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益西彭措堪布《警世钟》

益西彭措堪布《警世钟》

警  世  钟




益西彭措堪布


                           
(一)    三世因果



    因 果律,在古代社会,人们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实来接受,这一点和当今世界的科学公理相类似。科学中有一层基石,人们认为不证自明的,作为架构其它理论的 基础,称为科学公理。同样,古代的人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石,一切作为都将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张遍及器情世间每个角落的天罗地网就是因果律。


近代,因为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移,日益专注于外部世界。当然因果律同样是支撑外部物质世界的基础,一切科学规律、一切自然规律本身即是因果律的具体体现和印证,它说明这个物质世界不是紊乱无章的,不是什么现象都可随便发生,而是受着因果律牢牢支配的。


    由 于注意力伸向外界,人们把内心世界的规律渐渐淡忘了,由此深陷在感官世界中不能自拔,所着重的惟有眼前利益。实际上有大量的现世因果律报应的事例在人们自 身和周围和身上发生。但人们为物欲所困,心不堪能,领悟力衰退,视而不见,不会去领会体悟,也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加上社会潮流的影响,人们不假思索就接受 了拔无因果的观点而沿习成风。


否认因果使近世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行为轨道转移了方向,这是道德沦丧、邪 恶炽盛的标志。人们的物欲在膨胀,恶性在扩张。为了使自己的行为不受约束变得“合理”,所以要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条规律搁置遗忘,人们以为这样即 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因果规律的制约,这本身即是最大的愚痴业障,无疑是掩耳盗铃的行为。实际上因果律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它不会因为人们的遗忘、搁置、反 对,就不起作用;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无明愚痴,自以为是地认为造恶不得恶报,对因果漠视、嘲讽而失效。
在统领森然万物的因果律面前,现代人变 得好像一群幼稚顽劣的儿童一样,自以为是地任性而为,结果饱受的是不堪言喻的痛苦。事实证明,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吞食漠视因果律肆意造恶带来的苦果。其实, 没有任何一种精神力量、任何一种意志可以将痛苦加在现代人的身心之上,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加剧的内心痛苦,溯其来源即是由各自不相信因果肆意为恶所带来的, 这本身即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律的体现。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正因为见到因果规律,所以在因地上异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 渊,唯恐以细微恶业引生巨大过患,而凡夫们因对因果律不予理睬,造恶业在因地上,难以一下子体现出苦果来,所以凡夫往往是鼠目寸光、自我欺骗,以为造因无 果,恣意而为,把因果规律、善恶之报不是说成无稽之谈就是当成十万八千里外的事情而抛之脑后,然而一旦恶业成熟、果报临头,则苦不堪言,到了这个时候才害 怕恐惧,奈何恶业已经成熟,为时晚矣!


    世间人最大的恐怖即是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断灭论者,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归于一片漆黑的寂灭,无声 无息、无踪无影,从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进入一个绝对的虚无之境,生命步入断灭,这让人难以接受也会令人恐惧,然而这只是不承认三世因果者自身的假立而已, 生命真的没有前没有后,只有中间一段吗?


    现代人不承认三世的因果是前后世不能现量见到,以此便判定没有前世、后世,仅仅承认现量能见的今世。其实我们可以将今天比作现世,昨天比作前世,虽然昨天和明天,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不存在,但谁也不能否认昨天、明天的存在。


    有人说这个比喻不恰当,虽然现在不见昨天、明天,但昨天、明天的存在人所共知,而前世后世则无人知之,也不能现量见到,所以不存在。


    如果以现量不能见的妄执为无有,如果这样推理的话,那是否明天、后天所需的吃穿等物资受用也不用准备了?因为这些同样是未来的事物,此时也不能现量见到。另 外凡夫人的眼识虽然没有现量见到前世后世的自相,但同样也没有见到不存在前后世这一点,那么你们到底是以何种证据来确定其无有呢?你们主张现量见到才行, 可是你们所说的无有前后世也仅仅一种说法而已。


    婴儿刚一生下来,就有吮吸乳母的行为,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婴儿为什么一降生下来就有吮吸母乳的行为?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婴儿为什么一生下来就有冷热的觉受?


    今生的第一刹那意识可以推知为由前世最后一刹那意识所产生的。正因为婴儿相续中具有往昔(前世)吮吸母乳的习气,所以刚一降生就有吮吸母乳的心念。


    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识,既然不是依外在的物质力产生,也不是恒常之因或无因产生,而是由与自己同类相应,能执著种种法的前世最后刹那识所生。


    如果认为这个自明自知的心识来源是心识以外的肉体,这根本不适宜。心识不依赖外境物质世界或者一个世间主宰神,而是由前际(前世)无穷尽的心识,如前世最后刹那识产生今世的第一刹那识,今生的前前识产生后后识。


    凡 夫众生到死亡的最后时刻,相续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执之因,依靠其所产生的烦恼和业障仍然存在,并且若不具足能对治我执的无我智慧,如何不转生后世呢?所 以定是转生后世。在今世死亡的最后一刹那,心识相应于我与我所的执著种子,若此执著种子未依无我对治法,由此因就必然产生转生后世的果。若此因存在而如现 代人所认为的人死如灯灭,一切化为乌有,就变成有因无果了,但有因无果的现象在此世界何时何处也不会存在。



以下讲一则公案。


    时波斯匿王问释迦世尊:“我先前未曾听佛教诲,听迦旃延与毗罗胝子说此身死后一切都为断绝灭亡。我今遇佛,在这点上仍有疑惑。”


    佛问大王: “你的肉身是金刚常住,还是会腐朽变坏?”


