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谈止观与念佛止观

净空法师谈止观与念佛止观

净空法师谈止观与念佛止观



作者:净空法师    文章来源:摘自刘承符居士辑《净空法师法语》   


  一、谈止观

  △ 止是禅定,观是般若,修止必须同时修观。若是一心专修禅定,修久了,不会马上得到智慧,行者心理渐渐地消沉下去,容易打瞌睡,起了懈怠心,什么都不肯作,消极而不行善法,如此则失自利。其次,修止修得好,亦限于独善其身的地步,因而远离大悲,不度众生,亦失利他。故马鸣菩萨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 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观才能断得了贪爱。

  △ 禅定属功德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属福德边。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亦如财物可以赠送他人,聪明智慧无法赠送他人,功德是自己专有的。宝志公为观音化身,主持梁皇忏只能将郗氏夫人超度到忉利天,再上去要靠定力。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问佛:舍利弗何以有如此智慧?佛答:舍利弗心内如鼓,空空如也。一念不生,这是大定。随问随答,一经过考虑即落在意识心上,必须要用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佛心,心心相应。教下的止观也是定,方法不一样,目的则同。

  △ 佛对于恐怖的众生的安慰之处,生死之因缘自己可以做主宰,想不生不死并不难;见思烦恼是生死之根本,如不肯断是愿意在世间。烦恼一起来,立刻觉察,日久功夫纯熟,即能断烦恼,即可自作主宰。看破是真精进,放下是真功夫,只要断除烦恼,生死即得自在。

  △ 四念处通大小乘,通一切法门,是学佛的基础。佛将欲涅槃时,阿难问佛:佛圆寂后依谁而住?佛答:依四念处住。所以,若不依四念处,所修行的一切法门均不是佛法。

  △ 观身不净。不净有五种:(1)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作为自己根身的种子。(2)住处不净,住母胎时多有不净。(3)自体不净,身体为四大假合所成。(4)外相不净,九孔流溢。(5)究竟不净,死后数小时即变坏。知自身种种不净,实无可留恋,即不会执著。或谓有此身可作修行的工具,所谓借假修真;请不要误会,此“假”字非指身体而言,系指佛法而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实身体用不着担心,有一定之业报,只有多作善事,在修持上用功夫,才能保持身心康泰。

  △ 四念处之观身不净,是令对于身体不要过分爱惜。打破身见即能破我执,才能离开世间,往生极乐世界。

  △ 凡是血肉之身均不干净,小乘佛教有九不净观之说。即以选世界小姐而言,各国佳丽均系代表人物,真有沉鱼落雁之容,然而除去一张表皮外,身内只有血肉筋骨,污秽充满,死后不到三天即恶臭充鼻。所以《起信论》说:“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 观受是苦,受是领纳、领受之意。一切受,归纳之有五:身的苦、乐,心的忧、喜,以及身心无苦乐之舍受。苦、忧属苦苦;喜、乐属坏苦;舍是暂时的,属行苦。三界均苦,若欲离苦得乐,除转识成智外,别无办法;如办不到,只有念佛求往生。

  △ 观心无常,第六意识心念念不停,不用功时不觉得,初念佛的人愈觉妄念多,停不住。一念不生是真心,动即是妄心,首先要把心拴住,若拴不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更不能往生净土。

  △ “观法无我”,法指一切万法,我是四大五阴的假合,四大五阴就是法,一切法空无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观,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

  △ 众生有四种颠倒,认为身体是干净的,享受是快乐的,心是常住的,我是实有的,既有此颠倒思想,所以处处放不下。对治之法,即用四念处帮助,将身心放下。

  △ 不论修何种法门,戒定慧是基础,不能得定,纵得慧亦是狂慧,定中无慧亦是邪定。

  △ 说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尘之中,故见不到佛的境界。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谓弟子曰:蚁身已阅七世佛仍为蚁身。因蚁是定在蚁的境界,始终无法脱蚁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净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大善恶,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这还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设想了。

