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一)



发自心中的爱语



文/普广精舍住持 见憨法师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

                            
口业如山,苦难担

  当今社会人们对口业的观念愈趋薄弱,有些媒体充斥着不实的消息、互骂攻讦的言语,这些现象皆由于心中的嗔恨,挑拨离间的恶念,因而造下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业。有些人不仅自己喜欢动口造业,还乐于邀约大众一起讨论。如此,仅因好奇、无聊,而让是是非非占据己心,不仅纷扰心念,不得自在,甚至动之于口舌,造下口业,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因此,若周遭友人喜好谈论是非,自己应当保持正念、觉性,不随之附和,否则同流合污,造了口业,将来就要承受苦果。

内观自省,口业清净

  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在修行中,口业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十善中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其中口业即占了十分之四。身欲造杀盗淫时,警觉性高者,一察觉马上就避免。可是在口业当中,有时我们不会马上看到言语对别人的伤害、影响,乃至未来的果报;反而容易轻忽而犯罪。古德云:“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因此,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脱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要逞口舌之快,因为“口”具有传播及造恶的力量,其影响所及实不容轻忽。

  收摄口业,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净。清净口业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行住坐卧中,口念一句佛号或持咒,取代喜说是非、八卦、绮语的习惯,且诵念佛号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净的法界。此外,更要时时反省检讨──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这一天说了那些话,是否犯了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过失?是否真心赞叹别人?说话的目的及动机,是否都是为了利益大众?透过反省检讨,会让我们在下一次讲话时,更能提高觉性,注意讲话的内容、善加观察是否适时、适地、适人。如此,知时、知地、知人,说话得宜,不仅能令口业清净,更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短短的一句话,能令大众和合,也能令彼此的关系破裂。曾有一对夫妇准备从高雄开车到台北,当太太一上车,看到车窗上厚厚的一层灰尘,便说道:“咦!玻璃很久没擦了!”先生立刻回道:“对呀!可是没有人帮我擦!”于是两人开始责怪对方,为了车窗的不干净,两人一路上足足吵了四小时。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只要先生或太太说一句:“我们改天找个时间再一起清理吧!”则一切相安无事,但却没有一人愿意先退让一步。

  佛法常说:“功德归三宝,好事归他人,坏事自己反省检讨。”遇到事情,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重点,更何况多做一点并不吃亏,因为吃亏就是占便宜──占到的是平静、自在,宽大的心怀。所谓“施比受更有福”,布施的人总是为他人的利益着想,无形中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而自私的人总是想到自己,在斤斤计较中,与他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言语,同时是心念的反射,当心中充满赞叹及爱语,心则光明;若是心中怀着嫉妒排斥,则堕入黑暗。因此,若能学习每天发愿,愿口中所说出的言语,皆是正语、赞叹三宝,藉着不断地薰修与发愿,即能“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将原来不习惯以爱语赞叹、关怀他人的心,转成喜说爱语、柔软慈悲的心。所以,当心念不同时,所说的话也随之不同。

常说爱语摄众生

  爱语,令闻者生起信心,赞叹与鼓励有着一股积极的作用。因为众生都有我执,皆希望别人对自己是赞叹、鼓励与肯定。爱语,便是因应众生的心,所讲出柔软、赞叹、鼓励的言语,令众生闻言心生欢喜,充满信心、希望。事实上,一般人听到责难时容易失去信心,而真正能够接受大众批评,且听闻批评后还能如饮甘露者,可说是少之又少。因为,对众生而言,要放下我执,毕竟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一位居士初次到精舍上禅修课,穿着时髦,如果当下就直接指责她的穿着不适合道场,不仅令对方难堪、不安,也枉费她对打点自己的用心;反之,若先赞叹她对衣着的别出心裁、品味独到,进而令其了解在道场简朴的衣着,更能让自己收摄六根,专注用功。如此一来,居士感受到道场对她的肯定及善意,即能产生信赖与好感,因而更喜亲近佛法。

  心直口快,缺乏对他人的关照及体谅,说出来的话反而会有反效果。我们总以为直言进谏便是真心的表现,尤其看到他人种种的习气、烦恼时,总想劝谏对方,甚至不吐不快。其实,如此直接的指责,未必会达到预想效果。佛法是一种教育,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对方接受佛法的教化,进而改变自己,开创积极、光明的人生。但在劝谏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的也混杂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因此尺度常拿捏不当,结果往往没有解决对方的问题,反而又令对方重增一层烦恼。