    王答: “我此肉身终将坏灭。”


    佛问: “你身尚未变灭,如何知将必定变坏灭亡?”


    王答: “现在我这个无常之身虽未灭亡,但我观察现在是念念迁变,前念生后念灭,念头刚起则不住而灭,如火变成灰渐渐稍殒,不曾停息,所以决定知此身终归灭亡。”


    佛认可波斯匿王所答,继续问: “你现在年龄已经衰老,你的容貌与幼时相比有何不同?”


    王答: “我童年的皮肤细嫩光泽,至成年时血气方刚,到现在衰年,则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而绽,如今临死不远,如何与壮年相比。”


    佛说: “大王,你的容貌不是即刻衰坏吧?”


    王答: “世尊,这些实为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来暑往渐渐至于此。”


    佛说: “你见变化迁改不停而知身体一定灭亡,你知不知道你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存在?”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 “我实不知。”


    佛说: “我指示你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大王,你何时见恒河水?”


    王答: “我三岁时慈母带我拜耆婆天,经过恒河,那时即知恒河水。”


    佛说: “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身体衰于十岁,乃至六十岁,日月光阴念念迁变。但无三岁风到恒河,到二十岁时再见恒河,恒河水如何?”


    王答: “河水与三岁时所见无异,直到如今年纪六十,也没有变化。”


    佛说: “你现在自伤发白而皱,面容比童年多皱纹,但你现在见恒河与童年时见恒河的见有老幼之分吗?


    王说: “没有,世尊。”


    佛说: “大王,你的面容虽然皱了,但这个能见的本性却未衰老,起皱的是变化,见性不衰老的不是变化,变化的有生灭,不变化的则无生灭,无生灭的能见本性如何会在你的身中与你的身体一同生死?为何引诸外道之言说这个身死之后完全断灭呢?”


    王听了佛的教言,才相信此身无后并非断绝,只是舍此身趣彼身,解除了断灭的疑惑,与大众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 本帖最后由 弥迦使者 于 2008-11-2 22:09 编辑 ]

TOP

续 1

(二)   对科学的反思  



       当 今世界,有一位神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小到家庭的种种用品,大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处处可见他的身影,这位神就是科学。科学已经成了这个时 代世界的身影,这位神就是科学。科学已经成了这个时代世界的真正“主宰”,人们对他顶礼膜拜,视为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造物主。科学代表着人类的智慧,科学 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人们认为科学可以满足自己日益炽盛的欲望,对于科学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们感到无比欢欣鼓舞。人们心中有一种信念:即 是将人的一切幸福都寄托于科学的发展之上。在现代人的幻想中,科学如同一辆飞速行驶的火车,载着人类驶向幸福的终点站。

    然而科学同样存在着 其本身的局限性。西方近代科学是从伽利略时代开始的。它有着三种特性:首先是人们对自然现象提出猜想,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建立一套理论,最后要通过 科学实验来检验印证理论。如果理论没有得到实验的检验,那么无论这个理论猜想是多么的有说服力、多么的充满智慧,它也仅仅只能作为一种立论而已,得不到人 们的承认。像科学史上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先是通过牛顿和爱因斯坦提出一整套详细的理论,最后被子天文学上的天体观测所证实,然后被子人们认可肯定 的。因此通过实验来确证理论的方法是科学的精髓,也是科学的一大特性。一个理论正不正确就要看实验验证的结果,这个实验可以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 个时间做都正确无误。

    实际上科学实验中的仪器测量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种拓展。在古代社会,人们的实验比较简单,人们通 过感官直接观察来记录数据。由于科学的深入发展,人的耳目已经不能适用于这些高精度的实验了,通过这些高精度的仪器来测量记录图像和数据,通过高速运行的 电子计算机来作数据处理。

    由于一个科学事件必须被实验所证实,这本身就表明科学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们来分析人的生命的产生, 生物学说人的生命是由母亲的卵子和父亲的精子结合成一个受粗卵,最后由这个细胞分裂成人体胚胎而成为人体雏形,在母亲的腹腔中生长而后降生。然而这种说法 只能说明人的物质方面的生长,从简单的一个受精卵发展到复杂的四肢五官,就好比一粒沙子发展成一座山,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婴儿刚一从母胎出来便会啼哭、 便具有七情六欲,而人生伊始就具有的这些心意识,恰恰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又比如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体是由分子、原 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原子和组成木块、石头的分子、原子没有什么不同,有的只是排列堆砌的方式不同而已。由这些分子、原子的堆砌,如何去产生一个见到悦意 之境就欢喜、见到厌烦境就不满的心意识?无论找什么样的理由都难以自圆其说,亦仅是一种立论而已。

    上面我们简略地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科学的局限性,然而科学还有一更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探索外部的物质世界,然而却不能深入观察科学方法本身。

    为 什么不能观察科学本身呢?下面我们逐一解释,首先是实验的方法。人们会说实验从开始操作到最后得出数据,都是亲身操作、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且不同的人 在其它地方进行重复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完全一样,这样严密的实验还会有什么弊端?关键是我们要对实验的所境(实验观察对象)和实验的能境(观测者)作深入 的分析。这种分析的方法在中观理论中称为能立等同所立,即能立不能成立从而所立也就不能成立。以圣者的智慧来看,远离分别心的境界才是胜义的境界,而一切 缘于分别心的境界全是迷乱的世俗境界,前者如同梦醒,后者如同迷梦。而梦醒时,梦中的一切迷乱境界不复存在,若以梦中之境推理醒时之境,则甚为荒唐。同 理,仍处于迷乱分别心状态的观测者来推测远离分别心的宇宙实相,绝无可能。而由其分别心识研究外物现象所得的结论,只能是其分别心的一种妄执而已。

