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严经>的启示》

续 6






                                             转  变



       如果这一生修的善多恶少,它换的身愈换愈殊胜,如果做的恶多善少,那就换的身愈换愈差。这一生是人身,来生换个畜生身,畜生不如人,要是换个饿鬼身,换个地狱身,那就愈换愈糟了。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断恶修善重要,断恶修善的确是提升自己,但是这样的提升,出不了六道。往上提是天道,天道三界中,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总共二十八层天,断恶修善。要超越六道轮回,要修定,要开慧,定伏烦恼,慧转烦恼,我们讲断,实际上不是把烦恼断了,是把烦恼转成智慧、德能,转变。所以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这是个转变,这是真的,断是比喻说的。要真正讲清楚、讲明白,用转好,不至于产生误会。
    所以总要做个转变,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把恶念转变成善念,经上讲得最明显的,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是自己本有的,现在戒定慧变成贪瞋痴,是迷了自性,把戒定慧变成贪瞋痴了。慧变成痴;定失掉了,容易发脾气,瞋恚心现前;戒没有了,贪心现前,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以,贪瞋痴跟戒定慧是同一体的两面,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正面是觉,负面是迷,迷了它就是贪瞋痴,觉了它就是戒定慧。我们现在在迷,迷而不觉,佛用戒定慧的方法,使我们把贪瞋痴转变过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自性戒定慧,这个方法善巧方便。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所用的方法的巧妙,不能不佩服。巧妙里有个原理原则,就是随顺自然,要用经论的话说,随顺性德,那就不难了。你要不随顺性德,自己去想一套方法,那就难了,达不到这个效果。
    这些地方,你不能不很细心去体会,然后你对佛经里面讲的理论与方法服了,你不会再去想别的方法,能不能再想个方法比它更好的?就不用想了,为什么?因为称性,理称性,事称性,因称性,果称性,没有一样不称性,称性才叫究竟圆满,这到彼岸。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1卷)【超诸有海到彼岸。】





                                                         用功的秘诀
      
       【虽缘境界不分别】,这句说得好,这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完全落实了,应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我们修行用功夫就要学这个。现在我们开始双管齐下,不分别、不执著,在日常生活中练!烦恼从哪里生的?从分别执著里生的,如果离开分别执著,就没有烦恼。贪瞋痴慢是见思烦恼,贪瞋痴慢都了不可得。转烦恼为菩提,这个方法妙绝了,不分别、不执著,一切随缘,随缘而不攀缘。
    有缘要做,为什么要做?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果上讲的。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破迷开悟。教学是最好的手段,诸佛菩萨都会用。教化众生,有缘有机会就要抓住,唯一的目标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果,佛菩萨要做的是因,给你种善因,后头你就得善果;得善果,不要去问,不要去理会,要种善因。诸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教化众生就这么一个目标、这么一个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
    迷不是真的,悟是真的,你本来觉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说得多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惑,迷惑你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断掉;觉悟是本来有的,本有的一定能恢复。所以方法就在教导,教导有劝导,有做样子给他看。佛教人有示(示是指示)、有劝、有证,现身说法,证明给你看,大家才能相信,信了,才能接受;理解了,自然就肯做;做了,境界就转过来了。所以在这境界里面,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用功的秘诀。无论生活工作,对人对事,尽可能地不要执著,随缘而不攀缘,样样都做得很圆满。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2卷)【虽缘境界不分别】

TOP

续 7

                                     学快乐
        
           【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众生】,主要是讲有情众生,广义地说,也能够把无情众生包括在其中。【诸趣】就是讲六道。这两句话最重要的意思,是从相上你能够见性,从事上你能够明理,两句话都是这个意思,你就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否则,见相不见性,凡夫!迷惑颠倒,著相不见性;见事不明理,所以你才会起心动念,你才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果你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明了理,你就是法身菩萨。为什么?生智慧,不生烦恼。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不生智慧。这个烦恼诸位要知道,顺境、善缘你见到生欢喜心,欢喜心是烦恼。中国古人讲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七情是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七情。你看看情,情就是情执。那个欲就是欲望,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个人不生七情五欲?生七情五欲就是生烦恼。生烦恼,没智慧!
    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为什么生智慧而不生烦恼?他没有情执。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他见五祖的时候,二十四岁,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笑笑,也不赞叹他。为什么?怕别人嫉妒,会陷害他。五祖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保护他,不动声色,知道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哪有不生烦恼的道理?我们这么多年来,走了许多地方,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来看我,谈什么?总是烦恼,一大堆烦恼!要没有烦恼,就不来找我了。所见到的都是惠能大师的反面,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没有遇到一个是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现在明了,在相上能见性,在事上能见理,就常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了。
   《钞》里面讲,「无即是理,有即是事」,第二句讲,「定散无碍者,恒住禅寂,定也。由契心性,理也。禅不系心,不碍散也,即涉事也」。注得虽不多,注得好,字字句句都给我们点清楚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叫真修行。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可是那个念头会起来,起来怎么办?
    念头起,你赶紧把它转变,赶紧把它控制,这就叫功夫。控制的方法,总不外乎止观,念佛也是止观。止观就是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用戒定慧的方法,念念不能忘戒定慧。见到顺境善缘,欢喜心生起来,这时怎么办?学教的人,《金刚经》不能不读,不能不熟,为什么?便于观照。这个境界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立刻从相上看到性里面去了,相是幻有,性是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你能这样子观照,那个贪恋的心就平息了。
    如果不用经教来观照,我们念佛人有特别方便法门,心才一动,动贪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个贪的念头打掉。口念阿弥陀佛,心专注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把你那个注意的力转移,转移到阿弥陀佛上去,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这叫会用功。功夫得力是从这个地方学来的。否则,一天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佛号,遇到境界还是起心动念,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逆境现前,冤家债主找来了,人家恨你,侮辱你,毁谤你,骂你,打你,这时候自自然然怨恨的心起来,报复的心起来了,应该怎么样?用般若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念佛的方法,在这个境界里面,一心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提起来,瞋恚的念头伏住了,报复的念头化解了,这叫真会用功。受一点委屈,受一点冤枉,不必跟人说,跟人说,你还没忘记,你还没放下,你不过是勉强在那里忍住而已。忍不能解决问题,忍久了,所谓是忍无可忍,这个爆发就更严重了。
    忍是有极限的,忍是属于定,一定要用慧,定开慧,慧把这个化解了,没有了。这个化解就是《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那真的度一切苦厄,智慧照见都化解了。见假的不是真的,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梦中又何必计较?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总是用平常心看待,用平等的心,用清净心,用慈悲心,这就生智慧,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要说怎么用功?功夫怎么用起?功夫从这里用起。要说用什么方法?我们现在用念佛的方法。念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真正不可思议。
    我在讲席里举过例子,般若会上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须菩提提出来了,「云何降伏其心」,要用现在的话,就是用什么方法把妄念断掉,那个「心」就是念头。这妄念断了之后,我们这个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一部《金刚经》就是世尊给须菩提解答这两个问题,说得不少!《金刚经》很多同修都念过,你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教导须菩提安心?怎样教导须菩提降伏妄念?能答复出来的人不多。答不出来,好好的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金刚经》念了还是不懂,你去念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你就会明白了。
    可是这个事情,如果要是用净宗法门来解答,太简单了!如果说是我怎样降伏自己的妄念,佛要教净宗有缘人,有净宗根性的人,他一定会直截了当,「南无阿弥陀佛」,念头转在阿弥陀佛上去。不要去想妄念,你就专想阿弥陀佛,妄念就没有了,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取而代之,就降伏了。应云何住,我的心要住在哪里?世尊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这名号上,决定往生。你看看用净宗来答复,一句话就把两个问题全答得圆圆满满。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才知道净宗之妙。所谓是简单容易、稳当快速,成就超越教下、超越宗门!成就不在他们之下,你怎么会不欢喜这个法门。
    你接触到净宗的经论,听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古来祖师大德那些注解就是讲经,看注解就是听他们的教诲,法喜充满。你只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尝到法味了,法味快乐,其味无穷,你就会欲罢不能。你每天去读诵,每天去思惟、去观察、去实行,无比的乐趣在其中,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要不然学这东西干什么?快乐无比!人一生要快快乐乐,不可以忧悲苦恼,忧悲苦恼,伤人、伤心、伤身,身心都受伤害。所以古人常讲「忧能使人老」。人为什么老化?忧虑。年岁愈大忧虑愈多,对自己忧虑,对家庭忧虑,对儿孙忧虑,忧虑的事情太多了。愈是年岁大,老化的愈快速,道理在此地,儿童没有忧虑,他不懂事,活泼天真。这些道理,古人讲得很多,现在科学也给我们实验,给我们做出证明。
    学佛学什么?学快乐。你在学佛里没有能够离苦得乐,那你什么都没有学到。离苦得乐就是来生,现在不行。现在不能离苦得乐,来生怎么可能离苦得乐?佛在经上常说,现前叫花报,来生是果报,像植物一样,先开花后结果。花开得好,我们就能知道果一定结得好;花开得不好,果恐怕也不太理想。所以我们现前是花报。学佛,能够真正学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学到两分,就得两分利益。学一分得一分快乐,学两分得两分快乐。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3卷)【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无生想

