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幸福人生宝典>节录》连载中

续 54

《论语·泰伯第八》


菁华选粹



  1.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解:《诗经·小雅篇》说:「要小心呀!要谨慎!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踏在薄冰之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诸葛武侯一生唯『谨』,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白话解: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很远的路。他以行『仁道』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远呢?」

  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白话解:孔子说:「人
民知见正确,可以由他们去做为,人民不懂道理时就要教育而使其具有智慧。」

  ※按:本章常遭误解,被解释为人民只要叫他去做,不必告诉他为什么?以为夫子有愚民政策,有愚民思想!


  ※此句是说国家要重视国民的教育。

  4.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白话解:孔子说:「如果有人,拥有像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他骄傲又吝啬,其余的,也不值得一看了。」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好学不倦,诚信紧守仁道,对于善道要能坚守至死。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天下有道,政治上轨道之时,应该为国家服务,有所表现;天下无道,政治大乱,不能表现时,就退出隐居。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不能有所作为,是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时,不肯退隐,仍然居高位又富有,更是可耻的。」


  ※按:本章常遭误解,以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是逃避、不负责任的行为。经查春秋史实,孔子所言:危国、乱国均指他国,他国已乱不可居住,他国已危,情势难以挽救,故曰:不可进入。读书求学最怕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误人误己不可不慎!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划计议那个职位所管的事。」


                                    
《论语·子罕第九》


菁华选粹



  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白话解:孔子平日甚少谈论『利』。只赞同『命与仁』。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特别强调『论语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并皆郑重言之。』故本章之意,并非孔子甚少论及利、命、仁三者。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白话解:孔子平日绝无四种心:一不臆测未来;二不期望一定要怎样;三无固执之心;四无自私自利、我私我慢之心。

  3.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解:孔子说:「我是无所不知吗?我实在无知啊!如果有一个粗人来问我,虽然他一无所知,却很诚恳的求教,我也只是就他所提的问题,从正反两方来问他,一步一步的诱导到源头之处就是了。」※鄙夫虚心向学,孔子善教、如叩钟使自鸣。


   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白话解:颜渊长叹说:「夫子之道,我越仰慕它,越觉得它崇高,越钻研它,越觉得它坚实,一下子看它在前面,一下子又像在后面,老师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诱导,真是善于教导啊!」

  5.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白话解: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九夷那么落后,文化又闭塞,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怎么会落后、闭塞呢?」

  按钱穆先生注:君子乐居其地,即可证其地并非闭塞。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话解:孔子在河川上说:「过去的就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地流,一去不复返。」

  ※长江后浪推前浪,岁月不待人,及时当努力。

  6.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爱好德行能像爱好美色一般的人。」

  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白话解:孔子说:「譬如堆土去造山,只差一箩筐土就可以完成,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不前的啊!又譬如平地吧!虽然才倾倒一箩筐的土,如果我能持续向前,日积月累中有成功之一日,这样不停的前进,也是我自己决定的啊!」

  ※为学与行道,其停止或前进,皆在己不由人。若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学者当自强不息。

  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白话解:孔子说:「年少的人,是最值得敬畏的,哪里知道后来的这一辈,不如现在这些人呢?但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是默默无闻,没有作为,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因为他来日方长,前途无限,只要他肯努力上进,必有成就』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解:孔子说:「三军虽众,其统帅仍有被劫夺的可能,匹夫一人虽小,若能立志,谁也夺不成。」


  ※主帅靠人保护,坚守其志则在己,其志坚定不能动摇,故谓志不可夺。

  1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白话解:孔子说:「要到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知道松树与柏树,依然保持青翠不雕谢。」


  ※所谓『乱世知人心,板荡识忠臣。』

  11.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解:孔子说:「有智能的人,心无疑惑;有仁德的人,心无忧愁;有勇气的人,心无恐惧。」


  ※智者明理,因为通达一切事理,处事清楚明白故不惑;仁者悲天悯人,无私无我,没有敌人,故不忧;勇者见义勇为,直道而行,故不惧。

                               
《论语·乡党第十》


菁华选粹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白话解:(厌者餍也,不厌:不饱食之意也。)饭不因为精致而饱食,肉类菜肴不因为烹调的细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饭因久放,味道变了,鱼烂了,肉腐败了,都不要吃。颜色变坏了不吃,味道变臭了不吃。煮的不熟太生,或过熟太烂了都不要吃。不是吃饭的正餐时间不吃,不照正规方法割肉不吃。放的调味品不适合不吃。肉不要吃太多,不要比吃青菜米饭还要多。只有饮酒没有限制,以不喝醉、不捣乱、不闹事为原则。


  ※一、依据欧美先进国家医学报导,食用高脂肪与偏爱肉食是致癌的主要原因;预防胜于治疗,应从饮食习惯的改善下手。


  二、饮食健康之道在简单、自然,合乎季节生产的食品最健康,五谷饭、青菜、水果不能少,吃出健康精神好。


  三、各种精致食品与过度加工的食物,均含有化学添加物,容易致病,甚至致癌,要少吃,最好不吃。


  四、肉类生产过程,常使用荷尔蒙增长剂与抗生素,对健康有害!


