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六种智慧

六种智慧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一卷)  

2007/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种智慧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最后一段,「第一智慧下」。第一智慧是经文,下面一共有九首颂。这第一当中不应该空字,第一智慧下。「校量劝持分」,清凉大师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此广大用,人皆有分,见而不习,诚为自欺,故中人可劝而进也」。这个广大用就是前面第二大科,就是第二大段一共有三百四十六首偈,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说明十信位菩萨的殊胜德用。在此地贤首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广大德用每个人都有分,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你看跟世尊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出现品」裡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三百四十六首偈颂,讚扬十信菩萨的殊胜德用,与佛所说的字字都相应。

确实,有许多众生没有这个缘分,虽然得人身,一生闻不到佛法;或者闻到佛法,不是真的,假的很多,不是真佛法;是真佛法,又未必能遇到大乘;遇到大乘,未必能遇到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我们都知道,世尊示现成佛之后,在定中所说的,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出他彻悟之后亲证的境界。这不是比量,是现量,这就是诸法实相,真实不虚,告诉我们人人有分。我们现在见到了,这真不是容易事情,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遇到怎麽样?遇到不学,这个习是认真的学习,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有缘遇到了,遇到了你信不信?很多人不信,遇到不相信;信了之后能不能解?都不容易的事情。解了之后能不能行?清凉大师在此地说这几句话,见而不习,习是行;换句话说,他已经相信了,已经理解了,他还不肯干,不肯干就被淘汰掉了,诚为自欺。

实在说,他为什麽还没做到、做不到?这个事情,早年,这个话要说起来,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乘经教你要不能落实,你并没有理解,听是听得很多,听不懂,这麽多年来我们亲身的体验。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就很清楚,什麽人能听得进去?印光法师说得好,一分诚敬,他听懂一分;二分诚敬,他听懂二分;不真诚、不恭敬,佛来给你讲,你都没听懂,诚敬能入。现在的人有几个人有诚意?有几个人知道恭敬?不诚不敬,不但佛法没分,世间法也没分,都要从诚敬入门。所以现在学校,你看看学生心浮气躁,那我们到学校去教叫白教了。

世间法都要专心、专一,他才能够契入,何况是出世间的大教,没有诚意那怎麽行!什麽叫诚?这诚意,儒家也讲「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要从儒家来讲,他没有诚意是他没有智慧、他没有致知。为什麽没有智慧?他的烦恼习气没断掉,叫格物;物就是欲望,是贪瞋痴的习气,格是格除。这些贪瞋痴习气没有把它除掉,所以他智慧不开;没有智慧他意不诚,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怎麽能入门?佛法教我们先断烦恼,教我们怎麽学法?我们学淨宗同学都是遵照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的「淨业三福」,这是我们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淨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有没有做到?这四句做不到,诚就没有,所以非常重要。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这四句是什麽?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你怎麽能学佛?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强调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你不能不知道。

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了,早年间,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五百年,二千年是四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法挺盛,成实宗、俱舍宗。这是禀承世尊的教诲,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跟念书一样,要按部就班来,先学小学,再上中学,再上大学。小学、中学没有学,一下就上大学,释迦牟尼佛摇头,不承认,你这个学不好,所以小乘挺盛。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中国这些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学小乘,为什麽?回过头来用中国儒跟道代替小乘,真的好,所以唐朝中叶以后,儒释道的关係非常密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儒家讲得好,讲得很透彻。所以我们强调学弟子规,弟子规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两句落实在生活上,学习,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你说重不重要?末后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三部经是根,儒释道的三个根。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十善业道你做不到,这是真的。

现在佛为什麽这麽衰?出家人不能持戒律,为什麽不能持戒?十善业没做到,那戒律当然没法子持。在家信徒,经上展开「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也没做到。所以我们研究探讨为什麽做不到?没有感应篇的底子,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所以做不到。现在我们明白了,不能不努力认真的补习,一定要把这三个基础落实,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不要讲得太高!这是淨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就不能落实。头一个跟你讲三皈,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前面基础,三皈是真的,五戒也是真的,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大乘。

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什麽是菩提心?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菩提心,发不起来。没有前面两条的基础,你怎麽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发出来之后,还有一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那个因果是初学的,这个因果是菩萨学的。什麽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这句话你要真正明白了,真的懂得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裡面的淨土法门,这老实告诉你。然后这才「读诵大乘」,这是自己成就。

末后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清凉大师最后这裡说「故中人可劝而进也」,劝进行者。你看看清凉大师这个话,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上根人,中根以下可以劝他来进修。如果我们连这句话都没分,那自己要承认,我们大概是下下根人,中下根人可劝而进也,那我们是下下根,劝了也没用。没用我们还在这裡学,那学了有什麽意思?不能说完全没用,也有用,阿赖耶识裡头落下华严的种子。这个种子非常可贵,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还是受业力支配,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该怎麽轮迴还是怎麽轮迴。如果我们真的觉悟了,我们先扎三个根,然后再努力补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我们来补修这个功课,一定要达到标准,那我们就是中根人了。中根人阿赖耶识裡面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种子,纵然不能在《华严经》裡面开悟,《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于淨宗的信心坚定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决定生淨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华严的世界。《无量寿经》上,你们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德尊普贤」,这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麽世界?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淨土五经最后一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你看这几句话多重要。

听完菩萨殊胜德用,最后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德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为什麽失掉?那就是佛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天天打妄想,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着,严重的分别执着,所以把这样殊胜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不是没有,障碍住了,除掉障碍这就现前。我们如果是中根,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根,这叫有志气,不能把自己提升,那就太可惜了。下面有九首颂,我们先看第一首: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清凉大师很难得在注解裡面跟我们说明,这首偈是总结前面所说的,「略就六慧结之」,用六种智慧。这六种智慧就是『第一智慧,广大智慧,真实智慧,无边智慧,胜慧,殊胜慧』,跟我们说了六种。所以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这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现在要反省一下,我们现在是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好像没有智慧。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诉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怎麽说?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烦恼。这就明白了,无量无边智慧是真的,迷了自性,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变成三途六道,变了。这个变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说的唯识所变。识就是迷,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

如何把妄心转变成真心,问题就解决了,法相宗裡面讲「转识成智」,就解决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上转,我们在这上下功夫。这两个转了之后,阿赖耶跟前五识自然转了,连带转了,所以叫果上转,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这就回归自性。所以要知道转从因上转。第六意识迷了的时候是分别,觉悟的时候是妙观察智,妙慧,第七识是执着,执着我,觉悟的时候叫平等性智。有「我」决定不平等,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傲慢心生起来。所以佛在经上讲,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来的,迷的时候它就有,觉了的时候它就没有,迷了就有。我见,执着我;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愚痴;我慢,傲慢。你看看,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但「我」是根,如果没有我,这三个都没有了。

所以《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要学什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这都没有了。四相有一个,统统具足,那是迷,觉了之后没有。觉了之后这些众生是什麽?就是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觉悟之后,你看到所有众生都是佛,这礼敬诸佛。虽然都是佛,我也是佛,佛跟佛,自己谦虚,尊重别人,都是诸佛,平等的。我们自己总以为比别人高一等,错了,比别人高一等,你的迷轻一点,他的迷重一点,他百分之百的迷,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比他高一点点,就觉得傲慢得不得了,不行。等觉菩萨跟佛来讲,迷真的他只有一分,佛是完全没有迷,等觉菩萨一分,十地菩萨两分,九地菩萨三分,你这样算就明白了。我们今天是凡夫,比人家高多少?人家百分之百,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九。所以一定要知道,决定不可以傲慢。
学佛头一个,学对一切众生谦虚。所以自己,你看看儒,甚至于外国的宗教,我讲过天主教的《玫瑰经》,《玫瑰经》第一段就是讲圣母玛利亚的谦卑,你看把这个摆在第一节,第一节课程学什麽?学谦卑,谁带头?圣母玛利亚带头,耶稣的母亲。我们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我们要学谦虚,「满招损,谦受益」。《易经》六十四卦,谦六爻皆吉,这六十四卦其他每一卦裡有吉有凶,只有这一卦有吉没有凶,谦虚,你就晓得谦是纯性德,我们常讲纯淨纯善,就是谦敬。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谦敬,为什麽?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别人谦敬就是对自己自性谦敬,尊重别人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别人是不尊重自性。这个道理不但要懂,要懂得透彻,为什麽?你才会做到。你能够做到,遇到大乘教你才能够听得懂,你才能相信,你才能理解,你才能做到。《华严经》上没有一句是我们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清凉大师这句话也说得好,诚为自欺,你真正是自欺欺人。