    从这里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现象规律之上,还有一个层面被人们忽略了。这就是空性方面的胜义谛理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规律在中观理论中称为世俗谛。

    在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日常生活中心智的局限性。学过中学物理学的人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由原子组成,这些分子、原子都在作不停息 的运动。当我们看见悦意的外境时,我们的心念会起波动、产生欢喜,进而有贪恋和欲获取的念头,但是我们就不会去想这个悦意的外境,其实只不过是一大堆分子 组成的,而这个事实都是我们早已明知的,如果这样去观想一下的话,自然会兴味索然,这也说明人们的视听感官很容易被蒙蔽、欺骗。而作为感官延伸的实验仪 器,是以符合感官司功能的要求而设计,人们以之作的观察与所得的结果,同样易被蒙蔽欺骗。

    科学所阐述的理论恰恰是世俗谛所讲的道理,它无法 深入到胜义谛的层次。也就是说:仅仅依赖科学的方法,人们无法深入认识到这个世界更一层的奥秘,而这一切只有通过释迦牟尼佛开示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才能得到 了解。《妙法莲花经》中说:诸佛如来之所以出世,是为了给众生开示入佛的知见。佛法的精髓即是中观般若的思想,也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近代 科学从伽俐略开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采取步步前进的方法,每前进一步,前面的理论就被发现不完备、不精确,从而被修正。同时,科学每迈进一步,新的问题又 大量涌现、层出不穷,人们只能面对前方不可知的海洋望洋兴叹,而且新生的问题比以前的更加艰深复杂,就如人们用来研究微观世界奥秘的粒子加速器一样,越造 越大,能量越来越高,高到了人类的经济无法跟随的地步。依这种方法人们永远只能处于中途之中,而不能得到对这个世界的终极认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 知也无涯。”诚哉斯言!

    随着科学的日益细化,科学分化越来越严重,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分支,甚至出现同一学科的科学工作者相互之间也难以沟通、了解,这势必走向“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科学学科越来越专门化,科学越来越难以纵览全局,更别说去了知领悟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相。

    人 们只对自己研究的一块天地了解,对其他领哉则是茫然无知,从而所获得的只是支离破碎、繁杂琐碎的知识碎片。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现象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欲 通过对物质现象的研究来了解世界的真相,这就好象要斩除一株蔓藤,不知在其根上下刀,偏在枝叶处着手,如是则每斩除一条枝叶,蔓藤便已长出更多的枝叶来。

    科学本是无情物,它没有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没有善恶好坏的分别,它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一旦人们以贪嗔痴的烦恼来利用科学,便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zai 难。

    科 学技术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嗔恨心相结合,使人们造出了强力的杀伤武器,这与古代的刀剑长矛相比,杀伤力不知大了多少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飞 机和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航空母舰和原子弹、细菌武器,随后在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又出现了洲际导弹、氢弹等等。武器的破坏性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 栗。在这场持久的竞争对抗中,人类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苏联这个庞大的超级大国即是在这场军事竞赛中被拖跨以至于分崩离析的。

    科学为人们的贪心所利用,为人们制造了大量的赚取财富的机会,从当代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看出此点。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资本家们赚取巨额利润创造了新的条件,以至于迅速取代了以往的传统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计算机科学的技术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科学的发展加强了人们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注意力,而日渐遗忘了内心世界,人类更加物化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忘记了征服自心的烦恼,外部的强大与内心的衰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科 学的发展使得们脆弱的内心更加复杂(和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内心完全丧失了天真恬静!),因为物质占有的欲望被一次次地挑大,人们再难以安静下来,好像平静 的湖面不停地抛以巨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心就这样变得支离破碎。科学的兴起,使道德伦理产生了巨大的更异。物欲一经挑起,内心则伴随着产生相应的痛 苦。和知足少欲相反,人看见什么就想要什么。而商人利用人们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刺激人们的欲望,舆论媒介一体呼应,专门制造诱huo,加重人们的无明迷乱。此 处科学扮演了一个加重人们无明的角色,人们在科技创造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天真地幻想科学能将人类带进一个安乐世界。

    按道理来 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本应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坐在计算机旁的编程人员有更多更复 杂的程序要编,商务人员为商务洽谈而整日东飞西驰,不管是高度自动化的大型工厂还是私人小作坊,人们的工作更趋繁忙,行动显得更加匆忙,一个个步行如飞, 过去悠闲缓慢的步伐几乎见不到了,人们心头的压力更加重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心中的贪欲也紧跟着升级,已完全忘 失了什么叫做知足常乐,只想借助外部技术的发展使人本身日益炽盛的欲望得到满足,以为这样最终会得到幸福。然而事实上,这种想法如同痴人做梦一般可笑。诚 如《佛子行三十七颂》所说:“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依靠外在的刺激,人们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增盛,而永无满足之时。于是人成了欲望奴隶,一生 都被欲望所驱遣。人就这样被欲望折磨得不知停歇,甚至失去了反思的理智。可怜的现代人为什么不会想想,这种外强中干的发展对人类有没有必要?这辆疯狂的欲 望列车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由于科学的进步,加速了各种产业的发展,人们大量开采资源,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由于急功近利, 只管眼前利益而不顾后代子孙的生存,导致这个世界日渐失去和谐,天灾频频,危患不断。大量砍伐森林致使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有大量的耕地为 沙漠所吞噬。而大力发展工业的结果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酸雨浓雾不断,气候反常,江海湖泊难见清澈,大量鱼类死亡。
地球已经变得遍体疮痍!