  ※为了一辈子的健康幸福着想,建议肉类应尽量少吃,最好不吃。

  2.食不言,寝不语。


  ◎白话解: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不要讲话,以免口沫横飞不卫生,老人家吃饭讲话,容易呛到,也不健康;睡觉时不要聊天以免影响睡眠。

  3.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解: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拜谢而受之。告诉使者说:「我不知道药性,所以不敢尝试。」


  ※医生对症施药,是专业的行为,病情或有类似,各人体质大不相同,故亲朋好友之间,不论介绍或赠送药品均应审慎为之,不如推荐良医,方为上策。

  4.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解:孔子家的马房遭受火灾,孔子退朝回来知道后,急着问:「有没有人受伤?」没有问马。

  ※孔子重人甚于重马于此可见。

  5.入太庙,每事问。


  ◎白话解:孔子进入太庙(鲁国祭祀周公之庙),对每件不明白的事,都要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懂就问,是虚心,也是好学的表现。何况在太庙之中,有关祭祀的大事,慎重是必要的。

TOP

续 55

《论语·先进第十一》

菁华选粹



  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之死?」

  ◎白话解:子路问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说:「不能事奉人,那能事奉鬼神啊?」子路又问:「请问人死之后是怎样?」孔子回答说:「我们对于生的道理都不清楚明白,哪里谈得上死了以后的事?」

  ※孔子以为,事人优于事鬼,知生重于知死。



《论语·颜渊第十二》

菁华选粹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解:颜回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约束自己的心行,实践『礼』的规范,那就是仁了。果真有一天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称他为仁人了。为仁与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别人啊!」

  颜回说:「请问老师实行仁的条目有哪些?」孔子回答说:「凡是不合礼节的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不要听,不合礼节的话不要讲,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颜回听了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老师放心,我愿意遵照老师这些话努力去奉行。」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孔子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白话解:凡是人的生死,皆是命中注定的,一生的富贵也有上天的安排。君子只要言行谨慎没有过失,与人相处谦恭有礼,那么四海之内,人人皆乐意和你亲近,都像兄弟一般了。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请看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了凡四训』。

  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白话解:子张问如何可以算是崇德与辨惑?孔子说:「言行以忠诚信实为主,闻义即能改过迁善,可以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候,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白话解:齐景公问孔子为政治国的方法。孔子答说:「君王尽君王之义务,臣子负臣子的责任,父亲尽父亲的义务,儿子负责儿子的责任。」齐景公说:「这番话说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尽君王的义务,做臣子的不负臣子的责任,做父亲的不尽父亲的义务,作儿子的不尽儿子的责任,纵然有米粮,我也吃不到啊!」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则天下大乱矣!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成全他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君子小人存心不同,所好亦异。君子量大,故成人之美;小人气量狭窄,嫉妒心作祟,见不得人好,故反是!

  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是群众的事,应当以正道治理,不能偏邪。你若以正道来领导,在下面的部属人民,谁敢不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

  8.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就好象风,老百姓好象草,风加在草上,草一定会随着风吹而倒。」

  ※故君子有领导风气之责。

  9.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白话解:孔子说:「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冲动行事,忘了自己的身命安危,乃至于连累父母家人,这岂不是迷惑胡涂的行为?」

  ※应从忍一时之气,以保百年之身。提升到学问深时意气平之境界。

  1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孔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白话解: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如何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听了不明白。孔子为他说明:「举用正直的人,来指导教化那些枉曲的人,可以使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了。」樊迟听了还是不明白,只好退下。

  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请教如何是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怎么说呢?」

  子夏说:「这话含意太丰富了,从前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贤能的皋陶,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都远离了。后来商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之中选出贤能的伊尹,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离了。」

  ※选贤与能,知人善任乃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1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白话解: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诚心地给予忠告,善巧地将他导入正轨,如果不能听从就要停止,暂时不要再劝了,以免自取其辱。」

  ※规过劝善,乃朋友之义。



《论语·子路第十三》

菁华选粹



  1.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白话解:孔子说:「名份不正当,就无法说得顺理(理不直则气不壮);说话不能顺理(顺口),做起来就不容易成功;做不成事,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盛;礼乐的教化不兴,单用刑罚,法律刑罚也不能用得恰当;法律刑罚用得不恰当,人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人民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将乱矣。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白话解:孔子说:「领导者本身正直没有偏差,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倘若自己都作不好,就是有命令,人民也不肯听从。」

  ※这就是正人须先正己的道理。

  3.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白话解:叶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百姓人人欢喜快乐,远处的老百姓都愿意来归服。」

  ※为政先得民心。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求速成,必定缺乏考虑草率从事,事必难成;只见小利没有远见,贪图小利将因小失大,成就不了大事。」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但并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是曲从私党,同流合污,而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

  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心地坦然光明正大,所以坦然自在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却无法坦然自在。」

  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白话解:孔子说:「刚正、果敢坚忍、性情朴实、说话迟钝,不会巧言令色,这四种德行都接近仁。」

