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三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二十三卷

观无量寿疏


第二十三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四面,倒数第四行『请看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这是第十三观,杂想观,这一章是观像念佛,在本经总括十六观,世尊教给我们修往生的方法,总有三种,第一个,从初观落日悬鼓,一直到前面第十二观,都是属于观想念佛,这一观是属于观像念佛,比前面观想要容易,到第十六观,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佛在许许多多,这个大乘经里面,说法的方式,都是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像我们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代表的大圆满,在楞严会上最后我们看到大势至,观世音菩萨代表首楞严大定的修学,都是把最要紧的放在后面,在本经,他把持名念佛放在后面,这意思也就告诉我们,往生西方修学的方法,持名是第一,今天我们看这个观像,观像最重要的要把假的佛像当作真佛来看,那个真诚恭敬心才能够生的起来才会有感应,而且修这个法门呢,实在讲要很有福报,很有时间,家里面有庄严的佛堂,佛堂中要供养好像,庄严的好像,不能离开佛堂,离开佛堂就看不到佛像了,你那个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要有时间,要有人照顾,所以不必为衣食操心,样样都有人侍候著,这样大福报的人修这个法门行,这个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看看这个修学的方法,所以开头第一句世尊就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当然也就是告诉我们。

『若于至心生西方者』,这一句话是大前提,假若这个至心是真心,你真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愿是真实的,佛就教给你方法了。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水池上,在池水上,这个一丈六,也就是世尊在世,所示现的这个高度,现在许许多多这个大的寺院里面,大殿上供的佛像多半还是用这个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观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我们前面读过,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所以第二观教我们,观大海结冰,观琉璃宝地,是取这个意思。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这就是说明了,西方世界真的佛,太大了,身量太大了,我们凡夫的心量太小,观不出来,这在不得己教我们观劣应身,这个观我们这个世界人长短差不多的,用这个方法。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一段是说,佛的本愿,是要度一切众生,换一句话说,要度一切众生,一定要用无量的善巧方便,大的像观不成观小的,如果这个一丈六的像还是不容易观,可以观更小的,我们现在把佛像可以说都缩的很小,便利入观,用意也是在此地,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定能成就,就是观想一定可以成,可以观成,这个观成就是时时要想像,当你想像的时候这个佛像就现在面前,像前面所说的,睁开眼睛的时候佛像在眼前,闭著眼睛佛像还在眼前,这才叫成就,虽然在这一观里面观像念佛,诸位仔细想一想,这一种功夫比持名的确是要难一点,所以这个四种念佛,持名是最为方便的,不但最方便,它的效果也最为殊胜,这到讲到后面再跟大家做详细的报告。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这一段是说的利益,想佛像就得很大的福报,这话怎么讲法呢,我们今天造像,一定要根据佛在经上所讲的,造像度量经,要根据经上所讲的来造,一定要把佛像三十二相要明显的突出,使我们一见,他这三十二相就非常之明显,相是果报,福报,有果必有因,这个意思是教我们从果报里面立刻显示出,佛在过去因中所修的大行,如果我们也希望得到这个殊胜的果报,就不能不修因,见到果就想到修因,善因善果,恶因就恶报,面对著佛像,恶念全都没有了,面对佛像恶念都消除了,善念自自然然而生,这个就是得福,所以常常观佛像就得无量福,那要观佛的真身,观佛具足身相,这是讲什么时候,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观佛像就得无量福,那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亲近阿弥陀佛,天天观阿弥陀佛的真身,那他的福报不能比,就像经上所讲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忉利天主,夜摩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没有办法能跟佛相比。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这八尺就更小了,所以佛这个说明,佛的神通如意,这个在六通里面讲叫如意通,也叫作神足通,就是变现自在,我们看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个七十二变,是属于神足通,属于如意通,他是如意通之小者,怎么小者呢,只有七十二,七十三变就没有了,佛的这个神通如意是无量无边,能应众生的心量,大心量的众生就现大身,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大身,在华藏世界现大身,为什么呢,都是属于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大在那里呢,心量大,心量大果报就伟大,依正都大,所以他这个正报,身体就大,所以对大心量的人现大身,对小心量的人就现小身,随类现身,无不自在。