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幸福人生宝典>节录》连载中

续 72

父亲的言传身教



[印度]苏波罗多·巴什张霄峰编译




  我出身于一个政府小职员家庭。从记事时起,父亲就在奥里萨邦科拉普特县的就业处工作。父亲的言传身教奠定了我的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我对成功的理解,造就了我今天的成就。


  政府配给父亲一辆吉普车,单位没有车库,车子就停在我家。父亲拒绝乘吉普上下班,他告诉我们这辆车是政府的昂贵资源,不是“他的”。他坚持只在工作需要时坐吉普,平时总是步行上下班。他不许我们乘坐吉普,只有停着时我们才可以坐一坐。这便是我们童年最早的管理教育——“公私分明”。


  我们都很尊重吉普车司机,就像尊重父亲单位里其他人一样。作为小孩子,我们不能直接叫他的名字。不管是在公众场合或是私下里,提到他的时候,我们必须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叔叔”二字。我成年后拥有了自己的车和司机,我也这样教育两个女儿。她们必须叫我的司机“拉珠叔叔”。这点不同于她们的同伴,他们通常管家庭司机叫“司机”。我铭记儿时的教育——对待那些小人物,要比对待大人物更加尊敬。同样,尊重你的下属比尊重你的上级更为重要。


  在我童年时,我们家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全家人围坐在母亲的灶头边——不管搬到哪里,她总是用土坯砌灶来给家人做饭。那时候没有煤气,也没有电炉。早上第一件事是喝茶。母亲煮茶时,父亲让我们朗读农村版《政治家日报》的社论——报纸总是晚一天才到。我们不太理解所读的内容,但是这个例行公事让我们懂得,世界绝对不仅仅是科拉普特县。读完后,我们要把报纸整齐地叠好。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说:“你应该把报纸和厕所保持原样,就像当你要使用的时候,你希望看到的那样。”这一课教育我们要为别人着想。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这简单的箴言。


  小时候,我们总为报纸中的晶体管收音机广告着迷——家里还没有收音机。别人家里都有收音机,每次看到飞利浦、莫菲或布什牌收音机的广告,我们总央求父亲什么时候也买一台。父亲总是回答说我们不需要收音机,他已经有5台了——5个儿子。我们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因此不时地问父亲,何时我们也能像别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房子。他的回答总是很简单:“我们不需要自己的屋子,我已经有5间了。”回答并不令我们满意,但我们还是学到不要通过物质财富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和富有的道理。


  多年以后,我长大了,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开始自己生命的旅程。1992年我在美国工作时,得知退休后与大哥一起生活的父亲被3度烧伤,住进了德里的一家医院。我立刻飞回来照料他,那几天他一直处于危险期,全身从脖子包扎到脚趾。这家医院蟑螂横行,卫生很差。由于人手紧缺,烧伤病房的护士们工作非常辛苦。一天早上,我陪床时发现输血瓶空了,空气可能进入父亲的血管,我请值班护士更换,她粗鲁地叫我自己去做。在父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恐惧中,受到护士这样的无理对待,我痛苦万分,变得十分暴躁。最后当护士心情好起来走过来时,父亲睁开眼睛喃喃地问她:“你怎么还不下班回家呀?”一个在病榻上濒临死亡的老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况,而是劳累过度的护士。我对他的克己感到震惊,从他身上我学到,对他人的关心和包容是没有止境的。第二天,父亲去世了。


  父亲的成功在于他的自律、节俭、博爱和包容。他还教育我,“成功是你拥有超越恶劣环境的能力。无论你现在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你愿意,你的精神就可以超越周围的物质环境”。


  成功不在于物质上的舒适,父亲从没买过晶体管收音机,从没拥有过自己的房子,但他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他留给我们无形的财富,在于他的理念的延续,那些理念远远超出一个低收入的无名小公务员所能给予后人的。


  (摘自印度《孟买商会会刊》,本文是印度著名咨询公司MindTree的首席运营官苏波罗多·巴什在班加罗尔的印度管理学院的演讲。)


  《环球时报》(2005年01月31日第二十二版)

TOP

续 73

父母的护佑



  父亲是军人坚强的严厉,母亲是有原则的韧性的严厉。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在路边一棵大树底下,我看见一个亮晶晶的雪花膏瓶子,绿色的盖子特别精致。我把瓶子捡了回来,用水洗干净,当小玩意收了起来。那个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和玩具,衣服鞋子都是拣哥哥姐姐们不能穿了的,文具也是别人用过的,唯独这个瓶子成了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母亲知道后,严厉地质问我从哪儿来的。

  「捡的。」我怯生生地说。

  母亲二话没说,生气地拽起我边走边说:「那你再捡一个去。走,带我去,在哪儿捡的?」

  母亲突然发怒让我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在街上捡一个瓶子拿着玩,有什么错?当时是学校中午休息时间,刚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能吃饭,还要蒙受这样的拷问和怀疑。

  我委屈地将母亲带到我捡瓶子的那棵大树下面,我在前面走,母亲在后面跟着,我时不时回头看看母亲,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更不清楚母亲为什么非要和这个小瓶子纠缠不休。
  走到树下,我指指地下说:「就在这儿捡的。」


  母亲看了看那棵树,指着树坑严厉地说:「放下!在哪里捡的还放在哪里!」

  我强忍着眼泪,委屈得不行,为什么要放回原处呢?

  我把小瓶子放在树坑里,母亲拉起我就往家走,这回是母亲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看着母亲急匆匆的脚步,我又委屈,又生气,到了家,母亲不让我吃饭,不容分说地扒下我的裤子,给了一顿「胖揍」。

  我大声嚎叫着:「妈呀,真是捡的呀!」

  打了一阵,母亲一屁股坐在板凳上号啕大哭,那哭声撕心裂肺,我被这突然发生的情景惊呆了,无法理解母亲不分青红皂白地痛打,更不能明白母亲打完了我,自己为什么这么伤心地痛哭。见到妈妈哭了,我吓坏了,上去抱住母亲和她一起哭。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瓶子,会闹成这样?过了很久,母亲搂着我,轻轻地对我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人穷不能志短,再喜欢的东西也得自己去挣,就算是捡的也不能要!」

  才上小学的我还不能完全明白这里面的意思,但知道妈妈说的话很重要,重要到必须永远记住。

  父亲母亲严格甚至有些严厉的家教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小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力差,父亲母亲宁可用极致的方式进行教育,也不让我走歪路。

  「捡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的!」这句话成为我人生的警句。它让我从此建立了最牢靠的价值观: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获得。

  我知道父亲母亲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在这样传统得近乎苛刻的价值观中长大。在我人生启蒙的时候,我明白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人生一切所得必须靠自己,侥幸得到的东西再好都要扔掉,因为那根本不属于自己。

  今天想想,这种苛刻的道理一语中的,足够我用一辈子。直到我40岁,父母都不在人世了,他们留给我的感受还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护佑着我。他们给了我一颗人生饱满的种子,只要勤于耕种,一生受用不尽!

  【默想】:本文,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饱含无限怀念的深情,回忆父母的片断。父母是孩子学会如何做人最根本的老师。一声声的教诲、一句句的叮咛,都在扶佑孩子走正路、做有德之人。这样的父母是可敬的。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为人父母者,承担着多么重大的责任!德行的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大根大本,关心教育的父母,千万不可轻忽。对待孩子每一次小小的偏失,都要保持极高的敏感度,善用「慎于始」的功夫,日积月累,您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孩子会感念您一辈子,社会也因有您培育的优秀人材而美好。正可谓是「至善莫如教子」啊!