大乘《起信论》裡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说你能不能做到?不觉就是迷,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这桩事情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它到底是个什麽东西?真的把它搞明瞭了,它是《百法明门论》裡面的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这是个错误的、虚幻的抽象概念。你能把它放下,性德就流露,你的智慧德能就流露,你要不肯放下,智慧变成烦恼,德变成造业,相变成三途六道。这是把消息透给你了,如果一下觉悟过来,原来三途六道就是一真法界,真的,一点都不错,一觉悟了立刻就恢复。所以大乘教裡面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不二,涅槃、生死不二,菩提、烦恼不二,入一真法界,你才真正恢复了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

这首偈讲了六个慧,我们也要把佛经裡面的智慧略略的说一说,大乘教裡面称为般若。《智度论》上说「般若者,秦言智慧」。这个秦是中国,因为翻经是在姚秦时候翻的,《金刚经》是姚秦时候翻的。「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你看就是这个经文上所讲的,末后讲到第一、讲到胜、讲到殊胜。所以般若是可以翻,为什麽不翻?这裡头有个道理,第一个是尊重不翻,第二个是中国智慧不能包括般若,因为它有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我们通常智慧裡头不含这个意思,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经上常讲的「二般若」,这是佛学常识,我们要介绍一下。什麽叫二般若?也有几种说法,第一个叫「共般若」,共是什麽?共同的,即天台宗的通教,通声闻、缘觉、菩萨,这叫通,通就是共同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乘都说,三乘共修都能够证得,所以叫做共般若。我们通常讲阿罗汉没有般若智慧,这是大乘说的,跟大乘菩萨比,阿罗汉真的是没有,阿罗汉只有解脱,没有般若智慧。但是《华严经》裡面初信位的菩萨智慧比阿罗汉高,那又不一样,他有不共般若。第二个叫「不共般若」,天台宗的别教、圆教,天台讲藏通别圆,别教跟圆教,这是大乘。「唯对于别圆之二菩萨说之,不共于声闻、缘觉之二众」,所以叫不共般若。见《大智度论》。「百」是一百卷,第一百卷。《大智度论》一百卷,最后一卷讲到天台家讲的不共。我们一般讲小乘没有般若智慧,你要懂得,不共般若,小乘也有一点智慧,为什麽?你看看,小乘见思烦恼断了,在《华严经》上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不再执着,他证的是什麽?无上正等正觉,他证得正觉,那怎麽能没有智慧?我们六道凡夫不能跟他相比,六道凡夫没有智慧,他有智慧,他的智慧比我们高,真智慧,不是假的,正觉。但是跟菩萨比他就不行了,菩萨是正等正觉,菩萨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着,他连分别都没有,阿罗汉还有分别,菩萨没有分别,所以菩萨证的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是不共般若,这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所以叫不共。到成佛了,再加个「无上」,叫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名相我们都要懂、都要知道。这是一个说法,天台宗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世间般若,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这些话有时候听了还不太好懂,我们换句话说你就懂了,世间般若是什麽?就是佛法裡面常讲的世智辩聪。像这些科学家、哲学家,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你能说宇宙之间现象他不了解吗?他也很高明。近代的科学确实比过去进步太多,利用高科技的这些仪器观察宇宙,讲太空物理、讲量子力学,太空物理是宏观世界,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讲到基本粒子。我们不能不佩服,跟佛法上讲的愈来愈相像,距离愈来愈近。但是怎麽样?但是他分别执着完全没有放下,所以叫世间般若,佛门也称为世智辩聪,他有辩才,很聪明,叫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见地藏十轮经十」。这就很容易明瞭了,一个是智慧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叫世间;出世间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没有了。这大家就很容易懂,我们在《华严经》也讲得太多了。所以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不是的,完全不一样,是自性流露的,不需要学的,只要把障碍去掉,障碍就是执着。所以执着放下,正觉就现前,分别放下,正等正觉现前,这是出世间的。阿罗汉的智慧是出世间的般若,不是世间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华严经》上的,实相般若、观照般若,这是三般若裡面前面的两种,《华严经》上说的。

我们再看看什麽叫三般若?三般若裡面讲就是三种般若,「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一觉有三德」,这个三般若就是三德,圆是圆满,常是永恆。这是谁证得的?法身菩萨。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了,自性本具圆满永恆的大觉现前了,这个境界通常我们讲成佛了,证果了,证到如来果地。修行证果没别的,就是自性本来圆满永恆的大觉现前。

在过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示现,所以我们学佛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现在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没有读经、没有听经,所以产生很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佛教是低级宗教、多神教、泛神教,这个误会太严重了。我们有机会要时时刻刻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跟我们一样父母所生,他有父亲、有母亲。而且生在贵族,他是淨饭王的儿子,太子的身分,十九岁捨弃王位出去参学,学了十二年,这十二年当中还学了六年苦行,禅定,到三十岁。十九岁到三十岁,十二年,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哲学他统统学过,学了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因为印度确实在这个世界上学术的成就是其他地区赶不上的,这是因为他的方法正确,他们修禅定,佛法裡面讲的四禅八定是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很多人修学。修四禅,他能到四禅天,修四定,他能到四空天,所以他们对于六道裡面的状况太清楚了。六道轮迴不是佛说的,是婆罗门教说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他们讲的。他们见到了,当然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见到之后当然就会有问题出来,为什麽会有六道?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也没人能解答。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在菩提树下入更深的禅定。什麽叫更深的禅定?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这一放下,障碍没有了,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全现前,问题全解决了,六道怎麽来的清楚明白了,六道之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统统见到了,这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老人家开始教化众生,三十岁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是人,他不是宗教。

孔子一生教学五年,完全放下,一心一意教学只有五年;耶稣教学三年,他被人害死了;穆罕默德,这是yi si  lan教,他教学二十七年。所以在世界上无论在宗教界、学术界,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天天教,没有中断过,这要知道。你知道之后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什麽身分?要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个教育家,他的身分是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四十九年没有收过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这我们在经上都看到,经典裡面有婆罗门,像《华严经》上有遍行外道,这都是当时的其他宗教,只要肯依释迦牟尼佛为老师,他统统教、统统学,并不劝你改变你的宗教。因为这个没有关係,无论信什麽宗教都没有关係。学佛是学智慧,智慧从哪来?智慧从禅定、从清淨心来,清淨心从哪来?清淨心从持戒来。所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整个宇宙你才完全通达明瞭,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佛经是哲学。我学佛是老师介绍的,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佛经是高等哲学,我是学哲学进来的。进来之后这学了五十六年,才知道佛法的经典,一切经裡面所讲的我把它归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都可以说是圆常伦理(圆满永恆的伦理)、圆常道德、圆常因果、圆常哲学、圆常科学,讲绝了,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讲到究竟圆满,永恆不变,这是真理。这麽好的一个东西,你看现在世间人完全不知道。这不知道不能怪别人,怪什麽?怪我们佛弟子自己没有认真学习,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你怎麽能怪别人?我们自己没有把佛教导我们的做出来,做出来就是证果,你能做出来那你有受用。

过去方老师最初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心。我们有欲望,什麽欲望?追求最高的享受。是不是求到了?求到了,我觉得我在这个世间,学佛五十六年,没有白过,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最幸福的人。感激老师,要不是老师介绍,我们对佛教有严重误会。因为年轻的时候也看到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碰都不碰,根本没有接触的意念。幸亏遇到方东美先生,那是当代的一位大哲学家,他晚年在大学教学,大概有二十五年全讲佛学。他老人家也是七十九岁过世的,我跟他的时候,大概那时候他是四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在台湾大学教学,他就完全用佛经,讲了三个大单元,第一个大单元是讲「魏晋佛学」,第二个讲「隋唐佛学」,第三个单元讲「大乘佛学」,最后在辅仁大学讲「华严哲学」,二十五年讲四个大单元。我感觉非常惋惜,他过世太早了,他讲到华严哲学的时候可以说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如果他能够多活五年,那他对于现代的佛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刚刚契入的时候,他走了,就是众生没有福报。我们继续他的大业,也要费半个世纪才产生影响力;换句话说,迟了五十年。所以他要多活五年的话,那个影响就不一样了。