TOP

续 2


(三) 迷乱话语



            今 世思想的传播和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今社会有一股巨大的话语力量,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取向,这个巨大的话语来自传播媒体。今天,电 影、影视、广播、书籍、报刊以及不久前发展并广泛普及的计算机网络是人们口舌的拓展,银幕、荧光屏上虚幻的影像、空气中振荡的声波和纸上的文字无孔不入, 铺天盖地而来,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最大话语力量。

    一个人依靠电视、网络的作用,可以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这远远超过了古代社会依靠人自身语言的影响力。

    电视和报刊上的广告影响着每个家庭,大到求职取向、购买住宅汽车,小到家庭主妇购买锅碗瓢盆,从一生的价值走向到人们的衣装样式、颜色,外界的舆论、传媒影 响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一起来就习惯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收听早间新闻;上班的路上,人们喜欢买一张报纸阅读;当辛劳了一日要休息时,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娱 乐方式则是看电视。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舆论传媒几乎难以适应,会有一种难以摆脱的孤独感,不和舆论传媒接触,现代人会感觉犹如生活在孤岛上一般。人们聚 在一起喜欢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大众传媒赋予他们的信息——大到国际新闻,小到电视剧的某个剧情。

    现代科学的声光技术为人们制造光怪陆离的幻感世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人们可以浸泡在感官的迷幻之中。

    给人身体带来疾病的病毒是依靠空气、饮食和人体的相关接触来传播,而给人的精神带来疾病的病毒,其传染渠道是传播媒体。依靠大众传媒,这个时代烦恼病毒的散播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严重。

    在影视中,人们看以对暴力赞美的诗篇:被屠戮者的鲜血如同五月大地上盛开的鲜花,枪战杀戮场面被艺术化;借 助现代科技声光的技术,片中,黑社会人物成了英雄,残暴乖戾成了英勇果断,为所欲为成了自由个性,罪恶行为被粉饰成人们效仿的对象。制片者用华丽精巧的包 装制造了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这里善恶交换了位置。

    现今这个绮语飞扬的时代,电视电视等媒体所载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人们的思想已被传媒所控制,在传媒面前,人们逐渐失却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传媒的内容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日常生活。

    舆论传媒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打造模子,人们会自然模仿依照而行,在欲望面前,人们呈现昏迷状态,而舆论媒介如同发号施令者,人们如同中了蛊一样会情不自禁地跟随而行。

    对少年儿童而言,由于他们没有进入社会圈子,涉世不深,对造恶的行为没有亲身体验,然而通过影视镜头,他们 则可目睹这一切。恶业作为当事者的体验散播到电视机前每个观众面前,这时传媒即将造恶情景从陌生地带入人们的视野。影视中虚幻人杀盗淫的镜头完全如同真实 场景,人们一旦模仿而为,即会成为真正的恶业。正是影视的影响使得西方国家连小学生都学会了影视中的凶残行为,在真实环境中开枪打死老师和同学。

    为商业利益所驱动,电视的内容迎合并诱导人们的欲望,实际是在行为上给人们作示范。精神生活日趋空虚的现代 人需要一种生活模式,以之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影视渲染的暴力se 情在人们的心灵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其中渲染的生活场景,诸如华丽堂皇的场面、穷奢极欲的行 为、糜烂的生活方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追求目标。有的甚至为了这种“理想”的生活铤而走险,到激流恶浪中、到悬崖绝壁上去冒险,更有甚者,刺杀名流、到街头 开枪扫射无辜的人们……如是等等,为显示其人生的“不平凡”,为了自己那由影视刺激而膨胀的、畸形的、庸俗的表现欲,无恶不作。

    古代社会人们心中的榜样是圣贤,人们都希圣希贤,然而今日社会,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是影视歌舞明星,从他们服装举止到生活方式,都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对象。

    以 往人们出于贤良的心态,有“隐恶扬善”的说法,而如今恶行则被套上美丽的语言花环,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渲染。这在历史上有过沉痛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 纳碎帝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即是运用传媒大肆宣扬狂热的种族灭绝理论和鼓吹战争、侵略、扩张的合理,使得这三国无数群众迷 失人性,趋之若鹜地加入到侵略战争之中,制造了多少惨绝人寰的杀人恶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恶语给人类带来了多么深重的zai 难。

    其实,大众传媒只是一个中介物,这些恶业的制造者即是其幕后的操纵者,在此处,我们可以体会到“业由心造”的无欺真理——这些恶语泛滥即是现代人日益炽盛的贪嗔痴(邪见)三毒烦恼的具体显现。

    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于是制造各种迷醉人心的欲魔幻景,使现代人疲倦的心性在此不但得不到休息,反而更加迷乱。舆论的目的不是引导人们向上,使人心得到净化、趋向高尚,为了挣取利润,它同样也商业化了。

    这个时代不少知识分子已成为了资本家、商人挣取利润的工具。知识分子在宣扬追求人身自由、个性解放的同时, 自己反而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在物欲面前同样显得脆弱不堪。古代“文以载道”的风尚已经被金钱砸得粉碎。知识分子日益淡忘其本应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不是 为挽救世道人心而大声疾呼,相反,在欲望面前迷失了方向,以各种偏见、邪说误导着人心趋入邪恶的深渊。

    经由大众传媒散布的烦恼种子,由此在自他相续中生起多少贪嗔痴的烦恼,那么其罪业有所不同,这其实是一个集体在共同制造罪业。

    在此世间人们对生理方面的病毒的传染扩散可谓谈而色变,而对思想上、心理上的病毒的传播扩散却放任自流、毫不在意,但后者对人类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前者!在每 天的广播、电视、电影、文艺作品、新闻报刊中,这些病毒都在传播,无时不在、无孔不入地吞噬着人们的灵魂,在这种精神病毒的包围圈中,有多少人的心理还能 保持健康向上呢?