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这个地方特别给我们显示出,佛现身虽然现小身,但是他的光色,以及光中种种化佛,那庄严没有两样,现大身如同前面经上所说的,现小身也不例外,具足庄严,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二位菩萨与阿弥陀佛是一体的,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有佛就有菩萨,有菩萨就有佛,如果从表法上来说,佛代表真如自性,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体不说话的,诸位读华严经很容易能看出来,华严经全是菩萨说法,佛没说法,佛为什么没说法呢,佛是本体,还有什么好说的,无法好说,从体起用,这个作用就可以说法,所以全是菩萨说法,菩萨一定要两位,他就代表圆满,一个代表是智,一个代表的是行,一个智,一个行,就把所有的作用全都包括了,所以不需要有三个,我们看许许多多这个造像,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二位侍者,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代表智,代表智慧,多闻第一,代表解门,迦叶尊者代表行门,一个解,一个行,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本体,大势至菩萨代表解门,他理智,观音菩萨代表行门,此别,毗卢遮那如来二位侍者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普贤代表行,你看看这个佛门里面造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三位一体,所以见到一个必定那二个都在,观音势至于一切处,这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普门示现,三十二应,身同众生,这是劣应身同众生,胜应身同菩萨,在那一个法界,就现那个法界的同类身,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我们看菩萨的头部,天冠当中的标志,天冠里面有一尊立佛,这是观世音菩萨,如果天冠当中是一个宝瓶,这是大势至菩萨,其它的这二位菩萨长的是一模一样,很不容易辨别,告诉我们观首相就能够辨别了,观其它的就很不容易辨别,在我们中国塑造菩萨形像,是特别观世音菩萨手上拿著净瓶杨柳,你看到这个你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那就没有看错了,大势至菩萨手上通常是拿一朵莲华。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个二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他们这个教化众生的范围,实在是无量无边,绝对不是像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像我们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一尊佛教化一个世界,这就非常非常的普遍,非常非常之多,佛告诉我们也有佛这个福报很大,教化二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乃至于十个大千世界,有的不是没有,唯独阿弥陀佛的教区没有限量,尽虚空□法界都是阿弥陀佛的教区,诸位要晓得,既是阿弥陀佛的教区,当然也是观音势至的教区,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原来他的感应是尽虚空□法界,真实不可思议,超越一切诸佛,末后这一句总结,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这个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这一卷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就做一个总结,大家请看二百一十面,二百一十面,这是以上的一个总结。

就前请中,这个请是韦提希夫人启请,世尊来答覆,初从日观下,这个日观是第十六观的第一观日观,至华座观已来,华座是第七观,从第一到第七,总明依报,观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观他的环境依报,二从像观下,像观是第八观,观阿弥陀佛的像,至杂想观已来,杂想是第十三观,这一段是说的正报,观佛,观菩萨,这是观正报,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广明定善一门义竟,这个善导大师将这一部经,分为定善散善,这个定善到这个地方讲完了,往下就讲散善,这个散善,首先跟我们意思要说的,九品往生,这个上品上生章,是全经的精华非常重要,假如我们为人家介绍这个观无量寿经,时间要不够的话,我们介绍本经的重点,重点确确实实是以上品上生章为第一重要,它对我们修学确确实实有很大的帮助,这个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把它列在散善里面。

我们看第四卷,散善义,从此已下,我们先看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三辈,上、中、下三辈,看三辈的散善,就此义中,即有其二,这个散善里面有二个意思,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世尊这一开端,就为我们说出了三福,三福是一切诸佛修行成佛的根基,诸位要知道,定善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这个定修不成,不得已而求其次是散,是散善,凭著善心能够在少许的时间摄心都能往生,这个法门才真的广大,一切众生才真实得度,如果照前面定善标准来讲不能普度众生,你想前面这个十三观,几个人能做得到,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不是最殊胜的法门,那个最殊胜的法门,什么人都能做,这才叫最殊胜,什么人都能够在一生圆满成佛,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所以最殊胜的是散善,因此这个三福,是决定不能够忘记,这个地方要详细的来给我们说明,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里面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世间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这个仁义礼智信就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慈心不杀是仁,所以它是世俗的善根,世间的善人,临命终时遇到了善友,教他念佛求生西方,他要一肯接受立刻肯念,这临终十念往生,诸位要知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恶人临终遇到善友十念都能往生,何况是善人,那当然往生,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很明白了,世间善人临终念佛往生,一念十念往生,品位是中品下生,是这样的位置,下