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无住生心集

无住生心集

无住生心集

净空法师讲

 

 

 

01】真正发心学佛的人,在这个动乱的大时代之中,一定要认识清楚——佛家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深深地体会这一句话,然后就晓得怎样去用功、怎样去修持。凡是带不去的,决定不要挂在心上;能带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争,决定不能把光阴空过。什么是能带得去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可以带得去,这是世间的小善;而诸佛如来期望我们的乃是成佛、成菩萨的大善。成佛、成菩萨就一定要深信净土,念佛求往生。

怎样才做到“老实”呢?一定要万缘放下。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保持自己心地的真诚、清净、慈悲。将这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挂在心上。遇到有缘的众生,我们要真诚、恭敬、欢喜地将这法门介绍给他,劝勉他。这就是真实的供养。

“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这与阿弥陀佛、诸佛如来的本愿就相应。要这样的修学,我们一天的时间就没有空过。这一天一定能得到身心清净、法喜充满,而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

 

02】佛在《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万法因缘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众生以为自己能分别、能执著,能爱、能取、能有的自心;而“三心不可得”说明能有的心是虚妄的、不实的,是不可得的;“万法缘生,当体即空”,则一切万物也是不可得。

“能得与所得,俱不可得”,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事实的真相。不但一切法不可得,非法也不可得。佛为什么要说“非法”?“非法”就是空相。“法”是有;“非法”是空。在三界之内,欲界、色界执著“有”;无色界人执著“空”。空、有俱不可得,这才能超越轮回。然在三界之外,偏真涅槃也是空相。阿罗汉、辟支佛证入涅槃,往往就停住在其中。

佛在经上说,阿罗汉住在偏真涅槃是二万劫,辟支佛住在涅槃的时间是一万劫。换句话说,这么长的时间他无所作为,功夫完全停顿在那个地方,毫无进展。这叫做堕无为坑。所以佛这两句话意思就非常深远,教导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无上菩提。

众生在世间,生生世世无论怎么辛苦,怎么忙碌,都是四种缘在主宰: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西方的资本家,他集聚雄厚的财富,我们仔细一观察,他还是为了讨债还债而来。他有公司、工厂和许许多多的员工。他养活这些员工,也就是过去世欠他的债务。欠他多的,养活他一辈子;欠他少的,养他一年、两年。员工离开了,那是欠得少的。所以,他自己天天精勤在那里策划、经营,都是讨债、还债。

员工当中有对他很尊敬的,全心全力替他工作的,那是报恩的。有一些找麻烦的,想方法来捣蛋的,那是报怨的。我们看穿这一点,对于世间的真相便不难理解,而后对这个世间“留恋的心”自然也就淡薄了。唯有看清楚真相,才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知道念佛了生死,超三界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这才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还是迷恋在这个世间,贪图世间的功名富贵,他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超越轮回。不能超越轮回,我们知道来生在三善道的机会少,在三恶道的机会一定多。

 

03】世间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无不执著这个身相为自己。于是贪生怕死,发展成为自私自利,因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能自拔。结果就是堕落。他在生命层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里讲的十法界,从畜生道堕到饿鬼道,从饿鬼道堕到地狱道。如果明了生命的真相,他的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舍去了。他知道堕落在六道里,纵然是天道也免不了受苦。佛法给我们讲的三苦、八苦,这些都是事实。

受苦就如同世间受刑一样。世间受刑的人,是看你犯罪的轻重。犯罪轻的刑罚也轻,犯罪重的受刑罚也重。由此可知,三恶道,就好比是犯重罪的人受重刑;三善道,是犯罪比较轻的受轻刑。可见凡是在六道之中,都等于是在坐监牢,在受刑。

佛在经上常讲“三界牢狱”,把三界、六道比做监牢狱。佛这种比喻,实实在在不过分。我们仔细观察,真正是名实相符。必须这些罪受完,才能出监狱,恢复自由。怎样才能服刑期满而出监牢狱?必须在监狱里有良好的表现。果然有良好的表现,有些时候还有特赦,不到期满的时候也可以出来。这种特赦就是我们断恶修善,努力修行,消除业障,提升生命的层次,这样才能早一天出离监狱,恢复自由。

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指点我们,教导我们,所以他的恩德超越父母。我们常念佛恩,常念师恩,依教奉行,才不辜负自己,不辜负佛菩萨的教诲。

佛在《金刚经》上教诲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对于权小、凡夫实在是非常重要。我们曾经看到过去现在许多发心修行的大德,早年他们的道心、修持都获得社会大众的肯定、赞扬,而到中年、晚年就变节、堕落。原因在哪里?就是福报现前,享受福报而迷失了自性。因为享福一定会增长贪、嗔、痴、慢、疑、恶见,不但不能降服其心,不能消除业障,障恶反而与日俱增。这是堕落真正的原因。除非是见了性的大菩萨,他们虽然受福德,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可是这样的菩萨要是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度化众生,他还是示现“不受福德”。像世尊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示现,这是大慈大悲,要做一个好榜样给我们看。

在人间弘法,就要做人世间的好榜样;在天上说法,要给天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说生活受用程度上有差别。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在中国应化示现,都与经上的教训相应。真正能看破、放下,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方式。这是真实大慈悲的显示。教导我们预防在菩提道中堕落,所以“不受福德”这一句经训我们要牢牢记住,一生要依教奉行,不敢违背。

 

04】我们大家既然已经发心出家,当然是不容易的。觉悟的人就不应该再造罪业。可是我们毕竟还是凡夫,八识田中含藏着无始劫来的恶习气,遇到恶缘很难保持不堕落。因此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远离恶缘。

佛教菩萨在六度中,特别重要的是行布施。也就是要舍,要放下。其次是忍辱波罗蜜。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一定要能坚忍,永远过着清苦的生活。世尊教诫子弟,“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些教训都是保障我们在菩提道上远离恶缘,而不至于堕落。特别是接受供养,在世尊那个时代,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的供养,只限于简单的生活必需品: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所谓“四事供养”。今天的社会由于科技发达,一般人生活水准提高,金钱财物的供养多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们看到许多例子,初出家的时候没有人供养,手里没有钱财,还有道心。等到供养一多,生活享受奢侈了,道心没有了。贪、嗔、痴、慢,无始烦恼不但是现前,而且是加速度的在增长。他怎么不堕落?谚语上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话是有原因的,不是随便说的。因此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信徒对我们的供养,我们要知道保持简单的物质生活:衣服穿得暖,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就足够了。

道场是为弘法利生用的。建立一个大道场,目的何在?过去丛林寺院就是佛教大学,提供四众同修研习、修行的场所。道场多半是国家建立的,也有大富长者捐献供养的。所以,一般道场有山有田地,也就是有恒产。这些山林、田地可以租给农夫去种植,寺院向他们收租,这是道场生活的来源。绝不靠信徒的供养,也没有化缘募捐。住在这个道场,心安理得,随缘而不攀缘。不但没有超度的事,连一般法会都很少,一年偶尔有一两次法会。那是真正修行道场,那是在农业时代。

弘法利生,就是要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人改善他的生活,给予他智慧,帮助他从烦恼、充满种种压力的苦难生活中解脱出来。过一种像佛菩萨,充满大智慧的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叫做弘扬佛法,这才是真实的修持。现代科技、资讯发达,交通便捷。因此,现今道场的形式,不再是庄严的硬体建设,而是利用现代科学的工具,用广播、用电视、用录音录影,用CD来传播大乘佛法。由此可知,信徒们对我们的供养,除了让我们保持极简单的生活之外,都要用来弘法利生,也就是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不造罪业,才能免于堕落。

出家人是不是要做这些事呢?不可以的。如果存心一定要做这些事,那就是攀缘心,对于了生死出三界产生严重的障碍。信徒对我们的这些供养,我们要以随缘的心来看待。真正要懂得像古代庞居士所谓“好事不如无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学佛,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点点意思。这样才如法。

所谓如法,就是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保持自己的正念。念佛人保持这句佛号不夹杂、不间断。信徒多的供养,我们要看作是他委托我们替他做善事;委托我们替他修福。如果我们将这些钱财用之不当,不但他没能修福,我们造了很重的罪业。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遇到大的因缘,我们也不能消极地去做自了汉。譬如说,念佛人已有能力生死自在,可以随时往生了,现在有位信徒,有一个很大的因缘供养。这就是佛菩萨要你再多住世几年,因缘成熟,要多利益一切众生,所以也不能拒绝。你若想:我就走了!你是可以走,但是有失慈悲。所以,请佛住世,请善知识住世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口头说说的,这些我们都必须明了。明了之后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样虽然多住世间几年,对于往生净土绝无妨碍。这就对了!决定不能在这个地方起贪嗔痴慢。

这是你们发心出家,我见到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我不能不告诉你,才不负我们大家在一起同参共修一场。

 

05】在这几天讲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世尊真诚、恳切的教诲。佛弟子一生中,如果能领略几句,正如同经上所说的四句偈,一偈、半偈,一句、两句,毕生都受用无穷。

不仅在佛法中我们见到,像古来的祖师大德,他们修行、证果,往往只得力于经论中一、两句的开示。我们回头再看世间法,古来建大功、立大业者,往往也是得力于前人的几句教训。像汉朝的张良,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成功例子。他得到老人赠送的《素书》,以后帮助汉高祖建功立业,也只得力于这本书里的几句话而已。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真正成功的人,修行证果的人,在于他能深深地领会,能实践笃行。这是世出世间修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记住。

凡是败坏修持的,不是别的,就是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与现前的恶缘。现前的恶缘就是世间种种物欲的诱huo,使我们的烦恼习气增长,而败坏了修持的功德。甚为可惜!世尊在经论上苦口婆心地教诫我们,无非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教我们提高警觉,小心预防。所以,修行人能成就的第一因素,就是他能克服烦恼,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降伏其心”。

佛在《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无住生心”,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则。所以“非相非非相”,就是教我们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必须两边不著。法是有边,非法是空边,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这要怎么做?佛教我们“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

“无所住心”就是离相、不住相,心里要干干净净、一丝不挂,即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而行布施”就是不住空。这就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我们一定要深深体会这一句经文的开示而笃行之。

佛告诉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很要紧。从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觉菩萨,他们修的是什么?“两边不住”而已!无论他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原理原则都离不开“两边不住”。由此可知我们想真正学佛,真正修菩萨道,没有别的,就是学“两边不住”而已。因为著有,你离不开欲界、色界;著空,你离不开无色界。换句话说,著空、著有都是轮回业;住空、住有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造轮回业,如何能出离六道轮回?然后才能知道佛这一句经文的重要性。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是超越轮回,成就无上菩提的不二法门。

 

06】世尊教导我们,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必须要“福慧双修”。不仅是以超越三界,证无上菩提为我们修学最后的目标,其实在现前也应该得到真正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这样因与果才相应。果是美满的,因当然也是美满的。而福慧修行的大原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无所住”就是于一切法都不执著。于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里一丝不挂,清净心圆满现前。这就是佛讲“无住”的意思。

“而行布施”,布施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佛教我们要以法界众生为对象。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就好比是照顾自己一样。这才能真实地体会佛这两句教诲,真实的体会而去奉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都要很认真地做到尽善尽美。这不仅是自己的享受,也是布施给一切众生。所谓“布施”就是给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让他看到了生羡慕之心,生向往之心,进而发心来学习。

譬如一个家庭,整齐清洁能做得很好,固然是自己的享受,也给邻居做一个好榜样。现在类似这样的情形,中国反而不如外国。我们在美国居住,房间里面人家是看不到,可是房子外面的环境,如果不好好地整理,邻居就要干涉,因为妨碍大环境的观瞻。这都是佛说布施的含义。所以,布施绝不是只拿一些金钱到寺庙里去奉献,这个想法太狭窄了。布施的意思很广、很深,不但是点点滴滴做出来,整体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就是布施。就像佛菩萨给我们做的榜样一样。这些事我们在讲席里说得很多。学佛要紧的就是要把观念改过来。把凡夫的观念改成佛菩萨的观念;将凡夫心改成佛心、菩萨心;将凡夫的生活,改变成佛菩萨的生活。

总而言之,凡夫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无不是为自己,所谓自私自利。而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行为,无一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如果要学佛,就要舍弃自私自利,而发心去利益广大的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这叫觉悟。

为什么世间人不能这样做?佛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而他照顾别人就跟照顾自己完全一样,没有丝毫差等。凡夫做不到,是凡夫迷惑,不知道宇宙人生是自己自性变现出来的,以为真有身外之物。于是生起爱取有自利的观念,缺乏利他的大心,不愿意做利生事业。凡夫迷失自性,变现出六道轮回;佛菩萨觉了自性,显现出一真法界。其中苦乐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迷惑的众生,他的生活圈子很小,总不能超越轮回;而在轮回里舍身受身,活动的范围更小。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不例外。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中没有离开他居住的城市。美国一些人看到别人常常到国外去旅行,他们也很羡慕。纵然我们在这个世间有很多的财富,有很大的自由,我们的活动空间,实在讲,还仅限于这个地球。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地球,进入到太空。由此可知,迷惑的众生是多么苦,而觉悟了的那些圣者,像诸佛菩萨他们的活动空间,小而言之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而言之是尽虚空遍法界。

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的活动空间跟诸佛如来是无二无别。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想去就去,想来就来。我们讲苦乐,不用别的做比喻,从这一方面想一想,就能略知一二。这是为什么要学佛,换句话说我们要拓展生活的空间,要在生活空间里得大自在。我们要拓展生命的时间。

六道里面生命都很短促,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人人皆是无量寿。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而后你就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成菩萨。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真相是大白了!

 

07】谚语说“家和万事兴”,《论语》也讲“礼之用,和为贵”。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和睦。所以,世尊与弟子们制定僧团的戒律,也就是僧团公约——六和敬。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

佛门同学,四个人共住,就称为一众(一个团体)。如果四个人都能切实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叫做僧团。所以,僧团最少的是四个人,多则没有限制。我们在经论中看到,世尊当年在世,他的僧团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一个大的僧团。无论团体大小,都必须遵守这六条守则——六和敬。

六和敬第一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这是和合团体的基础。佛教团体修学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以此为生活追求的第一目标。人人都是追求明心见性,他们的见解是相同的。净宗的同学,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

世间一般公司行号,从老板到员工,大家追求的是利润。如何能把生意做好,如何能赚钱,使大家都能分到利润——这也算是共识。共识能生成功最要紧的条件就是团结。谚语所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成功。世出世间法都不例外。有了共识,怎样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要守法。

第二、戒和同修。戒律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法律、法则、规章。佛为我们制订的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的生活没离开世间,所以世间的法律也要遵守。这里面还包含着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必须要遵守,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

如果是公司行号,它有章程,有办事的细则,自老板至员工,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所以“戒和同修”就是培养成就守法的精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守法不犯法,守规矩不犯规。人人都能守法、守规,这个团体必定是兴旺的气象,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无诤。这两条都是“戒和同修”的具体表现:大家在一齐共事,在一齐同修,没有异见、没有争执。

第五、意和同悦,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法喜。无论是私生活,或是团体共处,都能欢欢喜喜。欢喜心是快乐幸福的泉源。这是现前就得到的。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利养,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物质生活。这些享受是平等的。在僧团里,无论是老师、学生,或者是住持方丈和尚,一直到寺院里的清众,衣、食、住、行待遇都是平等的。如果在私人公司行号里,利润一定是由于你的工作,给予合理的报酬,这就是利和同均。当然工作性质不相同,职位不相同,而不像僧团里是完全平等、绝对平等的。在世法里,分配合理就是均等。

一个道场里遵守六和敬,就是如法的僧团,即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在世间法里,如由四个人以上组成的家庭,能遵守世尊这六条守则,这个家庭就是“和合僧团”。公司从老板到员工,上下也能遵守佛陀的教导,这个公司就是“六和敬的僧团”。凡是六和敬的僧团,一定得到佛菩萨、善神的庇祐,一定非常兴旺且是成功的!我们应当要记住,要认真努力地去奉行。

如果我们的见解、想法、看法跟大众不相同,这就是“见解不和”。若见解不和就应当退出这个团体,而不妨害这个团体。这是正确的。因为妨害一个团体,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是“破和合僧团”。

破和合僧团的罪过很重!在佛法里说,即是破坏大众的道心与大众的修行证果。在世间法的公司来讲,就是破坏大众的幸福与利润。造这样的业,果报可想而知。障碍别人应该得的利润,果报就是自己得不到利润,障碍别人生活的幸福美满,自己就得不到美满的生活。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是真理,古今中外永恒不变。不可不知!

 

08】佛在经典中告诉我们,财富与功名富贵是果报,而修财布施是因缘;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缘;健康长寿也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缘。

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财富、地位、聪明智慧与健康长寿,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没有因,哪里来的果?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如意的果报,一定要知道修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实。诸位细读《了凡四训》,就能有相当的认识与明了,而后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圆满的果报。

我们看到现前世间有不少富贵之人。可是仔细观察他,似乎他并没有过人之处,好像是一个平凡的人。为什么他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地位?拥有大量的财富?世间人往往看到这个现象,觉得不平。认为老天爷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强,为什么我得不到地位与财富,过着贫穷困苦的日子?这是世间人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过去与来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触。

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他的心就平了。为什么呢?这一生中所得的富贵,原来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这一世虽然有智慧,有能力却贫穷潦倒,是前世没种福。所以,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中的报应,丝毫不爽。也许有些人问,我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中能不能得一些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知道这个道理及事实真相,现在开始认真努力,如理如法地修学,几年之后果报就会现前。《了凡四训》就是我们最好的证明。

其实世间像袁了凡先生这样修行,而获得果报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居士把他自己修因所得的果报写出来;还有许多像了凡先生一样,甚至于果报比他还要殊胜多少倍,这些人没写出来。如果我们细细去观察,古今中外这些果报的事实都在眼前。可见得这桩事真实不虚。因此,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富贵,要紧的是开始认真的修学。

如果不知道积极地断恶修善,纵得富贵也是很难保持的。自古以来,享富贵的人家,能保持三代的就很稀少,甚至于一生都不能保全。这样的事在现前的社会里我们看到太多。某人发达了,积财亿万,地位崇高,没过几年他倒闭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中的因果非常复杂。一时的发达是他前生种善因的果报现前。他不能保住,是愚昧无知,狂妄造作罪业所致。所以,败亡往往只在眼前,这是多么地可惜。这些现象就是我们最好的教训。

我们见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失败的人,要认真反省,决不能走他错误的道路。这就是真正的聪明人,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创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看得更远的,能接受世尊的教诲,“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们尽心尽力的修福而不享福,那这个福报就大了!

为什么修福而不享福才是大福呢?佛门常讲“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以这个功德求生净土,必定增高品位,早日成佛则是无比不可思议的福德。如果享福,则不容易超越三界。享福如果还继续不断修福,来生可以获得人天福报;若享福而不能继续修福,那很可能这一生寿命到了之后,来生就不能再得人身。这是佛在经典中常说的“可怜愍者”。我们要知道警惕,要认真地在佛法中学习,使我们自身、家庭、事业样样都能美满,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这在佛法中是可以得到的,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就在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09】“佛”字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即是“破迷开悟”。觉悟的心就是菩萨心;相反的,迷惑颠倒的心就是轮回心。以轮回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轮回。纵然得福报,像经上讲的三界六道之中,福报最大的无过于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还是凡夫,没有办法超越六道,福报享尽了,还是会堕落、轮回。这是不究竟的。

学佛要有一个觉悟的心。觉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学佛的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心地里没有疑惑、妄想、分别、执著,以清净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处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净心,保持清净心,这就是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可见得菩萨行并没有离开生活,就以自己现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修成圆满的菩萨行。并不一定要换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那就错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大乘经论中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意思。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圆圆满满地修菩萨行,成就圆满的菩萨道。这样才显示出理事、事事无碍。

“菩萨心”是真诚、清净、慈悲;“菩萨行”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现前即得幸福、美满、快乐。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在于凡夫只顾自己;菩萨则念念帮助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虽然勤劳的工作,心里不著相、不分别,所以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也就是说,虽然做了,心里则若无其事,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光明的。这是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

凡夫做事总离不开分别、执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头,就是迷情、执著。凡是离不开迷、情、执,就决定不能超越轮回,因而不能修行证果。不要说是大乘果位,连小乘初果也没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条件就是身心清净。心对世界、对六道里若还有丝毫情执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这一点是真正希望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于三界六道里的生活与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我们必须很透彻地理解,而后才能把轮回舍掉,直取佛菩萨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离开三界,他的生活范围,就局限在六道轮回之内,生活的空间非常小,当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里生活空间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我们今天得人身,在六道里就更可怜!我们生活的范围不能离开地球。如果是畜生道,譬如人家养的一条狗,它的生活范围不能离开一户人家。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层次愈低,生活范围就愈小,就愈可怜!这是佛为什么教我们要成佛、成菩萨的道理,目的就是扩大我们本有的生活空间。

我们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桩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活的空间就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那多自在!在六道里总免不了“舍身受身”的生死果报,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得无量寿,永远没有生死,身体的相状随着一切众生的意念而起变化,就像《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孙悟空能有七十二变,世间人羡慕不已,诸佛菩萨的变化无量无边,不是一切人思维想象能得到的,还有殊胜的果报与幸福的生活,我们为什么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那就必须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净心“老实念佛”。这一生一定成就,绝不空过!

 

10】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古德说,念佛法门乃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一万个念佛人,难得有两、三个往生,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错了、说错了?其实古大德没说错,也没看错。念佛求生却不能生净土,原因都在自己。归纳其因素不外两大类:

一、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和境界并不清楚,修学时有怀疑,有夹杂,有间断,于是功夫不得力。

二、虽然对于净宗的理论、方法与境界相当明了,但是没有彻底放下世缘,于是临终时产生了阻力,障碍往生,非常可惜!

世间流通的一本书,古本称《饬终津梁》,后人以白话文重写,改称《饬终须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这本书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家亲眷属最好能避开,以免触动亲情,而把希有难逢的因缘障碍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几个人能保证临终没有障缘!不要说过去生,就是这一生,我们与众生结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这些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心存报复,所以处处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临终往往被他们障碍,造成极大的遗憾。

因此,平时我们必须成就真实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碍,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觉悟”。要认识娑婆世界、六道轮回真正是苦,决定不能再住,决心要离开。认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实的成就,是究竟离苦得乐,是我们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门。要真正相信这一生中一定可以证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自己的清净心显露,清净心中一丝不挂。

世间人所贪恋的财富、功名、富贵、地位、权势,物质和精神种种享受,乃至于亲情全是魔障,不能不舍弃,不能不放下。这样对自己求生净土就没有障碍。

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后面,记载倓老亲眼看见的几个往生的例子,我特别节录出来,再附上老法师在佛七中的开示。其中有谛闲老法师的两个徒弟,一位参禅的、一位念佛的,还有老法师早年在头陀寺当住持的时候,寺庙里一只大公鸡念佛往生的事迹。这是近代往生真实的事例,合印小册子流通。

我们仔细观察这几位善知识,他们走得为什么那么潇洒自在?没有别的,就是他们真正把世缘放下。所以,不仅预知时至,而且没有病苦,有站着走的,有坐着走的。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大事因缘”,绝对不是三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们要认识清楚,真正发愿,以这几个人作榜样,向他们学习。他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来,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们一定要学习,一定要具足。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圆满成就佛法中所谓的“大事因缘”。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众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现身说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能令一切亲见者与听闻的人,生起觉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愿。这样的功德真正是无量无边,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11】同修们常常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如何避免,现代日见频繁的zai 难?这问题是每个人都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我们学佛的人,对于佛法稍稍有粗浅的认识,都能深信因果。其实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我们在一生中,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也是命中注定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桩往事。他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的前三个月,当时他还很年轻,在苏州一家银行里担任经理的职务。平常没事,就与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聚会。其中有两位是中国人讲“走阴差”的,也就是tong 灵的人,就是夜晚时,他要到阴间城隍处当差办事。在闲聊时,这个朋友有一个疑惑,说最近上海城隍送了一批生死簿过来,他是接办这桩事的。他翻阅生死簿,感觉很迷惑。其中名字都是五、六个字的?中国人的姓名纵然是复姓,有四个字的,但是没有五个字的。然而送来一大堆名册都是这类的,令人大惑不解。朱老居士等人听了也想不出原因来。过了三个月之后,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件”,在这次战役里双方都有很重的伤亡。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一份生死名册,就是当时在上海战争中阵亡日本人的名册。

在阳间,当时苏州是县,上海是特别市(院辖市)。但是在阴间,苏州都城隍就像是省主席(省长),上海还是县。所以,上海那边有什么事发生,都要来向苏州都城隍报告。于是朱老居士告诉我们,世间人在一生中纵然遇到灾横,都是命中注定的。换句话说,即使是在战争里死亡的也是命中注定的。你看,战争还没有爆发,三个月之前就把应该在这次战役中死亡的名册,早就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去了。这全是事实,绝不是他编造的故事。由此可知,我们一生中的际遇,纵然遇到横逆也是命中注定的。

命中注定的zai 难,可不可以幸免?答案是肯定的,决定可以消灾免难。所以,消灾是因为你有灾才消,消灾免难有它的理论与修学方法。zai 难之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恶业,这是无法消除的。可是业因要形成果报,当中一定要有缘。因无法消灭,但是缘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讲“缘生论”,不讲因生而讲缘生,就是缘我们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恶的果报现前,我们在这一生中必须把恶缘断掉。

我们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就是消灾免难、改变命运的具体修学法,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杜绝恶缘,使恶因没有机会形成恶果。这是合情合理的说法,当然也是事实。可是必须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界,只在这一生把恶缘堵住,使恶的因不起现行,来生能不能再一次的把恶缘消除!要是没有把握,恶业的果报还是有可能会遇到,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何况果报通三世,未离三界,决定不能避免。要想永远断绝恶业的果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对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由此可知,念佛必能消业,念佛必能转业。因为超越三界是第一等的大事,小小的消灾免难都变成小事。大的业能转,小的当然不必提,一定就附带转了。由此可知,真实的结论是“净念相继”——老实念佛就能消一切灾,免一切难。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所以,念佛人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拜梁皇、拜水忏、打水陆等等。正如慈云灌顶法师所云,极重的恶业,所有一切经忏都消除不了的,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就能把它消除。从消灾来说,念佛的力量超过所有的法门。如果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人就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必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李炳南老居士教人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彻底的消除灾厄之法。

 

12】悟泓师近日读美国布来恩·魏斯医生写的《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中文译本),内容是说他用催眠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发现近代有不少的病人,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一切医疗药物都不能得到治疗效果。于是他用催眠的方法,追溯发现病人的忧虑、恐怖、不安等等症状,与他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催眠的方法可追踪到过去一世、二世,能追踪很多世时,发现他所造的业因,与现前的疾病有密切的关联。他把原因找到了,告诉病人。病人了解之后,就能看破。而后他的忧虑、恐惧、不安都放下了,所以不需要医药,无需要医疗,他的病就治好了。这医生用这种方法治好了许多病患,于是写出他治疗这些病例的报告——“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

泓师告诉我,书上所说的与佛法所讲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此,这位医生对于因果报应深信不疑。他不但相信“因果报应”,也相信“轮回”的事实。其实他所发现的只是当然的事相,其所以然的原理,他还是没有发现。他只知道有因果报应,有轮回,而轮回是怎么来,这个问题他无法突破。

古印度,许多高级的宗教家,他们皆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所以对于六道里的情况相当理解,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然而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怎样产生的?他们始终也没能克服。而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人间,实在也就是因为这一个因缘。所谓“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换句话说,世间人可以解决得了的,用不着佛菩萨再来;世间人实在无法解决的,佛菩萨则不能不出现在世间,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所以,真正的答案在佛家经论里。

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的真相。世间这些人用催眠的方法,还不算是第一手的资料,真正禅定功夫见到的是“现量境界”,那才是第一手的发现。说到定功,世间人的定力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的定力比不上菩萨,菩萨的定力当然比不上佛。所以,佛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是现量境界,也就是说是他现前的境界,而不是推想,不是比量得来的。

佛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完全是真实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我们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无论处人、处事,无论家庭、事业、朋友,或者是顺境、逆境,一切恩恩怨怨都与前世有密切的关联。如果我们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够再进一步修学佛法就不难获得清净心。如果有缘遇到净宗法门,以清净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乱”,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关键就看世人有没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学净宗法门,这也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能深信“因缘果报”,可以说是修学佛法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应该要鼓励的。

 

13】有一些同修,在日常生活里面对境界时,不知该怎么办?其实这就好像平时熟读兵书而在战场上不会打仗一样。问题出在哪里?就是俗话说的“食而不化”。平常经论看得多、读得多,也念佛、也参禅。但是就不晓得怎样过日子,怎样去工作,不知道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也就是说,他所修学的在生活上完全用不上。对于佛在经论上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他没能透彻的理解与消化。

我们一般人讲“消化”,即是佛法里讲的“销归自性”。能销归自性就得受用,就能完全运用在生活上;不能销归自性的话,实在讲没有用处。这是李老师从前讲的读死书。读死书的称为“书呆子”,死学佛的就变成“佛呆子”。这样的修学不是经论有问题,而是自己修学的态度与方法出了问题,必须知道如何去修正。修正的方法:

第一,对经典的理论、修学的原则,以及一切的境缘都要清楚、明了。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

第二,一定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示现给我们看。其意义极深广,一般人确实很不容易看得出来。世尊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其中无量劫来的修因证果,都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等等。正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桩事。比如穿衣,世尊就能将它从初发心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在这一事相上表现无遗。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说得更详细,更明白的是《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跟释迦牟尼佛表演的没有两样,也都是把他所修所学的理论、方法完全应用在生活上。所以活学活用,显示极高的圆满智慧,才能得大自在。我们学佛要在这个地方学。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在行门上订了五门功课,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大纲领。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要能把这五条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个架构,把经论中的道理、教训填补在这个架构上,那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而达到生活最高的艺术境界。这是佛法给予人们最高的享受,就是经上所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

