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弥陀弟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念佛成就

弥陀弟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念佛成就

弥陀弟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念佛成就


      摘自净空老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第七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11-07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这段文是蕅益大师为我们做一个比较,在修行方法上来说做个比较。首先举出一切经里面所说的念佛方法,千差万别。观像,像《般舟三昧经》里面所讲的是观像的念佛方法,在十六观里头也有。我们特别提出《般舟三昧经》,因为《十六观经》里面讲观想讲得最多,十六条里面讲观想占了十二条,所以它是以观想为主,第十三才是观像。观想,就是《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它的注解,前面介绍的天台宗的《妙宗钞》,智者大师注的,注的是很好。还有一个注解,善导大师注的,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四帖疏》,《观经四帖疏》,这是善导大师的。在台湾这两种本子都很流行,这两种本子我都讲过,而我最得受用的是善导大师的注子。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在《观无量寿经》古今注解之中,它的价值可以跟《弥陀要解》在《弥陀经》所有注解里面的地位相媲美。的确是《观经》第一注解,许多的见地是古来祖师大德没有说过的,我们修净土的人不能不读。在中国佛教史里,有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黄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也提到过。如果是阿弥陀佛再来注这部经,换句话说,那个注子就是阿弥陀佛自己为我们说法,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礼拜、供养、五悔」,都可以用《华严经》做一个例子。《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就是属於礼拜;「广修供养」就是此地的供养;五悔也不例外,五悔是讲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个五种方法,都可以说是念佛的方法。除忏悔之外,後面的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四种里头都有忏悔的意思。如果不是真正忏悔,这四种方法他不会修的,所以都列在忏悔法里头,将忏悔法分这五种。这五种如果我们用十大愿王来观察,第四「忏悔业障」,就是五悔里面的第一,忏悔法;「随喜功德」,五悔里头第三个是随喜;「请转法lun,请佛住世」,这两种是五悔里面的劝请;「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两愿是发愿;後面「普皆回向」是五悔第四的回向。可见得普贤菩萨自己修的、教人修的,真的是修念佛法门,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除这个之外,还有「六念」,这是佛在许多经上都曾经说过的。
六念,前面三种是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宝,後面三种是念天、念戒、念施。念天,生天要有生天的条件。天确实有,我们佛门里面讲天道里面的状况,实在讲比任何一个宗教都讲得清楚、都讲得详细。生天不是说信了上帝就生天,我们这个地方念天千万不要误会了,念上帝就可以生天,那你就错了,要念他生天的条件。佛告诉我们,人一生当中受持五戒,五戒清净,来生可以得人身。要想生天,要修十善业道,十善业修成功才能生天,你要念十善。如果只有修十善,你所生的这个天不高,生在哪里?生在欲界底下的两层,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只能生到这个地方。为什麽?往上去条件就很高了,往上去要修清净心,要修禅定,定就是清净心;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所以你能够修十善、修定、修慈悲喜舍,你才有能力生到色界天,欲界上面的四层、色界十八层,你才能到那里去。
所以,念天之德,效法诸天的慈悲喜舍,这是念天真正的意思。

  「念戒」这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於佛在一切经典对我们的教诫,对我们的教诲,都在这个戒的范围之内。
念戒,它的功德帮助我们清净三业,使我们身语意三业清净。

  最後「念施」,施是布施,它的功德是让我们真正的断除烦恼。
我们的烦恼很多,无量无边,佛菩萨很慈悲,在讲解的时候,将无量的烦恼把它归纳、归类。归纳成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这是归成大类。经上常讲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也是归类的,其实是无量无边,归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太麻烦,讲的时候很罗嗦,归纳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在普通讲演的时候还是嫌繁琐,所以天亲菩萨造《百法明门论》,将《瑜伽师地论》里面所讲的烦恼头数再归纳,归纳成二十六个,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通常讲经讲得很详细的,就是依这个二十六讲。一般二十六还是嫌繁,再讲六个,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再嫌多,讲三个,六个再归纳讲三个,这三个是贪、瞋、痴。所以这三个叫三毒,太毒,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三个根生出来的。所以最後归纳成三个。假如这三个再归纳,归纳成一个行不行?行。那一个是什麽?就是贪。所以六度里头第一个修布施,布施度什麽?度悭贪的。