  △ 时间是就众生分上说的,实际上并没有时间,是众生的错觉。时间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长短没有一定,念劫圆融,可见时间是众生的知见。所以经云:“无量无边无数劫,于一念中悉明见。”

  △ 凡夫与圣人不同,圣人观性,凡夫观相,凡夫处处见,处处著。

  △ 马鸣菩萨说:“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外缘”指四面的环境,“一切音声”如车声、飞机声等,皆足以破坏我们的定功,所以小乘人要住在山林水边才容易修道。古语云:“大隐在市,小隐在山。”十字街头都可以打坐参禅,这是有深一层功夫的人说的。

  △ 八万四千法门,就理论上归纳之,可分为二大类:一曰定,一曰观。定即止,放下万缘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较单纯,修行人大致没有什么争论,至于修观,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观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独到之处。修观要用智而不用识,用观照而不用分别,无论对性体或法相,唯有用观照才能见到如实理,永无乖诤。

  △ 体真止:止就是定。体真者,经论中常说一切诸法皆因缘和合而生,均无自性,如能体会真空的道理,证知其真理即真空,一切事相当体即空,就不会在一切法上攀缘。体真止属空观。

  方便随缘止:又名息缘守境止,如念佛法门及禅宗的参话头,把其它的万缘都止着。菩萨晓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顽空,于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别种种万事万相,而心中如如不动;为了利益众生,故随着众生的缘,亦能安住在俗谛上。

  息二边分别止:是因第一种偏在真空上,第二种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现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边都不执著。

  △ 三谛是空谛、假谛、中谛。(1)空谛是宇宙的本体,诸法的自性,洞然虚寂。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空,又称为真谛,是真实的。如知一切法皆空,即知一切法不生不灭;证得真谛即能开一切智,断见思惑,三界六道轮回就离开了。所以空谛是破法,空谛不是孤立的空。(2)假谛又称为俗谛,世间无论依报正报,或色或心,均属假有,但能起暂时的作用。既知一切法是假的,对于世间一切事物即不必认真。(3)中谛:真空不碍妙有,假相与真理如水与波,真空与妙有实在是一件事,此理若能透彻,了知真俗不二,空假一如,即入于中观的境界。证得中谛道理即开了一切种智,破了无明,证果则成就了法身佛[注:原文为“德”,疑为错字]。言诸法以空故,生即无生,非为假有;以假故,无生而生,非为实空;即假即空,即空即假,故中。此为三谛之理。

  △ 何为正念应认识清楚,所谓正念是息著相之妄念。整个般若经之宗旨,不外无住生心,无住是离相,生心是提起正念,无论学那一种法门,不懂得般若必生障碍,有障碍必有烦恼,所以般若是通一切教义的。不著相即是正念,生的是无住之心,无住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 怎样成就真见?必须将有见无见均去掉。有见是凡夫,无见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错的,不著不取是解脱。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别,阿赖耶识就不落印象,无印象就没有三世果报。我们学菩萨学不到家,学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点也好。

  △ 经云:“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之相对是一样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相对的“空”;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如无生死而说不生不死有何意义?凡夫、小乘的知见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学人两边都不著,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有分别即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那有生死与涅槃?从圆融上说,生死即涅槃,哪个人没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义丝毫不得误会,用比喻说,水即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与波既是一样,何以叫它两个名字?因为它们体是一样,相不一样。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涅槃是寂静的,生死的相是妄动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确有生死,何以说无生死呢?实在是对于相没有看清,是被相迷著了。如看电影放映名人传记,由少年经过青年壮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业彪炳,似乎有生灭变化,实际上张张画面均未离开银幕,电影放映完了,银幕上没有生灭,找不到痕迹,没有痕迹,焉有生灭?感觉上看它似乎是个真实的,其实是错觉。

  △ 大智慧人得无分别智,了达世间的真相,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世界上万事万法不外色相与心,即物质与精神,物质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 经云:“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离相回相时,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别我及我所。我执断了,即等于阿罗汉。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别,金刚经之破四相亦即此义。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后应当随缘,不可执著。在六道中有生死轮回,即是因为有我及我所,能断的就是英雄。所谓英雄者,即旁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例如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是世间一般人办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庙中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其意义在此。