        
        离开六道,到哪里找一真?离开我们娑婆世界,到哪里去找极乐世界?中峰禅师讲得好,「此方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方;我心就是弥陀,弥陀就是我心」,把中峰禅师的话跟这两句偈对比一下,就能体会到这里的意思。应化在人间,绝对没有人道的分别执著,应化在畜生道,应化在饿鬼道,应化在地狱道。佛菩萨无论应化在哪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虽现身,虽说法,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寂而常照,照就是现身说法,寂是如如不动,就是虽现身,虽说法,他没有起心,他没有动念,分别执著就更不必说了,没有起心动念,哪来的分别执著!
    这些道理,这些经教,我们要常常讲。常常讲是常常熏习,讲一遍熏习一次,讲两遍熏习两次,古德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一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天天念,天天学习,常常念,常常学习,不能中断。熏习久了,心定了,心只要定了,心起作用就开智慧,妙不可言。不但学的东西你很明了,没有学的东西,一接触就通达,一丝毫障碍没有,真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早到晚离不开一切人,离不开一切事,离不开一切物,你这两句学会了,受用太大!为什么?不生烦恼。你见到这个人,所谓「无生想」如何落实?不起分别、不起执著,就是无生想,就是无趣想。为什么?只要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法界平等,众生平等,境界也平等。那个平等,虽不是一真法界,接近了,是相似的一真法界,不是真的,是相似的。在这个环境里不生七情五欲,我们修行真的有功夫了。再要知道发愿求生净土,必定得生。随着自己的功行浅深,念佛功夫浅深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破放下功夫的浅深,真放下!放下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分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增高品位。人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放不下。如果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放下也得放下,何必要操心?何必要牵挂?何必要忧虑?统统没有了。
    看到众生行善积德,好!看到众生作恶,也好。三善道是为众生消福报的,你过去做了很多善事,善事总有报。所以三善道消福报,三恶道消罪业,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平等的,清净心中没有善恶,善恶的因没有,善恶的果也没有,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时候你想想看,六道该不该放下?应该放下!既然应该放下,为什么不早一点放下?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成就。真正放下之后,你在六道里头,你还没有离开六道,身体还在,就如同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没有两样。——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3卷)【乐观众生无生想 普见诸趣无趣想】




                                          什么叫【正念】
        
           【正念勤修涅槃道。】这一句里最重要的就是【正念】,大乘法里说得很多。什么叫「正念」?正,反面是邪,所以正念无念。是不是我们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就叫正念?不是的,什么念头都没有的话,也是邪念。何以见得?佛跟我们讲,色界天第四禅里有一层天叫无想天,无想天顾名思义,无想就是没有想了,一切念头统统都没有,无念就是无想。无想要修成了,将来果报就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在佛法里面叫外道天,功夫也不错,到第四禅。
    佛家所讲的禅定,不是无想,是不是真正什么念头都没有,是正念,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邪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有念是邪,无念也是邪,无念是无想天,到无想天变成外道了,所以有念跟无念都是邪。无念为什么称邪?无念是无明,所以它不能说是正。无念,什么都不知道,佛法无念是无邪念,无邪念它有正念,正念是无所不知;换句话说,它是活的,活活泼泼。这个名词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那是邪与正的辨别。
    以佛法的标准来说,与自性相应的是正念,与自性相背的就是邪念。以《华严经》的说法,执著是邪念,表现在事相上叫邪行,分别是邪念,起心动念是邪念;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与性德完全相违背;换句话说,真如自性里没有这些东西!你生出这个东西,它是邪,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无想,一切都不想了,那落在无明里面。所以,一定要辨别清楚。由此可知,正念之难,不容易。
   【涅槃道】是大乘佛法终极的目标,「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通常最常用的,翻作圆寂,翻作灭,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灭邪念,灭是这个意思,是从果上讲的。「道」是从因上讲的,正念这是关键,【勤修】是道,修道圆满,果是涅槃。所以涅槃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正念完全现前,那就是性德圆满现前。性德里的正念是什么?智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无边,深广无际,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就是正念。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4卷)【正念勤修涅槃道。】