  本文内容节选自《时刻准备着》作者:朱军

TOP

续 74

孽子



  父母永远的伤痛


  一个看似健全良好的家庭,哺育出的小孩却是个孽障,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被宠逆的童年


  幼年的小明是在云林的祖父母家度过的。由于双亲都是上班族,所以把他交由爷爷奶奶抚养,俗话讲:「公嬷疼大孙,爸妈爱尾仔」,祖父母对小明相当溺爱,什么事都依着他,对于其乱拿别人的东西,想要就拿,不管东西是谁的的之任性行为,从未适时警告纠正,使小明开始养成无丝毫自我约束力、胆大妄为的不良习惯,正应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俚语。

  五岁时,小明回到台北就读幼儿园,父母都是公务人员,有时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小明也就成为「钥匙儿童」。从国小起,他回到家中后一切事情就只能自己来处理,只有电视机陪伴着他。


  长大一点,大约从国小三年级开始,家庭的束缚、父母的管教对他来说几乎等于零,于是放学后他常跟同学到处玩、打电动等,玩野了、玩疯了,他的零用钱已不够花用。小明的父母非常节俭,因此他并不能随心所欲,看到别人的小孩都是跟父母要什么有什么,而他是想买件玩具都很困难,逐渐使小明产生用「特殊手段」来取得想要的东西的念头,而这正是其幼儿时期潜伏的坏习惯之萌发。于是小明开始偷拿父母放在家中的薪水,此时他已开始展露出他的犯罪智能,他懂得了第一天拿父亲的钱,第二天就得拿母亲的,这样才不易被发觉。他的胃口也很大,第一次就敢拿二、三千元,两个礼拜之内竟然偷了父母近两万元的现金。这些偷来的钱,都拿去请同学打电玩,吃喝玩乐挥霍掉了。


  小明在家里的这般劣行,其父母是怎样处置呢?小明在自白中写道:「我的父母在我国小的时候就没有很严格地管教我,我犯同样的错他们都可以一再地原谅我。但对我的课业要求却极为严格……」其实小明的父母并非不知道小明自幼已在阿公家养成了坏习惯,但由于他们深受社会名利观念之熏陶,只知关注子女的外表成就,却不知子女的良好操行与健全人格更重要,因此他们对小明最严重的处罚也只是一顿痛打,他们的管教经常处于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状态,治标未能治本,致使小名的行为处于犯错→收敛→重犯的恶性循环之中,小明的偏差行为与观念也未能得到任何矫正。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杜博生说过:「可能作父母的必须耐心等上好几年,才能教会孩子学会『顺从』这门功课。」又说:「管教小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合理的界限和期望,要求小孩负责之前,要先让他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又是错的,千万不要先斩后奏」、「一个健全的父母,必须具备两大因素——爱和控制,彼此制衡,取其中庸。」小明的父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对此却完全不懂。


  父母片面的追求学业,忽略品德,使小明愈陷愈深。因为父母已有防备,家里的钱偷不到,他便「转移阵地」,向外发展。国小阶段,他以偷拿同学的东西为主,因为小学生的零用钱就那么一、二十元,想偷也没处偷。国中时则发展到无所不偷,大到价值六千元的游戏主机及几千元的CD,小至各种卡带。他发现假日学校的操场上总是挤满了高、国中生,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便趁机偷取他们放在一旁的皮夹,得手了好几十次,而获取的金钱最多有一万三千多元呢!但是,偷钱毕竟还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他的犯罪智能又有了新点子,他发觉可以向同学借钱(有的国中生零用钱还蛮多的),只要厚着脸皮,有借不还比偷的更容易,因此他多次向同学借钱未还。不过有的同学还是会向老师报告,老师转告其父母,父母就得还钱给同学,当然也换来了一顿打骂,但这种打骂对他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至此,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小偷,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贼了,他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已严重偏差了。

  不合格的父母


  小明的爸爸是某大学研究所的硕士、工程师,妈妈是台北县某国中主任,具候任校长资格,是在教育事业卓有成就的女强人。双亲均有这样的高学历,其母还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师大毕业生,但是,他们对小明的教育却完完全全地失败了。


  在小明的眼里,父亲有些木讷,但当他犯错时从不吝于管教,只是因工作关系常不在家,无法全面而持续地教导小明。他说,爸爸不习惯和人沟通,不擅于言词表达,不懂得做心灵方面的沟通,想和他讲话,会觉得不晓得如何开口。郑照顺博士在《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中写道:「沟通时所带给对方的微笑、称赞、关怀均可促进心理上的满足感,并维系情感上的照应及情感上的支持,个体有了情感上的支持,通常会表现着较稳定的情绪及较积极的行为。」父亲对小明教育失败的主因大概就是缺乏这种沟通吧。


  而母亲呢?对他来讲却是一位无法让他了解的「亲人」。大概是小时侯住云林的关系,小明和小姑姑最要好,回台北后还会经常打电话给她,但妈妈却和小姑姑相处不好,知道他打电话后总会打骂他,使得小明自幼就非常讨厌妈妈,他自述道:「我在国中三年里几乎没跟妈妈说过一句话,即使天天见面,也是形同陌路。小时侯我的行为还没有很大的偏差时,母亲就用极端的方式来管教我,会拿早已过去的事情讽刺我,只要有一点小错,就会小题大做,借题发挥,让我饱受语言暴力,让我感觉我好象不是妈妈亲生的。」也许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太大,小明的妈妈回到家里,表面沉静,对管教孩子却极无耐心。杜博生说:「不当使用愤怒为武器来控制孩子——这是在教养小孩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个错误一旦犯上,代价是颇为可观的。」可惜,小明的妈妈在师大修学分时并没上过这一课。


  父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自然也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因此他们对小明的课业极为重视,在国小时就买了许多课外读物、参考书及模拟考卷供其练习,期望子女功课成绩能高人一等。升上国中后,父母变的更加严格。不准他与同学有任何来往,连打个电话都很难,想籍此让他专心学习。父母的紧逼课业,使小明在校是A段班学生,成绩也曾是前几名,但因其品行不佳,又使他的家庭联络簿隔三差五出现负面的评语,成绩也逐渐变成满江红,回到家自然是少不了一顿臭骂。在比较自己的父母和同学父母管教的方式后,小明心中产生一种无名的怨恨,常在想别人父母对孩子都很好,我的父母为什么没有。他在回忆往事时写道,「在国中时期我真的很痛恨父母,他们不准同学到我家里、不准与同学联络、不准有自由的时间去打篮球和逛街,甚至在电话中大骂约我的同学,令我成为同学的笑柄,让我无地自容。明明家庭经济许可,但总是不能让我买些我想要的东西,连零食都不行。」他渐渐学会了对父母的教导阳奉阴违,瞒着父母变本加厉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明的记忆力很好,他还清楚的记得在幼儿园时父母就有过激烈争吵,好象还想闹离婚。父母性情不合,「妈妈总认为爸爸太节俭,生活单调,一下班就待在家里看电视、睡觉,都不理会妈妈。和爸爸吵没有用,和他打又打不过他,所以就把气发泄在我的身上。」「我总觉得父母亲都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的人,在心灵深处其实已经完全忽略了孩子。」杜博生博士认为:「孩子通常需要他们的父母是一个真正有能力来来带领他们的人。小孩子最容易学到的部分,往往是父母自以为掩饰得天衣无缝的部分。如果自己的脾气暴躁和自私自利,便没有办法期望小孩善良。」