  ※近仁并不等于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菁华选粹



  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解: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言辞,但是话讲得很好听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一个仁人志士必定很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必者一定也,不必者,不一定,未必是也。

  2.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白话解:孔子说:「爱他,能不教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规劝教导他吗?」

  ※爱护子女最怕溺爱;忠于长上最忌一味逢迎。

  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解:孔子说:「贫穷困苦而不怨恨,是比较难的;富贵而不骄傲,比较容易。」
  ※君子安贫乐道,故无怨。

  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日日精进向上于进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白话解:孔子说:「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自己而学的,志在修养自己;现在的学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是为了博取名利。」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以他所说的话,超过他的行为为耻。」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解:有人问:「以恩德报答仇恨,如何呢?」孔子说:「那将如何报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无私报答仇恨,以恩德报答恩德。」

  ※以德报怨,语出老子63章。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菁华选粹


  1.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白话解:子张问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只要说话忠诚信实,做事忠厚、谨慎,虽然在蛮荒落后的国家也能行得通。反之,如果说话不忠诚、不信实、做事不忠厚、不谨慎,虽然是近在自己的乡里,你能行得通吗?」

  ※不忠厚:刻薄也。

  2.子曰:「可以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以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白话解: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却不和他谈,就是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之谈论的人,却和他谈,就是说错话。有智能的人,既不会错失人才,也不会说错话。」

  ※智者『知人亦知言』。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白话解: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有德行的人,不会为了生命而妨害仁道,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仁道。」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乎?

  4.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白话解: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事,必定先磨利他的工具。」

  5.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白话解:孔子说:「为人处事,如果没有往远处去考虑,必定会有近日的忧患。」

  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白话解:孔子说:「能够自我反省,责备自己重,而责人轻者,怨恨自然远离了。」

  ※古有明训:「君子严以律己,宽以责人。」

  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白话解:孔子说:「相处整天,言谈从未论及仁义,好使小聪明,专弄一些投机取巧的事,这种人实在难以教化啊!」

  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君子,只恨他身后没有好名声传世,为人作模范。」

  ※盖棺论定,不为虚名,为实名也。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切皆求之于自己,小人一切皆求之于他人。」

  ※君子所求无非道德学问,道德学问要靠自己,小人所求无非富贵名利,富贵名利自己不能作主,所以求人。

  11.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庄敬自处而无所争,与人和睦相处而不营私结党。」

  1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推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有过失,就连他的言论也不理。」

  ※按钱穆先生注:「有言不一定有德。无德亦可以有言。」妙哉!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话解: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就是『恕』这个字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按钱穆先生注:恕这一个字,当下可行,故可终生行之。

  1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白话解:孔子说:「花言巧语可以破坏人的品德,小处不能忍耐,就会破坏了大计谋。」


  ※委屈所以求全亦合此意。

  15.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白话解:孔子说:「人能弘扬大道,不是依靠道来弘扬人。」

  ※朱熹先生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按钱穆先生注:道由人兴,亦由人行。

  1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过失不肯悔改,可以说是真正的过失了」


  ※修行,简言之,知错改过耳!

  1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白话解: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眠,只是在思考,后来发觉这样空想,毫无益处,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好。」

  1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白话解:孔子说:「若遇到行仁的事,应当勇于承当,率先向前,不必谦让给老师。」


  ※见义勇为既非出于争,义所当为又何让乎?


  ※按钱穆先生注:师者众人也。

  19.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解:孔子说:「凡是人都应该受教育,不应该分类别。」


  (教育不分贫贱富贵,聪明愚笨,没有种族、宗教、性别之分,接受教育的机会一律平等。)

  2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白话解:孔子说:「各人志气行业不相同,就无法相互策划考量了。」

  21.子曰:「辞,达而已矣!」

  ◎白话解: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能通顺地表达意思就够了。」

  ※不必过分咬文嚼字,以免喧宾夺主。

TOP

续 56

《论语·季氏第十六》

菁华选粹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为友、和诚实守信的人为友、和见识广博的人为友,都会受益;结交惯于装饰外貌,内心并不真诚的人为友、结交善于逢迎,虚情假意讨人喜欢的人为友、结交巧言好辩,没有真实学问的人为友,就会受到害处了。」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白话解: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言谈举止喜欢以礼节和音乐的精神来节制、喜欢称赞别人的好处、喜欢结交贤能的朋友,这些都是有益的;喜欢纵情享受的快乐、喜欢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快乐、喜欢饮酒征逐的快乐,都是有害的。」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应当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稳定,发育尚未完全,应当戒的是好色;壮年时,血气正刚强,应当戒的是好勇斗狠;等到老了,血气虽然衰颓,应当戒的是贪求务得。」


  ※务得就是一定要得到。

  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一是敬畏天命,一是敬畏居高位者,因为居高位者负重责大任,关系民生安危。一是敬畏圣人之言,因为圣人之言意义深远,有益人生。