 

14】倓老法师《念佛论》里,近代往生的三个例子。以及他在香港佛七中的开示,他亲眼见到念佛往生的例子。这是佛法里“三转法lun”中的“作证转”。我们见到、听到,不能不承认。早年在台湾,有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念佛站着往生。台北李济华老居士预知时至,为大众讲了一个半小时的开示,与大家告别,下台之后在客厅沙发上坐着往生。现在旧金山的甘老居士,当天参加念佛会亲眼所见。

我们特别节录出这几位近代往生的实例,其中每一个人都走得那么自在潇洒,真正让学佛的人羡慕不已!我们也想有他们的成就,这是真实的成就,绝对不像世间功名利禄的成就,都是虚妄不实在的。就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决定不实。唯独念佛往生是真实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成就。学佛的人,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求取。

这些往生的人看起来都是极平凡之人,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菩萨,就是作佛。这的确是“当生成就的佛法”,“希有难逢的因缘”。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而在这一生中同生极乐国,将来大家都能在西方净土聚会。以西方净土为我们共修的道场,进一步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作弘法利生的工作,帮助弥陀、帮助诸佛如来接引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就过得真正充实,真实的意义与价值。

如果不能往生,不要说是得到世间的功名富贵,即使得到佛法里的禅定智慧也都是空过的。原因是不能超越六道,则免不了长劫轮回。这个事实是我们应当警惕、觉悟的。

看清楚了这两个世界,谓之看破。而后自然能舍娑婆取极乐,这才是“住真实慧”,才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才是“得真实的利益”。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这些往生的大德,做出最好的榜样,为我们证明佛所说的完全是事实,决非虚妄。我们应当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并且要把这些事实多多地说给别人听,让大家都了解这事实的真相,让大家都能发心求生净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15】近来有人提出《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不妥当,而主张修学应当采取原译本。这种说法我们听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莲居的会集本序文里已说明得很详细。梅老居士在儒学、佛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佛法修行上也确实有成就,算得上是一个有功夫的人。在当时的在家居士当中,号称“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与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莲居居士。

《无量寿经》的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而王居士的会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经》中。明末莲池大师作《阿弥陀经疏钞》,其中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有不少就是取材于王龙舒的会集本。由此可知,这个会集本是被历代祖师大德所尊重的。他会集的本子的确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师对他有所批评,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会集。后来魏源居士的会集本,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进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这才引起夏莲居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希望能将前人会集的瑕疵都改正过来。所以,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得到当时慧明老法师的印证,又得到慈舟大师采取这个本子在济南讲过,而且为这个本子做了科判。这些资料我们都已经把它翻印出来。并且为了一些对会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们特地将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再加上彭际清的节校本,这是现存《无量寿经》九种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们参考。希望启发同修们对于净宗的信心,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真正弘扬净宗的目的。

如果认为会集有不妥之处,五种原译本俱在,欢喜采用哪一种本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经本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能念到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标准“净念相继”,往生就决定有把握。

我们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细细地去观察他们的功行,实在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净念相继,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跟世尊在《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上是同一个境界。“净”就是应无所住,若心有住就不净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继”就是功夫不间断。符合《金刚经》上所说菩萨修行最高的原则。因此,我们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三年五载功夫就成就了,能预知时至,来去自如。这是真实的成就,是念佛人应该记取的。

我们看到这么多往生的实例,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心。对于经典的批判,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干。只要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自在往生,我们念佛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应不应该会集,如果我们还有这个念头横在心里,便是夹杂便是障碍,是应该舍弃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的争论,障碍了自己“净念相继”,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们遇到这些言论,只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对待他就好了。

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乱”,不以一切境界动摇我们的清净心。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有明白的开示,足以帮助我们建立信心。

 

16】近代在东方与西方,有不少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人类的确有前世。有前世当然就有来世。自古以来,东西方有许多很准确的相命法,根据数理推论一个人一生中的穷、通、祸、福。这些不但有理论依据,而且是事实的真相。从个人、家庭,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变迁、吉凶祸福都不难预测。对于这些事理讲得最清楚、最究竟、最圆满的,无过于佛经。

佛在经上为我们所说的,完全是现量境界,跟世间人的推算不一样。世间人是根据理论、数

学佛的困难也就在此。难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难在我们不能彻底放下,这是修学根本的障碍。我们一定要认识,一定要明了,一定要离开。障碍排除了,我们所期望的,自然圆满显现在面前。其功德、利益是出乎我们意料,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上所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语。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能亲自证实了。这就是所谓的“信、解、行、证”。

 

17】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讲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经文,不仅是净宗修学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门的修学基础。所以,世尊在末后总结说,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讲得很清楚,“三世诸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当然不只是一个法门,而是包含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依“三福”做为修行的基础。因此这三条非常重要。

实在说,这三条里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一句经文意义无限深广。其内涵就是“心性的全体”。我们一般人以为孝养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这意义太过窄小,是凡夫知见。而世尊在大乘戒经里,像大家常念的《梵网菩萨戒经》,佛就告诉我们要孝顺一切师僧父母。经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诸位想想这样的经文,岂不是圆满的性德!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实真相,明明白白。十法界的众生无量劫来互为父子、互为兄弟、亲属。由此可知,孝养父母的范围有多么广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这才真正做到了尽孝。以上是从事上说。

从理上讲,特别是中国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与“子”合起来的。让我们体会其中意义,“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义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的,决定不能分割,决定不是二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无始无终就是一个自己。这样的义理岂不是真如自性全体的显现。

由此可知,整个佛法的修学,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其实就是把“孝”字做到圆圆满满。圆满的尽孝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理一心不乱,也就是圆满成佛。即使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圆满的性德还欠缺一分,这就是不孝,孝道没有尽到圆满。我们要从这些地方深深体会这句话的教诲,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净业三福”总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为根本,后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这一句的。这一句就是整个佛法修因证果的总纲领。

学习佛法,不能不把“孝养父母”讲清楚,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找到下手之处,也就是孝养父母从哪里做起?从孝敬现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养是事。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们要尽心尽力供养父母,使他们的物质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们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如果我们让父母操心、失望,那就是不孝。譬如我们在学校念书,成绩不好、不守校规、不敬师长、不能善处同学,让父母操心,这都是不孝。在家庭里兄弟、妯娌、亲戚不和,令父母担心,这也是不孝。在社会上,我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从长官、领导,不能与同事互助合作,让父母担心、失望,这是不孝。我们学佛,违背了佛陀的教训,不能修行证果,这也是不孝。这些全都包括在“养”的范围中。“养”字的范围也是无量深广,这都是我们要明了,要尽心尽力做到的。

孝养父母,“孝”的理论要清楚,“养”在事上要做到,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如果家境清寒,贫贱之家有贫贱圆满的孝养;若家境富裕,富贵之家有富贵之家的孝养。所以,圆满功德不分贫富、贵贱、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圆满。也就是尽心尽力,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来修学,就能做到事事圆满。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诚、不清净、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难做到圆满,理、事都不圆满。

三福具体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后面的十句:“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十句若不能尽心尽力去实践,孝养就有亏欠。净业三福若不能认真修学,奠定良好的修学基础,所修的任何法门就很难成就。因为这三条就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净业三福”上认真学习,然后参禅可以得定,念佛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决定往生见佛。

 

18】佛在经典中,为我们说明十法界、六道轮回的真相,将其中的因果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而我们在古人典籍里,笔记、小说中,看到更详细的记载。何况现前看到许多的事实,在我这一生中亲自遇到的,听一些长者们所说的,真正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绝对不要看到有些人做了好事没有善报,有些人做了恶事没有恶报,于是乎对于因果报应的事就认为是迷信,是无稽之谈,那就大错了!

“因缘果报”的事理非常复杂,何况果报通三世。我们只要细心观察,这些事实就摆在眼前。一个细心、冷静的人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谓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

今生做恶而享受富贵的,是他前生所修的福报没享完,今生造恶的恶报没有成熟。今生心善、行善而穷苦潦倒、生活困苦之人,是他前世“不善之因”的果报还没有受尽,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还没有成熟。这些事,如果细心观察是不难见到的。即使是出家修行人也不例外,我一生中遇到两三位,修行很认真,持戒很严,功夫也都还不错,可是往年造作的一些罪业,果报依然是不免。也就是说,他造了很重的罪业,而所修行的功夫抵不过他的业障,所以有种种病苦的折磨,生活、修行都不得自在。

由此可知,小小的恶行都有恶果,小小的善行也有善果。绝对不可“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那又错了!对于六道、十法界的事实真相了解得多,认识得清楚,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敛了。

谚语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也是真实不虚,绝非耸人听闻。古人所说的句句都是事实。今生生活困苦,虽有善心、善行而不得志,要知道眼前所受的是果报,“因”是过去生中所造的。不可以因行善没有得到善果,就退心了,就灰心了。不要以为别人作恶,却得大富贵、大安乐,须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善报。因此,我们不羡慕别人的富贵,也不必自己懊丧,应当振作精神,深信佛陀的教诲,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人中上上之人,无与伦比!功德、果报,真实不可思议。

 

19】古今社会制度不同,若论利弊,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古代的制度要比现代社会利多弊少。现代的民主制度不能说不好,民主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好的。但是民主制度要达到正常的运作、效果,必须要建立在高度的伦理道德基础上,建立在人人守法的精神上,这个制度才能发挥它的优点,带给社会美满的效果。如果伦理道德与守法的观念精神都缺乏,甚至完全没有,则民主制度就变成一盘散沙,形同无政府的状态,如此绝对不是人民之福。这是我们必须辨别清楚的。由此可知,中国古圣先贤与佛家都非常重视“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大家庭的优良传统,在顾炎武的《日知录》里记载的很多。其中的张公艺先生九世同堂,相当不容易!这么大的家族上上下下几百人。中国像这样的大家庭处处可见,正如《红楼梦》小说所写的。当时的皇帝曾经问他:“你如何治理家庭,使上下能和睦相处?”张老先生很有趣味,写了一百多个“忍”字送给皇帝,皇帝看了也笑着说:好!顾先生说:“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也!”要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古人说,能理家就能治国。家有纲常、有纪律、有法度,所以中国人常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古代中国大家族的家规确实非常完善而严格。治家跟治国没有两样,所以儒家的教育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治国之本。春秋时代诸侯之国,当时国家相当于现代的一个都市、乡镇,大国就是现代的都市,小国就是现代的乡镇。诸侯就等于是县市长、乡镇长。“平天下”就是让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能公平相处,这是“平”的意思。天下诸国相处都能得到公平的原则共存、共荣,在中国古籍里还是看得到。

现代社会崇尚小家庭制度,过去大家族相处的观念、规矩、法度以及精神之所在,已被淡忘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而把它运用到现代工商业的公司、工厂里,进而扩展到政党、政府、国家。那是一个大型的社会,这就是现代的大家族,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世人没有留意到,中国人也把这件事情忘掉了,可是世界上还有聪明人,就是日本人。

日本人把伦常、道德、纲纪、法度,这些过去中国大家庭优良的传统,他们都能应用在公司里。从最高的领导人到下级的员工,就是一个大家族,所以他的工商业在全世界能有这样蓬勃的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法跟他抗衡。原因在哪里?一般人以为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过去用在日本军国主义,现在应用在商场上,这是没错,但不是根本。根本之道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伦理基础应用在工商团体里,这是他们成功的真正因素,也就是发挥现代大家庭优良的传统、团结的精神,同甘苦共患难,同心协力。过去家族的目标是荣宗耀祖。今天日本工商业的目标是在全世界建立永久良好的信誉。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日本人聪明,不但能保守而且能发扬光大,把传统精神变成新时代的产物。这的确是可大可久之道。

如果日本人再有真智慧,真诚广大的慈悲胸怀,宏观世界能利益一切众生,造福一切众生,那就是佛菩萨再来。如果目标只为自己国家或一个小集团的利益,那依旧是六道凡夫,夫子所谓“其余则不足观矣”!

 

20】相宗说转识成智,性宗说明心见性,净宗讲一心不乱,都是修行证果的最高指导原则。如果要圆满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破二执。“人我执”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源,“法我执”就是十法界的缘起。所以我、法二执要是破了,不但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也超越了,这样才能契入一真法界。《华严经》所云: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西方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属一真法界。这是大乘法常讲,返本还原修行证果最终极的归宿,也就是真实的大圆满。

修行下手处,《金刚经》上的教训非常重要!佛教我们一定要“离相离念”,正如经上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无论修学哪一种法门,都离不开“离相离念”的原则。小乘八个位次——四向四果、大乘五十一个位次,都是就离相离念功夫浅深差别而说的。这桩事,世尊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确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使生活,幸福美满,自在快乐的最佳方针。贵在我们自己能善巧运用,就是真正的修行。愈是运用得恰当,运用得纯熟,不知不觉就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就是转识成智,就是转迷成悟,就是转凡夫的生活为诸佛菩萨的生活。

凡夫的生活是六道轮回,诸佛菩萨的生活是游戏神通。凡夫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诸佛菩萨活动的空间,乃是尽虚空遍法界。大乘经典里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仰慕不已。佛告诉我们,这个境界决不是诸佛菩萨的专利,乃是一切众生人人都有份的。只要自己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依教奉行,没有一个不能成就的。而修学的方法,金刚般若所说的是纲领,净宗经论所说的是细目。抓住纲领、依照细目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这就是诸佛菩萨教我们最捷径、最稳当、最圆满的超凡入圣,成佛之道。

 

21】自古以来,做人做事最要紧的就是“诚信”。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学佛如果没有真诚,没有信,决定不能成就。佛在大经里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净宗尤其重视信愿行,为成就往生的三个必须条件。在弥陀经中,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不但经文正宗分明白显示信愿行三大段,即使在序分、流通分里也具足了信愿行三段。而一切经开端,首先是证信序。由此可知,“信”于修学弘传是多么重要。中国古人说,人无信则不能立足于社会,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我们对人、对事一定要从诚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样的道理,我们以智慧观察一桩事,这桩事若是“善事”,就决定没有疑悔之心,应当尽心尽力去做。世出世间法,克实而论,就是因果的相续相。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果果因非常复杂。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世界众生是无量因缘的相续相。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果循环,因果相续。离开因果,实无有一法可得。我们明了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万法无常”、“万法一如”。

佛在大乘经上云,“一切法,相有体空,了不可得”。我们所见到的相,都是因果的相续相。相续相能持续多久,决定于因缘。因缘相续,果报就相续。譬如以财富来说,每个人都想发财,都想保持财富,而实际上是决定保持不住的,因为一切法了不可得。但是要让财富相续的时间长一点,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断地修财布施的因,则财富的果报就不断地现前,这是真正明白事实真相的人。

这个道理明白了,其它一切事理则可以此类推。如果因缘错了,果报就不能现前,就变质了。这都是事实真相,即世间人所谓的真理。唯有佛菩萨对这些真相看得清楚,彻底明了,为一切众生说出。我们能真诚地信守,就能自求多福。福从哪里来?自己修善因,善果相续就是福。

由此可知,一切法没有断灭相,只有相续相,只有变化相。这才与自性性体相应。因为体是永恒不生不灭的,因此它所现的相也是不会消失的。相只有转变,不会消灭。十法界的相没有了,一真法界的相就现前。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22】有人说,学佛一定要求解,求解一定要多闻。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说法是对的。又有人说,学佛不须要多闻,一句佛号就能成就。这句话对不对?也是对的。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一种?《金刚经》上说得好,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有法可说。因为无有法可说,所以前面两种说法都对。

我们要问自己如何遵循,首先必须省察自己的根性,以及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学佛,所愿、所求的是什么?如果根性利,环境的障缘少,有善师、有良友,应当从“广学多闻”下手。如其不然,反而不如在这一生中,决定求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做广学多闻功夫为妥当,然后乘愿再来,广度众生,满足大愿。因此,前面两种讲法都有道理。

真实的成就,决定在“往生”。往生必须建立在信愿行的基础上。若能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又须要建立在“深解义趣”的基础上。由此可知,广学多闻最要的是深解义趣。即使受持这句六字洪名,也必须要“深解义趣”,念佛三资粮的功夫才得力,才能决定往生。

我们看近代倓虚法师在《念佛论》里讲的几个往生例子,就可以证明,这几个人都不是广学多闻下手,而是从一门深入——一部弥陀经上成就的。所以,学一部经或学多种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深解义趣。也就是真信、真愿、真能做到、真求往生,这个“真”字最为可贵。这也是夏莲居居士在《净语》里所谓的“真干”,凡是真干的人,没有不成就的。广学多闻如果不真干,如果不深解义趣,还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愓,千万不要让这一生空过。佛法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念佛往生净土,古人所谓此乃无量劫中希有难得的因缘。愿与大众同修努力,珍重!

 

23】凡夫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实在是由业因果报相续而产生的幻相。这就是佛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业因果报就是“缘起”,所以它的真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经上常以“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来作比喻。这个比喻非常之好,与事实真相很接近。现代人看电影、看电视,如果能留意的话,一定能悟明这个事实真相。自然就不会再起分别、执著,自然就能看破、放下。

看破放下之后,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还有没有?还是有。因为你放下了,别人还没放下;你不执著,他还有执著;你不打妄想了,他还打妄想。这是经上所讲的共业与别业。别业是个别的。个人解脱了,超越六道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但是以往跟我们共业的那些众生,他仍然迷惑颠倒,贪恋世缘。所以,六道十法界的现象依然存在。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末后将这个现象也说得很透彻,“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即“业果相续,永远不断”。所以,菩萨成佛之后,一定是兴起大慈悲心,倒驾慈航,来三界广度众生。乘愿再来的,他对于六道十界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乘愿再来,来去自由,不受六道十界的束缚。虽有种种示现、说法,正如古德所说的,他们无不是“大作梦中佛事,启建水月道场”。从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我们就能体会到诸佛菩萨在业因果报的幻妄境中,所谓的游戏神通。

学佛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不晓得事实真相,就是没有看破。没有看破,要他勉强放下,实在是太难了!所以看破要从这里看破,也就是真正了达六道与十界的事实真相,了解这些现象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

《楞严经》上说得好,这种现象乃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因此,诸佛菩萨的应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从这两句,我们也能领会《金刚经》上所讲的“即非、是名”的真意。就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是诸佛菩萨应世的真相。我们能体会到,就应当认真地学习。先把错误的观念转过来,再把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如诸佛菩萨应世一般。那就是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要在会转,会转就是会修,就是真修。无上菩提之果决定能证。

 

24】学佛就是学觉悟。要学作个觉悟而不迷惑的人,这才是真正学佛。觉悟要从哪里觉起?第一要深信因果,第二要通达一心。

什么是深信因果?信有三界,信有六道轮回,信有佛道可成,信有净土可生,信善有善果,信恶有恶报,信业因果报相续无尽。这就是深信因果。这其中的义理、境界深广无限。如果能明了、能觉悟,则对人间富贵、贫贱,吉凶、寿夭等这一切现象自然没有疑惑了。自然就有所造作,而能在人世间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与美满。所以,觉悟一定要从深信因果入门。

学佛在行持上必须遵守佛陀的教诫“严持戒律”,这句话的深意是,教我们对佛陀的教诲要深深的理解,记在心中,并认真地依教奉行。持戒包括守法的意思。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每个时代不同,每个地区不同,所以要入境随俗。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社会人群所有的规约,我们都要尊重、遵守,才能与人和睦相处。

什么是通达一心?这是佛法的精华,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应当读诵大乘,深解义趣,才能明了尽虚空遍法界不离“一心”。但了一心,因果执著,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将“通达一心”显示无遗。此经甚深,必须细心体会,才知道清净心中本无菩提可证,亦无净土可生。于无生无证之中,方便庄严,如梦如幻,一刹那顷,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谓“通达一心”。因为离此一心,别无因果;但能通达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达一心。则能入佛知见、入佛境界。

《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离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方便庄严。如是空有两边不住,往生净土,决定是上品上生。世间有不少学者,他们有智慧,又有福报,但是仍然对世缘贪念不休,也就是行门中多生障碍,以致于没有方法超越轮回。

我们细细观察原因之所在,就是没能深信因果,没能通达一心。因此,依然执著,依然迷惑,未能真正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25】佛法所求的是真实智慧,唯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其中讲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可见其为一代教学的中心。“般若”就是真实智慧。般若经的结论就是《心经》末后所云“无智亦无得”。

佛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为我们说明虚空法界一切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本性。性是空寂的,虽然空寂,它能现相,能起作用。但是所现的相,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的全部活动,尽是幻有,不是真有。这种现象不仅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

佛经上说,“一刹那九百生灭”,《楞严经》云“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佛告诉我们这些皆是业果相续的现象。般若经所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都是佛以真实智慧观察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所说的一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种说法是对三千年前大众所讲的,显示佛说法是应机而说。当时科技尚未发明,如果没有天眼、慧眼、法眼,决定不能观察到事实真相。

三千年后的今天,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可以用最精密的仪器观察宇宙人生,观察一切物体,发现一切万物都是从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所组成的。过去以为原子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了,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原子可以分裂为中子、质子。随着科学仪器的进步,中子、质子又可以分解,外国人称之为QUARK(夸克),这是目前所发现最小的。是不是还能分裂?科学家认为如果科技再进步,很可能再分裂成更微小的物体。这种分法就像佛经里讲的微尘、色聚极微、极微之微,分到最后就是所谓的“邻虚尘”,不能再分了。

此种基本粒子存在的时间极短暂,不只一刹那九百生灭。这使我们了解佛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说明所有一切现象皆为幻有而不是真的,也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假相,是空相,即《心经》里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如果佛对现代科学家说,一定会说一刹那之中有无量的生灭,绝不只九百生灭。我们可以试作证明,现代照相机相当进步,我们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快速飞行的飞机(时速一千公里),所看到的飞机是静止不动的。若连续拍摄,会觉得飞机逐渐移动,而看出它是相续相,不是真实的。从此可以领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明了万法皆空。

佛告诉我们因果不空。因为相是果,有果必有因。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这就是十法界的来由。这个现象完全符合《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完全符合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万法皆空”,心想不空,这就是“因果不空”。

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在般若经上为什么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万法的体、相、作用皆空,所以教你“应无所住”。相决定不会消灭,但是它刹那刹那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宰就是业因,现的相就是果报,业因果报刹那不停地变化。因此这些现象相续而生,所以佛教我们“而生其心”。

通达这个道理,则无论在十法界的任何法界,他的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决定没有是非人我,决定没有贪嗔痴慢。这样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超凡入圣,如是而已!

 

26】佛法、世法都不离因果,因果的理论与事实非常复杂,唯有世尊说得透彻、精微到极处。我们必须细心体会,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才能真正体会经中常讲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现代由于科技、资讯的发达,不但人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出家人,弘法利生也必须知道与过去完全不同。譬如,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资讯不发达,一般人想闻佛法,修学佛法,必须就近建立道场。因此,在中国大陆、新加坡这些地方,大大小小的道场,几乎遍满每个角落,其目的是就近教化众生,就近提供大家修学的场所。

现代的社会走向高科技的工商业,每个人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生活,不能不奔忙,不能不竞争。回顾农业时代的悠闲生活,再也见不到了。道场虽然很多,效用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电视、无线电的传播,乃至我们能预见的电脑的传播,所谓的国际网路,这是一项很大的改变、很大的革命。因此,今后弘法利生不再需要大道场,甚至一个小小的房间,我们有高科技的设备,就能把佛法传播至全世界,把讲经说法的现场送至每个家庭里。

我说这些话,与因果有密切的关系,道场小、开销少、花费少、节省信众财力的供养,而利用高科技发挥佛陀教育最大的效果,这是真实的功德利益。不但现前能传播全世界,而且利用科技的方法可以将音声、影像长久保存,流传至后世。这是善于利用科技的设施,以最少的人力、财力,达到真实圆满弘法利生的效果。由此可知,在现代,大道场反而是累赘,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是佛法所不允许的。

佛教导我们生活愈简单愈好,世尊当年在世,整个僧团采取托钵制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愈幸福。何况真正明了“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由这种认知,这样的生活方式推动佛法,教化众生的新形式,才不违背因果,才真正做到善因善果。我们要从此处观察、体会、学习,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佛在大乘经里常说“万法唯心”,《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观经》上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些话意义无限深广,贵在能真正体会,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则受用无穷。

 

27】世间人没有一个不重视现实,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忽略了现实。真正把现实掌握到,就是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他们才懂得现实。在一生的生活中,或者生生世世之中,都没有脱离现实,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这是真正的幸福美满,真实的自在。它的原理就是前文佛在经上讲的这几句话。

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来说,世间人无不贪恋财色,没有一个不想永恒地保持财色。财是财富,色是指自己身体健康,容颜焕发,也就是世间人所谓的真善美慧。世间人祈求而得不到,也保不住,这就是忽略了现实,就是不懂得现实。我们看诸佛菩萨,在形象上非常鲜明地示现着一切众生所祈求的,他们全都得到,全都展现出来了。

世间拜佛的人很多,实在说,也是盲目地瞎拜,没能觉察佛的相好庄严为什么那么圆满,佛的神情表态为什么那么自在。如果能从这些地方观察、体会,这个人就相当聪明,就有智慧。所体察的都是果报,果报必定有因,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见果,我们就当体察因行,佛是什么样的因,得这么圆满的果报。世间人拜佛、学佛,都没有看出门道。

《楞严经》上,佛问阿难为什么要出家?阿难比一般人聪明,他说,因为看到佛的相好光明,认为这样殊胜的相好光明,决定不是父母所生的,而是修持得来的。他也想得到像佛一样的相好光明,因此他才发心出家修行。由此可知,阿难出家为的是色相。色相的获得,佛在经上讲得更清楚,《华严经出现品》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究竟圆满的相好光明是每个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还用求,还用修吗?佛的话说得不错,可是现代世间人,六道众生所显现的果报,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更不能令自己满意,原因是迷失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真心。真心是什么?真心是清净心。这样说法,大家比较好懂。换句话说,佛菩萨究竟圆满的相好光明是清净心所显示的。

清净心是因,相好光明是果报,于是我们明白,众生把自己的相好光明丧失,就是因为把自己的清净心丧失了。若有妄想、分别、执著,心不清净,就把本具的色相破坏了。原本是不生不灭,紫磨真金色身,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体质永远健康长寿,不会变异。经上讲的相貌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无量的相好。这些本来是自己具足的,可是现在都丧失了,原因就是心不清净,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变坏了的。如果你真正明白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晓得佛法重视现实。

佛教我们修行,“修行”是什么意思?无非是把我们的迷惑、执著去掉而已。佛教菩萨修行的纲领是“六波罗蜜”。布施是什么意思?放下而已。布施是舍,是放下。把痴慢疑放下,就不堕三恶道。把是非人我放下,就得清净自在,健康长寿。把见思烦恼都放下,就脱离六道轮回。把尘沙无明都放下,就成佛、成菩萨了。

由此可知,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无非放下而已。世尊当年在世,不但以言语教导众生,他为众生作最好的示范、最好的榜样,他把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都放下,出家了。出家后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世间人看他生活太苦,太可怜!这是世人用迷惑颠倒的眼光去观察。如果是智慧的人去观察,他的感触不一样,明了唯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得大自在,才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多自在!在这个世间随缘而不攀缘,身口意三业都在教化众生,为众生作最好的榜样。

诸佛菩萨所以为天人尊敬,被尊为天人师,其意义甚深甚广。我们学佛要明白,要向佛菩萨学习,恢复我们的性德与究竟圆满的幸福。

 

28】佛经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大处说,是无尽的虚空法界;从小处讲,讲到微尘,色聚极微,极微之微,与现代量子力学非常接近。但是科学只能观察到它的当然,不能彻底了解其所以然。这个道理在《金刚经》里都讲到了。

佛菩萨是用离念的真心,法尔任运的显现境界,所以对于现象的所以然,真实的相状,了解得十分透彻。科学家们还是用意识心,虽然他也有相当的定力,仔细观察,但不免还是落在意识的范畴里。换句话说,没有离开心意识,也就是我们在经典里常讲的轮回心,所以纵然观察得非常微细,他没有办法了解其所以然,依旧不能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掌握六道轮回,掌握十法界,这是说明科学跟佛法的确有非常接近之处,但是其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了解事实真相的目的,就是能控制环境,主宰环境。我们在大宇宙、小宇宙中都能作主宰,佛法之目的确实如此。经典上讲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大纲领中都具足常、乐、我、净这四种德性。“常”是永远不变,“乐”是离一切诸苦,“我”就是主宰,“净”是清净。所以,我们明了宇宙,明了人生,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其目的就是掌握人生,主宰宇宙人生。也就是说,在大宇宙或者小宇宙里,自己确实作得了主宰。事实虽然如此,可是这里面决定没有意识。如果起心动念,就又落在六道轮回,就像现代科学家依旧不能离苦得乐,换句话说,他脱离不了轮回。在现前生活中,他不能得自在,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也就是他还有是非人我,还有痴慢,还有分别、执著,日子就过得很苦。

学佛彻底明白真相,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所以他现前的生活就幸福、自在、美满。无论想法、看法、作法、说法,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事实真相是相有,体无。所以,在相上他有种种的享受,但是不执著。不执著就与“体”相应,就与“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应。因此,他享受幸福、快乐是正面的,而没有负面的。

