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一)

净界法师

    辛三、第九佛身观

  前面的佛菩萨观叫做假想观,虽然不是真实的极乐世界佛菩萨像,但是可以当作正观的一个前方便。这一科佛陀亲自描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就是如实观了:

  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前面的像观成功之后,进一步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这才是真实的观察。真佛身相有三小段,前面两段属于报身佛,已经超出我们凡夫的心量所能够推想得到的;第三段是我们比较可以下手的,叫应化身佛。先看报身佛:

  真佛身相

    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重天,因为它的光明特别殊胜,所以用夜摩天来作譬喻,就像是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那种紫摩金光色。这是先说明佛身之光明,再解释报身佛的高度: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更不可思议,不是六十万亿而已,还加上恒河沙。古德说这已经超乎我们凡夫的想象了,我们只能以一种随喜赞叹的心情来读诵。

  佛的眉间有白毫相,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那么大─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的白毫平常是收在眉间,一展开的时候,是向右边旋转,长度可以围绕五个须弥山。佛的眼珠当然是绀青色,如四大海水那么大,而且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每一毛孔放出的光明,如同须弥山那么的广大无边。这都是在形容报身佛庄严的身相。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彼佛圆光,圆光就是佛颈顶上经常性的光明,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在佛的圆光当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那由他就是亿,如赞佛偈中说: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每一尊化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以为侍者。

  到这个地方,都是在讲报身佛,以下是比较重要,和我们有切身关系的应身佛。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无量寿佛,生于净土,有八万四千相;娑婆世界的应身佛─释迦牟尼佛,生于秽土,只有三十二相,主要是因地的修学不同,所发的愿力不同。那么无量寿佛每一相各具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随形好,又有八万四千光明。

  这地方讲到三件事:相、好、光明。其实,相就是好、好就是相,只是相是比较粗显的,好是比较微细、精致的。一般来说,我们观察佛陀的功德,在相、好、光明这三个当中,是以光明为下手处。实际上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摄,只要成就一个佛的功德,其他的慢慢就具足了,因为佛的功德是法性身,它是互含互摄,所以是整体性的。在相好光明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光明摄生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讲到光明有什么功德呢?佛陀放出光明,除了显示庄严之外,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它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是指佛陀广大的自在力、方便力,能够以各种方式来摄受你,用音声祂也可以摄受你、心中举祂的相状也可以摄受你。然后取,祂能够把你取到祂的功德当中,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古德说:只要是念佛的地方,就是佛光照耀的地方,因为佛陀的光明可以他受用,佛陀的光明可以加被摄受我们。

  在莲池大师的传记里面,有讲到一件事:大师以前在家的时候,俗姓沈,念佛念得很好。有一次隔壁的人往生了,依古代的社会习俗,通常都会请道士来做法会,他也随喜去参加。当时他就坐在后排,这个道士可能有一点小小的灵通,等到法会结束,就特地来找莲池大师,跟他问候说:某某人啊!你念佛念得真的好!莲池大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又没有出声。他说:你虽然心中默念,但是我看到你的头顶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的头顶都是暗淡无光,你的头顶放金色光明,光明当中还现出一尊佛像。

  所谓:佛陀的光明,一一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你看莲池大师也没有出声,只是心中默念而已。所以我们讲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可以用音声的相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可以用佛陀的相状、光明相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总之,佛陀的光明是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照了念佛众生、摄取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灭恶生善,这一点很重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二)

净界法师

    当我们蒙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开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后,进入到弥陀的光明中,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慢慢地深入观察:

