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黄家章《人事成败与<菜根谭>》

续 12






                                               读无字书   弹无弦琴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
   在《菜根谭》近四百则的语录中,其中不乏一些不易理解且富于人生哲理的语句,它们很耐人寻味。论及读无字书和弹无弦琴的此则,就是其中的突出者。
  提到书,人们就会想到黑字印在白纸上的有字书,或是历史上的汉简竹帛。提到无字书,则难免会有人感到困惑:书还有无字的吗?真的存在无字书吗?
  唐僧与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经,首先得到的就是“无字真经”——无一字一句印录的白纸书——此乃《西游记》所描述的一段故事。就此故事可以看到,从狭义来看,无字书指的是不著录一字一文的白纸汇编。而从广义的标准来看,无字书泛指的,则是独立在有字书之外的、人们所有的生机盎然的日常生活,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也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是衣食住行,也是男女私情,是你的对空长啸,也是她的望月感怀;是日月历天,江河东流;是鸟语花香,风云变幻……总而言之,无字书所囊括的,是有字书之外的一切。洪应明所讲的“无字书”,正是在此意义上言的。
  如此看来,无字书的内容,要比有字书丰富得多,无字书的变化,要比有字书微妙得多。举个例以证之,现实生活中,恋人之间的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瞬间,较之文学大师对此的最为优秀的文字描写,还会更多了千种风采、万缕情丝。
  因此,解读无字书,无疑要比解读有字书,更不容易。无字书的内容是无限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的生活头绪,而有字书的内容则是有限的,是摘一个就是一个的饱满的既有成果。归根结底,无字书是有字书的根源与依据。
  所以,读无字书也就是最根本也最彻底的,同时还是极富于禅意的。这,诚如清朝文学家张潮所言:“山水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禅宗何以通过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来立宗。
  理解了无字书的实质及解读无字书的必要,再去认识弹无弦琴,相对而言,就容易些了。
  弹无弦琴的典故,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段往事中。
  据史书记载,陶渊明有一把无琴弦之琴,当他心情十分平静之时,他就会摆出这把无弦琴,在上面“弹奏”、“抚弄”一番。当然,这把没有可抚弄弹拨的琴弦的琴,自然是不会演奏出任何悦耳动听的琴声的。
  而这,对于不谙音律的陶渊明来讲,却已经是足够的了。因为他所追求的是弹琴的神趣,是对弹琴的一种神悟、一种意会,用他自己的诗句言,就是“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况且,如果是琴中有了弦,难免就使弹者的手受到了阻碍;因弹拨琴弦产生了琴声,难免就规限了听者的无限乐思及其想象……这些都是陶渊明在弹无弦琴时所没有受到的束缚,一如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般的洒脱与超越。
  故在弹无弦琴这种看似是反常识的行为中,所隐含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弦外之声”、“象外之致”之类的境界追求。未尝不可把它视为一种智力的挑战,一种反常识与反逻辑的游戏,一种等待填充的空白,且看我们能否神思飘逸,能否也有足够丰富的精神意识来把握、理解并完成之,就如在面对一张白纸时,我们要经受能否就白纸而想象出一幅接近于尽善尽美的设计图一样的测试。
  读无字书,弹无弦琴,难,但并非不可为。
  古人在讲“读万卷书”时,还讲到“行万里路”,就可算是读无字书的路径与方法之一。至于更详尽、更丰富也更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则隐藏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为人处世之中,有待于每个人各自去参详了。弹无弦琴,也是如此。进而能举一反三,不拘泥于形迹而能心神领会,则可得琴与书的真趣味,得人生的真趣味,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无字书、无弦琴中的一个“无”字,看似简单,事实却不然。在这个包含有哲学智慧在内的“无”字中,肯定还有许多文章可以续做,可以引伸,可以作新出新阐发。