这是个时代的悲哀!

TOP

续 3

                              
(四) 情爱重缚





    如果说死亡是这个世间人们最恐惧的事,那么最悦意不过的事莫过于情爱。情爱作为文艺作品和影视“永不衰落”的话题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诗篇来赞美它,用音乐、戏剧来表现它。缺少了它,人生好象暗淡无光;而有了它,再艰苦再沉闷的生活似乎也变得绚丽多姿、生气勃勃。这个世间,有多少人将人生的幸福寄托于它,有些人甚至将它视为人生唯一的幸福,缺少了它,便觉得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文 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情爱,成了人们生活追求的模式,人们心中充满了种种幻想和憧憬。由于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总觉得只有象文学作品中那跌宕起伏的情 节、缠绵悱恻的心理波澜下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人们渴望能过着如书卷中所描写的那样多姿多彩的生活,渴望能过着“不平凡”的生活,认为如此生活才不枉 度一生。


    在影视中由声光色彩的渲染,以曲折的情节、戏剧化的场面撩拨着人们本来就浮躁不安的心,这些浪漫的情节使人如痴如醉,欲身处其境而后已。人们认为日益枯燥的生活中,只有情爱的出现,生活才会有亮点,人们渴望着这种奇缘的巧遇,人们认为珍视情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几 乎所有的文艺作品舆论都在宣扬情爱的伟大。无数的文艺作品持这么一种观点: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受其影响,人们往往会把爱情高 举至第一位,用种种理由为之辩护。谁要与这种时代的风气相抵触,则为冒天下之大不大韪,甚至会被认为是居心不良的顽固不化者。


    情爱如是被几 近疯狂的美化、鼓吹,以致于到了当代社会,情爱更加弥漫开来,以往强烈的道德制约渐渐失去控制,人们有更大的“随意性”。由于对情欲的渲染,受其影响,人 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家庭观念日益淡薄。许多人奉行了“男女好则聚,不好则散。”的观念,想无拘无束于此情欲世界里“潇洒走一回”, 这种将婚姻家庭、人间伦理道德视如儿戏,如飞禽走兽般的生活,这种颠倒妄为的疯狂行径,使人的理智堕落到动物的层次,最终必将酿成难言的悲剧。暂且不提反 传统的新新人类、单身贵族,许多仍较传统的家庭也由于某方另有所爱而分崩离析,给下一代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同时,由于道德的沦丧,现代 情爱与婚姻绝大多数都建立在庸俗的贪欲之上,人们往往弃人格、道德修养于不顾,虚荣而又目光短浅的地盯着对方的家产、权势、容貌等外在的包装,而这些外在 的包装本身即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一旦这些外在的因素发生灾变或衰变,这些所谓的现代爱情、现代家庭往往即会宣告终结。


    在如是种种“现代”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家庭有如狂风骇浪中的孤舟,漂摇不定,随时倾覆。


    情欲的泛滥加深了灯红酒绿、糜烂腐化的生活。当今社会,许多人已经不把邪淫当一种恶行看了,他们认为只要追求要真正的情爱,一切都无所谓了。


    且 看今日都市里林立的夜总会、歌舞厅、按摩房、桑拿浴室,以及屡禁不止的黄 se书刊、黄 se影碟,有多少人过着朝生暮死、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在这种肆意渲染、煽 动的环境之下,情欲的吸引力、沾染力会有多大?况且这本是人最容易被吸引甚至抛弃的一切而投注的地方,也是人性中最为脆弱的地方。明朝时,士子王大契问莲 池大师:“弟子自看师戒杀文,遂持长斋,惟是色心炽盛,不能灭除。乞师方便教诲,使观欲乐,一如杀生之惨。”莲池大师答云:“杀是苦事,故言惨易。欲是乐 事,故言惨难。今为一喻,明明安毒药于恶食之中,是杀之惨也;暗暗安毒药于美食之中,是欲之惨也。智者思之。”


    更有甚者,在有些国家甚至达 到同性恋合法化的程度,人们的口号是怎么高兴怎么来,纵欲而为要把一切道德规则抛弃不顾,这真是一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同性恋者得艾滋病,其实并非事出偶 然。其本身即是一种因果报应,如此放纵不羁、颠倒人伦的行为,自然会走上痛苦的绝路。不依因果规律地肆意妄为,正是这个时代人类的悲哀之处。


    情爱真的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给人们真实、永恒的安乐吗?实际上,从最初的求爱、中间的结合,直到最终的分离,人们品尝的只有酸苦的情爱之果。


首先在求爱阶段。



    要博得女人的欢心,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是很困难的。不用说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将相也同样如此。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谓举不胜举,远的不说,当代美国 总统克林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竟然为了一个女人,不得不在全世界的人民面前检讨自己的过失,以致名誉扫地,脸面丢尽,这恐怕是他本人 在放纵情欲时万万想不到的吧!如是为了满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而造作种种恶业、劳碌奔波,来世还要饱受三恶趣的痛苦。再者,女人的心态变化无常,睛雨不 定,时而欢喜时而忧,为情欲系缚的人们总是饱受折磨。


    在情欲的追逐中,人们实际上也是在满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认为对方是“我的”,这 时对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电、“我”的车子等一样成为“我所”。这正是一种坚固的我所执的表现,实际上无认如何也不可能恒时占有对方。人们在情欲 的追逐中带有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人们往往希望对方的所作所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听自己的话,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产生烦恼。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 身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又如何去主宰另一个人呢?




