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摩祖师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故事


这个曹洞宗,我们来解释一下,这是中国禅宗里面的五宗的其中一宗。这个五宗是谁来创立的呢?就是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他到中国来以后,我们来讲他的过程,达摩祖师怎么会到中国来?他的过程,后来把禅宗传到中国来的过程,我们在这边叙述一下。

  达摩祖师他本来的名字叫菩提多罗,一般我们称叫达摩祖师。他是国王的儿子,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王子,本来的名字叫做菩提多罗,我们一般称菩提达摩大师。香至王他本身非常相信佛法,生了三个儿子。达摩祖师的师父,就是禅宗在印度,释迦牟尼佛传法给迦叶尊者,传到第二十七祖的时候,也就是达摩祖师的师父叫般若多罗,般若多罗尊者。般若多罗尊者他行化到南天竺,就南印度,以前印度叫天竺国,行化到南印度的时候,香至王就供养般若多罗尊者一颗无价宝珠。

  般若多罗尊者得到这个宝珠供养以后,他顺便要考验考验香至王的三个王子他们的慧根如何?他就问这三个王子了,尊者就说了,我手中这个宝珠可以说是至圆至明,请问诸位王子,是否有其他宝物能够超过它呢?大王子跟二王子就回答了,他说,是因为尊者你修得好,所以你得到我父王的供养。我父王供养的这个宝珠是七宝中最尊贵的,没有其他宝物可以跟这个宝物伦比的,比喻的,可以这样来比较的。讲完以后,接下来,般若多罗尊者就问三王子,就是菩提达摩,就达摩祖师。菩提达摩他就回答,他很有慧根,他说,在一切的宝物里面,法宝至高无上。我们讲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就皈依觉,皈依法就皈依正,皈依僧就是皈依清净不染。法宝是什么?法宝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

  所以菩提达摩一开始就讲出来说,在所有一切宝物里面法宝最珍贵。你看他这么小就有这个善根,法宝就是般若智慧。他说,法宝是至高无上的,在所有的光明里面,智慧的光明是无与伦比的,而所有这些光明里面,心地光明才是真正的明亮无比。尊者的宝珠虽然散发出无限的光明,但它自己不能够照鉴一切,必须借我们心中这个光明,我们的智慧,我们的什么智慧?我们的见闻觉知,我们知道它是宝物,我们知道它是宝珠,我们这个见闻觉知才是真正的在照鉴一切,就是能够照鉴一切,才能够辨识它的光芒。那么众生心中也有同样这样一个摩尼宝珠。

  所以地藏王菩萨,我们讲堂这地藏王菩萨,左手拿个摩尼宝珠,右手拿个锡杖。《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赞偈里面,「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地狱门是什么?就贪瞋痴。你必须要闻法,听经闻法,你才有办法知道自己的习气毛病在哪里?你才有办法观照,才能够改过忏悔。金锡表法,听经闻法,代表法宝,摩尼宝珠代表我们自性光明。所以三王子就这样回答尊者,他说,众生的心中也都同样具有这个本来的宝珠,你只要依教奉行、循道而行,他终究会把自心中的法宝能够显现出来。当时般若多罗尊者,听菩提达摩这样讲以后,就知道他充满智慧,而且他堪为法器,将来必定成为佛门龙象。

  香至王逝世以后,三王子就立刻追随尊者出家学道,他就出家了。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是净饭王的儿子,他也是投生在帝王之家,放弃荣华富贵,出家修道,最后证果,成为人天教主,我们的佛陀。达摩祖师,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诞生在帝王之家。安徽九华山金地藏菩萨是新罗王子,新罗国的,韩国新罗国的王子,也是弃王位不继承,出家修行。