  以企业管理而论,据较新的资料显示,在日、美等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中,数十年来,已经掀起了一场“人性管理”的旋风。这种人性管理较之以往旧的管理模式,更尊重企业员工的感情与工作,尽量创造一切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潜力的条件,防止或是延缓他们在智力与体力上的老化与退化,从而使管理更有人性也更有人情的意味。
  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运用人性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员工,使公司在二十年间,由只有九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二十万员工的跨国大公司,也使公司的美容师和推销指导员的个人年收人超过了五万美元,从而使“人性管理”受到了世界管理界的瞩目。
  而这种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人管理”。所谓的“无人管理”,就是不再有直接地管理与监督企业员工的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企业员工实行直接的“自主管理”,由他们制定管理章程,也由他们组成自己的审核小组,促成大家共同遵守章程,从而发自内心地强化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心协力地把工作完成得更好。如此一来,企业员工们就觉得自己不是像牛马一样,要听从上司的训斥、指令乃至是惩罚(如扣工资、扣奖金甚至是处分及开除等)后才会完成本职工作的。就管理人员言,他们也就可以摆脱平日的琐事杂事,也不用时时面对员工,以避免发生那些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员与任务的协调与调整上,放在最后的决策上,从而也就多少有一点“无为而治”的意味,有助于把生产搞上去,也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
  当然,“无人管理”的施行,也须有一些前提,即员工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彼此是团结的、合作的,同时还是具有较高自觉性的,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是彼此信任的,管理人员有足够的信心和措施来保证生产指标的完成,等等。显然,这些条件不会是先天就已有的,而是要靠企业的全体人员来共同创造出来的。
  可见,看无字书,弹无弦琴,实行无人管理,还有……,触类旁通之处,奥妙存乎一心。

  


                                              
                                  定云止水   处变不惊

  
      【○大烈鸿猷,常出悠闲镇定之士,不必忙忙。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欲遇变而无苍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煅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

   且说东晋时期,前秦的苻坚率领百万之师,踌躇满志地自称投鞭可以断流,挥师南下,欲一举灭晋。
  在这股强大军事势力的打击下,东晋的许多将领相继败退,大家多心存畏惧。
  此时,惟宰相谢安处变不惊,他派侄儿谢玄率八万晋军去迎敌。当谢玄向谢安问计时,谢安镇定自如地说了一句:“一切均已作了安排。”
  谢玄不敢再多问。回来后,心又不能放下,只有派张玄再次前往谢安处问计。
  谢安见到张玄,依然不谈军事,却要张玄和他下围棋,并以一幢别墅作为赌注。平日里下棋,是谢安输给张玄的多,但当时的张玄为军情而忧惧,心神不定,很快就输给了谢安。
  棋毕,谢安就出外游玩,至夜方归。然后召集众将领,分派任务,面授机宜。
  正因为谢安的镇定自若与从容应对,极大地稳住了东晋的军心,再加上军力布置得当,用计正确。于是,在其后的淝水大战中,晋军以寡胜众,终使前秦官兵陷入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崩溃境地中。
  谢玄率军打败了苻坚军队后,捷报很快就送到了谢安的手上。此时,谢安正与宾客下棋,他看了捷报后,并没有露出任何的喜色,只是继续下棋。宾客问他发生了何事,他才慢慢地答道:“小子们已经打败了贼军(批前秦军队)。”
  从谢安两次安然下围棋的场景中,不难看到他有一种过人的胆识,从而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喜怒不形于色,而同时又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泰然自如地处理好所面临的所有棘手问题。
  谢安确实拥有一种真正的处变不惊的将帅风度。