  观成能见

    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前面讲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此佛陀的相好光明,以及化佛、化菩萨等,不可具说,都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只要知道一个大方向,知道佛的光明是怎么回事,内心去感受佛的光明、去感应佛的光明就可以──令心眼见,只要用心去忆念、观想就对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说明一下:强调他力法门的人,当然一定要强调本尊相应,包括净土宗、密宗,都是同一个道理。西藏的上师敦珠仁波切,他在本尊相应当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本尊相应当然要把本尊的功德现出来,不管本尊的相状是现男众相、或是光明相,都没有关系,重点是当它出现的时候,你要如实的了知──它就代表本尊所有的功德!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声音听回去,音从耳入,这就叫做感应道交。它是创造音声──自念、自听。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应道交的重点在那里呢?就是:你要相信你所创造的音声─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修他力法门的人,你的信仰必须要够,谁适合去修净土?只有一种人适合──信心具足的人才有办法修!你有一点疑惑就没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一旦起疑根,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全部消失掉了。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一旦讲到不思议境,包括真如的法界观─正念真如,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妄想的心,全体即是真如,这个也是一种仰信。总之,大乘法门有很多基础,像方等、般若等等,但是想要入最顶端的圆顿止观─本尊相应止观,你的信心要够,这个勉强不来,你没有这种信心就修不来。这也是靠宿世的栽培,有些人本身善根很强,真如佛性一听就深信不疑,一下子就契入,如果你无法契入,那就只好找其他法门修了。

  本尊相应法就是这样──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就是:当你心中出现光明时,你要深信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凭什么说我心中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呢?凭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有无量的自在力,不管祂现什么相状,就是有办法进入。但是你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很重要,你一旦起疑心,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当我们具足了广大的信心,然后契入弥陀的光明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不论是见到佛的光明也好、见到佛的相好也好,见一尊佛就等同见十方诸佛,因为佛佛道同、佛陀的功德互含互摄,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这个就不是华开见佛悟无生了,我们一般说是来生,这个地方是讲今生,如果你真的有修行功力的话,那今生就见佛了。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往下看: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我们刚开始是以佛的相状─观相好,或者简单的观光明相来趣入。但是当我们从相状进入之后,最后的结果是跟佛陀的大慈悲心相应,因为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摄──见佛身即是见佛心。不像我们凡夫,虽然外表长得庄严,内心不一定庄严,不一定!

  凡夫的身、心是两回事,在《唯识学》上说:名言、种子影响思想,业种子影响身相。有的人重视思想,思想好但是善业不足,所以身相比较丑陋;有些人是常修福报,但是不修内心的思想,业种子好,名言种子不好,也是有。所以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独立的,佛陀不是,佛陀身心世界是一体的。当我们从佛身契入之后,所达到的也就是──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净界法师

    所谓无缘慈我们解释一下。在大乘佛法当中,慈悲心由浅入深,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众生缘慈:这种慈悲是有条件的,因为对众生的慈悲也需要取相,需要取一种亲密的相状。比方说:她是我的母亲、她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感恩。总之,凡夫的慈悲心必须要取一种悦意慈,也就是要找一种亲密的相状来带动他的慈悲心。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惟、观想──一切众生在无尽的轮回当中,几乎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每一次受身都需要有一个母亲,由此可知,不论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都可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以母亲的相状来带动我们的慈悲,这叫众生缘慈。没办法,凡夫也只能从这个地方来修,以众生相来带动慈悲心,这是凡夫的慈悲。

  第二个是二乘人的慈悲─法缘慈:二乘人观一切法空,从空性当中,知道大地与我同源、万物与我同根,但是他这种慈悲心是不主动的。阿罗汉你说他没有慈悲心吗?未必;阿罗汉他出来托钵,你有事情求他,他也会帮助你,但是阿罗汉的慈悲心不会主动,一旦入了涅槃,就全面休息了。所以他跟众生这种同体的心情,是比较被动的,不像佛陀的慈悲─为诸众生不请之友。

  第三个是无缘慈:无缘慈就是真实平等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悲心是任运自在,不假造作的。

  在《涅盘经》里面讲到佛陀的慈悲心,说:有一天,提婆达多想要谋害佛陀,就把大象灌醉,然后后面再用鞭策去打这些大象,大象一痛就往前冲,就往佛陀行脚的方向冲过来。佛陀这个时候看到这些醉象,即将害佛─造五逆重罪,任运生起慈悲心,很自然的将手伸出来,手指上立即现出五只狮子。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害怕、屈服的跪倒在地上,佛陀用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调伏醉象,就是一种随缘任运的境界。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参加应供,因为菜色非常丰盛,吃了过多而拉肚子,他就忆念南无佛,释迦牟尼佛也是现前给他加持,结果病就好了。之后,有人就问说:提婆达多一天到晚想伤害佛陀,为什么佛陀要救他呢?佛陀说:祂的心是平等的,不是刻意为之,就像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永远存在,你的心准备好,月亮就出现了。不是因为月亮跟那一个人特别好、比较亲厚,没有这回事情。只要你准备好,月亮将随时出现,这个叫无缘慈,祂没有锁定对象,是任运的。

