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开启后弘期的伟大导师阿底峡和他的弟子们的耀人风采

开启后弘期的伟大导师阿底峡和他的弟子们的耀人风采

开启后弘期的伟大导师阿底峡和他的弟子们的耀人风采


阿底峡的开悟
阿底峡是公元11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他应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区受监禁的国王邀请到西藏;这位国王被囚禁时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将赎金用来迎请阿底峡,将佛法带给他的子民。阿底峡将生命最后的12年留在西藏,教学并建立了噶当派的传承。阿底峡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论》,以及他关于“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阐扬如何培养及训练菩提心,也就是如何发展利他的情操而达证悟。今天,在许多藏传佛教的传承法系中,阿底峡精湛的教学与实修法的传授,仍广泛地被应用于教学与修行上。持皈依誓言的意义,是进入学佛之门。

阿底峡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生于公元980年。小时候阿底峡做了一个梦,绿度母出现在梦里,劝诫他不要被世俗有刺的诱惑牵绊,并告诉他在过去的552生里他已经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博学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他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废。

醒过来以后,阿底峡认清了他的业力以及愿力,决心完成使命。他离弃世俗生活,出家为僧,不倦怠地四处寻访证悟名师,在他们座下学习。后来在密续上师罗睺罗教导下,他研读了佛教三藏所有的经典和梵文大乘经沦,他背诵了许多读过的经典以及相关的注释,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博学、有成就的著名阿阇黎,也就是佛法教师。

有一天,阿底峡看书的时候,自己怀疑起来:“直接引向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呢?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寂静。那么我有可能达到开悟吗?”

“要怎样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呢?”这位年轻学者叹息着:“我是否得无止尽地轮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罗睺罗上师突然召唤阿底峡。他好像洞悉弟子的想法,对阿底峡说:

“你太关心你自己的成就了。所有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并且所有的幻想、精神力量、专注的禅定、学问、辩论技巧甚至涅槃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能坚持不懈地长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更好吗?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视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执着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你要征服自私自利的双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不过是另一种幻想罢了。”
然后,罗睺罗针对弟子的感叹说:“还有,没有人能逃离轮回而达到涅槃——要是你愚昧地企图逃避轮回而追逐涅槃,得到绝对的解脱。最好是超越这二元对立的观念,了悟到无差别,使一切事情达到圆满。你将来一定可以获得寂静常乐的,不要忽略它。”

不久之后,阿底峡来到佛陀证悟的圣地菩提迦耶。一天,当他在大佛塔下绕行时,看到两位端庄的年轻女子站在佛塔南边的莲花池畔。她们长得太美了,绝不像一般世间凡人。其中一位问另一位说:“什么是达到圆满开悟的最好修行方法?”另一位回答说:“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个人怎么可以转身弃他人于不顾呢?”

第二天,阿底峡又去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绕行,释迦牟尼佛曾在这棵树下静坐。阿底峡听到一个老乞妇告诉一个麻风病人:“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释道,“设身处地多为他人想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峡心想:“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最高雅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和我的上师说的一模一样,只有我一个人还迟疑不定。”
翌日,阿底峡继续手持念珠缓缓地绕着圣殿。他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的壁龛里。他听到佛像开口对小鸟说:“具备舍弃自己、爱护他人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先考虑别人,把胜利与光荣归于他人,自己承担失败。”就在这一刻,阿底峡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阿底峡独自伫立冥思,凝视着菩提树下金色佛像的宁静容颜,突然,他想起了苏门答腊岛上的金洲法称大师,那是一位真正护持珍贵菩提心的上师。为了达成小时侯度母在梦中授予他的使命,阿底峡决心去寻访金洲大师。后来,他在这位上师座下勤奋修学了12年,成为他的法嗣。每当他提到尊贵上师金洲法称的名字,他总是合掌当胸,闭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那里学到了独特的“自他交换”大乘修行法:那就是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境地,把他人的压力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一个主要的特殊修持方法。

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本土已是一位受欢迎的伟大上师,他住在超戒大学(戒香寺)。许多年后,几位西藏王室使者满载黄金来迎请他去他们的地区教学。阿底峡向观世菩萨和度母祈祷,请求指引,询问他到西藏能否真正利益彼邦。度母告诉阿底峡,如果他愿意去,将对这雪域大有裨益。不过度母又说,如果他前去西藏,将在72岁时死在那里;如果他不去那里,就可以活到92岁的高龄。阿底峡实践了无我的菩萨誓愿,长途跋涉来到西藏。

