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印法师《菜根谭的智慧》

续 24






      
                    6月14日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所谓「勤勉」,本来就是为人之道,是实行道德仁义所应当奋勉不懈的一种行为,然而,世人竟误认为勤勉是增殖财货以达到富贵荣华必经的手段。所谓「俭约」,本来是对于增殖财产、图谋利润的一种淡泊行为,世人误认为存贮财货冻结不用是一种俭约行为,竟为他的吝蔷行为作辩护。
    世间事大多是如此,本来为君子保身之守则,竟成了小人图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说春秋时候有欧冶子制成的千将莫邪雌雄二剑。这剑用在名将完成了克敌致胜的功业,这剑要是落到坏人的手里,就变成了杀人越货的凶器。
    同一种东西,有两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166】
    动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矣!


      
                          6月15日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不退之轮」,轮是法lun的意思。如来说法,摧破众生的执迷邪见,转成广大正见,如车轮辗过的地方,邪见都被摧毁辗破。所以,佛家所说的「法lun常转」,又叫「不退转轮」。此处所说的不退转轮,是「唯有前进而不后退」的意思。仅凭着一时血气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将起始就突然终止去做别的事情,这样忽做忽辍,绝不是出于本心的坚持,当然无法持续到永久。
    如来说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烧而不灭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灯」来比喻它。如果仅仅从情识之中来分别道理,则有时解悟,有时迷惑,终不能大彻大悟,所以说,从情识之解悟者,终非常明之灯。
   【前集167】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6月16日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人有了过失,总要原谅宽恕,不应当严厉的责备。但自己有了过失的时候,一定要严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务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尽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别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则要毫不犹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够解除,能够这样做,道德才算是有进步,事业才能够成功。孟子所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就在于此。
   【前集168】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6月17日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一个人如果能够弃舍名利之念,当然是很可贵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如果一个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与常人不同的言论与行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处于污浊的世俗之中,其心却不被染污,这种人像莲花的性质,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这就是清净洁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却又断绝与世俗的来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净洁白,便不是真正清净廉洁的人。
   【前集169】
    能脱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6月18日      恩宜自薄而厚,威须先严后宽

   
         对人施恩,应先从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对人很厚道,慢慢的减少了分量,则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对下应先严而后宽,如果先宽而后严,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并不倾服。
    所谓「恩威并济」,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严,同时也对下施予适当的恩惠。另付威严而无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实而内里多行不义,则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无威严,则受恩者对他失却尊敬之心。于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乱了统制,这与无恩招怨同样有害。但威严也不可以过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严统御部下,就可以达到恩威并济了。
   【前集170】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6月19日      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心、性、意三者俗语叫做「心」,但其实有点区别,「性」就是万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彻悟的人才能够照见本性。所谓「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谓「意识」也就是心的驰聘与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经纪人,意识是受命的伙计。这三种东西虽然在人身里面发生作用,结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当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本性来。假如善恶是非、取舍憎爱的各种念头不能熄灭而想要彻见本性,那宛如「镜中看花,水里捞月」,是绝不可能的事。
    当意识净化,不破妄想与烦恼污染的时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识不清而妄想寻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尘污的镜子上面想要见出镜子的光明,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见性,必须先明了心念,明了心念必须先清净意识。
    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171】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镜增尘。


      
                          6月20日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身位居于高官高位,人们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华贵的衣服,与其说是尊重人物,不如说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贱的民间,人们都对我轻视。某轻视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与德行,多半是轻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来,在高官高位之时,人对我的尊敬并非真实,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欢。又我在民间,人对我的侮辱也并非真实对我侮辱,所以我也无须发怒与计较。
    从前有一个和尚穿着破衣服托着钵向一个富豪之家化缘,这富豪对他非常轻视,连一文钱都不施舍给他。后来这和尚换了金色灿烂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缘。富豪把他请到内堂,供养一桌富盛的素斋。并且布施了很多钱。和尚于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脱下来,放在床上,把素斋和布施的钱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连手部不触一下。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和尚说,施主今天的供养不是供养小僧是供养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斋和怖施奉献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们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于是大感惭愧,连忙请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礼。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了尊崇权势而轻蔑贫贱是愚蠢的行为,而和尚以巧妙的说教警戒富豪的愚痴。
   【前集172】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TOP

