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就像莲花。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边,但却不被污泥所污染。像太阳、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是停止在空中。太阳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应该像莲花、日月学习。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里边,社会上乱七八糟各种丑恶的事物很多。但我们要像莲花那样,洁身自爱;人在红尘,心离红尘。人在世俗中,心离世俗,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扰和诱huo,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那么,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莲花!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你想完善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过来说,如果你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门里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里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末必。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嘛。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嘛。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在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团中,僧人佛学修养参差不齐,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很正常。你们说,出家人是神?还是人啊?这就对嘛!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行确实要比一般人要强一些,人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果你带著烦恼的心态,想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筹不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在愁,今天是晴,还是阴。禅师说,晴如何?阴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二个闺女,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没有人来买,伞就卖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瓦晒不干,没有人买,他的瓦就卖不出去。所以正为此事发愁。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解开我的苦闷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片就可以拿出去晒干;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生死年代不详,不约是在西元前369年到286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这里给大家讲《庄子至乐篇》里的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著瓦盆在唱歌。
惠子说:‘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著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非也,在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伤?然而推究起来,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无为之道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成形,形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运行一样。人家静静的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是不能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不再哭泣’。
通过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烦恼、悲伤之事,通过思想的转化,心境的改变,是可以不烦恼,不痛苦的。庄子在对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他也痛苦、感伤过。后来因为转化、改变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烦恼,而敲盆唱歌。难道说庄子对妻子的死,感到幸灾乐祸吗?显然不是。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的客观规律一样。生从宇宙自然界中来,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庄周从自然界万物生生不已的变化中,找到了超越烦恼与痛苦的方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遇到的各种zai 难,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忧愁的事很多,今天孩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后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叠叠山。一件事还没有过,另一件事又来了,一天到晚,那颗心七上八下,没有一刻清净过,烦恼的事情总是很多。一会儿激动地不得了,一会儿苦恼得不得了。一点儿定力都没有,那智慧从哪儿来呢?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求佛菩萨帮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是从哪里来呢?是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通过学习佛法,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视,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通过念佛、打坐培养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脱。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面对现实人生,不为环境变迁动心,不为种种物质的诱huo、刺激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八风吹不动,是这首偈的的核心内容。八风是什么呢?八风是最容易破坏人们心境安宁的八种环境。八风是:利、衰、讥、赞、毁、誉、苦、乐。利,是利益,得到好处。比如说你一下中奖了,得到一辆轿车。衰,是得到坏处。就像你买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生意破产,公司倒闭了。讥,是受到别人的讥笑、挖苦、讥讽、嘲笑、嘲弄。赞,是得到别人的赞叹、恭维、表扬,说一些使你高兴的话。毁,是受到人家的诽谤、伤害。誉,是荣誉,被社会或单位评为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奖励。苦,困苦的环境,让人痛苦、难受,生活上受到折磨、zai 难、苦恼、烦闷……乐,是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心情舒畅的事物。这八种事物称为八风,修学佛法,没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风吹得头晕脑胀,不能自主。学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观照八风,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从世间道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就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佛教中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说:维摩诘资财无量,十分富有,他虽然不是出家人,却遵守沙门的戒律;虽在红尘中生活,却不贪著留恋红尘,是我们红尘中居士学佛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不烦恼,是在于你的认识,而不在于环境修行好与不好。比如说,柏林禅寺就比较清净,但大家都出家到这个环境中来修行,来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那很多地方,寺院多的是,我到那里总可以吧?有的人会这样说。但很多寺院末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后,能够碰上一个理想的寺院,当然好了;但反过来说,碰上一个不理想的寺院,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再出去,出到哪里去啊?
我们讲对佛法的信仰,主要是讲对法的内涵的认识,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但出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识。作为居士来讲,你也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别出家人的是与非,作为僧团的僧人来讲,有好、有不好,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你出家,遇到好的环境,寺院道风好,这是你的福报;反之,事与愿违,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呢?寺院道风一塌糊涂,那你即使出了家,也很难进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遇到理想环境之前,劝你最好暂时不出家。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经济收入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关系也很和睦,他们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不可开交,鸡犬不宁。另外一种人呢?攀比心比较重,见人家有这有那,自己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钱,他想尽办法去弄钱,贪心特别的大,烦恼也就特别的多。那为什么第一种情况的人,他们为什么就生活得愉快?同样的环境,你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苦恼呢?别人生活得那样自在呢?这就是心境不同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说:如像摔坏一件值钱的东西,这个说是我的不对,那个说是我的不对,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吧!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原因,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大家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来推去,这件事不关自己的事,那个说没有我的事,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好人。所以肯定是要吵架的。
这件事说明一个家庭关系,处得和睦不和睦,烦恼的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去尊重、顺从、理解对方,家庭就和睦了。其实烦恼与不烦恼,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对烦恼在不在意。比如说有人骂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爱骂多久,就让他骂多久,等他骂够了,他就不骂了。你坐在那里,洗耳恭听,一言不发,对他的骂,没有一点反应,我看对方要气死了,他不是白骂了吗?可是你一烦恼,正好上了他的当!对方就是要使你烦恼,才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骂,他一定气得没办法。所以烦恼是自己找来的,在客观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烦恼。
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来说,逆境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说你生病,生病有时很难受,很苦恼是吧!如果你能这样想,生病消除业障,就能坦然去面对,接受病苦对自己的折磨。这是一个方面,你没有生病嘛,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机会休息,现在生病了,正好借这个机会,能够静静地在床上躺一躺,静静地休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烦恼痛苦也可以把它想得很开心。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