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不念佛诵戒的时候,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修行?
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弟子们修行的过程当中,总是有种误区,就是认为好像拜佛、念佛才是修行,日常做事的时候,这个心就很散,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产生烦恼,就会觉得说:“每天做这么多的事情,没有时间来修行。做事的时候,就是心非常非常地烦,不能够发一颗真诚的心去为大众去做事情。而且在做事遇人、遇境、遇事的时候,很容易地烦恼种种就产生了。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态,就觉得出家好多年,好像自己始终都没在修,就觉得很苦恼。而且包括学戒也是这样的,在课堂里面师父讲,觉得戒讲得很好,应该持戒。等到走出大门口了,这个戒就不知道该怎么持了。出去以后,做事的时候呢,该犯戒还是犯戒。有的时候当自己反思的时候,每天就犯很多戒,每天也没用功修,就是觉得很苦恼,又不知道应该怎么样修行,和日常生活当中联系在一起,到底应该怎么做?请师父慈悲开示。
好。现在就是说,我们往往把这个理论当成戒了。理论它只是指导我们怎么去做,理论不是我们的目标。什么是我们的目标呢?就是摄心为戒。因为学戒的目的是为了将来用,在哪儿用?在任何事物上,也就是说在起心动念上去用,这是我们学戒的目的。现在有很多人就把学戒呢,当成一种戒条而去看着,认为“学了戒条我就学戒了,如果离开了戒条呢,我就不学戒了”,他这也有误区。
因为我们应该知道,学所有的戒条目的是要摄住心,要心不打妄想,不随着外界所有的一切环境所影响。因为环境所影响的,那个就是我们心里的妄想。如果不被外境所影响,那就能找到我们的真心。想找到真心,真心在哪儿?是遍虚空满法界的,也包括每一件事物上。包括像你讲对常住的每个事情,为大众服务啊,甚至地上一块石头,一块纸片,那都是我们心里的显现,就看你对这个问题是否能认识到。
比如说,有一块石头放在院子的中间,别人走有可能碰着,晚上出去了有可能摔着,但是你认为这不是戒条,戒里没有说这条,所以我不必把这个石头捡到一边。实际上,你要这么想,本身已经就犯戒了。因为你自己太自私了,也不懂得戒律,我们学戒就要无我,你呢是完全为了自己的懒惰,而不肯把石头捡走,而且也不想去给别人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好的环境,本身就自私,所以说这叫没学戒。如果我们把石头捡起来了,放在一边,实际上你就是舍掉了我。我为别人服务,实际就舍掉我了,正符合佛法。
有时候我们帮别人做事情的时候,为常住发心的时候,往往都认为没有必要。他不知道任何事物都含有着戒律,都含有着无我。真正想无我就从事事做起,我们倒不是故意找哪个事情,在眼前只要发生的,只要涉及到你的起心动念,都应该按照戒律去要求,按照无我去要求、去做,这就对了。
有人就是虽然在戒条方面学得很好,但只学了一半,在理论上学了,而在实践中他却忽视了,而不去做这些,他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他把真正的实践于戒律的机会失去了。所以这种人学戒并不是真正的学戒。真正学戒要每时每刻,每个起心动念都应该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学戒。
就像一个杯,底下漏了一个眼,可以把水漏尽了。如果有十个眼,或是五十个眼,都漏眼。你堵住一个眼能不能把水堵住?堵不住。你堵住四十九个眼,这水能不能不漏?所以你必须把五十个全都给堵住,才能够不漏。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放过的,事物就是你的心念。我们应该知道每件事情,都和自己的心念是一致的,不能说这个事情该做,那个事情不该做。只要是为常住发心,为大众利益去做,不管有人知道或不知道,我们都应该去做。因为我们做就是堵漏洞,有的人可能是在那方面需要堵,有的人就在这方面需要堵。我们应该不计较外面的任何事物,都应该去努力把它做好,这才是持戒的本分。否则的话,你就是堵住了四十九个,最后还是漏。
为什么我们不得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很快地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只做到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忽视的地方。如果你把它检查出来,如果都能做到的话,那必然有一个成就在等着我们。
一尼众问: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对任何一件事情,人人都知道随顺因缘,或者是等因缘成熟,请师父慈悲开示,什么是因缘成熟?
