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世因报应与念佛法门》

续 6






                                                                                欧美慈性的进展



            诸位老师,诸位大德,各位先辈,各位同修:今天是我们讲演大会最后一天,这几天来讲的多半是戒杀放生的道理,或者有人会说:这是科学落后国家的消极主张,认为这类事情是佛教徒所讲的,不是进化国家所办的事情。诸位要知道:戒杀放生,乃是心性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慈悲心的问题,殊不知正是进化的民族,才对这慈悲心渐渐发展。恐怕诸位不相信,所以学人今天所要讲的戒杀放生,并不单讲我们中国一方面,就是现在科学发达的国家,也对这戒杀放生的问题很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且听学人今晚来讲‘欧美慈性的进展’这一题目。
        
    甲、动物齿分二类

    世界上的动物,从动物的牙齿来分别,约分两类:一种是平齐的,一种是尖锐的。动物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食物,但是动物只要看牙齿就知道他的性情,并且知道他的食物是什么。换句话说,从牙齿上可以表现出动物的个性和食物。
    一、‘齐齿’:如牛、马、羊等皆是平平齐齐的牙齿,它们都是吃植物谷类,性情和平驯服。
    二、‘尖齿’:如猫、虎、豹、豺狼等,都是尖尖锐锐的牙齿,它们的性情大部分是凶恶残暴,它们所吃的都是血肉之类的食物。
        
    乙、人类的食物

   (1)本性说到我们人类呢?大家都知道,人的牙齿都是平平齐齐的,性情也都很仁慈,所吃的食物,按照逻辑来讲,当然也是吃植物的。什么叫逻辑呢?逻辑就是理论学,有次序有条理就合逻辑,无次序不合条理就不合逻辑。有的就说:‘人类不是专吃植物的,也兼吃动物肉类的,又该怎么讲呢?’要知人的性质本来是仁慈的,儒家亦有一句话说:‘人之初性本善’。佛家亦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人的性质起了变化,生出了二颗尖尖的犬齿,就要吃肉,性质亦变得残暴。所以人类的性质,不是生下来就好吃肉的。你只要看初出生的婴儿就知道,初初只会吮母乳或是牛奶,再长大就吃粥面青菜水果等。给小孩吃肉的很少数,因为小儿吃肉会引起消化不良,并且容易发生一种痴呆病。等到渐渐长大,父母就强给他的儿女吃肉,这样一来就改变了他们的本性,使他们养成了一种肉食的习惯,每天都是无肉不得下咽了。
        
    丙、性食变化阶段

    听你讲起来,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肉的呢?人类本来是吃植物的,吃肉的开端是在上古时候,当时野人与禽兽互相斗争,斗胜就吃他的肉!到底是人学禽兽吃肉呢?或是禽兽学人吃肉呢?
   (1)本性仁慈诸位,以上这些话,是古代农业未发达的时候,一种没有办法的行为。可是现在农业已经发展,食品也很丰富,多吃植物才是合理的。因为人类本性仁慈,而且起先是吃植物的,多吃肉类最不好,而且性情会起变化。起什么变化呢?
    (2)次习凶残因为渐渐习惯吃肉,性质就变成凶暴残忍。试看牛有牛性,羊有羊性,猪有猪性,鸡有鸡性,人要捉它宰杀的时候,它的性就起一种变化,吃了它的肉,它的性就掺杂在我们身体中,吃牛肉就掺牛性,吃猪肉掺猪性,吃羊肉掺羊性不等。不信你看药里加姜,服后就增热性;药里有了黄莲,服后就变凉性。这样,人类的食性有几层变化,也就是随食物而变化。
    (3)后悟返本人类起先吃植物,本性就仁慈,后来渐渐有肉食的习惯,性情就慢慢变成凶暴残忍。假若后来感觉吃肉是不该的,就是一种觉悟的变化,也会慢慢恢复原来的仁慈。
        
    丁、中西今昔不同

   (1)中国再就我们中国与欧美各国的进化,以及仁慈性的发展来比较,我们中国古代的圣贤,十分之八九皆提倡戒杀,到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说出因果报应的事实,对于戒杀这件事情更加注重,这是我们东方文化先进的事实。
   (2)西洋再说欧美各国呢?他们是后期的国家,现在物质虽然比中国文明,科学也比我们发达,但是心理学、哲学的发展却很慢,所以他们杀生肉食的风气特别普遍,好像上古时代的野蛮民族。为什么西洋普遍野蛮的风气呢?因为他们没有圣人提倡的缘故,所以还保存著野蛮的习气(这句话是日本人讲出来的)。到了近来呢?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文化已不甘落在人后,所以慈悲性的发展亦是一日千里,这也不是空口赞叹的。
        
    戊、欧美两大慈光

    一、保护动物会状况
    欧美各国一百多年来就有二种大慈善的组织,也是欧美两大的慈光,一个是保护动物会,一个是国际蔬食会,也就是素食运动。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提倡保护动物会呢?第一次在西历一八二二年,有英国议员马丁氏,感觉人类杀动物是一种弱肉强食,也就是恶性的表现,是对不起良心的,所以马丁议员就提案保护动物条款。在议会中第一次提议失败,第二次提议又失败,第三次再提议仍遭失败。这个人意志不退,一直到第十八次的修改,才成立了保护动物会。
    诸位朋友你想想看:当时马丁在议会中,不知经过多少人的反对,和种种困难,然后在一八三五年至一九二○年间经过了十八次的修正增补,终于完成了法律的程序,推行到英国各地去实行保护动物,不但提倡蔬食,并且禁售兽皮和角牙。当马丁逝世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各团体公议,定于每年的十月十四日为世界动物节。欧美的报纸,多数发表言论,倡导保护动物,表示赞同在此纪念日的这一天,大大举办游行、演说、散发保护动物的宣传单。不但如此,并且牵了很多兽类随著游行,这就是代表呼吁保护动物的意思。后来美国也在每年的四月廿一日至廿六日一星期内,定为保护动物节的宣传周,并且将保护动物的宗旨,编入儿童教科书,作为儿童人道教育的基础。这种慈性教育的办法是最彻底的,普及儿童的慈性教育,已经行了七十多年,更有许多慈善团体,由各公私立编列入儿童队,做保护动物的工作。
    其他各国在保护动物节这一天,有禁止打猎的,有禁止斗牛的;(提起斗牛,真是太残忍了,不但愚弄动物,最后一剑穿心,以博取观众的欢呼。)也有禁止关闭鸟笼的。闭笼的鸟有几种会讲话,也会唱歌,诸位想想想看:鸟在笼内唱歌,好像人在牢里唱歌一样的,你想好听不好听?所以提倡把鸟放生,使它得到自由。还有禁止用动物活活作解剖试验的;人类只顾自己的死活,就不管动物的生死,真是残忍又自私。他们就在这一天,把这些残忍的行为,大事宣传,以期达到保护动物的目的。
    更进一步,也有在新的建筑物上面,专为鸟类设计,制造砖穴,使鸟类有屋住宿,可以自由飞来飞去,出出入入。再有一种是在大海中建筑起灯塔,专门供给远行的鸟类以歇脚的。请诸位想一想,过去是欧美比中国残暴,现在的欧美比中国慈善!不但上面所讲的而已,还有专门收容野兽的收容所,以及专门为兽类治病的兽医院;甚至英国的皇家也参加这一保护动物会,并且由女皇出来当原告,每年替被虐待的畜生起诉的案件,多至数千余件。由此可见他们对保护动物的进展程度了。
        
    二、蔬食会状况

    再有一种组织,就是欧美的蔬食会。在一九二七年英国的伦敦,曾举行了一次万国茹素大会出席的都是发心吃素的名流学者,一共有几千人参加此一盛会。后来又在捷克新罗瓦召开第七次国际蔬食大会,这一次可以说是前所未曾有的盛况,参加的国家有德国、奥国、美国、法国等十三个国家。该市的市长罗兰士负责招待,各国来宾受到非常亲切的接待,并且每位出席参加的人都受到罗兰士市长赠送当地有名的磁制纪念杯,杯上还有救护动物的字样,一则纪念,同时也可作为宣传。话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想到,我国有人去参加吗?对,我们中国有一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吕碧城女居士,安徽人,是一位学佛多年,虔诚的佛教徒。
    在这次大会中,有许多教授和博士发表演说,其中有一位英国的华尔绪博士说:‘要想避免人类流血,便须从餐桌上做起。’这两句名言,非常动人,正与我们佛教的因果关系相合。虽然他并不是佛教徒,也知道戒杀的重要,因为我们佛教老早就说:‘欲免世上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还有一位乌地博士,他是身兼神学、哲学、博物学、经济学的专家,他说:‘食肉者一人,占七人之消耗,因肉食引起他欲。’为什么一人吃肉就侵害了七个人生活呢?因为吃肉的人要喝酒,喝酒一定要加菜,饱暖就思淫欲;嫖赌饮皆由吃肉来的,就是这样形成一种连环式的消耗。吃素食的人却很少嫖赌和饮酒的。
    还有一位费克思教授,他很慷慨,愿意自己尽义务,担任茹素大会的通信工作,这种通信工作很麻烦,而且要花邮票的钱,但却由他一个人负担完成,真是功德无量。
    一般人的心理上,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因果报应的道理只是中国人说的,西洋人从来没有说过。事实上现在西洋人也说因果报应的道理了。诸位假若不相信,我今举出两条西洋人写出来的因果报应的事实给大家听,这是外国书本上记载的:
        