  诸位要晓得,悭吝、贪爱是烦恼的大根大本。
我们要想断烦恼,从什麽地方?从根断,这个手法才高明,枝枝叶叶断,断不了的,要从根本断。用什麽方法?用布施。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布施不是便宜别人,便宜了自己,哪里是便宜别人!别人所得的太渺小了,自己所得的是真正不可思议,把根本烦恼连根拔除。所以这个施要认真去修,一定要认真,一定要努力。
因为这个病根太深了,所以修布施非常困难,你初学的时候等於割肉一样,施舍很难过,很不容易。我学布施,总是自己有多余的才可以施给人,给人家的时候还要比较一下,我有两样,好的自己留着,坏的布施,送别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不能算坏事。到你渐渐觉悟,烦恼轻了,到以後施舍,坏的留给自己,好的送给人,这是你进了一步;更进一步的时候,人家需要,我虽然也很需要,我可以割爱先帮助他。慢慢的把你这个烦恼根逐渐去掉。这是三界六道生死根本,所以要常常念着。

  布施,不要怕自己没有,一般人为什麽不肯施?他心里头有疑、有恐怖,怕的是我施了之後,我自己怎麽办?他担心这个,所以他不敢布施,他也晓得布施好,不敢,有疑、有虑。对於事实的真相不了解,对於道理不明白,才有这些顾虑。其实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不敢相信,难关在此地。我们今天以赚钱来说,财布施,我们的钱赚得好辛苦,生活很艰难,哪有那麽轻易就布施掉?纵然我们做,你的家亲眷属、周边的人都说你学佛迷了,学傻了,学佛怎麽可以这个学法?他们说这些有没有道理?也有一点道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所以我劝人学佛,首先要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做为你学佛的基础,你真正明白因果报应。我们人一生在这个世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里注定的,这一点不假。命怎麽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你这一生所得的财富是你前生财布施的果报,你过去布施得多,你这一生发大财。所以我们看到大富大贵的人,懂得佛法,不会羡慕,为什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种的好因,他当然要得好报,这一定的道理。

  我们明白了,我们今天种好因,来生就好的果报,我们也有,我们比他更具足,所以要懂得种因。佛教给我们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施财得财富;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你能修法布施,自然就开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我们能用真诚之心、恭敬心、清净心修三种布施,果报自然得到,不要求,自然得果报。你得到果报能够更布施,你将来这个果报辗转真的是广大无有穷尽。你相信你才肯做,你才能得到这个果实。所以佛菩萨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道,成了佛之後还要倒驾慈航,你问他,他做些什麽?这三种施圆圆满满的包括了。诸佛菩萨没有别的事业,就是修布施,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范。佛菩萨距离我们远了,晚近,在中国近代,我们看到净土宗的印光大师、禅宗的虚云老和尚,这是我们中国佛弟子在近代的出家人当中最敬佩的两个人。他们两个人一生干些什麽?诸位想想看,是不是一生都在那里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人家拼命在做,一点不怀疑,一丝毫都不保留,圆圆满满的布施,得的果报也是圆圆满满。这是近代我们看到的。

  六念,《观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到
,《观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他说有三种人应当得生净土。第一种人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实在上讲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跟第二条;具足这个两条的,念佛求生净土,一定得生。第二种人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是净业三福里面第三条所说的,第三条讲「发菩提心,读诵大乘」,有这个说法。他念佛求生净土也必定得生。第三种人就是「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求生净土」,这种人也得生。他心清净,能够与佛的本愿能有感应。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明白了,应当要发心,认真念佛,正助双修。正修就是「信、愿、持名」,助修就是「十大愿王,五悔六念」,那都是事,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教我们弥陀弟子应当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应当什麽样的心态生活在现前这个社会。这样做就决定不错,理事圆融,空有二边都不落。
愿我临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待我得道,乘愿归来,度化众生,无数无量!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nā mó ā mí tuó f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