续 25






      
                           6月21日      慈悲之心,生生之机


      
        古人认为人既是万物的灵长,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所谓「人道」也,是帮助天地发育生生不已的机用而生的,人类也就是这生生发育的根本,所以应当对于万物怀有慈悲心。
    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念头,就是无情无义的东西,与土木无异,也不过等同行尸走肉了。
    【前集173】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人一点生生之机,无此,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6月22日      勿为欲情所系,使与本体相合
      
        人心的本体是一个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悦之念,天也就现出景星庆云。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则天也就降下雷雨风雹。我心生出了威严之念,则天就表现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谓「上应天象,下应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这喜、怒、慈、严四种念头,好像是天有四时景象,对于心体来说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现象,此四者是一致协调的,随起随灭过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样。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适当的时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长,绵延不绝。
   【前集174】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6月23日      无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心就像在睡眠时候一样,心体的运用也非常迟钝。心虽如此安静,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触,则如同明镜般映照出来,绝不使外界的动作有所逃脱。如果不能以静寂来照见的话,心就陷于昏冥欲睡的状态,对于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灵活敏捷了。
    反之,当我们遇到意外事变的时候,心就忙乱不易控制,这时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静、沈着、警觉,以理智冷静的头脑去应付。
    总之,心之为用在闲暇之时,不可任其昏冥而入于眠睡状态。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乱慌张,始可免除错误。
   【前集175】
    无事时,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时,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6月24日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虑

      
        古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才能够虚心平气来评议是非,辨别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确的。反之,置身于事中首当其事者,应当忘掉利害的念头而能一心一意的处理,才可以使事业有所成就。
    一个国家立法机构是评议政事的,而行政机构则是实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机构如果被行政机构驱使,或是行政机构受立法机构过分牵制,则两方面都不能够善尽其职,而使政治改善势所不能。
    这就是如上面所说的一样,立法者虽然是居于超然地位,但应当熟悉事务内中的利害情形,而执政者虽然是居于当事人地位,但应当忘却利害的顾虑。能够这样做,是一秉大公出于至诚,一切政事才能完满而无阻碍。
   【前集176】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6月25日      操持严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时候,处于国家的枢要地位,要使威权行于天下,那就当操守严明,心气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为己任。不稍放纵,不事营私,不结小人,不邪恶,执法公正无私,做事必须无过与不及,能够如此做,不致有「近恶浊,以招腥擅之气」或触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气的祸患。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为庙堂之器。这实在值得后世执政者效法。
    我们做事必须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须有了预备才能够免去后患。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还是要由正心、诚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须言出必行,才可以担当起政治上重责。
   【前集177】
    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安和易,毋少随而近腥檀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之毒。

TOP

续 26







                                                                                       6月26日      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无学问的人耻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险诈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养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诽谤。世间往往是认假而不认真。但是真正达到学问渊博、道行高深的学问家、宗教家们,他们绝不说一句骂人的话,看起来也绝不受他人的注意,这是和气不露头角,居身处世的最好办法。
    以节义为外表的人,绝不是真正的节义。以道学为号召的人,也绝不是真正的道学。所以,标榜节义反而因节义受社会人士亵渎,以道学为号召的结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评和嘲笑。
    君子不标节义、不榜道学,只是审慎而不做恶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间的褒扬。因此,只有浑然和气不露锋芒,才是处世之道、度世之宝啊!
   【前集178】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浑然和气,纔是居身之珍。