    己、西人所记果报

    一、约瑟捕熊机之难
    欧洲有一个名叫约瑟的人,以打猎为业,专门捕熊。熊比其他动物不容易捕,约瑟就用机器做了活动机关,布置山中四方,只要动物踏到这地界内就被擒住了。有一次约瑟依然把机器安排好,等候大熊的来临,他自己一个人就在山中游玩;忽然一不小心,足踏了自己安置的活动机关内。约瑟坠在机关内,身体不能动弹,一动就会被铁勾勾住,性命就难保;但深山之内四面又没有人,又是寒冷的冬天。经过了四天三夜,性命快要呜呼哀哉的危急时刻,忽然间自己忏悔过去打猎的不对,残忍至极。约瑟心中这样反悔过错,并且发愿,假若有人来救我,我以后一定戒杀,并且劝人戒杀。这样诚心诚意忏悔了后,真的有人从那里经过,救了他的生命。这一事实,就是造恶因受恶果的报应。
        
    二、阿拉伯屠犹太人

    再说一条来证明:在亚洲的西南部,红海的岸边,有一个地方名巴勒斯坦,古时候十字军东征,残酷的杀戳就在这个地方。此地方有两大民族,一是阿拉伯人,一是犹太人,这个地方被欧洲占领以后,犹太人多往欧美两个地方去经营商业。做什么商业呢?经营屠宰商业。在欧美地方,屠宰的人中,犹太人就占了一大半,而犹太人的宰杀方法,很是残酷。这时候欧美正在提倡保护动物会,虽然不能完全戒杀,也要尽量减少动物的恐怖。如何能减少动物恐怖呢?那就是在宰杀的时候,将他们彼此隔离一间,不使它们互相看到,就减少了恐怖。再就是减除动物被杀时的痛苦,那就是用麻醉加在动物身上,以后就失了知觉,被杀的时候就减少了痛苦。这样的提倡,有不少人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唯有残忍的犹太人不听劝告,不愿依照这个方法做。提倡的人感觉对他们讲不通,就想借政府的力量,推行这个减少动物痛苦的方法。但在议会上提案的时候,犹太人就收买了议员,多方破坏会场,终于把议案打消,保护动物会只得再向社会方面宣传。
    保护动物会向社会怎样宣传呢?拍摄了屠宰动物的电影,描写机械屠杀减轻了动物的恐怖和痛苦,再描写犹太人的宰杀是如何残酷。这种电影宣传的效果很大,但是每一次放映的时候,犹太人就去扰乱,每使电影不能终场。
    虽然用尽了心血,以电影来作宣传,收效已经成就三分之二,但是又被犹太人破坏推倒,因此这个工作也不能彻底。距离此事还不到一百天的时候,英国人允许犹太人复国,欧美的犹太屠宰商,大多数便返回巴勒斯坦去了。他们皆以主人翁自居,气焰薰人,阿拉伯人自然不高兴;又加上犹太人善能经商,工商业经济都被犹太人操纵,阿拉伯人失业就很多了。这个时候正是十字军闹变,阿拉伯人失业不能生活,就去与英国政府交涉,也没有好结果。阿拉伯人恼怒极了,就起了暴动,屠杀犹太人,不论男女老幼,逢到就杀,每一个犹太人身上都是被杀三四刀,把巴勒斯坦变成了犹太人的屠宰场。诸位朋友您看,犹太人造了恶因,破坏人宣传保护动物,不出一百天就现出屠城的果报来。
    人有物质与精神两点文明的发展,我们中国这两点的发达是最早的。物质文明方面:数千年前,黄帝时就发明了会飞的木头鸟,并且发明了‘指南针’。禹王的大工程‘九河归海’,就是开发九条长江的工事。铳亦是汉朝的时代发明的。至于讲到精神文明,亦是中国先发达的,可是现在也退化了;不但精神文明退化,物质文明更是退化。欧美物质文明是慢慢的发明,精神文明欧美昔日因没有圣人领导,所以较落后,可是现在欧美这两点慈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皆有一日千里的进步。请诸位想想看,人家以前没有的,现在进步了,我们中国以前有的,现在却退步了。我们大家应当生起惭愧心,并且赶快立起志向来,一直迎头赶上前去!
    诸位老师,各位先辈,各位朋友,这五天讲演到此告一段落,幸蒙各位善根深厚,每次光临来拥护道场,真是功德无量!最后,奉劝诸位多念‘阿弥陀佛’!

TOP

续 7






                    
                第四章  深信因果轮回,念佛求生极乐




     
      一、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枷、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录自《莲池大师全集》〗



                                                                                                             二、劝修念佛法门

                                        福建鼓山涌泉禅寺沙门圆瑛宏悟述



                                          序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九界齐资,乃众生速出苦海,顿预莲池,心作心是之良谟。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世多不察,稍聪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视修持之人,鄙之为愚夫愚妇,若将浼焉。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于愚夫愚妇,而自己不愿得之,可不哀哉!不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净尽,四德圆证,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请随华藏海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议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圆佛果。能如是者,可谓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尚须随类现身,弘扬此法,作证佛果后之观音、普贤,以期众生咸成佛道而后已。
    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能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近圆瑛法师,讲演群经之暇,著《劝修念佛法门》之论,将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久已谢绝笔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举大意,以塞其责云。
古吴灵岩山释印光撰(年七十八)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莲池大师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发起之因缘也。我佛释迦牟尼,观见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佛之知见。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觉知。虽然不觉,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宝藏埋于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丧失。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欲令众生,发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
        诸佛世尊,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之知见,即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诸佛悟之,而成等正觉。众生迷之,则枉受轮回。当知迷悟虽殊,生佛本来平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与诸如来,无二无别也。
        “知见”二字,约根性说。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但举意根与眼根,故曰“知见”,实则六性唯是一性。如《楞严经》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今在众生分上,被妄想执着所误,则成为妄知妄见。诚如古德所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当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是以佛为众生,开之示之。欲令众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宝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当下不求自得。
        我释迦世尊,开示众生念佛法门,即是欲令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称念弥陀名号。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当显现,即能悟入佛之知见,遂得亲见自性弥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缘也。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于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后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于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种:

        (一)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决定是对机之教,不会说错的。
        (二)信西方极乐世界,由弥陀如来,因地悲心,所发宏愿,愿后勤修万行,功德庄严之所成就。决定有此极乐净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宏扬净土法门,为修行径中捷径。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决定是真实之语,不是骗人的。
        (四)信娑婆浊恶,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极乐清净,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净业既成,净土往生。决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虚诳的。
        果然具此四种信心,纵使有人说,更有法门,超过念佛,劝我信仰。我终不为所转,仍是相信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愿者,略分四种:

        (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此性为天然之佛性,一切众生,人人皆具。奈为烦恼所误,结业所缠,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深生信仰。自应发愿,尽此报身,受持念佛法门,求脱生死,求生净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负己灵也。
        (二)愿离苦得乐。我等随业受报,生在娑婆五浊恶世,备婴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说不能尽。今以娑婆、极乐两土对比,忻厌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众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经是苦,更加众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坏苦。六欲天至三禅天,虽然受乐,乐不久长,终有败坏,故曰坏苦。三、行苦。四禅天以上,虽然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未离生死。天报尽时,还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极乐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冤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
        而极乐众生,有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变老苦。有自在安宁之乐,而无痛痒病苦。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离,数数死苦。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苦。
        两土秽净、苦乐悬殊,故切愿往生,离苦得乐也。
        (三)愿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难进而易退。都为环境恶劣,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或始勤而终怠,或改途而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报,顿忘前修,不能继续。来生作业,必当退堕。此土修行之难,如十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旋进旋退,如空中毛,随风而转;修行信心,须经一万劫,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门,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云“不退地”)。”故决定求生净土,愿登不退也。
        (四)愿亲见弥陀。因诸佛出世,难得值遇。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现耳。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汝我生当末世,释迦已过,弥勒未生,欲见佛身,亲闻佛法,甚为难事。譬如孤儿,无怙无恃,殊可怜悯。既失乳养,又乏提携,危殆孰甚!今极乐世界,弥陀慈尊,现在说法。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故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愿见弥陀。纵然劫石可磨,而我此愿不易。即使临命终时,或帝释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决定不去,何况余趣。又不仅愿生西方,还要愿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如怀玉大师,精修净业,一日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来迎。玉心念,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只银台,则不肯往。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进,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后,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玉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太守颂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是也。
        愿之为力也,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全由弥陀愿力所成。倘念佛有信无愿,则信为虚信,故次当发愿。《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普贤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凡修持净土者,其愿不可不切也。
        