  小明的父母自身性格方面的弱点与缺陷,使他们无法对孩子产生楷模作用,是小明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最重要原因。


  【默想】:现在的家庭教育多注重于督促孩子课业的学习,对孩子品格的养成、心灵的需要,做人的教育确实是轻乎了。小明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有着深深的启示。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培养孩子学会做人、端正品行、人格健全正是父母最要用心、着力之处。当然,作父母的在此方面更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正确地引导孩子。


  本文选自《卢老师的辅导日记》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少年犯罪高手」一文(卢奕璁著)


女子不可不读的良箴



  东汉时期的才女班昭,是班彪的女儿、《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妹妹,嫁给扶风曹世叔为妻,人称「曹大家(gū)」。班昭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很有德行,曾多次入宫,被任命为后宫皇后、皇妃们的老师。班昭秉承哥哥未完的遗志,把《汉书》没有写完的部分,补写完成。连当朝的名儒马融,也师从班昭来学习《汉书》。


  班昭曾写过一篇教导女子的名篇《女诫》,流传至今,成为了千秋万世为人妻女者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是女子一生不可不读的良箴。


  我们感受到现代女性教育的迫切需要,特别撷取了古代女子教育思想的精华,与大家共勉。期待天下的女性,在淳厚良善的教育中,找到美满人生的幸福的源泉。

班昭《女诫》纲要


  【卑弱第一】


  1.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塼(zhuān),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塼,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


  2.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3.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


  4.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絜(xié)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


  《女诫》分为七则,以「卑弱第一」开篇,示女性常道。文中说:古代女子生下三天,就让她躺卧在床下,让她摆弄砖瓦,且祭告祖先。卧于床下,是指女子生性卑弱、在人之下。把玩砖瓦,表示女子应当学习家务事,日后能辛勤劳作。祭告祖先,预示着女子将承担祭祀的重责。这三者,是女人的常道,也是礼法的典教。


  如何能做到「卑弱」呢?卑弱是谦卑柔弱,女子要能够谦虚忍让,对一切人事物真诚恭敬。好事先让给别人,自己能谦退在后。所做的善事不向外宣扬,做错了事,不推脱责任。忍辱负重,常常畏惧自己做得不够好。这都是谦卑柔弱、在人之下的性情。


  女子要勤劳,睡得晚起得早(建议晚上十点左右睡觉,早上五点左右起床)。亲自操持料理家务,不怕辛勤劳苦,做事认真且有始有终,这些都是勤劳的表现。


  面容端庄举止娴静,清静自重,不随便戏笑玩闹,这样的性情,则得以祭祀祖宗。祭拜的贡品干净而又整齐,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供桌上,供奉列祖列宗。

  【夫妇第二】


  1.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


  2.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


  《女诫》的第二篇是「夫妇」。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大节,有着至深的阴阳参配之理,通达于天地万物、宇宙万有。夫妇是人伦的大节,所谓「信天地之弘义」,关系重大,影响极其深远。


  丈夫若无德行,则无法引领妻子,妻子如果不贤德,则无法事奉、辅佐丈夫。丈夫引领不了妻子,就失去了威严,妻子辅佐不了丈夫,就失去了道义。所以男子的教育固然重要,女子伦理道德的教育,更是迫切和必需的。

  【敬慎第三】


  1.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彊(qiáng)为贵,女以弱为美。


  2.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尫(wāng)。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3.修身莫若敬,避彊(qiáng)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


  4.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5.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


  「敬慎第三」谈到,阳以刚为德,而阴是以柔为用。男子以刚强为贵,女以柔弱为美。所以谚语说:「生男如狼,犹恐其尫(wāng)(尫:虚弱、懦弱)。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就是这个意思。


  修身莫若「敬」,而避强莫若「顺」,以「敬」来修身,以「顺」来避强,女子的「敬、顺」之道,这是妇人的大礼。那么「敬」是什么呢?「敬」是一种持久不变的谦恭的态度,持久就是要知足,只有知足才能持久。「顺」不是别的,是宽和、宽裕,宽和的要领就在于谦恭、卑下。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夫妇,由于终身都陪伴在身旁,所以天长日久,就难免会有过节,不知不觉中言语越来越激烈,那么骄纵放逸、甚至侮慢轻视丈夫的心态,就会被引发出来。这是不敬,也是不知行为的度,和不知足所引起的。


  有时候,妻子觉得自己有理,所以就据理力争,和先生大吵大闹,所谓「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这不吵还好,越吵就越生气,直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其实为人妻子要懂得谦虚卑下,和以柔制刚的道理。《弟子规》说:「言语忍,忿自泯。」阳刚的人往往不怕恶人,就怕好人。妻子如果能够放下身段,言辞柔软,家庭的和睦才能够长久。所以,抬头解决不了的问题,低头才能解决。妻子要能够和风化雨,妻子要能够海纳百川。


  夫妇长存情义,何尝不幸福安康?夫妇长存恩义,何愁不百年好合呢?

  【妇行第四】


  1.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


  2.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3.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4.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5.盥浣尘秽,服饰鲜絜(xié),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6.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xié)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7.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8.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


  《女诫》的第四篇,是「妇行」。女子有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女子不能缺少的德能。那么妇德是不是要聪明绝顶呢?妇言是不是要伶牙俐齿呢?妇容是不是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呢?妇功是不是要技艺超群呢?答案是否定的。


  娴静贞节,举止很安详,能够谨守节操,有羞耻之心,举止言动都有法度,这就是妇德。


  女子的言语很重要,言辞和内容都要有所选择,要说善言善语,杜绝恶劣粗俗的语言,不说张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之辞。说话应观察因缘和时机,该说的时候才说,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


  妇容的保持,重点在于整齐干净。把污秽肮脏的衣服及时地清洗干净,把衣服晾晒熨烫得整整齐齐。按时刷牙洗脸、洗澡沐浴,使身体保持洁净干爽。着装打扮端庄得体,做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是妇容的标准。


  妇功:专心致志地纺纱织布,不喜欢玩闹戏笑。把饭菜做得美味而健康,以照顾家人、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都是妇功。

  【专心第五】


  1.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


  2.《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


  3.礼义居絜(xié),耳无途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


  4.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陕输,不定貌也。)


  《女诫·专心第五》指出了女子从一而终、只嫁给一个丈夫的道理。丈夫是妻子的「天」,我们生活在人世间,几时离开过天呢?这正如妻子和丈夫永不分离,是同样的道理。

  《女宪》说:「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如果想得到丈夫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赖,妻子莫过于「专心正色」。


  怎样做才能做到「专心正色」呢?守礼守义、纯净纯善,不合于礼的绝对不看也不听。杜绝所有坏乱性情的se 情、暴力的歌舞、戏剧、种种资讯。目光很端正,不要左顾右盼、邪视他人,耳朵绝不听不正当的言语。此外,「出无冶容,入无废饰」,出门不能打扮得很妖艳,在家也不能穿着得太随便。不要和品行不端良的人交朋友,不要沉迷于外面世界的声色与浮华。以上都是「专心正色」的表现。


  如果行为举止很轻浮,目光和神情游移不定。在家就披头散发、坦胸露背,一出门就浓妆艳抹,举止很做作。说不应该说的话,看不应该看的事。这就是不能「专心正色」。


  做到专心正色,避免邪思邪行,才得以防止婚姻陷入困境,才得以幸福美满,夫妇相伴相随直到地久天长。

  【曲从第六】


  1.舅姑之心,岂当可失哉?