世间人在形象上能得一点享受,但是付出的代价非常重,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了解一切法体空,在这里生分别、妄想、执著。佛法跟世法差别就在迷、悟之间。一念觉悟,彻底明了就是佛法,所谓“无有一法不是佛法”。《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万法皆如,一切皆是”,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念迷,就是执著有“我”、有“我所”。迷了就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无论享受多大的福报,世间的人王,天上的大梵天王,依旧超不出轮回。纵然享受,一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佛菩萨眼中,这种享受是得不偿失。我们学佛要明了、要清楚,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就晓得,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生活、工作,来处世、待人、接物。

佛门所谓“离苦得乐”,我们现前就得到,现前就离苦,现前就得乐。如果眼前不能离苦得乐,而说来世,将来会离苦得乐,这话没人相信。佛法的真实受用就在现前。现前种种幸福的受用,就是不执著,就是教你在心里能放下,然后烦恼不生,智慧增长,才是真正幸福美满,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29】《金刚经》里讲的“诸法缘生”,意思讲得很深很广。佛法中常讲,未能度人,要先度自己。自度度他都在“缘”上,缘很复杂、很繁琐。《华严经》说任何一法之形成,皆由“无量因缘”,“无量”二字绝对不是凡夫、二乘、权教菩萨所能想象的。由此可知,自度非常重要。自己度不了自己,决定没有能力度众生。

自度的标准,以《金刚经》来说,必须离相、离见,也就是一定要破四相、破四见,才真正能自度。如果尚存有四相、四见,除了念佛带业往生之外,决定不能超脱轮回。如果对于四相、四见不能看淡一点,念佛往生也没有把握,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以台中莲社作比喻,一万个念佛人中,真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人。不但四相、四见放不下,而且坚固的执著,这就是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的原因。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之苦,苦不堪言。一切众生习惯在这个剧苦环境里,不能觉悟,不知道自己苦,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人生苦、六道苦、轮回苦,积极求出离这个苦境界,这才是真正觉悟的人。事实上,我们看到所有学佛的人,真正觉悟的非常希有,而绝大多数的学佛人,依旧是迷惑颠倒。他们到佛门来求佛菩萨保佑他升官发财,求佛菩萨保佑他获得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是以轮回心造轮回业。

如果我们仔细深入观察,六道里的众生,这一生虽得人身,多数仍是迷惑颠倒,他们自以为布施修善、积功累德,做了许多好事。不晓得世间事有真、有妄,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他对于这些邪正、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把恶当善,把邪当正,于是一生所修的,明眼人看来,无非造作罪业。贫穷困苦之人,往往在一生中做了几桩好事,还真的积了些德行。业因果报通三世,所以世间富的人不会永远富,贫的人不会永远贫。

学佛,最低限度要开智慧,要有能力辨别真善、假善,真恶、假恶,不至于在行持中,产生许多错误的观念,造作许多的过失。我常常劝同修们熟读《了凡四训》,至少要读三百遍,可以帮助你认识真妄、辨别邪正。如果你想在佛法里达到自度的标准,《金刚经》的道理不能不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理论与事实不能不知道。《金刚经》教人看破、放下,《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劝人老实念佛。一个人真正能看破、放下、老实念佛,这是彻底觉悟的人。如果不觉悟,决定做不到;真正觉悟,决定能成就。果然能把能得的心、所得之法看破、放下,而心中连看破放下的观念也不存在,用这种心态念佛就是理念。得一心不乱则是理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

往生,凡夫都可以做到,他为什么做不到,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讲得好,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与《金刚经》上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很相应。遇到缘胜,这个人一生中就能上上品往生;遇到劣缘,往生的品位就低得多,甚至一生念佛还有不能往生的,总都在缘。简单地讲,遇到正法,遇到善知识,遇到善友,遇到真正念佛道场,这些都属于缘。缘之中欠缺一个环结,影响都非常大,这是学佛人、念佛人不可不知道的。

 

30】曾经有人告诉我,有些人利用我们的团体,或者用法师的名义对外化缘募捐。我讲经时曾经公开宣布过,华藏净宗学会以及图书馆,乃至我们在国内外所设的机构,从来不化缘,也没有委托任何人代我们募捐。希望各地同修都要注意,凡是遇到这些事,都是假的。我们决定没有授权给任何一个人或团体做这样的事,即使是印经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也都是随缘而不攀缘。

有同修们自动送钱至图书馆或基金会,委托我们印经或者制作录音带、录影带、CD,与世界各地结缘;我们可以接纳,也会依照他们的愿望认真去做,但是从来不主动化缘去做。

佛法在现代社会里流弊太多,防不胜防,非常令人遗憾。在般若经里,深深体会世尊对我们的开导,说明宇宙人生真实的状况,确实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为万法皆空,所以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因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我们“而生其心”。我们要深深体会这个事实真相,不可违背因果。

佛法在这个大时代,可以利用高科技传播。我想从今以后,我们的讲经只对内不再对外;我们自己印经,印一百本就足够。诸方同学们见到,认为这个本子有价值,我们没有版权,皆可翻印流通。录音带、录影带、CD,我们也做少量的。也就是说,我们道场要小,开销少,容易维持。我们的住众少,信徒少,容易做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希望小道场里,每位同修都有真实的成就。

  我们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弘法利生方面,本身要作修行人的榜样,道场要作一切道场的好样子。利生方面,我们可以将讲经、念佛的资讯,利用现代国际网路传播至全世界。由此可知,道场虽小,可是弘法利生的范围确实遍及全球。往后几年,我们已经预见全世界任何国家、地区,人人都必须有电脑,弘法必须进入电脑时代。

国际网路可以让每部电脑的画面,都能收到我们的资讯,则弘法利生的目的圆满达到。我们自己修学的道场愈小愈好,我们不需要大道场,不需要信徒,也不需要供养。这样自己才能真正得到身心清净、自在安乐,就能将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得圆圆满满,而不违背佛的教诫。将佛法发扬光大,普及全球,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我们应当做的。

 

31】此次重讲《金刚经》将要圆满。这一次讲演时间比较长,采取《华严经》七处九会的方式,我们是二处三会,约五个月的时间,全经讲圆满了。近代用这么长时间讲这部经的人不多,然而如果不细说,我们很难得到世尊在此经中许多宝贵的启示。

这一次讲述之中,我自己得到的利益最殊胜。许多佛法上的问题,多少年来没有办法解决的,在此次讲演中都得到满意的解答,对于修持,特别是对“念佛往生”有决定性的帮助,这是最殊胜的利益。我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做这功夫,感应也非常殊胜,而自己以为功夫算是不错了。这一次在金刚般若比照之下,才知功夫实在太浅薄了,而真实透彻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进入了状况,真正体会万法皆空,身心世界了不可得。

就自性而言,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自性之中本无此物。“此物”是指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是从迷失自性,从妄想分别执著发生的,所生的现象皆是幻象,道理就是“业因果报”所变现的。其真相是刹那亿万生灭的相续相,决定不只九百生灭。我于讲经时曾详细说明。从此处我们真正体会到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的真实意义,也才稍稍体会得些。

我们依此事理观察历史,观察现前众生相,就会感到非常恐怖。历史上许多开国帝王,政权建立之后,有所谓杀功臣。这些事实予人留下非常残酷的印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业因果报。这些被杀之人,若非甘心情愿,于是怨恨结在心识,果报没完没了,愈报愈惨烈。《阴骘文》中的文昌帝君公案,为我们提出理论上的事实证明。我们又从历史上看到宫廷的后妃、宦官,为了争宠争权,彼此互相残害。这是宫廷里的黑暗面,不但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其实外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记载。

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状况,才晓得真正觉悟之人、诸佛菩萨,即使倒驾慈航回到六道教化众生,所示现的依旧是苦行。不但出家是苦行僧,即使在家示现为达官贵人,依旧是以苦行作为世间人的典范,唤醒世人对于权位、名利应当放下,不可以迷恋。他们不仅言教,表现出的是伟大的身教,作好榜样给我们看。所以,觉悟的人示现在世间,目的非常单纯,于是续佛慧命,利益众生。最重要的是唤醒众生的迷惑,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亦即一切经论里所说的。然而现代学佛人,尤其是出家人,很少有真善知识指引深入经典,很少人能体会如来真实义。因此,佛法在当前社会表现的佛事,恰恰与经论所说的颠倒。

“佛事”是觉悟众生之事,而现代的佛事多是诱导众生迷信之事。我们明白这个事实,怎能不痛心!痛心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自己真正觉悟,即是古圣先贤的志愿事业,“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将佛法回归至佛陀教育。佛法确实是佛陀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认真努力依教修行,自己立志作一切众生的榜样,家庭是一切家庭的好样子,道场是一切道场的榜样。这样推展至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点点滴滴都为一切众生作好样子,这样才能符合佛陀教化众生的目的,这样的修学才是佛陀的真实弟子,佛陀的好学生。我希望一切同学们于听经闻法之中,都能有这样的体会,都能有这样的觉悟,然后发愤努力共同勉励。

 

32】佛门中常听说某人开悟了。“开悟”就是觉悟。他觉悟的是什么?虽然也是普通常识,而对于学佛的同修来说,它是重要的学佛目标,就是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在讲席中时常提到,学佛的目的是要真实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句话就是古人所说的“明心见性”,其义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觉、正、净。

觉就是觉悟,也称开悟。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且一定是时时悟、处处悟、念念觉悟,才是真的觉悟,真正开悟。觉悟的标准,一定要用经典作印证。经典对我们有三种用途:

第一、专门读诵,不求解义。这种读诵目的是断烦恼,破妄想、分别、执著。因为读经就不会打妄想;不读经,妄想就很多。用读经的方法将妄想、分别、执著消除,这种读经的方法属于持戒修定。

第二、读经的目标是帮助我们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三、是自己已经悟入实相,悟入的正不正确,有没有错误,要以经典作印证,也就是自己所觉悟的境界,与佛经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即是正知正见。如果我们悟入的境界,与佛经上讲的不一样,这觉悟是错的、是邪觉,不是正觉。我们必须善于应用经典,经典对于我们修学的助益就很大。有些人不知道经典明确的用途,虽然一生读诵、研究、依教奉行,可是一生糊里糊涂,经典对他实在没有起多大的作用,这是很可惜的事。

所有的经典都是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其范围无量无边,说之不尽。佛经上常讲,别说是佛一个人,即使十方一切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法,于无量劫的长时也说之不尽。这都是事实,决不是夸大。为什么说之不尽,是因心性的变化无量无尽,一切诸法是从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而变现的。一切众生妄想、执著无量无尽,所变现的境界就无量无尽,佛也无法说尽。但佛全都知道,要说出来,需要无尽的长时,道理在此。

中国佛教一般修学的纲领,大家都喜欢用《金刚般若》,而《金刚般若》也的确好,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古人喜欢简要详明,这一部经的确言简意赅,言语文字简洁,意义无有穷尽,而且圆圆满满,这是《金刚经》的好处。

修学净土的人,在定中,在梦中,或者临终佛来接引时,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都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作印证。如果他所见的境界,无论是梦中、定中、或者于临终现前的,与经上所讲的一样,就是真实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与经上所讲的不一样,即是魔境界,不是真实的。

佛在《楞严经》末后讲五十种阴魔,魔变现的境界几乎与佛示现的境界一样,很不容易辨别,所以一定要用经典作印证。这是举例说明,即使修念佛法门求往生的,也不能不觉悟。若不觉悟,虽念佛,临命终时不一定能往生,因为还有放不下。迷惑颠倒,这是念佛求往生最大的障碍,必须觉悟。觉悟就能放下,就能看破,临命终往生就没有障碍。

觉悟的样子是什么?如《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知道所有一切境界皆是虚妄,这是觉悟了。如果将眼前一些事都当作真实的,就迷惑了。觉、迷在这里分辨。若起一念私心即迷了,没有私心是觉悟。也就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迷了;离四相、离四见,即觉悟了。所以,时时刻刻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将此事实具体为我们说明,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指念头,即起心动念,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因此,能执著的是“空”;所执著的,无论人、事、物,世法、佛法也是空。《金刚经》所说的“诸法皆空”,能所皆空,皆不可得。如是知,是正知;如是觉,是正觉。

诸法缘生,缘生无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皆不可得,都是假的。一定要觉悟此事实相,万万不能执著!

我讲经时引用很多科学实例,证明佛经所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现代年轻人喜欢玩照相机、摄影机,从摄影中也能觉悟。譬如,高级的相机有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门,更好的相机有千分之一秒的快门。如果用千分之一秒的快门,拍摄现代速度最快的喷射机,能拍它在空中飞行,清清楚楚,它并没有移动。再拍一张,它的位置移动了一些。由此可知,镜头开时,现象生起;现象生起时即是灭尽时,生灭同时。我们所见的现象是幻象的相续相,其实现象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我们看的飞机是连续的幻象,实际上我们用快门照相时,它是一张一张生灭同时的幻象。

我们玩照相机会开悟,因为知道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假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就是证明“心”,我们的“念头”,以及外面所有的“现象”,真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看到一切法真的是梦幻泡影,真的觉悟了。觉悟一切法确实不可得,于是我们放下一切法,绝无留恋,一切随缘。随缘,日子就好过,多么自在快乐。知道一切法不可得,自己的身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可是身心外面的现象虽然“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而这种假相相续是有的,它是业果相续循环不断的现象而已。这就是诸法实相。

假相从哪来的?佛告诉我们“因果不空”,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整个宇宙人生皆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一切诸佛菩萨高明之处就在此,他们了解得清清楚楚。我们凡夫天天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痛苦得不得了!他们在旁边看得很明白,无论你们怎么搞法都是一场空,实际上一样也没得到,只有造罪业。造作恶业,所现的相是从业因变的果报。造作的因不好,现出的相就不好。所以,佛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要应无所住?因为万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若以为有所得,则错了、迷了。因为因果不空,所以教我们而生其心。

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的身心以及生活环境,皆是业因果报相续的假相。过得好是修的因好,过得不好是修的因不好。因变成果,果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其变速之快是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以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变化,所以一般人没有办法觉察。这是我们在这一次金刚般若会上体会了解的事实真相、很深入的体认,即是作“观”。

观要变成“行”,就是变成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我们的生活在观门之中即得受用,这是金刚般若的好处。所以,只要会用功夫,在菩萨位上即是观行位的菩萨,也就是功夫得力的菩萨。如果没有这种观照,怎么学佛都是落在名字位中,有名无实,简直用不上功,功夫完全不得力。

此次这样细讲《金刚经》,愈到后面愈清楚、愈明白、愈精妙、愈有受用。所以我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变现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还是一个心念。念佛的因现念佛的果,所有一切众生的果报,都是因果相续。因变成果,果变成因,就是因果的轮回相续相。虽现相,了不可得。相是幻象,是妄想。这件事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心自然是清净、真诚的。清净、平等、慈悲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性德就流露。于一切众生,不论喜欢的也好,不喜欢的也好,讨厌的也好,一律平等看待,平等照顾,平等帮助,这是觉悟的人。如其不然,则没有觉悟。迷悟从这里区分,从这里观察。修行人应该从此处检点、反省,认真去做,这是真正修行。

佛门修行的功夫重实质,不重形式,如《华严经》的五十三参并不重形式,而重实质,这是真修的最佳榜样。仪规形式当然也很重要,目的是接引众生,好比唱戏,戏台上表演,要表演得很逼真,是给观众看的,是接引人入门的,那是手段。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自己用功夫时就是“觉正净”,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才是实质的到家功夫。

 

33】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法,不外性、相。性是本体,是心性。佛法里说“性”名词很多,真如、本性都是说这一桩事。同一桩事,佛说了很多不同的名词术语。其用意就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

“心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现代哲学名词称“本体论”。近代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乃至宗教家,都在探讨宇宙的根源,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演变的?这个根源就称本体。可是在世间法里,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多少人都没有找到。虽然讲的学说很多,都不是真的。这些学说,一直到今天都不能教大家心服口服,没有一个定论。

而在佛法里,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此是真心、本性。但是真心、本性很难懂。到底什么是真心、本性?如果能把真心、本性明了通达,就称之为佛了。

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现在听了这些名词,搞不清楚什么意思。当然,清楚就成佛了,而不是凡夫。“心性”就是宇宙的本体,生命的起源。

佛告诉我们,这一桩事,如果我们想研究、探讨,是决定办不到的,因为它没有相。没有“相”就不能用眼见;没有“音声”,也不能用耳听;没有“实体”,我们也无法接触得到。所以,佛说心性的真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不能想,不能说。但是真实的存在,佛教我们自己领悟。真正悟入这个境界,求善知识印证。

我们在《坛经》里看到,怀让禅师开悟了,六祖就教他说出自己悟入的境界。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听了,点头为他证明。在《禅宗语录》里,类似这些话只有他们两个人懂,别的人很难懂。“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不出来;说出来都不对,都不是的。

甚深禅定要怎样证得?佛门修行枢纽就是“禅定”。无论那一宗,无论哪个法门都是修禅定。虽然所用的方法不一样,譬如念佛人讲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皆是禅定之异名。名字不一样,其实都一样。“定”到相当程度,见思烦恼没有了,才叫做“得定”。见思烦恼还在,则不算是定,这种定是世间禅定,不是出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要从断见思烦恼起,得到这样的定就称为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因为还有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必须继续不断地再修,使定功更深。深到一定的程度,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法里讲的心性、本体此时才见到。除了这个方法以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诸位必须晓得,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真正是不二法门。

“戒”有很多种;不是狭义的戒条,而是广义的,指守规矩,遵守方法。规矩、方法很多,各宗各派不一样,各个法门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原则一定是相同的。用净宗的话来讲就是清净心。无论用什么方法,用什么规矩,一定要达到清净心就对了。禅定就是清净心。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开悟!所以《无量寿经》经题上所标示的“觉、正、净”就是修行的总方向、总原则。

无量无边的法门皆是修觉正净。觉正净圆满,心性(性体)才能现前。性体现前之后,对于相才真正彻底明了通达。这是性宗用的方法,一悟一切悟,彻悟。这个方法高明,时间也短,成就快速。在佛法里属顿教。

另外一个方法是从“相”上修学。先不管“性”,先学修“相”,如法相宗与一般教下,先研究法相。近代科学家也都走法相的路子,从现象里开悟。一切现象是假的,是空的。现代科学家已经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认为所有的物质现象是波动的现象。这是他们观察到的。这是从相上修的,这个路子很辛苦、很长。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没有物质,只是波动的现象,可以说是接近开悟的边缘,还没有开悟,因为他没有见性。开悟就见性,就彻底明了。现在只见到这个现象,而不知此现象之所以然的道理。

如果用法相宗的观察是“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第一、无明业相。第二、转相,也称见分。第三、现相,也称相分。这是所有一切森罗万象的原始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由之发生。此即是宇宙人生的真象,即阿赖耶的相分。相分从哪里来的?是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见”是转变,所以见、相同源。“见分”是现代人讲的精神部分。般若经上讲的五蕴,其中受、想、行、识是属见分,四大色法是相分。“相“从“见”变现出来的,这就是佛常在大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是“见”,然后再现“相”。其实“相”是幻象,决不是真实的。

“无明”就是动相。科学家如果真的发现没有物质,只是波动的现象,换句话说,已经接近见到无明了。他们接触到这个边缘,这一关突破就见性了。实在讲,要智慧也得要定力。定力就是专心。曾有科学家专心于研究时,把手表当作鸡蛋煮了,就晓得他的专心。定就是专,不一定要盘腿面壁才是修定。佛法讲,行、住、坐、卧都是定,就是专心。心无二用,一心一意钻研就是定,不一定是打坐。经上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用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就觉得佛讲的是对的。定不是呆呆板板坐在那儿。行、住、坐、卧都是定,是专心,心里没有二念。

如果我们行、住、坐、卧都是一句佛号,就得念佛三昧,是大定。《楞严经》上说,“首楞严大定”没有出定、入定之相。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生活都在大定之中,这样才能重重突破。当六粗三细重重突破时,便找到宇宙人生的起源。由此可知,的确是无有定法。性宗与相宗寻找根源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达到的目的相同,就是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专心,一心一意,也就是“定”。“戒”是方法。尽管方法不同,都是一心一意,都是专心一致,才能突破。心若分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见分变现相分。相分在《唯识》里称为“亲相分”,即阿赖耶识的相分。我们现在所变现出来的身体,以及这个世界的种种现象,就是阿赖耶的相分。佛在经上教我们“离一切相”,不是离阿赖耶的相分。《唯识》里称“本质相”。本质相(阿赖耶的相分)是无法离开的。离相是离什么相?离相、断相、破相,是破末那、意识,心心所的见相二分,也就是离六识、七识的见分相分,以及相应心所、心心所的见相二分。这些见相二分即是我们的妄想、执著。所以,破心里的见相二分,不是破外面的幻象。外面的相会变不会灭。外面的相,实在没有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是从意识与末那的心心所里发生的,所以一切经皆教我们离相、破相。《金刚经》更是教我们要离四见四相。

只要我们心里不着,世间法相、佛法相都不着,即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诸佛所说的法相。心里不能执著,心要空,心要清净,心要无一物。心空就灵。灵是本具般若智慧现前。凡夫的智慧为什么不开?心里的妄想执著太多,塞得满满的,心不空!不空就不灵。由此可知,古来祖师大德教我们看破、放下。能放下一分,智慧就长一分;放下两分,智慧就长两分。智慧不是从外来的,是本有的。外面的境界一接触就明了通达,此是本具的般若智慧,不需要学。

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是他见性之后发现而说出来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是本来具足的。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心性里塞的东西太多。垃圾装得太多,都堵死了。正是佛在《华严》上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所以,法相宗转识成智。最重要的是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因若转,果自然连带转了。

修学性宗、相宗都相当困难,都是上上乘根性。中、下根性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老实念佛。你不要看这个方法好像很笨、很呆,其实功德不可思议,也是入甚深禅定。一天到晚,行住坐卧,心里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要。吃饱了,穿暖了,什么都不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能这样念三年五载,禅定得到了,念佛三昧成就了。所以,人家站着走、坐着走,就是这个道理。到这个程度,智慧开了,为什么不弘法利生?利生亦要具足法缘。为什么要走?没有法缘,佛不度无缘之人。大家对他不尊重,不听他的;他先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什么时候法缘成熟,他将再来。

如果有法缘,他不会走。走了就没慈悲心。有法缘决不能走,要帮助众生;没有法缘决定走,绝不多待一天。这个苦恼的世界,有什么值得留恋!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时间长短,都在“缘”。众生对他的信任,肯不肯,愿不愿意跟他学,这就是缘。临终能自在往生,没有病苦,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的,他们的定慧都现前,念佛三昧得到了。得到念佛三昧没有不开智慧的,所以他要往生就是与此间众生没有法缘。

法缘也是多生多世与众生结来的。从前李老师时刻叮咛我们要与众生结法缘。常常叮嘱我们怎么结法缘:买一点糖果、花生摆在门口,大众来听经时,每个人分一粒,这也是跟众生结法缘了。他老人家教我们的方法,因为花钱很少,我们能力有限也办得到。结法缘的方式很多,诚心诚意接待他、招待他,来的时候为他找座位,这也是结法缘。我们跟众生结缘,将来自己讲经,法缘才殊胜。

很多人知道我的法缘很好,去年演培法师请我吃饭,他说,你的法缘这么殊胜,这么好,能不能教教我?我觉得布施就是结法缘。我到一个地方讲经,人还没到,结缘的经书、善书、影音带、CD光碟、皆有很大的数量,跟此地同修们结法缘。我自己明白,“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为什么不跟人结好因缘!我自己确实没有取得的念头,尤其最近这些年,钱对我已没有用,没有用钱的地方。人到钱没有用的时候,就很自在。走到什么地方都有人招待,都为你安排好。出远门,飞机票都为你准备好了。所以,机票在哪里买的,我不晓得;一张机票多少钱,我也不知道。一切都放下了,就样样自在;若欲得到,就样样不自在。贪得钱财,自己还要去买票,多麻烦!费那么多精神力气。有的时候,什么都不需要问,不闻不问,头脑里没东西,本来无一物!所以一定要舍,要放下。“看破、放下”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我得到真实受用,故常念师恩。

今天给诸位的讲义,是我在国外教外国人的。外国人问我们学的是什么?我告诉他,我学的就是这些,我教的也是这些。他一看就明了,这里面没有迷信。我们在外国要帮助一切宗教徒,ji 督教徒、天主教徒,这个方法也能帮助他们。我们告诉他,佛法是教育,佛是我们的老师,他就会接受。神与神是对立的,他不接受,还要排斥。他要敬他的神而排斥别的神,认为别的神都是魔,说佛是魔鬼。我告诉他,佛不是魔鬼,佛不是神,佛是人,是我们大家的老师。他教我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听听这个,很有道理!他就能接受。所以,佛法回归教育的定位上,就能普度众生。

有些人问我:法师,这一套是你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佛教本来就是这样?佛教本来就是这样,不是我想出来的。《华严经》的五十三参里就有其他的宗教徒,如胜热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导师、传教师,他也皈依释迦牟尼佛,也跟释迦牟尼佛学,并没有改变他的身份,他还是婆罗门教的领导人。可见佛教是教育,包含所有一切宗教,没有跟任何宗教对立。在ji 督教里作牧师,在天主教里当神父,如果学佛,智慧更高,讲道讲得更好,成就更大,对他有帮助。绝对不是要你放弃信仰的宗教,改信佛教。这是不许可的,这是“背师叛道”,不是佛所教的。

佛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绝不教我们背师叛道。所以,天神也皈依。他们所奉的神(上帝),大概就是玉皇大帝(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皈依三宝,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他的这些徒子徒孙来皈依三宝,哪里有过失,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一定要将理讲清楚,事上的障碍就没有了。

一九六七年,我第一次在辅仁大学讲演。辅大是天主教学校。那一次演讲时,坐在前两排的都是神父,还有两位外国神父,一共有十几位神父。我看了很欢喜,这是很难得的机会。我劝他们皈依三宝,认真跟释迦牟尼佛学智慧。我举例给他们说,你们跟上帝是父子关系,称天上的主,天上的父;称玛利亚为圣母。神是你们的父母,而皈依释迦牟尼佛是拜老师。在家有父母,在学校有老师,没有冲突。并没有说,你到学校跟老师学习就是背叛父母,没这桩事。学生的父母都把儿女送到辅仁大学来读书,都教儿女要尊敬老师;想必上帝、玛利亚也是如此。你们是他的儿女,你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他一定欢喜。我想天下、天上,父母为子女的心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是世间最有智慧、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人。上帝的儿女得到最有德学、最有智慧的老师,相信父母的心里很欢喜,我的孩子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如果不懂父母的意愿,排斥佛法,不肯学佛,没有智慧,相信上帝看了也会叹惜,孩子是不错,可惜没受过教育!心里也难过。我这一说,那些神父都笑起来了。他们本来预备很多问题要问我的,事先告诉我留半个小时发问。当我讲至剩半小时,他们一个问题也没有了。我劝他们学佛,所以我跟天主教结的缘很深。以后我还在多玛斯修道院教了一个学期。当时他们请我,希望我教两年,我因为出国弘法,所以只教了六、七个月。他们的素质比一般佛学院高,的确令人欢喜赞叹。神学院的学生,一般是大学毕业,然后入神学院三年,毕业之后,再进入研究所。我教他们的研究所,课程是“佛教精神生活”。

关于“相”,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提起,但很不容易悟入。相是假的,《楞严》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的意思。经上又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可以涵盖所有一切现象,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佛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把这些大乘经合起来看,事实真相就逐渐明白了。

佛告诉我们“力士弹指”。“力士”是大力士,不是普通力士。身体非常强壮的人,像古代的金刚力士,是有武功的人。他弹指弹得快,有力量。一弹指是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是“一刹那”。时间很短!一刹那有九百次生灭,即是《楞严》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速度有多快?一般我们弹指,这样弹法,一秒钟可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等于两个十万八千。这是说明现前一切现象,就是这种生灭相续的现象(连续相),不是真的。不但色法是相续相,心里的妄想也是相续相。《金刚经》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百法》里讲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九十四类,这些是有为法。可见“一切有为法”涵盖六道十法界。“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些现象都是刹那九百次连续的生灭相,实在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要是认为一切现象是真的有,还在里面打妄想,想占有,想得到,则是自讨苦恼。

了解这些事实,哪有放不下的。一放下就身心自在,真是快乐无比!修学的障碍就没有了。这是经上讲得很透彻,很清楚的,“一切法了不可得”是真的。明白人就如同经上讲的,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是游戏神通,没有忧虑、牵挂,真正自在。彻底明白就是“看破”。不再打妄想,不再生烦恼就是“放下”。在这些幻象里、梦境里,随缘度日。因因果果,无量因缘,愈看愈清楚,愈观察愈明白,这就是智慧现前。《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用这种态度处世,再好不过了。能在随顺里成就自己的戒定慧,这就是功德。

 

34】看过《无量寿经讲记》,等于再讲一遍。如是认真阅读一遍,当然感想很多,得益也很多。回头看看现前许多修学净土的同学,才明了念佛不得力的因素:

第一、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

第二、对于净宗没有透彻的理解。

第三、自己修学基础不稳固。

大乘佛法修学的基础是建立在《观经》三福上,而三福实在是以儒家的五德为根基。《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三句话,是五德、三福的总和,经云“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三句将五德、三福、六和敬都包括在其中,意义无限深广。

这三句是修行人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果地,都必须遵守,决不能违失,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修学才会有效果。对我们现前学佛而言,此三句经文实在是无比的重要。

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过错,自己并不知道,这就是愚痴,就是迷惑。说到断恶修善,善恶业的标准也分很多层次。在大乘圆教里,次第不碍圆融,圆融不碍次第,这是圆修、圆证。一切错误的发生都在妄想执著,一念私心,自己平日修学固然不错,但是不知不觉就障碍了别人。障碍别人学佛,障碍别人闻法,障碍别人亲近善知识,这些事在现在的社会,中国、外国比比皆是。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无量寿经》这三句教诫完全违背。