  △ 经云:“不著于思及思所起。”思是意业,所起是身语业,共称为三业。三业以意业为主,身业与口业必先有意思而后才有造作。思而不著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经云:“不坏因,不坏果”,是对治执空者而言。如以前所说,不分别我及我所等等,对一切均不分别,如对此语发生误会即堕入恶取空,所以再补充说不坏因果,即可以不落空。因与果也是性空,也是没有障碍,因不碍果,果不碍因,因为彼此无碍,可以借假显真。“色即是空”并不是把色灭了才是空,而是当体即空、色空无碍,如果不坏假名说实相的话即中道观。十法界无一法界是真实的,只有本性是真实的,一切的相是真如本性的梦幻泡影,把心收回来不要再随六尘境界奔驰,收回来就安乐了!一切因与果不坏,是由体起的用,如水起的波浪,不要波浪,水也没有了,随缘认得性就成了,所以不必坏因果。现在受的果报不必想离开,如想离开是又多了一层障碍,如果要想离开现在的果报,不分别就可以离开。深明此理,真有大乐,颜回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是不分别。如果看人家发财,买房子,生活优裕,心中羡慕,就是分别,就是执著;真正明白,彻底解悟是一真,什么境界都是佛境界。


  二、谈念佛止观

  △ 念佛有止有观,一切杂念万缘统统放下是止,一心专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观。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经论上教我们要诚敬,诚在内心,敬在外表,内外彻底诚敬,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 念佛就是止观。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观是帮助止,观一个法门。持六字洪门,清清楚楚就是止观,就是静虑,就是参禅。初学要有一个清静地方,不被外界环境所牵走。

  △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缘佛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如要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福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 一念不生为正智正见,如念佛,在二六时中念念有阿弥陀佛在心中,谓之正见。如念妄想则为邪念,一动念即非正见。

  △ 正念是无念,有念就不正,念佛念到无念而念是实相念佛,《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净念即正念,才是入于如来的大涅槃道。

  △ 佛法就是求清净心,凡夫不了解空相,以为打个妄念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大了,息掉妄念很难,与其令阿赖耶识中种其他的种子,就不如种念佛的种子。凡夫执有,错了;二乘执空,有体无用,也错了;不执空也不执有,又错了,恐怕走到无想定的路子,必须照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对了。

  △ 正念是没有妄念,就是自性起用。此处最易错认,因未离心意识故。以不正念还有个“念”,那就错了。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算不算正念?如果以绝对的标准来讲,这句“阿弥陀佛”还是妄念,清净心中没有阿弥陀佛。为什么净宗将这句“阿弥陀佛”当作正念?因阿弥陀佛名号虽是妄念,此一妄念最接近正念,故净宗用此一妄念的方法达到正念。(无住生心集)

  △ 真发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发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编者),但有菩萨之大愿,用识去念佛,求带业往生,谓之事念,专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无杂事,今生即可以生凡圣同居土,净土法门之殊胜在此。

  △ 二六时中念念均有佛号谓之执持,断掉即为失念。失念时虽无妄想,但堕在无记性中,亦属烦恼;若再起烦恼,则问题更多。故在行往坐卧中,心里要存有佛号。使用念珠原为记数,手中持着念珠可随时提高警觉以防失念。

  △ 以理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乱心念佛得福报而已。必须有恒心;一曝十寒,无济于事。

  △ 千经万论就是令人求清净心,即无分别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之“照”,一动分别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见,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乱即是信心清净,一天念十万声而仍有烦恼,是培福报,不可能往生。

  △ 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妄想更多,但是知道它是妄想即不要理它,仍然念佛。如果妄想不断,距一心不乱还有一段路程,要照顾佛号,不要照顾妄念,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减少。

  △ 自古以来,念佛人均是佛号与妄念同时而起,只要不理会妄念即是以清净心念佛。有人临终往往现起瑞相,他人看到自然生起信心,所以求生净土,自利中便有利他作用。

  △ 念就是妄想,时刻不停,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如此,只能将他转换过来归到净念上,久久自然归于无念。用功必须修至无念才能证性,方为究竟。