        三、实行者。行即执持名号,专修净土之行。其行贵在真实,若虽有信愿,而无实行,则极乐净土仍不得生。如世间果种,虽信此种种之必能结果,亦愿得果,倘不种植,不灌溉培养,其果终不可得。念佛,信、愿、行三者,阙一不可,亦复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兹,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现,湛然不动。是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闻说念佛法门,谛信不疑,愿生极乐,专修净业。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一心体究。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体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有无相泯,而归实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皆不专修事相,而纯修理观。观力成就,了知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本来一体,亲见自性弥陀,一心湛寂。是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愿、行三者,为往生净土资粮。资粮既备,往生何难?既生净土,便超三界,便离生死。故释迦如来,无问自说,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
        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或谓:“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乃是欺骗愚夫愚妇之言。如果要离苦恼世界,得到安乐处所,必定要有很难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但念佛名,何得谓为真实修行?”此等说话,实在最足误人。奉劝大家,当加审察,不可听信。要知念佛法门,非是他人所说,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无问自说。佛为万德至尊,言无虚妄,岂有欺骗众生耶?
        佛观众生,妄念纷纷,无由止息。故教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以念止念之法。犹如医师,以毒攻毒。又众生之心如水,本来清净,而起种种妄念。如以尘土灰沙,投于水中,清水竟然变成浊水。今欲澄浊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号如清水珠,众生乱心如浊水。云栖大师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纳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岂是骗人乎?
        众生每日二六时中,意识念念攀缘六尘境界,随尘取着,妄生贪求,造种种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长劫不休。意识有二部分:一分名独头意识,内缘独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尘,色、声、香、味、触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为他所缘。一分名同时意识,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识,俱时而起,缘外五尘境界。如眼根见色尘时,眼识即起,意识与他同时而起,同缘色尘,吸取色尘境界,交与独头意识,计度分别,喻如摄影镜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对触尘,身识起时,意识与他同时而起,同缘触尘,亦复如是。
        意识念念分别六尘境界,起惑做业,即是生死根源。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门,念念专注弥陀圣号,自然不念六尘境界,不生分别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见色时,但念阿弥陀佛,不念色尘好丑。诸根对境,悉皆如是。即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提,斯为第一。”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无功。殊不知佛名具足万德,持之可以摄心。修行之法,无过于斯。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岂可谓之无功哉!
        昔日周利槃特迦发心出家,学习一偈。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不能成诵。偈曰:“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时,三摩头,三诵偈,不忘我已出家,定要依偈修行。槃特久学不会,其兄周利,乃令还俗。槃特记力虽阙,道心颇坚,不肯还俗。佛愍其愚,教修数息观。乃数鼻中出入气息,从一数至十,至十为止,从一再数。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不能出入双数。槃特依教,安居修习,微细穷尽息相,生住异灭,四相迁流,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尽诸有漏,得阿罗汉果。鼻息当然不及佛名,数息尚能证果,何况念佛能使三业清净,能脱六道轮回,岂可谓不是修行耶?


                                   念佛最为稳当第三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譬如千径九逵,皆达王城。《楞严》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然于诸门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稳当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无论何人,一教便会。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续,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无功效,固亦不足贵,而此念佛法门,但能发起深信之心,切愿求生,实行念去,即不参究,不观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门修习,但凭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错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缘已毕,来生不能继续修持,则前功尽废,此皆危殆之事。
        唯有念佛法门,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照触,一心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念佛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因中发愿,现身接引。此即会二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决定亲见佛身,往生极乐。于弹指顷,业卸娑婆,神游净土,横超三界苦海,托质九品莲台,位居不退地,果证无生忍。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诚哉是言也!现在世人,群推禅宗为最上乘,乃是顿教法门,可以顿出生死,顿超佛地。斯言亦复不谬,然须有上根利智之机,方可一生事办。倘属下根,自是完全绝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总不稳当。
        如宋朝青草堂,为禅门宗匠,一生精进。晚年见宰相告老还乡,十分荣耀,忽动一念羡慕之心,身后竟生曾氏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禅业,换一世之功名,岂不惜乎?宰相身后,升沉莫卜。罗状元云:“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临终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卸轮回,而得解脱。极乐国中,莲华化生,是为最后之生,寿命无量。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任运进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无上菩提。修行法门之稳当,孰有过于此者乎!

TOP

续 8





     
                                   念佛有胜方便第四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胜方便者,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偈》全同:“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宏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试观《净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古诗云:“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哪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产金身。”“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唯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长寿,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请味斯言,自当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余有劝修诗句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于虚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不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后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带业往生。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何以前则杀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问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其人乃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对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杀之后,其魂复至安息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我明日当被人打死,以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托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后。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后敲过,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其人见其事,与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债不清。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是也。以此验知,业系难逃。如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如耶!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人难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谓:“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谓:“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领悟曰:“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其妻为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僧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察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作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如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唯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径登不退。莲宗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云:“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娑婆众生,根钝障深,发心修行者少。即有发心,而坚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见太重,保惜幻躯,稍涉辛劳,恐生妨碍,始勤终惰,工夫不能前进。或因环境恶劣,助道乏缘,正要发心修行,竟生诸般阻碍,无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缠绕,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现形种种破坏。或因内魔挠乱,忽生异见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堕因缘,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世缘已尽,功业未成,一经转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继续。一堕红尘,贪欲便生,仍旧沉沦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时,闻前辈僧,说一故事,颇有道理,但未见书籍,今特录载,以证隔生成退。即苏东坡学士,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后身,才华隽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数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觉。因与佛印禅师为方外交,禅师欲度东坡,一日至其家过宿。东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间禅师令其妾取七个炉子,用炭火燃着。再取一茶铛,盛满铛水,嘱置炉上煎之。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炉,次第轮煎。其妾不解何意,禅师则宴坐安然。茶铛煎久,其水既干,“爆”的一声破坏了。禅师含笑,谓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寝。”次晨东坡问妾:“昨晚禅师有何说话?”妾即以其事相告。东坡觉悟,若不断欲,必致丧生。如炉上之铛,水干必裂。但欲习非禅定之力,无由制止,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诚难。教中十信位菩萨,修习信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如空中毛,随风而转。须经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证念不退。自此任运进修,念念流入萨婆若(译“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门,古称径中捷径。如果能生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终决定往生,圆证三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非独彼国久修上士,得证三不退。即初生彼国,下品众生,莫不皆然。乃至临终十念功成,带业往生者,亦皆得证三不退也。如是殊胜方便,若非弥陀大愿,持名奇勋,谁克臻此!



                                        念佛能消业障第五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是。
        纵使业重障深,虽然念佛,依旧业识翻腾,妄想杂乱。此皆发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难敌业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果能一心称念,是人当为诸佛之所护念,弥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业障可以渐消,善根日益增长。
        晋朝奉旨汰僧,帝慕庐山远公之德,敕令庐山不在淘汰之列。时有二僧,一系瞎眼,一则跛脚,此皆业障深重之报。恐受淘汰,逃入庐山,哀求远公收录,依教修持,以终暮年。远公令发宏愿,修持念佛法门,以消业障。瞎眼僧发愿:“来生为大知识,宏扬净宗。”跛足僧发愿:“来生身为国王,兴隆三宝。”此二僧唯仗念佛功德之力,消除业障,转生各满所愿。瞎眼僧转身为永明延寿大师,乃一代高僧,以万善庄严净土。跛足僧转身为高丽国王,一生深信佛法,护持三宝,后至中国护永明大师之法,于净土法门盛极一时也。
        又昔有屠夫,杀猪为业。其妻修持念佛法门,常劝其夫,杀生业重,定招恶报,当念弥陀名号,消除业障。夫初不信,后经屡劝始从。因其根机浅薄,旋念旋忘。其妻聪利善巧,设一方便,于各门上装一铃子。劝夫一闻铃声,则念佛一声,每日如是,闻铃即记念佛。迨数年后,其夫病故,魂至阎罗王所,依业判罪,罚为畜生,偿还命债,饬鬼卒驱入猪胎。鬼卒持叉驱逐,叉上铜圈震响,犹如铃声。屠夫一闻,遂即念佛一声,是时有化莲华,托住其叉,不触其身。仗承念佛功德力故,即时往生净土。此即念佛能消业障也。
        业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造业障,由业障而受报障。你我各各轮回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业消除,新业不作,则果报自可不受。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来之法。于一句弥陀名号,专心系念不辍,念念心光照着佛号,时时佛光照触行人,心光与佛光交映,心力与佛力难思,即此可消业障,如日光能破长夜重昏,风力能扫弥天宿雾。
        世有发心修行之人,不信净土法门,不肯念佛,纵得五种神通,尚难消除业障。昔有兄弟四人,同修异道,各得五通:一、天眼通,能见一切境界;二、天耳通,能闻世界诸声;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四、宿命通,能知三世诸事;五、神足通,能于他方往还,自在无碍。一日大兄已知明日午时,无常到了,兄弟四人同时而死。乃谓诸弟曰:“你们知明日有何事否?”诸弟俱答曰:“明日午时,我四人无常到了。”“无常”者,无能常住,死之别名。兄曰:“当用何法以避之?”诸弟曰:“宜用神通之力,设法躲避,则彼无常鬼卒(为索命阴差别名),自然莫奈我何。”四人商议既定,大兄曰:“我乘神力升于虚空。”二曰:“我以神力潜于大海。”三曰:“我用神力入于山谷。”四曰:“我以神力藏于市中。”次日各运神力以避死厄,谁知业障未消,届时四人神力俱失。升空者,则坠地而死。潜海者,为大鱼吞食。入山者,被饿虎所啖。藏市者,则因众人拥挤跌地,被踏身死。四人无一幸免。如憨山大师所云:“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奉劝诸人,不必贪求神通。只要老实念佛,愿生净土,自可消除业障,临终化佛来迎,永免无常之苦,而证真常之乐,岂不善哉!
        业之为力甚大,世间众生,皆是随业所转,唯有念佛,可消业障。即八哥之鸟,念佛亦得带业往生。昔人养一八哥,能学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声,八哥即学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后,八哥每日常时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僧实奇之,遂与开导有念念佛,及与无念念佛,二种工夫。八哥似有领会。一日僧见其将死,遂与助念。迨气尽,立亡笼内。后僧为埋葬地中,数日地上生一莲花。僧即挖土,以究莲自何生。乃见此莲,生自八哥之舌。后人颂曰:“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语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当知八哥乃飞禽之属,因学僧语,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莲华,足为明证。而我等人伦,是为万物之灵,若不发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故罗状元云:“世上万般浑是梦,无如亟早念弥陀。”