三品呢,下三品是造作一身罪业的人去往生,这善人,所以他的品位高了,在中品下生,我们今天闻到佛法,依照佛法来修行,从善导大师这一个开示里面,那我们的品位至少应该是中品中生以上才对,这中品下生没有闻过佛法的,这个是善导大师跟我们说的,这是第一福,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是小乘,小乘持戒很严,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这个具受就是受的很圆满,或有不具受的,不具受的就是没有受到具足,因为通常在家同修五戒里面,他受一条戒可以的,受两条戒也可以的,受一条戒叫少分戒,受四条戒的叫多分戒,五条统统都受的叫具足戒,他就圆满,受得圆满,所以这个戒律可以一条一条受的,从前人受戒谨慎,自己一定要思量,那一条我可以做到,我就去受,接受,做不到的就不受,古人是这样的,现在人都讲求面子,做不到也受,受了怎么样,底下讲说,或有具持不具持,具持你所受的统统都做到了,这叫具持,譬如说,他受五戒,他受一条,不杀生戒,他这一条真做到了,这叫具持他真的做到了,受两条戒,两条都做到了,受两条只做到一条叫不具持,这个受一条,连一条也没有做得很圆满也叫不具持,所以有持戒,有具持,有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这个就是说明了,纵然受少分戒,持得不圆满,你能够尽心回向也能往生,为什么呢,连世间善从来不学佛的都能往生,何况学佛,虽然佛的教戒没有圆满做到,但是并没有犯过失,不过就是小善,就是没有什么大善,这统统是善人,持戒的善人,前面第一福是世俗善人,不知道佛法的,这个是持戒的善人,大家一定要晓得,世间善他一定统统具足,又加上佛法持戒之善,所以他的品位,自然是在中品中生,是这个意思,第三福者,名为行善,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诸位一定要把这个文字看清楚,发大乘心凡夫不是圣人,圣人我们就没份,发大乘心凡夫我们有份,我们能做到,自能行行,这个自己能够将佛的教戒,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兼劝有缘,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自能行现,后面劝进行者,这就兼劝有缘,不但自己修善,而且还能够劝人修善,舍恶持心,回生净土,这个三种都是善人,所以他往生这是中品上生,这是第三福的,由此可知,这个虽然不修前面十三种定善,单修散善也一定能往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这是说明三福随便修那一福都能往生,这个法门才真的广大,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前面二种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这三福当中任修一个能往生,修二个也能往生,三个统统修当然能往生,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假如这个三种福统统不修,统统违背了,那就是十恶,邪见之人了,为什么十恶呢,第一福当中有修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就是十恶,不信三归,不信戒律,不信大乘,那这个是邪见,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言九品者,至文当辨应知,这个九品,到底下经文再说明,这一段十八,这个散善的经义,首先为我们提示出来,让我们明瞭,下面这个第十四,就是上品上生等,上辈观行,就上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即为十一门,经文虽然不长,大师为我们分称十一个段落,这十一个段落的名称,在佛法里面叫科题,小标题,每一个段落的小标题,名称都把它列在此地,我们把它念一念,一者总明告命,二者辩定其位,三者总举有缘之类,四者辩定三心以为正因,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八者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九者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这个是小科的科题,每一个小段落的题目,今此十一门义者,约对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为一百番义也,那这个向下一共有九段,就是九品,九品应当每一品都是这个十一段,但是实际上这个九品的文,文有长短不同,有些十一段统统都有,有些缺了几段,这个缺了一段是省略掉了,可以省常常就省掉了,但是要知道,如果他是圆满具足,一定是这个十一段,它才会,意思才能够完整,又此十一门义,就上辈文前总料简亦得,在这个上品上生章里面说的是最圆满,大师为我们这个解释,也解释得最为详尽,因为这一段经文是最契娑婆世界众生之机,换一句话说,是我们大家在这一部经里面真正得利益,得真实利益,实在讲就在这一段经文上,它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念佛,为什么这个念佛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的因素不外乎二种,一种是怀疑,像这个大经上讲的,不是怀疑自己,就是怀疑佛菩萨,第二种就是放不下,这放不下就夹杂了,放不下世间法,放不下许许多多的大乘佛法,这个麻烦就大了,不但现在放不下,死了也放不下,这个夹杂是个很大的麻烦事,这个现在在台湾也常见,在过去在大陆大户人家,富有人家,这个出殡的时候,有和尚念经,也有道士,还有la ma,好多好多各式各样的叫夹杂,这就是说明,不但活了夹杂,死了还要夹杂,那里会有成就了呢,我们读了这一章经文才完全明瞭,要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具备那些条件才决定往生,非常非常的重要,好现在请看经文,经文在二百一十四面,我们先把经文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再看大师,善导大师为我们的开示,那个开示就非常详细了。