我们在许多地方讲经,都会遇到一些人来阻碍听众,劝导这些听众不要听经,不要念佛。我们讲经有一些宣传的通知,有些寺院不许张贴,不让他们去参与,把他们闻法的机缘切断。如此所得的利益,无非让信徒拥护自己的道场,而所犯的过失是断绝信徒的闻法机缘。这笔账将来要怎么算,细读戒经应当自知。

大乘经上常说,财布施不如法布施;《金刚经》比喻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比不上于《金刚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的功德。佛说得很多,但是没人相信,因为这种殊胜无比的功德是无形的,没人看见。现前一点财物的布施,大家认为很现实,是真实的,立刻可以得到,可以享受的。

听过《金刚经》的同学们,我想你们都能了解,“能得、所得,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真正得到的,“唯有业随身”而已。然而造作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其果报是多生多世的愚痴、困苦。障碍正法流通,阻人闻法、学佛的机缘,所得的果报就是经上说的五痛五烧。

愚痴是三恶道第一业因。愚痴的人才会造罪业,所以他的困苦是生生世世,多生多劫的。一生中一念之差所造的业因,换来极长时的苦报,这是不值得的。有智慧的人知道时时刻刻、念念之中应当帮助人破迷开悟,帮助人接触正法。这样修持的人即是经上所说的“积功累德”,所得的殊胜果报也是不可思议,如经所说“诸佛赞叹,龙天拥护”。

我们看到现前佛门诸宗一些同修们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无尽的感叹,我们自己要真正觉悟,决不能走错路。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一生我们非常幸运得人身,闻佛法,尤其得闻第一的念佛成佛DA法。若是愚迷不悟,在修学佛法中造作罪业,再堕三途,这就是佛家讲的“袈裟之下失人身”。因为未舍三毒烦恼,一念愚迷。这真正是非常可惜。

我们要觉悟,要勉励,要从经论中体会佛教诲的真实义,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与佛的心愿相应,与佛的解行相应,我们这一生才有真正出头的日子,才能永脱轮回,念佛往生。否则就是“袈裟之下失人身”,想再得人身,难之难矣!这是不能不有高度警觉的。

 

35】《金刚经》经文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重要。正如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所说的,每一句、每一字都可以作为行门的观照,并不仅限于古大德常引用的那几句。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我在这一次讲述中深深体会,本经前后许多经句,世尊为我们说明,为我们显示真如本性,体性是空寂的。“空”义甚深,很难体会。“寂”是不动、寂静的意思。体性就是真心,空寂即是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来不动,本来没有念头。动念就是无明,念头就是妄想,有念皆妄。有念无念、非有念非无念,都是妄念。离一切妄念,才是佛在大乘经说的“正念”。“正念”的意义很深。

“正念”是没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处最易错认,因未离心意识故。以为正念还有个“念”,那就错了。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绝对的标准讲,这句“阿弥陀佛”还是妄念,清净心中没有阿弥陀佛。为什么净宗将这句阿弥陀佛当作正念?因阿弥陀佛名号虽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净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达到正念。

我在讲席中曾说,念佛有“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观想、观像比持名都难,《十六观经》上讲得很透彻。古来祖师大德何以不提倡“观想”而提倡“持名”?祖师大德如是,诸佛如来也都提倡持名念佛。三经中只有《观经》讲观想、观像、持名;《阿弥陀经》讲持名、《无量寿经》也讲持名,这就说明,诸佛教导一切众生出离三界圆成佛道,要以持名为主。这个道理就是所谓借假修真。

观想、观像都很不容易修证,观成之后也很不容易离相。如观佛像,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论何时,睁开眼睛,闭上眼睛,佛像就在眼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能观成,不容易;观成之后,想将此相舍离也不容易。若不能离相离见,则不能见性。然离这句名号比离相确是容易太多了。

名是假名,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存在这个假名,便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也要舍弃。我们是藉此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的功夫还是要依此提升,直至极果,名号也舍弃,才真正恢复“性体空寂,本无有念”,才能达到如来果地上的圆满境界。

《金刚经》讲的“四相、四见”必须断除方显修功。性体里没有四见,没有四相。“念”即是四见,从见分生相分。相宗的经论讲得很清楚。相分是诸法,即世出世间一切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告诉我们,这些现象本来不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但是我们感觉所有现象都在眼前。

一切境界相皆是幻象,不是真相。愚人迷在其中,以为真实;觉悟之人,可从现象冷静观察。去年已过去,永远不再回来;上个月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上个星期已过,永远不再回来;昨天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前一个小时已过,永远不再回来;前一分钟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前一秒钟过去了,也永远不再回来。诸位若从此处冷静观察,便知这些现象到底是真是假,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此就能体会得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佛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六根所接触的,实在即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幻象。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四字比喻它是假的,根本不存在。“如露亦如电”比喻其存在是非常短暂的。露水、闪电,一刹那就不见了,一般人体会得。实际上,此种生灭存在的现象,乃是刹那亿万分之一秒的速度生灭相续。生灭的速度太快,亦即生灭同时,也就没有生灭,所以说“不生不灭”。《楞严经》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梦幻泡影”就是《楞严》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不断的变化,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头起灭是能变心想,外面的现象随着念头起灭,随着念头变化为所变的境相,所以才有十法界依正庄严。

法相唯识宗不承认有现象的存在,而承认“唯识”。“识”是念头、是能变;“相”是所变。能变是真的,所变是假的,这是法相唯识宗的讲法。般若则更进一层,能变的心是假的,念头也是假的;因为“性体空寂,本无有念”,才是真的。所以,相宗说法未达究竟圆满,必须再往上提升。识也没有,也是假的,这样才能将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真正看清楚、看明白。彻底觉悟了,才晓得经上讲的关键处是“不一不异”。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中以很长的篇幅详细说明此事。

中观讲“八不”,大乘经讲的“十不”、“十四不”,都是以“不一不异”为根本。所以,这一句懂了,纵然讲得再多,也全都懂了。若了解事实真相,心性、诸法“不一”,就是相宗所讲的“能生的唯识,与所生的法相,不一”。但是能生的唯识,所生的法相皆不可得。《金刚经》上讲“三心不可得”,就是能生的念头不可得,所生的法相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就“不异”,不异即没有两样。一切法大至世界,小至微尘。现代讲的原子、电子、中子、质子,再分即科学家所称的QUARK(夸克),是现在所知道最小的。现代科技还无法将QUARK(夸克)分裂,但是科学家认为可能再分裂。由此我们稍稍体会得“不一不异”的意义。

“不一不异”之理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经论里讲的,心法、色法,相宗说的唯识、法相,“不一不异”全都包括了。因此,懂得“不一不异”,就懂得《金刚经》所讲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是一,不是二,诸法一如,所以“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经上讲的“是法平等”,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而知是正知,如是见解是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与大菩萨们的见解、认知,完全没有错误。我们没有能力、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所以见不到,也不晓得事实真相。佛为我们说明,我们听了似乎有一点明白,似乎懂得一点。佛教导我们如何亲证这个境界,必须“离念、离相”。离念、离相之所以然的道理就是“体性空寂,诸法缘生”。果然做到了离四相、离四见,就契入诸佛亲证的无我法境界。

佛在《金刚经》上说明修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证“无我法”。离相离见,即是佛与大菩萨们所证得的“无我法”,证得无我法即入诸佛位。在相宗里,正如《百法明门》所说的“一切法无我”。一部《百法明门论》就是解释世尊在大乘经论里常讲的这五个字。

天亲菩萨认为《瑜伽师地论》的六百六十法,对初学者很不方便,所以归纳成百法。以百法解释“无我”,不但人无我,法也无我。“人无我”就是“体性空寂,本无有念”。“法无我”就是“诸法缘生,本来不生”。这就是诸法实相,即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与大菩萨之所亲证、所悟的就是这个。能把这个真相搞清楚,世出世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从根本解决。此义理虽深广,但非常重要,学佛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努力修学。

 

36】《无量寿经》第二十八品“大士神光”末后一段,世尊告诉我们,“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此段开示虽然文字很简短,可是其中的义理却无限深广。我们可以将它与《楞严经》的耳根圆通章,《法华经》的普门品合起来看,细细体会其中的道理以及境界,这样才能生起不逆之信心。

现前这个时代,随时随处都可能遇到急难恐怖。佛为我们讲这段开示,其大前提我们必须记住,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无量寿经》、《法华经》、《楞严经》都是大乘圆教的大经,“善”的标准就是《观经》所讲的三福:

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三条十一句,皆能认真奉行,认真学习,才是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的善。我们有这种“善”的条件,在急难恐怖时,一心归命,专念观世音菩萨,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确实能消灾免难。

不思议感应的事迹在《观世音菩萨感应录》,及古人笔记里记载很丰富,近代报章杂志上也常看见。可是它的道理太深,决不是一般浅学者能通达的。这种道理都包括在大乘经论中,尤其是《华严》、《法华》、《楞严》、《金刚经》、《无量寿经》。如果能细读深思,其中的道理就不难体会。这才深信佛教导大众消灾免难的方法,不但确实可靠,而且是解决急难恐怖的不二法门。这是我们应当知道,应当遵循的。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对于佛的教诫要具足信心,依教奉行,不但自己能消灾免难,也能帮助周边的人离开一切恐怖zai 难,得到自在安乐。

 

37】诸位同修:今年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十周年,洛杉矶净宗学会,希望我在他们的刊物上,提供一点纪念资料,这是我应当做的。这么多年,许多纪念李老师的活动,我皆因海外各地弘法,所以都没能亲自参加。但是老师对我的教诲,我不但念念不忘,而且在我生活修持中,在弘扬佛法之中,遵循老师教导的原则,努力实践。这是真实的纪念。由此可知,纪念并不限于形式;实质上,依教修学更有意义,最是老师对我们的真实期望。

我于一九五三年初接受方东美先生教导,跟他学哲学。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指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古今中外最好的哲学概论。这些话,我过去从来没听人说过,所以听了方老师的教诲,深受感动,启发我对佛法研习的兴趣。往昔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不知道它是最殊胜的哲学。于是我开始访问寺院,目的在借阅佛经。当时台北市最大的寺院是善导寺,藏经也相当丰富。不久,我和寺院里的法师大众渐渐熟悉了,借阅经书很方便。早期善导寺对我初学的帮助很大。我的缘分相当殊胜,接触佛法不到一个月,我的邻居敏孟经,他是清末蒙族的一位亲王,大家称他敏亲王,承蒙他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我与大师见面就感到有很深厚的缘分,大师对我关心、爱护,当时我有工作,唯有星期天去向他请教,他非常慈悲,与方老师一样,每星期给我一至二小时。

章嘉大师教导我,佛法的修学一定要从“看破、放下”入门,一定要从“布施”下手。这是我最初接触他老人家,所得到的真实教诲。他教我从布施下手,我也能真正依教奉行。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必须如理如法地求。如果是非理非法之求,就不会有感应。如理如法地求佛菩萨,而得不到感应时,这是自己有业障,必须忏除业障,自然感应现前。忏除业障的方法就是改正自己的过失。忏悔的真实义是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后能真正改过自新,这才是真正忏悔。我接受大师教诲三年,承师为我奠定往后修学的根基,恩德永志于内心。

我有幸亲近当代的大德,他们在言行生活中,示现着重实质上的修行,并不重形式上的仪规,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效果。接受教诲,如坐春风,法喜充满,明白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地修持,也确实如他老人家所说的,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我亲近他三年,直到他圆寂。

翌年(一九五七)经当时台湾印经处创办人,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认识了台中李老师。当时我对于佛法已有相当的认识,知道佛法无比殊胜,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于是发心专攻佛学,辞去自己的工作,到台中亲近李老师。那年正逢慈光图书馆成立,李老师就安排我在慈光图书馆,担任管理图书的工作。每星期三他在馆内讲经,星期五在台中莲社教学。

我到台中时,李老师正为莲社的同修们开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人才。经学班每星期上课一次,李老师劝我参加。当时我自知程度很浅薄,对于上台讲经,从来未动过念头,不敢尝试。老师让我到班上去看看,我遵师命,跟他一道去参加经学班上课,才知道经学班规矩很严,是关着门教学,不让外人参观的,采取中国传统私塾的教学法,效果显著。

听了一堂课之后,我的信心、愿心就生起了。因为我看见班上的二十多位同学,他们的程度与我不相上下,同学中半数的年龄都比我大。其中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林看治同学,当时她已经六十岁,且只小学毕业。

我看到一位小学毕业,六十岁的人,都发心学讲经,非常感动,她给我最大的鼓励,于是我就很欢喜的参加学习讲经。李老师对我们这一班同学非常爱护,教学也认真严格,丝毫不苟。他的教学遵循中国古代祖祖相传的老方法,完全采取小座复讲。他给经学班特别选择一些小部经,以最简单、最浅显的方法为我们讲一遍。我们依照他的讲法学讲。

  李老师教学可以归纳为:初学讲经一定要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由此着手,不断地认真努力熏修;学会一部经,才准许学第二部经。学会的标准是要在大座上讲过,譬如学《阿弥陀经》,若能在台上当着许多听众,把经从头到尾讲过一遍,这才算及格。如果不能上台讲大座,这一部经就不算学成。

有一次,老师集合我们同班同学,以轻松愉快的座谈方式,对每位学生个别指导。由此可知,他平常对学生观察微密,对于学生的根性都能了解,都能掌握,因材施教。佛法重契机、契理,我们同学二十几人,老师指导的方法皆不一样,但是个个都得真实利益,使我们对老师尊敬之心油然而生。由于感恩,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诲,都能尽心尽力实行,以期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老师教我的方法,就是“至诚感通”四字。他告诉我,自古以来弘宗演教的善知识们,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通达佛法,而不通世间法,则不能弘法利生。佛法只说三藏经典,世间法,单讲前清乾隆时代整理的《四库全书》,那么大的份量,决定不是一个人一生中所能尽读的。我们要用什么方法通达?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如只靠读诵、研究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感应,求佛菩萨本愿威神加持,才能使我们通达一切法,这才是正路。用什么方法求“感通”?用真诚的心,真诚到了极处,就是至诚。唯有真诚至极处,才能感动诸佛菩萨的加持。我接受教诲,学佛至今四十四年,弘法三十七年,今已年届古稀,仍力遵循,感应不可思议!皆得力于恩师的真传。

在他会下听经,我很专心。他不准我写笔记,可是其他同学写笔记,他没有禁止,于是我明了他教导是因人而异的。他告诉我,专心听就好,写笔记会分心,不能专注;会听的要听教理,理明则通达一切经。若力不能,也要听教义。不可听言说名相。我非常感谢受教。以后我体会到这个方法,所以我在他会下十年,无论他在台中讲经,或在外地,我从来没有缺过课,都跟在他身旁,遵守他老人家的方法,因此闻法颇多领悟。几乎是境界月月不同,明显的是年年不同,年年进步,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他说,你要是写笔记,今年写的笔记,明年就没用处,浪费时间、精力,岂不可惜。所以,我听经闻法就把笔记放下了,这是在李老师会下学到的秘诀方法。

他教导我的原则就是“一门深入”,特别在初学,只能跟随一位老师。我初到台中拜他为师,他向我提出三个条件,而在台中那么多年,从没听说老师这样要求别人过,这也是知遇之德。他的条件:“第一、跟他学习,以他为师,不许听其他法师、大德、居士们讲经说法,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依他为师,以后日常所看文字,无论佛经或世间书籍,都要经过他同意;凡是没有得他同意的,都不准看。第三、你过去所修学的,我一概不承认,一律作废,要从今天开始学起。”当时我听了,觉得李老师这三个条件很苛刻,过去从来没听说过。但是我对老师非常景仰,曾经听到许多大德对他的赞叹。我对他有恭敬心,于是就接受了,这样在台中才住下来。

老师的方法,我认真遵行了半年之后,即体会到很好的效果。因为一切不准听,等于把耳朵封闭;一切不准看,眼睛也遮住。少听,少看,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心确实清净不少。心清净则长智慧。我得到了真实的利益,对老师教导的方法深信不疑。老师要求我五年中要完全遵守,而我得到这种方式的真实好处,又自动延长五年。我向老师报告,他笑笑!所以我严格遵守老师这三条戒,满足十年,这样才在佛法上奠定了基础。

十年之后在讲席中,果然所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由此可知,如果没有这种训练,没有长时期的熏习,没有这样坚实的基础,不但弘法有困难,自己修行也必定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现代一般同修,内有妄想、分别、执著,外有五欲六尘的诱huo,在这样的境缘里想修定、修慧,谈何容易!李老师这种教学法,就是培养我们定慧的根基,使我们将来离开老师,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经得起惊涛骇浪,能如理如法地修学,能真正做到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尤其难得的,他老人家将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自己的讲述眉注本交给我。这个本子是他于一九五○年在台中法华寺所讲的,他老人家只讲过这一遍。

此经是新的会集本,当时他老人家讲解,并没有很好的参考资料,所以他在经本上用毛笔写的小注,就像古人在书中加眉批、眉注一样。我得到这个本子非常欢喜,他的注解我能看懂。

以后我在台北讲《楞严经》,遇到现在的韩馆长,她是我讲席中的听众,对于讲席非常护持。她五十岁(一九七一)时,请我讲经祝寿;我说这是好事,于是选定《无量寿经》,就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我到台中向老师报告这桩事,老师告诉我,现在因缘不成熟,还不能讲这部经。他说了许多道理,我能体会,所以当时印的三千册经本,也就赠送结缘了,改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直到老师圆寂之后,《无量寿经》的眉注本,台中许多同修都没有见过。此时我将它影印一万册流通,作为纪念老师。

海内外同修们见到这个本子都生欢喜心,到处都要求我讲此经。讲时皆有录音,大家听到录音带,于是诸方求法者愈来愈多,所以这十年中已经讲过九遍。有些地方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细讲就略说;台北华藏图书馆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细讲。录音带、录影带几乎流通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大陆。

现在台湾、大陆、美国、南洋,有不少同修发心从录音带整理写成文字,少部分是我看过的,大部分的,我都没看过,但是他们已经流通。这些文字当然还是需要整理,因为听录音带写下来的,难免有讹误之处。

既然同学们这样爱好、这样欢喜,我也愿意用一些时间做整理的工作,希望将李老师的愿望,李老师交代我的使命,能圆满地做到,将这部经弘遍全世界。我深信这样对个人、家庭、社会、世界和平都有很大的利益。我们以真实的修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求生净土。重实质而不重形式,弘扬《无量寿经》,弘扬净宗。我很欢喜以实践恩师的教诲,与一切同修共勉。以此报答老师,为老师往生十周年作纪念。

 

38】乐观法师著的《金山活佛神异录》,文笔生动活泼,故事类似济公活佛,是很受读者喜欢的一本佛门传奇。

金山活佛的法号“妙善”,他是民国初年出现在江苏镇江的金山寺与南京的栖霞山,传奇的故事很多。在台湾,除乐观法师著述之外,尚有煮云法师的著述。煮云法师跟他没见过面,所以皆是采访前人的传说。而乐观法师曾经跟活佛相处一段时间,所记载的比较真实可靠。这两种著述虽已出版多年,我在新加坡还是初次看到。乐老、煮云与我都很熟悉,我也很敬仰二师之德行。我看了很欢喜,请新加坡居士林影印两千册流通。

在此书中,活佛说的命相,是现代一般人迫切需要知道的。看相算命、看风水,以前是中国人的爱好,现在这个风气已经传到西方,西方人也很喜欢算命,甚至看风水。金山活佛对此开示,他告诉大家,世间人懵懵懂懂地生,懵懵懂懂地死,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命,前生干了些什么事,是善事、是恶事,谁知道。他笑那些算命先生,自己的来历因缘和结果,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能为别人算命,竟敢大胆预料别人前途的吉凶祸福。既然各人过去造的业都不明白,试问,命从哪里算起,怎么算法,怎么算得出,怎么算得明白?所以他说算命看相这个勾当,是江湖术士欺骗钱财的把戏,决定信不得。他又说,真正会算命的只有释迦牟尼佛,学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佛的话,不要相信算命的话,最要紧的是自己现在的存心与行为造作。

从他的开示,使我们体会得命运即是果报,果报必有业因,业因要遇到缘才能结果。过去所造作的是业因,现在的一切造作,现在的存心就属于缘。因此,聪明人相信命运,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业果。他教人不要造恶业,多造善业自然有好结果。这些话说得很浅显、很简单,可是其中道理非常深广,不是一般人能参透的。

唯有平常多读大乘经论,熟读深思,妙善大师所讲的这些话才能稍有体会,才能深信不疑。这些年来,我们也读过不少大乘经论,也讲过不少宇宙人生的道理,多少也能体会一些,尤其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随心应量”。如果我们对于佛的这些话能了解,能体会,就知道所有一切现象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在想些什么。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众生心想变现的。想善事、造善业,境界一定善;想恶事、造恶业,变现的境界自然就恶。六道里,三善道、三恶道,乃至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没有一样不是从心想生。所以法相唯识宗说,唯“识”是真的,现“相”是虚妄的。“识”是念头,“相”是事相。

我们于此事理能理解、能肯定,能依教奉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果报自然殊胜,幸福美满。这是妙善大师给予我们的真实教诲。果然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改造命运、改造体质、改造生活环境(即改造风水),都在自己一念之间。我常讲的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就是性德的流露。从自性变现的境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契入诸佛境界不是一桩难事。读佛经懂得道理,懂得事实真相,依教修行,没有一人不能成就的。因此,活佛教人要相信“业”,不要相信“命”。

 

39】今年(一九九六)二月一日,我应澳洲昆士兰省少数民族事务局局长Mr.Uri Themal, OAM 的邀请,参加他们的多元文化论坛,地址在布里斯本。近几年澳洲开放,许多国家地区的人民移民到澳洲。它的土地面积与美国相似,现在人口只有一千七百多万。如果与台湾相比,澳洲土地面积是台湾的二百九十多倍,而人口还没有台湾多。由此可知,这里是地大人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非常亲切。

这个地区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人民生活淳朴,自然生态保持得很好,可以说是现在地球上唯一的净土。局长说:近年来因为从各地移民到澳洲来的人渐渐多了,他们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现在大家都住在一起,如何彼此沟通,建立共识,维持社会的和谐,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幸福、快乐。因此,这个论坛非常有意义,而且负有调和各种不同文化的重任。以佛法说,就是怎样达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这是非常高尚的理想,我没有想到居然能在澳洲,在当地局长领导之下做这一桩无比伟大的工作。

局长邀请我在论坛里作一次讲演,我非常乐意,答应他了。此时我正在新加坡讲经,特地赶到布里斯本,才知道此论坛共有十四个宗教团体组成,与会人员皆是各个宗教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地位、德望,都是倍受地方人士尊敬的。局长这个理想与我的理想非常接近,难得有这么好的机缘,能和世界各大宗教有影响力的大德们聚会一堂。

我作了一个小时的报告,首先说明佛教是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由此可知,佛陀教育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人都应该接受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的教导,佛教育注重在生活上。佛法讲“修行”,意思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偏差、错误的思想行为加以修正。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佛陀教育决非迷信而为世人所必需。

当天许多宗教领袖聚集一堂,讨论如何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之中建立共识,达到族群融洽、社会和谐、国家安定、世界和平,是此论坛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在各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里异中求同,建立见和同解的基础,也就是建立共识。如佛家讲慈悲,ji 督教、天主教讲神爱世人。尽管佛教、ji 督教与天主教不同,但是这个观念是相同的。我们在相同的观念上建立共识,不同之处暂时放下不论,慢慢努力,彼此了解,互相认识,让我们的智慧、修养提升,将来把不同的部分也能化成相同的见解,则此论坛的目标就达到了。

我自己早年也有个想法,现在是乱世,每个人渴望自己一生的生活安定,希望社会繁荣、均富。为了这样的目标,唯有人人都能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作好人,所以我提倡“四好”运动。若要达到此目的,唯有极力弘扬智慧的教育,当然不能仅限于佛陀教育,古今中外圣哲们,留给世人许多智慧经验的教训,都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我们可从此处建立共识,于是我就有汇集群书,采撷各家格言金训的想法。

例如佛教的《大藏经》,中国的《四库全书》、《四库荟要》,yi si lan的《古兰经》,ji 督的《新旧约》等等,都可以节录成精华录流通。节录的标准,就是采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都能欢喜接受,而乐意奉行者为原则。如果现前尚不能为不同文化者所接受的,就把这些部分暂时舍弃。这样节取古今圣哲的精华,希望我们大众依此建立共识。节录极力要求文句结构,要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像格言一样。现前工商科技发达的时代,大家对时间分秒必争,这样的作品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如此一来,中国、外国古圣先贤的教训,不但能利益自己的国家民族,也能普遍利益全世界一切众生。

我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与会宗教领袖们一致欢迎,气氛非常融洽。我赠送一些小册子、纪念品给他们作为纪念,也印送自己理想的一些资料,翻译成英文贡献给他们,敬请批评指教。我们感到这样交往是真诚的、喜悦的。最后,局长很诚意地正式邀请我暨韩瑛会长参与他们的论坛。几天之后,我就收到正式邀请函。多元文化论坛每月定期举办一次。我不在澳洲时,希望我们能派代表参加。当然,我也有一些文字资料呈献给各宗教领袖们参考,希望能达到论坛的共同目标。我们深深感到,论坛的发起以及与会的诸大德,他们是具有智慧的。这是高瞻远瞩的大事业,希望像这样的论坛能从澳洲发展至全世界。

现代与过去完全不一样,过去因为交通闭塞、资讯不发达,许多人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乡土,甚至于邻县市都老死不相往来,一生过着平静的生活。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把整个地区缩成一个乡村,许多不同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突然之间让我们紧密接触而感到手足无措,感到茫然而不习惯,于是才有误会、冲突。

多元文化论坛展现了高度智慧,提出美满圆融的作法,为新时代带来真实智慧,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使今日世界各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和睦相处,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能互相合作,追求全人类真正的幸福、和平、美满。所以,我很感谢局长的邀请,也很希望局长能将论坛推展至澳洲各城市,再从这里推展至全世界。我相信,它确实有助于全球人类的幸福利益,而实现世界永久和平。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是《金刚经》的总结,也是《大般若经》的总结,其中含义,无尽深广。一切有为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心法、色法。因为一切法皆属于缘生,心法也是缘生,佛法还是缘生。既然是缘生就没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佛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在一切有为法之内?没错,因果也是有为法。为什么说一切有为法皆空,因果不空?其实这个道理,与法相唯识宗所讲的完全相同。相宗说,所有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不可得的;唯识真实,识是能变,相是所变。换句话说,能变的是因,所变的是果。“因果不空”就是说现象不灭,但此现象会转变,从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又变现出三途。现象何以会变?“因”变,“果”随之变。“因果不空”义即在此。

明白因果不空的道理,我们就能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原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的相续现象。彻底觉悟的人,在十法界,自己能作主,能作主的人就称作佛菩萨。不明事实真相的人,不能作主就称为凡夫。凡夫随业流转,所以才感受种种苦报。佛菩萨可随愿示现,即使在六道三途,他们的感受都是清净自在、安乐无比。这就是佛讲“因果不空”的真实义。正因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生怎样的心?生正觉之心、布施之心、持戒之心、六波罗蜜心、十大愿之心。不但自己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在宇宙之中,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而且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都能得知此事实真相,都能自己作主。这是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众生的目的,亦即经中所说的真实教诲、真实受用、真实利益。

 

41】佛法教学极其善巧方便,不加丝毫勉强,这是它最殊胜之处。过去达拉斯佛教会道场落成时,我们于开幕仪式之后,将道场开放提供给附近民众参观。我们以简单的茶会招待街坊邻居,把佛法介绍给他们,解答他们的疑问,告诉他们:“佛教是教育,是世间最美好、最圆满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高度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帮助众生解决问题,才真正能带给我们幸福、快乐、美满的人生。”

外国人对我们供奉许多佛菩萨的形象非常好奇,在没有了解真实状况之前,他们误认为佛教是泛神教、多神教。我们向他解释,诸佛菩萨不是神明,而是人,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佛早期的学生。供奉他们的意义是感恩、是纪念,如同我们参观美国国会,见到开国以来历任的总统肖像;在德州参观州政府,也见到历任的州长肖像。供奉这些肖像,以纪念他们对此地曾经有过贡献。佛门供奉诸佛菩萨形象的意义,与此相同。

我们对佛菩萨教化众生的辛劳与恩泽念念不忘,进而效法他们的行谊,所以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的典型、模范。他们具有高度的智慧、才华、德行,舍己为人,为社会大众服务,尽分尽职。他们所表现的、所教导世人的,是希望人人皆能作好人,皆过着幸福的日子,家庭皆能美满,事业顺利成功,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是佛教育的效果与目标,所以每一尊佛像、菩萨像,皆代表佛教教学的理论、方法、境界。如果我们明了其意义,才知道其教育方法之美、善,令人敬佩。它是将艺术与教学结合,发挥高度艺术化的诱导功能。

譬如,我们供奉阿弥陀佛,他代表圆满觉悟,代表真实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平等的爱护与关怀;大势至菩萨代表信行专一。净宗修学的目标与方法,从这些名称上就能体会。阿弥陀佛的意义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明是智慧,长寿是第一福德。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真实智慧、长命富贵。净宗所说的“心净则土净”,说明幸福、快乐、智慧、长寿,皆从清净心出生。所以,净宗修学的中心就是清净心,从清净心生出净土,从净土现出无量无边清净、庄严的真实功德。