  佛法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劝谏他人时,如能善加观察,因应根机,采取对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如此流露的言语便是充满慈悲、包容与智慧。

真诚涌出的爱语

  人与人真正的沟通是在于心,但是心念无形无相,感受不出来,则需透过语言文字来表示,这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沟通的方式。语言当中有着许多不同的相状,或疾言厉色,或雄辩滔滔,或能言善道,或沉默寡言;有人说话结巴,但予人诚恳朴实的感受;有人讲话天花乱坠,却予人油腔滑调的感受;而当人们为令大众和合,或为鼓励他人用功而赞叹,或因恭敬心而由衷赞叹三宝,这些都是一种善法。反之,若为求自己的私利、升官发财、攀附关系而去赞叹,则是巧言令色。因此,语言的善恶,并非从话的表相来决定,而是要省视说话时的因心,是善、是恶。

  学习说爱语要从内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舍,所说的话便是慈悲喜舍;反之,内心充斥愤恨斗争,说出口的话,便充满愤恨斗争。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透过听经闻法,反覆薰修,心中具有正知正见,则说出来的话就是善语、净语,如此即能将众生心慢慢转成菩萨心、佛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持守清净口业,除了消极的不说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之外,更要积极的随喜赞叹,在合时宜的因缘下,自心中涌出真诚的爱语,能让闻者如沐春风,令周遭充满欢喜。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二)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二)



用心说话结善缘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频法师



  说话如同呼吸空气般,像是必需品影响我们的生活、生命。如何让必需品延续我们的生命,而非驾驭我们的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说话

  记得小学五年级,某日下课回家,一进门便见母亲满脸怒色,气冲冲地说道:“小孩有耳没嘴(台语),谁叫你去传说某某人吵架。”当时满头雾水的自己,才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因为听到大人谈话,知道同学的伯父母吵架,无心地向同学提起,没想到同学回家后大概也跟自己一样,无心地向父母提起,结果自己就成了肇事者。那次经验学会了说话要有拣择,拣择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就学时,某日回家,同班同学问起自己住那儿?“好远,为什么不住校?”一待同学说完,立刻回答:“你自己怎么不去住?”语毕,只见那位同学加快脚步,先行离去。同行另一位同学笑着告诉自己:“你怎么那么直?”那次经验学会了说话要懂得婉转。从此,书桌前贴了张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谨言慎行勿伤人,虚怀若谷勿自夸。”

  毕业前,平日幽默风趣的国文老师,有天义愤填膺地告诉我们:“不要相信报纸所言。”原来某事件主角是老师的邻居,而报导所言不符合事实,老师从此不看报纸。那次,见识到说话的影响力。


一言一语,不离因果

  工作后,某日和同事参访承天禅寺,无意间看到《佛教圣众》一书,读到墓魄太子公案。太子出生十三年来从不讲话,国王错信妖言欲将太子丢弃深山,后来真相大白。原来太子过去生曾为国王名须念,正法治国,有天宴请远来的各国国王,厨师为了准备各类佳肴美食,前去禀告国王要杀牛羊等六畜,须念国王原本仁慈不杀生,为了款待嘉宾,点头说好,结果死后坠入地狱六万年,饱受煎煮剥裂苦报。由于过去生事,记忆犹新,墓魄太子畏惧地狱痛苦,为了彻底断绝口业是非,出生后便不开口说话。墓魄太子一言之失的因果业报,让自己体会到说话不只是这一生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任而已,更有未来世的果报。

  出家后,听闻城东老母公案时,讶异竟然有人不想听佛陀开示?佛陀几次想度城东老母,无奈城东老母就是不愿意听。佛陀入定观察,罗目侯罗与城东老母有善因缘,故派罗目侯罗前去度化她。所谓“佛度有缘人”,原来说话与因缘有着巧妙的关系。