  2.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

  3.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一则「千古之谜」,非常地微妙。那么破解此谜的秘诀,又是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丈夫纵使深爱妻子,然而公公婆婆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这在道义上,是对夫妻关系的深重的伤害。所以媳妇不能失去公婆的心,媳妇一定要努力得到公婆真心的疼爱。

  那么究竟要怎样做才好呢?答案就在于「曲从」。「曲」是谦卑忍辱,委曲求全,以及委婉地劝谏,「从」则是顺从。公公婆婆所说的是合理的、是正确的,固然应当要顺从。公公婆婆所说的不合情理,为人媳妇还是要顺从。这里所长养的是女子的德,是敬长之德,也是忍辱之德。所谓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千万不能在这里争辩是非,争着一口气。

  然而,顺从中还有一个「义」在,有一个是非的原则在。顺从是一种谦恭卑下的态度,但当长辈所行的是不义的时候,晚辈就要如《弟子规》所说的那样,所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事后能够委婉地劝谏,在公婆高兴的时候劝谏,甚至声泪俱下地劝谏。

  【和叔妹第七】


  1.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


  2.我臧否(pǐ)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


  3.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


  4.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


  5.《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


  6.夫嫂妹者,体敌而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

  7.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
  妻子能得到丈夫的敬爱,源自于公婆对她的疼爱。而公婆疼爱媳妇,源自于哥哥姐姐、小叔小姑对媳妇的喜爱,因此一定要和亲族和睦相处。俗话说,「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这是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臭,气味)如兰。」这都在说明了——和为贵。


  丈夫的兄嫂弟妹,虽然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有深厚的亲缘和情义在,是为妇者所敬重或疼爱的亲人。谦虚柔顺的好女子,必定能够和婆家的亲人和睦相处。


  而「和」的要领莫过于「谦顺」,谦卑的态度与柔顺的性情。谦虚是德行的要领,柔顺是女子的德行。如此,就能和睦亲族、和风晓畅了。


  结语:《女诫》七篇被誉为是「不朽之名言」,在中国历史的漫漫岁月里影响深远。言者谆谆,时至今日,深体班昭著文的良苦用心,这真是她留给后世女子,发自内心最真切的良言。


  女性的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也影响着国运的昌隆与世界的和平。深愿此文能唤醒人们对女性教育的认知与良知,从而得以昌明世道,共创太平。


  注:黑体字部分为原文,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其余部分由本网编辑撰写。

2006-8-25


让孩子从小做事吗?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现代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生活写真。父母和祖辈本出于对他们的怜爱,却养成了孩子们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其长远的后效应如何,往往是年轻的父母们所未曾预料的。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以下资料:


  1.从社会学角度看: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学者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两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的个体成长也需要劳动和制作。因为劳动和制作需要动手,手上大量的神经束通向大脑,促进脑神经元的发育和完善;还因为劳动和制作,肯定伴随思维和想象,必然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自古以来都把「心灵」和「手巧」连在一起,相互促进。


  3.中国的古训:《弟子规》的开篇就强调孩子的教育方针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一个四体不劳的孩子很难想像能真正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和同学。又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可叹的是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大多数都在不知不觉地长浮华。


  《论语》中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闲居不善」的训诫;印光大师也有谆谆的教诲:「富贵人子弟,多多一事不做。一旦遇祸乱,则必至无以自立。今全去用人,亲自操作,一则习劳,而能和血脉;二则少闲,而消诸妄念。实为爱儿女之根本办法。」

  4.社会心理学家的调查结果:亲子之间的纠纷,大多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着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一旦父母失去了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类人很少去尽起码的孝道。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作家务,给不给他机会承担一些事务真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这些应该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必要手段和培养自立利人意识和能力的良方。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具体实施呢?下面就介绍几个例子供关爱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参考:


  1.给孩子服务家庭的机会:固定分配给他们倒垃圾、扫地、拖地、洗碗、洗袜子等家务,在向父母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理家的辛劳;在劳作中他们掌握了做事的程序、做好的要领,这种能力可以在各种场合互相迁移。劳作过程的描述和体会不也是很好的作文题材吗?

  2.让孩子出去取报纸、周末买早餐、持卡缴水电、电话费、给邻居送物品等。锻炼孩子与他人和谐交往、周全处事的能力。笔者的朋友一次非常感动地告诉我,一日丈夫出差,她自己发烧卧床休息,又赶上电表卡上的字用光了,家里停了电……她读三年级的儿子放学回来后,不仅持卡去银行买电,还带回挂面给妈妈做晚饭,并向爸爸电话汇报家里的情况。她感叹地说,关键时刻孩子真能承事啊。其实这一切也都离不开父母日常的点滴培养。

  3.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在她的书中对此也有很具体、精彩的描述:

  「婷儿3岁起,就开始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务,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有时候我们没有时间排队,也是由她上前去向服务人员和排在前面的人说明情况,请求得到优先照顾。这些事,婷儿每次都办得很成功。为了不让婷儿产生道德观上的混乱,我事先已经教过婷儿:“用欺骗或耍赖的办法插队,是令人讨厌的自私行为。如果排队确实有困难,应该正大光明地请求帮助,只要你说得清楚需要帮助的理由,人们一般都会让你优先的,因为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好习惯。但是如果你说不清楚,那我们就只好不办这件事了。”婷儿十分清楚“加塞儿”和“请求优先”的区别,每次得到照顾,都忘不了真心诚意地向那些好心人连声道谢。


  我让婷儿从小多做事,并不是因为需要她分担家务。我这样做的唯一理由是:多动手、多办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具有其它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做家务也是孩子拓展知识面的好机会,比如说,我教婷儿洗袜子时,就谈论肥皂和洗衣粉的去污原理;婷儿协助我做菜时,就谈论糖或盐的溶解、浓度,味道和味蕾的关系等等。我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对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不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办事能力,是一件后患无穷的事。」


  关爱和体贴父母,可能始于给父母倒一杯水,


  孝敬老人,也许就从帮他们倒垃圾开始,


  培养井井有条的好习惯,或许就源于整理自己的书架,


  初涉帮助邻朋,可能就从给他们代领报纸、牛奶开始……


  这一点一滴的德智双益的生活教育,是成就孩子良好品行的沃土。年轻的父母们善教善育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幸福愉快的事情啊!


参考书籍:《弟子规》《印光大师文钞》《哈佛女孩刘亦婷》刘卫华、张欣武著

TOP

续 75

谁扼杀了赤子之心


贤明的家长们,务请留心细看,这将会改变您孩子的一生!