  洪应明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功伟业与恢宏的谋划,多是由悠然闲适、镇定从容而非手忙脚乱之人所建树与提出的。理由很简单,悠闲镇定而又泰然自若者,能对人对事作出冷静的判断,不失及时而又敏捷的反应。相反,惊慌失态者则只会徒乱心志,埋下了自我崩溃的伏笔。
  无疑,谢安堪称这种悠闲镇定之士的典范。
  这种悠闲镇定的心态与行为,并不是由先天遗传来的,而是修养的结晶,是一种心性上的定力,是面临大事变故时所自然产生出的静气。在洪应明看来,这也就是把握生存与发展关键的主心骨(真宰)。缺了这种主心骨,遇生死存亡之事,就只会一败涂地,不可能培植出顶天立地的精神砥柱;有了这种主心骨,则会镇定从容地处事应变,即使是遇到大的变故或头绪纷乱之事,也能妥善地处理好,而不会自乱阵脚。
  在这里,有两点十分重要:
  一、辩证地处理好有事与无事的矛盾。在无变故大事发生时,就要有提防之心与提防措施,居安思危,如此,才能防止意外变故的发生;当变故大事发生后,则要有类似无事时的那种镇定,如此,才能解除己方身处局中的危险。
  二、镇定的操行,不仅内化在心智不散逸、念念守得定的方面上,还需经受众多场合的实地考验,一如林则徐所言:“观镇定,在震惊时。”就如看自称甘淡泊、守清贫者能否抵御种种浓艳的诱huo一样。否则,一个人的操守不坚定,应用又不灵活,那么,在需要他处变不惊时,他就可能显出优柔寡断的软弱状态,如一个平日享有一流誉称的禅师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有可能只表明他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俗人一样。
  以上这些,当然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就说念念守得定,有人是单纯地守住某一意念,类似谢安则是以围棋作为寄托物,对战局布置作了胸有成竹的安排后,他就借助下围棋而进人了一种身闲意定的自如境界。既然围棋仅是导人入定的中介物之一,那么,这种中介物就会因人而异,不一而足。谢安可以在下围棋时表现出处变不惊的将帅风度,别的人则可能在或下象棋、或奏乐、或看书、或书法、或作画、或踢足球、或骑车等等状态中,同样有着处变不惊的出色表现。
  下面这个并非虚构的故事,就说明了此点:
  一个交响音乐会正在音乐厅里举行,听众们都被乐队指挥的高超指挥技巧及乐手们的出色演奏迷住了,陶醉在音乐那无垠的天地中……
  猛然间,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悄然袭来了。交响乐停奏了,身体已感觉到了晃动倾斜的观众,那刚才还随音乐而飘荡的神魂,瞬间就堕入了恐惧的深渊,胆小者已经尖叫起来,反应快的人已在夺路而逃,混乱又拥挤的场面已经出现。可以想象,下一步就是人们的自相践踏,有人将可能不会再爬起来……
  此时,一阵为观众所熟悉的铿锵乐曲传来了,“是国歌!”
  于是,一怔之后,不少观众因出于已养成的尊敬国歌的观念,肃立住了,拥挤的场面马上得到了缓解。
  最后,观众们是尽可能快而又井然有序地退出了音乐厅,一场并不全是因天灾而可能引致的人祸,得以避免了。
  这全靠乐队指挥的处变不惊和整个乐队的应变得当。在变乱出现时,欲镇别人之惊,先得自定,乐队指挥和他所能驾驭的乐队,通过演奏国歌来镇住了全场观众,从而使场面由被动变主动,由失控变有控,由纷若乱丝变为井然有序。
  想想,悠闲只是镇定之士们的一种外在形态,头脑清醒而又冷静,则是他们的普遍心态,这使他们得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使他们有别于一般的惊慌失措者。不论是观古察今,或是论近述远,都不难发现,面对变故而惊慌失措者,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身为将帅,就会失去对局势的控制;身为百姓,则会自害其身。
  记得,在一九七六年的七、八月间,在当时的国人心头都摆脱不了唐山大地震的阴影时,不少地方都闹过程度不等的“地震恐慌症”。夜半三更时,并无地震,而神经过敏者的一声惊呼:“地震了!”却每每引得一些未处变而先惊者,不管是否真的地震了,就从楼上的窗口或阳台往下跳,于是,因此而断臂折腿而致终身残废者,已属侥幸地捡回了一条命;更惨者则命丧黄泉,至死还不明白自己并不是地震而是自己软弱的心理素质的牺牲品……
  所以,正如洪应明所指出的那样,学者们如果在自身的动与静、内心的喧与寂的矛盾中,不能兼容,那么,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心性煅炼未熟、心神混淆。而成熟心性操存的涵养,应该是在定云止水中,有鹰飞鱼跃的景象,定力中蕴含了动力;也应该在风狂雨骤处,有波平浪静的风光,处变不惊。两方面结合,才可见物我一体的奥妙。
  确实,能处变不惊者,每每凝聚着当事人的定力、智慧、经验以及随机应变。
  下面这么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德国一家电视台出高酬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组名为“卧倒”的镜头,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冠军。