其次是结合之后的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满幻想的年青人,总是把情爱看成如鲜花一般绚丽,幻想着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 入婚姻的圈子中,就会发现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盐,从此便不得不奔忙于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杂务。这时,人就象马匹已被套上马鞍马刺,开始驮起沉重的生存负 担,尤其是周而复始地单调重复着的生活,更是便人深深地失望。鲜花盛开时确是耀人眼目,但最终必然枯萎。同样,人们心中的美好幻觉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 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这时人们往往会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其实正是人们从虚幻的想象中走入真实生活的必然痛苦。正因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幻觉仅是一种非 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长久,象肥皂泡一样终究会破灭。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归向人生本有的痛苦烦恼。尽管现代人都不愿意去正视它,人生的痛苦不会因为人们虚 幻的憧憬而转变消失,而人为什么却偏偏不尊重事实而喜好徒劳的幻想?人要获得真正的安乐只有走解脱之道。人们没有体察出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想以追求情爱 的欢乐来替代人生的痛苦,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


    人心就象秋天的云朵一般变幻无常,尤其在浮躁异常的现代社会中更是如此。一个男人对一个女 人生起贪心,并组成家庭,一旦长久,先前的新鲜感和美好的感受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荡然无存,生活开始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已经无话可谈,互相 对视都感多余累赘。于是男人去寻找另外的女人,当今时代流行的婚外恋基本上是这种情形。实际上这都是人的分别念在作祟。同样的两个人,前后之间彼此的心态 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如果情爱的本性真实存在的话,那对同一个人的认识和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变化?


    仔细观察当代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变 幻莫测的分别念尤为明显、强烈。人们任性放纵,随意结合,朝秦暮楚,无有克制之念,人们认为放纵而为即是自由,这种自由即是人生的快乐幸福。之所以会有如 是荒唐的见解、疯狂的行为,只因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牵制,而陷于虚幻境中不能自拔。这种自由观痴迷地认为外面有真正能使他欢乐的异性,而实际带来的只 有今生来世的难言苦果,这实为深重的烦恼业障。



最后是分离之苦。


            世人向往恩恩爱爱、如胶似膝的生活,不但要今生在一起,而且还想生生世世永不分离,所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然而即使今生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缘凑合而暂时相聚,一旦因缘尽时,必是各自随着自身的业力而漂泊不定。今世为夫妻,来世或许成为互不相识 的陌路人甚至成为怨敌,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本来聚散不定,这又同是耽著情欲的凡夫能作得主的?印度的帕单巴 尊者曾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所以对此人间聚散当以放下随缘的态度观待。

    是否人人都将欲乐执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而紧执不放呢?事实上并 非如此,在修习不净观的行者眼里,人间欲乐被视为粪堆、火坑和毒蛇,避之唯恐不及,而脱离爱欲染缚的成就者则见欲乐本如空花、了不可得。这是由于他们在各 自相应的层次上观察照见了事物的真实本相,从而远离了普通凡夫的非理作意。如果我们依循佛菩萨的教言来观修,同样能化热恼为清凉,使情欲之火当下止息。


    以下就所贪恋对象一生的无常迁变、其身当下的不净、幻化本质善加思维,从而破除情欲烦恼的根源——非理作意。

    首 先对于异性,我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她一生中短暂的光辉时刻,应该观察她一生的走向。比如观察她的出处——从父母精血腥臊交媾而来,又从污秽之处而出,从 一个意识混沌、不明世事的幼童逐渐长大而成。作为凡夫,她可能除了喜爱享受生活之外,其余美德不会很多。在她容颜光耀、青春艳丽的数年中,这时人们最愿去 留意、关注她。然而此后她必将走下坡路,随着容颜衰败而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线。如果她结婚生育,那将忙于操劳家务,日常生活中大众面临的烦恼,她也不能例 外地一应俱全。烦恼将接踵而来,生活的压力使她平庸,身体也日渐臃肿、肤无光泽。到了老年时候,则形容枯槁有如一株焦木,这时病魔和精力衰竭将笼罩着她, 老眼昏花,感到事事都无能为力,一旦被死魔攫住就再也难以逃脱,而在茫然无奈中死去,即刻灰飞烟灭,化为一堆灰烬。往日的身形连一个影子都找不到了。难道 这个曾经容颜姝丽、令人心荡魂销的美女不是和梦幻泡影无二无别吗?再多多回忆一个女人一生痛苦艰辛,则同情心悲悯心亦会油然而生。

TOP

续 4

    再思维这个娇媚姝丽的身体,死时会是多么令人生畏:颜色逐渐变成青瘀,身体膨胀腐烂,一块块化为脓水,然后蛆虫从腐血中爬出,时间长了便成一堆白骨,再经过长年的风化,一切都将荡然无存。一个生命不论她生前多么风光,最后的结局皆是如此。
    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现前的绚丽一刻,要把时间拉长,观想一个人一生的整个过程,把整个过程连起来观察思考,再炽热的欲念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世间的愚痴粉饰所蒙骗,随顺世间的矫揉粉饰永远也见不到真实面目,不应躲避而应面对真实的情景。