罗晓南博士/世新大学



  他们在电子文化下成长,他们过早介入成人世界的败德丧行,他们丧失了培养「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目前这些震骇人心的青少年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最近几年新新人类中频频传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犯罪事件,其中最令人忧心与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纪就会有如此沉重的烦恼恶习?他们多未成年,但犯罪之残暴程度不输成人,且往往毫无悔意。

  对于此一现象,学者专家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升学主义、缺乏人文教育、社会风气败坏、缺乏道德感、罪恶感,....等。然则有一项笔者认为重要的因素并未被提及:新新人类都是在电视、电子媒体资讯侵染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童年」,过早地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们身心发展还无法负荷的成人游戏。

  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子媒体(尤其是电视)发展之前,儿童之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电视、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至少是「虚拟」式的)介入了成人间的互动,使儿童可以轻易地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览其表面行为的「后台」。在过去印刷媒体挂帅的时代,由于阅读印刷文字需要读写能力,所以这部分的社会世界或「后台」,对儿童而言是隐藏的、较不易接触到的,儿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师长)有能力自我节制,他们比较能明辨是非。这种信念,学者们认为,有助儿童发展其健全的自我观念,并因而培养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现在的电视、电子媒体则使儿童和成人无区隔地暴露在同一社会情境中,儿童可以从电视、电脑中学到的不仅是补充了家庭、学校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包括了许多「反面教材」(如一时的「善有恶报」「恶却有善报」、及大人们的「伪善」与无能),进而颠覆学校和父母在儿童早期社会化中的权威角色,最终则促成了「成人与儿童区隔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

  对于这种「早熟儿童」或「小大人」的现象,许多家长、学校往往视之为是孩子智力开发,或独立自主的表征,予以鼓励甚且揠苗助长,但孩童过早丧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机心」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适应成人社会的准备阶段,在其中,道德观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有助所谓「修道院效应」,而使吾人社会之人性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对成人世界不良资讯的隐去,给孩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过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不健康而且危险的。即或不得已也是以一种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例如童话中的「坏人」)来展现,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稳固的道德观,这时,他们才得以以一种有「自制力」的方式进入成人世界。

  而今天,在电脑、电子文化下成长的新新人类,当他们的「童年」心消逝或缩水后,他们也逐渐丧失了培养其自制力、「是非心」的阶段,在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烦恼、挫折和困惑后,遂不免采取了某些极端、脱轨的行为,就此而言,我们的社会目前所面临的这些震骇人心的青少年事件或恐还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尤其是电脑网络的发展,当前青少年之道德成长受到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载体干扰的这种处境,可谓更形恶化。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究竟如何对应呢?加速相关之信息立法,以减少青少年暴露在不当信息内容前之机会,自然是当务之急;而加强亲子之互动,改善日异疏离之师生关系,以重建家庭及学校在儿童学习规范过程中之主导角色,亦不在话下;至于媒体自律以及成人世界之自清自律,亦殆无可避免。

  然则,在隔离、减少外在污染源的同时,任何有助儿童之自我「修行和陶成」,以增加其自身抗力的相关办法,亦不应忽略。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传统中对儿童之「童蒙养正」的教育:它主张童子在理解力尚弱,仰赖父母师长权威尚多,但记忆力强而涉世未深、心性纯正之际,宜鼓励他们多多读诵圣贤经典,在其反复背诵中,不知不觉地将圣贤们光明正大之智能思想「内化」为其自身行事之准则。这种对儿童心性之潜移默化的办法,在中国行之千年而效验显著,惟因近百年来西式教育之提倡,才逐渐式微、废弃,然则,由于它显然在对治当前,棘手问题方面似乎特别应机,又能顺应国情且一向行之有效,因而值得吾人重新予以高度正视,对于关心我们下一代之教育问题的有心人士而言,切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误以为只是「死啃」、「填鸭」,而忽略这种可以深入吾人潜意识的直觉智能,对儿童心性涵养的潜移默化之功。


一九九九年桂月吴重德敬识


温良的训诫



——《温氏母训》



  《温氏母训》一文,是明朝末年的贤者温璜先生,记录他的母亲陆氏的教诲,编订而成的。内容包括祖业的守成、家道的维系、女德的训言、子女的教育等等。《温氏母训》来源于温母贞良的节操,与人生深厚的阅历,富含了修身齐家的深远智慧。

  【家道的守成】

  曾祖母曾经告诫你的祖父说:人即使贫穷饥寒,也切记不能轻易地抛弃祖宗的根基与产业。祖业一旦失去,就会有落叶不得归根的痛苦。我们宁肯少吃一顿饭,来守这一尺一寸的土地。

  她曾经以手摸着锅盖,不让儿女晚辈分家和另起炉灶。而今各家的祖业都有变卖或转让的,唯独我们家安然无恙。能到今天这样,哪里是件容易的事啊!切记切记。

  人有父母妻子儿女,如同身体有眼耳鼻舌,都是生来就具有的,怎么能不一一照顾和料理呢?只为了世俗之物,把人的精神与意志,全都交给了生计与家产,这就叫做「家」人,不叫做读书人。

  家庭中的礼数,贵在简易而安闲,不求繁琐而费力。富贵一层,就繁琐一层,繁琐一层,就疏远一层。

  穷人不肯祭祀,不肯参与婚庆吊唁的活动,这是穷到不知回头的地步。祭祀断绝,是和祖宗不相往来,婚庆吊唁断绝,是和亲友不相往来。这样的人就称之为「独夫」,上天是不会保佑他的。


  【亲贤与立志】

  世人眼赤赤,只看得见黄铜白铁,受了人半斗米一串钱,就声声喊大恩德。至于一乡一族当中,有大宰官当风顶浪的,有学识宏博、雄才大略,足以开启人的胆略智慧的。有年事已高的长辈,仙风道骨、诚心恳切的,晚辈后生,学习他的孝顺友爱、老成厚道,终身都受用无穷。这样的大利大益之处,却埋没而不被提起,殊不知这样的人,才是阴德深厚的人。

  当家的,把祖宗要紧而没完成的事,补一两件。当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没做到的事,干一两件,这才是男子的作为。高官厚禄,不算是作为。

  贫穷的人未谈发迹,要先求自立。常见几个人在座,偶尔丢失了物品,必定指责是穷人所偷的。几个人在座,群起而捉弄人,必定拿穷人当话柄。人若不能自立,这些光景,受也要你受,不受也要你受。

  问世间什么是最乐的?温母说:「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欠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这是最难得的。不受饥饿寒冷的穷人,学习孝顺友爱的秀才,通晓文辞义理的商人,懂庄稼的公子,老面孔的宰官(没有官架子),这尤其是难得。」

  【儿女的教育:教子】

  儿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人说,棒头出孝子。人们不知道这其实是说,是铜,就打造成铜器,是铁,就打造成铁器。若是想把驴头打成马面,有这个理吗?

  穷秀才处罚下人,动用鞭棍,就已是到了极处了。然而偶尔一用还知道警惕,常常用往往就不当回事。教儿子也是如此。

  闭门教子,不只是前程远大,避免遇到品性不端良的人,更是最得力的地方。

  有人问,晋朝陶侃先生的母亲高明在什么地方?我说:剪掉自己的头发,以卖钱来备饭招待客人,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温母说:不是这样的,我看陶侃搬运瓷瓮以习劳,这才知道他的母亲平日教子有方。

  (编者注:)陶侃,晋朝浔阳人,字士行,历任荆州刺史、长沙郡公等职,主管八州军队。他带兵果敢坚毅,善于决断。在广州时,为了励志与习劳,曾经在早晨把上百口瓷瓮搬到斋房之外,晚上又搬回房内。竹子木屑都存起来备用。陶侃常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珍惜每一寸的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一分的光阴。

  他的母亲湛氏,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妻良母。陶家很贫寒,湛氏把纺织所得的钱,全都用来补贴家用。她教导儿子要结交比自己好的朋友,以增长学问和器量。家里虽然贫苦,但只要来了客人,她都很殷勤地招待他们,没有一丝毫厌倦。

  有一天下了大雪,孝廉范(kuí)逵到陶家投宿。陶母就撤掉自己床上的新草席,用席子的草去喂客人的马。又悄悄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来备饭招待客人。范逵得知这件事之后,感叹地说:若不是这样的母亲,哪里生养得出像陶侃这样的儿子啊!