  镜头记录了这样的场景:
  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道岔。同一时,在铁轨的另一头,另一列火车正从相反方向驶进车站。显然,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就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扳道工无意中回过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那边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是马上飞奔过去抢救儿子?还是马上扳道岔以避免一场迫在眉睫的大zai 难?
  电光石火的一瞬间,扳道工威严地朝儿子大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快速扳动了道岔。
  眨眼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那列火车也呼啸而过。列车上的旅客丝毫没有觉察,他们的生命曾千钧一发,危如累卵,而一个小生命则卧倒在铁轨边上,没受一点伤。
  这一幕,恰巧被一位路过此地的记者摄进了镜头。
  不用多说,每个人的人生一世,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变故,欲少犯错误,欲去除蠢举,那么,持身稳如泰山,重如九鼎,一般不轻举妄动,动则一矢中的,就是十分必要的。人活世上,就要勇敢面对恐惧,战胜恐惧就可以迎来安全乃至安逸。
  可见,要做能笑到最后的成功者,处变不惊不可缺!




                                                         入世而有为    出世而无染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世事如棋局,不着的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佛教称人间红尘为俗世,于是,古代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在人生抉择上就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入世、在世生涯,这意味着花前月下、食肉饮酒、娶妻生子,或入仕,或务农,或经商,或做学问……总之,是成家立业,做经世致用的事业。就己,图个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于国,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为民众求幸福。
  二则是少数人所选择的离世、出世生涯,或因信佛(教)而出家修行,或因仰道(教)而从仙羽化,或是入山甘当隐逸之士……总之,是斩断尘缘,抛却尘情,不事尘务,不受世俗观念的约束,走上自我独善之路。
  入世与出世,自古就是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难抉择和一对矛盾。一个人要出世,要闲适自在、逍遥度日,就不能入世,犹如你讲你手中的盾牌是最坚固的,就不能再说你另一边手中的长矛是最锐利的,无坚不摧的。回过头说,也是一样,你要入世,要成就功业、赢取荣名,就不能出世……入世与出世,确是类似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抉择。
  禅宗的出现,禅意识的确立,使这对矛盾获得了调和性的解决。
  因为由慧能实际创立的禅宗,主张出世不离入世,修禅悟道者同样也离不开俗世的现实生活,也就是慧能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存在于人世间,不可能远离人世间而获得觉悟,谁若想离开人世间而寻找智慧,那就等于寻找并不存在的兔角一样。于是,禅就得以融入禅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运水搬柴是禅,行坐住卧是禅,吃饭后去洗钵也是禅,直至提倡务农与修禅同时并举的“农禅并作”的生活。这样,在那种饥来吃饭,困来睡眠的自然生活中,就有着一种随缘任运的逍逼,自我解脱的通达,人生就该完成自己所应所能做的工作……
  在禅意识中,不仅是主张不离俗世地寻找真理,甚至还主张不着意绕避、不刻意摆脱俗世的各种人情纠葛与烦恼,即:“烦恼即菩提”说,指出人生的种种烦恼之中就蕴涵有智慧。
  正是在禅意识的影响下,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得以提出入世出世法说:只有领悟了人世间的种种寻常之道,才可论说出世,因为出世之道即包含在处世历事中。所以,求道者不必断绝与人的交往,不需逃避世俗生活,这就像要了悟自心,就体现在全心尽意地去生活,没有必要通过禁欲或绝欲的手段来求取灰心厌世一般。在他看来,入世与出世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一个人要在俗世中有所作为,他就必须领略到出世的意识,否则,就不可能脱离尘世的种种污浊病垢的污染;反之,一个人要超越俗世而不受污染,他就必须先尝遍人生种种酸甜苦辣的滋味,否则,就不可能在出世后持守空寂的清苦乐趣