  △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壮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现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 念佛人讲求一心不乱,一心即是心中没有念,亦即是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弘法利生,并未动心起念,凡夫把动念与不动念分为两个,而佛是无住生心,所生之心统是无住,所动之念统是无念,生心与无住不二,生心与无住同时,即无分别,能所均断,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即是见性。

  △ 四缘:(1)亲因缘,又译为因缘。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如眼根对色尘时,识即堕生,余根亦然,是名因缘,亦即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每一众生均有十法界之种子,各各俱足,取什么缘即得什么果,若取成佛的缘,今生必定成佛,主宰命运的在我们自己手中。(2)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谓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继而起,相续不断。(3)所缘缘,又名为缘缘,是心里攀缘之对象,不能间断,是自己本身的力量。(4)增上缘,谓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以念佛而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亲因缘;二六时中绵绵不断是等无间缘;很想往生,念兹在兹是所缘缘;一切道场及善知识是增上缘。

  △ 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闻法亦如是,如以清净心看经,其义如泉涌。见解行持不同于世俗,一动感情即起障碍,如想得自在,无其他路可走,只有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此是过来人的经验谈。

  △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 念佛是清净念,修念佛法门与三善道三恶道均不相应,只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可以生净土。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从初住到等觉都得修念佛法门,近代祖师大德无论研究那一宗的无不提倡念佛法门。江味农居士提倡般若与净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一心不乱若是未能达到,还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学佛的人不知此项要义,以为能带业往生就算不错了,如万一修得不到家,则转眼又受生死轮回之苦。

  △ 在打佛七的时候,偶尔妄念少了一点,以为是得到一心,须辨别清楚。理一心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佛现前心里还是如如不动,心中如如不动的时候见到佛才是真的佛现前。慧远大师一生见到三次净土相现,到临终时才告知徒众。般若讲无相无不相,念佛也讲无相无不相,明白此理,才能身心清净与佛净土相应。江味农居士说:“念佛须念至一心不乱,至此则念而不念,尚何心土染净之可说,无相也。而正当此际,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便现在其前,无不相也。由此可悟念佛义趣与般若毫无异致。

  △ 佛法太难了,学小乘也要先做到无我,谈何容易!若想成佛,就要经过三阿僧祇劫。设佛不说净土法门,吾人对于佛法只有徒生仰慕之心,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很难达到究竟的目的。佛大慈悲开示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当生就能成就。但不可误解,以为造业之人念佛均可往生。祖师说“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是指学佛之后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可再造新业。在日常生活当中,平常只以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念在心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现前,即以一句圣号对付之,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不要思量,老老实实守着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此一句圣号与一切法均不相应,自与六道均不相应,故可脱离六道,超出轮回。

  △ 经云:“不动离二边。”不动是正念,正念即无念,是大菩萨的境界,凡夫应当把标准降低。把念头安住在佛法上,总比安住在世法上强得多。空有二边均非中道:凡夫著有,出不了三界六道;小乘著涅槃偏于空,过犹不及。念一声阿弥陀佛,既不著三界六道,亦不著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 对于一切庄严境界不发生爱好之心,才能遍往十方世界佛刹,若有乐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圆融的,大彻大悟之人决无门户之见,谤禅谤净均属不通之人。学佛人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脱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分家。真学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学佛的是求名闻利养、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 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绝不会招魔。

  △ 经云:“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通达华严经的真实义,能于一句两句经文中,时时起观照,一生受用无穷。业是造作的时候所发生之事,身口意三业,造善业有善报,造恶业有恶报,丝毫不爽。在造善业的时候,不可用分别心,一动分别心即是用了意识心,不分别与法性理体相应。只是按照理论去修行,不必一生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不能生实报庄严土,因实报庄严土无分别心。不于果报上研究他的业因,得人身是果报,周围环境也是果报,既然是果报,只有随缘消旧业,不必想像其从前发生的原因,因为想也没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 每一众生从无始以来,住于生死,受尽苦恼,轮回世间,是可耻的事。修行固然是苦事,而苦尽甜来,并不是做不到的;若做不到,佛就不说了。有信有解必可往生,上根利智之人一天就能往生,最钝者七天亦能往生,千万不可看轻自己。无量劫来在生死轮回受苦,比菩萨修六度万行之苦大的多,修行之苦有限度,六道轮回无限度,学佛吃苦,吃了有好处,生死轮回之苦是白受的。