TOP

续 8






                                               离不平


        
      「乐于解脱离不平」,不论贫富贵贱,生活在现代这个社会中,身心不安,无有依靠!佛法讲皈依处,没有依靠。你愈想愈可怕,真是生活在恐怖之中。如何能得到身心安稳?要靠修养,就是要靠看破放下,真正看破放下,你处在这个社会还是身心安稳、自在随缘,不受影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能到这种境界?因为你看破了,你了解事实真相,怎么变化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在这个境界里能掌握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定,定生慧,慧能解决问题,慧能带给你无尽的法喜。所以这个「乐」是好学。
    怎样培养我们好学?好学是性德,好学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现在你迷了,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见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性德,违背性德苦就来了。六道众生违背了性德,四圣法界众生逐渐觉悟了、能随顺了,虽随顺,不圆满、不彻底,但是他就脱离了六道。我们今天还在六道,用什么方法解脱?这件事情不能不多想想。
    后面这三个字「离不平」,离不平是解释正念的。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对人事物、对世法、对出世法都不平,不平就是不定,像水一样,不平起波浪。不平起作用就是烦恼,就是贪瞋痴慢。佛法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平等就是定,平等起作用就是智慧。
    修行,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问一句,八万四千法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它修什么?就是这三个字「离不平」,它修禅定!所以,禅定不是只有禅宗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禅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是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一样,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再说得细一点,无量无边的方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我们念佛是不是修禅定?是。心不平,烦恼起来了、贪瞋痴慢起来了,净宗教导我们赶紧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你那些烦恼、不平取而代之,用这个方法平息,是修禅定!
    禅定的意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是六祖所说的。实在讲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是《金刚经》里面所说的。《金刚经》在末后,世尊教须菩提,教他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教化众生,佛教他八个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传的禅宗的修学方法,就是根据这八个字。不取于相就是外不著相,禅;如如不动,内不动心,是定。这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你只要与这个原理原则相应,就是禅定,就是佛佛所传。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所传授的,相同,佛佛道同,没有两样。
    念佛是修禅定,世尊在《大集经》上讲得更清楚,他说念佛这个方法是「无上甚深微妙禅」。这方法容易,念头才一起,你不要管它是善念、是恶念,是正念、是邪念,统统不要管,只要念头起来,「阿弥陀佛」,把它归到「阿弥陀佛」去,一句阿弥陀佛摆平了。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不许夹杂一个妄念,修禅定最容易的方法、最稳当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只要念到念佛三昧现前了,念佛三昧就是得定,用念佛的方法得定,定就开慧。
    得定,在净宗法门里讲事一心不乱;开智慧叫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最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就是天台家讲的五品位。你确实有能力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虽有,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是你的定慧,这个定慧是很浅的定慧,它有这么大的作用,能够叫你的烦恼不起现行。这一点千万不要疏忽,我们修净土能不能往生,这是标准。我念佛我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你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你烦恼习气控制不住。
    我们的功夫不是别的,就是要把这些妄想、杂念控制住,这是真正修行。先求自己,自己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好恶,没有说这个喜欢,那个讨厌,平等了;内里面虽有烦恼,你能控制住,贪瞋痴慢不会发作。这是你初步功夫成就,就是天台大师讲的五品位,五品位是观行位。有这样的功夫,你发愿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不要瞧不起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上辈,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个上辈能够自在往生。什么叫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没妨碍,生死自在。不要很高的功夫,观行位功夫得力就能做到。这是说什么?我们在这一生中,除非你不干,那就没法子,要想真干的话,肯定做到。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5卷)【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虚空法界是自己
        
        现前修行,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下功夫。务必要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对立就不平,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他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他对我有分别执著,我对他没有分别执著。化解对立就是分别执著离了,你有分别执著就有对立了。这是属于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什么叫看破?看破,前面讲过,你所悟入那个境界跟诸佛没有两样。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更进一步说,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正把宇宙的本体体会到了。
    虚空法界是自己,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两个人就对立了,一个人怎么对立?性相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所以这是看破,你的思想、观念,你能够对一切人事物、对整个宇宙有这么一个想法看法,你心量拓开了。尽量去扩充,要扩充像佛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对一切人事物自然就没有界限了。
    他随顺性德、随顺善法很好;他违背了性德,一天到晚都作恶也好。为什么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了,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他为什么行善?他为什么作恶?与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业习因缘有关系。什么人能帮助他?有缘的人能帮助他。
    我说他不听,这就是没缘;我说他听,有缘。缘不是这一生的,而是过去生的,这东西哪能勉强?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5卷)【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志在圣贤
        