  就这些意识来看近年来出现的“宗教热”中的一些现象,确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如一些自许看破红尘、要求遁入空门的青年人,诱因仅是因为一两次失恋而致。而这种所谓的“看破红尘”,显然是十分幼稚而浅薄的认识,因为它是以将恋爱等同于人生的简单认识作为基础的。所以,人一失恋,世界就显得灰暗一片,人生就全无意义,自己就再无接受人生的其它挑战的力量……在他们这种封闭的意愿与行为取向中,表现出了极为脆弱的情感和粗浅的认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更多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没有经受过人生的各种摔打锻炼,就以一种虚假的、灰暗的虚幻沧桑感,代替了自己日后可能对人生所拥有的更全面的认识。因此,他们种种所谓的看透看破之论,也就是空的虚的,缺乏实在的内容。另外,他们以为进入空门就可以“六根清净”,就可以出世独居而不受杂务的干扰,也未必现实。君不见,佛门内部至今也还是等级俨然,和尚也要分个科级处级、应酬繁多的么?其实,这也是古已有之的,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袈裟未着言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就多少揭示了此种状况。
  可见,世间并无纯然的出世。
  于是,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既反对无节制的纵欲,也反对苦行的禁欲;反对执着于具体事物,也反对执着于空虚之相。人只能依据自身的了悟,才可认识天下万物的真谛,才能立足于人世间而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世的意识……
  于是,入世,就意味着有所作为,要尽力担当起社会人生的使命,做出有助于世的事业,不会因厌世遁世而浪费生命。出世,则意味着要善于摆脱世间的琐事杂事,不为庸俗的世情所束缚,不以世俗的荣宠为怀,喜怒不形于色,处变不惊,不被眼前的景物所束缚……从而养成真正超脱豁达的胸怀。这样,即使是面对炎凉的世态,尝到浓淡不一的世味,也能不轻起喜怒之心,不轻起欣厌之意,从而不受人间俗情的局限。如此,人虽身处俗世,精神意识却已得到了超越和升华。
  正因人生有限,岁月无情,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在自己那短暂的一生中,为社会为大众做更多有益之事。不要因人生的平凡而掉以轻心,须知平凡通非凡。也不要因人生的挫折而厌世,须知自古磨难多英才。同时,又要防止因过多地沉湎于单纯的入世而妨碍了精神意识的升华,因为有超越才会有升华。
  在相应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近现代的文化大家如李叔同、朱光潜等,就赞成并践履了在世出世法说。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么一曲妇孺皆知、如倾如述、亦真亦幻又意切情真的《送别》,令人想到了其作者李叔同(弘一法师)。
  在二十世纪初,青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专攻油画并旁及音乐戏曲。他先后扮演过《茶花女》等著名话剧的女主角,开了国人演出现代话剧的先河。回国后,他先后担任过报刊编辑和图画音乐教师,现代艺坛名家如丰子恺、潘天寿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在时人的眼中,青年李叔同是一位善于吟诗作画、填词赋曲的多才多艺而又多情的风流才子,而在别人看他春风得意之时,他却忽然离开了发妻爱妾与稚子,抛弃了世誉名利,皈依了佛门,出家为僧,法名弘一,此后就是持戒守戒,绝无懈怠,为此而决然放弃了他所擅长的音画诗词。他又专志于弘扬佛教南山戒律,成为了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
  他的前半生(李叔同)与后半生(弘一),各以入世与出世作为归属。但两者又是互有联系、互有渗透的,正因他入世时已萌生了出世的意识,他的为人与艺术才显得清新自然、超尘脱俗,又正因出世是他的全部入世生活与情感经验导致的自然归宿,他出家后就能持守那种种空寂的清苦情趣,能由绚烂而归于平淡,而且出世也并不意味着绝然地淡忘世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鲜明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由此可见,他选择出家之路的缘由,并非是厌世、想绝然地逃避人世,而是对生命与终极信仰的一种真诚的追求。所以,他的人生是充实的。他的人生之路虽特殊,却在一定方面暗合了《菜根谭》所述及的在世出世法说。