什么是因缘成熟,因缘成熟的时候啊,就像苹果烂掉了。我们说的因缘成熟,实际上就是苹果烂掉了,我们把烂掉的苹果当成因缘成熟。什么是因缘成熟呢?就是当你知道这个事情该做的时候,你毫不犹豫地去做,那就是因缘成熟了。你随顺着佛法,随顺着清净去做,那就是因缘成熟。
比如像出家,有的人说,这个家里就一个孩子,或是孩子挺小。现在还不能出家,他说:“等因缘成熟再出吧。”实际上,他就等着苹果在烂掉了,他把苹果烂掉当成因缘成熟。实际上,就是当你知道出家的时候,马上就出家,那就是因缘成熟。因缘成熟不是用思维来考虑的,能看得到的。你看得到的,摸得到的,想得到的,那因缘都快过了、快没了。真正的因缘成熟,实际上对于正法来讲,时时刻刻因缘都在成熟,只不过是你做和不做的问题。你做就成熟,你不做它就不成熟。
所以说这个因缘成熟啊,有时候是我们一个挡箭牌,我们可以逃避了很多的指责、很多的责任、逃避了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这就耽误事了,你看有出家好几十年了,或几十年了,他最后却很后悔:“哎呀,我不如小时候出家好。”他为什么说这样话呢?他是到老了才明白,小时候因缘就成熟了,但他没出啊。他不知道,实际上因缘时时刻刻都在。在你出生那天,实际上就该出家,那因缘就成熟了。佛说七岁就可以出家。佛说了七岁出家,就告诉你七岁因缘就成熟了。所以你说,还什么时候成熟,硬要等着,说:“我等到因缘成熟才出家。”佛说,你到六十岁就不允许出家了。等他想出家时候,因缘就不成熟了。
我说这个意思,不是我们的思维叫因缘成熟,而是随着正法、佛法、戒律来决定因缘成熟和不成熟,不能用世间法来衡量。
就像刚才讲的,有的人老想下山,他说“因缘成熟就下山”,那是苹果烂掉了,那不是因缘成熟了。那是苹果烂掉了,被清出去了,他就说“因缘成熟了”,那不是。说那些不下山的,是不是因缘成熟呢?不下山那叫因缘成熟。所以这个成熟不能那么看,不能随着世间法去看。用世间法看,最后把我们僧团都能看黄了。是不是?而且又不随顺着佛法,最后自己骗自己,所以千万不要做这个想。
一尼众问:阿弥陀佛,弟子有件事想问师父。弟子有的时候,困的时候,闭上眼睛还在做事情,睁开眼睛还困,这事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说你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完了等到做事情呢,它就迷糊。你应该什么呢?就是睡觉的时候就集中精力睡觉。醒来的时候,就绝对不睡。要睡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去想,困急了,我就躺下睡。因为你不该睡的时候也躺下睡了,所以说脑子老想事,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老是思维,所以睡眠质量不好。质量不好呢,还得想睡,所以反复睡,是反复质量不好,所以说老有妄想。
这回你改变个做法,就是晚上睡一觉就起来,不管它是两点、还是一点,睡一觉醒了,就绝对不睡了,就是困也不睡了,就打坐。你坚持一段时间,再睡觉的时候就不做梦了。既然不做梦了,躺下就着,起来就没有那些妄想了,就不困了。
主要就是这个习惯性,把它颠倒混在一起了。就是说不睡的时候呢,也像睡。睡的时候呢,又不实在。就自己把它弄颠倒了,所以把它纠正过来。
为什么佛讲睡眠要四个小时?是有道理的。四个小时,就是睡一觉马上醒来,不要再睡了,再睡你质量就不好了,尽做梦了。梦就搅到你的思维里去了,你的思维又加个梦,所以这个修行就没法处理了。这么改变一下习惯性,就是一个习性,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