                                  念佛莫求福报第六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着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皆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富贵荣华,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古德云:“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又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若求来世福报,转生富贵之家,享受福乐。哪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只恐福中不肯修福,报终必堕苦趣。其受乐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长也。狮子峰云:“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后受苦辛万劫。”
        念佛本来可以离苦得乐,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在娑婆苦海,苦终不离。娑婆是极苦世界,其苦无量,说不能尽。今按人中略说八苦,举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中阴身方得投胎。初见父母交媾,忽动欲念,由是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处在母身,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中为胞胎。母吃热时,热深难忍,几如镬汤地狱。母吃冷时,冷触压迫,无异寒冰地狱。幽囚十月,臭秽杂处,是名胎狱。又当出胎之时,胎衣脱下,便受风刀割身之苦。故孩儿出世时,便就哇哇叫苦。凡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岁月迁流,形容变易。眼花耳聋,发白面皱。身枯齿落,力弱气销。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赖于人。楞严会上,佛问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此可见虽是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调,百种病生,世间少有一生无病之人。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姑勿论沉疴酷疾,即使齿痛头晕,则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顿减。以此例知,一切诸病,无非是苦。三国张飞,性情刚勇,对诸葛武侯曰:“我谁人都不怕。”于是武侯掌中书一“病”字,与他一看,问曰:“这个汝怕不怕?”张飞大声疾呼曰:“嗳吓可怕!”足见病苦临身,即英雄力士,亦复无可奈何。吾人能于病中,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是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身有生,则必有死。生时假借四大以为身,死时则四大分离,喻如生牛剥皮,痛苦万状。皮肉筋骨,为地大。津液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运转,为风大。死时风大先离,故鼻息断绝,手足不动。次火大离时,身发冷触。三水大离时,尸水流溢,只剩皮包骨头之地大,谚云“白骨山头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为世人所必经之事,无一人可以幸免。吾人未至死时,当善观察,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也要轮到我。古人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死去不如猪狗相,即今便作死尸看。”猪狗死时,其肉尚有人要买。人若死时,谁人肯要?
        五、爱别离苦。爱即恩爱。世间恩爱,莫过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最难舍离,总望常相聚会,举家欢乐。倘若别离,则心如刀割,即所谓:“千种情怀千种恨,一分恩爱一分忧。”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属无常,有合则必有离,何须痛苦。古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六、冤憎会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业所感,重者结冤构仇,轻者厌憎嫉视。冤憎之人,若能远离,其苦自无。哪知业力使然,欲离偏合,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夫妇,或为朋友。冤则索命讨债,憎则刺激精神,因缘聚会,无法脱离,亦如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罗状元诗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于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火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或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后,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八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永嘉禅师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当知求生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TOP