                               以下再次观察所贪对象的本质。

    比如星级宾馆的厕所,灯光辉煌,里面洒上高级香水,点上浓香,摆放着各种鲜花且有侍应生站着服务, 然而不论如何装扮修饰,都改变不了其藏污含垢的本质。打扮自己,无论如何花枝招展,也都改变不了其为活动厕所的本质。在身体里头包裹着的仍然是污秽的脓血 屎尿,更何况其相续中尚有无边的贪嗔痴五等五毒。这里里外外何有可贪之处?
    有关人体的常识告诉我们:贪恋的对境本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堆聚而 成。三十六种不净物:毛、发、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汗、泪、唾、脓、血、黄、白、 痰、阴、肪、脂、脑、膜。所谓的美妙身躯就是由此而来,三十六种不净物堆聚而拼凑成一个活动躯体。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余可称为身体的了。


    我 们再略述关于不净观方面的教言(详见《观住轮番净心法导修歧路灯》)。首先历历明观贪执难舍的有情身体,以文殊智慧宝剑从右眼处剖开表皮,将它撕下来,随 着表皮的撕裂,随之沽沽鲜血奔溢而出,染红了面部及身体,皮扒光后,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接着自上而下割剔身肉,逐渐露出颈骨、锁骨、胸骨、手臂骨、 胯骨、腿骨、脚骨,此时血肉狼藉,撒落四处,面前站立一副青白色的骨架,又五脏肺、胃液、浓痰、胆汁、屎、尿一并涌出,臭气熏天,流血满布。
    这 样清晰观想之后,就能清楚地了知人体实际为一堆不净物,另外,人的九窍排出的也全是不净物,所以,这个躯体不用到死后,现在即是活动厕所。了知此理,如何 会生起拥抱亲近之心?如何会与之如胶似漆、缠绵不舍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堆不净物,经过分别心非理作意的加工之后,就变成了悦意可贪恋的对象。而作深刻细致 全面的观察,可以使我们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观察下去,这三十六种不净物,每一种又归于五大,都可分析至于微尘,最后析 为空无,这样经过分析观察,所得到的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人体如空花水月。然而人们以非理作意却将泡影一般的身躯观想为美妙的躯体,认为与此“美妙” 身躯相处是人生的快乐所在。人们以非理作意再三生起猛烈串习,不加抑止反而火上添油,这样相续中的欲念会如森林中的火焰遇上大风势必焚毁整个森林一样,必 将愈演愈烈,由此人们深陷迷乱之中不能自拔。有人因失恋而精神崩溃,有人甚至不顾一切、施暴造恶。人们对这层妄念死死抓牢,不肯放松。在生生世世中,盲无 慧眼的人们多少辛酸泪,都付痴情中!

    最后从生死流转的角度来看情欲。

    欲乐如美食中的毒药,初尝使人愉悦欢喜、趋之若鹜,然即此情欲将人死死系于六道之中,只因缠绵则 如春蚕吐丝一般,一丝丝、一层层,身作茧还将自缚。正因为欢愉,所以异常难以醒觉,于此中沉迷最深。古往今来圣者千呼万唤亦莫肯清醒,世间无有第二者比此 沉迷更深,也难有第二者比此更难看破。帝王将相、学士才子、英雄豪杰、少年老少在此一关俱难得过。
    而此缠绵极为深细,深者:多生累劫都在此 处屡屡失误,为之缠缚流转却难以觉醒。细者:乃至一念一思皆如游丝,不绝如缕,难以根除,。虽说愉悦,然而误者何过于此,苦患者何过于此。古人云:“爱不 重不入娑婆。”《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由于情爱的重缚,在漫长的生死之中,我们难以解脱。若无文殊的智慧宝剑,我们如何能断绝这藕断丝还连的痴情呢?
 


                                                  五  贪欲世界

    在 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种观念: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只有物质享乐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正因为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大肆传 播、鼓吹,使得它在人们的意识里变得根深蒂固。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这个世间人们的行为,人们将之奉若圭臬。除了物质财富的追逐,人们根本不知道作为人还 应有其它的人生目标。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体现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成就标志。财富几乎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很多人的一生都只为追求财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 所想、所行莫不由此而发,这样将一个无限宽广的人生死死地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之上,千千万万的人们犹如过江之鲫不顾一切地向着财富之门涌去。
    由 于这种风气在这个世界广泛地流播,在这样的氛围下,在这股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汹涌澎湃的浪潮中,能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被世俗所染是十分稀有的罕见的。 因为这种集体趋向、共业潮流有着一股强大、牵引、感染、同化的力量,人们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盘接受,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道理。
    进 入到这个物质异常丰裕的贪欲世界,人们象不停向前行进的马匹一样不得停歇,内心的种种欲望如同鞭刺催人向前。今天看到电视广告中有一套新式电器,明天见流 行的家具又换了款式,后天又见邻居买了一辆新车比自家的强……尤其在现代这种完全商业化的社会中,各类真真假假的广告全方位地刺激着人们的虚荣心、贪心, 使人的购买欲异常畸形地膨胀起来。在这种无有休止的攀比心态中,外面的物质如同魔咒一样时刻诱huo着人们,于是在琳琅满目、花样不断翻新的外物面前,人心变 得异常脆弱、被动、浮躁。而获得这些物品,必须要有大量的金钱,人们就只得去拼命想办法赚钱。人的一生就这样在外物的诱huo之下身不由已地疲于奔命。