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就是第一段,告命,上品上生者,这一句是第二段,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是第三段总举生类,要发三种心才能往生,这个三种心总称为菩提心,是佛在观经上为我们说的,至诚心,底下有了,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个就是举出,这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诸位一定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乘,如果不发三心决定不能得生,无量寿经上说的很清楚,上、中、下三品三辈,本经开作九品,三辈九品,往生第一个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二句,上上品到下下品没有例外的,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也许有人要问,这个造作罪业的众生,像张善和临命终时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他立刻念佛,念不到十声阿弥陀佛就来接他往生了,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发三心,有,他虽然发了这个三心,他自己并不知道,什么叫至诚心,什么叫深心,他不晓得,他真发了,这是真心啦,真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具足圆满的菩提心,那他怎么没有发呢,真的发了,那一刹那发,一刹那就往生,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就是讲真正发心求愿往生的这个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他这个话说得非常非常之好,如果把菩提心解释,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讲了半天都讲不清楚,我们也没听清楚,这个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是听了愈听愈迷惑,起信论的三心跟这个三心一对照,比较上明瞭一点,直心就是至诚心,这个心什么叫直,真诚就直,这个至诚是真诚到了极处,没有一点虚假,这叫至诚,深心好善好德,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不但自己要成就,深切期望著一切众生个个成就,这个三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第一个因素,没有这个心虽然念佛,古人说,你的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可见得这个发心跟念佛,一定要相应,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除了具备这个三心之外,还有一类的众生,三种众生也能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你看这个就是三福里面的,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六念我们到注解里面再说,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第七段,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第八,是讲修行时间的长短,短的一天就成功,长的七天也往生了,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就是连这个法相宗的大师窥基大师,他也判弥陀法门为顿教,不是渐教,他的成就无比的快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这一段最长,这是第九段说明圣众来迎,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还有许许多多的化佛,菩萨声闻大众来迎接,场面之大出乎你想像之外,你想像不到的,那你要问,这些人为什么这样欢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曾经有过提示,这一些人过去世中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同参好友,他们精进先往生,我们不精进堕落,今天我们功夫成就也往生,他们都高兴统统跟著佛来迎接,所以一见面我们宿命通现前,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这个神通因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忽然现前,无量劫前的家亲眷属,朋友一见面都认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熟人多,娑婆世界人非常陌生,跟你有亲属关系的有几个人呢,西方极乐世界人太多太多,到那个地方才真正是永恒的聚会,再也不会散失了,现前的父母、亲属,如果在六道当中,无论他在那一道,他的状况你天天看到,他的音声你也天天听到,什么时候得度机缘成熟了,你一定能来帮助他,这个国度机缘成熟,就是对于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行肯念佛,你一定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身来帮助他,这是往生西方世界的好处,由此可知,不往生我们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一定要真正往生才能够解决问题,现前的问题,过去未来统统都得到圆满的解决,法门无比的殊胜,下面经文第十段,生彼国已,这个第十段就一句,第九段很长,最长的一段,这一段是讲无障碍往生,底下是第十一段讲的得益不同,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就像前面观佛所说的,像无量寿经所讲的,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这是见的正报,光明宝林,演说妙法,这是依报的庄严,护法的庄严,说法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庄严,总归纳为三大类,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说法庄严,这弥陀经上就是这样归纳的,闻已即悟无生法忍,这是的确快速,这一听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换一句话说,就将自己从凡夫的位置提升到七地菩萨以上,无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这就是弥陀经上讲的,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昼夜,那来的清旦,清旦是释迦牟尼佛方便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有昼夜才有清旦,西方世界没有,西方世界有莲华开合,有这个现象,没有这个昼夜的现象,所以莲华开合,假定这个时间的观念,其实在那个地方,时空观念都没有了,这个时间空间的观念呢,佛在唯识里头讲过,这