续 9






                                                                                                               念佛能断烦恼第七


        烦恼之为害甚大,自有根本烦恼,发生枝末烦恼,本末重重,头数无量。世人多将“烦恼”二字错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烦恼。不知“烦恼”二字,乃粗细迷惑心之总名。如贪心、瞋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是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乱心、无惭心、无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烦恼,共有八万四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烦恼”。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苦因不断,苦果决不能离。一切众生,皆依烦恼惑,而造种种业。由此惑业为因,定招生死果报。所以发心修行,就是要断烦恼,而了生死。烦恼是众生内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请中西医士,用各种药品疗治,而得痊愈。唯此烦恼心病,中西医士,皆束手无策;一切药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医王,所说念佛法药,能治烦恼心病也。
        烦恼虽多,总分不出二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三界之内,六道众生,二执烦恼全具。
        何谓我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此身,以为实我。不知诸法本来无我,这个身心,乃是五阴积聚所成,安有实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无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归地大。痰泪精血,归水大。周身暖热,归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动转,归风大。四大历历可指,外身除却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无我。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四阴,不出八个识。前五识,领受五尘外境,是受阴。第六识,想像法尘内境,是想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阴。八识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识,何者是我?
        此中四阴之解,乃指八识,而与诸家不同。诸家以受、想、行三阴,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识阴总指八个识。余意心法共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独取三心所,而配三阴?故不循旧解。今乃以受阴指前五识,因其受力偏强故。想阴指第六识,因其想力最胜故。行阴指第七识,因其恒审思量故。识阴独指第八识,因其执持寿命故。四阴分指八个识,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受、想、思三心所,亦复不遗。
        今于现在身心之中,仔细推求,皆无有我。又复推求过去,而当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处?又复推求未来,眼光落地,命终之后,若是有我,我作何相?过、现、未来,三际求我,无我可得。众生不了无我之理,迷执身心,以为实我,是为我执烦恼,能障我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一种大病。
        何谓法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世间所有诸法,以为实法。不知诸法本来不实,如空中华,如梦中境,无体可得。须知空本无华,病眼妄见;梦中之境,睡者妄现,何尝是真实?世间所有诸法,亦复如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迷执诸相,以为实法,是为法执烦恼,能障法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二种大病。
        众生所执我、法二种烦恼,都由虚妄想念,分别而生。若无方便对治之法,则二执毕竟无由断除。故我释迦如来,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教人称念弥陀名号,以一念而除众念。妄念既除,烦恼自断。一句佛号,如金刚王宝剑。烦恼妄念,喻如劫贼。贼若来时,宝剑即举,贼当自退。念佛之法,亦复如是。贪心烦恼起时,即一心念佛,而贪心自息。瞋心、痴心等起时,悉皆如是。专念弥陀,一心不乱,则一切烦恼,自可断除尽净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门,都说称念一句佛名,有何用处?不知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
        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着,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贪求极乐世界之乐,此是贪心用事。贪是根本烦恼中第一种烦恼,贪心不除,何得谓为念佛能断烦恼耶?
        答曰:贪之名虽同,而贪之实不同。世人贪着世间尘劳之乐,乐必招苦,此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贪求净土极乐之乐,乐能离苦,此贪乃为解脱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机之教。观见众生,贪恋世间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念念不舍,以苦为乐。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净土,而得享受极乐之乐,乃为真乐。
        佛以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投合众生厌苦贪乐之心理,乃是以贪止贪之方法。以贪求极乐之一贪,而除贪求尘劳之诸贪。若无此贪,则诸贪无由顿除。譬如止静之声,若无此声,不能遏止诸声。例如众人之中,喧哗混杂。一人高声喊云:“大家不要说话!”其声一出,众声自止。今贪求极乐之贪,亦复如是,不独无损,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见清净园林楼阁,心生爱慕,即转念西方,行树罗网,七宝楼阁,胜妙多矣,不必贪此,赶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国。或闻可爱之声,即念西方,宝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嗅诸香,即念西方,宝莲行树,香风时来,六时无间。或见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诸境,因羡慕西方极乐胜境,而贪心渐息。
        今细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众苦,实属可厌,无一可贪。即以修行论之,娑婆难修,极乐易进。以两土苦乐对比,乃略举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则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难闻佛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永离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世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补处,速证菩提之乐。
        以此而观,贪求念佛往生,此贪为大贪。即此一贪,可断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贪求往生极乐,则对娑婆五尘欲境,自然不贪。虽同是贪心,实未可以一概论也。余曾有劝修净土一偈云:“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间大苦,莫甚于生死。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佛云:“身为众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不知经了多少生死。轮回六道,易报改形,头出头没,无由了脱。今得人身,须当猛省,切莫因循错过,辜负此生。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须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难修。一、天道。天中着乐,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殊胜,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间富贵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闻。二、阿修罗道。修罗瞋心方炽,多好斗诤,不肯修行。三、地狱道。地狱依业受罪,神识昏迷,不能修行。四、饿鬼道。饿鬼饥火交燃,呼号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识修行。裴相国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负所生,生死何时得了?
        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约外身说,指身形有长短大小,分剂段落,而受生死。二变易生死,约内心说,指心念有生住异灭,迁变移易,亦属生死。三界之内,六道众生,具足二种生死。界外三乘圣人,无有分段生死,但受变易生死。若二种生死都不受者,唯佛一人。当知生死,是由烦恼所造成的,佛则转烦恼为菩提,了生死证涅槃,故不受生死。
        三界内之众生,欲求了脱生死,竖出三界则难,横超三界则易。何谓竖出三界则难?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再修无色界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八是世间有漏禅定,若不得第九灭受想定,则不能了脱三界生死,后一是无漏禅定。此九定顺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中间经历无量时劫,九定完成,方能竖出三界,得阿罗汉果。若但得前八种定,未进第九定,终不能了脱生死。如郁头蓝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报享尽,还堕飞狸之身。故谓竖出三界则难也。
        何谓横超生死则易?即是念佛法门,往生极乐。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同在一个刹种。此刹种共有二十层,娑婆、极乐同居第十三层。《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平横而过。娑婆众生,念佛功成,往生极乐,即是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便得圆证三不退,寿命同佛,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译“无数劫”),莲花化生,即是最后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轮回。除乘愿再来,入世利生,则各随本愿,非随业而受生也。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办,故谓横超生死则易也。
        竖出三界,如蚁子上于高山。横超三界,如风帆行于顺水。又譬如毛笋内生一虫,笋长成竹,虫在竹中,欲求出离。若向上咬竹节,咬穿一节,复有一节。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此喻众生,竖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若从竹边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此喻众生,精修念佛法门,横超生死也。其难其易,不啻天渊。
        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宝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倘若信、愿、行三资粮,虽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则临终时,还须道友助念,帮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最怕临终之时,以种种事缘,扰乱其心,打失正念,有碍往生。凡为道友、徒眷、家属,当明此理,助念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愿往生。最好将家务,以及身后各项,预早安排,交付清楚。或立遗嘱,以免临命终时,有所挂碍。并须严嘱家庭眷属,临终之时,一齐助念,不得提起家务,种种情缘,牵绊之事,切忌啼哭,扰乱其心。临命终时,一念若差,则不能往生,关系重大,请勿忽视。深望为眷属者,当以助道为孝,勿以情爱,而误往生大事也。凡我等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当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后一着。当临欲命终,正是圣凡立判之时节,此时应当万缘放下,寸丝不挂,一心专念弥陀圣号,求见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莲台。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具足三学第九
        念佛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实无有相可得。本无能念之心相,亦无所念之佛相,能所双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实相佛,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一心不乱,湛然常住,是为理念。云栖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古德云:“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观想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因韦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阇世,随顺提婆达多恶友之教,夺父王位,囚闭其父频婆娑罗王,于七重暗室之内,制止群臣,不得往见,欲令饿毙。夫人送酥蜜麨,及葡萄浆,与王饮食,遂得不死。至三七日,阿阇世王问守者:“老王犹存否?”答曰:“尚在。”即问:“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唯有夫人入宫,及沙门目连、富楼那二人,常飞空而来,为王说法,故无法禁止。”阿阇世王,闻言大怒,于是提剑欲杀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谏之不听,遂拂袖而去。于是世王惊惧,不敢杀母,乃将母闭于幽暗宫中,不令得出。韦提希悲泣雨泪,遥向耆阇崛山,顶礼释迦世尊。佛即现身,令其得见。夫人恳切悲哀,礼佛发愿,来生不愿生此浊恶世界,愿生清净佛国。我佛即以神力,普现十方清净佛国,令其拣择,愿生何国。夫人乃拣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愿生彼国。佛即为说十六妙观,依法界心,观法界境,以为求生之要。然观法幽微,修颇不易。先观落日者,所以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观水,三观地,四观树,五观池,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十五、十六观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胜也。观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国。
        三、观像念佛。即静坐观佛形像。先观弥陀眉间白毫相光。毫相观成,渐次观佛面部,以及全身。观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见佛,相好庄严。
        四、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示执持名号之法。不假参究,不必观想,不劳观像,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或加“南无”(译“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贵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难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则无妨。还要念念相续,勿令间断。果然精进不懈,则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蕊日益增大,莲花日见光荣。这个莲蕊,虽是无情之物,而有感应冥符之妙。此方众生发心念佛之时,西方莲蕊当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立见。还有胜劣分明之妙,功行浅深,品分高下,无量往生,不相错谬。命终往生,即生此华。此华乃脱凡壳之灵宫,安慧命之神宅。古云:“他年净土莲开日,忆得娑婆念佛时。”念佛之法,易则甚易,几岁孩童,一教便会,并没有甚么奥妙。难则诚难,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乱,工夫总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为修行必须有秘奥玄妙之法,修之方能获益。是以近来多有向修净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净密同功,净土则清净三业,密宗则三密相应,实乃异途同归,何必舍此取彼?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者,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讲经时,闻有密宗传法法师,每每劝人修习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为小乘之行,大乘离相,有何持犯。况佛在世,亦许比丘食五净肉。又云:“食众生之肉,即是度彼众生。”但未悉斯言出何经论?我只知菩萨具同体大悲,观一切旁生,皆有知觉,与我悉皆同体,本具佛性,不忍杀彼,将其身肉,供我口腹。若云食其肉即为度他,则对众生,应当平等而度脱之。何以独对猪、羊、鸡、鸭、鱼、虾之类,日日食之度之。而对蜈蚣、蚰蜒、蝮蝎、粪虫之类,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对自己眷属,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种妄言惑众,分明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自作教他,疑误众生,定招恶报。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开荤。密功未成,净戒先破,诚为可惜,岂不痛哉!此为余所不赞同也。
        《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又云:“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佛言如是,谨当遵从,切勿被邪说所误,以食肉为无碍之道。岂不闻古诗云:“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又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修行之人,不能劝人戒杀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杀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识去取。余平日总是劝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众生来世债。
        或有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一切禽兽,原是天生被人吃的。此是邪解,最能误人,令人造罪。要知天生万物,指米麦豆蔬等类,可以养人,并非指畜类。一切畜生,贪生怕死之心,与人类无异。若以强欺弱,杀食其肉,必结深冤,必欠命债,一定要报仇的。世间杀劫,皆是杀生食肉所造成的。古云:“世间欲免刀兵劫,除非众生不杀生。”若人欲学密宗可也,而学吃荤则不可。未曾念佛,而学密宗亦可。既经念佛,而竟改途易辙,此皆信不深,愿不切,良可叹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总持”)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佛知众生,第六意识妄想心,念念攀缘六尘境界,多诸散乱。如妄心攀色尘之缘,而起贪瞋痴之惑,造杀盗淫等业,毁诸戒律。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亦复如是。佛教众生,称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恶。妄心如马,六尘如六条马路,佛号如马缰。念佛者如御马之人,其马欲向各马路奔驰时,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缘,妄念自无,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得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业所起。身业作杀盗淫,乃是意业所驱使。意业不想杀盗淫,身业自不至犯戒。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是意业所发现。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口业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岂不是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一心”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不乱”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鼻根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于佛,佛不离心。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于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如古德云:“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语,译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念佛普摄群机第十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今举一例,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着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请王问囚犯曰:“汝于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答曰:“不见。”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答曰:“不闻。”王斥曰:“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答曰:“大王,我一心顾着这罐油,哪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费尽心机,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若肯以聪明用之于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念,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古诗云:“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龟鉴。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TOP