        人生在世,过去儒家读书人讲求的是立志,人要没有志向,就像船在海里没有方向,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佛法讲发愿,志愿是一个意思,人生在世有一个愿望、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永远向着这个目标、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精进,自然就有成就。今天要问自己,我们的方向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每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向这个方向?都是向这个目标?古时候读书人跟往后读书人不一样,古时候读书人的目标是圣贤,读书志在圣贤,后世大多数读书人志在功名,跟古人不一样!方向、目标不相同,他一生的成就自然不一样。
    孔孟为什么成为圣贤?他志在圣贤。祖师大德何以能够修成佛菩萨?他志在佛菩萨。我们今天志在什么地方?我们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与我们的志,就是与我们的目标、与我们的方向相应不相应?不说别的,现在大家都学净土,要问你方向目标,你肯定说我的方向在极乐世界,我的目标在见阿弥陀佛。没错,说得很好!是不是真的?自己想想从早到晚有多少时间,你这个方向是对着你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想着阿弥陀佛?有多少时间你是在搞名闻利养、在搞是非人我?自己好好去算算这个帐。一天二十四小时,如果搞是非人我、搞名闻利养、搞贪瞋痴慢,这个时间占一大半,这一生理想的方向目标就成了泡影,你决定达不到。怎样才能够真正满足我们的愿望?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跟诸位说过,《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教诲,至少要能够落实两成,也就是说最低限度要能做到百分之二十,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这下辈往生有把握。你要不能够理解、不能够落实,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只能说结一个缘而已,这一生去不成。
    这种情形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都错过了,我们今天修这个法门,绝对不是这一生才开始的。这一生要是才开始,你没有这个信心,这个地方讲净土经典能够每天在这里听两个小时,不可能的。你能够每天听两个小时,每天还能够念个几百声、几千声佛号,都是过去生中有善根,为什么不能往生?就是因为你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像读书一样,书是念了,考试不及格,不够这个分数,所以还要搞六道轮回。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考试不及格,来生还要继续搞轮回。不想再搞轮回了,你就要发愤努力认真去干,不能搞假的。
   「我很想做,我做不到」,我听这种话听多了,我也点头、我也能体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受过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什么?《弟子规》。在佛法里,《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根,根是《弟子规》。如果你能够把《弟子规》字字句句都落实、都做到,五戒十善对你来讲不难,轻而易举,再往上提升,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肯定能做到。不但能做到,你很欢喜做到,为什么?乐于解脱。
    所以我们今天修行,愿望很高,没有基础。怎么消业障?布施、持戒、忍辱就消业障。这个有没有做到?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规矩,忍辱更重要,佛在《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消业障最快速。尤其是在逆境,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气和!别人对我有误会,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愿意接受,决定没有报复,消业障!这个消业障消得最快,也消得最多。如果这里还有一念怨恨、还有一念不平,不但你的业障消不了,业障又增加了;如果有报复心,麻烦大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双方都痛苦!这是菩提道上最严重的障碍。
    所以真修行的人要在这个地方痛下功夫,就是能够禁得起别人的侮辱,禁得起别人的伤害,禁得起别人的毁谤,没有一丝毫怨恨心。不但没有怨恨心,反而有感恩的心。他对我什么恩?他替我消业障就是恩德,要不然我这个业障、这个恶业要到三涂恶道里头去消。三涂恶道是消恶业的;三善道的是消善业的,都是业障。三善道,你享福的时候又造业,那就麻烦大了,你生悭贪、贡高我慢、嫉妒,那就麻烦大了。三恶道里你怨天尤人,你有瞋恚心、你有报复心,那是罪上加罪。所以我们的修学,我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同学们,顺境决定不能有贪恋。这个世间人最容易生起的,顺境起贪恋,逆境生瞋恚,怨天尤人,他心就是不平,天天在造业,哪里会有好日子过。
    好日子是从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来的,你现在的恶不断、善不修,功不积、德不修,你怎么会有好日子过?诸佛菩萨、古圣先贤讲的这些大道理,你不接触;这么多的典籍摆在你面前,你不看;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利用网路、利用卫星电视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地播讲,你不听,那有什么法子。这就叫与佛无缘。有缘人最方便的是收看播讲,更殊胜一层的是读经。我们这个小团体,包括佛陀教育基金会、各地净宗学会,我们每年印送的这些经书、光碟、录音带、录影带,每年用在这方面的钱不会少于美金三百万,最保守的估计;一年有的时候用得多的时候超过一千万。善心同修出钱出力,流通正法,功德无量。
    我们不重视建道场,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来没有道场,在澳洲图文巴那是不得已。韩馆长往生之后,二十多位同学没地方去,我们这才买一个教堂,让大家有安身立命修行的场所。你们要爱好佛法,要会用功,这个场所供养你们,你们一定有成就。如果你们将来不幸堕三涂,这个责任是你们自己的。因为这个道场每天讲经、每天念佛,讲经、念佛不中断,那你为什么还不能往生?就是你的心术不正,你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瞋痴慢,还贪图五欲的享受,这种心行肯定堕落。
    你能在这个地方可以享受个几年、十几年,不要以为你现在很年轻,四十、五十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也三十、四十,也差不多了。要记住古人讲的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你细心去观察你的亲戚朋友、观察你周边的这些人,活过七十岁的少数,大多数四十、五十都走了。你有没有想到你自己什么时候走?你还有多少时间?你平常不想,糊里糊涂过日子,愈想愈可怕!你能想到这一层,你才醒过来了,才知道要发愤、要用功、要真干。
    我每天给你讲的都是帮助你,我不只是教你做,我先做到了,我得到好处。你们仔细观察,常常在我身边你都看到,为什么不好好学?为什么不改自己的毛病习气?别人说你不好就生气,错了。古人闻过则喜,人家说我的过失,我感谢他,为什么?自己没有发现。听到别人说了,好好想想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好学的人、会学的人。听到别人赞叹我,得意忘形;听到别人毁谤我的,恨透了他,这错了,这是不会学。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自己想想是不是?
    【此寂灭人方便力】,这一句总结,都是讲到如来究竟果地,真正证得清净寂灭,就是第二句所说的究竟涅槃的境界。寂灭是究竟涅槃,「寂灭人」就是究竟佛果,他给一切众生示现的方便力。方便力就是最合适的、最妥当的学习方法。不要说是在如来果地,法身菩萨位子最低的初住菩萨,已经永远离开分别执著,也断了一品妄想。你就仔细去思惟、去观察,这个境界里头还有言论吗?还有现相吗?你不想不知道,你想就晓得了。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能说得出一句出来吗?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是真心圆满显现的样子,不但言语没有了,念头都没有了;分别执著是念头,念头都没有,这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跟六道三涂不二,这叫善巧;不可思议跟思议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的正念。有体、有相、有用,不是有体、无相、无用。有体、无相、无用不可贵,有体、有相、有用,相用不违背性体,这是真正解脱,这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善巧。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5卷)【善巧通达一切法 正念勤修涅槃道 乐于解脱离不平 此寂灭人方便力】

TOP

续 9







                                              转境界                  


        
        第三句【一切处行悉已臻】,「臻」是圆满。「一切处」,我们今天总的来说,顺境,环境里称心如意,善缘,你所遇到的人都是善人,顺境、善缘;另外一种是逆境,你这个生活环境很不好,像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地球的环境就是逆境。天灾人祸非常频繁,不是太平盛世,这是逆境。人事环境不善,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都怀疑,互相不信任,起心动念无非是损人利己,真的是佛法所讲的逆境恶缘。在这个里面学习,学什么?不生瞋恚,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
    所以顺逆的境界都是好境界,你有能力转境界,不被境界转。这个转就是我们今天讲影响,你自己能影响境界,而不会被境界所影响,那你真有功夫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我们学佛最低的成就。不能大转,也要有小转。学了佛,在境界里一丝毫转不过来,叫白学了,那你是一点成就都没有。总要记住,要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最简单的要记住,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生瞋恚。所以贪瞋痴烦恼从哪里断?在境界里断。你不接触这些人事物,你怎么修?要在生活里去修,在工作里去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去修,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修慈悲心,这四个得到了,真诚就现前,真诚是真心显露。
    修行要不要选择环境?小乘、初学要,大乘不要。大乘真的如佛所说,「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转境界。恶人在我境界里转变成好人;坏事在我境界里转变成好事。我会转!你不会转就被它转了。你被它转了,你的生活就生活得很苦。为什么?你被境界转了。你能不能离开境界?不可能,永远不可能。所以只有一个办法,转变。用什么转?念头转。这是大乘经上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用心想转。
    心怎么想法?想真诚、想清净、想平等、想正觉、想慈悲,境界就转了。想心现识变,想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想这些。顺境善缘,那个贪爱心才起来,你就这样想,那个妄想分别执著就化解掉了;逆境里面,很不高兴了,烦恼现前了,瞋恨心现前了,你一想的时候,瞋恨化解了,就没有了。化解外面境界,不是从境界上下手,从自己心地上下手。岂不闻佛法中常讲,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环境就是境界,所以说境随心转。迷的人恰恰相反,迷的人是心随境转,悟的人是境随心转。境随心转得自在,心随境转很苦恼。这是用功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都是用功的地方。吃饭怎么用功?吃饭你想想看,眼根对色尘,舌根对味尘,鼻根对香尘,这直接的。在这个时候你是被境界转还是你转境界?大部分的人,迷人都被境界转。这个好吃多吃几个,那个不好吃不想动它,你被境界转了。觉悟的人怎么样?觉悟的人眼看是一个色,平等色;鼻嗅,平等香,舌尝味,平等味。我要问:平等味里有没有酸甜苦辣碱?有。不能说平等,酸甜苦辣碱没有了,还是一样有,但是怎么样?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酸甜苦辣碱就平等了。眼见色,色有没有红黄蓝白黑?有。只要你不分别不执著,红黄蓝白黑平等,没有说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没有,平等!这是什么?修行。你就讲穿衣吃饭,哪一样不是修行?你会修行,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时候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无上道是这样修成的,没有选择。
    选择是对幼稚园的学生,他刚刚入门,他没有这个能力,他没有这个知识,所以需要严加管教。如果他有这个见识,不需要了。有这种智慧能力的人,说实在的话,四众同学当中也不多。一有不高兴的事情,面色马上就很难看,甚至于脾气就冒出来,不行,这是凡夫,一点功夫都没有。不但你没有功夫,在儒家讲一点涵养都没有。真正有涵养的人他还能忍。虽然心里不高兴,喜怒不形于色,不表现在外头,这就有涵养。功夫不是这样的,功夫是化掉了。确实外面境界没有破坏你的清净心,不但没有破坏你的清净心,反而增长你的清净心,没有一样不增长你的戒定慧,你戒定慧三学天天增上。
    凡夫在境界里面,他不是三学增上,他是烦恼增上,贪瞋痴慢天天增长,这个就坏了。贪瞋痴慢增长,哪有不堕落的道理?学佛的同修都晓得,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这个东西增长,三恶道机会就增长,你叫他往哪里去?三恶道去,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处一切时,对一个觉悟的人,对一个会修行的人,没有一样不好。「悉已臻」,臻是达到圆满。迷而不觉,那就没有法子,决定随境缘所转,一点自由都没有。你能转境界,你得大自在。末后这一句【此自在修】,「自在修」最低限度法身菩萨,得大自在。依大自在而修,增长大自在。我们称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他这个方便力就是随顺一切法,都能增长自己的佛法。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77卷)【一切处行悉已臻】