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是事实真相,一切都是假设的,西方世界没有,那么由此可知,西方世界,历事诸佛,遍十方界,是随心随念的,我到十方无量无边刹土,每一尊佛那里,去拜佛,去供养,去闻法,这个念头一念都去了,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你的分身,而你自己的身体在阿弥陀佛面前没动,这样子去的,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这一句话阿弥陀经上没说,见了诸佛如来,听佛讲经说法,佛一看到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特别爱护,为你受记,受记用现代话就是预言,预先告诉你,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在那一个世界成佛,成了佛名号叫什么,度多少众生,跟你说这些,诸佛如来跟你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这是说明本国他方,闻法受持,利益无边,末后一句是总结,是名上品上生者,这个上品上生的经文就这么长。

善导大师的注解,我看超过十倍,所以这一段,这个开示我们要用心来体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去,这个前面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保存注解的完整。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这是把文分为三大段,即有其十二,这个十二是小段,三大段里头的分十二个小段,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这一句很要紧,我们要把它记住,大师告诉我们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人往生的,换一句话说,我们就有份,我们努力修善,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一定要能辨别清楚,这个是讲的真想往生,那不想往生,那就另当别论,就说话也不要说得那么真,是不是,真往生的就不能讲假话了,讲假话的话,对你往生的时候是有障碍的,凡是与自己有利益的统统是恶,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那统统叫善,善恶的标准在此地,为什么说,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就叫恶呢,诸位要知道,我们修净土决不是这一生,这一生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你说这个善根多厚,生生世世久远劫以来,这个法门不晓得听了多少遍,不知道修了多少回了,为什么都没有去得了,就是没有把自己忘掉,起心动念都替自己著想,舍不掉娑婆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所以这一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以苦为师,生活过得苦一点,清苦一点,什么都不求,一切能放下,这个往生的障碍没有了,这才能够走得了,因此总观三经,或者我们今天课程讲五经一论,欣厌二个字非常明显,厌是厌离娑婆,真正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掉,欣是欣喜极乐世界,对于极乐世界要有非常强烈向往这个心,对于这个世界要认真把它放下,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所以它这个地方,所讲的善恶标准在此地,我们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一心想见阿弥陀佛,这是善,在这个世间除了积极这样做法之外,我们尽心尽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劝进行者,这是大善,跟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本愿完全相应,这才决定得生,所以不可以为自己想,纵然家亲眷属,不明这一个事实真象,他对这个世间,种种贪恋,我们学佛明理的人,不能不随顺,事上可以随顺,心里不能随顺,心要清净,要用智慧,善巧方便为家人培福,只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尽心尽力来修福,修福一定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标准,我们才真正做到大乘上善,这四个字是我们现前修学的标准,我们要学大乘上善。

这个第三段,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就那些人能往生呢,即有其四,这有四种,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是得生之益,就是得生的利益,这个就是经文里面第三段总举生类,经文上是很简单,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就是这个四句,大师给我们讲的时候,这个里头有四种,四种这个生类。

第四,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徵,无由得解,这是说明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不是自己为我们说出来,因为他这个徵,何等为三,这佛自己说的,没有人请问,这一句是徵,下面就解释一者慈心不杀,这就解释了,这个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这为我们解释了,把这个三心说出来,这是明显的利益,意密这个心里面密意,那就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知道的,其实佛那有什么密意啦,佛要有密意,佛就变成凡夫了,佛没有意思,佛没有意思,佛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断恶行善,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佛的意思,这是佛的愿望,所以佛为我们说一切经一切设施,无量的善巧方便,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圆成佛道,底下这就解释到最重要的核心,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往生这个净土修学的重心,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