        
                    6月27日      诚心和气陶冶暴恶,名义气节激砺邪曲

      
       人性本是善良的,对于任何邪僻奸恶的人,都可以用方法引导、感化,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为恶,并且可感化向善。比方对于虚伪奸诈的人,要诚心诚意的对待,使他感动得改变欺诈的行为;对于粗暴不讲道德的人,我们要以温和的心情相接触,就如焚名香以去恶臭,其暴逆之性就必定融化于和平气氛之中。
    对于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们要给他名誉、义理与节操,使他本心恢复到善境,用这样的作法,既不损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适当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归于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恶行,那就是自己的德溥或是热心不足。
    在日本史上后三年之役,源义家杀了敌人安倍宗任。俘虏了他的弟弟贞任,义家赦了他的罪过,命贞任为他的近侍。贞任心里打算替哥哥报仇,义家对于此事或许明知而不问,丝毫也不加警戒。贞任想要杀掉义家的机会很多,但是见了义家的威严。踌躇而不敢下手,经过一年,有一天义家外出,只有贞任一个人随侍,他在义家的后面走着,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次想要拔刀杀掉义家,但看见了义家温和慈祥的态度,还是忍住不下手。等到义家回府之后,贞任审然觉悟,向义家自首请罪,义家安慰了一番并未加以责备,贞任此后对义家更为心服,就终生效忠于义家。这故事证明了和气足可薰陶暴戾。
   【前集179】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薰蒸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转载注:此处少三日,原文如此。)


      
                       7月1日      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

      
    「慈悲」两个字可以解释为「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谓「酝酿两间和气」,是说可以制造出天地之间的温和气象。从前有一个学生,周游西洋各国。看见买卖奴隶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当成下等动物看待,实在觉得残酷。于是,他主张解放奴隶。各国人受了他的感动,全都开始实行解放奴隶。

    「寸心」是说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语说:「一心洁白,留方千古。」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杨震的人,夜间有人给他送贿赂,说这件事谁也不会知道,请他收下,杨震当即告诉行贿的人说:「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可以说谁也不知道?」所以,杨震四知的清廉洁白名誉,乃得传之于后世。
    总之,人的一念至诚,可以动天地,所以我们应当勤去恶念而常起善心。
    【前集180】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7月2日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在世间,有奇言异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惊怪骇人的事,他们为了使人家知道他们的不平凡而想扬名于世,当然很好。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
    所以,言行怪异是涉性的祸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庄子的混沌比喻不过是警世的一种寓言,人在混沌时期的无为无事,当然就无伤人之本性。
    太古时期的人大都很长命,到了后来人的智慧日渐进步,与外界接触更多了,于是变化多端加深,终于夭折了寿命。因此,只有与世无争,免招了忌不讨人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181】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又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7月3日      忍得住耐得过,则得自在之境

     
            古人说:「登高涉险,临深履薄。」这个时候就要用上「耐」这一个字。不仅是登山踏雪需要这一个「耐」字,同样的,你接触阴险的社会,有高低障碍横 互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坚持住这一个「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这个「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丛中,遭遇到丧身的危险。
    从前有一农人,他家的后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后面山上的土运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个有知识的人看见了,就对他说:「你每天运这些土的目的是什么?」农人一面擦着脸上的汗,一面说:「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满前面这个池塘,将来山也变成平地可以种田,池塘则变成菜圃种菜。再撒上一些麦种,一年的食粮也就不虞匮乏了。」
    这个有知识的人笑了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这是在说梦话。恐怕你日以继夜不停的工作,这一生恐怕也不会填满,我看你还是早早停止这个工作吧。」
    这个农人摇摇头说:「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能够忍耐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我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儿子继续来工作。儿子不能完成,再由孙子那一代来工作。」
    有知识的人听了这话不禁愕然:「你说的话简直是荒唐,和你这样的人说话,是自白的浪费了时间。」说完就气愤的走了,而农人仍然头也不抬,照旧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这一段故事之后,应当效法这农人的作风,还是听从有知识的人的说法呢?
    我想还是应当效法农人。不是吗?
   【前集一八二】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吋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


      
                          7月4日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凭一人的事业功名与天齐,或者是诗歌文章光海内,到头来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游戏人生。
    所以,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间一个短短的时间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东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体不受污秽,像玉石一般清莹光辉,就是不建功立业、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间许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被外物夺了他的心,这真是可怜之至。
    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谓「明心见性于一念之间」就是必须先觉悟心体的本真,才能达到圆觉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过于禅宗最为直截了当。
   【前集183】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7月5日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当你在事务繁忙的时候,要想忙里偷闲,就得先在闲暇的时候找一个机会,也就是说,在平常无事的时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托的地方,然后,在忙里才能不乱方寸而有悠闲时间。当你在喧哗闹乱中,想要取得一个寂静的境界,就必须先要在寂静当中立住一个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紧紧的放在主宰万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响,否则心随物动,心就要见异思迁,心就要随事而变了。
    英雄豪杰在战乱中,每能当风高歌对月吟诗,其心显然犹有充裕的境地。伟大的人物临生死之变的时候,心不稍动,反而悠然像平时的料理事务。这都是掌握住良机,建立一个主宰,才能达到这一个境界。
   【前集184】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TOP