                                 哪一法不是佛法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这个不难懂,已经灭了当然无所知,还没生的当然无所知。「生已则灭,无体可知」,才生立刻就灭,生无自体,灭也无自体,「是故皆无所有也」,这是事实真相。你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境界相,六识所知的这个境界相,事实是如此,刹那生灭,刹那不住,生灭不住;说生,已经灭了,说灭,后头又生。前面生的不知道后头灭的,后面灭的不知道前面生的,前后不相及,前面不会到后面,后面也不会到前面,各各不相知。所以《般若经》上讲的,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你这才知道佛讲真话。这个地方讲的皆无所有,指一切法,前面讲妄法亦尔,就跟火焰一样起灭不住,前焰灭了后焰生,生灭不住。
    在日常当中,你要是留意,哪一法不是佛法?看流水是佛法,看瀑布也是佛法。我在香港讲经,香港晚上常常放焰火,焰火很好看,是佛法,起灭不住。焰火的火花你细心观察,没有相同的,念念不住,经上讲的不就是这个现象吗?你能不能知道整个宇宙一切万法就是这个现象?你不要说这个时间短,世间时间长,你错了,你完全看错了。没有长短,皆是刹那起灭,各各不相知,这才是事实真相。通达事实真相,真明白了,心里面坦然。为什么?所有妄念舍掉、忧虑舍掉、牵挂舍掉,得失的心舍掉、占有的心舍掉,烦恼去了一大半,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这样的人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行住坐卧他都在定中;也就是说,行住坐卧他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这就行了。起心动念纵然有,那不要紧,能够不执著,能够不分别,超越十法界。
    我们今天大乘经读多了,知道这桩事情,知道之后怎么办?要落实,要真的放下。眼前这些事相虽然有,要跟佛菩萨一样,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事相摆在面前,有,怎么说非有?心里头决定没有分别执著,非有!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个才叫做随缘,才叫做随喜。普贤菩萨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没事!恒顺众生就是没事,不恒顺就有事;有事就不能恒顺,无事能恒顺。前面比喻过,水能够随器方圆,不失自性,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像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我们要能懂得恒顺众生不失自性,自性是什么?定、慧。你不能恒顺,你没有定,也没有慧,诸位想想是不是这样的?
    你觉得这个事情难,真难!凡夫难,难在什么?你无量劫来把这个假的当作真的,习气太深,烦恼太重,放不下;不但放不下,听到如来真实教诲,你怀疑。纵然对佛菩萨恭敬,相信佛菩萨跟你说明事实真相,你又做不到。是不是不信?信!信了做不到,不是真信,真信就做到。为什么不是真信?这个道理没有参透。我相信佛所说的,不是我的境界,我没有透彻。透彻就做到,就入佛境界,《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要透彻,受用不可思议,真的是佛菩萨的受用。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80卷)【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




                               为什么伏不住烦恼

        
       虽然放下了,分别、执著的习气还是有,不过比过去减轻了很多,这就好。这种功夫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但是生凡圣同居土,品位虽然不高,决定往生。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伏不住烦恼?这桩事情我们不能够疏忽,它关系我们这一生的成功、失败。大乘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多听听、多读读有好处,真的是帮助我们放下,帮助我们看破。看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你不疑惑,佛讲的都是真话,都是事实真相,我们得一遍一遍的熏修,薰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在佛法熏修,今年五十三年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放不下!这么长的时间熏习,总有一点印象,这个印象起作用了。起什么作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想起来,不会说根尘相接触就迷惑了。根尘接触的时候迷惑的人多!能想起来,那就是提高警觉,提起观照功夫。佛家的术语就是提起观照功夫,这个观照你能提得起来,功夫才能成片;用一般人的话,你能够提得起警觉。警觉是什么?你不迷了。见色闻声,你不起贪瞋痴,贪瞋痴有没有?有。见色闻声的时候,你的知见正,佛知佛见,自自然然控制住,贪瞋痴慢不起现行,这叫功夫成片。
    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在你面前不起贪心;逆境、恶缘在你面前不生瞋恚,这个好处得到了,这就是你观照得力,你知道一切法刹那生灭,皆无所有。别人毁谤、侮辱、陷害,皆无所有,刹那生灭,你还生什么气?你要接触这个恶缘,心里还要生好几天气,你是凡夫,你一点功夫都没有,你还在造业。造什么业?你有瞋恚心,就是造业,你有报复的心,就是造业,这就错了。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人,遇到这些事情,别人毁谤我,我要听到了,阿弥陀佛!不起念头。为什么没有瞋恚?没有报复?没有辩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都平了,心是平等的。
    这就跟没有学佛的时候不一样,没有学佛的时候,如果听到别人毁谤,决定要去跟他评理,决定有瞋恚心,心里会不平,甚至于等待机缘还要报复,这是世间人之常情,六道众生!六道里头搞什么?就是搞冤冤相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一语道破,「冤冤相报」,后头是「没完没了」,生生世世彼此都痛苦,迷!迷而不觉。一觉悟就了了,不再放在心上,我们在这里解脱。解脱,这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怎样才是永恒的解脱?求生净土,永远脱离六道,这才叫真解脱;没脱离六道轮回,不算真的解脱。这一世虽然没事,来生后世碰到了,你还有没有智慧,还有没有定力,能控制自己烦恼习气。如果一投胎,智慧、功夫都失掉,来世还是个凡夫,没有继续修行,遇到了,报复的念头自自然然会生起,这个事情可麻烦!
    你学佛学什么?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白,了解事实真相。「问明品」里面就是给我们讲诸法实相,总离不开《般若经》上讲的原则,「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刹那生灭,并皆速灭」,总不离开这个原则。你要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用这个来观照,你去核对核对,你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不是佛所说的!你愈是在对照你就发现愈真实,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实如此。你还会有执著吗?你还会有分别吗?你还会跟别人起争执吗?没有了!我面前这些东西,别人要,欢欢喜喜,随便拿。为什么?身尚且不是我,身外之物哪里是我?这才叫放下,真的放下了。
    五欲六尘,你受用跟我受用无二无别,心开意解,自己的身心自自然然,不需要去想,不需要去作意,跟大宇宙自自然然融成一体。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这个心量跟虚空法界没有两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然的,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众生心量之变小了,都是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执著很坚固。我们常常受这些大乘经教的熏陶,坚固的执著逐渐逐渐就淡了,这就是功夫进步,功夫得力。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80卷)【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