一觉,这个一字用得好,一就觉,二就迷了。所以佛法裡面有说,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什麽叫悟?一心,一觉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觉悟了。一念是什麽?起个妄念,起个妄念就迷了。这个妄念是什麽?叫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迷了。一心,一觉有三德,这三德就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所以讲三般若。什麽叫实相般若?实相是真相,你对于宇宙真相明白了。这裡有个简单解释,「实相般若为般若之理体,本来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也,是为所证之理体」。所以学佛证什麽?就是证实相般若,换句话说,就是证实宇宙人生的真相,我这样讲大家就更容易懂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麽?通达明瞭这个智慧就叫实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金刚经》上有一句名言,讲什麽?讲信心,「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就现前,你就证得了。我们今天这个信心叫露水道心,这是从前李老师常常对我们学生说的,信心若有若无。说你不信,你很信,说你信,你真不信,为什麽?真有信心,一点疑惑都没有,智慧就生了。所以你看看,单单讲信心,这个信心好难。不要以为我们都有,那就误会了,那你永远就得不到了。要知道我们现在是露水道心,露水,太阳一晒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信心非常脆弱,他还是生烦恼,他不生般若。

真正信心清淨,生智慧不生烦恼,什麽人?你去看《坛经》,六祖惠能,二十四岁去拜五祖忍和尚,他居然告诉老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麽?信心清淨。他讲常生智慧,他从果上说的;因呢?因就是信心清淨。这句话五祖听了之后,你晓得心裡多欢喜,但是表面上不承认,为什麽?怕别人嫉妒,要给他掩盖,就说好了,你到槽房裡去做工去,到槽房裡去服务、去做义工。舂米破柴,分配给他的工作。因为他是樵夫,砍柴的,这个他很内行。叫他到厨房那边去破柴舂米,干这个活,干了八个月。我们能够理解五祖讲经教学一辈子,也没有遇到一个心裡常生智慧的人,没有遇到一个,遇到一个的时候,这是宝,为什麽?可以传给他。那麽这个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常生智慧,你看他看东西、听东西,一看就懂。你在《坛经》上注意,你注意看他,他在道场是最谦虚的一个人。真的是「满招损,谦受益」,他谦虚,别人学一点点都以为很了不起。其实他到黄梅,他跟五祖真的是心心相印,没人知道,两个人心裡有默契,也不说出,所以别人怎麽看也看不出来,最后把衣钵传给他。这是实相!所以实相有没有?每个人都有,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它就现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惠能实相般若为什麽现前?没有别的,他能够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分别执着不必谈了,当然没有。这就高,这就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相比的。一个大字不识,自性般若现前,无论什麽经教,你念给他听,他完全懂,不但完全懂,我们现在是能够理解了,你所念出来的,全是他自己的境界。佛所说的一切经,裡面无非是自性的智慧、自性的德相,就是讲的这个东西,他既然见了性,你说什麽他怎麽会不知道,原来就是他亲证的,是他的境界。

所以我们学,学什麽?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执着,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你心平等了,平等你才会谦虚,你才会卑下,你才知道尊重别人。再放下分别,分别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时候虽然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已经是正等正觉,上上根人了。你是,我是,他也是,所有一切人统统都是,你肯不肯放下?从哪裡放?先从身外之物放,对身外之物不执着,这是学习有次第的。能捨!所以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身外之物,这些财物统统能捨,捨得乾乾淨淨,可是怎麽样?因果是没有法子离开的,你捨财,愈捨愈多,愈多愈捨,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统统要捨。我在讲席裡面跟诸位做了很多次的报告,我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说我是一生贫贱,贫是贫苦,没有财富,命裡头财库空空,贱是没有地位,一生贫贱而且又短命,我都相信。所以章嘉大师教我修三种布施,把那个命运转过来了。贫贱的人怎麽布施法?拿什麽布施?我跟章嘉大师说,我没有能力布施。大师就告诉我,一块钱有没有?行,一块有。一毛钱有没有?有,一毛钱可以。那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起。这样做法。所以看到人家放生,我们拿一块钱,布施一块钱,看到人家印经,我们布施几毛钱,这就去财布施,真的愈捨愈多。光是印经,从前是一毛、两毛的布施,现在居然可以布施到将近一万套《大藏经》,这不敢想的,以前一部都不敢想,愈施愈多。法布施,天天读经,每天我总是保持着四个小时读经,每天读经;每天讲经,这属于法布施。我们没有惠能大师那种实相般若,我们也有一点文字般若,确实智慧年年增长。这桩事情老同修很清楚,你们听我讲经,我讲经年年都在进步,月月都在进步,这个月所讲的境界跟上个月不一样,为什麽?有进步、有提升,所以法喜充满。健康长寿呢?人家给我算命,我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今年都八十多岁了。这是章嘉大师说的,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与阎罗王没有关係,与玉皇大帝也没有关係,与佛菩萨也没有关係,自己造的,这你自己可以转。为什麽命这麽苦?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没有这个因。还好有一点聪明智慧,过去生中有一点法布施,没有财布施、没有无畏布施,所以得这个果报。

如果不是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们就不会修,不懂得。他教给我的道理、教给我的方法,我们就真干。这裡面什麽?这裡面得力于尊师重道,这很重要。我们尊师重道是从小父母教的,所以对于老师,看待老师比看待父母还尊重,从内心裡面起恭敬心。老师的教诲一点没有怀疑,都会很认真的学习,所以老师愿意教我。老师对我照顾非常周到,得力于这一点。我们拿什麽报老师的恩德?认真学习,弘护正法。老师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正法不要在我们身上断掉。他传给我,我也要找人传递,世代相传,正法不至于断灭。什麽人能够承传?必须具备四个基础,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有这四个根,真正有志、好学、认真努力,他就可以续佛慧命,护持正法。如果没有这四个基础,他做不到,想做也做不到,所以传法一定要具备这四个根。我们细心观察,你在《坛经》裡面看,惠能大师虽然没有学过,这四个根他统统具足。他从哪裡学的?我们相信是他父母教的。我生长在农村,我母亲不认识字,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寄一点钱回来养家,从小这些观念都是母亲教的。母亲不认识字,会教。这个教什麽?代代相传。所以家教,教什麽?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报应,从小这个概念就很深,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伦理是懂得人与人的关係,懂得尊重别人,所以以后才能遇到这些好老师。老师不捨弃我没有别的,就是对老师会尊师重道,真的尊师重道,他才肯教。我们那时候学真的很可怜,老师是真高明,我们一分钱的供养都没有,没有能力,老师不收学费。以后我们逐渐命运转了,我对老师终身报答。跟章嘉大师,有时候上午到那裡去上课,两个小时完了之后,正好吃午饭的时间,常常他老人家留我跟他一起吃饭,不但一分钱供养没有,常常他还供养我。

所以实相般若是自性本具的。如何开发?那就是放下,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你放下执着,实相般若你就见到了,虽然不能完全得受用,得到少分,这阿罗汉,不是凡夫。再不断的放,放分别,那是菩萨,正等正觉。天天要放,时时刻刻要放。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就是放下多少不一样。放下多的,地位就高,放下少的,地位就低,就这麽回事情。统统放下,成佛了,叫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桩事情与你学跟不学没关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他学了十二年,放下。不放下?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就变成世智辩聪,放下,般若现前。惠能大师表演没学,一个字不认识,只要放下。我们就知道了,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德相它要是透出来,与你学跟不学毫不相干,问题是要把障碍自性智慧德能这个东西放下,把这个东西捨掉。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是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妄想分别执着,你要在这上下功夫。