续 10






                                  念佛可度众生第十一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
        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大,舍己利他,不辞劳苦,不求安乐,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仅人中勤修万行,乃至泥犁(地狱)苦趣,饿鬼道中,马腹驴胎,时出时入,苦乐情亡,取舍见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较,何啻沧海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择也?
        答曰:念佛修行,正是最稳当大乘之行,可以报答四恩,而能济度三有。若不发心念佛,即欲救度众生,只恐于他无益,于己有损。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险孰甚。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者,亦复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发心则易,不退为难。经中有云:“鱼子、庵罗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萨发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舍利弗过去劫中,曾发大心,欲修菩萨利他之行。是时天人知而试之,化一婆罗门,从途中号泣而来。菩萨问曰:“为何悲伤?”答曰:“吾母有病。”乃告云:“母病则请医诊治,何须大哭?”答曰:“医已请,药不可得。”又云:“有方必有药,如何不可得?”答曰:“医云我母之病,须用发道心人之眼珠,煎汤服之,方能得救,否则必死。因求此药不得,是以痛哭。”菩萨心思,如来累劫行施,舍头目脑髓,救度众生。我今已发大心,当施我眼,而救其母。即告之曰:“汝不须哭,我今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当施我眼,为汝母作药。”婆罗门曰:“感谢。”菩萨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此难行能行也)。婆罗门曰:“取错了。医云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菩萨暗想,右眼既不可用,应当早说,何待取出方说。又想既欲利他,当勿吝惜,复将左眼取出与之(此难舍能舍也)。婆罗门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气如是,安可做药?”遂将此眼抛掷于地。菩萨心中动念(此难忍而不能忍也),叹曰:“众生难度!众生难度!”于是退失大心。此皆由未得无生法忍,虽然欲学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而难忍则不能忍。遂致大心堕落,尘劫声闻(小乘),由是未敢再发大乘之心。若欲修行大乘,广度众生,必须念佛,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得无生忍。然后普入十方尘刹,发四无量心,修六波罗密,饶益有情,同出苦轮,同生极乐。此虽先求己利者,实正欲利他也。岂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证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入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轮不思议业者:一、身轮现通。一身能现无量身,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饶益无量有情。二、口轮说法。具四无碍辩,说六波罗密、四谛、十二因缘、十善、五戒、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教化,拔济众生。三、意轮鉴机。能鉴众生根机大小,智慧浅深,易度不易度。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如观世音菩萨,应机示现,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是为不思议业。得是业已,自可报答四恩,济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众生?唯有念佛修行,专心励志,毕命为期,内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弥陀之愿力,会二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已。然后乘大愿轮,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尘刹土,显六神通,行四摄法,广度有情,同生极乐。去来自在,不被业牵。方能大作佛事,报答四恩。
        一者可以报答佛恩。佛为我故,于无量劫来,不曾弃舍于我。我昏迷时,佛则指示于我。我作业时,佛则怜愍于我。我沉沦时,佛则救拔于我。我得人身,佛则忻慰。此恩此德,莫可言喻。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毕,然后度他,广宣净土法门,代佛宏化,普令众生,念佛往生,横超三界,而畅佛怀,则真报佛恩也。内典云:“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
        二者可以报答亲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有恩德,昊天罔极。父也养我教我,一生经营,无非为我,爱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凶年之谷。母也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干就湿,鞠育顾复,无微不至。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尽丧葬之礼,均未足以为报恩。必须念佛,求生净土,然后还来此土,度脱亲灵,永出苦轮,得生乐国,方得报答亲恩。又我等自无量劫来,舍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或生人中,或堕苦趣,肉眼不知,无由报答。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不独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脱生生父母,其为孝也乃大,则真是报答亲恩。
        三者可以报答师恩。父母生我,为生身父母。师长教我,为法身父母。若无师长,我之智识,无由开发。我之学问,无由增进。我之道德,无由成就。师恩浩大,更有过于父母。若欲报答,唯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毕,然后度他。如鸠摩罗什法师,初从槃头达多法师学小乘,后从苏利耶须摩法师学大乘,深明法性理体,自悔从前学小乘之非。因念旧师,归为演说大乘真理,令师得悟,而沾胜益。其师反拜为师,罗什不敢受,师曰:“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如罗什者,可谓真真报师恩也。
        四者可以报答众生恩。或问:众生于我,何以有恩?答曰:农人种植,而我得食。女人纺织,而我得衣。百工技艺,所成众器,而我得以受用。或曰:我以钱财购得,何足称恩?答曰:虽有钱财,若非彼等劳力所成,何从购得而受用耶?又一切众生,或是我过去父母、师长、亲朋、眷属,不过改形易报,不能认识,未可谓众生与我全无关系。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于我亦皆有恩,应当报答。念佛求生净土,虽则自度,实欲普度众生,而报其恩。若以此现前未得无漏之身,欲学菩萨度生之行,诚非易事。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生净土已,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如前所说,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用,可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则真报众生恩也。既能报答四恩,自可济度三有。其胜益殊勋,岂语言之所能尽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内,六道众生,随善恶以升沉。善业则升,生天、人、阿修罗(译“非天”,福报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乐。恶业则沉,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受痛苦。若善业更兼禅定不动之业,则生色界、无色界。因善、恶、不动三业,起轮回性。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有”。若以三界九地论,则名九有。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杂居地,五趣众生,混杂而居,例如人间,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名舍念清净地;并四空天,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广名二十五有。都是有因有果,随业受报。
        念佛之人,自度已毕,发心度他,乘愿利生,竖穷三界。如《金刚经》所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谓济度三有。故曰念佛可度众生。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或问:念佛本极易之事,而成佛为甚难之事。佛道长远,经中所云,必经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万行,方可得成。何以念佛即得成佛?答曰:修行法门,顿渐不同。渐则三祇炼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顿则不历僧祇,可获法身,未可一概论也。
        念佛乃是横超生死,疾趣菩提,圆顿法门也。只怕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如果一生精进不懈,自然佛果可期。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云:“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劫受无为之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善导大师一生专修念佛法门,念一佛,口放一光。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如上开示之言,自应深信,加以切愿实行也。
        又文殊菩萨,告莲宗四祖五会法照大师曰:“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一日四祖至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亲见文殊、普贤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观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径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候补成佛之位),其数甚多。”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不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不待往生,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确否?
        答曰: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往生必矣。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净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众,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临终皆有证验。或预知时至,或端坐而逝,或体出异香,或天乐鸣空,岂虚语哉!
        宋时湖南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业,一家四口,全靠手艺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难度日。常生怨叹,前世不修,今生受苦。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无闲空工夫可修。一日见一僧,从其店前而过,遂请入店奉茶,请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种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僧曰:“有,只怕汝不肯相信。”黄曰:“大师明教,哪有不信之理?”僧曰:“汝欲离苦得乐。娑婆世界,无有真乐。唯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欲生彼国,只要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断。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国。我教汝手掣风箱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推进时,亦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铁红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不打铁也念,未睡着也念。若能如是念去,包汝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闻教,十分欢喜,极端相信。既可修行,又可工作,即依教奉行。人皆嗤其愚,打铁本来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是苦上加苦?黄打铁则不然,念之数日,愈加深信,谓:“此念佛法门,真实有益。我平日在火炉边站着,有炎热的苦。打起铁来,有辛劳的苦。今念起佛来,完全不晓得炎热,也不晓得辛劳。”由是更加精进,经历三年。有一日自知命终时至,遂即剃头、沐浴、更衣,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妻曰:“汝何处还有家?”答曰:“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于是再站铁炉边煨铁,照常念佛。铁红取出,乃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举槌打铁一下,遂即立化。身出异香,天乐鸣空,此弥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众皆闻香,无不惊叹。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问: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则极乐世界,如何容纳得了?
        答曰: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世间之物,尚且如是。何况弥陀广大愿力,及不思议力,成就无边庄严之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又曰:天衣怀禅师论莲宗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子言实有往生净土,岂不与古人相违耶?
        答曰:不违。此乃古德悟实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无碍。汝但诵其语,未解其义。上句“生则决定生”,是俗谛事法界。下句“去则实不去”,是真谛理法界。即是生唯心净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安有去来之相可得。省庵大师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身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往生一事,不必怀疑。若稍有疑虑,即信不深,而愿不切也。
        又唯心净土,并不是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佛土。乃是指真心体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极乐净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净土。念佛之人,慎勿错解“唯心”之义。若以“唯心”二字,即谓没有西方净土。则《阿弥陀经》释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此岂是欺人之言耶?佛为大圣人,决无捏词欺人之事。又不可以不见西方极乐世界,遂谓无有极乐。如世人未至西欧者,安可说实无西欧耶?念佛必定成佛,《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散心之人一称佛名,尚能成佛。何况终身专心持念,精进不懈,岂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观“去佛不远”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谓现前见佛?或念佛专切之时,常梦中见佛。余曾梦见极乐世界,弥陀慈尊,并闻说法,敕我当自行化他,修持净业。故从三十六岁后,禅净双修。每当传授三皈依,或讲经法会,力劝大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正助合行,如船帆顺风,更加橹棹之功。往生净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如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结集莲社,专修念佛法门,三十年迹不入俗,澄心入定。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唐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弥陀之侧,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也!”此皆定中见佛之明证。后于八月七日,集众告别,谓弟子法净、慧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诫,端坐念佛而寂。异香满室,天乐鸣空。弟子等奉全身,塔于庐山西岭。
        何谓当来见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时至,临命终时,则见阿弥陀佛现身接引,此当来见佛也。又托质宝莲,花开见佛,面礼金容,亲蒙授记,忍证无生,位居补处。不仅可以常见于佛,亦即得成为佛也。
        有此圆顿殊胜法门,可以横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觉岸。凡欲离苦得乐,超凡成圣者,自当以持名念佛一法,为唯一无上法门,终身力行也。


                          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  净土词》十二首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琼树耸高空。弥覆七重珠宝网,庄严百亿妙华宫。宫里众天童。 金地上,栏楯绕重重。华雨飘飘香散漫,乐音寥亮鼓清风。闻者乐无穷。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 池岸上,楼殿势飞翚。碧玉雕栏填玛瑙,黄金危栋间玻璃。随处发光辉。
        西方好,群鸟发音声。华下和鸣歌六度,光中哀雅赞三乘。闻者悟无生。 三恶道,犹自不知名。皆是佛慈亲变化,欲宣法语警迷情。心地顿圆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缥缈仙云随宝仗,轻盈衣裓贮天花。十万去非赊。 诸佛土,随念遍河沙。莲掌抚摩亲授记,潮音清妙响频伽。时至即还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 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般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骤如风。六贼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翁。 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但担地,不思两脚无梢空。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脓血贮皮囊。争弱又争强。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经云著相,破斋毁戒却无妨。只恐有阎王。
        娑婆苦,终日走尘寰。不觉年光随逝水,哪堪白发换朱颜。六趣任循环。 今与古,谁肯死前闲。危脆利名才入手,虚华财色便追攀。荣辱片时间。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邱。何似早回头。