TOP

续 10






                
                               未遇如来,多成难处


        
       下面这两句说得好,「未遇如来,多成难处」。你要是遇不到正法,遇不到佛菩萨来教化你,随顺自己烦恼习气,任意造作杀盗淫妄,起心动念损人利己,道德不是真的是假的,眼前我得到的好处、利益这是真的。这种思想叫人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道都得不到。这是zai 难之处。佛法里面讲八难,三涂八难,这一句就是讲的三涂八难。能够在现前社会里面,还有一点良心,不愿意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实实在在有大善根、大福德,那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不受这个世间种种的染污,到哪里去找?今天一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不受世缘影响的人,所以这一句「多成难处」就是绝大多数堕地狱、饿鬼。
    遇到如来怎么样?遇到如来是有机会出离六道轮回。又有几个人真正能把这个机会抓住依教奉行?看看我们周边,看周边学佛的同学;不要去批评他,要批评自己,那就是一面镜子。自己看自己的过失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的过失很容易,看别人之后,马上回光返照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不善的造作。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抓住几个纲领,像印祖教我们的,「诚敬」。诚敬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的第一愿「礼敬诸佛」,谁能做到?普贤菩萨才能做到。
    什么时候你的眼睛里面看到芸芸众生都是诸佛如来,你成佛了。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不但说众生是未来佛,《华严》、《圆觉》里面佛讲的,那讲得的确是真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实在讲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从性上讲,这个性是佛性、是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法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纯净纯善。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本性,纯净纯善的本性,从哪里恢复起?要练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无一不是纯净纯善,自己成功了。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
    决不是把恶人当作善人,那种修行你还是错用了心。那怎么办?怎么个修法?你好好的学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他会。善人是佛菩萨,为我示现,教我学善;恶人是佛菩萨,教我不要作恶,教我要改过自新,岂不是孔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人如此,对事、对物,亦复如是!只是一意培养自己的纯净纯善,使自己纯净纯善的至心真正流露出来,自己这一生真的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才能够成就别人,我也跟别人做示现,别人也跟我做示现。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2卷)【未遇如来,多成难处】




                                  障尽智圆

        
          【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这一首讲的是「救无明众生」,前面两句是「所救」,清凉大师说得很好,「由本住无明,故不见无住之本,迷理惑事,狂走于生死之中」。第一句【众生无知】,无知就是无明。「无明」这个术语的意思,明是明了,明了是本能,这诸位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说宇宙之间,此界他方、过去未来一切的事相,你本来统统明了,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你的本能。中国古人用一句话来做代表,就是「本性本善」。什么叫善?一切通达明了,善;万德万能,善;具足无量无边的相好,善,至善!这个善是自然而然,没有加一丝毫造作,所以称为本善。
    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这本善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华藏世界里面看到,极乐世界里面看到。为什么?因为华藏、极乐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六根对六尘境界都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也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无知;不起心、不动念,知。这桩事情,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他引用两个古人来做例子。第一个他说澍庵禅师,无论是什么书,你问他,他都能够背给你听,背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不错。他说这个人没有念过书,为什么你只要问他,他就能够把这书背给你听,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见性,明心见性,业障断尽。
    业障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了、烦恼习气断了,他的心像镜子一样,心如明镜。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他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如果有人问他,他心里面就能现。现什么?不是现自己的境界,现问的人的境界。你去问他,你从前念过的这些书不记得,小时候念的不记得,你问他,他都背给你听。他怎么会知道?这就是佛家讲的「他心通」。你心里面不记得的事情,他把你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印象,在他的意识里头显现出来,知道别人。你心里面所想的,你过去所看到过的,阿赖耶识里头都有落谢种子,他都可以把你存的资料翻出来让你看,这很不可思议!所以他能够随问随诵,一点都不会差。
    如果问的人说没念过书,没有念过这个书也问他,他也能够念得出来。那就奇怪!我也没念过,他也没念过,我问一本书、问一篇文章,他为什么能念得出来?这个世间有别人念过,他把别人阿赖耶识里面,像档案一样他能够调出来。虽然我们彼此两个人都没有念过,你要问的时候,他能念得出来。这是借别人阿赖耶识含藏的业习种子,调出来用。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就是业障消尽,觉性显现出来了。古人所讲的「障尽智圆」,自然这个能力现前,本能。他有,我们为何没有?就是烦恼业障把我们的能力障碍住,道理在此地。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3卷)【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人人都有个真心

        
        诸位要晓得,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人人都有个真心,妄心、识心是依真心起来的,是真心起来这一个迷团,这个迷团叫无明。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什么是无明?无明为什么起来?怎么会有无明?将来修行证果成佛,无明破了,破了之后,成了佛,佛什么时候再起无明?他问的这些问题,问得妙!佛给他的解答,在《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四卷,文很长。佛答复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从那来?知见立知。知见就是真心,就是般若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别人阿赖耶识藏的东西你能把它显现出来,这无所不知;你知这个,而且你还能把他的阿赖耶识的东西,那个形相显现出来,无所不能。像僧缄的示现,王处厚居士所写的文章、所读的这些书,僧缄法师全知道,这是知,无所不知;他能够从他口袋里把你读的东西拿出来,无所不能。
    从这个例子你就能够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上到诸佛如来,下到一切众生,因为是一法身,是一体,只要自己障碍没有,全都通,都有这个能力。我们今天修行,恢复自己的自性智慧德能而已,这是佛教化众生终极的目标。众生成就了,佛有没有功劳?佛不居功,没有。为什么?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己本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是你有所得,无所得,都是你自性里本有的。自性里面没有,那是你什么也得不到,你所得到的全是自性里有的。自性真的是万德万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只要你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现前。
    凡事斤斤计较,不但无明不能破,见思、尘沙天天都在增长,这样学佛麻烦就大!这样学佛,念佛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念佛能往生,是把你这些妄想分别计较伏住,这才能生凡圣同居土;断掉呢?断掉是生方便有余土;痕迹都消失,那生实报庄严土,这功夫不一样。我们想想实在是不容易成就,我们如何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凡圣同居土不难去得。怎么控制住?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太认真,不要去计较,古圣先贤所谓「得过且过」。但是你清楚,你明了,你并不糊涂,你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自己这一生的方向目标。帮助别人,帮助有缘人,学佛,「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是有缘人?能听,欢喜听,能接受,具足诚敬的人,那就是所度之人。不具足诚敬,结个法缘就好,这一生他不能得度,不能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己度自己,成就了。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3卷)【众生无知不见本 迷惑痴狂险难中 佛哀愍彼建法桥 正念令升是其行】