「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那是什麽?就是你见到实相了,见到宇宙真相,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这不是世间的智慧。所以我常常借用科学东西提醒大家,现在科学能够讲到太空物理,太空物理,他认识了局部,不能达到全体。现在利用最先进的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能够观察宇宙到几百万光年,能看到这麽远。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在天文上量距离是用光速。几百万光年的距离都能看到。但是宇宙没有尽头,没有止境,再远的距离看不到了。所以对银河系是非常清楚,这是近距离的,但是对于这些星球,星球怎麽来的?不知道,为什麽会有这麽多星球?不晓得,星球在太空当中的运行为什麽那麽有规律?也不知道。这就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

微观世界也很了不起,居然能够发现原子、电子、粒子、夸克,讲到基本粒子,这不容易。得力于也是电子显微镜,能看到,看到什麽?看到物质的现象,这很不容易。我都在这裡猜想,他是不是从显微镜看到的,还是从数学裡头推算得到的?数学确实是科学之母。发现什麽?发现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质是无中生有。那个无,他讲那是能量,在佛法裡面讲那是法性,佛法讲法性,法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法性在某一种条件之下,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能够把法性变成精神、变成物质。虽然变成精神跟物质,但是时间都很短促,就像闪电一下它就灭掉了,所以物质跟精神都不是真的。《心经》上讲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是心法,那就是精神,都不是真的。我们现在看到好像是真的,怎麽回事?是这种快速生灭的一种虚幻相续相,它不是真的。这个东西能被科学家发现,他能说得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所以你能够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个智慧叫观照般若。那麽科学家有没有观照般若?没有,为什麽没有?因为他分别执着没放下,他是凭藉科学仪器发现的,离开这个科学仪器,他就见不到了。不像真正有观照般若的人,他不需要仪器,他随时随地都看到,他的了解才真正透彻。科学是借用工具,信心清淨的人不要工具。

「方便般若是分别诸法之权智」,就是什麽?你能把它讲清楚,你能够讲解叫一般人能够理解。实在说,对一般人来讲,科学的说服力超过佛学,为什麽?科学它可以用仪器测验出来给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佛法裡面信心清淨的人讲出来,你拿证据来,拿不出来,证据是有,你看不见。看不见,他说你迷信,你能看见,我看不见,我不相信。譬如有天眼通的,现在讲特异功能,有特异功能的人他能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他看得很清楚,告诉你,我们不相信。是不是真的?不是假的。小的特异功能不难修,心地稍微清淨一点就学到了。

我有个同学,非常要好的同学,抗战期间我们在一个学校念书,以后到台湾在一个机关共事,真的比兄弟还好,我学佛之后,他跟我学佛;我出家之后,他也跟我出家。出家之后我学讲经,他也很发心,他说讲经很苦,舌头讲乾了,听的人未必会相信,他说如果要有神通,一表演,那他就相信了!所以他就跟我分道扬镳,他去学密宗,学神通,跟屈文六上师学密。他学了一年,学密时基本条件是要磕一万个大头,规定的时间好像大概四个多月,要磕一万个大头。他大概学了半年之后就告诉我,他能看到鬼,他说真的,不是假的。他说下午五点钟之后街上就有鬼出现了,很少,到晚上九点、十点满街都是。他说人有的时候走路忽然觉得心裡感到害怕,那是跟鬼碰到了;他也是让人,有的时候不小心会碰到,碰到你感觉到心裡一惊。这我们有这种经验。他说到早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就慢慢少了,到五、六点钟就没有了。他们过夜生活,所以他们夜晚子时十二点跟我们中午十二点一样,好热闹。来跟我讲这个事情。我说不行,我讲经虽然很累,人还能够听几句,你这个说起来,迷信,我不相信,你说哪裡有鬼,你拿给我看看,他拿不出来。常常跟鬼道接近这就带了阴气,脸上发黑,人虚肿。我看那个样子很不好,不正常,我跟李老师讲这个事情,非常好的一个出家人。老师说各有因缘,没法子。我是非常希望他到台中跟我一起学经教。他要执着他的。跟我同年,我们的命运都差不多,都过不了四十五岁。他四十五岁那年走的,跟命裡面所讲的很准确。

所以方便般若是权巧方便,就是你能够用善巧方便把你所学、所证得的传授给别人,这个智慧叫权智。权智后面一定有实智,实相是实智,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你就没有权智,这诸位要知道。像科学家不是算权智,但是他那个作用跟权智是一样的,为什麽说他不是权智?因为他没有实智,实智是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着,他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没有离,而且观察到他就很执着。科学家都很执着,都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宇宙的奥祕,发现了。但是没隔多久,后面有个科学家就又发现新的,把他的理论推FAN了,这个事情常常有。所以现在科学家也懂得,不敢说他发现的东西就是永恆不变,他知道科学进步非常快速。到什麽时候才能发现真的永恆不变?没有一个人敢讲。这个敢讲只有佛法,因为佛法不需要这些科学仪器,事实就摆在面前,只要你把障碍去掉,你就能见到。
所以佛在《华严》上跟我们讲的科学超过现代科学。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华严经》上讲的不是基本粒子,不用这个名词,讲微尘,极微之微,这不能再分了,极微之微。但是极微之微这样小的一个微尘,它裡头有世界,这科学家没发现,他怎麽也发现不到。讲到什麽?大小不二。那麽小的一个物质,肉眼看不到的,连阿罗汉的天眼都看不到,阿罗汉的天眼只能看到微尘。比微尘小的有色聚极微,菩萨能看见,更小的叫极微之微,八地以上能看到,七地菩萨还看不到。虽然这麽小,它裡面有世界,它的世界跟外面的世界一样大,所以外面世界没有缩小,这一粒小微尘没有放大。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须弥山很大,须弥山可以装到芥菜子裡面,芥菜子不要放大,须弥山也不要缩小,它就能装进去。这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但是是事实。为什麽?没有大小。

没有大小就是没有空间,空间是假的,不存在,时间也是假的,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这都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为什麽?时间、空间都是从分别执着裡头变现出来的,只要你把分别执着放下,时空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时间要是没有了,无量劫以前的古佛在哪裡?就在这个时候。所以这个科学还没做到,还完全不知道,要什麽时候能知道?必须放下分别执着。科学仪器还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用科学仪器探测它是有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它能力做不到。所以能力最大的是什麽?是自性,除掉障碍自性的妄想分别执着,你的能力就恢复了,本能就恢复了,不要向外求。所以佛法叫内学,佛经叫内典。

我们中国老祖宗有一句话,我们对它的意思只能够理解少分,应用到少分,没有完全具足应用,这句话是什麽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用在佛经上那就不得了,那是什麽?那成佛了。任何事情不要向心外去求,都在自己内心。你看佛法教你成阿罗汉,不是从外,放下执着;教你做菩萨,也不是在外面学,放下分别;教你成佛,还是在裡面学,放下起心动念。我们看惠能大师的表演,完全明白了,与外面不相干。释迦牟尼佛向外求,学了十二年,最后还是放下。那告诉我们,不放下变成所知障。


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凡是执着是属于烦恼障,分别是属于所知障。这两样都放下了,现代科学家比不上,未来的科学家还是比不上你。你对于宇宙真相才真正通达明瞭,才真正能解决一切问题。从你自身的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族群问题、文化问题、国际之间问题,迎刃而解。所以汤恩比说这句话,「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需要儒家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个见地非常高明,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解决问题绝不带丝毫副作用。就是说这麽好的东西摆在面前,不认识,把它当作迷信,你说冤不冤枉!不是佛冤枉,不是佛经冤枉,是自己冤枉。希望我们做佛弟子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把教理搞通达、搞明白。能有机会学《华严》,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不能错过,要认真努力学习。这一段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学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六种智慧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七二卷)  

2007/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六种智慧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校量劝持分。这一共有九首偈颂,我们从第一首看起: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这个偈颂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白,给我们说出六种无比的智慧,来总结这品经裡面所说的三百四十六首的偈颂。昨天我们就把般若智慧简单的做个介绍,二般若、三般若,佛法裡面还有五般若。三般若裡面讲的实相、观照、方便。「实相」是般若之体,也就是世尊在《华严》裡面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个智慧是实相智慧,就是实相般若;后面讲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我们要知道。实相就是观照实相的实智,实智是对权智讲的,真实智慧,你对于一切诸法实相完全通达明瞭。在什麽地方?就在现前。实相是什麽样子?天台大师讲的,即空、即假、即中,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现在没有实相智慧,所看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都是实在有的,这你就看错了,完全看错了。事实上六根所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时的,空假中是同时的。空是讲的体,实相之体,假是它现的幻相,中是真假不二,我们讲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中,不二就是中。你才能得受用。用什麽?要用中。用中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不会用中是偏了,凡夫偏在有,用的都是有;二乘偏在空,声闻、缘觉他们不着相,所以他们偏在空;菩萨空有不二,得大自在,真解脱!