  【儿女的教育:教女】

  妇人不熟悉烹饪,不进厨房,就不能够治家。妇人在外广泛交游、联社集会,就无法齐家。


  【俭德传家与居家理财】

  居家度日,千万不要贪图富贵,俗语「从容」二字,就说得好。富贵是没有底极的,如果是家财万贯,但用度很浪费,那也必然会有窘迫的时候。如果八口的人家,勤奋节俭,能存上够十口人用的钱粮,六口的人家,勤奋节俭,能存上够八口人使用的钱粮,这就有了二分的剩余。这是何等的宽绰,何等的康泰啊!

  懒于记账也是一种毛病,用人借此来钻空子,子孙因此而相互猜疑,成为嫌隙,这都是从此而引发出来的。凡是和人有田产钱财的交涉的,一定要当下就做个了结。若是拖延下去,反而会无端生事。

  父子、主仆之间,最忌讳在小地方斤斤计较,以繁琐细碎来相互对待,真是面目可憎啊。居家之人,高低有一条活路就好。


  【施贫活族之义】

  世间看淡钱财、喜好施舍的人,每每遇到至亲的骨肉,反而多吝啬,不欢喜给予,这其中的原因有二。

  他人蒙受恩惠,即使是一丝一粒,都会连声道谢。而至亲的人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不能忍受的原因之一。他人两次三次,就很难再张口了,而亲属家人,上门求助成了习惯性的常例,这是不能忍受的原因之二。

  亲属到这里来,正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是亲兄弟,而父母都在堂上,或是小叔侄子,而公婆都还健在,这一团情分,是连利斧都难以割断的。

  如果稍有提防他干涉,杜绝他借钱的念头,他就将牢牢拴上门户,狠心说出绝情的话,把天生的一副悲悯恳切的心肠,都潜藏殆尽,怎么可以坐视不管呢?这就比路人、仇敌还要严重,怎能如此呢?你一定要牢记我的话啊。

  亲戚朋友之间的应酬周旋,能依照自身的力量,随缘应对就好。贫穷的亲属,就放他得上一两点的便宜,才能避免无端的诽谤和谗言。


  【交友与存心】

  你和朋友结交,只取他的长处,不要计较他的短处。如遇到刚正直爽的人,要耐受得住他暴戾猛烈的习气。遇到出众而不同凡俗的人,要耐受得住他失意惆怅的心气。遇到质朴厚道的人,须耐受得住他呆滞沉闷的性气。遇到豁达大度的人,须耐受得住他轻率浮华的习气。这不只是求得益处不拘方便,也是保全交情的方法。

  同堂同屋同窗多年的人,情谊很深长,其中少不了一些败类。是非自然会有公论,在我而言则应当存心厚道。

  世人多被「心肠好」三个字害了。假如你起个念头想要做个好儿子,则须在外面实实在在有一番孝顺的行为。你起个念头想做个好秀才,则须在外面着实有一番勤苦求学的表现。心肠是无影无形的,有什么凭据啊?举凡说「心肠好」的,都是设法逃避的样子。

  凡是人气盛的时候,切记不要说:我性格就是这样,我今天一定要这样。如此直接莽莽撞撞地做下去,终究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人在大忿大怒之后,睡过一个晚上,还要好好地反省思量。


  【寡居之人的行持:远嫌避祸】

  年轻的寡妇,不必劝她守寡,不必强迫她改嫁,有直接的观察法。只要看到她睡得晚起得早,不懒惰,勤勤勉勉,忙忙碌碌,没有一时闲着,这必定是守志不改嫁的人。身子勤意念就专,贫了也不知愁,富了也不知乐,这便是铁石手段。若是有半点偷闲,要想守寡到老就难了。我有相法的要诀,那就是:「寡妇勤,一字经。」

  身为寡妇,即使是和亲兄弟亲侄子,也只能在厅堂谈事,不得单独秘密会见。家里有用人,晚上往来要点明灯。

  寡妇不禁止男性子弟出入房间,会无故受到诽谤。妇人浓妆艳抹,打扮过度,会无故受到诽谤。妇人屡屡出门烧香看戏,会无故地受到诽谤。严厉苛刻对待用人,看不起乡里的人,会无故地受到诽谤。

  受诽谤这件事,有必要辩解的,有必定不可辩解的。如果是关系到田产钱财的,越拖就越难解决,这是有必要辩解的。如果是有关男女关系的,静而不理会它,就自然会消除,这是必定不可辩解的。如果是和口舌是非有关的,时间日久自然会明白,这是不必辩解的。

  寡妇不要轻易接受人的恩惠,儿子愚钝,我想报答却报不成,儿子贤孝,人盼望你报答而报不完。我生平不受别人的恩惠,虽然两手拮据,但柴米油盐都不缺。其余的就是有也忍着过,没也忍着过。

  没有后代的寡妇,应当决然依靠嫡系的亲侄子生活为好,即使是老了病了,也终究不依托其他人。

  中年丧偶是一件很不幸的事,然而丧偶的事小,若是再婚那才费心呢。前边子女先将古往今来许多后母的恶事放在心中,这边父母在用人的挑唆下,又自立马头出来。两边的闲杂之人,观察动向,是非的言语弄去搬来。外边无关的人,听了一句两句,不肯信好,只肯信坏。真是连清官都判断不开,不幸的苦处全都在这里。

  那么究竟如何是好呢?只要一家之主能够善于用心,考虑问题详尽周到,并且处事立身行为端正,这样就好。

  家里有前妻后妻的,不论有什么是非对错,一律都以堵上耳朵、闭上嘴巴为高,如果义气用事,则不免自讨苦吃。


  【缅怀祖德】

  你的祖父起初很贫穷,他曾经向朱姓的人借了二十金的钱,来卖米糊口。过了一年,朱姓人生了重病,他是两槐公的用人,所以不敢把这笔私债让他的主人知道,旁人私下都侥幸地以为,这笔钱可以不用还了。

  当时祖父正客居在姑熟那里,偶然间得知了朱家的消息,就连夜赶了回来。他没有先回自己的家,而是直接拿着欠下的成本与利息,到朱家去了。

  朱姓的人此时已经无法开口说话,祖父缓缓地取出银两,对他说:先前我欠下的全都一一奉上,请您过目收下。想不到朱姓人奋力地撑起身来,说道:「想不到这世上,还有像您这样的忠信的人!我的双眼就要闭上了,愿你代代都出孝子贤孙。」说完后就断了气。

  祖父于是流着泪向他告别,才回到了自己的家。家人在追问之下,才知道他已经把所欠的钱,都送还了。有人说他实在是太愚笨了,祖父说:我是愚笨,我之所以不先回到家里来,就是怕被你们这些人迷惑了。

  这样的盛德,怎能不铭记在心呢?