TOP

续 11







                                            善根福德因缘


        
            我们的缘算是不错,问题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因缘在净宗来讲是什么?就是信愿行。你是不是真信?你是不是真正发愿?你是不是真正在修行?不容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章嘉大师教给我们看破、放下,你有没有真的看破?有没有真的放下?果然真的看破、放下了,你就有净土。你还没有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虽然天天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天天念《无量寿经》,没有净土;也就是说,你还没有办法往生,你跟阿弥陀佛不相应。果然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你有净土,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你具足了往生的条件,你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感应了。这个感应别人不知道,你自己很清楚。一般人讲消息,跟西方极乐世界通了消息。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没有消息?没有放下。我常讲的,自私自利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贪瞋痴慢没有放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多,在家人多,出家人也不少,所以你虽修净土,没有净土。这个道理,你不能不懂。我们有没有想一想?没有学佛之前不能怪,为什么?不知道。学佛之后,学了这么多年,有没有问问自己,我这一生中想成就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我的方向在哪里?自己有没有想到?有没有决定下来?这就叫发愿,世间人讲立志。人有志有愿,一生不会空过,会有成就,世法里讲成就事业,佛法里讲成就道业。你要有一个方向,要有一个目标,勇猛精进,怎么会没有成就?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天天空过,年年空过,真的是醉生梦死,一无所成,可惜!你要是说:我的善根福德很薄,文化水平很低,我想做什么没有能力;不是不想做,真想做,没有能力。凡是这种思想都是懈怠放逸。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看到不少人,真的没有福报,贫贱,生活困难,没有地位。昨天我跟诸位讲的半崖法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要饭的乞丐,而且自己严重残废,两个腿不能走路,在地上爬,没有人瞧得起他。后来遇到一个法师,他跟法师诉苦,法师怜悯他,跟他讲你愿不愿意出家?这一句话提醒了他,出家比做乞丐好,当然愿意。法师就传给他一句修行的方法,就是教他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实在讲,就是像谛闲法师教锅漏匠一样。他比锅漏匠还苦,锅漏匠没有残废,他残废了。在寺庙里面,大家都怜悯他,学佛的人跟一般世间人到底是不一样。他不要讨饭了,一天到晚就念观世音菩萨,念了大概三、四年的样子。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太婆叫他起来,他跟老太太说:我是瘫子,我怎么会起来?老太婆说:起来、起来。把他扶起来,他居然就站住了。梦醒了之后,他真的起来了。你看看这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年多的时候,那是菩萨威神加持他,他身体好了,跟正常人一样了。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所以你只要真正有志,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4卷)【见诸众生在险道,老病死苦常逼迫,修诸方便无限量,誓当悉度是其行。】