「方便」就是言说,文字也属于方便,证得的人能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他虽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听的人能听懂几分不一定,这什麽原因?善根厚薄不一样、信心纯杂不一样,对于教、对于老师真诚恭敬心不一样,这裡面就有很大的差别。老师给我们上课,讲经是上课,同学很多,老师真的叫一音而说法,几十个学生各个人理解的不相同;有同的,大同小异,不可能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一个都找不到,这是真的。到什麽时候才完全相同?叫佛佛道同,什麽时候?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听老师讲经,完全相同,你所理解的跟老师所说的完全一样。如果这三种没放下,那就不同,那就不一样。如果这三种障碍完全都存在,那很可能你把老师讲的意思听错了,曲解了,误解了,这个太多了。所以佛在经论上讲,经是《华严经》,论是《大智度论》,说过这麽一句话,「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智是什麽?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什麽人说?大彻大悟的人说,就是刚才讲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统统放下的这个人叫法身菩萨,《华严经》是圆教初住以上,要他们来说。世间聪明智慧的人听法身菩萨说法,能体会到几成?不定。法身菩萨说法,你看看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放下,也能了解几成吗?行,但是有一个条件,什麽条件?叫大心凡夫,这个人心量大,量大福大。谚语有句话说「福至心灵」,那是什麽?大福报现前,他突然聪明,那就是有一点智慧,这个智慧虽然不是般若智慧,它跟般若智慧相应,相似,不是真的,相似,相似就不错了。相似的是什麽?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是相似的,不是六道凡夫。佛跟我们说这些话,我们能体会到,我们能相信,不疑惑。大心凡夫听懂了,听懂怎麽样?听懂他就放下了,他就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逐渐的从相似就变成真实。所以大心量的人真的叫有福,量大福大,这个福大不是世间福报,他听得懂佛法,他听得懂诸法实相,这才叫真正有福。

除这方便般若之外,还有一个叫文字般若,有的时候文字般若跟方便般若是一种,但是也有分开来讲的。文字般若是什麽,就是佛经,佛的经典全是文字。佛所有一切经,不仅是《般若经》,一切经,乃至于小乘经,都是从实相般若流露出来的,所以统统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般若。乃至于祖师大德们他们所说的、所讲的、所写的这些经论注解,或者是对于经论的发挥,都可以说是文字般若。

《仁王经疏》裡面有这麽几句话,我们把它在这裡做个总结,《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那个经是国家有zai 难的时候,佛特别讲开示如何来挽救zai 难。这个经以前我们讲过。可是世间现在一般人遇到有zai 难,出家人就做个法会,仁王护国息灾法会,找一百个出家人每天把《仁王般若经》念个一遍,念个七天,把这个功德拿来迴向,这个zai 难就能消除、化解吗?不能。《仁王护国经》真能护国吗?真能,你要仔细去念念《仁王经》你就晓得,佛在经裡头告诉你,国家在急难的时候要讲解《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人人都懂得了,回心向善,这zai 难才能消除。用现在的话来说,佛教在急难的时候,国家要提倡办班教学,教人民教什麽?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是《仁王经》上教的。现在世界有zai 难,多少学者专家、各行业的领袖无不关怀。看到这个世间的冲突,家庭的冲突,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在社会上,朋友冲突、老闆跟员工冲突、员工跟员工冲突,这个事情可麻烦,这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什麽不安定?就是这些冲突不能化解。为什麽古时候这些冲突少,现在这个冲突怎麽这麽多?我们细心去找它的原因,你就不难发现。古时候东方社会学习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裡面最主要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西方社会当中大家都学习宗教的教育,宗教教育裡面也是讲究伦理、道德、因果,所以冲突是有,不能说是没有,少,还不至于危害整个社会。

到了这个世纪,二十世纪,麻烦来了,东方人不相信圣贤教育,西方人不相信宗教教育,今天整个社会动乱的原因在此地。所以,世间志士仁人、专家学者我见了很多,相聚在一起都在讨论用什麽方法来拯救世界。很难得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真的是大声疾呼,「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句话点醒了我们。可是有不少人拿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做为学术上来研究,那就没用处,就是我们常讲的佛学、儒学。佛学、儒学解决不了问题,原因何在?「能说不能行」,这个话修无法师说的。哈尔滨极乐寺第一次传戒,修无法师在那边往生,预知时至,没有生病。他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他是泥水匠,以后出家了,在寺院裡面专做粗活,粗重的事情都是他做的。他什麽也不会,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工作的时候、不工作的时候他的佛号不中断。极乐寺传戒,他到那边讨一个工作,常住分配他照顾病患,因为传戒期间有些伤风感冒需要人照顾,他担任这个工作。做了没多少天,没几天,就向老和尚、向当家师告假。老和尚是倓虚法师,当家师是定西法师,这两位大德晚年都住在香港,香港人对他们很熟悉。老和尚有修养,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定西法师就没有老和尚的修养,就批评他,你既然发心要来,戒期也不过是两个月,两个月完了你走不好吗?为什麽现在就走?就责备他。修无法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什麽时候去?不出十天。预知时至,他要走了。求常住给他准备两百斤噼柴,走的时候火化,这他就去干活去了,就工作去了。到第二天他又来了,倓虚法师说:怎麽样?你有什麽事情?报告老和尚,我明天就走。赶紧替他办后事。他要求几个同参道友给他助念,送送他。这几个送他的同参道友,送他走的时候就跟他讲,修无法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听说从前往生的人都作几首诗、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后人做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修无师说我是个大老粗,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诗,我也不会作偈,我有两句话告诉诸位,做个纪念就好了。哪两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往生留这两句。

现在搞儒学的、搞佛学的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那你就晓得,这首偈裡面所说的第一智慧、广大智慧、真实智慧、无边智慧、胜慧、殊胜慧是什麽?能说又能行,这不是假的。前面这两百多首偈颂裡面,菩萨所讲的是真实智慧,说的是谁?说的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各个人本来都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迷失了自性,是不是真迷?不是真迷。哪真迷,只是个虚妄的抽象概念你不肯放下,它起了作用,它把你的真智慧障碍了,这一障碍,你自性般若智慧就变成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悟了叫智慧,迷了叫烦恼,是一桩事情,迷悟不同,两个名称,一觉悟,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转十法界成一真法界。转烦恼成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转生死为涅槃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是自性本具的相好,一觉悟统统转了,一迷全变了。这个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对于这桩事情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们没有成菩萨,我们这三个项目都没转,这是什麽?大心凡夫,这在佛法叫解悟,不是证悟。证悟得受用,解悟还不得受用,你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不是智慧当家。智慧当家,像惠能大师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这就是没转过来。希望你现在了解、明白了,慢慢转。怎麽转法?要放下,不放下转不过来。放下是菩萨,烦恼、菩提不二,那真了不起。菩提就是智慧,菩提真的当了家,烦恼怎麽样?烦恼是你的下属,帮你办事。现在我们很麻烦,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是烦恼当家,我们自性智慧没有了,不见了,不晓得到哪去了,所以你不得受用。我说这个话恐怕还有人不懂,怎麽觉悟之后智慧当家,烦恼当下手?真智慧开了。《华严经》五十三参裡面就有,该骂人的时候照骂人,该发脾气就发脾气,该笑就笑,那不叫烦恼吗?不是的,那是什麽?那是教化众生,裡面怎麽样?如如不动。不是说一发脾气,气得二、三天都消不掉,不是的,他发了,没有了,根本就没有,所以那变成办事的手段。所有烦恼变成办事的手段,它不当家,它不做主,它对你毫不影响,这得受用,这叫学佛。我们前面讲菩萨游戏神通,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外表是一样,裡面完全不一样,这是真本事。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学。不是学了佛什麽事都不能干,学了佛什麽都能干,但是它绝不障碍你的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一丝毫不妨碍。这就是真的,这得受用,才能真的解决问题。