  【结语:撼动人心的良言】

  《温氏母训》序文中称:「末述先训,乃母夫人陆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贤母之造就不虚也。」可见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本文的编者温璜先生,字于石,乌程人,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职于徽州。他在清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坚守不屈,最后全家从容就义,以忠义节烈的志节,而为世人所追念。

  《四库全书》和陈弘谋先生的《五种遗规·教女遗规》中,都收录了《温氏母训》。《四库全书》提要对温氏的家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知其家庭之间,素以名教相砥砺,故皆能临难从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陈弘谋先生在《教女遗规》的按语中说:温母的家训,虽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对于立身处事的要点、理家应对的方法,简要完备而又恳切周到,字字都是从阅历当中而来,所以能耐人寻思,发人深省。

  弘谋先生敬录温母的家训,使得作女子的人,知道为人妻子媳妇、为人母亲,相夫教子,责任十分地深远重大。必然像温母这样深明大义,通达人情世故,才算是尽了妇道。切勿以为只是烧柴煮饭而已。

  注:全文译自陈宏谋先生《教女遗规》,后经翻译、分类整理而成。

TOP

续 76

文言文的可贵



  现代中国的家长非常的重视孩子的英文学习。有的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接触,从字母到简单对话,通过不厌其烦地重复背诵而慢慢熟悉起来。英文,在当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交流工具。家长如此重视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还有一种承传智慧、文化的语言工具却被忽视了。她就是「文言文」!


  中国古圣先贤,对我们后世的人,真正是照顾得无比周到,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所没有的。中国人的智慧是世界第一。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言文,才能把几千年前他们的智慧、才艺、累积的经验、成果,传递给我们。文言文是智慧与文化承传的工具,因而决定不能放弃!如果有人教你放弃文言文,你听信了他的话,就是上了大当,这等于是放弃了几千年祖宗留给你的遗产,那是无尽的智慧宝藏。


  我们中国祖先知道语言是会随着时代变迁的,所以语言跟文字如果一致,经过几百年语言变了,从前人写的东西,你一定看不懂。西方人就没有文言文这样的工具。像欧洲,拉丁文是他们古老的文字,还有印度的梵文,现代人几乎无人能看懂,只有一些极少数的考古学家、专家,才能理解一部份,而且并不能完全理解。经过时代的变迁,语、文同步所产生的弊端已显露无遗。


  中国老祖宗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把语跟文分开,言语不管你怎么变化,文则不变,通晓文言文的人念《四书》,就像跟孔夫子面对面谈天一样,就如同跟他书信往来一样,他的意思,完全能够理解,这就是因为“文”不变。中国历史文化,如果还想延续到千年万世,就必须要保留、普及文言文。


  全世界唯独中国有这么巧妙的工具,把思想经验保存下来,传给后世。中国古圣先贤怎能不令世人赞叹和佩服?从文言文这个工具的发明和延用看,我们的祖先真是对得起后世子孙,但后世子孙如果不念文言文,便是断送了老祖宗承传了几千年的、高度智慧的灿烂文化。

  文言文现代人看起来好像很难,其实比学英文容易多了,为什么感觉困难呢?难在不肯学啊!如果我们能够通晓文言文,文字这一关的障碍没有了,就有能力、有资格接受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世界上最丰富的遗产。


  其实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熟读与背诵而已(学好英文也是如此),尤其年纪越小越容易栽培,这个工具要是拿到了,就掌握了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几千年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累积,都提供你作参考了,这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作为中国人,不会使用则太可惜了。
  学文言文从哪里学哪?要从背古文下手,举例来说,如能背诵五十篇《古文观止》,就有能力阅读古文,如果能背诵一百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文言文是简要详明的文字,人的言语修养经由文言文的学习可以获得很好的提高。真正有见地的父母,要是能教导、勉励儿女熟读文言文,能用两三年的时间督促他们,虽然孩子们现在感到辛苦,将来会一辈子感激父母,感激不尽啊!


  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过一件事:“我九、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止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在他的自传中又写道:他在中学阶段念书时,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中。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国际的肯定。但是,说来奇怪的是,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杨振宁博士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怀疑O.La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类似杨振宁先生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是文言文传递的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经验所蕴含的潜在力量!其重大的社会意义还不仅仅于此。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的学习,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


  欲想在子女教育中加强童蒙养正和文言文的学习,请参看我们读经教室栏目中的「如何教导儿童读经(语音版)」「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文字版)」


勿让「压岁钱」成为孩子贪婪的起源



  过年的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小孩了,因为可以得到许多的压岁钱!


  记得小时候,虽然也很喜欢过年,但从没有像其他小朋友得到压岁钱欣喜,因为从小,父亲就不发压岁钱给我们八个小孩。稍大之后,看别人家的小孩都有压岁钱,而咱家就是没有,非常奇怪,于是就向父亲请示,为什么我们家小孩都没有压岁钱?父亲很严谨,说道:「给小孩压岁钱不是善良的风俗,因为小孩拿了流弊很大,而大人为了包给小孩红包,互相包来包去,既麻烦也很不好处理,包多包少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接着父亲又说:「我们家的习俗,就只包给长辈,晚辈一律不给」。长大之后,有包压岁钱的能力时,恪遵父亲的教诲,的确从未有任何的麻烦,尤其我们家族庞大,确实省去了许多令大人头疼的事──「包红包」。

  虽然,当时也有些失望,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确实也察觉到了给孩子压岁钱,实在不得不防范其流弊。而在教学上,的确有许多小孩就因为在过年期间,父母不留意压岁钱的「去处」,因而造成孩子开始喜爱「金钱」,尤其从没有自己身怀「巨款」逛街买过东西过的小孩,那种新鲜、自主的可以尽情购物的快乐,很快就令人着迷,如果父母稍不留意这段时间孩子用钱的「变化」,那真是危险极了。

  而一般父母也深知压岁钱是一笔可以好好运用于注册上的费用,但,不管是否可以变成注册费或成了自己的零用金,或缴库归公或存入自己的猪宝宝,但,向来这压岁钱就是小孩最欢喜得到的。如果父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就会好好处理,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小孩偷偷「污了」几包,恐怕也不容易察觉。在教学的经验中,许多小孩有偷窃的行为,都缘起于过年的那段时间有了机会「大大的挥霍」。故,一旦没钱了,就不免起了贪婪之性,而陷入了不能自拔。因此,慎于始实在太重要了。

  尽管,压岁钱流传深远,是民间风俗习惯,在过去农业社会,小孩即使身上有钱也不会作怪,但现在社会到处充满诱huo,年幼无知的小孩、青少年,那堪禁得起迷惑。因此,在过年的时候作为父母长辈的,在给小孩「压岁钱」的刹那,希望我们能多为孩子着想,并且也要教育孩子懂得珍惜,才不至于让这「压岁钱」成为孩子贪婪的祸端。

谢母警口过



  谢贺与客人议论别人的长短,他的母亲在屏风后听到了,非常生气。客人走后,责打儿子一百竹鞭。有人劝她说:「世上褒贬人,也是常情,何必惩罚得这么重呀?」母亲说:“孔子爱护他哥哥的女儿,一定要选择「三复白圭」(注),谨慎言语的的读书人南容才许嫁,如今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此妄议别人的好坏,难道是保身之道吗?」因此哭泣不肯吃饭,谢贺害怕了,从此痛改前非,最终成为名儒。


  【评】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克制它不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言语说出后就覆水难收了。可能夫妻为某一句伤人的话,就家庭离体;两个好友因某一句不慎的话语而反目。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贺若弼的父亲贺敦,被宇文护所害,临刑前,他叫儿子到面前,对他说:「我是因为这个舌头多话而死的,你不可不思考这个问题呀!」说罢,用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出血,警诫儿子谨慎口舌。


  世上的父母爱儿女,往往有超过爱自身的人,但都比不上谢贺的母亲有先见之明吧!


