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重要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重要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的    重        要   性



净空法师开示




(摘自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各位法师,诸位同修:


        我离开道场,整整半年了。这一次回来,看到念佛以及研究经教,都有长足的进步。这不但是个人之福,也是地方之福,国家之福。佛在经论里面常常教导我们,修学的功德,总是功不唐捐。这一次正遇到冬至节,原本构想当中是办一个冬令讲座。同修们喜欢念佛,这当然是太难得了,所以就改成冬至佛七法会了。那么利用每天晚上的这一点时间,跟同修们研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品经,是从《楞严经》里面节录下来的,这是《楞严经》里面很著名的二十五圆通,我们节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这一段经文不长,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要短。


    在过去,我们虽然讲演《楞严》有很多遍了,但是都是含糊笼统略过去了,没有看到这一章经文的重要性。一直到以后,读到净土五经。五经的来源,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在古时候,净土宗只有三经一论。这个三经是专门讲净土的,第一部是《无量寿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观无量寿佛经》,我们也称他做《十六观经》,这是专讲的。一论,就是《往生论》。到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这个四经是这么来的。他将《华严经》附入净土经论,我们今天对于《无量寿经》可以说是有相当程度的深入,很明显地感触到,他的附入是非常有道理。因为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常常读到“德遵普贤”,那么由此可知西方世界,若问那些人修什么法门呢?可以说全是修的普贤法门。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可以得到证明的,所以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殊胜无比。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这一章经特别取出来,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净土五经这么来的。他老人家这一个举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使我们真正觉悟了,这一章经才是真正《楞严经》的中心,是《楞严经》的精华。尤其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宣布说,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的见解,跟印光大师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更证明了这一章经,不但是《楞严》的心经(通常我们念《般若心经》,那是《大般若经》的心经,《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心经),也是净土宗的心经。我过去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实实在在讲,是整部《大藏经》的心经。不深入经藏很难认识他,很难体会他。由此可知,这一部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修行净土念佛法门的难点有二:

其一,现代人烦恼多,无法一心念佛,念佛时,只是一个妄想接一个妄想,杂念纷纷而至,因此,若修净土,要学会放下那些烦恼。

其二是:必须明了念力是何处所生?念力到底是什么?所谓念力就是性,所谓修行就是修性。那么性是什么?“性”即心所生,所谓念,即是目前的心所生。“性”的本质是一种能量,即“心能”。心能可以形成力量,即心力,但应注意.此心非肉心,此心即是你的(意念)。





念力的能力是极大的,但必须经过修持,方能尽量发挥出它的能力。念力可以跨越多维空间,可以直通宇宙核心。我们念阿弥陀佛,使自身的微弱的生命光音能量体能与佛感应道交从而产生共鸣、共振、合拍、相融,不懂得对念力修持的重要性,误以为,我今天随口念过几句佛号了,就已经拿到往生西天的门票了---实为大误!!

净土宗念佛法门,修持方法的核心是什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如此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心中只持此一念,即得往生啊弥陀佛极乐国土。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生西方,以三种心: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此三直至成佛。

流俗人亦三种心:轻心,忽心,将就心。

此三常游五趣。

呜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

后三、百千中或一无;

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实往生者少也!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

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

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

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

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

信愿即是念佛,那么行上如何起修?

如果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地发愿,这本身就摄在行当中了;

若一信之后,一愿之后,随便修持,则恐怕临终之时为业所牵,而且,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信愿是假的!


--------------------------------------




散心称名,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所能制也。

                                       

                                         --------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
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误修就是念佛没用心,而是用嘴
远离于解脱,不识解脱故,恶业所流转,心有烦恼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