《仁王经》上这个疏,注解裡头,「明此经者,题云般若」,这经题叫《仁王般若波罗蜜经》,题裡头有般若。「即以为宗」,宗是什麽?宗是宗旨,就是这部经裡面讲的什麽最重要。宗它的意思就是重要的、尊崇的、主要的,它有这个意思。这部经裡面主要讲的是般若智慧,尊重智慧、崇尚智慧,宗是有这个意思。「观如来品别明三种」。这是《仁王经》裡面的一品,「观如来品」裡面讲到实相、讲到观照、讲到文字,这三种般若。「慈恩三藏,更加二种」。慈恩三藏就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住了很久,后来对他尊重,尊重他,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称他什麽?称这个寺庙,称慈恩寺。如果称慈恩大师,那就不是玄奘大师,那是窥基。称慈恩三藏是玄奘,玄奘法师是三藏法师。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他称慈恩大师,那就是窥基大师,就是法相宗的祖师。法相宗虽然是玄奘大师传给他学生的,窥基是他的徒弟,传给他的,但是法相成立一个宗派是在窥基大师手上建立的,玄奘那时候还没有法相宗。所以慈恩要注意底下是「大师」还是「三藏」,这两个人不同,三藏是玄奘大师。他又加两种,三般若又加两个,加一个境界般若,加一个眷属般若。「通前五法」,前面讲三个,再加上这两个,变成五种,就变成通前五法。

「般若性故」,实相般若,般若性,「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伴故」,伴是作伴。前面三个我们已经讲了,实相、观照、文字已经说过了,现在我们看第四个境界般若,这是玄奘大师加的。什麽叫境界?「为般若之所缘,一切诸法是也。般若之真智,以一切诸法为境界,故名之为境界般若」。玄奘大师讲得不错,也讲得很好。般若是智慧,真实智慧,智慧的对象是什麽?对象是一切万法。智慧是明瞭,你明瞭什麽?明瞭一切万法,过去未来、此界他方。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就是此地讲的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自性所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自性所现的,是性识所变的,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他哪有不明瞭的道理?哪裡会产生障碍?如果没有境界,般若智慧显不出来,所以他一定要有境界,智慧才能显出来、才能通达明瞭,这称之为境界般若。这是般若之所遇缘,缘就是对象,一切诸法是也。般若的真智,以一切诸法为境界,叫做境界般若。这个意思说得好,境界般若是什麽?所有一切万法跟般若融成一体,它不是对立的,不是有个什麽。我们凡夫总是有分别,能知,对面有个所知,能知是般若,所知的是境界,所知的是一切诸法。现在告诉你,能知跟所知是一不是二,当中没有界限,能知叫实相般若,所知的叫境界般若,这叫真智,没有对立。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能所不二。

契入这个境界,大乘教裡面讲自性裡面有我,有常乐我淨。常乐我淨在六道裡面是完全被否认的,佛跟六道众生讲无常、无我、无淨、无乐。没有乐,哪来的乐?苦停了,你觉得有乐。譬如你现在这个人身,你一天要吃三餐饭,一餐饭不吃,你饿得有苦了,你哪有乐?到时候等于说要吃药,药吃下去了,保持几个小时,你没有苦的感觉,你觉得有乐;如果你要不吃,不吃的时候苦就马上现前。真是这麽回事情。如果是真的有乐,我不吃不喝也快乐,那才是真的。所以常乐我淨在六道凡夫裡没有,妄想,哪来的常乐我淨?还有个妄想,「真善美慧」,都是妄想,绝对没有事实。可是这在哪裡有?四圣法界裡面有,有相似的,不是真实的。到一真法界就是真实的,确实有常乐我淨。我是什麽?遍法界虚空界是我,「我」是法性,遍法界虚空界是法相,那怎麽不是我?一切诸佛是我,一切菩萨是我,一切众生是我,没有一法不是我,这叫你真正开悟了,你真正见到自性了。你要说这是我、那个不是我,你怎麽会懂得什麽是我?这桩事情不好懂,世尊在讲经的时候常常用梦幻泡影做比喻,虽然说四个,最重要的是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裡来的?梦怎麽来的?有没有去想想看?梦中境界是阿赖耶裡面的种子起现行,你意志力不能控制它的时候就冒出来,它就现相了。你想想看梦中那个相,是自己阿赖耶种子起现行变现的,裡面一定有我,总不会做一个梦裡头没有我,那不可能,一定有我。你梦到很多人,梦到山河大地,梦到虚空,你想想看,都是你自己意识心裡变现出来的,梦中决定没有一样东西是心外之物,都是你自心变。你几时在梦中一下觉悟到统统是我变的,没有一样不是我变的,那就对了,完全正确,算是你觉悟了。

梦中境界跟我们现实的这个法界没有两样,是一回事情。我们这个世界怎麽会发现?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怎麽会变现?自性裡头这些所有一切境界它本来具足。六祖开悟的时候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十法界依正庄严它本来具足,但是没有缘它不起现行。那什麽是缘?一念不觉就是缘。一念不觉,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就像作梦。我们现在晚上睡觉作梦呢?也是一念不觉,阿赖耶识裡起现行,梦中之梦,是这麽回事情。真正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你就能起观照,常常想到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你对于法界虚空界,你爱不爱护?这个爱心起来,这叫大慈大悲,没条件。像我们照顾自己身体,这五官,眼睛、鼻子、耳朵,眼睛有点不舒服了,手赶紧去帮助它,眼睛也没有请求,它自动就来帮助,为什麽?一体。所以佛菩萨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是什麽道理?就是一体。众生有感,立刻就应,这裡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马上就应,就是就在现前,没有空间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是没有先后,感就有应,感消失了,应就没有了,有感就有应。感应的道理、事相很複杂,佛为我们说明,把它归纳讲出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感应再多,不超出这四大类。所以境界般若是讲一体,能所不二。

下面讲眷属般若,什麽叫眷属?我们看底下的注解,「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种在佛法叫四加行。在什麽时候出现?登地的时候。你修行,菩萨修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才能登地。这都是功夫比喻,煖,好像我们接触火,你还没有接触到的时候,你靠近了就有暖气,就感到暖;顶是达到巅峰;忍是认可、是证实这个意思;世第一,世间没有更超越的,这四加行,这叫般若眷属。「诸智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皆观照般若,即慧性之眷属」。前面讲的煖、顶、忍、世第一,还是属于境界,你怎麽会知道?那就是观照,你知道你现在接近登地,你现在知道你自己在三贤位的最高峰,上面就是初地菩萨,你能够明瞭、能够体会这是智慧。自己到什麽境界、到什麽程度,不用问人,自己很清楚。向别人请教那是证明,证实一下我这个境界、我所体会的是不是,有没有错误。给你证明的人就是你的传法师父,谁给你作证明谁就是你的传法师父,就是你的亲教师,是你的和尚,你从他而得法,他给你证明的。