阿底峡改革了西藏的佛教与社会,重整道德作为佛法的基础。在西藏,他传授了无数的佛教皈依,因此最后以“皈依班智达”一名而著称。72岁那年,这位佛法导师阿底峡圆寂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底峡遇见宝贤——仁千桑波
印度班智达阿底峡到西藏时,受到该国著名译师——老比丘仁千桑波的欢迎,仁千桑波长阿底峡24岁。阿底峡受邀为这位西藏译师所引以为豪的三层寺庙祈祷,仁千桑波每天黎明、中午及黄昏,都会分别在此寺庙内他三主要本尊的秘密坛城前禅修。

在初次会面的时候,阿底峡礼貌地对年长的西藏宝贤译师说:“见到你后,我觉得我来西藏真是没必要。你作为这里的国师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之后,二人退到宝贤的内殿,广泛地讨论起佛法。
西藏译师似乎确实很博学,对什么都能侃侃而谈。阿底峡问道:“如你所见,不同的密法是各座修好,还是一起修好?”
“各座修,一座一座来。”译师回答。但阿底峡不满意这个见解。
“所有的密法应该同时修,再于一座中了解!”印度大师表达意见,他的话就是法则,“一切本尊都具有同一本质,因此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体验到他们的全体。就像敦珠仁波切在他的著作《佛法历史》中所说的那样,‘知道许多事物,却偏不知道能解脱一切的那个单一的要点,则有何用处?”’

阿底峡笑着接下去说:“为了佛陀法教的开展和利益众生,我现在觉得来藏地还是很有必要的。”
宝贤译师听到阿底峡这番充满智慧的话,又惭愧又欢喜,他弯下皓首,向阿底峡敬礼,并且把身边所有的世俗财物都供养阿底峡。他一再地低头恳求阿底峡教导他密续理论和实修,并让他独自闭关禅修。
阿底峡答应老译师谦虚且由衷的请求,开请求宝贤充当他的译师。
宝贤在阿底峡个人教导下禅修10年,终于开悟。
宝贤后来说:“我虽然一生都在学习佛法,但我真正的禅修,还要从遇见我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开始算起。”

附:大译师仁钦桑波


  大译师仁钦桑波(义为宝贤)在戊午年诞生,父名须鲁旺秋(义为童自在),母名觉若·滚桑协敦玛(义为普贤智坚母),族姓为裕里裕扎。十三岁时从堪布耶喜桑波(义为智贤)座前出家,对于《毘奈耶广释》完全领会于心中。
 
 继后,奉藏王命派到喀什米尔,学习翻译事业,依止班智达迦罗三师等许多善巧有成大德,精研许多显密诸经论,获得卓越智慧。由此翻译出许多正法经论;广大宣说波罗密多及密续两方面的要法;开示许多灌顶及修法的作法,密教在后弘期比前弘期在藏中得到弘传,这完全是由这位译师的恩德而来的。总说起来,这位译师依止了七十五位班智达,听受了许多正法。藏王授权他为应受顶敬供养的师长及金刚阿阇黎,以布让协的产业供养他,并为建修寺庙。他复为喀什米尔的钦寺及绒地区寺庙等,安置产业并修建了许多寺院和佛塔。他的门下出有故辛?准珠绛称(义为精进幢)等许多善巧有成的弟子,及能胜任审校的译师也出有十多人。暂时的事业如建造佛像等,与及翻译事业等每一事业,均非他人所能及。他称诵桑枳达梵语俱胝真实言;和藏语俱胝真实言;对他人施给了俱胝财物。
 
 在壬午年他寿满八十五岁时,恰值阿底峡尊者来藏,相会之下,他将过去所译的许多经论,请尊者作了校正。尊者所著作的《誓词摄要》由他译出,成为最善译本。继后,他以黄金七两和曼遮等供于尊者前,请求传授《胜乐灌顶及生圆二次第教授》,得传授后,他也就专修尊者所传教授——三士道次第及生圆二次第,由此获得亲见本尊胜乐与成就。
  