常说“正语”自利利他

  成长过程的经验,教会自己说话是要练习的。一路走来慢慢练习,时时提醒自己。虽然常说错话,话不圆融,却一步一步用心学习。从不懂得分辨、拣择,到练习说话要经过大脑思惟。从别人提醒的不知不觉,到话说出口才后悔的后知后觉。从毫无意识说话的影响力,到了解说话的因果业报。从不清楚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到体会说话与人际间的因缘关系。因为因缘不好而未能好好说话,又因未能好好说话,致使因缘雪上加霜。更遑论态度要负责,言词要婉转,内容要拣择了。如此恶性循环,始终无法达到良性沟通。

  当今人与人的沟通问题,及社会的种种乱象,皆与说话脱不了关系。言语如利剑能刺伤人。又儒家亦言:“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说话影响的层面,小至个人,大至国家,乃至世界。说话如同呼吸空气般,像是必需品影响我们的生活、生命。如何让必需品改善我们的生命,而非驾驭我们的生活?多数的我们愿意学习,寻求各种管道改善说话技巧,或是看书或是参加训练班,皆是希望将话说的好,促进沟通、拓展人际关系。但是说话除了技巧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说话。

  佛法中的八正道阐示了正知见、正思惟与正语的因果关系。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正确的思惟,思惟不偏颇,才能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及如何说才能言词达意,而所说的话又不会犯口过,避免恶报。正语自利利他,不会误导大众,还能利益大众,广结善缘。因此,说话和我们的知见、心念息息相关。简言之,起心动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枢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我们愿意用“心”说话,观照说话的这念心,“已生善念令增长”,则所说的话必是善语;“已生恶念令速灭”,则所说的话绝不是恶语。如此用“心”说话,必当恶缘化解善缘结,消弭人我天下平。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三)


立言与人生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旆法师




  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即是止一恶念,断一恶行。

    
正语带来光明

  言语是为人处世非常重要的工具。儒家言:“立德、立言、立功”是为三不朽,能做到如此,则不仅能成就自己的性德,且能贡献社会,利益国家。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代表一个人的诚信与德行。善良、积极、肯定、鼓励等正面的言语可以使周遭人事物趋向光明;若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负面言语,不仅让自己难以立足于社会中,亦带给周围的人痛苦、伤害,甚至危害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故儒家言:“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就佛法观点言,八正道中之正语是修道法门之一,正语即是由正见透过正思惟而表现于俗谛中,不仅是说正言、善言,更说宇宙人生的真理,如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尽无数众生,为迷途众生点一盏无尽明灯,照亮娑婆世界的黑暗。所以,要说就要说好话,说正语、善言,既是说法布施,又能圆满周遭事物,广结善缘。

心善则语善

  现今社会由于贪求功名、权势、财物、情色等欲望,只重表相,短视近利,道德沦丧,常见恶言毁谤、恶意中伤之语,**、巧言虚伪之辞充斥于报章媒体、家庭、社会,无所不及。推究这一切乱象的根源,就在这念心用错方向,故发动于口,乃至以身行造作种种虚伪、无惭耻、伤风败俗等恶事。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茍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所以,导正心的方向要从回归人人本具的恻隐之心、慈悲之心做起。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将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恢复、提倡,使心性回归善良、真诚面;用仁义、道德作为立身处事的根本,从反省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做起,建立好的良知良能,不迷于外在的财色名食睡,进而帮助、利益他人,则人生方能走向光明道路。


口出恶言,苦报无量

  佛法告诉我们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之因果真理。在言说中,亦代表了心念的善恶真诚虚伪,若起心是善,是清净心,所谓“无欲则刚”,则虽是忠言逆耳,却是良药苦口;口行无畏布施,其道德正气能震撼天地,摄受众人,使人离恶就善,功德不可思议。若起心是恶,动之以口,发出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纵是谄媚逢迎,颠倒是非,终将尝到恶报,故《四十二章经》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诸经要集》云:“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深重,堕三恶道中,唯得敝恶破坏眷属。”佛经亦云:“若以恶口骂詈,身死魂逝,坠堕三途。若堕地狱,割舌令自啖食;若堕饿鬼,口中蛆脓流出;若生禽兽,食啖粪秽,人怪其声;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气常臭,唇齿皆缺。”这些均是说明口过之恶报还自受之真理。而口过中又以大妄语罪所得恶业最深。大妄语如未证说已证得,未成佛说已成佛等,为博取信施供养,求名闻利养等而说,不仅害人修行走错方向,更障人法身慧命,故受堕地狱的果报。是故口业为害甚重,不可不谨言慎行。