  所以,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在纪念弘一法师时,总结出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人生理想,从而通俗而又具体地揭示出了在世出世法说的普遍意义。想想,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哲人,他的人生无疑是为他的人生理想所作的最佳注脚,正是“出世精神”,使他能洒脱豁达地摆脱了人生的种种挫折、磨难和遭人误解批判的困窘境地,做到宠辱不惊,绝不自暴自弃;“入世事业”则具体地落实在他毕生对知识与智慧的热诚追求中,结晶在他的美学理论著作中。今天,斯人虽逝,而精神永生。再接续洪应明的思想来看,作为学者的朱光潜先生,他一生所做的入世事业,不就是由那段“兢业的心思”所引导的吗?他一生所怀的出世理想,不正是那段“潇洒的趣味”所表现出来的吗?两者兼备,他就不是那种严厉地束缚自己的苦行僧,于是,他的人生不似秋日的万物萧条肃杀,而似春日的万物复生,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终结出累累硕果。
  显然,朱光潜先生的“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之说更具普遍的现实意义——即使对于并非人人都想当学者的我们来说,也是这样。
  可以说,能真正做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那就真正悟禅入禅、实现自我了。
  在世出世法说,虽说未必要以禅文化来命名之,但浓郁的禅意却是蕴含其中了。




                                                          不是结语的结语
  
     《菜根谭》的首句箴言为: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菜根谭》的未句箴言则为: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民。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首末两句,使我们把握到了一个关于内外兼修、实现自我的成功者的逻辑圆圈。
  《菜根谭》确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富于禅意禅趣而又兼揉了儒道意识的处世恒言。
  据此,约略总结成功者之所以能步向成功,之所以能避免失败的内中奥秘,至少以下几条是至为关键的:
  一是要有高远的目标,“立身要高一步立”。没有那个成功者是在自己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领域,取得自己毕生的最大成就的。因此,要成功,就要有的放矢,就要订立目标。要订立追求成功的目标,就要考虑与自己的兴趣兴奋点密切相联。从感性的角度言,成功者的目标是自己追求成功的欲望的表达,只有先明确“我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才可能具体设想与设计“我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从理性的角度言,目标又不仅是欲望,目标的内涵更具体,也有相应的空间时限。因此,目标是明确的,目标既受欲望、感情和兴趣兴奋点的牵动,同时也包括了自己要有主心骨,从而排除因油然而生的惰性而在散漫无序中游移不定的因素。
  二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纳大的大胸怀,有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的气度。在人际关系上,这种大胸怀也包括了最大程度的包容,如对异己者的包容,对陌生者的包容,对不如己者的包容,对于他人创见的尊重,对于不同意见的重视,“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等等。如此,追求成功者才能形成一种博大而有无限涵存的人生观,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把事业做大,更上一层楼,终止攀上自我成功的顶峰。
  三是要有尝试与行动的勇气。面对着无限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人有着相应的主动性。目标明确后,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行动,才能更进一步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更进一步地明确自己到底要什么,然后更客观地明确目标,调整追求成功的策略与步骤。万事开头难,所以要毋惮初难;居安要思危,所以毋恃久安。成功的一切转机,是通过当事人的奋斗中来,是在动态的发展中来。尝试再尝试,行动再行动,这就是成功之母。
