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3-4-23 22:49 只看该作者

56)念佛欲得一心,必须发真实心,为了生死,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
57)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
58)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59)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
60)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61)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62)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63)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
64)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
65)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
66)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67)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
68)贪瞋痴三,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须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灭矣。
69)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一心无住,万境俱闲。
70)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
71)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72) 汝年二十一,能诗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须谦卑自牧,勿以聪明骄人。愈学问广博,愈觉不足。则后来成就,难可测量。
73)汝既知性情暴戾,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纵人负我德,亦当作我负人德想。觉自己对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无已,则暴戾之气,便无由生矣。凡暴戾之气,皆从傲慢而起。既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气馁心平,不自我慢贡高以陵人。
74)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75)以初心人率皆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而常欲见好境界,倘一见此书,以急切之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现彼所慕之境。及乎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其人即丧心病狂,佛亦不奈何彼矣。
76)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77)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78)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79)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80)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
81)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82)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何至有所不如法处?若有,则当力令断灭,方为真实行履。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
83)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
84)学圣学佛,均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卑以自牧,韬光潜耀,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如是,则其学其品,便可高出流辈。每每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
85)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86)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87)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既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88)欲得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89)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90)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91)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92)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
93)观来书,可谓发大菩提心,以期自他俱利者。然曰:“自利心淡,利他心切。”亦甚有语病。不能自利,断不能大利于他,二者当以不分亲疏为是。然利他正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则自利一边何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分也?
94)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
95)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
96)念佛一事,约现生得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常念。
97)不肯念,为彼说,彼听得佛号,亦种善根。听久则亦有大功德。
98)汝欲光令汝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莲池愿文虽有此语,切不可发痴,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矣。
99)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100)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受用不尽。不务躬行,纵读尽世间书,于己仍无所益。
101)观彼之行迹,似乎至诚。观彼临终所现之景象,盖平日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
102)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此种可怜可悯之现象。
103)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既知此义,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 生此遇矣。
104)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105)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106)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
107)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
108)合因果、诚明二法,方为圣人继天立极,垂型万世之道。
109)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110)念佛虽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
111)若身口意三业通善之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之人,功德大百千倍。
112)爱人利物,乐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则前程所至,无往不是光明之域。
113)孝亲敬兄,爱人利物,皆为自己后来福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皆为自己后来祸本。
114)佛与众生,心体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渊悬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
115)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
116)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
117)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118)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
119)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120)“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
121)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122)如仍不了,则是宿欠修习。但至诚恳切持佛名号,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相视而笑之一日也。
123)《心经》“诸法空相”之诸法,何可以凡夫当之乎?凡夫,乃苦集二谛所摄。此空假乃圆教圆妙道理,二乘尚非其分,况凡夫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