续 27






                                      7月6日      为天地立心,为子孙造福


      
      心体是一个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为了完成这天地应有的使命,人应当体会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应当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泯灭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万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过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为体会运用,就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尽人情的人,热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则一定爱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则公正无私;热情充沛的人,则人情厚重;爱惜物力的人,则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稳和万物生息。这不但可以使现在的生活美满,也可以为将来的子孙造福。
   【前集185】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7月7日      为官公廉,居家恕俭

      
        作官的人,应当遵守两句话:第一是「公平无私来办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义」,也就是不能以私情来左右事务,这样的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洁白」,不图私利才能够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个人的威严。
    其次,治家也必须遵守两条训诫:第一是「互相原谅对方过失」,这样就不起什么不平或抱怨,家庭间使和气融融,心境自然平稳;第二是「力求俭约不浪费」,量入为出,别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没有缺乏的忧虑。
   【前集186】
    居官有二话,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唯恕则情平,唯俭则用足。」



      
                          7月8日      处富知贫,居安思危

      
            人当富贵的时候并不感觉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对于贫穷人的苦痛,他们也感觉不到。
    然而,世事变幻无常,人们被运命之神所愚弄,曾几何时由高贵的地位变成了贫贱的环境。所以,我们应当在富贵的时候,不要忘记贫穷人的痛苦。常言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能够常常这样思想,就能够保持富贵悠久了。
    其次是人当少壮时代,血气旺盛,对于外界环境毫不惧怕,身体强壮勇气百倍。然而,岁月易逝,不知转瞬者之将至。所以,在年轻的时代,要知道衰老时期的辛酸痛苦,应当事先锻鍊身体,保持健康。
    古语说:「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日红。」又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都是教人爱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187】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


        
                          7月9日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处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个人自己持身清白太过,亦受他人的忌视。人处世能够清浊并包,容纳污秽,则豁豁大度,众望所归,以之成名建功立业都是无往而不利的。古时楚汉相争,汉王能容物而项羽对人嫉苛,故汉王获得垓下一战的成功。
    与人交际爱憎好恶之念不可过于分明。一切贤愚善恶总须包容于心,则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这个道理。
    做大人物处世,要诀亦在于此。
   【前集188】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7月10日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黄雀食虫,猫来捕鼠,天地间万物是互相制服着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制服牠的人们存在,无须我来和他为敌,小人自有他的敌手。我如果不与小人为敌,小人自然也不会和我作对,这样便可以避其祸害了。
    对君子切莫逢迎谄媚,因为君子是公平无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牠的鄙视,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绝不施以恩惠。
    所谓「士以器识」,千万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礼,致使他对我的器量低估过甚了。
    【前集189】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7月11日      疾病易医,魔障难除

      
        放纵情欲的人,好像口贪美味,耳贪妙音,心恋酒色,痴迷不悟。这些病当然比身体所得的痛要难治得多,但还不能说是到了不堪救药的地步。
    顽固于偏颇的道理,执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劝说,更不可以理喻解,这样的病想要治疗可就难了。
    除去事物的障碍还不算是难事,但想除去拘泥于理由的障碍就难得多了。这种人即所谓的「食古不化」。
    王阳明说:「除山中之盗易,除心中之贼难。」除有形的痛易,除无形的痛难。纵饮的痛是俗人的病症,执理的痛是学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学者去谈究竟,是谈不出什么好结果的。
   【前集190】
    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



      
                         7月12日      金须百炼,矢不轻发

      
        修养身心好比是冶炼刀剑,百炼钢能成绕指柔。「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工夫越久,其钢越纯越硬。
    古时候楚国有夫妻二人冶铁炼雌雄二剑,雄剑名叫「干将」,雌剑名叫「莫邪」。他们用了极强的火力都炼不成功,最后,这个男人为了增强火力,自己跳到炉中做燃料,于是雄剑成就了。女人见男人跳到炉中成了雄剑,她也跳到炉中,做了雌剑的燃料。于是,雌雄二剑干将、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剑。不过,这段故事不见于正史,只是一段传说故事,但也足以证明古人做事的专心与牺牲精神的伟大了。
    炼剑工夫不深就不能成为名剑,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谈不上修养。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钧之力拉开硬弓,必须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轻拉而轻发,必定不会中的。如果轻于着手、草率从事的话,也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功效。
   【前集191】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养;施为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TOP