TOP

续 11





                                         西方发愿文



                                [明]莲池大师作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第五章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劝君敬惜字纸(作者:佚名)
           在当今印刷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似乎来得极为方便和容易的字纸变得都只不过是随手丢弃的垃圾,没有人想到敬惜字纸能有什么功德善行可言。不但普通人如此,读书士人亦不知恭敬书籍及与字纸,这实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大堕落。
        佛教虽提倡尊敬经书法宝,但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的世间字纸也应敬惜尊重。因为文字是圣贤心血,天地精华。古时圣贤造字,阐天地秘奥,开万世文明,不论礼仪准则,轶事趣闻,秘典宝藏,天文地理都要籍文字以记述。试想若世无字,则一切事理都不能成立,人也就无异禽兽了。故文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身家经营,遗之于子孙,莫不仗字之力”(《印光大师文钞·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文字于吾人有如此莫大恩德,
        故我们至少从感恩心出发,也应该敬惜世间一切书籍字纸,而不可随意糟弃。印光大师曾感叹现在天灾人祸,相继障作,是由于对文字的种种亵渎,“不知此字纸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圣贤经书之文。以此种至极尊贵之物,视同粪土,能不折福寿而现受其殃,贴子孙以愚劣之报乎?”(同上注)。文字在上天则视为珍宝,世人去口视同敝屣,不知尊崇,对玩轻蔑,罪过非浅,终遭天遣,尤宜戒慎。故平时不能亵渎字纸,不可将字纸随地丢弃践踏,不能揩拭污秽,不在经籍书典上随笔涂墨,平时也不能拿来垫坐等,其它如置书于坐椅,或以书作枕头,或大怒而掷书于地,或抽解而犹看诗书,或“不但大小便后概不洗手,即夜与妇宿,晨起读书 ,亦不洗手”(同上注)等等行为皆是亵渎之举,皆宜戒之。
        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故应敬惜尊重,如护至宝。平时见路边纸应拾回焚化,平时写过的字纸应收集在一起,待积累多时,一起焚化,然后将字灰洒入江河,或埋入清净的地方(即无人兽践踏之处)。如此善行虽微,滴水渐盈大器,日久自然福慧增长。山东万城县陈立基,四十余岁仍然膝下无子,但他有敬惜字纸的善行。平时见字纸必定拾回,若污纸则以清水洗)争,晒干后焚化,然后将字灰送入江河,或埋入清净的地方。如果看见残破旧书被糟蹋,就以素纸换回,或买回清理修补。如此持续了六、七年,后梦中感文庙圣君送子以表上天对他的崇德有功。后来果然生子天资过人,高官显达。印光大师还讲到一个儒家有名的敬惜字纸得生贵子的公案。宋朝王文正公之父,十分敬惜字纸,后来梦见孔子以手按其背说:“汝何惜吾字之勤也,当令曾参来汝家受生,显大门户。”后果生一子,于是取名王曾,以验梦中所感。王曾读书极其聪明,连中三元,成为有名宰相。谥号“文正公”,封沂国公。在古人编的《惜字征验录》中还有许多如乞儿拾字纸转世富贵,穷书生惜字科甲连绵,乃至瞽者转明,愚者转智等等的感应事实,不胜枚举。因此,敬惜字纸,福报甚大,古人有偈云:“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清)争长流水,自然福禄永无穷。”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敬惜字纸,举手之劳,随缘方便为之,因果报应,必不可思议。此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砌造惜字炉,供人焚化字纸,或设立惜字会,倡导敬惜字纸。其实特别是做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该训示学生敬惜文字,不要践踏污秽字纸,对于残书废籍、旧报故纸,也不要随地抛弃。如果能时时留意关心,不仅自身增进福慧,而且其子孙也必灵秀超众。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精神生活空虚,于是有人编淫书淫画se 情书刊等,伤害自他身心健康,令人道德沦丧堕落。“其毒人也,烈于蜜饯砒霜;其陷人也,惨于雪覆坑坎。令人灭理而乱lun,折福而损寿,破家而杀身,辱先而绝后(《印光法师文钞·劝毁淫书说》)。”佛经里讲到这种果报十分可怕,编写者所受的苦果将要等到所有因读他的书而受害堕落三恶道的众生全部受报完毕超脱出来后,他的无间果报才能结束。这几乎是遥遥无期,在阿鼻地狱永无出头之日。可不哀哉!我们平时除了不看se 情小说、淫书淫画外,还应该随力所能,尽力买来焚毁,如此“将见佛天云护,灾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门迪吉,福寿康宁(同上注)”。冀州一张胜青年学子闲游书局时,慨叹“se 情小说直接伤害青年,间接危害国家,非毁不可”,于是将书局所有se 情书刊买下,而焚毁于该书局门口,后于梦中得到玉帝命人将他改为贵相,后来果然转为非凡之相,事业一帆风顺。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购买淫书焚毁,应印送善书给别人读诵,教化人心,这种做法也就是广积福德、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对于世间的字纸尚且要珍惜,对佛所说的经典更应恭敬礼拜供养。福建泉州有一狂妄之人曾将经书掷地,并用脚践踏,后得毒疮哀号数月而死。不敬惜世间书籍文字,已是罪过,此狂人重掷佛经践踏,罪过更甚,必动神怒,速遭天遣,所以世人应慎之。我们若见庙内字碑卧地污亵,应移到清净的地方,看见古寺内若有经书残缺,或经典毁坏,应将之修补保存,不要随意抛弃。若实在无法修补,可建藏经阁供养保存,如此则获福无量,因为经书乃三世诸佛彻悟宇宙人生真理后宣说的证悟法门,是一切众生修行解脱的依据,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所以应恭敬供养。对毁坏的经书原典和破损的佛像(特别是供养已久的佛像),必须建塔供存,不可焚烧丢弃。但有一个问题是现代许多佛学写作的草稿和所谓的檀香等上面到处印的被信众随手丢弃的佛菩萨像该如何处理呢?遵照先贤的做法,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没有保存价值的稿纸或佛像等焚烧,然后将字灰洒入溪涧大海中与水族众生结缘,切不可将这些写有妙法善法的稿纸贩卖与人而得亵渎之罪。在烧这些稿纸时,还应默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心经一遍,作为恭敬而焚的一种说法。另据说密宗有一烧字纸专念咒语,也可一并虔念:“嗡,班则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读为一字)巡即乃苏,悉把轴(三至七遍)。”并观想所烧字灰中一切法义与大地众生结缘,若能观想一切法无所得,如丹霞烧佛的那般无着心更为至上,只是普通人未能达此境地。
        总的来说,敬惜字纸必然有种种功德利益,虽然是世间的善行,也应该勉力行之,否则世间善行做不到,又如何能空谈出世之法,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果可畏,报应不爽,平时存心教惜字纸并非难事,诸君何乐不为呢?此外,一人为善力微,若能劝十人百人敬惜字纸,则功如须弥山矣。
        印光大师是佛门一代高僧,尚且提倡敬惜字纸的世间善行,障深慧浅的我们,是否更应该从小善做起,展转劝化这一善行呢?他老人家为此著有《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一文,目的是“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转劝化,同皆敬惜书字,则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聪明智慧,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相信我们自行劝他,共同提倡这一世出世间的善行,必然功不唐捐,获福无量。由此功德,将来必能开发无漏智慧,而得究竟解脱。




             2、写黄书,邪淫的果报事例!
            ★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摘自<<楞严经>>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书中写了许多助长邪淫、偷盗和杀生的情节。如此诲淫倡盗。结果,施耐庵的儿子、孙子、曾孙,生下来全部是哑巴。报应十分可怕,奉劝知识分子,万不可写助长淫风杀戾的文章,否则非但害惨了许多人,更害惨了自己和子子孙孙。

        
    ★王实甫写的《西厢记》,描写男子偷情私会的情行,导致许多人见了就起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完成,作者自己无法克制,嚼舌而死。

        
    ★唐朝诗人元稹,见表妹崔莺莺长得绝世貌美,想娶她为妻,却求婚遭拒。竟然愤而写《会真记》,虚构他表妹和人偷情唱和,毁谤他表妹的名节,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而且又导致后世的读者,学习偷情私会。结果,元稹死时痛苦万分,而且死后尸体惨遭雷电焚烧的报应。

        
    ★维扬某生,写了一本淫书,刚写完时,就梦见天神呵斥他。因此不敢拿去印刷。后来因为子夭折,家贫困,就把写的淫书出版。结果没多久,两眼变瞎,手长恶疮,五只手指纠缠相互扣牢,痉挛而死。——以上数例,都是写作淫书的恶报,当知天地冥冥间有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读者们当引以为戒,莫逞一时之快,致遭惨祸临身。

        
    ★一位做官的后代子弟徐生,年少才高,因见邻女貌美,叫妻子引诱该女过门刺绣。有一天,徐生藏身绣塌后面,妻子假装出去办事,徐生因此强jian了邻女。女方父母发觉了此事,逼令女儿自杀。其后,徐生每次进入科场参加考试,总见到该女披着血衣现身,因此徐生每回都无法考取,后来被乱兵所杀。

        
    ★张明三随着任官于琼崖的父亲而居,引诱指挥使的两个女儿离家出走,暗中携带二女渡海私奔。女父在后急急追赶,张明三眼见快被追上,将二女推落海水溺死。过十年后,张的腰部得病,请姓孙的医生诊治,治后稍有起色,孙医生便梦见自己被二女人托拉下水,二女幷说:“我们本是琼崖人,今特来此索取张明三的命,你怎可阻挡我们报冤复仇。”孙医生惊醒后,将所梦告诉张明三,而且不敢再为他治腰病。张明三感叹的说:“冤孽到来,我必危险了。”果然,第二个月张便死去。