这些外国人听了之后皆生欢喜心,他们要长寿、快乐,也要清净。可见佛法教学确实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愿望。佛陀教育超越国家、民族的界线,超越种族,乃至不同宗教思想的界线,所以能为十法界一切众生所接受。这样美好的教学,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

 

42】世间无论古今中外,没有一人不想自己一生中过得幸福美好。其中还有一些人,不仅想这一生过得好,还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更好。这个愿望能不能达到?实在说,除佛法之外,很难达到如此理想的目的。因为一切众生的今生、来世,所享受的皆属果报,果必有因。如果对事实真相不能透彻了解,此一愿望怎能达到。能将此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的,唯独佛法。因为佛菩萨的生活,就是古今中外一切人所希望的究竟圆满生活。

佛菩萨应化世间,表演给我们看,有些聪明人看出来了,并能学习、模仿,得到真实受用,自在解脱,快乐美满。但是也有不少人依然沉迷于五欲六尘、人我是非之中,不但不能领会佛菩萨说经讲道,即使做出榜样,他们也没看出门道。这就是佛在经上所说的“障深业重”。佛菩萨慈悲,对这一类人并没有舍弃,而是时时处处利用机会教育,不断地提醒,希望他们总有一天觉悟,回头是岸。由此可知,佛菩萨的生活,就是一切众生心目中向往的真善美慧之生活。

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真善美慧在佛法中确实存在,不只是理想,而是事实。“真”的业因是真诚,“善”的业因是清净,“美”的业因是平等,“慧”的业因是慈悲。由此可知,若我们具备与佛菩萨一样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在生活上即显示真善美慧的果报。若没有佛的真实教诲,我们不晓得修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因行,而一味地祈求真善美慧的人生,则果报是决定得不到的。善因必定有善果,恶因必定感恶报,这是真理,世出世间法都不能违背此原理。

世间虽然有很聪明的人,但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见到的、所理解的,还不够透彻、不够明朗,所以得到的善果是有限的。这样有限的善果总是不能满足人生的愿望,于是佛菩萨出现世间,开导众生、帮助众生满足希求。不但这一生过得美好,来生确实也可以达到究竟、圆满、永恒的美好。这是诸佛菩萨的生活,是一切众生应当向往、学习的。只要具足信愿,依教奉行,我们在这一生中必定也能达到此一目标。

 

43】往年我住在台北,邻居是天主教教堂,神父是方豪先生,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我对方神父非常尊敬,他是一位苦学成功的人。当时他在政大教书,七十岁那一年,他说,方东美先生过世之后,将自己所收藏的书籍赠送中央图书馆。我们都参加了赠书仪式。方神父讲,我今年七十岁了,应该把我的书籍捐给政大图书馆。方东美先生身后赠书,自己没见到;我七十岁赠书,自己见到了。

方神父是很有智慧的人,他话中含着很深的意义,七十岁以后要办自己的事。此事从古代典章制度里能看得出,中国古代作官的人都是有学问、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所以“学而优则仕”,说明品学兼优的人应当从政,这也是古代从政的标准。因为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肯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贡献服务。至七十岁就退休,尔后要做自己的事,即佛家讲的“生死事大”

人生不只这一世,确实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过去世的事对真正有德学的人来说,多少能略知几分;未来世的情形怎样,心里也有全盘的打算。这才是真正有智慧、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世间不可能有不顾前后的智者,我想古今中外见不到这样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是瞻前顾后,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给我们高度的警觉。现代无论世法、佛法,许多人一直到老死都不肯放下,这是很大的错误。

我年轻初学佛时就有一个想法,过去讲经时也曾多次提到。以佛门为例,大多数出家都是二十几岁,二十岁至四十岁是出家修学的阶段,要认真努力研究教理,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四十至六十这二十年中要牺牲奉献,为佛教服务、为道场、为信徒,也就是为常住工作。六十岁以后就应当辞去一切执事,若作住持或当家都该退休,退休之后要办自己的生死大事,也可以接受道场的供养。因为我们曾经服务二十年,所以退休接受供养也是应该的。

此时可以当老师,从事讲经、教学,不担任一切行政部门的工作。因为讲经、教学对自己修行没有妨碍,这是办自己的大事,也顾到佛法的承传,为佛门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这个想法,我想了很久,可是自己没做到,被迫于时势;实际上,我大概也做到了几成。我出家以后从来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可是还挂个名,基金会挂上董事长的名,华藏精舍住持的名。形式上我还挂了好几个名,但事实上从未管过事。

我想到方神父七十岁时把所有书籍捐献,为自己身后着想,因而联想到这些事对于我们修学,无论在家、出家皆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晚年一定要为来生着想,应当将一切事务交付给年轻人,辅导年轻人推动佛教事业。自己则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才真正是自利利他,圆满功德!

 

44】世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一句话,古往今来无论中国、外国,皆是很实在的写实,也是非常令人感叹的。为什么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句话只是将现前的状况说出,而其所以然的道理未能明白显示。

佛法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就是非常复杂、非常繁琐的因果辗转轮回之现象。除业因果报的无间循环轮回之外,确实没有一法真实,没有一法存在。这桩事唯有佛经说得明了,说得透彻,说得究竟,一切求真实智慧,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不可不知。不如意事的业因是什么?皆是自己无量劫来造作的不善业。现在我们还继续迷惑,继续不断地造作,因而自在、如意、吉祥的美满生活就永远得不到。

古德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乘经里这类说法就更多了。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违背这个原则。我们总希望别人能顺从自己,而自己却不肯恒顺众生,这就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喜欢受别人尊敬,自己应当先尊敬一切众生,才会得到一切众生尊敬自己的果报。我们不希望受别人诽谤,不希望受别人讥刺,因此自己就不可诽谤一切众生,不可讥刺一切众生。我们希望别人善待、关怀自己,试问自己有没有善待、关怀过一切众生?因果必定相应,善因必定结善果,恶因必定感恶报。

人生在世,往往我们的善心只对自己喜爱的一、两个人,自己所不喜爱的、不关心的,则毫无慈悲心,甚至用恶心恶意对待,这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真实原因。十个人当中,你只对一个人好,对九个人不好,当然于十分的自在之中,你只得一分自在,而有九分不自在,得一分如意,而有九分不如意,这就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业因感得的果报,我们不但要彻底明了、究竟明了,还要将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真正彻底地修正。

我们希望一切众生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一切众生。这不仅是世间圣贤智慧经验的教诲,也是诸佛如来大慈大悲的教导。能有这样的认知,能深信力行,这种人不仅是世间大圣大贤,实在就是佛门的诸佛如来。

念佛的同修们,若想在一生中真正能事事顺心如意,菩提道上一帆风顺而没有障碍,对此道理与事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遵守。只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我们在人生中一定可以得到“如意之事常八九”,这才是美满幸福的人生。自己的幸福、光明、自在、美满的人生,要靠自己真诚、平等、慈悲心创造出美好的条件,自然就有美好的结果。

 

45】谚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两句话很有道理,而且是事实。一九五三年,我初接触佛法时,好友叶会西先生看到我研究佛学,有一天他来告诉我,他有位同乡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问我愿不愿意认识他,可以向他请教。我很乐意,于是他就为我介绍认识朱镜宙老居士。

老居士当时已经七十岁,我才二十六岁,他把我当作小朋友看待。他创办台湾印经处,当时台湾的经书非常缺乏,全省印经、流通佛书只有三家。在台北就是老居士办的印经处不定期出书,台中有瑞成书局,和台南的庆芳书局。佛书的种类、数量都很少,所以经书相当不容易得到。

朱老居士对我非常爱护,凡是台湾印经处出版的书,他都送给我一本。我对他非常感谢,也常向他请教。以后我辞去工作,老居士为我介绍认识忏云法师与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我学佛的一段很深的因缘。

老居士常跟我们讲因果报应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他是学财经的(财政经济),抗战期间曾经任职西康的税务主管,抗战胜利后曾任浙江财政厅长,是一位德学俱优的长者。他告诉我,一九三一年他在一家银行任经理,通常闲暇时,总有几位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其中有一位朋友是走阴差的,也就是晚上到阴曹地府上班的。他说,这是真的,一点也不假!他的职位并不高,好像是负责传递公文,替苏州都城隍当差。在世间,苏州是个县,上海是特别市,但是在阴间,苏州城隍称为都城隍,好像省长(省主席)一样,而上海的城隍只是个县官,归苏州都城隍管辖。我们讲的城隍还有分大小,都城隍管辖一个省。

他说,有一天上海城隍庙送来一批生死簿,呈报苏州都城隍,是他接收的,他好奇地翻开来看看是哪些人,结果令他大惑不解,其中名字多是五、六个字的。第二天他和朱老聊天闲谈时,就把这件事说出来;当时每个人都想不出原因。中国人的名字最多四个字(复姓的),但是也不可能这么多,还有五、六个字的,他们怎么想也想不通。

三个月之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兵在上海发动战争,国军奋勇抵抗。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以前上海送来的那一批生死簿,是日本兵在一二八战役中的死亡名册。从这里就晓得“生死有命”,即使战争阵亡的人,三个月前,名册已经送到苏州都城隍那里了。这就说明一般认为战争中横死的,其实也是命中注定的。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皆是注定的,确实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里不该死的,枪林弹雨之中也没事;命里该死的,甚至于流弹也会把他打死。这些都是事实。

朱老居士又讲了一桩事,发生于清朝末年(一九一一年初)。当时他住在家乡(浙江温州),邻村有一位举人,是个独生子,家境也不错,所以中举之后他没有作官,在家中侍奉父母。此人很孝顺,地方上对他都很尊敬。有一天他午睡时,忽然有人喊门,他就起来了(实际上他是作梦,但是梦中境界太清楚了,不像一般作梦迷迷糊糊地,与真实的境界完全一样)。当他开门之后,看到两位差人牵着马,手中拿着一封信,问他此地有没有这个人。他一看信封上是自己的名字,便说,这就是我!当差的一听很高兴,说我们大将军请你去谈谈。他一想不对,自己一生与官场没有交往,尤其与武官更没有往来,于是他说是不是搞错了,也许是同名同姓的。这两位差役不由分说,既然名字没错,你就跟我们去一趟,于是拉拉扯扯请他上马,他也无法拒绝。

上马之后,他感觉马不是在地上跑,像在空中飞行。不多久到了一个地方,有很多人在那里交头接耳,好像在讨论什么,似乎是很重要的大事;于是他向旁边的人打听大将军是谁,人家告诉他说是岳飞。他一听,觉得不好了,岳飞是宋朝人,他找我,我岂不是死了?他非常恐惧,说这不行,我家里父母年岁已大,太太还年轻,孩子年纪很小,我决不能死!不久岳飞升殿,见到他很欢喜,慕名已久,知道他是孝子,道德、文章都很好,特别聘请他入幕府,担任幕僚工作。

岳飞是国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此时确是受宠若惊。他向岳飞报告说,家中尚有老小,不能离开。岳飞说,我不是现在就要你来,我们正在筹划北伐金兵,大约六个月后才征召你,目前你还可以回去处理后事。他是个读书人,想想人终归一死,若死后能追随民族英雄岳飞也很不错,所以就答应了。再由带他来的两个小鬼送他回家,他就梦醒了!于是他告诉父母家人,说什么时候要死。他的父亲一听,说他年纪轻轻怎么说鬼话?他说不是的,这个梦不是普通的梦,境界跟真的完全一样,不能把它当作一般的梦境看待,因此就准备办后事。

半年之后,约定的期限到了,他就跟父亲讲自己要走了。此事传遍乡里,朱居士也听说了,感到很好奇,这位年轻的举人,又没生病,看他怎么走法。走的那一天,很多亲戚朋友都到他家,他也接待宾客,跟大家辞行。时候将至,他躺在床上,他的父亲很不高兴地在房里骂,“我只有这一个儿子,你走了,我孤苦零丁,还有妻子儿女如之奈何……”时候到了,他就跟父亲讲,接我的人来了(其他人看不见),他们已经在门口了。最后他劝父亲,人终归一死,而我死后,你们知道我追随岳大将军,也是难得的事;并且这种事也得罪不得,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更没有意思,不如让我走好了。最后,他父亲叹了口气说,“好吧,你走吧!”这句话才说完,他就断气了,也就是他父亲同意,他就走了。

这桩事大约过了半年,武昌起义(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军推FAN满清。朱老和他们才晓得世间还没打仗,半年前,鬼道已经先发动北伐金人,金人就是满清。这桩事是他亲眼见到的,好好的人,一点事也没有,说走就走,证明确实有鬼道。朱老居士以后学佛才晓得岳飞还在鬼道当鬼王,由于他一念嗔心未断,虽然尽忠报国,还落到鬼道作鬼王。所以,学佛之后就晓得因果可畏,不能生天,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去作鬼王了。

朱老居士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是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在文坛上很负盛名。那时袁世凯当权,他的岳丈因为得罪袁世凯而入狱。怎么得罪的?他说袁世凯不值得我骂,就是不肯骂袁世凯。这话传到袁世凯耳里,袁世凯很生气,就把章太炎关进监牢里。总也没有什么大罪名,于是关了一个多月便放出来。

出狱未久,有一天晚上睡觉,梦见两个小鬼抬着一顶轿子,说东岳大帝请他,他就上了轿。这两个小鬼像飞行一样,没多久就到了东岳大帝那儿。中国大陆有五岳,东岳管五个省(江苏的都城隍只管一个省),可见这是大鬼王。东岳大帝聘请他作判官,地位好比现在的秘书长。但是他是活人,于是请他晚上上班,天亮时就送他回来。每天都去上班,所以他知道很多阴曹地府的事,没事就跟朋友们聊天,谈谈昨天晚上办了些什么事。他说中国、外国都有阴间,但是阴间的言语相通,没有隔阂,生活状况跟人间差不多。但是不见阳光,天永远是灰蒙蒙的,好像永远是阴天浓雾的样子。

他当东岳大帝的判官,地位很高,有待遇,也有饮食,但没有用处,因为他是活人。有一次他忽然想到,地狱里的炮烙刑法太残忍,可不可以废除?东岳大帝听了笑笑,就叫两个小鬼带他到刑场去看看。走了一段路,小鬼就指给他看,他却看不到。他是学佛的,于是恍然大悟,地狱乃变化所现,就如《地藏经》所说的,如果不是受罪的人、不是菩萨,即使地狱在你面前也见不到。他才晓得这不是人力所能为的,不是残忍不残忍的问题,而是由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阎罗王也无可奈何。一个多月以后,他用黄纸写一份辞呈,然后把它烧掉,果然从此以后那两个小鬼不再来接他了。

虽然朱老的老岳丈信佛,学佛也很有成就,作判官这桩事,他知道得很详细,但是那时他的信心生不起来,好像听故事一样,并不以为然。

老居士讲自己学佛的因缘是在抗战期间,就是他主管西康四川两省税务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跟几个朋友打麻将,夜很深了才散去,大约是夜晚一、两点钟,回家要走一段好几里长的路。抗战期间,马路上很远才有一盏路灯,而且灯泡大概只有二十烛光,不像现在这么明亮。走在他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女子,他也没在意,他们走了相当长的时间,忽然之间他想起,深更半夜怎么会有单身女子走在路上。这么一想,立刻寒毛直竖,一身冷汗,仔细一看前面这个人,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吓死他了!这决不是幻觉,因为他们一同走了很长的时间,决不是眼花。因为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从此才相信佛教。过去听到那么多事,他还不以为然;这一次吓得一身冷汗,才回头看看佛书,才进入佛门。

朱老居士学佛的因缘说明,佛经里讲的六道鬼神之事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就跟《地藏经》上讲的一样。这些事在笔记小说里记载很多,而他为我们说出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事实,启发我们学佛的信心。老居士对我一直非常关怀,他往生十一年了,我们若能记住老人家往年的一席话,也算是对老居士的永远怀念。

 

46】《金刚经》末后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的意义非常深广;最后一偈,也是这两句话的注解,所谓二句一偈,就是金刚般若的总结。其义理之深广确实不可思议。“如如不动”是指真如本性,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不取于相”是修德,是讲修行的要领,此要领是贯彻到底的。换句话说,从初发心直至成佛,就是用不取于相的功夫,一句中包含观行。观是看破,行是放下。看破与放下是一是不二。我们从这里真正领会“法法皆是”的理论与境界。如果不是由全经一贯说听下来,这两句话的深义依旧是很难体会。

修学原本有两个途径,一是修定,一是修慧。上智与下愚,皆方便修定,容易契入。唯有中间一类既非上智又非下愚,占的数量非常多。这一类人尤其是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刚强难化”是佛最难度的。若劝他念佛,他说念佛是迷信,不能接受,所以用修观的方法比较容易接受。教他如何看破放下,就是从不取于相这方面下功夫。这样的功夫,经上告诉我们,必须先看破才肯放下,肯放下才能真看破。所以,看破与放下要相辅相成,交互用功,坚持不间断。如果对事理不清楚、不明白,当然他是不能放下的。金刚般若将宇宙人生的理事说得透彻,说得精微明了,如果真正能体会得,相信他肯放下。放下一分,与如如不动的自性就相应一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可以透露一分。智慧现前,帮助他看破;看破,帮助他放下;放下,帮助他看破。如此辗转交互作用,才能将自己的定慧不断向上提升。事实真相是最不容易突破的,般若经上所说的“缘起性空”,也是说明“万法缘生,当体皆空”的真相。

不但世间一切法是缘生的,佛法也不例外。诸佛菩萨在十法界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用什么方法得度就说什么法,这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就是“因、缘、果”,所以佛法是缘生,佛菩萨示现的形象也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就没有例外,也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总而言之,世出世间法确实是一如。《金刚经》上所说的“诸法如义”,“法法皆是”,都把这一桩事说得清楚明白。

初学者乍听这个说法,与自己平常生活中的常识完全违背,所以不容易体会,不容易领悟。由此可知,真正学佛要有耐心,要有相当长的时间融会事理,真正清楚明白之后,要认真修学。修学的方法就是认真实行看破放下的功夫,这样才能契入境界。

有同修问我,既然万法因缘生,我们所见的一切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相皆是相续相,为什么会相续?当知世出世间一切现象,有果必有因,因就是妄想,妄念相续,所以妄相就相续。因不会灭,念是自性起用,因此相也不会灭。念会变,相也会变。念头不会灭,无念时是无明,还是有念,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念头变了,外面境界相就变了。这种变动是无始的,一切大乘经里,佛都是这么说的。什么是“无始”?念起念灭是无始。念头存在的时间太短暂,其生灭简直可说是同时的,也就是“现象生灭”同时。

佛在《仁王经》上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我们自己也作个试验,一秒钟大约可以弹指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是两个十万八千。即知念起与现象,正以二十一万分之一秒的快速生灭,如此快速是不是“生灭同时”,故说“不生不灭”。《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的意思,我们也能体会一些。《楞严经》上讲,“无始生死根本,无始菩提涅槃”,“无始”的意思,也以此体会到一些。可见此义之深,要是含糊笼统地讲,说实在的话,不但听的人不懂,恐怕讲的人自己也不明了。如何能讲清楚,这正是大乘经的难处,义理的确甚深。

实在讲,生灭的速度确实不止一秒钟二十一万次。以现代普通科学所发现的,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则一公里的速度就是三十万分之一秒。因此,弹指九百生灭是佛的方便说。若以光速计,则光行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一公里有一千公尺,则光行一公尺的速度是三亿分之一秒。一秒钟的三亿分之一,以此速度走一公尺;一公尺还是相当长的距离。

一公尺有一百公分,光行一公分,即三百亿分之一秒。诸位切记,光速三百亿分之一秒行一公分;一公分还是很大的距离,可以看得很清楚。依此类推一公厘、十分之一公厘、百分之一公厘的光速,就能领会佛经上讲的“不觉心动”。这样速度的心动,我们如何能觉察!佛说“不生不灭”,我们承认确实是“不生不灭”,“生灭同时”。它也确实“有生有灭”,只是生灭的速度太快,一出生立刻就消灭了,前念灭时,后念即生……从这里才体会得“不觉心动”的速度之快。

所有一切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皆是“心的波动现象”变现的。我们从这个例子略能体会佛在经上讲的“无始”,没有开始,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才明了佛讲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就是“妄念的转变”,因为妄念不空,所以波动变现十法界,变现无量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现象就是不同的妄念。不同的念头变成不同的现象,同的念头就变成同的现象。念头是因,变出现象是果。因果不空,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即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现象。有没有实在的存在?没有!确实是一点实在也没有,如梦幻泡影。

万法根本不存在,它是生灭同时,明白了何以现这些法相。一切法相根本就不存在。若存在就是真的,不存在就是假的,于是真相大白,这样才能彻底放下。若还有一个放下的念头,还是假的。身是波动的现象,能把“身”放下,“我”也放下,不再以为身是我,才得入门,所谓证须陀洹果。身见破了,没有我见,当然就没有我所。世出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所有的。没有“我所有的”,没有我执,这才入大乘初信位,即小乘初果位。这些是名相。其实修行人不著名相,名相也是假的,所以“须陀洹即非须陀洹,是名须陀洹”。《金刚经》中这些句子很有味道,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显示,能使人看破放下。大乘菩萨从初发心至如来地,就是修“即非、是名”,一切法皆用“即非、是名”去观照,就能入金刚般若,入金刚三昧。

我们学佛,念佛求生净土,不能不明白这些道理,不能不通达事实真相。明了通达,自然就肯放下,就肯老实念佛了。不通达、不明了,则是有名无实,决定不可能老实。明了、通达,自然就老实了。

 

47】现代教学有“小班制”,一位老师教五、六个学生,好处是老师可以将全部精神贯注在学生身上。其实中国古代私塾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私塾的老师教学大概都不超过二十人,所以老师对学生可以面面照顾到。如果一班学生太多,老师就不得不敷衍。现代教室大、学生多,所以感觉小班制非常可贵,于是许多补习班都以小班教学号召。

我们学佛要想真正成就,也应采用小班制。道场太大,同修太多,实在很难成就。即使以讲经来说,经典讲完后免不了有疑问,一定要提出来研究讨论,甚至反复地辩论,才能稍得解悟的利益。不但学生能破除迷惑,老师本身也得利益,所谓“教学相长”。有许多问题若非经过答问,讲的人未必能发现。因为问对,所以就发现许多重要的、关键的问题。讲经说法尚且如此,则一起共修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过去台中李老师常讲,真正的佛七,人数不可超过十人,否则主七师就无法照顾。这十位同修,每一个人念佛的状况、境界,主七师父都清清楚楚,能协助他、调理他、帮助他、成就他。如果人数多,就变成“佛七法会”,热闹而已,谈不上成就。实在讲,真正的佛七标准是“一心不乱”。即使达不到一心不乱,也应当达到“功夫成片”,这样的佛七才没有白打。

我们从这些方面体会,在这个时代建立道场弘法利生,小道场的功能很可能比大道场还殊胜。人数少容易建立共识,有好处,人多意见就多,很难建立共识。道场小,开销也少,不必用许多精神应付信徒,无论解门、行门,皆有很殊胜的功德利益。如《西方确指》所讲的觉明妙行菩萨,他们的道场人数固定,只有十二个人一起共修,个个成就,实在很不可思议。又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第一个念佛堂,当时参加共修的人数总共才一百二十三位。人数是限定的,不是随便可以参加的。若干年后都有成就,这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很好的典范。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真正有远见、有道心的同修,应当向此目标发展。

现代是竞争的社会,无论哪个行业都拼命地竞争。竞争不是好现象,竞争的心是动的,是乱的,不是清净心。对治这个时代的病态心理,我们走精简的路子就是好样子,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至于弘扬佛法,利用现代科技,尽自己绵薄之力,以电视、广播、录影带、录音带,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效果。由此可知,道场不须大,信徒也不须多。我想走这个路子,对自己、对同修皆能得真实利益。如果同修太多,像这种小道场可以分开来建三、四所,就是不必建大道场,不必浪费那么多人力、财力。我们要求真实修学的效果,这样才好。

 

48】现代世间,社会到处呈现一片混乱,不仅是佛教徒,我们在外国也听到、看到许多宗教徒寻找避难的地方。尤其是ji 督教的预言,说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所以美国就有一些ji 督徒,真的想尽办法寻求避难之处。

在佛法中,以民国初年,金山寺的妙善法师所说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所造的“业”。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众生有共业、有别业。别业是共业中的不共业,即使在很大的zai 难中也有人能幸免,也有人能过得很好。这就说明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同,妙善法师讲得非常精微。到哪里寻求避难所?实在讲,这是错误的心理,应当断恶修善才能保全,才是最安全的方式。不学佛的人很难理解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

大乘经典,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虽然不长,而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论、事实真相,说得非常透彻。一个人果然能“离念、离相”,任何的劫难都能化除。共业不能转变,别业决定能消除一切zai 难,就如《心经》所说的“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还是要“离念、离相”,所以《心经》教我们“照见五蕴皆空”,不但相离了,念也离了。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色是相,受、想、行、识是念,所以“五蕴皆空”就是相与念俱空。《金刚经》上所讲的能执的心,“三心不可得”,是受想行识空;“诸法缘生”,“当体皆空”,是五蕴中的“色”空。所以,诸经的说法不一样,意义完全相同。这是说明归根结底要离相、离念,恢复自己的身心清净。离相达到一定的标准,清净心即现前。

《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生起真实智慧,“明心见性”也是生实相,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修行纲领。我们能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在在处处用这些纲领改正自己一切的看法、想法,这就是观照功夫。观照得力就得“相似”的境界,有相似就可以进入“分证”的境界,这样学佛才能得真实受用,即是功夫真正得力。如果离开这些原理原则,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也不过是古德所谓的作样子而已,得不到真实受用。换句话说,在生活中决定不能解决问题。

学佛一定要认真,要明理,要懂方法,要知道境界,要把握光阴,不能让光阴空过。一分光阴即是一分命光!世法无常,皆是假的,不必计较,一切随缘就得自在。

 

49】《金刚经》上有一段,如来在果地上成就的具足相,三十二相就是修福修慧所圆满的。这正是三皈依时所念的“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德、智慧;“足”就是圆满的意思。福德、智慧两者都圆满了,在这两者中成为最尊贵的。

经义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尚且不能不修福,我们学佛应当把修福这桩事看作最重要的。修福能不着相,就是修慧,由此可知,福慧可以双修。福慧本来就不离的,福在慧中,慧在福中,福慧是一桩事。如果着相,就只有福,没有慧,而这种福就是有漏的福报。有漏就是修福的心不清净。修福的心有烦恼、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教导菩萨要离相修福。这正是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经上讲得很多,我们要细心体会。如果真正能体会佛的意思,世间任何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修很大的福慧。如果不明了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说实在话,现在许多学佛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福,这就是愚痴。也就是说,他没有能力辨别罪、福,把造罪业当作修福。相信诸位稍微细心一点,应该能体会我所讲的话,这种现象在在处处都能见得。

修福的范围非常广,但有个总原则,只要掌握此原则,就不至于有大错处。这原则就是佛菩萨为我们所示现的,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为一切众生作好样子。我们能明白这桩事、晓得这个道理,自己从早到晚,时时刻刻想一想,自己这个样子可不可以作为一切众生的榜样?能有此念头就是佛菩萨,佛心、佛愿。自己是一切人的榜样,家庭是一切家庭的榜样,事业是一切事业的榜样。

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看到,佛菩萨示现在社会上为男女老少,作各行各业,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符合这个标准。他们不一定表现作学佛、拜佛,甚至示现为其他的宗教徒,我们称之为外道。五十三参中就有五位示现作外道,像胜热婆罗门、遍行外道,他们并不是佛教徒。正如现代社会里,天主教的神父,ji 督教的牧师,只要他的心行可作一切众生的榜样,就是佛菩萨化身来的,他所作的就是菩萨事业,他所存的是大菩提心。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都必须清楚明了,决定不能误会。每天敲着木鱼念经拜佛就称作修善,那也未必是真的。佛法不在形式,形式是一种手段,用来接引没有学佛的人。

真正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大慈悲心。何以说菩萨穿衣、吃饭都不违背自性,穿衣、吃饭都是六波罗蜜,我们在般若会上曾经讲过这些道理。菩萨现身不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菩萨吃饭养身体是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不是自受用,所以他吃饭也是布施波罗蜜,与自性相应。如果身体是自受用,为自己享受的,那是凡夫,就不是菩萨行,这样吃饭、穿衣是为自己。佛菩萨的身体是为一切众生,为弘扬佛法,为利益众生,所以穿衣、吃饭都是六波罗蜜,都与自性相应,不违背自性。我们学佛要从此处学,这是真正佛弟子,是真正学佛,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维摩居士曾示现生病,他用这个方法度众生。他自己真的没有病,生病是为度医院的医生与病人,否则没有机会接近他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补几颗牙齿,也要度牙医生,他一个人学佛,他的同行就都跟他一起学佛了。所以,菩萨念念都是弘扬佛法,念念都帮助一切众生真正学佛。譬如,前几年韩馆长大病一场,把那家医院从主任到医师全都度了。每位医生都拿念佛机、录音带,不断地到图书馆索取经书佛像。他们也送给病人,把这家医院变成道场了,馆长的那场病没有白生。

道场在哪里?无处不是道场。真正有了道心,道场是佛菩萨送来的,哪里要人去找。这个地方的人有福,佛菩萨认为此处需要建立道场,佛菩萨就送来了。古代中国慧远大师的道场、莲池大师的道场,他们的大殿称为神运殿,而不是大雄宝殿,因为是佛菩萨建立的。问题就在自己有没有道,有没有这个心。新加坡这里不必多,只要十几个人真有道心,佛菩萨就会送道场来。

中国谚语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譬如,三国时代蜀汉的刘备,刘、关、张、诸葛亮四人同心,就能建立一个政权。再看中国历史,每一位开国的帝王,与他同心的豪杰都只是少数十几个人,大家一条心就能建立一个王朝,就能绵延几百年。