                                     诸法实相

      
        第二句意思就深了,【了性空寂不惊怖】。尤其是大乘法里,「了」是明了,「性」是一切诸法之体。大乘法里面说明一切诸法总离不开体相用,任何一法它一定具备这三方面。体是性体,性体空寂,这个道理很深!一般中下根性我们说质体,质体容易懂。所谓体有两种,有质体、有性体。质体是物质。譬如说一本书,书之体是什么?书之体是纸张,离开纸张这书就没有了,纸张是这本书之体。纸张之体是什么?纸张之体是很多微细的纤维。造纸的原料就是纸张的体,有木材等,材料很多。中国用竹子、用麻,很多原料都可以造纸,那个原料是纸的质体。再往下分析,那个原料的体是什么?分析到最后就没有了,最后就接近空性。所以物质确实是从空而生的。
    现在的科学家也发现物质确实是无中生有,有还归无。这部经到下一品,有很长的经文讨论这个问题。下一品是「菩萨问明品」,是第二会里面的解分,要探讨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很深奥的理论与事实。特别是在大乘《般若经》里,对于这件事情有详尽的说明,六百卷《大般若》,物质确实是无中生有,性体了不可得,所以空寂。这个空不能当「无」讲,这个寂不能当「灭」讲,不能当作「静」讲,那空是什么意思?空跟有是一个意思,很难懂。空有不二叫真空,所以佛法里常讲「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从质体上讲,那是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这才真正叫了性空寂。一般人听了害怕,你听到不惊不怖,不惊不怖是什么?这是事实真相,你明了。如果对于初学的人,或者是对佛法修学深度不够的人,他听了这个一定很吃惊,他一定感到恐怖。他想:学佛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我学它干什么?他总是想学佛要有所得。下根的人想得名闻利养,菩萨保佑我发财、升官,跟他讲心性空寂,他当然就恐怖。
    尤其《大般若经》,我是做了一个总结论,总结论只有十二个字,也就是六百卷《大般若》就讲这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二百六十个字;我这个总结更简单,十二个字。《大般若经》你没念过,《心经》你念过,你想想我这十二个字解释这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行不行?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是不是说这桩事情?你听了有没有恐怖?佛法告诉你宇宙诸法的实相、真相。果然你明白、了解了,那恭喜你,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断了。
    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眼前六根接触的是一切法,你要拿来比对比对,常常对对能开智慧。这一切法确确实实无所有,《金刚经》上那个比喻好,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想想是不是无所有?是不是不可得?梦中身外之物不能得,身体不能得。毕竟空寂,这个意思就深,见性了。知道一切法毕竟空寂,这个人见性,明心见性。相有没有?就在相上见到空寂,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这是什么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法身是什么?了性空寂就是法身、就是法性。这个性是一切法的理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空寂。真的是梦幻泡影,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我们在前面花了不少的时间讲这件事,我引用最多的是用电影做比喻,因为电影大家容易理解。现在年轻人恐怕不太容易理解。现在从电影走向电视。我在中年的时候,那时流行八厘米的小摄影机,我玩过这些东西。我会拍摄,我也会剪接,我有一套放映机器。一卷带子拍四分钟,一盘带子至少要四十分钟。从放映机里放出来就像幻灯片一样,银幕上显现一个一个的相,拍摄和放映都有两个速度,一个是慢的,十八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拍十八张;一个是快的,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拍的时候多数都是用二十四张,放的时候也是二十四张,看银幕上的相就像真的一样,其实全是假的。你看到这个现相的时候,这个现相已经不在了,因为放映的速度比我们眼睛看外面速度要快,所以我们看不到片子在交换,以为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
    现在电视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电视实在讲比从前电影拍摄更进步。现在这个画面是由线组成的,线是由点组成的,速度太快了,欺骗了我们眼睛。我们眼睛没有看到线在移动,它太快。电的速度,诸位晓得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现在光电视这个密度,四百条线,六百条线,一千二百条线,你把它拉起来不到一公里。一公里电传播的时间是三十万分之一秒,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它是假的?觉察不到。电影画面不过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就被它欺骗了,我们看那个就好像是真的一样。现在换成这个画面,三十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觉察它是假的?而事实上,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我们内六根外面六尘这种形象,就像电视、电影里面的生灭,我常常讲比光速快。我们现实环境里那个生灭现象是亿万分之一秒,你完全不知道它是假的。
    电视、电影是平面的不是立体,我们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是立体的,哪里晓得它是假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话说得太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诸佛、法身菩萨就是如是观,他们的看法就是这样正确,真相,诸法实相是如此,这一句讲诸法实相。你要常常观察,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什么东西永恒不变?空寂永恒不变。空不是无,因为它能现;寂不是灭,它能生。能生万物,能现万象,但是它虽然是能生能现,时间非常非常短暂,刚才说了,亿万分之一秒,一出现马上就没有了,几乎像生灭同时。所以佛在很多经上讲不生不灭。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这不叫废话?不生不灭,实际上是有生有灭,生灭太快了,生灭几乎分不出来,叫生灭同时!
    我们所看到的现相是相续相,生灭看不到,一切法生灭的相看不到。佛在经上讲,到什么时候你才会看到?要修定,很深很深的禅定,这么快、这么微细的波动你看到了。大乘经上讲「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他才看到阿赖耶识的三细相。就是现代科学还没有办法见到,无中生有,有立刻又归无,无又生有,永远循环不断,就变成相续相。我们把这相续相以为是真的,不知道全是假的。身外之物是假的,身体是假的,身体都了不可得,身外你怎么会得到?如果真的明白、真的透彻,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马上就没有了。你要不相信,去念念《了凡四训》。
    了凡先生何以能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三天三夜不起心动念,原因是什么?命被人算定,起心动念打妄想没有用处,不如不想,什么都不想。「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里没有,你想也想不到,命里有的,不想它会来,不如把心定下来,等待命里有的自然来,他心是定的。知道因果报应,他都不打妄想,不起分别执著,他要是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还会动念头吗?不动念头就是破无明。所以这一句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凡夫听了这个话不惊怖,这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是过去无量劫中修学大乘,听得太多,读得太多,心里有一点体会,所以你说,他不惊不怖。虽然没有亲证得,理上他悟,他明白了。了,了就是觉悟,他是解悟,他不是证悟。证悟,他就是法身菩萨;了悟,在现前称为大心凡夫,大心凡夫能伏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能伏住,就像了凡先生一样。
    了凡先生是明了因果报应,了解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伏住;他的妄想分别执著并没有断,一品也没断,但他能伏住。在佛法里,智者大师所示现的,圆教五品位,他所悟的理(道理)、事实真相,跟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烦恼一品没断,见惑没断,所以他是凡夫。虽然没断,他这种见解把他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使之不起作用。智者为我们示现的就是这个境界。他所示现的就是告诉我们,像他这种境界都可以证得。证得这个境界虽然不是真的得大自在,你得的是相似的大自在。发愿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是决定有分的。如果是证悟,那叫法身菩萨,最低限度圆教初住以上,超越了十法界。
    圆五品,虽然理已经顿悟,但事没有除掉,所以如果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出不了六道。虽然出不了六道,他将来肯定生天,生到哪一层天要看他伏烦恼的功夫。六道里,四禅八定都是伏烦恼,要到第九定才能超越六道轮回。第九定是阿罗汉证的,阿罗汉不是凡夫,圣人。圆教,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里面观行位,还是凡夫,观行位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功夫成片。如果不求往生不能超越六道,多半是在人天二道轮回,天道一般来讲多半还是在欲界天,因为你没有得定,这就是五品位,然后才知道这个事情不容易。可是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决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我们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得到全世界也没有用处,你还要搞六道轮回,你还要搞三恶道。你真正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大梵天王来找你,让位给你,你决定不去;摩醯首罗天王让位给你,你也不会去,为什么?不出生死轮回,这个事情干不得。六道苦海!立定志愿决定要超出,不能再干!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295卷)【闻法信解无疑惑,了性空寂不惊怖,随形六道遍十方,普救群迷是其行。】




                                     佛昔如是行

        
            下面解释「佛昔如是行」,佛是一切诸佛。诸佛是人修成的,没成佛之前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他怎么修成的?他跟前面那尊佛学的,佛佛道同,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没有岔路,你能够顺着佛走,你将来一定得到跟佛一样的成就。佛的成就总的来说三桩事情,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才艺,多才多艺,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第三个是福报,佛法讲相好,相好就是福报。这三样都得到大圆满,智慧大圆满,德能大圆满,相好大圆满,这叫成佛。你想想看,十法界众生哪一个不想得到?佛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去求,你肯定会得到。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什么人求,什么人会得到。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我们入了佛门读了经典,这才明了,原来佛告诉我们,这三件事情是所有一切众生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华严经》尤其说得透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的智慧,有如来的德能,有如来的相好,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把我们九法界众生的病说出来了。你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智慧没有了,能力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但以妄想执著,这里头还有分别,这省略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把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并没有失掉。严重的障碍,障碍你自性本具的东西,透不出来,你就得不到这个受用。所以佛教人没有别的,就是恢复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你成佛了,佛决定不居功,为什么?你所得到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诸佛菩萨没有给你一点点东西。纵然你现在是迷了,你堕落了,甚至于堕落到阿鼻地狱,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没有减少,一丝毫都没有减少。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是你自性里本来具足的。学佛没有别的,开发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有的,哪里是得?不是新得的,是旧有的。旧有的从前有障碍,没法子得到受用,现在障碍除掉了,我们这个作用恢复了。所以佛菩萨教一切众生,这个语气这样的坚定,是你本有的。就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放下,这是一切众生决定成佛的理论依据。怎样真正能得到?佛在经论里常常教给我们,我们自性本具的叫性德,性德一切众生平等的,跟佛菩萨也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现在我们迷了,我们的性德迷失了,迷失了现在要怎么办?要修德。修德就不一样,诸佛菩萨他们的修德圆满,佛是圆满了,菩萨虽然没有圆满,成就也相当可观。我们怎样恢复?走他的路子,他怎么恢复的,我们照他的道路,照他的方法去做,我们肯定能恢复。这就是「佛昔如是行」。
        —— 摘自净空老法师宣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302卷)【佛昔如是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