  有一天般若多罗尊者就对菩提达摩说了,他说,你对于佛法已经通达无障碍了。菩提多罗那个多罗,他的名字叫菩提多罗,我们现在习惯都叫菩提达摩,其实他原来的名字叫菩提多罗。他的名字是他的师父给他改过来的,就是般若多罗尊者。所以般若多罗尊者就跟菩提多罗讲说,你那个多罗可以把它改过来,改成达摩。他说,因为你已经通达无障碍,可以改成达摩。所以菩提达摩是这样来的。

  菩提达摩就在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旁边服侍了四十年,等到般若多罗尊者要入灭的时候,将衣钵传给达摩大师,并且说道,他说,昔日释迦如来以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辗转传到我这里是二十七代。现在我再将此重任咐嘱给你,希望你能够荷担如来大法,弘扬不辍。当时般若多罗尊者,他的师父就写了一首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我们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这个心地具足万德万能,所以「心地生诸种」,我们这个心地里面,自性里面具足无量功德。你迷了以后,你这个心地,它就有善的种子、恶的种子,还有无记,无记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理」就是老和尚常讲经在讲的,六祖大师的开悟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就是「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事」,就是你的日常生活,你六根接触六尘的作用,这叫「事」。所以「因事复生理」,理事是圆融,理事是无碍的。「果满菩提圆」,「菩提圆」就是我们的心地,这个福田。「花开世界起」,智慧开了,你就证入一真法界。后来就传承给他,菩提达摩成为西天第二十八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就等于印度。

  后来达摩祖师得法以后,就请示尊者应该往何地弘法?他的师父尊者提示他,他说,你先在本国弘化,等待六十七年后,他师父都可以跟他预告,六十七年后你再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接引上根的人。「上根」就是根基非常高的人。后来达摩祖师在印度普施法雨,大振禅风,足迹遍历南天竺,声誉如日中天,贯满五印度,远近驰名,度无量众生。

  他到中国来以后就在中国南海,就今天的广州登陆。后来梁武帝听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弘法,就派遣使者到广州迎请达摩祖师到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梁武帝一见到达摩祖师,我们上次有提过,他就问了,他说,我登基以来,我兴建这么多的无数塔寺,印制这么多经典,供养这么多僧尼,不计其数,请问尊者,说说看,我的功德有多大?梁武帝希望马上听到达摩祖师的赞叹。达摩祖师结果答案不是赞叹,他说,毫无功德。

  达摩祖师这个已经开智慧的、明心见性的法师,尊者,他们的心行叫做安乐行,他们不攀缘、不取舍,他们已经断贪瞋痴慢疑,已经破见思惑、尘沙惑,再破根本无明,他们是法身大士,他们跟佛陀一样。他们说话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妄语者,他们有这个功夫了。我们就不是,我们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我们讲话就不老实,赞叹的话,恭维的话都出来了。哎呀,皇帝,你的功德大得不得了。这就不是真语者,就不是如语者。所以他们圣人讲的话,前后都一致,不会不一致,因为他们是开悟的圣人。

  所以他说毫无功德,梁武帝一脸狐疑,奇怪,百思不得其解,说为什么我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这个我们上回有解释过。「净智妙圆」就是我们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这是要靠你藉修德显性德,你只要把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破尽了,你这个五分法身香就开显出来,它是本来具足,不假外求,你只要把这些毛病习气断掉,无明再断掉,它就恢复光明,所以是不假外求。如是功德,不假外求,不是去外面求来的,说我要做多少善事,印多少经才有办法去得到这个功德。你有所得,就有能所,这是烦恼,这个叫有漏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无漏的,无漏就是什么?没有烦恼。

  当然后来梁武帝就送客了。梁武帝送客以后,最后梁武帝问他,他说,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圣谛第一义就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什么叫无上菩提呢?他问他这个问题。所以圣谛第一义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本有的智慧,这叫圣谛第一义,「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结果达摩祖师怎么回答?「廓然无圣」,「廓然无圣」的意思就是说,他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办法去形容,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我们《大乘起信论》里面有讲,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不可破坏,永不变异,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智慧怎么去形容呢?它非青黄赤白,非大小方圆。《华严经》里面讲的,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这个芥子那么小,可以把须弥包含在里面。这怎么形容呢?智慧就可以有这个境界,可是你形容不出来。