同心太难!现代夫妻大都不同心,同床异梦,各人想各人的,所以家都兴不起来,怎么能建国?几个人同心同力,不但家可以建,国也可以建。这就是佛法讲的六和敬,所以“道”要紧。

真正有道心,真正断恶修善,能改变环境。不但改变自己家庭,改变一个地方,改变社会,使这个地区不遭难,不遭劫。这就晓得功德有多大,自己不真修怎么行?所以一定要认真,要明理。一定要懂佛理,在事相上应当怎样做,要尽心尽力帮助众生。

 

50】清晰的概念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在大经里,佛举例说明一切万物,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仁王经》说“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这种说法已经相当微细,与《金刚经》、《楞严经》上所说的原理,使我们能逐步了解事实真相。

佛经上说“力士弹指”,力士是指身体很强壮,精神、力气很饱满的人,他弹指弹得快。一般来讲,一秒钟应该可以弹四、五次。以四次而论,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好是两个十万八千,也就是二十一万六千。这个算法应该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就像现代科学家所讲的波动。这种波动现象还是相当粗的,不是微细的。

佛依二谛说法,是凡夫心量可以接受的。正如佛经上讲修行的时间需三大阿僧祇劫,这种讲法凡夫可以接受。如果再说长了,就不能接受。《华严经》上说到真实的,不只三大阿僧祇劫,而是无量劫。从此处也能体会佛所谓的“一刹那九百生灭”,也只是我们凡夫能接受的。

三千年前,印度的修行人相当聪明,无论婆罗门,或其他宗教的,都有相当好的禅定功夫,所以他们能接受佛这种说法。现代科学家利用科学仪器观察,知道实际状况比这更微细。以光波为例,光是波动,光的速度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也就是光走一公里需时三十万分之一秒。一公里有一千公尺,若缩短为一公尺则只需三亿万分之一秒。一公尺有一百公分,一公分还是很长的距离,还是很粗的相。如果再算百分之一公分、千分之一公分、万分之一公分,于是我们才能体会那种波动的状况,才知道佛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对“当处”才有点概念。这是真正的生灭现象,即波动的状况。

《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因为这是事实,也就是所谓的“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导我们无住。虽然它是极其短促的生灭相,但它的生灭相相续,一个相接着一个相。因为相续,使我们觉得有现实的事相存在。其实我们看到的是相续相,是连续的现象,实际上它是刹那生灭不住的。正如同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它是连续的,而不是真正的存在。它的底片是一秒钟二十四张画面,我们就已经不能觉察它是假相,何况光速一秒钟,简直是天文数字。这是以光波来看佛经上所说的问题。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要“生心”。相虽然极其短暂,“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它是有相,不是没有相。因为它的生灭几乎等于零,生灭同时,所以称为无生。无生还是有生。真的无生应该没有相,所以不是真的无生,是生与无生同时同处。它的意义是生与无生不二,所以证得无生法忍,对一切现象当然没有留恋,当然看破了,当然真的放下了。“生心”就是因果不虚,相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改变,于是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因为这些森罗万象皆是妄念的波动现象。念头非常复杂,所以境界相就很复杂。念头清净,所现的境界相也清净。十法界、一真法界的真相如是如是。

一般大乘经上讲,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这种现象,八地以前是听佛所说,自己并没有见到。譬如,我们可以见到一公分的距离,而见不到其中的光波现象,但是八地菩萨就能很清楚地见到波动的状况。这是事实,我们推理可以推测得到,想象得到,但是见不到。心要多么清净、多么细,才能观察到这个现象。

一般人的心念很粗,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问他想什么,自己也不知道。这么粗的念头都不能觉察,哪里晓得这么微细的波动。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是怎么回事。搞清楚、搞明白了,原来如此!当然就不会计较。真的放下了,生活就很快乐,一切随缘。随缘之中,知道因果不空,力行断恶修善,就会把境界愈改愈完善、愈改愈美,自己可以作主宰,也可以作环境的主宰,所以是“相随心转,境随心转”。这就是佛何以教我们无住之后,要“而生其心”,道理在此。

 

51】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一如”,“法法皆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些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现象的形成,《楞严经》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将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来源述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不是真正过来人,十法界如此复杂的现象,居然以六句话就讲得这么清楚明白,实在令人不得不佩服。这六句话的含义很深,江味农居士也引用它来解释《金刚经》末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偈语。现象明白了,最可贵的是我们如何得到真实的受用。

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佛菩萨彻底究竟的明了宇宙真相,所以他们生活在圆满的智慧之中,无论什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凡夫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于是在生活里免不了怀疑、猜测、妄想,从此生起无量无边的烦恼,面对眼前的生活就会显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痛苦。这些都是迷惑颠倒、错误造作所形成的后果,因此在现象上出现六道三途。

世出世间的圣贤人劝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以改造眼前的生活困境,化解一些问题,但是并不究竟。究竟的标准何在?最低的标准是超越六道,最高的标准是出离十法界。平常我们劝人断恶修善,实在讲,出不了六道,当然更出不了十法界。若想得到究竟圆满的生活,必须超越十法界;若想超越十法界,就决定要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佛在大乘经里说了很多,我们应当细心体会,好好地记取奉行,这是一生中最可贵的。我们大家都非常幸运,这种幸运就是佛说的,我们得人身、闻佛法,尤其是能闻到如来正法。虽然我们还没能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多少已有几分体会。这种体会虽然很浅,但是要能认真将自己体会到的,真正掌握住,依教修行,也就是大经上告诉我们“看破、放下”,依这两种方法辗转,相辅相成的交助用功,就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从初发心直至无上道,皆不离此原则。

我们修学净土,采取持名念佛的方法,也应该遵守此一原则。这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应当将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彻底放下,这样念佛功夫自然就得力,将来往生决定没有障碍。世事境缘要看得淡薄,不须认真,也不须计较。光阴迅速,一寸光阴就是一寸命光,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光阴的宝贵,认真修学,求取永恒的幸福、自在,永远摆脱六道、十法界。有这样的认知,用这样的愿望,真正精进不懈,此人一定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一定获得一切诸天善神的加佑,在这一生中一定能获得圆满修学的成果。这是我们应当记取,应当学习的。

 

52】五月六日,《大乘无量寿经讲记》校订圆满。这次用了很长的时间,将全经仔细地看过一遍,不妥之处皆予改正。对于初学佛者,特别是修学净土,无论是理论、方法、因果、境界上,在此书中都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熟读深思,依教奉行,决定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对于现代佛教一点微薄的贡献。

净宗经典中,古今大德无不赞叹《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此次详细校正,实际上等于又重新讲了一遍。过去十年中曾经讲过九遍,这一次的校正可以说是第十遍。我相信海内外有不少同修对此经皆已念得很熟,这是修学佛法的第一个阶段,是好的开始。但究竟能有多少的利益,还是个未知数,这要看我们对于佛经上讲的“受持”的深义了解多少。受持的意义是信、解、依教奉行。

熟诵是预备受持的开端。念熟之后,最要紧的是领悟其中的义理。如果只是熟诵,而不晓得佛在经上讲的究竟是什么,怎能去做呢?所以一定要深解义趣,也就是对于经典要有相当深度的理解,然后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我们领悟多少就要做多少,领悟一分就做一分,领悟两分就做两分。自己真能做到,再帮助别人领悟,帮助别人也能行之于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解行相应。解与行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趣入佳境。不但将来决定得生净土,现前即生真实智慧,获得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修学纲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定能生起;‘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之乐,定可获得。这是修学真实的利益与受用,即是方东美先生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解行不能相应,就得不到这个享受。必须解行相应,才能真正契入这个境界。

 

53】末法时代修行,法弱魔强,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什么是魔障?其实魔障不在外面,魔障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

佛在《八大人觉经》上讲四种魔:

第一、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

第二、烦恼魔。

第三、死魔。死魔是指修学功夫尚未成就而寿命到了。换句话说,这一生所修的也等于白修了。再投胎时也有隔阴之迷,何况人身难得,来生不一定能得人身,不一定能闻佛法,所以死魔的障碍非常严重。

第四、天魔。以现代话说,天魔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是外面的。

四种魔,有三种是自己身心主宰的。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妄念分别执著,外面的魔力再大也无可奈何。外境若会障碍我们,实在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烦恼。妄想烦恼是内奸,遇到外面染缘,里应外合,外魔才起得了作用。如果自己内心清净,外面魔的势力再大也不起作用。因此,降魔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尤其要注意的,我们学佛将来是想作佛、作菩萨!还是要作妖魔鬼怪。这一点,必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真正觉悟,学佛万不可学成魔了。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诸位静观现代社会,许多学佛的同修不知不觉皆堕入魔道。他们有善心,也是好人,可惜不明佛陀的教义,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再加上没有殊胜的因缘,没遇到正法;或者遇到正法,不遇善知识,曲解了经义,依旧随顺烦恼习气,这样学佛,学到最后还是落在魔道。这是很值得惋惜的一桩事,所以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修行一定要从断烦恼习气下手,就是要克服自己不好的习气,要培养清净、平等、慈悲心。如果以此为方向、为目标,就不容易堕落在魔道。

 

54】佛法常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的意义很深广,决不是凡夫能思维想象的。释迦牟尼佛教导一切众生是以此为目标,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同样以此为目标。虽然目标相同,但是方法不一定相同。方法无量无边,所谓法门无量。

如果我们破迷开悟了,所过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离苦得乐,究竟圆满的生活。虽说离苦得乐,这个境界我们还是无法想象,原因是我们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不但六道众生是生活在相对的空间里,即使是声闻、缘觉、菩萨,甚至十法界中的佛也不例外,还是生活在相对的空间里。如近代科学家发现的四维,乃至十一维空间的存在。不过空间维数愈高,其境界则愈不可思议。总而言之,种种不同维数的空间,皆由众生妄想分别执著而变现的幻象。由此可知,十法界的生成,即是众生对于一切事理分别执著差异所生的幻象而已。实际上,就是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必须能透过这一关,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真正对一切事物不分别、不执著,再也不打妄想。这样就能突破种种不同维数的界限,而进入另一个空间。此空间在佛法里称为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而说的。如果我们把十当作数字看,那就错了。十代表无量,无量维数的时空。

我们既知十界六道(无量维数的空间)是怎么来的,皆因妄想、分别、执著而来的。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皆放下,就是无量的时空全都突破了。突破之后,不得已称之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众生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们是不是证得圆满的境界,是不是究竟圆满的明心见性?不是。佛告诉我们,因为习气尚未完全断尽。这句话很不好懂。

什么是习气?古德以比喻说明这桩事。譬如酒瓶,现在把酒瓶的酒倒干净了,也用干布把瓶里擦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一滴酒在里面。这就好比将妄想、分别、执著断干净了,即脱离十法界,进入一真法界;可是闻一闻这个瓶子,还是有酒的气味。以此气味比喻习气。气味擦不掉,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自然消失。一真法界里,从圆教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四十一个阶级,他们断的就是这个习气。实际上,圆初住菩萨的妄想真的没有了,只要习气减少一分,他的地位就往上提升一阶。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了,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究竟真善美慧圆满的生活。

“一真法界”里的菩萨们如何修行,则非下凡所能思议。但见佛于经中说,他们与无量法界众生和光同尘,无有条件,大慈大悲。入一真法界即是圆教初住菩萨,心清净,心平等,他的慈悲心是从真性里生出的。大慈大悲,绝对没有分别执著,只要众生肯接受,没有不放光的,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我们现在求佛菩萨,是有心、有分别、有执著地求;可是佛菩萨的应,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此事也很难懂,古人也举一个比喻说明这桩事。

佛门乐器最主要的是钟鼓,早晚课诵之前皆须击鼓鸣钟。以击鼓为比喻,击鼓的人有心,可是鼓回应则无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比喻凡夫之感如击鼓人,诸佛菩萨回应就像鼓一样,并没有心。若敲得重,响声大;敲得轻,响声小。同样道理,因为诸佛菩萨没有心,所以就能普遍的感应。十方世界众生起心动念求佛菩萨,佛菩萨同时感应,一个也不漏,因为他没有心、没有妄念。如果有心、有念,要应付这个,再应付那个,就应接不暇,太辛苦了,也许会漏掉。因为佛菩萨没有妄想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所以感应是决定靠得住,决定不会落空的。

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一切疑惑即断除。疑惑也是妄想,只要有妄想存在就是麻烦。所以,佛为众生说一切经,目的是帮助众生断疑生信,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把妄想打掉,而后才能入佛境界。佛境界就是不二法门。试问,我们几时才能入佛的境界?《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果我们“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分别、执著、妄想,就无法入佛境界,就不能过佛菩萨的美满生活。

怎样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是大圆满的生活,真善美慧!世间人讲幸福美满,佛菩萨才是真实幸福美满,才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怎样离妄想分别执著,必须入一真。离相离念就是一。起心动念就落在二、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用分别心,不用执著心,就过相似的佛菩萨生活。这是佛法修学最困难的。凡夫起心动念就是我,念念不忘我,与我相关的,我所有的。几时能忘掉“我、我所有”,就入一真法界,《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永离了。

世间人为什么不肯认真修行?大多皆有恐惧感,“我所有的”没有了,明天生活怎么办!他不知道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是还没有看破。如果知道一切法是空的,身体也是空的。我们这个身体在世间是业力变现的幻象,是业果因缘的相续。命里有的,怎么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怎么保也保不住。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会“种善因,得善果”。念念都种善因,念念都得善果,决不可能没有受用。

修行人恢复一心时,自性里无量的智慧德能皆现前。这种果报即大乘经上所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真正能参透此理此事者太少。真参透的,就真放下,就真得自在。这种人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受用。我们学佛不能不留意,应当向此处体会学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55】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几千年之中,许多圣者留下宝贵经验的教训与智慧的结晶。不仅帮助世人在一生中真正获得幸福、自在、美满,实在还能利益未来,这就是真实的大学问。

约于两千年前佛法传至中国,为古圣前贤作最好的见证。因为诸佛菩萨是圣中之圣,古人称他们是出世间的圣人。他们对于一切众生教诲的目标,与中国古代圣哲可说是完全相同的。佛法之所以伟大,是它不仅教导我们这一生得真实的利益,如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种真实是永久的,生生世世的。若这一生得利益,来生不得利益,在佛法里不能称为真实利益。如果这一生得利益,来生得利益,后生不得利益,佛法也不承认这是真实利益。其实这种利益一定是永恒的,一定是超越时空的。以此标准而言,的确唯独佛法究竟,世间大圣已经不能为比了。

利益的标准,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的核心——戒定慧三学。这三桩事包括整个佛法。戒是佛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处世待人之中如理如法,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戒学的精神,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如理如法,这样才能得定。定是心安。心安是真正的享福,身心安稳,自在快乐。一个人身心安稳就开智慧,所谓因定开慧。一般人看不到的,他看得到;一般人迷惑,他觉悟了。其中的境界无限深广!如以现代科学来说,能使我们的概念更为清晰。

现代科学家知道,宇宙是由许多不同的时空组成。一般说,这个世间的人生活在三度(又称三维)空间。而四度(Four dimensional space)、五度、六度空间,直到无限度的空间,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不能理解。世法、佛法皆承认有六道,也就是六种不同的时空,这是大的分类。若细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空间,即是佛法讲的共业与别业。《楞严经》里讲的“同分见妄,别业见妄”,此讲法以现代不同时空的维次说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要能突破种种不同的时空,必须靠定慧,尤其是甚深的禅定。换句话说,禅定就是很深的身心安稳、自在快乐。以这八个字解释禅定,就不会感觉禅定很神秘。

禅定功夫愈深,人的智慧就愈高,就有能力突破时空的界限。生活的空间、领域扩大了,就可以与天人往来;更深的定慧,亦可以与他方的诸佛菩萨往来。这些事实,我们时常在经典、传记里见到,甚至在古人的笔记小说里也见到不少。如《阅微草堂笔记》、《夷坚志》、《聊斋志异》等,一般的笔记、传奇小说里更多,俱非虚构,皆是事实。唯有超越时空,才知道事理的真相。对于不能超越三度空间的人来说,觉得非常神奇,不可思议,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境界,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佛,读圣贤书,所求的是真实的幸福美满。幸福美满确实是在大乘佛法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而以修德证得的真实受用。

我第一次访问大连时,当地的友人对我们的来访感到好奇,尤其是听说从美国来的,他们都非常羡慕。问起美国人的生活,我就老实告诉他,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们听了非常惊奇,他说:我们的生活这么苦,你怎么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我们?真是令人大惑不解。我就问在座的许多友人,你们哪一位是负债过日子的?大家彼此看看,结果没有一个是负债生活的。

美国人从出生就负债,直到老死,债都还不清的。不要看他们住的是洋房,铺的是地毯,出门开的是轿车,他们日常所需全是赊账来的。中国古人讲“无债一身轻”,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债台高筑,日日年年皆在偿债而永远偿不清的债务中讨生活,所以他们生活有很重的压力。你们有没有压力?大家笑笑,我们生活没有压力。每天工作完了,轻松自在,几位朋友相聚打打牌、聊聊天,喝几杯酒,生活是何等地潇洒!你们这种闲情逸致,才是神仙生活,这是美国人无法想象的。你们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第二面。若是依我选择,我一定选择你们的生活,而不会选择美国人的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压力非常痛苦,非常可怜!神仙过的是什么生活?神仙住山洞里,或在山上搭个小茅篷,过得就更自在了。哪一种生活美好,实在没有一定的标准。高楼大厦、宫殿楼阁,有人认为很好。依我说,不如住个小竹屋,多幽雅,山明水秀,小桥流水人家。身心生活在诗情画意里,身心没有一点负担,没有丝毫压力,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才是真正的人生。

美国各地同修请我去讲经,他们招待我住在他们家里。有不少同修房子很大,庭院广阔,他们的生活不如你们。因为房子大,住的人少,人就变成房子的奴隶。天天要打扫,天天要收拾,天天要整理,费了许多时间。他们的工作又那么忙,哪有一点悠闲的时间坐在这里喝一杯茶,聊聊天,哪有你们这些住在农村的人这么自在快乐。我这么一说,他们都很开心。我不是安慰他们的,否则就错会意思了。我讲的,句句实话,所以两个世界相比,美国人的生活比不上中国人会享受自然的乐趣。

若只看表面,觉得美国人赚的钱很多,其实一个月赚几千美金还不够他们开销。中国人赚百十圆人民币,生活过得很惬意。两地的生活程度不同,所以只要自己心安理得,自在快乐,生活悠闲,没有任何压力,这一生岂不是幸福美满。负债过日子,债务永远还不清,来生还要还债。不但这一生不舒服,来生、后世都更苦恼、更不自在。

“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因果定律,因缘果报,谁也逃不了。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读书人应当明了的,如此才会有真正幸福美满的一生,幸福美满的来生。也许有些同修对于我说的不以为然,但假以时日,你会慢慢地在生活中体验,我相信你们会觉悟。如果再能读古人的书与大乘经典,你们不久就会同意我的看法,会体悟到我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56】众生修学不能成就,在生活上得不到真实受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执太深。情就是妄想,执是执著。所以,归根究底还是妄想、执著。大乘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将情执化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唯有真正发菩提心才能化解情执。情执深的人,起心动念皆想到自己,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想尽方法争取;对自己无益的,就想方法回避。如是妄想、执著在日常生活中,不但障碍自己修行,也障碍自己的智慧,而不能领悟佛法所说的真实义。这就是业障。

发大菩提心的人,起心动念皆想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如何帮助众生开悟,帮助众生修行,帮助众生证果。常存此心,情执自然淡薄。我们有慈悲广度众生的心,则无尽的烦恼自然淡薄了。由此我们能体会经上所说的“境随心转”。从前是自私自利的心,当下一变,变成纯为众生之心。

凡是存心自私自利,他在生活环境上,冤家对头一定很多。何况过去无量劫中,冤亲债主无量无边,于是一举一动都有许多人事环境上的障碍,这些障碍是果报。果必有因,念头一转,转到念念都为一切众生,而从根本上忘了自己。无量劫至于今生的冤对化解了,因此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能坚持念念不忘,久久观纯,即古人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未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烦恼、习气、情执是熟处,不须作意,起心动念,情执就现前。菩提心即为众生的心,此心很薄弱,非常生疏。菩萨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将为众生的心变成成熟,将无量劫来为自己的心转成生疏,两者交换。若能有此想法,就是真正觉悟;真能有此作法,就是大修行。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将情识消除,而达到《金刚经》中所说的“破四相,破四见”。四相是分别、执著;四见是迷情、妄想。

佛在《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四见,执著即是四相。我们能发大心,修大行,不知不觉中四相四见皆破除,自然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一真法界。以这样的功行念佛求生净土,当然是上上品往生,成就不可思议。即使尚未往生之前,这个身子还在世间,他所显现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足以使世人羡慕、觉悟,而发心向他学习。这便是发大心、修大行,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自行化他,无二无别。

 

57】我在学校的时代,前校长周邦道先生,曾以教育部督学的身份回到学校两次。我与他老人家见过两次面。而得时亲教益,还是在台湾这一段长时间。一九五八年我离开工作,赴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学佛。当时老校长也住在台中,任教于农学院。他也学佛了,于是我们见面显得格外地亲切。

李老师在台中创办慈光图书馆,老校长也是董事之一。出家之后,我再回到台中求学,老校长勉励我,学业未成就前决不可离开善知识,学道最要有坚忍,李老师是当代希有的大善知识,我辈有缘亲近,实为大幸。慈光图书馆每星期三例行讲经,老校长听经从未缺席,他老人家听经很用心,而且写笔记,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榜样。最难得的是李老师在台中莲社开办经学班,培养讲经人才。我到台中时,机缘很好,也参加了这个班。班上的同学都是初学佛法的人,当然也是第一次学讲经。那时我们共有二十多位同学,年龄都很大,学历都很低,其中几乎三分之一是小学程度。年龄最大的是林看治居士,当时已经六十岁了,也是小学程度。

李老师将男众、女众分开练讲,男众是每星期天在台中灵山寺练讲,女众是每星期六在台中莲社练讲。学生们练讲,老校长也是每次必来听讲,也非常用心,与听李老师讲经的态度没有两样。当时李老师曾多次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讲,周老居士是位长者,无论国学、佛学皆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为人实在是今人最好的模范,确实如佛经上所说的“菩萨不轻初学”,对于初学的人决不敢轻慢。回忆庆公当年在学校时,爱护学生超过自己的子女,这是每位同学皆能称道的。我们作他的学生,对他老人家的恩德终身难忘。我们要纪念老师,一定要学习老师治学、办事、处世的精神,尤其是他老人家大公无私,慈悲博爱的德行。

他曾经担任过教育厅长,在台湾曾任考选部政务次长。公家配给他一辆轿车,而他老人家除公务之外,私人出门办事决定不乘坐公家的车辆,为国家节省汽油,他还是坐巴士。在这个时代表现这种美德之人,我从未见过第二人,也从未听说有第二人。他确实做到公私分明,绝不浪费公家一分钱。如果国家的官员都能像他老人家一样奉公守法,社会自然繁荣安定,国家必定富强。

我于台中学成之后在全省巡回讲经,时间约有二十多年,而在台北讲经的时间最长。我没有道场,因此讲经都是租借场所,常常变换地址。但是老校长迁居到台北之后,我讲经的法会,他老人家从未缺席,令我非常感动。他对我爱护倍至,我讲述有不妥之处,他会告诉我。告诉我的时候,决不会有第三者在场,显示他真正对于学生的爱护与关怀。

这些年来,我在台北先后创办华藏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承蒙老校长慈悲允任基金会的荣誉董事长。晚年他的眼睛不好,晚上出门不方便,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来道场听经的次数逐渐减少。他告诉我,实在是因为体力与视力的关系,才没有再来听经。但是对于我与基金会,他一直都很关心、照顾,使我非常感激。

今天怀念老师的德泽,正是佛陀在大乘经上常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老人家都做到了。我们应当效法老校长为人处世的精神,与奉公守法的美德。“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不轻初学”,这句话即是大乘经典里的“菩萨行”。我们在这一生中,能真正见到老校长为世人、为学生,确实做了活生生的榜样,使我们对于佛经中讲的菩萨行,有更深刻的领悟。老校长虽然离开我们了,然而他的教诲与精神永存在人间。我们身为他的学生,应当身体力行,将老人的慈悲德行发扬光大,深信必定能嘉惠后学,利益社会广大群众。

 

58】前几天我接到马来西亚的一位同修来信,告诉我蔡荣华居士往生了,这个消息令我感到非常惊讶。今年初我在新加坡讲经,蔡居士曾经两度从麻坡来到新加坡看我,我看他的精神、气色都很好,没有丝毫异状,何以突然往生了,我感到很难过。

一九六二年,我认识蔡居士。那时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他是政大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以侨生的身份来台湾读书。六二年暑假,他与另外一位侨生李相楷居士(澳门人),还有两位台大的学生,四个人到台中向李老师请教,其中蔡居士的话最多,问题也最多。当时,我们与李老师周边的人几乎感到厌烦,而李老师对于这些年轻的学生们爱护倍至,真正显示“教不倦”。古书上说的“学不厌”,我们在周邦道老居士身上见到;而“教不倦”,李老师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他不厌其烦,反复地向学生们开导。

不久李老师为他们正式开了一个小班,学生就是他们四位。李老师预先以表解的方式,为他们编一份讲义,“佛学概要十四讲”。最初的构想是每一讲一小时,也就是十四小时的课程。因为他们在台中居住的时间很短,每天讲两小时,一个星期就圆满了。我与他们有机会住在台中慈光图书馆,生活在一起,上课也在一起,研究讨论也在一起,而后慈光大专佛学讲座就正式成立了。李老师为这桩事编排课程,聘请讲师。这些事,我都有幸参与,所以我对蔡居士很熟悉。他毕业之后回到马来西亚,我送他一套线装本的《瑜伽师地论》。另外一位马来西亚的侨生刘南生,比他稍晚离开台湾,我也送他一套商务印书馆早年印的线装书《法苑珠林》。这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珍藏书籍,送给他们作纪念。

蔡荣华居士一直在南洋从事于教育工作,其间有几次来到台湾,他一定来看我,曾经到图书馆参观。这一次我在新加坡,他特地来看我两次,告诉我离开台湾之后,曾经在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以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也一直服务于教育界。公余之暇,他也在马来西亚传播佛法,只要有地方请他讲经,他一定不辞辛劳。所以,他在马来西亚的佛教界是受大众尊敬的居士。在我的记忆中,他应该还不满六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想到他走了。在新加坡时,我还极力勉励他,希望他从教育界退休之后,专门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应该在当地建立一个小型的道场,他听到我的建议也非常欢喜。我们也乐于尽力帮助他,希望佛法能在马来西亚发扬光大。他也是李老师非常关怀爱护的学生,也是非常好学的学者。

蔡居士对于李老师给他的教诲、信件、答问的文字,他都能完整地保留着。他拿给我看,我非常感动,使我们回忆当年相聚在一起求学的往事。其中有两封信是我代李老师答复他的,也保留至今。他的往生使我感到世事无常。我们当年在一起的同学,几乎一半以上都不在了。同学当中,大多数比我年长的,还有少数年龄比我小的,也有几位都不在了。

回忆当年,就像是昨天一样。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使我们对于佛的教诲领悟更深。唯有依教奉行,如经上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才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生命。只有如此,才能报答佛祖与老师之恩,才能报答同参道友的深情。同时,我也以此勉励现前的同学道友们,人命确实在呼吸之间,万事万法皆是无常,时时刻刻有所警惕,认真努力修学,现前续佛慧命,他日往生净土,才不辜负这一生希有难逢的大好因缘。

 

59】我们在报章杂志上时常见到,不少有学问、有见识的大德们指出现前社会的种种危机,提出警告,目的是希望社会大众警觉,明了消除zai 难的业因,期望能免除人类的浩劫,至少也能将劫难的时间延后,劫难程度的减轻。这是志士仁人悲天悯人的胸怀,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菩提心、菩萨心的圆满流露,实在令人敬佩。然而客观的事实摆在眼前,危机与劫难,正如李老师往生前夕所说,“即使是诸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无法挽救”。

我们要度此劫难,须从根本救起。根本是劫难的起因,是众生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认识而引发的迷惑颠倒,形成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因此造成今日之危机劫难。如何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唯有令一切众生觉悟,明因果,别是非,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才能免除劫难。由此可知,佛陀教育是最有效的良药。不但我们自己要尽全力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更应集结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尽我们的心力推广大乘佛法的教学,希望能收到效果。在台湾,已有不少同修非常热心地在推动,特别是电视、广播、电脑国际网路的传播。

一个地区接受佛陀教育的人多了,必能缓和社会大众的分别执著,减轻人们的妄想烦恼。佛经中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事实。如果细心冷静地观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之处,也能明显证实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今天全世界的人同一命运,过去的zai 难是局部性的,现在的zai 难是全球性的。因此,我们弘法的对象,不能再局限在某一地区,必须要突破地域的思想,突破国家、种族、宗教信仰的种种界限,要念念想到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应当将此使命看作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与使命结合成一体,决不能分开,要认真努力地做,遵守佛陀教导我们的态度。如《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且不妨碍自己念佛往生净土,真正做到自利利他。

我们若能如是理解、如是肯定,依教奉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果报自然殊胜、幸福美满。这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实的教诲,若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改造命运,改造体质,改造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即是所谓的风水,这些皆在自己一念之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性德的流露。从自性变现的境界,即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入佛境界不是不可能的难事,重要的是要深明道理与事实真相,依教修行,无不成就。愿与我同学共勉之。

 