  小人不知天命只求人事,因而不知敬畏。对居高位负重责大任者,因常见而忽视故不知敬畏;初则逢迎,终仍犯上。对圣人之言一无所知,又肆无忌惮随意戏弄侮辱。」

  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白话解:孔子说:「天生就知道,不学而能者,是最上等的;学习之后才知道的,是次等的;经过困难艰苦才知道要学习的,又次一等了;如果经过困难艰苦之后,还不知道要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了。」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


  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


  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


  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


  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


  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zai 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阳货第十七》

菁华选粹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白话解: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学习的不同,相差越来越远了。」


  ※「习」也有说是习惯,然习惯也是透过学习以养成的。

  2.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白话解:孔子说:「只有上等智能的人与下等的愚笨者,是不可以改变的。」


  ※唯有上智不必移,下愚不愿移、不能移。


  ※中下等根性的人,皆可以改变,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矣!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白话解:孔子说:「在一个乡镇中同流合污,又能做到完全不得罪人,那种假好人,是道德的败类!」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白话解:孔子说:「在道路上听到,就在路上传播的人,是背离道德,会被道德遗弃的。」


  ※按钱穆先生注:道听,入于耳易;途说,出于口易,完全未经内心,德业终难有成,可见「道不在口耳之间」,故弃之。

  5.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白话解: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古时的正色),厌恶荒淫的郑国音乐,扰乱了雅乐,厌恶花言巧语颠倒是非,使国家倾覆灭亡。」


  ※恶假乱真,恶妖言惑众,恶似是而非,恶民俗风情人心被破坏!

  6.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白话解: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做学生的要如何传述?如何遵循呢?」孔子说:「天何曾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运行,飞鸟虫鱼,花草树木,百物自然生长,又何曾说了些什么?」


  ※按钱穆先生注:孔子惧学生以言语求道,故以此警之。


  ※或说:道非言说可以为功,不如默而存之,厚德以敦化。


  ※道不在言语、文字中,言语文字只是引导的工具,勿以工具为目的!


  ※善体天心者,可以无言,不然,无言无以施教也。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白话解:孔子说:「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也不晓得用心,是很难有成就的。」


  ※用心做什么?用心做事!

  8.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白话解:孔子说:「只有家里的侍妾与仆人最难养,如果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不知道谦虚礼让,如果和他们疏远,他们就会埋怨你。」


  ※坊间误传:孔子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是一种性别歧视,真是冤枉圣人!


《论语·微子第十八》

菁华选粹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白话解:柳下惠当鲁国的狱官,三次被罢黜。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到他国去呢?」柳下惠回答说:「我以正直之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罢黜呢?我若以不正直的态度去事人,又何必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论语·子张第十九》

菁华选粹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白话解:子张说:「一个有为之士,遇到国家危难时,能临危授命去挽救,见到有利可得时,立刻想到是不是合乎义理,该不该获得;祭祀时,就会想要如何才算恭敬;遇到丧事时,能想到如何尽其哀痛之心;能如此就好了。」

  2.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白话解:子夏说:「每天能知道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每月检讨并没有忘记平日所能,这样可以算得上是好学了。」


  ※按钱穆先生注:日知所无,乃精进不懈则学进;月无忘其所能则德行自立,如此则德学并进矣。

  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白话解:子夏说:「小人有过失,一定想办法掩饰。」


  ※此所以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4.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白话解: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苟且也没有。」

  5.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白话解:子游说:「丧礼,只要尽到哀伤之情就可以了。」


  ※按钱穆先生注:丧尽哀情,不尚文饰,然亦戒过度哀伤而害身。

  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白话解:子贡说:「君子有过失时,好象日蚀月蚀一般。他犯的过,人人皆得见之;当他改过时,人人又恢复仰望崇敬之心。」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白话解:子贡说:「以房子的围墙做比喻:我的围墙只到人家肩膀的高度,从外面就可以看到室内陈设的美好;老师的围墙高达数丈以上,如果不从门户进去,就没有办法看到里面设施的富丽堂皇,内在的种种美轮美奂了。能找到门户进去的可能是很少的。」


  ※七尺为一仞。


《论语·尧曰第二十》

菁华选粹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白话解:孔子说:「不了解命运,就没有办法做一个君子,不懂得礼节,就无法处事待人,不能自立了;不知道从言语当中分辨是非,就无从认识一个人的善恶邪正了。」

TOP

续 57

《孟子》选读


《孟子·梁惠王章句》菁华选粹



  1.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白话解:孟子说:「上下互相争夺利益,产生对立,国家就危险了。」

  ※上下指:政府和人民、长官和部属、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皆非利!

  2.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白话解:孟子说:「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去。听到他临死哀嚎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那宰杀畜生的厨房。」

  ※上天有好生之德。

  3.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白话解:孟子说:「夹着太山来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取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



《孟子·公孙丑章句》



菁华选粹



  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白话解:齐国有句俗话说:「虽有智能,不如把握机会;虽有耕田的农具,不如等待耕种的时节。」

  ※时节因缘与努力同样重要。

  2.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白话解:自我反省,要是理曲的话,纵然只是面对穿著粗布粗衣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吗?自我反省,只要合乎义理,纵然面临千军万马,我也一样勇往直前!