  四是要有耐性,有定力,通过坚持来获得最后的成功。许多事没有成功,不是由于目标不明确,也不是行动策略不好,不是由于完全没有努力,而是由于努力不够,功亏一篑最可惜。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必须拒绝形形色色的诱huo,排除各种各样的干扰,咬定目标不放松,在遇到困难时,要有一股决不放弃的韧劲。毕竟,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成功。
  最终,在同等的客观条件下,人事成败往往系于主观一念;成败得失之微妙,存乎一心。目标、胸怀、勇气、坚持等等因素,因智慧的统帅,成为了成功者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尤其是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
  智慧,并非是那些因聪明而反被聪明误的聪明。聪明是天生的,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是个体的慧根;智慧则是后天熏陶与培植的,是靠相应原则与信念构建的大厦,是个体的慧根长成的参天绿荫,可以超越时空,泽及无数后来者……所以,即使是小小幼儿,人也尽可以夸赞其聪明;而白发苍苍的老翁老妇,却未必是智慧老人。
  而所有成功者所证明的,成功的终极精神因素,就是智慧的开发。
  因此,把心性练大,把心力练强,提升自我的智慧,就是一切追求成功者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读《莱根谭》这样的经典名著,就是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也因此,读《莱根谭》这样的经典名著,是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对于社会阅历越丰富者,此感越强。
  史载,写出《道德经》的老子出关后,是“不知所终”——这一幕,发生在两千多年前。
  写出了《菜根谭》的洪应明,同样也是“不知所终”——这一幕,发生在大约四百多年前。
  这就是无言的结局?
  不是的。
  从只要人类存,则智慧的思想与信念就不死的角度来看,老子、洪应明们是“不会有终”的。
  经典如死般地躺在书架上,依然鲜活的,惟有智慧的思想与信念。
  所以,当先哲们已化为宇宙的尘埃时,他们那些智慧的思想与信念,依然存世,依然在后世成为驱逐黑暗与愚昧的火炬。
  在漫漫的历史长夜中,他们那些智慧的思想与信念,像一根根有能量但却冰冰冷冷的火炬,作为读者的我们,须用自己的生命之火,才能去点燃它,印证它。
  所以,通过阅读经典去寻找大师──依据他们的智慧轨迹来寻找!在那里,即使找不到可望一劳永逸的全面结论,但还是能够找到闪光而又深刻的智慧之光,依然能给寻找者带来心性上的享受,激发相应的思幽怀古之情,引起的连翩浮想,把握人事成败的沧桑,真正领悟成功的真谛。
  进而,才可言:古人不余欺也。
  智慧之重要,之难得与难能可贵,一如数学公理之重要,就历史长河来看,都是不待证而自明的。
  可喜的是,智慧如盐,似乎单一乏味,但它的加盟,却使所有的味道都得以激活,得以更鲜和,而其中的养份,更是不在话下,并在天长日久中体现出来。
  可惜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时处处在忙碌中透露出浮躁的时代,智慧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
  对照孔夫子的人生年龄设计,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少现代人“有志于学”的年龄已早于十五,少数成功者的立业也在“三十而立”之年前。但在这之外,又有几人能真正“四十而不惑”呢?结合现实不乏一些曾经春风得意、曾被公认为聪明无比的成功人士,却落入了诸如“39岁现象”、“59岁现象”之类的俗套陷阱中,旁观者也未必深明其然。
  可见,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并不缺乏聪明,但聪明只是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前提。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就屡屡不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实例。
  可见,与以往时代无二的是,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真正缺乏的是智慧,而智慧却是获得最终成功、实现自我而且能使成功者笑到最后的充分条件。
  智慧又是简洁的,其难不在知,而在于行。对此,古人曾表达出类似的意识:三岁孩童也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可见,智慧的践履,在于拒绝一念之差的行,在于数十年如一日的笃行。
  因此而导致的结果,一是少部分人因此而成功,二是大部分人因此而平庸,三是少部分人因此而失足。
  《菜根谭》是部有字的大文章,人事成败是部无字的大文章。
  能不慎乎?能不如履薄冰乎?