60】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由此可知,佛法在世尊灭度之后,曾经由弟子们向四面八方传播,最后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其中之因素自然是很深、很复杂。但是由外缘来看,中国的古大德们提倡孝道,提倡师道,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佛法为什么不能在西方普遍地推行,正因为西方自古以来疏忽了伦理道德的教育。现在佛法在中国已经衰微,可说是衰微到了极处。有心人士非常关心,中国固有的伦常教育与佛法还能不能复兴。这须看国家的领导人重不重视佛法,重不重视师道,能不能再推行伦常道德的教育。这桩事自然是很难的,正是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理论、内涵,民国年间几乎完全唾弃,而采取西方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所以,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未尝没有因果的关系。志士仁人见此现象,无不痛心疾首,然亦无可奈何。

欲挽救劫难,须先救人心。印光大师出现在民国初年,他老人家对这桩事看得非常清楚、透彻,于是在一生中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目的就是让社会大众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的真象,令大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有所警惕,有所收敛。这是大师无比智慧的选择,普度众生度过劫难。如是大慈大智的教诲,可惜能接受的人还是少数。从印光大师到我们现在,这六、七十年中,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固然有不少人敬仰、赞叹大师的德行,可是真正依教奉行,继续大师的志学,推广因果教育,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们学佛,无论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若不明因果,不能于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有所收敛,则在佛法经论中懂得再多,也是枉然,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佛法自始至终重在实行,就是要把佛陀的教诲应用于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之中。佛教导我们要作菩萨,作真正觉悟的人,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中永脱轮回。觉悟的人,他的思想、见解、言行,与凡夫决定有显著的不同。从哪里辨别?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觉悟的人知道人生是一场梦。万法皆空,了不可得,然因果不空,所以觉悟的人决不再与任何众生结冤仇。纵然受到侮辱,甚至受到伤害,也能心平气和,如如不动,愿意承受现前的果报。果报过去了,这一笔帐就了,正是“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这是真正觉悟。如其不然,境界现前还是勾心斗气,可说是对佛法与圣贤的教诲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实在就是佛所感叹的“可怜愍者”。

我们每天读诵经论,要从这些地方体会、领悟,希望自己真正能在这一生中觉而不迷。在这一生中愿意吃亏上当,愿意受尽一切侮辱,在生活中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如如不动,这是修行。若有丝毫不满意而动气时,则前功尽弃,即佛经上常讲的“火烧功德林”,非常可惜。何以有这种情形,此乃是业障深重,外境中妖魔鬼怪太多了,不让你成就。稍稍见你有一点成就,他就从中障碍,引发你的贪嗔痴慢,再把你拉回六道轮回,甚至拉回三恶道。如此自己不知不觉上当了,这就是《大宝积经》中说的愚痴佛子。

在佛经上读到一阐提,往往以为与自己不相干,没想到原来自己就是一阐提。一阐提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小小风浪都禁不起。只要知道自己是一阐提,肯发心从一阐提回头,如佛在《法华经》上讲,一阐提也能作佛。由此可知,所谓一阐提众生,不是过去没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他在今生不可能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佛法何以还作一阐提,是因这一生中遇缘不好,遇到逆境与逆缘。什么是逆境、逆缘?帮助自己增长贪嗔痴慢的缘,就是恶缘;帮助自己增长清净心,帮助自己忍辱精进的,这就是善缘。由此可知,所谓善恶并不在外境,而在自己内心。内心一但觉悟回头,外境也是善缘,也都是佛菩萨。自己一念起,一切佛法都是魔法,一切善缘也都变成恶缘。

藕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界里没有好丑,善恶、好丑皆在自己心中,也就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觉就是善,一念迷就是恶。故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则能放下,一切随顺而得大自在矣。

 

61】前两天收到台北同修的来信,提到《印光大师文钞》第三篇答复罗智声居士的信,谈到吃素的人究竟可不可以吃鸡蛋。印光大师生于民国初年,圆寂在抗战期间。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与现代迥然不同。我们回顾三十年前的台湾社会,与今天也已经完全不同,从前台湾人养鸡大都养在户外,让家畜自由地活动。现代饲养牲畜也趋向企业化,以科学方法经营管理,雄雌已经分开饲养,所以现在的鸡蛋确实不能孵鸡。孵鸡的种蛋得特别订购,而且价钱比普通的蛋贵好几倍。由此可知,现代人吃鸡蛋与喝牛奶没有两样。佛教徒能不能吃鸡蛋,早在晋朝时就有人辩论过这个问题。

须知素食的精神是长养慈悲心。饮食一道,世尊在世时,僧团提倡日中一食,实行托钵制度,这是大慈大悲,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托钵时,斋主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并无分别心。现在泰国、锡兰这些小乘佛教国家,依旧保持托钵制度。大乘佛教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的出家人,已不再托钵了。佛教在全世界,唯独中国提倡素食。现代交通便捷,观光旅游非常发达,佛门四众弟子已经不像从前终身常住深山,不出山门。现代的出家人往往也是到处云游,足迹遍及全球。除中国佛教崇尚素食之外,其他国家都没有实行素食。佛教经论戒律之中,世尊已经说得很清楚,佛弟子持“不杀生”戒,慈悯一切众生,但是在饮食方面开了三净肉。三净肉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就是平常斋主们所供养的。如果住在深山修行,佛还再加两种:一是鸟残,即鸟兽吃剩下来的动物肉;一是自死,自己死的。合称为五净肉,出家比丘可以食用。

相传梁武帝读《楞伽经》,经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他读了非常感动,自己发愿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动素食,于是很快就影响整个僧团。这个运动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连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素食。其他国家地区,虽然有佛教盛行,但并没有人推行素食运动,依然保持佛早年的教诲,可以吃三净肉或五净肉。

佛法的根本是保护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经上主张,一切事相上可以通权达变。如果没有高度的权智,应用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之处,如何能弘扬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因此,弘法利生必须观机,认识时代与众生的根性。了解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才能契合众机,应机说法,佛法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欢喜接受。至于愿不愿意吃长素、吃鸡蛋,实在是他自己的事。

印光大师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固然不错,老法师这番开示,当时有人能接受,在现代就困难了。学佛若在饮食上须受许多限制,必然阻碍很多人学佛的因缘,两者比较,孰重孰轻?佛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乃莫大之幸,勿以此小节阻碍许多人修学DA法的机缘。我们冷静思维,饮食事小,佛法事大,若能舍小节,而令人闻法明理,如教修行,时节因缘至,大慈悲心生起,他自然会自动吃素。

我在台中求学时,李老师时常教诫学生们,接引初机,第一、不劝他吃素,第二、不劝他受戒。一般人听到不必吃素,也不须受戒,就很乐意走向佛门。如果听说学佛一定要吃素,让人觉得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不方便,决定不会入佛门的;又以为受戒有很多约束,便起了畏惧之心,也不敢入佛门。这是李老师的真实智慧,因此台中莲社在短短二十年中,莲友就有二十多万人。这未尝不是李老师高度智慧运用的善巧方便,能弘扬佛法,接引众生,尤其是佛法中难信的净土法门,能在台湾发扬光大。我们应当时时记住老师的教诲。

现代交通便捷、资讯发达,佛教已不仅是在一个地区传播,必须要放眼全世界。牛奶与鸡蛋是欧美人士的主食,若要说这些不能吃,则佛教在欧美决定不能立足。诸佛菩萨之大愿,是普度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戒律也都有开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开遮持犯”是何等地活泼,如此才能普受全球一切大众欢迎。因此,我们要懂得基本的教义,印祖所讲的话没错,出自于大慈悲心,当然能不吃最好。如果要吃鸡蛋,须劝告他不吃种蛋。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欢喜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直到他自己觉得不应该吃众生肉,不但鸡蛋不能吃,牛奶亦不能喝。此事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因为这些皆是它身体的一部分,菩萨不应该用它来滋养自己的身体。

世间人不明养生之根本,是在清净无为,清净心、慈悲心才是真正养生之道。此理论太高了,不但没有人接受,而且会引起许多的争论。这种说法在现代已不契机,只有对佛法有相当深入的人才可以谈。对于初机学佛者,决定不能谈这件事,让他的境界向上提升至高层次,有了相当程度的觉悟,于是他的生活行持自然与诸佛如来相应。

另外有一本小册子《了生脱死》,其中所提倡的“运掌助生法”,就是帮助往生的方法。印光大师在《文钞》里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老人家主张不必提倡此法。老法师是由一位弟子送给他看的,此法是兴慈法师提倡。后来四川慧定法师,以彼所著“应用唯识学决定生净土论”,将这篇文章寄给印祖,于是印祖才晓得,这不是兴慈法师自己的意思,而是依据慧定法师所说的。

王丽民居士将这本书送来给我看,书中所说的,在理论上是可以讲得通的,但是事实上有很多问题。如果帮助往生运掌的人,自己没有相当的功夫,没有观机的能力,可能达不到效果;而被运掌帮助的人,如果没有意愿一心求生净土,则运掌的功夫再高明,也得不到效果。这个道理不必多解释,一般同修都能明了,净土经论中讲得清楚明白。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形,并不是普通人皆能做到的。所以,可存此一说,但最好不要推广,恐怕有不良的副作用,不但没有功德反而造罪业。我的话只能说到此为止,不能再详细说明了,希望诸位同修能体会深意,遵照印祖的教诲。

印光大师对“运掌助生法”的开示原文:

助念用手术不如用心观,宜以后不必提倡此法。此法光先见一弟子依兴慈法师而立。后四川慧定法师以彼所著,应用唯识学,决定生净土论见寄,知兴慈法师依彼而立。光谓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舍大众助念,仗一人手运唤佛,乃是轻视佛号,重视手术,不足为法。祈勿作异,致无知之人,相率而舍本逐末也。

 

62】“慈善家,慈善起家”!

“行善事,未必是善”!

谚语常说好事多磨,这句话意义很深,究竟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得。这些事、这些人,不难见到,不难听到,姑且不论。我想起倓虚老法师《影尘回忆录》里记载一则当时在上海发生的奇闻,证明因果报应是真的。这是谛闲老法师说的:

有一位姓程的程某,是一位官宦人家,家里很富足。程某在上海故去了,他还有一个太太念夫心切,自从夫君死了以后,整天哭得要死要活,想要与夫君再见一面。那时候上海有一个法国人会鬼学,能够把新死去的鬼魂招来,与家人重行见面谈话,一次要一千块钱。程太太因为家道很富足,花一两千块钱也算不了什么,只要把夫君招来见见面,这就心满意足了。于是请法国人到了家里,晚间在大客厅里摆好坛,把电灯一熄,法国人就在里面掐诀念咒。约有一点钟功夫,电灯完全又开了,却没见到鬼来。洋人说:“咳!这个人很难找,后来见他在地狱里,无论怎么叫他,也叫不出来。”

程太太自从夫君死了以后,心里疼得吃不下饭,巴不得赶紧把他招来见见面,谈谈话。谁想出乎意料之外,自己的夫君不但没来,而且洋人还说他下地狱,程太太听到这话,不由得怒从心生,火了!

“你这个洋鬼子玩艺儿,真会骗人!”程太太恼忿忿的说:“我丈夫一辈子乐善好施,盖庙修桥,不升天也就够冤枉了,为什么反而下地狱呢?你这不是故意污辱我们吗?”

就这样把那个洋人申斥一顿,那位洋人因为当时不能拿出证据来,所以也没法子辩驳,白受了一顿气。

程太太气不过,仍然直叨咕,洋人也实在忍不住了。

“好啦!你如不信的话,如果你另有新死的人,我可以给你找来,作个证明。”

“别人我不要,只要我丈夫!”她仍是气得要死的样子说。

程太太有一位大儿子,刚在窑子里死了不几天,说这话时,从旁有人想起:

“大少爷不是刚死不久吗?既然他现在能招魂,可以借这机会,叫少奶花几个钱,把大少爷的魂灵招来,一方面可以说说话,一方面还可以证明这件事。”

有人把这话告诉大少奶奶,大少奶奶恐怕程太太不乐意,打算自己花钱,所以先给程太太商量一下。程太太说:“你们的事情我不问!”

洋人也在旁边插嘴说:“要愿意再做的话,我可以减价算五百元。”

大少奶奶很年轻,男人又刚死,心里正在很哀痛的时候,也很想把他招来见见面、说说话,安慰一下自己的心,就是花上五六百块钱,也算不了一回事。于是就把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死的日期开好,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洋人重行登坛作法。

这一次不像上次一样,登坛不一会儿功夫,鬼就来了。来的时候,先在桌子底下哭了一顿,以后又说话。他的女人问道:“你是某人吗?”

“是,一点不错!”

“你在阴间怎么样?”

“因为我刚死不久,还在疏散鬼之类,未受拘禁,过几天恐怕一点名,就要受拘禁了。唉!我在世间的时候,整天花街柳巷,吃喝嫖赌,不做正经,造下这种孽,觉得很对不起你。现在我已经走到这步田地也没办法,除非你们能做功德念经超度我。在我那件衣服里还有一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取出来,家里的事,你多费心,要好好照管小孩。”

有人到那件衣服找一找,果然在口袋里有一张支票。这时候在旁边看的人又把他的小孩抱来,故意让他问:“你是我父亲吧?”

“是,乖孩子,你好好听你妈妈的话。”

这时,鬼也哭,家里的人也哭,弄得客厅里一片哭声,尤其是他的女人几乎哭得不成声。后来她在极端悲恸之中,忽然又想起,刚才要请他老太爷的事,又问:“最初请咱父亲,为何不来?”

“听说他已经到地狱去了。”说这话时,鬼的哭声更大,程太太在旁听着也沉不住气,忽然插嘴说:“你父亲一辈子行好作善,重修某隐寺,创修某佛寺,舍茶舍药,广做布施,印送经典,他有什么孽,还得下地狱?”她一边说,还一边着急得了不得。

“我问过他,”鬼对程太太说:“听说因为我父亲原先困穷的时候,在北京作官,有一年正值山西年岁不好,闹饥馑,皇上派他到山西办赈济。国家发了六十万两银子的赈济款,我父亲违法贪污,完全入私囊了,因此饿死了成千成万的人。后来朝廷又派专使去调查,我父亲又行了几万两银子的贿赂,把这件事情就掩饰过去了。因此罪孽太大,所以到阴间没有几天,就转到地狱去了。”

“你父亲一辈子做的善事也不少哇!就是有罪的话,将功折罪,也不至于下地狱吧?”

“他的功固然有,究竟抵不过他的罪。有功德将来可以上天去享福,那又是一回事;而现在所欠的这些成千成万的人命债,还得先要来补偿。”

程太太听到这话,更加火了!“既然做善事没好处,我们还行善做功德干什么!赶快,派人到某佛寺,把寺拆掉,把那一些僧人完全赶跑。”

这一幕中法合演的鬼剧,到这里算完了。末了,弄得某佛寺内外都不安起来。

谛老讲到这里,遂问伍道尹:“这件事在上海闹了很多日子,差不多人人都知道。你和程某是至亲,究竟他在过去有没有这回事?”

伍道尹沉思了半天,吞吞吐吐地,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他在北京作官的时候,正在穷得难过,这事情不能说一定,大半或者也许有,我不敢说!”

话讲到这里,也就无人再往下说了。

这时去请谛老的徐文蔚(蔚如)居士也在座,他原先学过密宗,会东密的金轮度世法。在吃过午饭之后,他还特意演习了一次,用一张宣纸钉在墙上,像看圆光似的,找几个小孩子在一边看字。大半他的功夫还未能相应,或者小孩子欠灵活,事实上这次是没看到字。

究竟我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干什么?就是要大家相信鬼神决定是有的,地狱也决定有,因果也决定有!但这些事情都不出乎心,就是十法界依正二报也不出乎一心。所谓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昧了自己的良心。如果昧了良心的话,早晚这因果报应要轮到你身上。例如刚才所说的那件事,西洋人本来是重科学,而他却能把鬼招来,使鬼痛说他在阴间的事,这不是给因果报应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邬余庆老居士告诉我一件真实的事,是他亲眼所见的。抗战以前,他在上海做小生意,当时上海有一位富商,本来是做小工的,他的老板是德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战争爆发时,这位德国人就回国了。因为老板觉得他人很好,很老实可靠,就亲手把在上海的财产事业交给他。以后这位德国人再也没消息了,所以财产都为他所有了。他也很会经营,就以这个基础发起来了。

他娶了太太,也生了儿子。因为家里很富有,儿子非常骄纵,是个很顽皮的孩子,父母也无法教导他。儿子十岁的时候,正在念小学,有一天,这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掉了十块钱(当时小孩身上带那么多钱,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刚好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见到了,就捡起来说:“小孩,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就把钱还给你。”这小孩却说:“你叫我一声伯伯,我再给你十块钱。”由此可知这个小孩的家教。

这位富商有一次做生日,宾客非常多,场面很铺张,也很热闹,一刹那之间,他突然看见自己儿子的面貌,就是以前那位德国商人。他立刻就觉悟,就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来讨债的,财产是儿子的,不是自己的。这个人很聪明,很了不起,当场就向大家宣布,所有财产都归儿子。因为他警觉得快,知道这个小孩是老板转世来的,所以把财产全部交给孩子。邬老居士认识此人,知道这个人很聪明,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别人的就要归还,所以什么都不必说,将经营所赚的都归给儿子,这个结就到此解了。因此,以后小孩对他还不错。如果有一念迷惑,因果报应就非常惨烈。

在今天社会上,打着佛教的旗号做好事,做慈善公益事业,到处收受别人的钱财,究竟是不是真正做到,我们不晓得。但是看到过去这些报应,我们知道,可以欺骗人,可以欺骗舆论,欺骗不了鬼神,欺骗不了因果。学佛的人务必要提高警觉!

我们看看近代的榜样,出家的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没向人家化缘,而是信徒们恭恭敬敬供养的。法师没有拿这些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没有拿这些钱买一点补品、添一件衣服,都是拿这些钱替众生修福。众生没福,所以才这么苦,供养是希望你帮他修一点福,你怎么可以独自享受。佛在《金刚经》上告诉菩萨“不受福德”,很有道理。

在家居士当中,李炳南老居士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一生弘法利生,收的供养不少,也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不但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连自己的收入也没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依政府的官阶是简任一级,而且他是中兴大学与中国医药学院的教授,所以每个月都有可观的收入。他一个月生活费只用六十块钱,所有的收入都拿去做慈善与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在家学佛人的榜样。

我出家受戒后,回到台中礼谢老师,李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你要信佛。”我学佛已经九年,出家两年了,也讲经讲了两年,李老师说,我跟你讲“信佛”两个字,你懂得意思吗?他为我解释,有人出家,一生都不信佛。真正信佛,要奉行佛的教诲,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应该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决定不能做,这才是信佛。换句话说,“信佛就是深信因果,这样才能得佛法的真实受用”。李老师实在是当代的大善知识,值得我们尊敬与效法。

 

63】《影尘回忆录》里,有一段记载持律法师的力行成就,很值得后人效法。倓虚老法师说: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里晒藏经,大众也晒衣服。这时禅堂里有位小侍者很调皮,见了持律师说:“香灯师,今天六月六,大家都晒东西,你的蜡烛快长霉啦!也拿出去晒晒吗?”他一边说还一边挤眼,向旁的人弄了个鬼脸。持律师说:“蜡还可以晒吗?”侍者说:“当然!不晒不长霉吗?”持律师说:“好!”他很干脆地答应着:“我马上就去晒!”于是把一坛子蜡烛搬出去,一根根摆在禅堂的墙根下。

约莫待了两三个钟头功夫,一坛子蜡烛,被炎热的日光晒得溶化,蜡油全流在地下去了。到了快天黑的时候,他去收蜡烛,见一坛子蜡烛只剩一些挺长的蜡芯子,蜡油都淌在地下去了。到了晚间,蜡油又都凝聚在一块,在持律师认为,凡晒蜡烛的,大概都是这样。于是把一根根的蜡芯子,重新收到坛子里,地下一块块的蜡油,也都用刀子起在坛子里。弄完之后,重新把坛子搬在供桌底下去。

晚上维那师让他点灯,他很忠实地把蜡芯子拿出来,套在蜡签上,点好分送在佛桌上,并拿一块蜡油放在下面。这时维那师很惊奇地问道:“香灯师,不是禅堂有一坛子好蜡吗?为什么只拿出蜡芯子来点,那些好蜡弄到那儿去啦?”

“哼!今天晒蜡晒的,都晒成这样啦!”究竟他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认为把蜡晒成这样就对了。

这时维那师看到这种情形,知道他是被愚弄,心想,这人太愚痴啦!如果打他一顿香板,也太不值,而且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摇摇头叹一口气,再没言语。

第二天,维那师把他叫到跟前,当大众面说:“持律师,像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禅堂里当香灯参禅,太有点屈材料。”

“是吗?”还没等维那师把话说完,持律师就很欢喜,很信以为真地问。

“对啦!”维那师说:“我看你这么大的智慧,在这里学参禅太委屈材料,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才,造就法师。既然你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哪里学法师,将来学成之后,到各地讲经说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时我去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待下去,把你这分智慧太可惜了。”

“好哇!”持律师说:“维那师多慈悲!”接着维那师又说:“凡事不宜耽误,你今天就去吧!”

在持律师个人,并不认为这是耍笑他,迁他的单,还当真信以为实。这时在旁的同居大众,见维那师已下了逐客令,也不好再说别的,只好附和着他的话,对持律师说:“既然你有这么大才器智慧,不宜老空过光阴,现在维那师对你已经慈悲,你马上就捆衣单吧!”就这样你也说,他也劝,互相怂恿,把持律师说得笑咪咪地,大伙帮忙他捆好衣单,傻呼呼地背起背架子来,到头陀寺去了。

平常头陀寺客堂,对来往禅和子一点也不客气,有一点不如法就大加呵斥,尤其对于学教的人。法师对来往禅和子或学生等很爱护,深恐有学人往这里来,被客堂吓唬一顿,不愿再往这里来,致使四方学人裹足不前。因此,法师屡次到客堂里打招呼,让他对来往挂单僧人客气一点,不要太过呵斥,尤其有来学教的人,更要对他们客气点。这次持律师到头陀寺来,照例要先到客堂,知客师在门廉里见来一挂单的,粗里粗气,一点规矩也不懂,心里早已腻了,等他坐下来,照例要按挂单规矩去问。

“从哪里来?”“从金山来!”“到那儿去?”“就到这里来!”“来常住有什么事情?”“哼!”持律师又拿他那个笨重嗓音说:“我在金山时,维那师和大伙都说我智慧大,在哪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法师学教,将来当法师利益人天,混饭(宏范)三界。”

这时知客师点点头,予以哂笑,没再言语。心想,这个半吊子二百五,不知在哪里受人愚弄,跑到这里来。又想:法师有话在先,如果有学教人来,对他客气点,因他千里遥远跑来学教,无论如何要把他留下。这次好容易来这么个宝贝学教的,正巧满他的愿,于是先到方丈寮(谛老此时在温州头陀寺作住持)传禀一声。法师说:“让他来吧!”知客师并没好脸,把持律师领去,问讯展具,顶礼三拜。法师问他:“你想发心学教吗?”

“对啦!”持律师说:“我在金山时,因为晒蜡,他们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料,让我到这里来跟你学教当法师,将来混饭(宏范)三界,利益人天。”法师看看他这个人,又听听他说这些话,心里早已明白,知道他是一个愚痴人,受人愚弄;但无论钝根利根,只要发心学教,就不能拒绝他。法师对他说:“既然你愿意发心学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都在佛前拜佛求智慧。经典抽空慢慢学,不要着急,久而久之,法师自然学成了。”

以后持律师首先在哪里当圊头,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多在佛前拜佛,得功夫找人教他五堂功课,一点闲空不留。法师平常对他也很注意,等他把五堂功课学会后,又找人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因他平素听《法华经》听不懂,又教他背《法华经会义》和《楞严文句》。最初时教他几句,以后又教他几行。

所谓“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经过十几年的功夫,他把这些经文全都背过了,提起某一段来,他都很熟悉。以后他不但听经听得懂,而且还挂副讲牌,替法师代大座讲经,一切教理文相,像得语言三昧那么熟悉清楚。可是直到他代座讲经时止,他行堂的这个苦行单始终没扔下。往往在迎请法师时,找不到法师,看他还在斋堂里扎着围裙洗碗呢!后来法师看他已经当副讲,不让他再行堂,他坚持不许,每天仍是行完堂后,再搭红祖衣上大座讲经,下大座后去铺堂。有时法师应外埠去讲经,也让他跟着去代座。

原先在金山寺当维那的那位师父,还有当时弄怂他的那几个人,听说晒蜡的法师已经能开大座讲经,心里都很惭愧,叹为不如。以后还跟他去请教,相见赧然。果然持律师讲经时,那位维那师又屈驾为他当维那,愚弄他的人也列座听经。总算他们的话都没落空,到后来都兑现了。

起初他去跟谛老求学时,才三十几,直到他五十几岁时,谛老应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他随从去代座,不幸他就在这里圆寂了。临终时,预知时至,种种祥瑞。他死了之后,谛老非常难过,深为惋惜!

大家请想:他是一位极愚痴的人,人都以“晒蜡法师”称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在几十年光阴里,对学教,对修行,都能获得成功。纵然没证得涅槃极果,最低限度,他是往生西方了。这原因就是他有恒心,有行力,能吃苦,看得破,放得下。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勤苦就是人生的美德。现在诸位的聪明才智,大概都比持律法师强多少倍,如果能发心在“行”上多加注意,无论世出世间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当代大德,如印光老法师、谛闲老法师、弘一律师、虚云老和尚等等,莫不言顾其行,以躬行实践而成功。

现代无论是在国内或海外,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也就是缺少像持律法师这样真正发心,有恒心,肯吃苦,能舍己利生的人。我特别将他的事迹传录流通,以劝勉初心同学,若能效法持律法师的行谊,哪有不成就之理,哪有不满愿之事。愿与我同学共勉之。

 

64】佛说有十法界,学佛是要学佛菩萨的法界,唯有佛菩萨才是真正的正觉法界。人在一生及生生世世之中,能获得究竟圆满,这是佛陀教化众生,以及一切众生修学佛法的最高目标。世间人人皆欲追求幸福美满,而不知道真正的幸福美满是十法界中的佛菩萨。我们想学佛、学菩萨,如何学法?

佛在一切经中教导我们,特别是《无量寿经》经题,就把这桩事显示得非常明白。“大乘无量寿庄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无量寿”的含义很深广。无量是一切的无量。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乃至于世人追求的荣华富贵,一切一切的无量。佛在一切无量中以光与寿作代表,这个意义相当圆满。光表空间,代表十方。寿表三世,也就是时间。现代人讲时空,时空内一切的一切都包括在“无量寿”三字之中。

古德说,一切无量中寿命是第一德。如果没有寿命,所有一切无量当然就落空了。必须有寿命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无量,所以经题上不用无量光,不用其他的,单单用一个“寿”字,意义在此。“庄严”就是美好。世人讲幸福美满,在佛法里,“庄严”全都包括了。用什么方法追求得到?经题上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总纲领、总原则。若体会得,就知道佛教导我们的,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作一个最有智慧、最有福德的人。智慧与福德是一而二,二而一。

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得到究竟美满。智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真诚。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真心才能显露。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要从一片真诚入手,没有丝毫的疑虑。换句话说,要知道忍让,要懂得吃亏。古人所讲的吃亏是福,义理很深,一点都不错。

既然发心学佛菩萨。我们在《金刚经》、《涅槃经》里看到菩萨所修的“忍辱波罗蜜”,为我们作最好的示范,作好榜样。我们不但在一生中不可做一桩对不起众生的事,不可做一件损害别人的事,而且菩萨发愿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立下这样坚固的誓愿,宁可别人负我,我决不负别人。

修行从哪里下手?宋朝司马光是一位佛教徒,他说得很好,“真正修行,要从不妄语始”,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无量寿经》中,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三业清净,清净平等心就现前,真诚心自然流露出来。若不遵守佛的教诲,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无论用什么样的功夫都不会得力,都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生活中的究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什么?学吃亏,学忍让。诸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世间没出息的阿Q精神。如果用这样的眼光,这样的心态看诸佛菩萨的行持,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能忍让,不肯吃亏,在佛门里所修行的一切,都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

佛在一切经论中讲得很清楚,这一切的福报后果不可思议。特别是在佛法里修大福,他将来得大福报,因为知见不正,烦恼习气没断,嗔恚、嫉妒很重,必定落在修罗、罗刹道里。修罗、罗刹在欲界天,在人间,在饿鬼道皆有大福德,皆是作最高的领导人。往往他们在享受大福报的时候,由于烦恼习气的原因,有意无意残害众生,短短的几十年福报享尽了,就堕在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受苦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的罪报还算是轻的,也是由于嫉妒、嗔恚,障碍两位出家法师讲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造作这种罪业的人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之后,再得人身,余报尚有五百世愚痴下劣。他造作罪业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的短暂,可能几分钟、几个小时,但是他所受的果报,则以千万年来结算。佛菩萨见到此事实,所以说众生是可怜愍者。这是没有智慧,不解如来真实义,由于烦恼、习气所使,学佛变成了邪见,种下了恶因,所得到的是难以想象的苦报。

我们相信佛的话,句句真实不虚。在修学之中,也就是在自己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应当要用一片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无论在顺境、逆境,永恒不变。不但这一生中能消除一切重罪业障,得到“清净平等觉”,将来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亦是决定可以获得的。

 

65】今天是美国的国庆日,晚上有很多人在公园观赏烟火,我们也随喜去参观。今年放烟火的时间很长,大概延续半个多小时。我们看到烟火确实是非常灿烂壮丽,但是我仔细观察它闪亮的时间,都不能超过一秒钟,实际大约是半秒钟。这使我想到《金刚经》上比喻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人的一生纵然像烟火一样,光明、灿烂、美好集系于一身,也如同闪电一般地快速消失在时空中,古人喻如石火电光。然时间实无延促,即没有长短的意义。这就说明它不是实法。我们在观赏时,应当高度地警觉到,“世间一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犹如灿烂壮丽的烟火一样,刹那就消失了”。

佛说:“诸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仔细咀嚼经文的法味,体会这两句话的真实义。唯有深深契入之后,才知道如何做人、处世,才明了佛的教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圆满。唯有觉悟的人才知道佛所说的,句句皆是对一切众生真实的教诲。我们应当依教奉行,自求多福。

 

66】天台大师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此语含义很深,或有望文生义者,唯恐错会大师之意,我们不得不多说几句。所谓“能说”,指其所说决定与经教相应,契理契机之说也。其人若无真实修证功夫,又如何能相应?其实当今之世,真正的修证已不可多得;而说得与经教有几分相应的,也都是诸佛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如果不得诸佛加持,不但说不出,即使读经也很难明了经义。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是谈何容易!