  ※只要理直,勇者不惧也。

  3.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白话解: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扰乱了气!」

  4.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白话解: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正直伟大的气质。」

  5.孟子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白话解:孟子说:「不是与他的理想相合的国君绝不事奉,不是他喜欢的百姓,就不使用,天下有道,政治上轨道,就出来做官,为国家人民服务;天下混乱无道,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作风。

  没有什么不可以事奉的国君,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人民;天下有道,政治上轨道,固然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无道,他也要出来做官发挥长才服务国家,这是伊尹的作风。可以做官时就做官,可以隐居时就隐居,可以久留就久留,需要急速离去,就急速离去;这是孔子的风格。这三人都是古圣人,我都未能做到,至于我心里所向往的,就是想学孔子啊!」

  6.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白话解:孟子说:「祸和福,都是根据自己所作所为求来的,诗经上说:『永远和天理配合,自己就能求得幸福!』书经太甲篇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不能活命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易经坤卦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都是一点一滴地累积,逐渐逐渐地形成。

  7.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白话解:孟子说:「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善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

  8.孟子曰:「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白话解:孟子说:「所以君子的美德,没有比帮助他人行善更大了。」

  ※子曰:「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赞美他人行善,就是自己行善!嫉妒他人行善,就是作恶。

  9.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白话解: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又说:「治国者能行圣贤的仁政,就会得到很多志士仁人的帮助,不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会帮助他。很少有人帮助的,到极限时,连亲戚都背叛他,多助者到极限时,天下的人都来归顺他。」


                             
《孟子·滕文公章句》



菁华选粹



  1.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白话解:颜渊说:「舜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勤敏不懈努力作为,也能和舜一样,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敬爱。」

  ※谚云:「圣人本是凡人做,但尽良心即圣人。」

  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

  ◎白话解:在上的领导者有喜好的事,在下面的人,必定比他喜爱的更厉害,在上面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一样;在下面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样,草上有风,草必定随着风而伏倒。

  ※故曰:领导社会风气、影响潮流,乃为政者不可推卸之责任。

  3.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白话解:通常人民的习性,有了恒久固定的产业,才有恒心,没有恒久固定的产业,就没有恒心;如果没有恒心,不能安居乐业,种种奢侈、放荡、乖僻,邪恶的事,都敢做了。

  ※恒心:安居乐业的心。

  4.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白话解:所以说:「有人劳心,有人劳力。」劳心者管理人(领导人),劳力者,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供养人,管理的领导人受人供养;这是天下共通的法则。

  ※治者管理也。

  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

  ◎白话解: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不接受教育,不知礼义,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担忧,(前忧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现忧人民没有教育。)于是派遣契担任司徒,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知道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妇要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6.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白话解:把天下让给人很容易,为天下苍生,求得一个圣贤的领袖,就很困难啊!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白话解:富贵不能迷惑、动摇他的意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孟子·离娄章句》



菁华选粹



  1.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白话解:孟子说:「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等工具,就不能制成圆形与方正的器具;还有像师旷耳朵那样的灵敏,假使不用六律的音符做标准,就不能订正宫、商、角、征、羽等五个音;因此以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他们治理人民,如果不以仁政为准绳,也不能平定天下。」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白话解:空有善心而不行,仍然不能够治理国家;只有法律,也不能叫它自己施行。
  ※善心还要有善行,善法还要人实行。

  3.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白话解:孟子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是由于有仁德;传到后来会失去天下,是由于失去仁德。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兴盛、衰败、存在与灭亡,原因也都是一样。」

  ※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以致于中国历代的君主治国,莫不如此,重蹈覆辙者何其多,「小心!历史是会重演的。」慎哉!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白话解:凡是所做的事,有不如愿的,都应该自我反省,求自己改过。等到自己的身心都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都来归附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白话解:孟子说:「大凡一个人,必定是自己先有轻慢自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会来侮辱;一个家必定是自己先不珍惜、自己先破坏,而后别人才会来破坏;一个国家必定是内部互相争斗攻打,然后他国才会乘机来攻打。《书经·太甲篇》说:『上天降下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那就不能活命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6.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白话解:孟子说:「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神更好,更清楚了;眼神没有办法遮掩他的恶念,存心正直善良,眼神就明亮;存心邪恶,眼神就混浊不明。所以只要听他所说的话,再看看他的眼神,哪一个人能隐藏呢?」

  7.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白话解:

  淳于髡问:「男生和女生彼此不能直接用手接受,这合礼节吗?」

  孟子说:「合于礼节。」

  淳于髡说:「假使嫂子掉到水里,能不能用手去救她?」

  孟子说:「嫂嫂掉到水里不伸援手救她,简直就是豺狼禽兽的行为。

  男生女生不能直接用手接或受,这是礼节;嫂嫂掉到水里

  伸以援手,用手救她,这是权宜之计,是变通的方法。」

  淳于髡说:「现在天下大乱,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老师不肯伸援

  手救他们,是何缘故?」

  孟子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痛苦之中,要用仁义的大道去救

  他们,嫂嫂掉到水里,要用手来救她,你要我用手来救天下的百姓吗?」

  ※用手仅能救一人,用仁政能救天下百姓,千千万万人。

  8.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白话解:孟子说:「事奉尊长,以哪一项为最重要?应当以侍奉父母亲为最重要。守护的事,以哪一种为最重要?应当以守护自身,洁身自爱不作坏事为最重要。」