享寿九十八岁,于乙未年季冬十七日,示现圆寂时,遍虚空中诸天神前来供养,天乐齐鸣,天雨瑞花等相,为当时城市一切居民所共见。据说未及修灵骨塔,而化往空行刹土中,发现乳白色三颗舍利,有一时中,响起如雷鸣声中,舍利腾空不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格西班行窃
格西班是噶当派(意为口述戒律)一位学识渊博的成就僧侣,生活在11世纪。他以持戒严谨并致力于菩萨(大乘开悟的修行者)的利他事业而闻名。

一天,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出外托钵,被一对虔诚的夫妇邀请到家中。当主人走出房间,去准备食物来供养他时,他突然警觉到,自己正下意识地将右手伸进旁边的罐子里,想从罐底的袋子中夹出一些自己爱吃的茶。结果这个举动被自己一丝不苟的良知逮个正着。
年轻的比丘立刻大喊起来:“贼啊!贼啊!”,听到喊叫,施主全家都拿着棍棒扫帚连跑带撞地冲进来。可是他们看到了什么呢?——这个比丘正在一本正经地控诉自己的盗窃罪行,还威胁说,下次要是再做出如此可耻的事来,就用左手把自己的右手砍掉。
主人全家都笑子起来,可是对于这个比丘来说,这次初犯唤醒了他内在的上师,以及那完整无缺的俱生智慧本体。他从此再没与其分离。
这个年轻的比丘就是后来的格西班大师。


西藏最好的供养


诸佛相续本清净
纤毫尘垢而亦无
为超生死涅槃故
奉请如来澡浴身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供养是佛教里的重要修行法门,意即以待上宾之法供奉圣者,水和清洁的环境是供养法中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圣者根本不会被尘垢染污,所以供养的真正目的依然在于修心和为自己培聚为超生死涅槃而必备的资粮。

格西班曾经在一个山洞内闭关修行,有一天接到消息,说他的功德施主第二天将会来到,他们会带些补给来做供养并将领受加持。隐居的瑜伽士们生活一般都非常清苦,格西班山洞里的全部家具,就是历代在此闭关的瑜伽士留下的一座石制的坛城以及一个壁炉。当然,还可以把那扇粗糙的木门也算上。所以,在与外界完全隔离很长时间后,格西班接到这个消息,心里自然很高兴。

于是格西班开始努力清扫,拂去灰尘,把洞内每样东西都擦拭得发亮,并在坛城上摆没好美丽的供品,准备迎接他的访客。然后他后退几步,很满意地审视他所准备的一切。

可是他突然觉得这已经不是他熟悉的居所,一切都是那么矫饰和虚伪。

“唉呀!”格西班警觉地叫起来,环顾自己所做的事物。“是什么邪恶的力量跑进这虚伪者的领域?”他把手伸到一个黑暗的角落,抓起一大把尘土洒在干净无瑕的坛城上。

“就让他们看看这山洞和住这儿的隐士本来的面貌吧!”他狂叫道,“即使不供养,也比只注重外在的供养好得多。”在一刹那,格西班领悟到。他拼命刷洗、精心布置的一切,并非是为了供养开悟的佛陀,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私心,为了取悦功德主,以求获得更多的供养。

“让他们现在就来参观吧。”破坏完了之后,他满意地想。
许多年后,当帕当巴桑杰,听格利的佛,从印度入藏,听到这个故事时,赞叹道:“那一把尘土是西藏有史来最好的供养。”


格西班的良知


修行就是修心……

有一次,许多有学问的僧众及学者,包括晚年的格西班,被邀请到西藏南部遍尤地方的一户富贵人家修法并接受供养。根据当时的习俗,茶、食物和其他供养品都是分别送到每位la ma面前的。侍者们沿着行列开始分发供养品。格西班依长幼顺序坐在僧众的队列中间。他注意到,正在分配的酸乳酪是用上等的原料做成的,他怕轮到他时已经没有了。

这样一个念头,我们看来也许很普通,可是当它在格西班心里闪过时,他顿时感觉到了自己的贪欲和谬误。他对自己喊道:“贪嘴的家伙!真是贪吃!”并立刻伸手把面前桌上的木碗倒扣过来。

当侍者提着酸酪壶来到班面前,请他将碗放正时,班拒绝了。他解释道:“我贪婪的心已经享用过酸酪了。”
我们的格西班大师经常用这种对自己猛喝的办法来严格看管每一个念头、言语和行为,以使所有的言行思想都融入到正道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