续 28







                            7月13日      宁为小人所毁,毋为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为是只要认为对自己有利益,对方虽然是恶人也可以互相为用;如果没有利益,对方虽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着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毁誉。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诽谤,于个人并无丝毫的损失。如果为小人所喜悦而自以为得计,那就难免被人家认为是与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虽然面对一个人,也要讲道说法,导人向善。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轻易的放弃,而对于没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说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责,正是证明自己还是一个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过失,受君子宽恕而不加责备,那就说明我已没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192】
    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7月14日      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

      
        整日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视道义,做事的时候公然超出道德的范围,去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流毒于社会,当然为社会一般人所指责,但他为害的范围并不深广。
    反之,为求名誉的伪君子,戴着假面具,在暗中却多行不义与不德,他对于社会的害处使人不知不觉,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恶越多而其害处亦越大。在社会里,教育家、宗教家和事业家,在名教、慈善与社会救济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饱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处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193】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7月15日      忘恩报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点有种种不同,其中最无人情缺点的要算是受恩不报;反之,对人有怨,时常挂念于心。这样的人要算是违反人的常情了。
    听见人家的恶事,不管真假却深信不疑,并且以幸灾乐祸的心情来待人处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强,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这种心理如果能导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变成向上前进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为而不受人批评指正,则养成残酷刻薄的行为,最后终至身败名裂。
   【前集194】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此刻之极,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7月16日      谗言如云蔽日,甘言如风侵肌
      
            人们受了谗言诽谤,或破人恶意攻击,心中有冤无处诉,感觉委曲,然而事实总是事实;如果不是实在的诬陷,这不过是短暂的黑暗,宛如乌云遮日,不久云散而重现光明;所以,人们如果被他人造了谣言,最好不去理会,久而久之自会水落石出,谣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谣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拨离间,也就不再发生效果了。
    人们都喜欢赞扬或受人尊敬。有些人专会收买人欢心,对人当面恭维,这种谄媚阿谀的风气,如果不改正过来,就好比是由窗缝钻进来的寒风,不知不觉逼侵人身肌肤,久之便得了寒风侵袭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损害而不自觉。
    所以,甘言蜜语欺骗人的话,绝不可随便听信,以免损害了品德。宁受人谤勿受人扬,受人诽谤则知所警惕,受人谄媚则败德丧身而不觉。
   【前集195】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风侵肌,不觉其损。


        
                    7月17日      戒高绝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岭地质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长;拿来和人相比,就是说人的性格如过于刚慢自用,过于坚顽就不易与人相近,结果孤立无援,事业难成。社会是一群人民的组合,如果大家对你印象不好,又将何所适从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处,草木苍翠,这是说人的性格如果能够俯顺人情,则大家都愿意相亲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里面,鱼鳖很难停留。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狭隘,量小不能容物,则他人都避而远之。又如在深海巨洋里面,不但能容鱼鳖且可隐匿蛟龙;这好比人的气量宽大能够包罗万象,则人们都愿来趋附。所以,君子处世要兼容并包。古语说:「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谦恭待人,仁民爱物,自不会孤立。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
   【前集196】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谿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7月18日      虚圆立业,偾事失机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业的圣贤豪杰,做人多半是虚心求教,宽宏大量,其做事则能机敏圆融容人纳物。
    反之,执着顽梗不化的人,做人则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则主观太强成见太深。
    伟大的人物能善于用人,凡事从大处着眼,不拘泥小节,所以因人成事,其功业成就并非出于偶然。而执着自恃的人,却往往失掉机会,甚至功败垂成,楚汉相争的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集197】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7月19日      处世要道,不即不离