  9.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白话解:孟子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当人家的老师。」

  ※自以为是,喜欢指导人。

  10.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白话解:孟子向齐宣王说:「国君看待臣子像手足一样的亲切,臣子就会把国君当成心腹一样的爱护;如果国君看待臣子像犬马一般的卑贱,臣子就会把国君当成路人那般的疏远;如果国君看待臣子像泥土、草芥一样随意践踏,臣子对待国君就会像仇人一般的痛恨了。」

  ※雠与仇通。

  11.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白话解:孟子说:「孔子处事待人,从不做过份的事。」

  12.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白话解::孟子说:「有德行的君子,能永远保持像婴孩一般,纯真无邪的心。」

  13.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白话解:孟子曰:「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是因为他的存心。君子以仁存心,也以礼存心。以仁存心的人能爱人,以礼存心的人,能尊敬人。能爱护别人,别人也常爱护他,能尊敬别人,别人也常尊敬他。」

  14.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白话解:君子有终生的忧虑,没有一时的zai 难。

  ※终身之忧:忧不能致尧舜,不能行仁道;故非仁不为,非礼不行。至于一时zai 难的来临,既不是自己的过错,也不是自己能力所能避免,内省不疚,也就坦然接受了。

  15.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白话解:孟子说:「世俗所说不孝的事有五种:手脚懒惰不肯做事,又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一种不孝;喜欢赌博下棋,又好饮酒,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二种不孝;贪爱财物,偏爱妻子,不能够奉养父母,是第三种不孝;纵情于耳目之欲,涉足声色场所,使父母受辱,是第四种不孝;喜欢逞血气之勇,与人打架争斗,连累到父母,这是第五种不孝。」

TOP

续 58

小孩说了哪些话,您注意了吗?



    「气死了!气死了!」两岁的小儿子大声的嚷着这两句,气冲冲的直奔妈妈前说到:「姐姐弄坏了我的玩具了!」精明的妈妈,听到了「气死了!气死了!」简直吓坏了,什么时候自己的口头禅,已经默默成为孩子的话语了!


  一日,和同事才四岁的小女儿玩,从简单的游戏中,我们玩得很起劲,小朋友也很快活。突然,小女孩的口里脱口对我说:「阿姨你是猪!」当时第一念很生气,很想骂她,但又瞧她一副不知讲错话的样子,还挺高兴地以为这很好玩的!我就反问她这话从那来的,「妈妈那边来的,因为妈妈常说我是猪,因为我属猪!」

  果然有一次在电话中,不经意的听到这位同事和自己女儿的对话就是猪来猪去的!

  「妈妈你过来!爸爸你快来!爷爷你赶紧来!」这样的话在一般家里很常听到,而爸爸、妈妈、爷爷听到这句话莫不赶紧跑了过去。其实,当孩子已经稍稍懂事可以教了,做父母长辈的应该要教育孩子,或纠正他不对的观念,让他向父母、长辈请示才对。但,现在好像「孩子呼,父母应」,反而大家认为是正常的!

  「妈妈!我忘了带作业,你赶快给我送来!」讲完,电话马上挂掉。妈妈接到「命令」,赶紧送到学校,一点都不敢怠慢,这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孝子」。

  「小慧呀!小慧呀!快去写功课!」

  「好啦好啦,好烦哦!」

  「不要再打游戏了!快去洗澡!」

  「知道啦!真讨厌!」

  每天这样的话在家里,不知要高声重复几次?

  而亲子关系也常为这两桩事搞得气氛很僵。

  亲爱的父母,类似以上的场景在您家上演过吗?小孩的这种话语与应对,注意到了吗?它有何贻害,可曾省思过?这不是小事,这是攸关孩子将来立身处事的关键,我们看孔门四科将言语列在第二科,就明白言语对人一生的重要性。

  优雅的言语与气质谁人不爱,而父母对于自己小孩的言语,是否仔细去教育过?平常是否也注意到自己言行态度,会对孩子有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还是疏忽大意任凭孩子无知的发挥?

  【默想】:别看孩子小,好像什么都不懂,其实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与模仿的对象。如果为人父母不能觉察自己就是小孩最根本的老师,那么有一天,当您听到他们粗暴甚至不堪入耳的话语时,可别意外,因为在家庭中除了父母、亲人与电视之外,他们没有其他的学习对象!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基,切莫忽略父母教育子女的天职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错误的对应与言语,一旦自幼养成了习惯,来日要纠正,恐怕就难矣!

  让我们偕手一起来关心孩子的言语!