  当我们观成佛身之后,自然也能契入佛心,而产生大慈悲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三)

净界法师

    那么,作此观者有什么好处呢?

  举益劝修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此观修成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来生绝对不会来这个五浊恶世投胎,一定能够出生到诸佛的国土,而且在那一生,即能成就无生法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应当系心观想无量寿佛。

  看到这个地方,大家慢慢慢慢就了解藉相修心这个观念。说实在话,凡夫没有相状,就没有办法修心!虽然修行是改变我们的心态,但是也要藉相啊。比方说我们修持咒、礼拜、供养,都是要藉相──藉供养的相,来启发慈悲的布施心;藉拜佛的相,来启发惭愧心……

  印光大师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有些人修行,向外攀缘,心外求法,结果功课作越多、个性越刚强,他以功课来自我骄慢,那就不是藉相修心了。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修行上路,就像车子开上高速公路,只要上了高速公路就对了,你每天都在进步,今天会比昨天更近于佛道了,这个很重要──让生命永远保持进步!但是,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事实上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如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那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烦恼依旧、自私依旧,那就不是在藉相修心,只是在做善业而已!

  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怎么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甚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办了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因为不懂得藉相修心的道理,结果就偏差了。

  这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是真正用功的人,开始进入佛的相状,你一定会感受到佛心、那种大慈悲心,这才是真正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虽然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

  也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已经上路了,进步多少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最怕的是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可能是观莲华相、观佛的光明相、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但是最后的结果是要契入佛心──生在佛前,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性,这是本经的目的。本经是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先用相状来引导我们,由此而进入佛心,这才是修观的真正目的。

  教观入处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这一段,讲出它的下手处: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其实佛门讲到正报的相跟好是蛮复杂的──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怎么观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地方下手──从眉间的白毫相下手。

  佛陀有三十二相,有两个相是很特别的:一个是佛顶的无见顶相,一般如果佛陀从佛顶放光,那就是在显真如本性─性德。我们看《楞严经》,佛陀在讲楞严咒之前,是佛顶放光而宣说神咒,因为楞严咒不是修来的,那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真如本性,表示性德。那么白毫表示修德。我们看《法华经》,佛陀在演说《法华经》之前,白毫放光──从白毫当中,现出十方菩萨修六波罗蜜的相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于禅定、智慧的相状。

  白毫是一个下手处,佛顶又是一个下手处,这两个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因为无见顶相我们看不到,没办法看到,所以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前,只要白毫相好观成,八万四千相好,自然显现。而且见到无量寿佛的相好,即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以见十方诸佛故,即能得诸佛现前为你授记。当然,能够蒙佛授记,那肯定是入正定聚,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已证得无生法忍了。

  结示观名

    是为遍观一切身相色身相,名第九观。

  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诵《金刚经》,一定有救!

净界法师

    当我们慢慢进入到正报,会发觉佛的相好非常微细,很难观,所以这个时候心态的调整,那种皈依的心就很重要了!我讲一个实际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这是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的恩师性公长老说的:

  他有一个弟子,在台北做军官的,他的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往生了,都是他的祖母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的,他的祖母对他十分呵护、疼爱有加。等他长大后,他就开始赚钱想要孝养他的祖母,但是他的祖母却得了癌症。他心里非常悲伤,好不容易有能力反馈祖母养育之恩,结果祖母病的这么重。

  有一天,他就跑到寺里去拜佛,在大殿拜得痛哭流涕,有一位出家人出来问说:你怎么回事啊,为何这么伤心?他回答说:我从小跟祖母相依为命,我祖母现在得了癌症,我感到非常悲痛,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位法师就对他说:你回去诵《金刚经》,一定有救!