所以证明的人不是普通人,他必须要到达那个境界,他不到达那个境界他不能给你证明。像惠能大师这种人,那可不是普通人,他没有四加行,他超越了,这叫特殊天才,没有次第的。这都是有次第的,你看他修行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这叫渐修,渐悟。他那叫圆顿,圆满顿超,弘忍大师(五祖)给他印证。是不是五祖教他的?不是,五祖没教他。跟他略说《金刚经》大意,说了还不到三分之一,他就完全契入,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大师一听之后,不说了,后头不要讲了,那讲的都是废话,他全通了,衣钵马上就给他,那是上上上根。所以他教学生教上上根人,上上根比他还低一级。众生根性不一样。能大师根性从哪来的,他就能放下,我们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在这裡不能不相信,他过去生生世世在修行,差不多都放下了,就差那麽一点点。在这一生当中,他给我们所示现的,不是一点一滴的放下,是一下放下。他在卖柴的时候听别人念经,可以说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就放下了,没人给他证明。你看他彻底放下之后,他做人多麽谦虚,他对任何一个人都真诚恭敬,对人恭敬、对事恭敬、对万物恭敬。万物恭敬从哪裡看?《坛经》上没有讲,在黄梅,但是在猎人队裡面有记载。在猎人队裡头他替猎人烧饭,做厨师,看到猎人带回来的这些野物,还有受伤的,伤势轻的,他偷偷的把牠放掉;伤势重的,他给牠养,养好了才去放;已经死的这才吃,而自己吃肉边菜。那麽他对这个动物晓得,为什麽你会遇到猎人?还不是报应,过去生中你杀他,今天你要来还命,要还给他。在猎人队十五年,他天天在度众生。从这裡我们就体会到,他对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他对于树木花草真诚的爱心。等了十五年,缘成熟了,这才传法广度众生。什麽时候缘成熟自己知道。成熟、不成熟都天天在干,没有一天不干。没有成熟的时候,度畜生道、度树木花草,花神、树神、山神、河神,《华严经》上讲的众生,他跟他们打交道。说缘成熟是人间的缘,人道的缘,什麽时候成熟再到人道来,绝没有一天空过。这是他的诸智。

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通常讲小乘的五分法身,这些都是属于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什麽?观照般若是慧性的眷属,这个慧性就是实相,性是体,实相般若之体它所附带的。眷属是附带的,也就是它起作用,所起的这些作用都是属于附带的。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持戒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愿意持戒,为什麽?他有烦恼,他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一定照做。不但是提升自己,他在这裡积无量功德,为什麽?他做样子给别人看。所以这个持戒,说实在话,你从这个地方才了解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看大家都不持戒,都没有规矩,你做个好规矩、好样子,这功德多大,你可不能小看。你们到汤池去过,汤池这些老师见人九十度鞠躬礼,那是什麽?那是持戒。他为什麽这样做法?你看他让多少人觉悟了,让多少人明白了。这样做好不好?你们看到很欢喜。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是这样有礼貌,这世界就安定了,冲突就没有了。你说这个作用多大!对人的谦卑,这一鞠躬就救了全世界。佛门裡面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能救全世界,你的功德多大。一般人不知道,知道这个是智慧,点点滴滴都做好样子给人看。这个世界众生过得这麽苦,其实是自找苦吃。苦从哪裡来的?奢侈来的;乐从哪裡来的?节俭来的。中国人懂得享受,中国人节俭,外国人不知道,浪费。浪费是什麽?把自己的福报损耗了,节俭是积功累德,他在积福报,不浪费。

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众生做好样子,这是智慧,都是属于戒这个范围裡面的。定是什麽?定是心清淨,不浮动。现在一般人你细心观察,心浮气躁,他不定。不定就苦,学东西都学不会,听经听不懂。定从哪裡修?定从戒修,先守规矩。样样都守规矩,他心是定的,样样都去找戒律的漏洞,他心永远定不下来。所以人首先是守法。法律是属于戒律,一般社会的伦理道德概念都属于戒律。《弟子规》是戒律,不要小看这个,能救世界,能挽救社会。每个人都学《弟子规》,人人都是好人,这个世间的zai 难、天灾人祸自然就化解了。要靠谁去做?佛菩萨,把责任推给佛菩萨,你永远受zai 难,你不知道佛菩萨是自己。《华严经》跟你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直下承当,我是佛,我是菩萨。我要怎麽做?你能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桩事情做到了你就是,这叫五分法身。

定是清淨心,慧,心清淨就生智慧。所以《金刚经》上「信心清淨,则生实相」,这两句话说绝了,说明我们今天只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信心不清淨,没真信。没真信就是我们没有真心,我们的心确实虚情假意。不但对人不真诚,对自己都不真诚。对自己不真诚,自己骗自己,叫自欺,自欺你怎麽会不欺别人?这造罪业了。造罪业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学得不错,成就难!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能改过,不能改过你就不能进步。什麽人进步?佛法讲精进,什麽人精进?知道自己过失,天天改过,那个人才有进步。一天不知道过失,一天不改过,你就留在原地踏步,你没进步。真正学佛的人,天天反省,找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过。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这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师跟我说的看破;把错误改过来,这叫放下,你的功夫才天天往上提升,才天天在进步。说实在话,从哪裡干起?就从弟子规干起,弟子规都做不到,其他的别谈了,你无从下手。

中国过去的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小时候都受过家教,弟子规是家教,他有根。城隍庙是因果教育,哪个人没有进过城隍庙?哪个人没有到城隍庙烧过香?这从前,现在没有了,我小时候有。城隍庙看阎王殿,城隍庙裡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阎王殿。现在江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就是阎王殿,因果教育。特别是做父母的,逢年过节、庙会的时候,带着小孩到城隍庙去看地狱变相,那个印象非常深刻,母亲做导游,给小孩讲解,造什麽样的罪过,你看受什麽样的报应。从小看过几遍,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在你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会想到城隍庙,这个事情能不能干,这个念头能不能起,它自然产生作用。所以人懂得伦理道德,不愿意做坏事,为什麽?做坏事感觉羞耻;懂得因果报应,不敢做坏事。

中国五千年就是用这种教育教化全国人民,所以五千年来这个地区、这个国家长治久安,只有改朝换代。短期的动乱,大概一般都不超过五年,这个动乱完了之后,很快就上轨道,又是一个安定的社会。靠什麽?靠教育。我们今天看到全世界的动乱,想到汤恩比博士的提示,联想到五千年来的理念、方法、效果,这才明瞭从根本学起。我们今天学佛,修淨土,对西方极乐世界消息都没有,你有把握能往生吗?什麽原因?我们把基本的教育疏忽了。基本的戒律,在中国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教的根,你再不在这根上去用功,你怎麽会有成就?没有儒跟道的根,十善业道你做不到。学佛的同修很想做到,就是做不到,什麽原因?缺乏根之根,基础的基础,这个疏忽了。我们问问,我们这一生想不想成就?想成就不能不认真学习。汤池时间虽然不长,做成功了,做出一个氛围,一个学习环境。到那边去住上一个星期,你就会受传统文化、古圣先贤教学的感动;没有这个氛围、这个学习的风气,你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懂得要认真去学。

慧开了之后,解脱是什麽?烦恼轻了,贪瞋痴慢的烦恼大幅度减轻了,这就是解。贪心没有了,没有贪心你就不堕饿鬼道,这要知道,贪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心量拓开了,没有瞋恚了,人家得罪我,我也不怨恨他,不堕地狱道,这脱离地狱了。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明白了,不再愚痴了,不堕畜生道。你看看,三恶道的因你解开了,三恶道的果报你脱离了,叫解脱。解脱知见是解脱的智慧,你就得好处了,来生还是人天两道,不堕三恶道。如果你能真正努力往上提升,你能够脱离欲界、脱离色界、脱离无色界,到四圣法界。再不断的向上提升,你能脱离声闻、能脱离缘觉、能脱离菩萨、能脱离十法界的佛,你回归自性,大彻大悟,你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你把见思烦恼解开了,尘沙烦恼解开了,无明烦恼解开了。见思烦恼解开了,脱离六道轮迴,尘沙、无明解开了,脱离十法界,这解脱。有解脱知见你就能度化众生,你能把道理讲清楚,把方法讲得周详,帮助别人解脱,这叫做眷属般若。这五种般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这首偈的文我们也要消一消,意思都讲出来了,这文就好讲了。清凉大师这个注解裡面讲,这首偈是「结前所说」,总结前面所讲的,「略就六慧结之」,六种智慧来作总结。「第一者」,第一智慧,第一是上面再没有了,这才第一,就是无上,无上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所求的是什麽?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智慧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叫第一,第一智慧。第二、广大慧,「语其分量,超二乘故」。这就说明二乘有智慧,为什麽?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了,真的把执着捨得乾乾淨淨,他那个智慧就透出一分,这一分是什麽?正觉。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如果执着没有放下,你学得再多,你也通达不少,觉,不能说你不觉,但是不叫正觉。正说明什麽?出世间智慧,你超越六道了;如果你没有放下,你出不了六道轮迴,那叫世间智慧,世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世间天人的智慧超过我们,二十八层天,一层比一层高。我们在佛经裡面所读到的,古印度一般宗教裡面的学人、学术界裡面的大德都修禅定,功夫高的能到四禅八定。那我们可以说,像初禅、二禅比比皆是,很多,他们对于六道清楚,瞭如指掌,跟你讲得头头是道,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他出离不了六道,叫世间智慧,不叫正觉,叫觉。我们现在有没有觉?放下执着,不再执着了,这个觉就是正觉。