TOP

续 59

教子慎于始


(一)



  中国人自古就讲求「慎于始」,如教子慎始于胎教、教媳慎始于初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为人父母者,此刻应以奠定孩子的根基为主,故需谨慎地教育引导。根扎得不稳,对往后的人生有莫大的影响。
  为便于家长了解「慎于始」的方法和益处,我们举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购物教子


  妈妈带着小女到市场买菜。孩子第一次见到市场中这么多五花八门的玩具,吵着这也要买,那也要买。缠着妈妈,坐在地上不肯离开。妈妈不答应,孩子就大哭大闹。此刻,妈妈很生气,想不到第一次带出门,就给她这么难堪,暗忖往后再带出门怎么办?于是就决定干脆不买菜了,总得想办法在她第一次无理取闹时,教育她、引导她,让她明白这是错误的。


  于是,领她到广场水池边,并狠狠地瞪着她说:「今天到市场是来买菜的,不是来买玩具的,你自己想想家里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你还吵着买,这样做对吗?要哭就坐在这里继续哭吧!妈妈不理你。等你哭好了,想通了,再来找妈妈。」于是妈妈迳自离开,走到约三十公尺外的大树下,静观孩子的动静。


  其间有路人过去关心,怎么有一个孩子在这里哭呢?远远地就传来妈妈的声音:「那是我的小孩,别理她!」


  一小时后,孩子擦干眼泪,缓缓地回到妈妈身边,揉揉眼睛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吵了。」


  妈妈摸着她的头,轻轻地抚着她的肩膀,并告诉她:「好孩子,到商场是不能随意要这、要那,因为人家会笑她的妈妈没有把她教好。你希望作一个不乖的小孩吗?」


  小女回答说:「不要,不要。」妈妈接着说:「如果下一次再犯,我会处罚得更严重。因为作不对的事情,要记住:哭闹是没有用的!好,现在我们去买菜吧!」


  不一会儿的功夫,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菜,妈妈露出喜悦的微笑,小女儿也绽放笑脸。母女俩手牵着手幸福地漫步回家。


  孩子第一次上市场,很容易受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东西的吸引,吵闹着要玩具是很常见的。如果第一次妈妈不忍心看她哭,迁就了她,以后就不好控制了。


  这个母亲很明智,她深知「慎于始」的重要,宁可不买菜,也要让孩子明白道理,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此事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观念。作错事、无理取闹是不能纵容的,不是用哭闹可以得逞的。做父母的也要禁得起她的哭闹。有一位儿科医生曾经说:「小孩哭过三小时后,就没有兴致再哭了。她的哭闹无非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这个母亲因为读过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就用得正着。


  因此我们教导小孩不但要临机应变,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同时父母也要有耐心,与她比耐力。真正爱护孩子不能一味地袒护和纵容。千万不可有:「她还小,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


  由于这位母亲懂得一切「慎于始」的道理,此后孩子也懂得跟随父母外出不能随心所欲乱吵,这位妈妈也深深体会到商场的诱huo太大了,非必要尽量不带孩子购物。虽然孩子才三岁,但透过这次的教训,也渐渐懂得如何自制了。


  【默想】:人生的道路,有无数个开始,走好每个第一步对孩子是多么的至关紧要,对他们未来的方向和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慎于始」是我们祖先智慧的总结,父母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



(二)



  继前篇「购物教子」的例子后,我们再来展读另一篇――早恋的陷阱。

  早恋的陷阱


  早恋,就是希腊神话里的「潘多拉盒子」,一但打开它,里面暗藏的各种灾祸就会纷纷飞出;对情窦初开、青春期的孩子确实影响很大。因此,避免身心受到伤害,防患于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成败的关键就在乎「慎于始」。我们不妨介绍一个成功的范例。


  上中学的妹妹意外地在课桌里发现了一封信,瞧瞧信封上并没有署名是谁寄的,但从有力度的字迹上看,显然不是女生写的,肯定是男生的字。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扔到字纸娄;第二念不愿意知道他是谁,以免见面尴尬;第三个念头是:我尚在读书,父母挣钱很辛苦;第四个念头:我是学生,现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好书。想到这里,她默默地把信放进书包里。


  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请教执教于中学的姐姐:「我收到一封男生的信,你看怎么处理好?」姐姐只有轻轻地说一句:「慎于始。」姐姐这句话再加上自己收信后的一连串念头,妹妹很快想清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知道他是谁。于是马上决定:毁掉吧,免得夜长梦多。她冷静地拿出了信,仔细地将信撕碎,并小心包在一张废纸里,然后对着这包碎纸说:「对不起,我不想知道你是谁。」


  至今三十年过去了,还不知写信的他究竟是谁。这不拆信的慎始之举,不仅免去了早恋的骚扰,还未留任何异性的印象于心,使得她日后在班里无任何心理负担,依然自如地与同学们相处,丝毫躲闪的不便都没有,即使直面「不知名的人」也不会有任何尴尬。「慎于始」的理智让她绕过了早恋的陷阱。


  【默想】:青少年的感情是丰富而不稳定的,如果不慎落入早恋的陷阱,不仅对课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面对早恋这个「潘多拉盒子」,请为我们青春期的孩子们筑起一道「慎于始」的心理防线。



(三)