TOP

续 5

   在这种层层加码、步步升高的物质占有欲的驱使下,人们心力日益交悴,已经丧失了自主能力而沦为外物的奴隶,象吸毒上瘾一样难以摆脱。尤其当今时代,大多数人从幼年时代直到死亡,一直都处于这种外境的诱huo之中。
   

   人们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洋房别墅,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出行有小车。但在一次次享受放纵之后,内心却仍然感到空荡荡的,整个心好象悬挂起来一样,始终在摇摇晃晃地摆动不停,这颗心不知何时方才踏实,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使内心寂静下来。
   

   各种享乐方法都尝试过了,而享乐时只能在片刻的放纵只麻醉自己。过后,巨大的空虚感又重新将整个身心笼罩,在无形之中重新感到压抑苦闷。处处是高楼大夏、车水马龙,身处于物质海洋中,可是内心却如同一人独处孤岛般寂寞。
   

   这 是一种深重的迷乱习气,无明愚痴的人们身心陷于如是的恶性循环之中无法摆脱,当见到新鲜物品出现时,恨不得都归为己有、攫在手心,但是当物品据为己有之 后,以前的占有之心、那种想象中获得物件的喜悦却已荡然无存。然而事过不久,当新外物欲惑被挑起时,人们又丧失理智,积习重返,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猎取外物 的行动,直到失望。如此周而复始,一生的光阴就在这样的幻境中耗尽。
   

   外境欲尘就象罗刹女一样,初看容貌娇好姝丽,千般柔情,万般妩媚,如果 内心没有深邃的洞察智慧和不为外境所动的定力,则会难以自拔地投入其怀抱中,这些罗刹女不断使出各种伎俩和幻术来勾引迷惑人心,使得人们难以清醒,甘愿充 当罗刹女的奴仆,遵从罗刹女的吩咐,去行一切难为之事,为她们愿受一切难忍之苦,最后罗刹女露出其残酷无情的本性,将这些被诱huo者一个个吞吃,饮其血,餐 其肉。外境外物的悦意令人心旌神摇,如见罗刹女一样情难自禁,心生炽燃猛火,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则如与罗刹女共处一般缠绵得不可分离,最后被罗刹女吞 噬,则是一生深陷迷幻散乱之中,毕生精力完全耗尽,虚度一生无有任何实义。外物不论多么美妙,其本性都是欺骗、诱huo,唯有招致痛苦。就这样一个虚假的外 境,人们一生为之欺惑。正因为一生光阴完全投入其中,而无有机会投身于解脱之道,结果空耗一生宝贵的时间。
   

   然而此世间难以计数的人们甘愿受 诸罗刹女系缚。这些罗刹女是一叠叠的钞票,是洋楼别墅,是豪华轿车,是大片大片的房地产,是隶属于自己的大公司、大产业,是灯红酒绿的超级享受,是一呼百 应的名声地位。人们甘愿为这些罗刹女空耗一生,沉于迷梦,终生不愿醒悟,甚至攀比谁的迷乱程度重,以深陷其中为荣。而对揭示其真实面目的人,反而横加责 难、鄙夷漠视、冷嘲热讽,真是颠倒之极。
   

   世间人认为物质丰裕的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然而仔细观察每个贪执物质享受者的内心,则会 发现其中的痛苦。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有一头羊就有一头羊的痛苦,甚至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皆为 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
   

   对应当今人们的心理、行为,社会上大肆宣扬一种鼓励人人拼命致富的舆论。人们争先恐后地挤进这个名利场,日日绞 尽脑汁就是为了谋财,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报相对浅薄,以正当途径要想暴富几乎不可能,于是有人追求暴利不择手段,贩卖毒品、贪污受贿、制造假冒伪劣产 品、偷税漏税、走私舶来品等等无恶不作。
   

   积财不易,创业艰辛。在创业之初,天天要花大量精力奔扑其上。俗语说“无利不起早”,为了赢 利,不得不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地奔波,同时还要处处强扮笑脸迎合顾客的需求。“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这句许形容当今社会 再恰当不过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头攒动,人行道上人流匆匆……所有这些奔波劳碌往往都离不开一个“利”字。人们从边远地区走向内地,从乡村走向城 市,从小城镇走向大都市,这种大迁移无非为了更好地发展、获取更多的金钱。

   

   中间守财苦。这在大城市最为明显,拿一般家庭来说,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了一笔财产后,又开始担 心被抢劫盗窃、敲诈勒索乃至水火灾害,家里要安上几重铁门、防盗网,好端端的房屋被封闭得如同囚房一样,出门还要时时提防、处处小心。如是整日处于担惊受 怕的状态。富裕的人们则更是害怕遭到黑社会的绑架、恐吓,害怕哪天股市狂跌,使自己一夜之间由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的破产者,害怕在残酷无情的 竞争中被更大的富豪所兼并,害怕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自己稍有失策即被风浪所吞没。

   

   最后是失去财产的痛苦,一旦投资破产、经营失败、股市暴跌,多少人因承受不了现实或者负债累 累无法偿还而走向自杀之路。从前过的是富裕奢华的生活,现在则败落到生活的底谷;往昔是人中显贵、门庭若市,而今成了市井百姓,门可罗雀。这种强烈的反差 使人难以接受,很多人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真是可怜悯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