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

  佛法又云,直心是道场。直心即是当下清楚明白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安住当下,使每一念均是正念、善念。于四威仪,一切行为之中,言无虚诳,则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方能与道相应。若心念不正,颠倒是非,使正道不明,邪词惑众,则是修道障缘,应当杜绝。《华严经》云:“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在心念无法远离贪、嗔、痴妄想无明时,更需修善以摄恶,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一句善言即是行善布施,即是止一恶念,断一恶行。从一字一语的外相中,磨炼自己断恶修善之言说,则日行功深,即能转识成智,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现,最后成就道业,利乐有情。

  俗语言:“点到为止,游刃有余,宁可不够,不要过头。”在言说中,要能知应对进退,一切适中合宜,则为人处世方能圆满,俗谛圆融。日常生活中,常能觉察、觉照自己的言语、动机,以说善语、鼓励之语、正语、真实语、佛法真理等,代替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精进用功,则人生旅程必得众善缘相助,处世无碍,事事吉祥平安,最后必能觉悟真理,照破众无明,悟菩提心,行大愿行,普济一切群萌。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如何用心说出善言、正语(四)



说话的艺术



见炳法师




  “说”与“不说”之间,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要学习能适时的说出一句“得体的话”、能及时打住一句“不该说的话”,并且时时提醒自己,说话当厚道,要有口德。

    
                                   
  语言,是人类交换讯息、增进了解、建立共识和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沟通,则是人类最频繁的社会互动模式。话,人人会说,不过有些人说话大家听了欢喜,进而有所启发,有些人一开口就让人不忍再闻。所以,一个愿意沟通、热心真诚的人,人生价值观较和谐、理性、积极,成功的机会也较一般人高。


说得恰当好处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调谨慎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但许多人仍然有“话多”之毛病,喧嚣吵杂,令人厌恶。有人说:“愈少思考的人,说话愈多”,颇有道理。佛陀智慧深广,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教示众生要确立正知正见,有了正见,继而能正思惟,进一步就能落实正语,远离口四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且能积极地说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能行正语,口业即清净,不论诵经、持咒、说法,听者都会信受奉行。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更是告诉我们说话的时机要拿捏好外,也当察言观色;该说话的时候,要说;不该说话之时,当三缄其口。“说”与“不说”之间,需要极大的智慧与勇气,要学习能适时的说出一句“得体的话”、能及时打住一句“不该说的话”,并且时时提醒自己,说话当厚道,要有口德。


善用譬喻,说话更具说服力

  古希腊著名寓言作家伊索,因家境贫穷,年轻时曾在贵族家当奴仆。有一次,主人要宴请许多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命令伊索准备最好的佳肴,伊索一道道的上菜,每一道都是各种动物的舌头。

  主人大吃一惊,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准备最好的菜,舌头是传述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家来说,没了舌头,也就无法明白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好的东西。”客人们听了,都认为有道理而开怀大笑,主人也觉得很有面子。

  第二天,主人又要请客,故意吩咐伊索准备最坏的菜。怎知上菜时,依然是一整桌的“舌头宴”。主人气冲冲的质问伊索:“今天你怎么解释?”伊索不急不徐地回答:“祸从口出,诽谤、造谣、诬蔑、中伤、挑拨等坏事,难道不是透过舌头产生的吗?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坏的东西。”当时这些著名的哲学家,都十分称赞伊索的智慧。精简、有力、贴切与恰到好处的绝妙“比喻”,常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亦增加语言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言出妙语吐芬芳

  多背诵佛经、四书、谚语、以及佳句好辞,既可以提升文学素养,亦可增加说话的内涵,让人言之得体,言如妙语花香,使闻者如沐春风,欣然信受。所谓“出言须涉典章,谈说乃傍稽古”,对于“反覆无常”、“前后不一”的言语一定要避免,更要注意言谈中,自己不经意、无心之语,可能带给他人不必要的误解。言语谈吐中透露著聪明或平庸,人品与风度,若能审慎说话的时机与因缘,用慈悲与智慧的观照,发挥说话的艺术及技巧,将使说话更具内涵,说者真诚,闻者法悦,真为“善说”。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