        
    ★刘尧举为了参加考试,雇船上京,却调戏诱淫了船主的女儿。当天晚上,刘的父母同时梦见天神说:“你们的儿子本来这次可以考取,但行为不义,已被天榜除名了。”结果考试后,阅卷官本想将刘录取第一名,但又见到他的答卷格式不合,便不予录取。刘大为悔恨,后来终身潦倒。

        
    ★常熟县钱外郎,见同乡里,有一妇貌美但家贫。便用计假装好心,借钱给他丈夫,叫他到近海临清去做卖布的生意。钱外郎因而得与该妇通奸。有一天,她丈夫出门后,因潮水退落,无法乘船,便折返回家。回到家时,正巧撞见自己的妻子被钱拥抱,两人饮酒作乐。丈夫惭愧愤怒,立刻又转回船中。钱外郎和该夫怕奸情丑事外扬,二人商议密谋,在夜晚时派遣佣人,扮作强盗,前往杀害了该妇的丈夫。此事被知情的族人向官府告发。两人被捕幷被判死罪。但钱外郎花了许多银钱越级上诉,买通官吏。结果竟然免罪释放。可是两人刚踏出官府大门,忽然雷雨大作,钱外郎与该妇两人同时被雷击死。――通奸人妇,又杀害其夫,纵使花钱买得释放,但天理昭彰,报应分明,冤魂缠绕,终究逃不过上天的恶报惩罚。从古至今,淫人又杀人者,必都遭到极惨报应。犯此恶者,实在无异于拿刀自杀。故奉劝世人,万万不可造此罪孽。

        
    ★张宝任成都府知府大人,见华阳县李尉的妻子美貌,想占为己有,正巧李尉收人赃款事迹败露,张宝将李弹劾幷流放岭外,李尉在被放逐的路上死去。张宝便重金贿赂李母,将尉妻娶过门,达到了她占有人妇的心愿。但不久,该妇生病,梦中见到李李尉的魂影现身,妇即死去。张宝又梦见亡妇告诉他说:“李尉已向天帝诉冤,早晚回来取你性命,你要深居府内避开他。”张宝因此不敢出门。又一日黄昏时分,张坐在府堂上,远远地见到堂门外边又红袖向他招手,张以为是李尉的妻子,急忙下堂往前,却撞见李尉的冤魂,被李抓着殴打,张宝口鼻出血而亡。——足见占淫人妇,又陷害人夫者,纵使位居高官,也一样难逃报应。世人不可自认地位显贵,杖财仗势,便胡作非为,欺凌部属或百姓,倘若如此,终将报以自身,求救无路。

        
    ★清朝凤阳汪生,在康熙年间,准备前往考试,家中从未开花的荷池竟开出幷蒂二花,汪生一家欢喜,认为是将可考取的瑞兆。谁知当天晚上因得意忘形,竟饮酒调戏婢女,幷加淫污。次日清晨,见到幷蒂莲花已经枯折。而且汪生夜梦晋见文昌帝君,看到自己原本名列天榜,突然被帝君削去,虽然再三叩拜,却也难以挽回。梦醒后,心知不详,忧心赴试。果然三番应试,都无法录取。只好垂泪返家。——花开幷蒂,命中原有功名,却因一念之差,身犯邪淫,因而功名被夺。榜名虽是天神所削,但论及因果,其实是汪生自己抛弃。因为,有败人名节罪过,才会有功名丧失的报应。所以,这是自造恶因,果报自受,不可埋怨上天。读者们若是有意求取功名,则不可自命风流,应当以此为戒镜,保节重德。

        
    ★明朝正德九年,玉山邑有一王生,在母丧期间取媳,双方事先约定,须等七七丧期过后,才能行周公之礼完婚,因此女睡房间内,王生则睡亡母棺柩旁守丧。到了夜间,有人敲妇房门,婢女向妇禀告,以为是新郎来到,妇因此放其入门同睡(古时有许多嫁娶,仅凭媒约,男女双方在未完成洞房之礼前,幷不相识),这名男子到次日清早五鼓十分便先溜走,向妇说:“恐怕外人知道,说我有不孝之罪。”结果每夜都是如此。这名男子幷向妇取走嫁奁金饰。王先在七七丧期满后,准备了完婚的酒礼,双方相谈之下,妇才发现,原先每夜洞房同睡的男子,根本不是自己的丈夫,自己清白被骗、嫁奁被夺。妇伤心痛哭,发誓不愿再活,立刻赶回娘家,将情行告诉父母后,便上吊自杀而死。王生准备将与先母同处埋葬,将女棺引到墓地时,忽然天色大变,雷电交加,闪电缠住了送葬行列中的一个男子,幷将他托到尸棺前下跪,这名男子竟是王生的堂哥,两手捧着骗得的金银嫁奁,跪着被雷电打死,身体立刻四分五裂破烂。这件事震惊了全县邑的所有民众。——趁人守丧,骗淫新娘,夺人清白,致人于死。这种男子,天理难容,除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恶行败露,,遭雷劈死外,魂魄也必坠入地狱,受地狱严刑之苦。

        
    ★清朝顺治年间,嘉兴钱某,曾受聘同乡某家当教师。该家大小于清明节时,都外出扫墓祭祖,只留下一个十七岁的女儿看家。钱某趁此机会,便诱淫了该女。后来该女有孕,肚子渐大,在父母责问下吐露真相,乡民们认为钱某还没有娶妻,故到钱家说明,要钱某入赘成婚。钱某不但拒绝承认淫事,还狡辩说是女方自己做了丢脸的事,赖在别人头上。女方父母非常愤怒,责骂女儿不贞,该女便用丝巾上吊自杀。后来钱某时常梦见该女手抱婴儿,现身站立床前。钱某登第后做江宁司理的官,不久镇江有叛乱,抓到叛逆,交给钱某会同审理。钱某趁机收取叛党的贿赂,事被发觉,钱某被叛绞刑。在受刑的前一天,钱某又梦见昔日被自己淫害的女人,拿丝巾缠拉自己的脖子,第二天,钱某就被正法绞死。

        
    ★明朝时,宜兴有个开染料店的寡妇长得极美。一木材商人见了心喜,用各种方法讨好寡妇,但始终无法得到她。因而设计,趁夜间把自己准备贩卖的木材丢了数根在寡妇家,第二天便向官府告寡妇盗qu她的木材,这木材商又花钱贿赂官府上下,对寡妇尽加羞辱,希望寡妇能跟从他。寡妇受了许多委屈,向家中虔奉的神明哭诉,夜梦神明告诉她:“已经派遣黑虎替你做主了。”果然,过不到几天,该木材商进山贩卖木材时,突然跳出一只大黑虎,将木材商的头咬去。木材商一片恶心淫念,想占有寡妇不成,反而落得无头惨死的报应。可见害人其实是害己。

        
    ★清朝嘉善学庠有一学生姓支,参加乡试回家,告诉朋友顾某说:“我神魂恍惚,好象被阴邪作祟,希望能请和尚来为我忏除以往的罪孽。”顾某便去请和尚前来探视。支生突然发狂,已完全不同人的声音说出:“我含怨三世,到今天才能报复他。”和尚问有何仇恨?该冤魂借着支生的口说:“我前世是他的属将,他是主将姓姚,因窥知我的妻子年轻貌美,企图夺占我妻,便派我出兵征敌,将我陷于死地。我妻因而自刎而死,全家骨肉离散。他后来为国死于忠义,我无法报仇。再世时,他又当高僧,我又报仇不得。第三世时,他当宰相,因有政绩,福禄保护着他,我仍然无法报仇。到了今生,他原本注定有功名,但最近犯了邪淫罪业,功名文昌削去,我才总算得手,可以报仇。”顾某听了,代替朋友恳求说:“请你放过他吧!怨家易解不易结。”该冤魂说:“我愤恨难消,绝不放过他。”支生竟因此全身颠踣摇摆而死去。——图染人妻,陷人于死,虽然经过三世,依然受冤魂报复,因果报应如此可怕。故世间众生,千万不可造恶因,尤其淫、杀二业是罪中之重,故万万不可犯淫业,不可造杀业。以免果报临身时,后悔莫及。

        
    ★贵州省某生,每次参加官试都落第。因此乞求张真人,为他查天榜,真人伏桌代查,神明批示说:“此人原有功名,但因盗淫婶亲,故功名被除去。”某生辩说幷无此事。结果神又批示说:“随无实际行为,但又盗淫之心。”某生十分悔恨,因他在年轻时,见婶婶貌美,确实曾动过邪淫的心念。——淫念生起,随无事迹,但功名已失。上天察看人心,有如电光分明。世人不可不慎,恶事莫造、恶念莫生。

        
    ★严武年轻时与一军官是邻居,见到他女儿美丽,千方百计引诱,终于两人一起私奔逃走。军官告到朝廷,朝廷便下令追捕。严武畏罪,杀死该女,企图灭迹。后来严逃往四川省居住,忽然得病,见到该女冤魂前来索命,女魂说:“我和你一起私奔,虽然失德,但也幷没有辜负你,却被你杀害,你真是残忍,我已经告到上帝,准许我明天复仇。”第二天清晨,严武果然死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