  所以他问说,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当然他讲「廓然无圣」没有错,我怎么形容得出来呢?梁武帝就不耐烦问他说,对朕者是谁?你对朕这个是谁?问达摩祖师说,对朕者是谁?我的对面是谁?达摩祖师说,「不识」。我们有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百千亿化身佛,真正的本体是清净法身佛。他说不识,这达摩祖师讲得也没有错。后来就离开了,这个叫做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个人因缘不一样。所以你只有看做,一位有智慧的觉者要去度另外一位弟子,那还要看他因缘具不具足?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后来达摩祖师知道弘化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他就一苇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所以那个时候人家都称他叫什么?「壁观婆罗门」。

  后来达摩祖师在多年的壁观以后,神光法师就是后来的慧可大师,在雪地中他精诚断臂求法,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大师,给他传授,传授给他《楞伽经》四卷。然后就说了一首偈,就是跟这里的曹洞宗有关,「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是首位将如来心法传到中土,就是中国,所以他被称为东土的初祖。禅宗在中国,中土弘化,经过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到六祖,后来就开了五叶,六祖以后就再分五个派别出来了,那是什么派别呢?临济宗,再来曹洞宗,刚才我们讲的是曹洞宗,再来法眼宗,再来云门宗,后来沩仰宗,一共这五宗,又称沩仰宗。其中以临济宗最为绵延不绝,所以有些会讲说是临济宗第几世,临济宗第几世,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什么?临济儿孙满天下之尊称。以上我们是把曹洞宗怎么来,说禅宗的一个宗派。

  后来达摩祖师灭度了,也就是在魏孝明帝年间,他遭到人家下毒以后死掉。达摩祖师他想中国的度化因缘已经结束了,而且已经把法传给慧可大师,达摩祖师便端坐而化,就坐化。三年后,当时的魏孝明帝这边的节使宋云,他从西域归返东土,途中见到达摩祖师,提了一只鞋履,就是一只鞋子,僧鞋,翩翩地独往西天,并且对宋云说,皇帝已经死掉了,皇帝已崩殂了。宋云回到京城以后,就将途中遇到达摩祖师的事情奏给朝廷。当时是孝庄帝做皇帝,他就派人马上打开达摩祖师的棺木,结果里面只剩下一只鞋子,另外一只鞋子被达摩祖师提走了。各位如果看海贤老法师的,海贤老法师的纪录片里面,海贤老法师的妈妈棺木打开,只有几个铁钉而已,她是连鞋子都没见到。所以它里面就说,难道是达摩祖师挂履般的这种应化吗?我辈凡夫不敢妄自断言。可见海贤老和尚的妈妈也是菩萨应化。这是我们提到曹洞宗达观禅师,我们顺便附带提一下禅宗的一个由来。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百二十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北魏时,达摩曾在洛阳、嵩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 、僧副和昙林等。

  达摩祖师的禅法

  达摩祖师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驻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二祖慧可大师。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1、以心传心

  《祖堂集》记载: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神光)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语神光曰:“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遂改神光为慧可。

  又问:“请和尚安心。”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

  进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

  达摩语慧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

  慧可言下大悟。

  慧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远。是故菩萨不动念而至萨般若(佛智)海,不动念而登涅槃岸。”

  师云:“如是,如是。”

  慧可对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记录不?”

  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2、传衣表信

  达摩云:“我有一领袈裟,传授与汝。”

  慧可白和尚曰:“法既以心传心,复无文字,用此袈裟何为?”

  大师云:“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虽则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于中三世诸佛,递相授记。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后代传法者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断众生疑故。”

  慧可便顶礼,亲事九年,昼夜不离左右。

  达摩大师乃而告曰:“如来以净法眼并袈裟付嘱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嘱汝。汝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3、四观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