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宣化上人:四禅之境界是什么样的

宣化上人:四禅之境界是什么样的

四禅之境界是什么样的


宣化上人



讲到这‘定’字,修行人都知道禅定,即是‘禅那’。是梵语,此译为‘静虑’,把妄想停止下来,又叫‘思惟修’。思惟便是参,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或参悟‘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现在讲讲四禅之境界。

1)初禅(离生喜乐地):呼吸气停止了。外边的呼吸停止了,但内里的呼吸却活动起来。故修行有一种妙处,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此禅离开众生的欢喜而得到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得到一点点明心见性的境界。

2)二禅(定生喜乐地):此乐比初禅更快乐,时刻皆在欢喜中。这种喜乐是从定中生出来的。修到此禅天,则脉搏停止不动。

3)三禅(离喜妙乐地):念住了,把欢喜的一念都断了。因为有欢喜,便有执著,现在把欢喜也除去。

4)四禅(舍念清净地):把念全部舍去,没有了。这时无挂无碍,但仍未超出三界之外。这只是在定中得到一点利益与进步,尚不是高境界,不要修一修,便以为自己开悟了,而起贡高心。在这世界,一切要别人为自己证明,自己不能为自己证明。修道人亦复如是,不能贡高我慢,打大妄语,否则将会堕地狱的。凡是学佛之人,不可作善恶夹杂之业,不要为自己戴高帽子。




不守戒就是不修行,能守戒律就是能依教奉行,就会令我们生出真正的智慧,什么时候也不会颠倒,不会做出开斋破戒的事情。所以修道人要时时刻刻能克己复礼,好好控制自己,不在六根门头用功夫。就是眼见色被色尘转,耳听声被声尘转,舌尝味被味尘转,鼻嗅香被香尘所转,身体被触尘所转,意缘法被法尘所转──这就被六贼在门头牵动,把内里的灵气都偷去了。你若不被所转,灵性就不会丢,这就是所谓智慧。

有偈云:‘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三障:即是业障、报障、烦恼障。

业障是我们前生所造善恶的业,而今生所遭遇的种种障碍。譬如所作所为皆不如意,这就是业障的缘故。

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你造什么业,就受什么果报。这业你摆脱不开的,所以又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前生作错因果,今生要受这果报,故云报障。

烦恼障:就是贪欲、嗔恚、愚痴等惑。每个人都有他的烦恼,有大的有小的。你不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贪嗔痴,那可称为圣人了。若没有断无明,烦恼根仍然存在,随时随地烦恼一来,什么都忘了,就能做出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来。烦恼不除就会障菩提根,所谓:‘星星之火,能烧菩提之林。’无论你怎么修行,烦恼不断,一切都是假的。

所以在六根门头,要不被境界转,而先要转境界。必须把烦恼化为菩提,生死变成涅槃。要认清这臭皮囊,我们这肉体好像和灵魂结婚一样,永远无法离开,但到最后也是靠不住的,它会和你离婚,最后抛弃你而去。

你也不知道自己要往什么地方去?修道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要准备与肉体分离时,我怎么来的能知道,怎么去的也能知道。要不被这臭皮囊所控制,来去自由—是为著这个而修行。假如想要成功成道,就要常常收摄身心,循规蹈矩,不被六根的门头境界所转。那时你就有定力了。有定则能发挥智慧。但须知定是由戒力生。戒是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所培养而成的,这就是真正的佛法,也是我的宗旨。各位不妨试试跟我学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