      
        处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搅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崭露头角。反之,如果不同于世俗,并且表现出与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来。所以,处世既不要流于世俗,也不能与世俗完全相异,总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彷彿人在水里面游泳,既不能离开水面,也不能沈溺水里,才能向前进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讨人厌恶,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欢,因为事业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会与很多的人发生关系。讨人厌恶,则人人不愿同他接近,做事就无人帮助,事业也绝不会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欢,必须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业,结果是不能按着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么有益的事业来。
    因此,吾人是既不讨人厌恶,也不讨人喜欢,能够处于中庸之道无太过与不及,这样才是处世的仪规。
   【前集198】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TOP

续 29






                           7月20日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人当少壮时,年富力强,血气方刚,志气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颓了,志气也不免消沈,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应格外锻鍊体格奋发精神,越老而越壮健才好。就像黄昏日头虽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现出一片绚烂的云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将岁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状态,唯有那橙橘之类树木,正在默默结果生实。所以,君子在晚年更应当比少壮时期精神百倍,古人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当如松柏之强劲,做事应当贯彻到底,亦如人生最后都有个归宿,凡事都有个结果啊!
   【前集199】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7月21日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才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
    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时候,最先是不动声色,不露锋芒,懒懒的好像在睡觉,其实牠是在作准备,不发则已,一发即必达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应当要有「鹰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于任事。
    常言说得好:「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说,君子要聪明才华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灾远祸的最好方法。
   【前集200】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纔有肩鸿任巨的力量。



      
                      7月22日      过俭者吝蔷,过让者卑曲

      
        俭为美德,但太过则变成吝蔷,有伤大雅。礼让是美行,但太过则足恭曲谨,反而有失常态。所以,君子处世无过与不及,只要恰到好处。
    处于动乱的社会,人心陷溺已久,只知争夺权利,忘掉道德义行,以致风俗日坏,道德沦亡。
    要想使人心恢复,重整道德风俗,只有从生活上着手。
    首先应当制止奢靡浮华的生活和改正虚伪不诚的风气,使人人生活节俭朴实,养成崇礼的德性,在物质生活上不要太吝蔷,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宁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这样,才能够转移风俗,振作人心。
   【前集201】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吾,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7月23日      喜庆安危,勿介于心

      
       不要忧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础。不要欢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为有恃而无恐,应当晓得「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况人事呢?不要怕起头困难,这困难是为了更向前进一步。
    在佛家看来,人生原无得意与失意,只是人的观念的分别。世间一切事物皆知电光石火,皆知梦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艰难,就像蜗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来,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前集202】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7月24日      宴乐声色名位,三者不可过贪

      
            日以继夜贪图酣乐的人家,是奢侈浪费生活的代表,这样的人家享受过度,等到福报已完,便互见衰败消亡。
    古时候读书的人都是「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就贪爱那些声色之乐、华美之装,这样的士人,也绝对不是真的读好了书。即使是读了些书,也不是治国安邦的经典。不过是一些骚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于世无补,于身无益,结果无声无嗅的埋没了一生。有的文人无行,还做出许多风流韵事为后人的笑柄。
    有知识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会不顾一切争权夺利。自古为了功名利禄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炀帝、唐太宗之辈,尽管是位高权重,或是贵为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后人的笔墨形容,也是难脱公道啊!
   【前集203】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住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


      
                                  7月25日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世人多半以为自己所喜欢的便是快乐,反而被乐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说喜欢吃好穿好的人,认为衣食丰满就是快乐,不知他被这享乐的心引到了负债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乐了。
    反之,明达事理的人,常处逆境和有不顺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乐。他的苦心,可以换来人生真正的快乐。
    比方名人,在开始的时候都要经过困难和恶劣的途径,而他们都能一一克服,不以为苦,十年埋头窗下苦读,终于一举成名了。武将亲自披甲上阵,不避艰险去杀敌攻城,终能立功异域。这都是先苦而后乐,由苦心得来的快乐。
    世人不加认识,只知贪图享受快乐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极大痛苦的深渊。
  【前集204】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7月26日      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应留余地,就是不为自身的荣辱打算,也当为后世子孙的安危着想。
    但是,人多半是在得意时不为失意时作预先的准备,终至满盈招祸,等到了穷途末路再后悔就迟了。
    俗语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够明白这中间的道理,就应当好自为之,知机善退,才不会招致失败。
   【前集205】
    居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