  您、我、他,或是这大文章中的一章、一节、一段?或是这大文章中的一句、一字,一符号?
  笔在自己的手上,路在自己的脚下。
  写了,走了,能笑到最后的,总是少数。
  姑以诗人陈秀喜名为“离别的缄默”之诗,作为这不是结语的结语吧:菜根没有语言腌、压、晒的折磨香脆中带着苦涩
  咀嚼菜根的时候请同时以瞑思含咀我千言却嫌少的缄默有沉重的苦衷
  恻然讥笑境中人溺志中竟会产生渝盟的顽石




                                                                  后 记
  
     谨以此书,献给今已年逾古稀的我的父亲。
  因为树有根,水有源,除了父子的血缘传承,这本书,在精神传承上,是包括父亲的人生言行与睿智、父亲书房中的二十四史、佛藏与道藏……种种活水源头,在我的心田中所引萌、所浇灌出的一颗小小树苗。
  在自己已踏入不惑之年时,写这篇后记,有几许感慨,也有几许思考。在人生感悟中,笔者是更愿从智慧的角度来解读“不惑”的,不惑即智慧。
  回首望望,是更多的后生可畏,自古英雄出少年,江山代有才人出……神思接古今,则是前贤古圣毕至,人杰地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展望未来年岁的人生设计,按夫子自道,“而立”与“不惑”之年后,接着还有“知天命”之年,有“耳顺”之年,有“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
  日子终会一天天地来到,生命真要不虚度,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心中是要由智慧而不仅是聪明来主宰的。
  如其他经典名著一般,《菜根谭》散发出的智慧魅力,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稍为逊色。因此,《菜根谭》甚得吾心。举世滔滔,我注六经非吾求,六经注我乃吾愿。在我看来,六经注我,也就是六经智慧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熏陶。所以,本书的编著,顺着古为今用的路径,边读边思边写作,其写作宗旨,以《菜根谭》中的一语道之,是:“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矣”,是对传统智慧的认同感所致,以求有助于读者诸君能更智慧地读好人生这部只能读一遍的大书,在处世方面更能左右逢源、路路通达,取得或接近成功,避免或减少失败。
  感慨如斯,思考如斯。悟与得,当与读者诸君共勉,同励。
  慧锦老师参与了本书初稿的部分写作,因无暇参与此次修订稿的写作,坚要不署名。对此高风之议,笔者虽是恭敬不如从命,不能不尊重,但按《菜根谭》的相应意识,却是不能秘而不言的。
  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广东经济出版社姚丹林先生和罗振文编辑的指导与帮助不少,特此感谢。
  人生四十,自己多少也阅了一些书,阅了一些人,也阅了一些世,但离敢自道“吾阅书阅人阅世久矣”的饱经沧桑之语境,还远着呢。想到古人有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倍感写作是会留下遗憾的过程,这些遗憾,或表现在,写作内容还可更充实些,文字还可更雅致些,一些提法还可更全面周到些……只是,电话再加伊妹儿,编辑催稿了,一拖二拖后,也不得不以类如丑媳妇终要见公婆之心情来交稿了。想想,也罢,天下事还是了犹未了,人生又何处不遗憾?写书编书,又焉能例外?
  好在,以后还有机会,明天更有希望。这,是自信,也是对读者诸君的最大祝愿。
                                                     癸未夏日于鹏城心海宇斋


                                        ------全文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