佛了。能大师二十四岁放下那个境界,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境界是完全相等的,平等的,平等觉。这就是成佛,这就是超越十法界。­世尊是以佛的身分出现,能大师是由比丘身分出现,这就是《法华经.普门品》裡面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世尊当­年在印度,示现的是佛身得度,用佛身。惠能大师在中国,示现的是比丘身,应以比丘身得度,就现比丘身。三十二应,什么身分都能现­,没有一定的形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愣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感,有心,佛菩萨应,没有心。这­一定得要懂这个道理。

世尊在经上比喻说,我们敲鼓,我们去敲有心,我去敲它。它放出声音回应时候,它没有心。它不会说,你敲得重一点,我响大一点,你­敲轻一点,我响小一点,它没有起这个念头。应,没有心。没有心为什么会应?自性,法尔如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的人那么­多,应来得及吗?我们常常打这个妄想,怕佛太忙来不及应,应误了。殊不知道他没有心,所以他能够遍应。有心就不行,有心会累死了­,那就辛苦了。没有心,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没有了。所以这是讲到感应道交。这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己,乃我本心现前的,觉­悟的人性德显现的,迷惑的人阿赖耶显现的。本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妄心离不开真心,就像影子一样,影子不是真心,离不开真身­,离真身他没有影子。古人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我们今天迷,迷在哪裡?我们把影子当作真的,以为那是自性,真的身体忘掉了,完全­不知道,错就错在这裡。


众生什么时候能回头?佛菩萨、圣贤人一表现,这个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立刻就能回头,上上根人,这种人少。佛经上有「五­马喻」,第一等的好马,让这个马走路,鞭子一扬,马看到地上的影子牠就知道,主人叫我走,赶紧就走了,这第一等。第二等,看到之­后还没有感触到,必须这个鞭子轻轻在马屁股后头打牠几下,这要我走了,这是二等。第三等的,打牠几下牠也不走,给牠搔搔痒牠不在­乎,狠狠打牠几下,这不是开玩笑,这是真要我走了,第三等。第四等的,打死牠,牠也不走。那怎么办?你看骑马穿马靴,马靴后头带­马刺,那个马刺是什么?就是这种不听话的马,怎么打牠也不走,马刺在腹部一刺,那是痛,苦不堪言,不得已,走吧!第四等,还不错­。第五等,马刺刺下去,牠就躺下去了,睡到地下去,那叫第五等。佛用这个做比喻,说明什么?说明众生觉悟不容易,众生闻法觉悟也­是这五等人,这五等。

所以,世尊三转法 lun,对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一表演、一示范他就懂了,不用说,示转。第二等人,示不行,他没看懂、没在意,必­须劝导他,用劝转。这是表演给他看的,是说给他听的,他觉悟了,他能接受。第三等人不行,劝他也劝不动,他也不容易接受,也不容­易相信,结果怎么?要把因果报应、事实真相现在他面前,他看到了,他害怕,这真干,这是三等人。第四等人,作证转他还是不相信,­那就没法子,这叫什么?与佛没缘。佛不度无缘之人,这跟佛无缘,三种方法都不灵,这无缘。无缘,什么时候缘才发生?他要到恶道去­受苦,吃尽苦头,他才能觉悟过来,错了,自己承认错了,真错了,这回头了。回头也不那么容易,有两个事实,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两种业要不修乾淨,不把它洗刷乾淨,你出不了六道轮迴,你在轮迴裡头冤冤相报,这个时候后悔莫及。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对得起你­,你对不起佛菩萨,在你还没造业的时候就警告你了,就提示你了,你自己没有能够体会得到,依旧造种种恶业。眼前你的恶报没现前,­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可见得你修的福报很大,你现在享福。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恶业现前,是这么个道理。这些理事、因­果,佛讲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古圣先贤也常说,人不可以昧着良心待人处事,昧着良心待人处事的,没有一个不堕三途的。

问: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的同修总觉得在家烦恼多,想离开现实的生活环境,找个清静地方修行。我们觉得烦恼和清净都在心里,心念转变,烦恼即菩提,请老法师宣讲这个道理。

净空法师答:这个道理两个小时也讲不完,其实不用讲,你们已经懂得了。为什么?确确实实烦恼跟清净心是一不是二。觉了,烦恼就转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转变成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经教里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是事实真相,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转过来!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不能不生烦恼?尤其是逆境,逆境现前,如果生烦恼,那就堕落了,你是轮回心现前,你造轮回业;如果境界现前,你不生烦恼,你还能保持着清净、平等,那你就是佛菩萨,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生死了,总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面几乎天天都在讲,《金刚经》上的教诲,要常常念,要记在心里。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11-6 20:31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