  △ 大空三昧亦称大三空三昧,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心中绝对清净,世间一切有为法毫无牵挂,佛法也不牵挂。念佛讲理念,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花开见佛。世间事要放下容易了解,佛法也要放下难懂,不放下又不能见性,大乘佛法放下与不放下是同时的,正在提起时也是放下的时候。譬如念佛,依照大势至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修楞严大定;心地清净,度化众生而不为六尘所缠,心中什么念头都没有,没有能念的自己及所念的佛。无能无所是寂,念念分明是照,无论修什么法门都离不开此法,步步踏在道上。欲接近华藏世界必须先破四相,世间第一难事是求人,破四相是求己,自己同意如此作,还有什么难处?到了极乐世界是学本事的,学成之后就要离开这个地方,正同行愿品之参访善知识给我们的榜样,每个位置均不留恋。从今以后,一切是非人我都看淡一点,绝不执著,学吃亏、学忍让。假如真能与空寂相应,无人无我,谁受生死,当下即得解脱。此境界如能转得过来,歇即菩提。

  △ 修净土不能离开般若。真正能老实念佛,可以不必听经研教,念佛时心里还打妄想就不老实,千万人中难得有两三个老实的。欲想在净土门中有成就,即不能不留心般若。般若即离相,无论着我相、着法相,稍有分别计较,便是住尘生心;心有尘染,那得清净?修行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切事看淡,心里不执着,一有分别计较即是烦恼起现行,有烦恼有染污即不是菩提心。千万不要以为净土法门不谈般若,无论什么法门,离开般若就不是佛法。

  △ 净土与般若,语别而义无别,净土由有门入,一般人以为净土著相,般若讲空,似相对又似矛盾,实在是相辅相成,正好两门合修,则道业日进。

  △ 修净土念六字洪名,字字分明,能念所念俱遣,能念的心是空的,所念的佛是空的,才能开智慧、断烦恼。

  △ 念佛是生心,离相是无住,心中空空洞洞却能提起一句佛号,正是金刚经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

  △ 念佛人听到不住一切法,觉得有一点不大合乎心意,因为念佛,心中即有阿弥陀佛,岂不是心亦住在阿弥陀佛吗?须知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意义是心中干干净净,六字弘名清清楚楚,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但念佛,无论什么事都应如此。江味农居士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教理圆融;不要执著,执著是往生的障碍。六度代表万行,亦即代表一切法,大乘并未舍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般若。学佛善学的即应把力量放在“看破、放下”一语上,华藏世界也是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凡不能住,四圣也不能住,有住即是治产业了,有了家即不自在。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得法之后就马上换个新境界,若是常在一处不动,就是有所住了。

  △ 念佛是了不起的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老师教其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心常念佛,心就变成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言其心力平等,外道念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就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境界均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念佛佛现前也不要欢喜,见如不见,你作得了主宰就行,禅家说魔来也斩,佛来也斩,就是这个道理。

  △ 一闻到佛法即至诚恳信,依教奉行,境界现前不为境界所转,此乃是多生多劫来所种之深厚善根所致。凡夫学佛以泛泛心情听经,亦念诵、亦礼拜、亦随喜,不过种种善根而已,其实得不到什么受用。

  △ 现在我们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筹量,一切烦恼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执著,此与外道处处执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执著,则迷惑颠倒,沉沦三界六道无法出离。修净土法门放下一切万缘,不但五欲六尘不攀缘,弘法利生也不攀缘,把心拴在阿弥陀佛圣号上,绵绵密密,功夫纯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乱,生死可得自在。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