由此可知,大师所说的“能说不能行”,此“不能行”并非说其人毫无修行功夫,而是其修行功夫不圆满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其只会说却不能行,我们就错会意义了。说时能与诸佛菩萨求得感应,也要依教修行,虽不能达到百分之百,也应该有百分之七八十。换句话说,他能行十之七八,还欠十之二三,这是大师所说“能说不能行”之真实义。

至于“能说又能行”,此“能行”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这真正是“国之宝也”。何以故?百分之百地奉行,没有不契入之理。契入即一般人说的证果。此人决定不是凡夫,而是圣人。一个国家地区有圣人出现,乃一方众生有大福德,当然是国之宝也。

真正懂得天台大师这两句话的意义,即使还不能做到,也应当认真努力去做。其实“不能做到”也有两重深义:一种是凡夫,烦恼习气深重,无法圆满做到。另一种确实是百分之百做到,但在事相上表现得不够圆满,此必别有因缘的障碍。或是环境,或是人事。因人事环境,迫不得已,而作种种非仪示现。如罗什、济颠、妙善诸师等,显示在威仪上多有缺失,而其人的修行心地,确实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生在乱世,修行人以高度智慧,善巧无方,有大用于深慈教化。表现于外是和光同尘,佛法才能常住世间。这一重深义不是普通人所能见到、体会得到的。我们明了之后,即使对于能说不能行的人,也应当尊重,不以其行废其言教;也视之为诸佛菩萨、大善知识,自己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圆满了。 

 

67】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就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地做,不疲不厌地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若明白这一点,以此类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罗蜜。菩萨在各行各业,示现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身份,修学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没有第二。

 

68】学佛,对于“佛”与“魔”,一定要有能力辨别。这桩事说得最详细的是《楞严经》末后两卷,佛说的五十种阴魔。世尊教诫弟子,在修学过程中应当知道防患,否则,虽是发了善心学佛,结果学成魔了。这是非常可惜,也是非常冤枉的事。在此我们只能就原则上作简单地说明,希望同修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觉。

首先我们要认识“魔”字的意义。古代“魔”字写成“磨”,是折磨的意思。相传梁武帝认为折磨太痛苦了,所以将磨字的“石”改成“鬼”字,意思是这种折磨比鬼还可怕。现在讲“魔”皆用此字,须知道“魔”的本义并不是魔鬼,而是折磨,让人身心烦躁不安的意义。

《八大人觉经》里,将魔归纳为四大类: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由此可见,魔的确是指身心的折磨。魔的起因不外乎两种:一是知见的错误,一是烦恼的习气。对于事实真相不能正确的理解,产生错觉,从错觉中生起邪知邪见,这是种种折磨起因的根源。

无论是大、小乘经论,佛时时提醒我们,最严重的“魔”,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魔王。经论常说六道轮回的业因果报,说得很多、很透彻。小而微尘、毛孔,大而世界,皆是无量因缘现象,非常复杂。在复杂的因素中,佛为我们说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第一因素。

佛说,十法界,最下的是地狱,地狱道的业因是嗔恚,嗔恚堕地狱。鬼道的业因是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而且贪而无厌。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愚痴是对于真妄、邪正、善恶、是非,甚至于利害都看错,都颠倒。吾人于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观察,在在处处都见得到这些事。甚至于我们生活行为中,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反省检点,所以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如果冷静认真反省检点,就会发现自己实在是如经中所说,严重的愚痴。这是说明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个业因。三毒烦恼魔王,是牵引自己堕落三恶道的第一业因。

佛说,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天道的业因是上品十善业道,再加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阿修罗也是修十善业道,因为好胜、嫉妒、贡高我慢的习气很重,这种人修习一切善法,得大福报,然而习气很重,堕阿修罗道。六道皆是“折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确实没有一点嗔恚的念头,就决定不堕地狱,因为地狱的缘断除了。纵然阿赖耶识里有此业因,果报现前一定是“因”加上“缘”。有因无缘,不会结果。我们的种种习气就是缘。

因缘果报,合情合理。因无法断,如何能控制果报?幸好有“缘”。如何将“缘”切断?我们在一生中无论任何逆境、逆缘现前,自己皆能警觉,不发脾气,不动嗔恚,地狱的果报就不会现前。在生活中无论顺逆境,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起悭贪的念头,饿鬼道的缘断除,就不堕饿鬼道。对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这种人就不愚痴,畜生道的缘就断了。只要能断贪嗔痴,就是将三恶道的缘断除了,此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佛法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此说明六道凡夫投胎时,都是因为爱欲。爱欲要是断除,不但三恶道的缘断,六道的缘都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学佛,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无量寿经》念得再多,若不能断贪嗔痴,就如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列举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堕地狱。我初学佛时,见到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于堕阿鼻地狱嘛!为什么念佛人会堕阿鼻地狱呢?”我请教李老师,老师很慈悲地告诉我,“这是个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时我再向大众说。”

我们念佛不要以为将来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烦恼习气伏不住,念这一句佛号不得力。所谓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烦恼习气,境界现前,贪嗔痴慢还会现行,还会发作,这就没有用处,不能往生。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所以,灌顶法师这一百种念佛的果报,从念佛堕阿鼻地狱,至念佛成佛。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行持,才能得什么样的果报,其中因缘也很复杂。

果报中有一种最可怕的修罗、罗刹。为什么学佛会学成阿修罗,学成罗刹?修罗、罗刹,一般称之为魔王。佛门常讲魔子魔孙、魔眷属。学佛,不作佛子佛孙,而作魔子魔孙,原因是贪嗔痴没断,嫉妒、贡高、好胜的意念特别强,这就是修罗、罗刹的业因。如果在佛门修集大福报,他来生就变成大修罗、大罗刹。佛说,除了地狱道,其他四道皆有修罗、罗刹,有天阿修罗、人阿修罗、畜生阿修罗、饿鬼阿修罗。凡是阿修罗、罗刹,心行都很恶毒,在鬼道是恶鬼,在畜生道就是毒蛇猛兽,非常残忍地伤害一切众生。人道里,如二次大战中的希特勒一类的人物,皆属于阿修罗,嗔恚心很重。他造作这么重的杀业,享受的福报不久,福享尽了,必堕阿鼻地狱,而堕阿鼻地狱的时间就太长了。

《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经文中所说的,障碍两位出家法师说法。那种罪过不算太重,一般人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大过失。佛说,他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再得人身,还受五百世的余报,五百世中愚痴下劣。由此可知,吾人造作罪业的时间很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果报真正不可思议,太可怕了。我们要相信佛的话,佛决定不骗人。《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就是讲的完全是事实,不加一点,也不减一点。

如何学佛才不至于变成魔?一定要断烦恼习气,要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样跟魔道的缘就断了。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处世待人接物时。佛的心是平等,菩萨的心是六度,辟支佛的心是十二因缘,声闻的心是四谛。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学菩萨,必须学平等心、清净心、六度心。时常不舍清净、平等、慈悲,而行六度,就与佛菩萨相应,增上佛菩萨的缘分。将其他一切的缘断除,六道、三恶道、魔道的缘皆舍离,学佛才不至于变成魔子魔孙。这桩事非常重要,应该时刻警惕自己,认真地断惑证真。

净宗的修学特别方便,所以古德称净宗为“胜异方便”。胜是殊胜,异是不一样。任何方便法门皆不能与之相比。“胜异方便,就是一句佛号”。会念佛的人,境界现前,心念才动,立即念阿弥陀佛,将妄想分别、烦恼习气,以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此即胜异方便,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会念佛。用一句佛号降伏烦恼,消除业障,远离魔道,往生不退成佛,我们这一生的修学就不会空过。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希求出离三界苦海之人,应当朝此方向努力。

 

69】空、无相、无愿,称为“三三昧”,也称为“三解脱门”。从因上讲,称三昧;从果上讲,称三种解脱门。《无量寿经》中的“入空无相无愿法门”一语,含义深广。佛法修学的目的是契入诸法实相,证得大涅槃。解脱就是涅槃的意义。无论大小乘佛法,欲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无上正等正觉(圆教佛果),皆不能离此三原则,可见三三昧对修行人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在讲席中我时常提到,佛法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但到最后总归至“觉、正、净”三门。未契入之前,三门不无差别;然契入之后,三门即是一门。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入不二门。入是证的意思;不二就是涅槃,就是解脱。

觉、正、净三门,如何能契入?实在说,任何一门都要具足空无相无愿,才能契入。禅宗、性宗皆由觉门入,最后觉而不迷。如何才能成等正觉?必须修学“空无相无愿”,才能从觉门悟入。教下走的是正门,正知正见。如何才能入佛知见?还是由“空无相无愿”,唯有此路,才能契入佛知佛见。净门修清净心,净宗、密宗皆由净门契入,可是入门的条件与原则,还是“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三解脱门,是觉、正、净共同必备的条件,如此才知道三三昧,实在是一切行门的重要原则。我们对此事实真相与修学方法,不但不能不知道,还要很清楚、很深入,才能获得修学的效果。

什么是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金刚经》上著名的“三心不可得”,能执著的心空了。所执著的皆称为法。无论是世法、出世间法,“诸法缘起,无有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说明,所执著的法也是空的。能所皆空,这是空义。

学佛的人须从此处契入,彻底明了身心世界,一切万法空无所有。《金刚经》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由此证入,即是从空门入。从空门契入之后,无相、无愿,皆用不着了,这是利根,当下契入诸法实相,就证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即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

在此境界中,如果心里还有“空相,能所皆空”的念头,那就错了。因为真如本性里实在没有这些东西,否则就会发生障碍,就不能见性,见不到诸法实相。佛教导我们“不取于相”,必须将执著此空相破除,才能由“无相”契入。

如果心中有“无相的相”在,也不能证入。必须将“无相相”断除,放下。用什么方法断除?用无愿,也称为无作,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无愿无作,这样才能契入。佛告诉我们,契入诸法实相,证得大涅槃,必须具足这三个原则。若还执著有所作、有所愿,则这一生中永远不能证得涅槃,永远不能契入诸法实相。

修行人心中稍微存有一点东西,就是很大的障碍。古人说,真心、本性好比清净明亮的眼睛。若眼里有一粒沙(沙喻心中的五欲六尘、贪嗔痴慢),则眼不能见。若眼中没有沙粒,改放一颗金刚钻行不行?也不行!(金刚钻比喻佛法,比喻空、无相、无愿)。由此可知,若心中执有“空、无相、无愿”,则如同在眼里放了三颗金刚钻,你还是受不了。

在此处,我们深深体会得,清净心中确实无有一物,这才是佛所讲的“空、无相、无愿”,“三空三昧”。三昧是梵语,译成中文是正受,正常的享受。“空”是正常的享受。“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舍离,这是正常的享受。“三三昧”中的“无愿、无作”,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的“无住生心”。这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正常享受;即是明心见性的人,一个真正觉悟人的享受。从果上讲,此种享受即是“大自在”,故称为“解脱门”。

我们必须透彻理解“空、无相、无愿”这三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无论修学任何法门,譬如念佛,声声佛号皆与空无相无愿相应,这一句佛号就得力了。这一句佛号就是“三三昧”,也称为念佛三昧。现前我们的生活受用,穿衣、吃饭、工作、应酬,点点滴滴皆与三三昧相应,则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一心不乱,预知时至,是决定可以得到的,将来必然是上上品往生。

 

70】诸位同修!承蒙邀请,今天有缘在昆士兰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与大家谈谈佛法中的“三皈依”。这在佛法里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是我们修学入门之处。在未说三皈之前,首先对佛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世界上的佛法,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最普遍地,大家都以为佛法是宗教,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是宗教,这是变质的佛法。其实佛法原本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另外一种,变成学术了,特别是在日本某些学校、学术团体,佛法变成哲学,这也是变质的佛法。

一九二三年,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做一次很震撼的演讲,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说明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它是现代人都必须学习的。佛法变质成为宗教与哲学,实在是很不幸的,但是对社会,还不至于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佛法变成“邪教”。诸位如果仔细观察,这对于个人、社会是有害的。另外一种,佛法变成“作秀”的也不少,在现前社会上时有所闻,这种变质太离谱、太过分了。欧阳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然而佛法究竟是什么,并未说明。他要让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我们冷静观察,佛法是教育、是教学,从经论上最常见的称呼可以证明。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自称为弟子,唯有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此种称呼,这是师生的关系。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

佛法教导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说一切众生的无量苦恼,起于不明了自己及生活环境的真相,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因此生起许多苦难。若能彻底明白自己及生活环境,则其思想见解正确,一切苦自然消除,而得真正的快乐。这是佛法教导的宗旨,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在可以为一切众生带来真正的幸福,这正是欧阳大师所以说“佛法是一切众生所必须修学的”。

修学佛法,入门就是三皈的传授。三皈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总方向。学佛是从三皈做起,它是学佛人这一生必须遵行的修学总原则。第一、皈依佛,第二、皈依法,第三、皈依僧。古时候这种说法,大家不会发生误会,可是佛法自古流传至今,依中国历史所记载已有三千多年,代代相传,免不了有些不正确的知见掺杂在其中,错解了三皈依的真实义,即中国人常说的以讹传讹。

《六祖坛经》是唐代的著作,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三皈依,则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而不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使我们联想,早在唐朝时,大概就有很多人误会皈依三宝的意义。如果没有人误会,六祖又何必用这种说法!必然是有很多人错会了。一千三百年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有人产生误会,何况又经过一千三百年,今天讲三皈依,难怪大家错会其义。

《坛经》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六祖解释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样教导我们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什么是皈依佛?一般人对自己、对眼前的生活环境,确实是迷而不觉。佛教导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来依正觉,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讲的三宝有很多种说法,皈依觉是自性三宝。如果向自性之外求学,就是佛门所谓的外道。佛家讲外道,不是轻视别人,而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佛法教我们从心性中求,所以佛法是内学,从自心里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错了,一样也得不到,向内求则有求必应。这个道理,不但佛在经论上说得很清楚;中国的儒家、道家,也说得很正确。

皈依三宝,真正的皈依处是依靠自性三宝。从迷惑回头依自性觉,这句话说得很容易,可是究竟应如何作法?我们很想回头,很想觉而不迷,却偏偏迷惑颠倒。如果不落实在生活中,这种讲法就变成玄谈,变成玄学,而实际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迷与觉的现象是什么,也就是迷是什么样子,觉是什么样子,佛菩萨与凡夫哪里不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摸索出一条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处。

《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就是现前日常生活的一切活动,无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种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与凡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穿衣、也吃饭、也上班工作、也应酬,这些皆与我们相同。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何在?在他的心清净。事跟我们一样,没有丝毫差别,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他也工作八小时。我们在生活中天天生烦恼,他们则是天天生智慧,这就不一样。我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烦恼,他们生活、工作、应酬都生智慧。何以见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证明。他到黄梅见五祖时,曾经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他的心常生智慧,我们的心常生烦恼,这就是佛菩萨与凡人不同之处。

智慧怎么生的?烦恼从哪里来的?只要搞清楚,就知道从哪里回头、依靠什么。烦恼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著,每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著,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著,在此处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嗔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轮回心。六道轮回是这个念头造成的现象。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就是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惑颠倒。

我们学佛,佛教导我们回头,皈依自性觉。自性觉就是佛性。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超越世出世间法。永离妄想分别执著,即是真心、佛性。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生活即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一天到晚应酬还是菩萨行。关键在此,就是将妄念转过来,从观念上回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用的就是真心。“真心离念”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念是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里没有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清净。

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他,其他与我不相干。这样,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长,工作就很顺利。一切时一切处,知道长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则任何事都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我们也要学惠能大师,“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现在做种种工作皆须思考,这是习气。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若功夫成熟,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现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现前时,还是离不开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时间缩短,尽速将其程度减轻,使智慧渐渐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则智慧完全无法显露,因为妄念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将觉与迷的样子搞清楚,理论也明白一些,必须认真做,真正下功夫。须学诸佛菩萨运用六根,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音声,练习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时,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真智慧。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修清净心、自性本定。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即是大禅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这是从根本修,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对六尘境界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智慧,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贪嗔痴;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萨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回头,依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真实智慧现前,思想、见解才是正确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错误的。我们是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来纠正我们错误的见思。经上所说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正知、正见,决定是正确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老实学着怎么做就对了。因此,皈依佛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法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修学,遵守佛的教诲。

佛的经典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每部经都学习?不需要!佛经是当年佛教导大众的记录。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困难与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下来就成为一部经。可见他是经由佛陀一次的指导,就得利益,就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一部经就够了,这是决定正确的。

现在我们没遇到佛,佛留下这么多经典,要依靠哪一部才好,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困难的问题。佛好比是大夫,我们都是病人,遇到大夫为我们诊断用药,真的是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现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处方(经典好比处方)。我们是病人,这处方要是用对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对症,麻烦可就大了。佛法确实如此,经典的理论修行方法若与根机相应,这一生决定成就。若不相应,如同吃错了药,不但这一生救不了,还带来更大的麻烦。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见得?许多学佛的同修,未学佛前还好,学佛以后烦恼更多,愈学麻烦愈多,个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那是药不对症,吃错药了。

克实而论,法门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无能力亦无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遗留一大堆的处方放在这里,却没人指导,这事情麻烦。要是碰碰运气,不太可靠,就像买奖券,想中特奖并不容易,没那么幸运。必须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帮助我们选择法门。然而,当今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认识他。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谦虚,你若问他,他回答“我不会,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修持”。若说“我行,我有智慧,样样都行”,那不是真的。现今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为现代人指示出一条明路,即是《大集经》上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无论依中国或外国的说法,我们皆是生在末法时期。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决定选修净土,老实念佛,决定成功!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极少的特殊根机,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尝试学禅、学密、或学其他法门。如果觉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维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

净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着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

想法看法一致,是一个团体和敬的基础。特别是在澳州,这两天我们见到此地政府的两位首长,都很慈悲善良,实在非常难得。他们告诉我,“澳州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种族,与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在异中求同,建立共识,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两天我们接触,彼此皆有此共识,希望我们在此地能团结发展,真实的基础就是见和同解。和合社团的第二个条件是戒和同修,持戒即表示守法,尊重别人,尊重法律,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彼此尊重而不排斥,就能互敬互爱、互助合作,社会才能和睦相处,才能繁盛,共存共荣。

佛门六和敬的团体,在所有团体中是最尊贵的。“皈依僧,众中尊”,我们要朝此目标努力。别人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尊敬别人;别人排斥我们,我们更要爱护别人。用耐心与真诚感化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目标。僧字含有这层意义。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时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就是觉悟,就是正知正见。所以,觉、正、净实在是一而三,三而一,皆指我们的真心本性。

自古以来,中国佛法有十大宗派,有无量法门。无论宗派法门有多少,修行的方法皆可归纳为觉、正、净三大类。一般而言,禅宗、性宗(法性宗)是由“觉门”入。禅宗的目标是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觉正净中称为觉门。禅宗以外称教下,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三论宗,皆是从经典入门,即是由“正门”入。用经典的教训、理论与方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是走正门。净宗完全用一心念佛的方法修清净心,这是由“净门”入。

觉、正、净三门,觉门定要上根利智之人才能契入,若不是上等智慧,无法开悟。由正门需要长时间,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依佛的经教,长时间熏习才能契入。虽然中下根人可能契入,但时间太长。比较起来,还是净宗好,不必上上根机,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句阿弥陀佛修清净心,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譬如,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在门外看是不一样,进了门就一样。由此可知,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相同,所以契入之时,觉正净必同时得到、同时具足。往生净土即是契入佛境,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赞叹的,还是此法高明,因为它太方便了,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必浪费很多时间,的确是最殊胜的法门。

《无量寿经甄解》曰:“今就利益论,彼(指华严、法华)假此(指无量寿经)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此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若论真实之利,无有过于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故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将如何皈、如何依为诸位说明清楚。

自性三宝之外,尚有常住三宝,此是形象。佛像是佛宝,经典是法宝,出家人是僧宝。形象上的三宝很有用,如果没有三宝形象,今天虽将三宝的大意为大家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恐怕大家下楼就忘了,过两天就完全没有了。因此,供养形象三宝的利益太大了。家里供养佛像,一见到佛像,就想到自己要皈依自性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学佛菩萨,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见到佛像自然就提醒自己。佛像就是这个用处,不是教你天天香花水果供养,向他磕头,那一点用都没有。你以为这样佛菩萨会喜欢你,佛菩萨早就跑了!

佛菩萨希望我们觉悟,不希望我们迷惑颠倒,但有不少人错将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所以,须知道供养佛像的道理,乃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见到经典,就要想到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净而不染,就会想起自己要修清净心,要六根清净,要跟大众和睦相处。如此时时提醒自己,利益就很大,因此住持三宝有这样的功德利益。由此可知,住持三宝很有必要,它是三宝的形象,但是要有实质的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单是表面形式则不得利益。大家明白道理,晓得如何入门,此即是传授三皈,就是将三皈的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传授给大家。

三皈的仪式是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发愿、宣誓,从今而后发心一定要这样做,由一位出家法师为你作见证,证明你确实发过誓,发愿作一位真正的佛弟子。三皈仪式简单而隆重。现代有许多很复杂且长时的仪式,又不懂得三皈的意义,糊里糊涂皈依佛,皈依之后仍然糊里糊涂过日子,这与佛法的教义完全违背。真正回头依靠自性三宝,此人完全改变了,一般讲改造命运,甚至改造体质。命运、体质皆可改造,心念回归,就完全改变了。

三皈依的仪规,我们采用弘一大师从戒经节录的三皈仪式。弘一大师说,世尊当年在世,就是用此仪式为弟子们传授三皈,所以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皈依佛”,我们落实皈依阿弥陀佛。为何不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皈依阿弥陀佛,而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正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期望。“皈依法”,我们落实皈依《无量寿经》。“皈依僧”,我们落实皈依“观世音、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僧宝。

若有人问,你有没有皈依?“我皈依三宝。”皈依那位法师?“皈依阿弥陀佛DA法师,我是弥陀弟子。”谁为你作证明?“净空法师为我作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正确,而不是说我皈依净空法师,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过去我传授三皈时常讲,我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皈依某一个人,就是把佛法的僧团分化了,此种过失很重。若依戒经结罪,这是破和合僧,堕阿鼻地狱。所以,证明三皈的法师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为我们作证明的。从《坛经》看来,三皈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误解,此事必须澄清,我们才有一条真正的出路。

 

71】“修福与修慧”,福、慧是修学佛法所要求的两大目标。我们在传授三皈时,所念的誓词:“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与慧,足就是满足、圆满。由此可知,成佛就是福与慧的修学圆满,所以得为世、出世间之所尊敬。

世间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求福慧,其实福慧是众生本具的,自性中原本就具足,而且是圆满具足。现在众生福慧为什么没有了?佛告诉我们,是有两种障碍把它障住了,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福德,所知障智慧。有烦恼障的人,福德就没有了;有所知障的人,智慧就没有了。所以只要能除二障,福慧就现前了。

二障要怎样除?这就要靠修德了。福慧原本是性德,如果没有修德,自性的福慧就不能现前,所以要修行。修要怎么修法呢?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教人要先修学三福。我们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明白这个道理,肯发心去修学,这个知见就是真实的智慧;肯认真去做,此人就有福了。

三福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认识不够,认识不够就是没有智慧。我们有一分的认识,就认真做到一分;有二分认识,自能做到二分;完全不肯做的人,就是福慧都没有的人。由此可知,在修德上来说,修福跟修慧是相辅相成的。

佛在经典里常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些皆是教人真正修行。特别是“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是教我们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说”是为人讲解、劝人学佛,所以“演”是身教,“说”是言教。

 

72】学佛的枢纽在定慧,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定就是如如不动,慧就是不取于相。佛在《金刚经》里教须菩提,最要紧的就是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用这两句话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功夫。

学佛不能成就,原因就是没有定、没有慧。换句话说,就是迷惑颠倒。这是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因为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妄想,与人相处时,还有贪嗔痴慢,还有嫉妒,造的是三恶道业因。这样的行为,不论是参禅、学教或者是念佛,皆是无法脱离轮回的。

世间人不清楚,但我们修行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真修行,确实要记住惠能大师的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要见自己的过,不见世间过,这是惠能大师教给后人的两句真实话。若不在这上面真正下功夫,此生就与过去生一样,注定是要空过的。为什么空过?因为忍不过。没有忍,哪来的定?六波罗蜜就像是上六层大楼一样,第三层如果上不去,就没有办法进到第四层,充其量也只有布施、有持戒,忍就没有了,修学怎能成功?所以六度修学的次第,有了忍辱、精进,才得禅定,有了定慧才管用。有定慧的人,心量就大,就能与自性相应。

念佛往生亦复如是,达不到第六层,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念佛往生最低条件是功夫成片,没有定慧,功夫怎能成片。成片是什么样子?六祖说得好,“不见世间过”。这就是功夫成片的样子。还见世间过,可断定你功夫没成片,因为你心里头还有分别、执著,还有障碍。

 

73】在念佛堂里面,主七师常讲:“放下身心世界。”你没放下,心就得不到清净。要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观察,如果人人都能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世人就能和平共处了,世界哪里还会有斗争!社会一定祥和,世界就大同了!

经上所讲的,绝不是念一遍就有了功德,要紧的是把它做到,单念不做没有用。六祖说得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要有定慧才能救;解悟不能救,要证悟才能救。”从前李老师在世时常说:“修行人要改心。”心改善了,行为自然就善良了。如果只有行为上改,心没有改,那就是外表上的装模作样,内心里面还是妄想、执著。依然是无济于事,要紧的是要改心。

 

74】好心出家,总算是有了相当的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到生死轮回的可怕,立志要在这一生中了生死、出轮回,古大德所谓的“真为生死出家”。一个人若有了这样的觉悟,他对人、对事、对物的心态,自然就与别人不一样,不会再争名逐利,也不会勾心斗角。为什么呢?他知道那是轮回业。一心为了生死、出三界,不是做不到的,老实念佛就能做到,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老实了?

出家,真正要讲到抱着弘法利生的愿望,有没有障碍呢?障碍很多。一个道场里,师兄弟、住众那么多,你一个人想出人头地,别人嫉妒、障碍,总要把你踩下去。这一种嫉妒、障碍的严重性,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开始了,六群比丘就是嫉妒、障碍的一群。在《六祖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队里避难,隐藏了十五年,为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的嫉妒、障碍。他们不能,也不希望你有成就。

为什么出家人还有这样心态呢?这就是波旬的子孙。佛在世时,经上不是记载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叫他的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或者就是这一类人。所以我们若是内心有这个念头:别人比我们强,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嫉妒他,我要想办法整他、阻止他。则自己就是魔王子孙,到佛门里来专做破坏佛法的工作。如果有人真正发心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们生欢喜心,全心全力去帮助他、照顾他,这就是真正的佛子。所以我们自己出家了,到底是魔的子孙?是佛的子孙?自己一反省,一检点就知道了。魔王子孙出家,果报将来必定在三恶道,因为他是障道的,不是弘道的。

所以真正发心弘法利生,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那就是自己用功时,姿态要摆得很低,最好用功不要让人发现。人家见不到的地方,我用功;人家见得到的地方,和光同尘,跟大家打成一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当人见不到的地方,自己认真努力。把名闻利养、贪嗔痴慢、嫉妒障碍统统放下。放下这些,即是放下六道轮回,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劝人念佛,这就是往生成佛的路。

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看不惯,我们要明了,这是造轮回业。世间的一切随他去,自己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就正确了,连孔老夫子教学也是这个宗旨——人能够尽本分。我们修学的本分是依据《无量寿经》,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落实在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善导大师说:“一切从真实心中作。”就对了。

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也在此转赠给诸位:“学佛的人,一生任何事情都交给佛菩萨、交给护法神去安排。”自己什么心都不操,这样一来,心就清净,就平等了。顺境,是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所以在顺境里没有欢喜心,逆境里不生烦恼。一切皆是佛菩萨至善的安排,历事练心成就道业,哪里会怨天尤人!

 

75】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地理解,要遵照现在新印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去实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必须要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自行化他。

《沙弥律仪要略》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所以《修行守则》是属于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行经是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我们真能用真诚、恭敬的心来修学、为众生服务,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会得清净心。能以真诚、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修学大乘。

在大乘法里面,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是什么?就是礼敬、称赞、供养……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礼敬,必含真诚恭敬;称赞,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地深广,绝不是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修供养、广度众生。《金刚经》讲:“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这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诸佛刹土里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如有人问,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我们可以告诉他: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碍,且为了自利利他达到圆满,所以才决定求生净土。

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一切苦难都离开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成就佛果。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了,然后再回到九法界来广修供养,为众生服务就没有障碍了,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乘愿再来”。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