  这位居士听了之后,就赶快请了一部《金刚经》回去读诵,也不懂经文意思,就一直诵。当然《金刚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对他启发很大,经中说:凡是有《金刚经》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这句话对他影响很大,他认为《金刚经》就是佛──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因为家里没有佛堂,他就把餐桌擦干净,然后将《金刚经》放在餐桌上就开始读诵。有一天,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他的餐桌前面,一尊佛身现前,释迦牟尼佛全身是金色光明,他没中断就一直诵,这个光明停留了好几秒,都没有退掉,等诵完之后,佛像的光明才消失掉。

  当他见到这次光明之后,就出现了两件很特别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他祖母身上的癌细胞自然消失掉,再检查都没有发现癌细胞,又多活了十二年。。

  第二件事情:他见到佛像之后,从此官运亨通,最后做到军法处处长,少将退休。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居士来看过性公,我还跟他谈过这个故事,其实他对佛法了解不多,但是他对佛陀具足信心──这个人心理素质、善根很深厚。什么叫善根呢?心态好,信心具足就是善根,对于正法深信不疑!他深信《金刚经》就是佛陀,所以认为《金刚经》一定可以救他祖母,他以这样的信心契入《金刚经》的文字相,结果感应道交,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前。凭什么?就是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诸位要知道:本经讲藉相修心,你心态的准备很重要!不要说是观经,念佛也是一样,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人的心中,为什么产生不同的功德?因为心态不一样。就像莲池大师没有出声,只是默念就能够念到头上放光、出现佛像,他心理准备够嘛。所以我们观佛像的时候,重点不是说观得多么清楚分明,因为在作观的时候,有心相跟心态,我们所要强调的观念是:心态比心相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观音观(一)

净界法师

    辛四、第十观音观。

  结前启后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

  总标身相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前面是观佛,这以下观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能够如实地观无量寿佛──见无量寿佛的相好也好、光明也好,当祂在你心中清楚分明显现之后,其次应当要观观世音菩萨。怎么观呢?此菩萨的身长有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是紫磨金色,头顶上亦有肉髻。

  关于佛像,台湾现在很多佛像都是用描金、彩绘,都不错,但是我的老师讲过一个观念说,其实佛像最好就是全部安金的,这样才符合经义。经文里面的佛像,没有一个是描金的、彩绘的,全部都是紫金色,所以安金的佛像,是比较合乎大乘经典的经义。

  观世音菩萨身是紫金色的,这跟阿弥陀佛一样,头顶有肉髻,颈上亦有圆光。祂的圆光从每一方看过去,都有百千由旬那么广大;在圆光当中有化佛,就像释迦牟尼佛;每一化佛有五百位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举身光中,祂身体所放出的光明中,五道众生,(这个五道,事实上是六道,是把阿修罗并入到其他五道),一切众生相,皆于中现。

  我们观佛跟观菩萨不太一样,这一点要知道。佛的功德已经圆满,既然是功德圆满就不应该有特色,你看过佛有特色吗?没有特色。但是菩萨还在因地,当然有特色,比方说文殊菩萨表示智慧、普贤菩萨表示行力,观世音菩萨表示慈悲。

  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大势至菩萨,事实上菩萨的光明有两种,观世音菩萨的特色是比较偏重利他,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以手为主,千手千眼、广设方便摄受有缘众生,尤其祂身上的光明──现出六道众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思惟,表示一种慈悲的光明。大势至菩萨不一样,是比较偏重在自利,调伏烦恼。

  身为一个佛陀的相状,基本上是圆满的,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做什么呢?摄受念佛众生,几乎是圆满的,圆满就没有特色了。但是,观世音菩萨是以慈悲为特色,以利他为特色;大势至菩萨是以行力自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刚强、坚定的行力来表示大势至菩萨。

  我们等到下一堂课会讲到: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两个相状,有不同的特色,观世音菩萨的特色在手,大势至菩萨的特色在脚,此菩萨举足一动,大地即震动,表示这位菩萨的威势力大,等到菩萨观时,我们再慢慢把祂的特色观出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