  (注) 「三复白圭」是指南容一天三次重复此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抑》,意思是说,白玉之圭有了斑点,还可以磨掉;话要是讲错了,就不可收拾。
  


本文节选自《德育古鉴》

TOP

续 77

一封信的嫁妆


记者 李岚文  首席记者 闫化庄图



  拥有七八百万元资产的私企老板,在女儿出嫁时分文未送,只陪嫁了一封教女儿婚后如何孝敬公婆、如何照顾弟妹、如何帮助亲友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此事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奇事嫁妆只有一封信

  今年1月5日上午,在登封市北环路与沿河路交叉口北侧一个小区里,正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在司仪的主持下,年轻貌美的新娘杨晓曼和英俊潇洒的新郎郑辉,依次向父母、叔叔、婶婶、舅舅等长辈行礼。随后,主持人让人抱来一只不锈钢小箱子:「各位请看,这个箱子里装着晓曼姑娘父母赠送的所有嫁妆。」

  「是存折吧?」「肯定是一箱百元大钞。」「应该是一箱珠宝首饰。」参加婚礼的300多名亲朋纷纷猜测。他们认为,按晓曼家的经济条件,父母陪嫁个百八十万元不算什么。

  箱子打开后,主持人从里面拿出一个大红礼包,拆开礼包,是一封《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主持人把信交给从当地电台请来的一位播音员。在女播音员的动情朗读中,参加婚礼者渐渐红了眼圈,新娘则泪流满面。

  《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中写道:

  女儿晓曼、贤婿郑辉:

  今天是你们成家的大好日子,首先祝福你们新婚愉快,白头偕老。

  晓曼,爸妈听到你要结婚的喜讯,很为你感到高兴。

  …………

  「百善孝为先」。孩子,过门后要孝敬公公婆婆,凡事要多谦让多为别人考虑,处处与人为善,与亲朋好友和睦相处……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对弟弟妹妹们提出的一切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办。你们要以父母对你们的胸怀去对待咱们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即使他们做错了什么,也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学会原谅,学会包容。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做好人,做善人。不图你们成名,只图你们成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有用之才!

  晓曼,从今天起,你在爸妈心中已成了大人。按常理,爸妈应该为你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但爸妈没有为你准备。爸妈只为你准备了一封发自肺腑的公开信作为你的陪嫁。我想我的女儿及女婿一定会理解爸妈的良苦用心。

  再次祝福你们幸福快乐每一天!

  目的激励女儿和女婿

  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在登封阳城工业区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见到了杨晓曼的父亲。

  提起给女儿女婿写「公开信」的事,杨先生说,他这么做不为别的,只是想激励女儿女婿成为有用之才。

  据介绍,杨先生今年五十出头,在家中排行老七。1980年,他身上穿着带有三四个补丁的「礼服」,拿着父母给的5元钱办了简单的婚礼。正是那场「寒酸」的婚礼,激发了他创业的斗志。他从轧面条、做蛋糕等小生意起步,后来办起了自己的企业。26年的时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积攒了七八百万元的资产。但他不希望女儿女婿因拥有大量财富而丧失斗志,成为只会享受的寄生虫。他希望女儿女婿凭自己的实力,将来能够超越他。

  杨先生说,去年11月中旬,女儿婚期刚定下来的时候,他就打起了腹稿。苦想了一个多月后,去年12月27日那天,他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将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用了一天时间,写出了这封公开信。

  杨先生的《致女儿女婿的公开信》在女儿婚礼上宣读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争相复印这封信,一些家长甚至把这封信当成了教育子女的「法宝」。昨天上午记者在登封市北环路采访时,看到路边的宣传栏上也贴着这封公开信。

  反应亲人朋友皆感动

  在杨晓曼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被称为「传家宝」的不锈钢箱子。据说当初为了买这个箱子,晓曼的父亲跑了30多家箱包店。杨晓曼一说话脸就红。她说,父母共育有子女三人,她是老大。结婚前,父亲曾说过要送她一份特殊的嫁妆,她猜过多次,都没有猜中。公开信在婚礼上宣读后,她哭得一塌糊涂。平时父亲很少与她说心里话,但在听了公开信后,她彻底理解了什么叫父爱。「我和丈夫都是公务员,有固定收入,凭自己的双手,完全可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晓曼的母亲说,公开信对女儿触动很大。女婿郑辉的父亲也是一名私企老板,晓曼结婚时,郑辉的父亲送来一辆宝马轿车,但晓曼坚持不要。

  郑辉对岳父送来一封公开信作为女儿的陪嫁也非常赞成,他对记者说:「信读完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被感动了。他们都夸俺岳父岳母明理,很多人说俺岳父有文采,我当时很自豪!这封信将鼓励我和妻子去努力创业,是爱的动力。」

  登封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私企老板嫁女儿不送金银珠宝,只送一封教导女儿女婿如何做人的信,这是婚事新办的新风尚,充分体现了私企经营者的现代文明意识。


—本文摘自新华网


  编后语: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拥有数百万资产的父亲,用他的血汗历程,体会出做人的道理,体会出人生真正幸福的源泉不是家财,而是善财――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的道理,能守护全家族的未来,能利益孩子长长久久的人生,难道不比金子更珍贵?最大的福田就是这一片孝敬的心地啊!


孝弟传家根本


诗书经世文章


此处见图1



子之才德孰重



  杨士奇,是四朝元老。他的儿子杨稷,仗势行恶。杨士奇很溺爱儿子,并不知道他的劣迹。有人将实情相告,他以为是别人的诬陷而怀疑人家;有人阿谀奉承说他儿子好话的,他则认为这是真实情况而高兴。因此杨稷更加放肆,造恶日甚,以致惊动了朝廷,将杨稷捉拿归案交司法处治。皇上特下旨安慰杨士奇说:「你的儿子既违背家教,触犯国法,朕不敢偏袒,你根据规定自己处理。」杨士奇感激涕零,于是按法律判其子死罪处斩。


  【评】姚若侯说:「嗟呼!杨公,聪明周密之人,杨稷能使他溺爱而不自知,可见其子的才能必定大有过人之处。凡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不幸而出了没出息的子弟,征歌买妓,纵酒挥霍,他造成的祸害只是败了他一家。而尤其不幸的是子弟有才能,其智谋心术足以勾结官府,其豪华足以召请宾客,其财富的聚敛足以增大购置田产。而且专门收养奸猾的人作爪牙,欺凌掠夺百姓。他的父兄依靠他为家庭的支柱;同辈人则生羡慕,说他有才能。不知一旦大祸临头,则斩杀其身而殃及亲人!如果将其才能转变为善,则是国家的贤才,家庭的麟凤呀!」许氏家训则说:「生儿子聪明有才能,实可担忧,不要高兴,应当预先严加防范,熏陶其谦恭忠厚的气质,绝对禁止与那些华而不实、荒唐怪诞、傲慢无礼的人交往相处,才可能成为有远大志向的人。」陈几亭说:「世代昌盛的人家,子弟大多淳朴老实,要是忽然出了一个刁钻机巧、沾沾自喜的人,此家的衰败就开始了!」此话有道理呀!
  

本文节选自《德育古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