  继前篇「早恋的陷阱」的例子后,我们再来展读另一篇―------严父的爱。

  严父的爱


  亮亮今年上三年级,敦实健康、聪明好学,非常得父母的钟爱。这天,发生了一件让亮亮永远都不能忘却的事。


  中午吃完午饭,孩子们都在教室中休息。亮亮的同桌――鹏鹏拿出易拉罐饮料,炫耀地在亮亮面前晃一晃:「凭这个瓶盖内刻的号码,可以兑奖,中奖后能免费再送饮料呢!」说完,就跑到教室外踢球去了。


  亮亮,看着鹏鹏放在桌上的易拉罐,非常好奇,心想,不知这个瓶内的号码能不能兑奖?边想边伸手把饮料罐拿过来握在手中。他自言自语地说:「真想打开看看。」


  啪的一下,亮亮终于抵不住诱huo,打开了罐子。他四下望望,吵闹的教室并没有人注意他,于是,他悄悄地把瓶盖放在铅笔盒里,等待放学后拿去兑奖。而满满的一瓶饮料怎么办?干脆就喝了吧!


  鹏鹏回来后,口渴得到处找水喝,却怎么也找不到饮料罐。不料,却在亮亮的课桌里,发现了空罐子……


  亮亮的爸爸,是飞行员,刚刚落地后不久,就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听到儿子在学校的表现既羞又怒,在电话中连连向老师表示:「我一定好好教育他。」


  放学的时间到了,亮亮蹭进了家门,见到爸爸在家,也没有表示往日的亲热。爸爸板着面孔,盯着他问:「亮亮,你今天在学校犯什么错误了?」亮亮小声地说:「我私自拿了鹏鹏的饮料,明天我带一瓶饮料还给他好了。」


  爸爸坐在桌前,暗忖:家里的条件很好,照理说他并不缺这瓶饮料。而真正缺乏的是诚实可靠、无盗、无欺的品行教育。这是孩子第一次犯这种错误,而他自己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谚云:「小时偷根针,大时偷金砖。」如果在初犯时,不让他明白偷拿别人物品是可耻的恶行,日后品行有偏差,那是我作父亲的严重失职!


  爸爸把儿子拉进一个小房间,以严厉的口吻对孩子说:「你今天犯了严重的错误,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可原谅的!爸爸要让你牢记:绝不能偷拿别人的物品。今天,你必需受到惩罚。」说完,爸爸重重地打了孩子的屁股。从小几乎没有挨过打的亮亮,被强烈地震撼了。

  爸爸知道仅用外力的震撼还不够,现在把握孩子摄心的时机,要开展深入童心的教育。爸爸问:「你知道为什么挨打?」亮亮抽泣地说:「我偷拿同学的东西。」「这是品行上的污点,是最大的错误。」爸爸一字一句地说。


  「让你背的《文昌帝君阴骘文》都忘了吗?跪下再背一遍!」起先孩子不愿意屈膝跪下,但望着爸爸坚定的眼神,他最终折服了,开始按爸爸的命令去做。「停!」当孩子背到「勿谋人之财产」时,爸爸叫停。「今天,你拿人一瓶饮料,长大了就可能谋人财产,谋人财产是触犯国家的法律,是会受惩罚的: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见到爸爸、妈妈。你愿意吗?」一丝恐惧掠过亮亮的脸庞。看来孩子明白偷盗的恶果是严重的了。


  爸爸换了一种口气,对亮亮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吃了、用了你心安吗?要是你很渴,饮料却被别人偷拿走喝了,你愿意吗?」亮亮想一想说:「不愿意。」「对!这就叫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爸爸接着说:「去写检查吧。」


  孩子的检查很快写好了,读给爸爸听,爸爸认为亮亮检查得不够深刻,没有写清当时的行为动机,第一遍未过。

  孩子重写一遍,又读给爸爸听。这一次,爸爸说只写了自己,没考虑到对同学的伤害,第二遍又未过。


  亮亮又改,又读给爸爸听,爸爸说:「『德有伤,贻亲羞』,还要再检讨。写之前,先读一读《太上感应篇》。」这第三遍,当然又未过。


  第四遍,孩子好像开了窍,开篇就写「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继而孩子也检讨,他这样做确实是给爸妈丢脸。亮亮的检查越写越深刻,看来他懂得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明白他和父母密不可分,不能在外面,做对不起父母的事情。爸爸终于通过了这篇检查。


  但事情并未过去,为了让孩子牢记这样做的危害,爸爸亲自到学校与老师面谈,了解孩子近期的表现和全班同学对诚实无欺、品行可靠美德的认识。最后老师与爸爸共同商定,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这份检查。而爸爸本人也写了一篇感人的检讨,检讨自己在教子上的疏漏,拜托老师代读,意在教育亮亮和全班同学都牢记:


  偷盗可耻、防微杜渐,力争作诚实可靠的好孩子。这也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深切的期望。


  【默想】:这是一位可敬的、真正爱孩子、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父亲。


  他深谙「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如果我们作家长的,都能有亮亮爸爸这样的见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的有幸,孩子的未来就真正有了保障。「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注重日积月累品德教育的家庭和学校,是人品端正的下一代,茁壮成长的摇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