所以我跟诸位同学介绍,释迦牟尼佛十二年参学,六年的苦行,表演的是并没有放下执着,表演的什麽?世间智慧,做给我们看。怎麽知道他做给我们看?他在《梵网经》上说了,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相信。你看世间学这麽多东西,真的一切都通达了,要不放下分别执着,还是没用,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所以佛法裡面讲成就,小成就叫小果,阿罗汉,小成就是出离六道轮迴,大成就是出离十法界,统统都要放下。你学得再多,如果执着没有放下,就是佛门讲的所知障。障碍有两大类,一大类是烦恼障,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是烦恼障;你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不放下,变成所知障。佛经也是如此,经教要学得很多,没有放下执着,也变成所知障。这不能不知道!佛经学了很多,放下执着,你就进入菩萨的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四信位的菩萨。执着全放下了,确实没有执着,七信。八信、九信把分别放下了。十信心满,起心动念放下了,十法界就没有了,这叫《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是真的佛,真正成佛了。入了什麽?入了清淨平等觉。等觉菩萨、究竟佛果,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初住位的菩萨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平等的。平等的为什麽还要讲那麽多等级?清凉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是断了,起心动念是无明,断掉了,习气没断,这我们才真明白。

所以初住菩萨在遍法界虚空界裡面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跟等觉、跟究竟佛果没有两样,这个要懂。不但我们对这些菩萨不能轻视,不能有差别,提到阿弥陀佛,这是究竟圆满佛;这是初住,就小看一点,错了,你还是有分别执着。如果你没有分别执着,你就平等了。你这个看法连阿罗汉都不如,阿罗汉对于这种分别就很澹薄了。所以我们要学,在生活上要学,学什麽?学平等。可是平等的基础是清淨,心不清淨哪来的平等?要修清淨心,必须要放下烦恼习气。习气难,烦恼真的要放下。自私自利,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名闻利养要看破,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为什麽?它会增长贪瞋痴。能放下五欲六尘享受,断贪瞋痴就容易;如果对这个享受还很重视,断贪瞋痴很难。五欲六尘在外,贪瞋痴在裡面,它有影响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先断外面的,断外缘,然后再断裡面的,这有道理。这就是广大慧超越二乘,真广大。

「三、真实者,明其体性,内证无虚故」。明是明瞭,体性是什麽?就是自性本自具足,这个没有生起的因,自性裡头本来具足。自性很不好比喻,所以我就想起我们童年的时候玩的万花筒,那个用来比自性有点相似。万花筒千变万化,实在讲你很难找到一个相同的图桉,不容易找到,你这一转它就变了,裡面一些碎的彩色纸片,有个纸片位置跟上次不一样,全盘都不一样。所以从万花筒这个比喻,不管变得多少,从来找不到第二个样子,那是万花筒裡面本来具足,不是外头来的。所以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你学来的,你所学得来的不是真智慧,这个东西要亲证。怎麽证法?放下就证得。而且很妙,像印光大师讲的,你放一分证得一分,放两分证得两分,不是说完全放下你才证得,渐渐证。你能证得一分、二分,生法喜,法喜充满,得受用。然后的修学欲罢不能,别人看到苦,你有无量的快乐在裡头。如果真的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要是真的苦,跟释迦牟尼佛那些人早就散掉、跑掉了。为什麽这个团体这麽好?这麽快乐?内证无虚。内证他就通外面境界,内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定从内,从外面很难,所以见性全明白了。

我们从大乘经裡面读到,世尊当年跟从他的这些弟子,出家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家这些弟子那就更多了,没法计算,这裡面有诸佛菩萨再来的,不少!佛常常跟我们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出世是什麽?缘分到了,这一尊佛跟这个地区众生有感,他来应,不论应什麽身。就像惠能大师,他开悟了,住在现在的南华寺,你看他的弟子多少,在家出家至少有几十万人;真正开悟的,跟他境界相等的,四十三个,那叫得度的,上上根人。其他有大悟的、有小悟的,很多。解悟的就更多了,解悟的现在我们讲搞佛学,能理解,做不到,就更多了。这裡面有没有古佛菩萨再来?肯定有,来做影响众,来拥护。所以说无论你用什麽身分,三十二应,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用什麽身,无论示现什麽形相,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那我们就联想到肯定千佛拥护,所以他有那麽大的影响力,道理在此地。这样子正法才能久住,正法才能普利众生,所以内证就很重要。内证离不了戒定慧,都是要从戒定慧下手。证是什麽?慧开就证了,一定要从戒。一切经,每部经裡面都讲戒律,都讲一些规矩,我们要做到。你看每部经到最后,最后一句「信受奉行」,听了之后相信,不怀疑,受是接受,明白了,接受了,接受就依教奉行,我照做,才能成就。他要不能依教奉行,那就变成佛学,他没有内证功夫。没有内证功夫,他对于佛所说的虽信,信得不清淨,依旧是有疑惑,疑惑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太多了,例子太多了。必须自己智慧开了,得受用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这生实相。

无边慧,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量智普知故」。量智这讲数字,三千大千世界、华藏世界,这都属于量智,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遍法界虚空界,这都讲到量,普遍知,没有一样不知道。我们通常用一句话说,「全知全能」,这是外国宗教对上帝、对神的讚歎。在佛法讲,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都是全知全能,这大家平等的,只要把你那个障碍除掉,这智慧就现前。我们希望这智慧现前,那你就晓得要在放下执着下手,相信佛的话,佛没有一句话是骗人的,从这裡建立信心,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离种种二边,即中道慧也」。这都属于无边的。离种种二边就是说对立的概念没有了,这就是离种种二边。凡夫、二乘都还有分别,对立是从分别来的。有长就有短,有大就有小。科学家讲相对的世间,相对论。佛法裡面没有相对的,虽然讲二边,二边是一,讲能、讲所。所以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哲学,为什麽说不是哲学?哲学是有二边的,有能有所,佛法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学裡头没这个说法,所以他说「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为今时所必需就跟汤恩比讲的话差不多,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需要佛法,佛法能解决。

二边就对立,对立提升就矛盾,矛盾提升就冲突,所以冲突的根是二边、是对立。我们要学,学什麽?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怎麽不对立?自他不二。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因为我晓得自他不二,他不知道,不能怪他。所以他对我,我能够忍受的,我都承受,不计较;我不能忍受的,迴避,离开,也不计较。久而久之,对方他就明白了,至少他会想到他一生当中碰到一个好人,没有碰到另外一个朋友像这个朋友一样不记恨的、不记仇的,你怎麽样去毁谤他,他不毁谤你;你怎麽样去整他、害他,他不害你,这是什麽?离二边。再扩大对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都尊重。确实都把牠跟对佛一样尊重,那牠通,真能tong 灵,牠也会感觉到,他称我作菩萨。换句话说,牠也不会伤害你,牠不会叮你,不会咬你。甚至于咬你、叮你,你可以谈条件,你叮我可以,叮在某个部位,不能叮在脸上,叮在脸上明天见人不好看,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而且还有一个条件,要不痛不痒。全都做到。不愿意让牠叮的时候,乾脆你到别地方去,你不要到我这儿来。听话,蚊虫蚂蚁都会听话。这是中道慧,中道是没有二边,没有对立的。

末后一个胜慧,胜是超胜,「超地位故」。第六是殊胜慧,殊胜是「同普贤」,这个解释得好,普贤是究竟圆满,同普贤。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