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84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假设的话,要有一个人说,如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成佛了,成佛才叫如来。成佛是得无上正等正觉,有没有一个无上正等正觉法?跟诸位说,没有。你以为还有一个无上正等正觉法,你就执着法相。既然没有,为什么佛要说出这么一个名相?佛不说就没有法子显示,必须要建立这些假名,显示事实的真相。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有的言说、名相,都是不得已而建立的;换句话说,全都是假设的,你可不能当真。所以教你不执着,教给你“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或疑其仍为有法,殊不知实无有法也。但为明其觉已究竟。无以名之,名为‘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耳。若约性德言,实是诸法一如。”


  “或疑其仍为有法,殊不知实无有法也。”这个意思,希望诸位要细心去体会,确确实实没有法。佛得的无上菩提是什么?无非是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舍尽了,就叫无上菩提。哪有真的还有什么无上菩提?没这回事情。我们把这一句话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凡夫没有,凡夫迷惑颠倒。佛告诉我们,把见思烦恼放下、舍掉了,不再执着了,就叫正觉,给它起个名字叫正觉。其实哪来的正觉?没有。只是他见思烦恼断掉而已;再把尘沙烦恼断掉、放下了,不要了,不再执着了;无明也放下一品,或者放下几品,叫正等正觉。真的有正等正觉?没有。不过是见思、尘沙、无明放下几分而已,就叫它个名字,叫正等正觉。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放下,都没有了,再加个无上正等正觉。用这个假名显示这一个事实,你不要真的还有这个名号,那你又呆了,又起无明,又被名相迷住。佛不迷人,人自迷,很可怜!多少人读佛经,被佛迷了。佛看到这个样子,摇头叹息,这就是你不解如来真实义。为什么会迷?就是执着,就是放不下。什么人叫觉悟、觉者?放下的人就觉悟,放不下的人就迷惑,觉跟迷就在这个地方分。哪有觉有迷?实在就是一个放得下,一个放不下,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实实在在讲,无有法,佛无有法可说。“但为明其觉已究竟”,显示他的觉达到圆满、达到究竟。见思是不觉,尘沙是不觉,无明是不觉,他把这些不觉统统放下,统统舍弃,所以他的觉圆满、究竟了。“无以名之”,那叫它什么名字?这假设一个名,“名为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耳。若约性德言,实是诸法一如。”从本性上说,什么也没有,只见诸法一如而已,法法皆如。

   “2、曰‘佛’,正明称为得菩提者,意在显其已证无上正等觉,亦即诸法一如之果耳。”


  “曰佛,正明称为得菩提者”,我们叫这个人,叫他做佛,意思就是说明他得无上菩提,给他取这个名字。“意在显其已证无上正等觉,亦即诸法一如之果耳。”到这个地方,诸法一如究竟之果,他是完全明白了,完全见到了。这个悟不是解悟,是亲见,这是证悟。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我们要明白,以如来、以佛果为一个例子,反应出九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无别,只是你放不下。马鸣菩萨在《起信论》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是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本有,不是外头来的,个个都有。“不觉本无”,什么是不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是不觉。不觉本无,真如本性上没有。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放下,毫无问题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放下就恢复,为什么不肯放下?

   我再告诉诸位,我讲的都是真实话,诸位每一个人都是大富翁,你们听起来很高兴,你们每一个人的财宝都无量无边,称性的。为什么现在穷兮兮的?因为你有障碍障住,你这个障碍不肯放下,什么障碍?贪心。因为你有贪心,无量无边称性的财宝全部都被它障碍,得不到。你们读《华严》,读《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那个富贵,住的房子七宝建的,道路是黄金铺路。我们这里是用地毯。极乐世界是黄金铺路,为什么那么富有?他没有障碍,障碍是贪。佛的相貌为什么那么好,身体为什么那么健壮?我们也有。可是我们今天身体这么脆弱,稍微吹一点风寒,就不得了,就要生病了。我们有障碍,什么障碍?嗔、痴。贪嗔痴是大障碍,贪嗔痴放下、舍掉了,称性的福报就现前了。不晓得自己称性的福报是无量无边,天天要去贪图那一点小利,你说那不叫可怜吗?天天搞贪嗔痴,你说这怎么得了!以轮回心造轮回业。我们读经,字字句句都要消归自性,要会归到自性上来,我们才能够得受用。佛的经典,没有一句、没有一个字不与我们自己有关系;与自己要没有关系,那个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字字句句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



一二二、明一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这四个字,希望诸位牢牢的记住,你一生受用不尽,“无实无虚”。
   
    “1、‘如来所得’者,唯一‘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如义。”


   这叫真的得到了。无实,正如佛在本经所说,能得之心,三心不可得;所得之物,皆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这是无实。可是在事相上,能得、所得这个相存在,相有、作用也有,无虚。无实无虚。合前面无住生心,无实是无住,无虚是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无实无虚,无虚无实,你就得自在,你就快乐了。你真的会得,所谓“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你真的能够随心如愿的所得,虽然得到,你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执着,心里面若无其事,因为无住。诸佛如来生活在这个境界里面,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要认真去学习。

    “2、如来所得之法,乃是实相。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无相,‘无实’也。无不相,‘无虚’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无。故曰‘无实无虚’。虚实皆无,是为真实之法。以证成上文真实之说也。”

   “如来所得之法,乃是实相。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无相,无实也。无不相,无虚也。”这是完全用般若经上的法相来说明,说得一点也不错。如来所得的法是什么?是真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切诸法的真相,是什么样子?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从体上说的,体空寂,无相。但是体会现相,刹那生灭,他现相,现这个相是无不相,无不相是有相。体上讲无相,起作用上讲有相,体是真的,永远不变的;相是假的,刹那生灭,这个相叫妄相,妄相不是无相,它有相。所以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这个意思。四句话是一句话,是说的一桩事情。无相则无实,绝对不是实有,无不相是无虚,它有相存在。

   “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无。”体上无是真无,相上无是假无。因为相是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故曰无实无虚。虚实皆无,是为真实之法。以证成上文真实之说也。”佛说这个意思真实,一点都不假。所有一切万事万法,无有一法不如是,你能够看到这一层,你这个心在万法怎么不自在!心清净了,不会被一切法所污染,心平等了,不会再分别执着一切法,立刻就转我们凡夫境界成诸佛菩萨的境界,马上就转了。

    “3、阿耨菩提,即真如觉性之异名。如来即诸法如义,称为如来,因其已证真如觉性。足证如来所得,无实,觉性空寂。无虚,觉性圆彰故。”

   “阿耨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真如觉性之异名”,我们讲真如、讲本性、讲觉、讲阿耨菩提,一个意思。一桩事、一个意思,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佛的用意,叫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知道这个名字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明白意思就好了,不要执着一个名字。所以一桩事情,他说许许多多名字,是这个意思,叫我们不要执着。

   “如来即诸法如义,称为如来,因其已证真如觉性。足证如来所得,无实,觉性空寂。无虚,觉性圆彰。”我们称佛、称如来德号,它里面就显示这个意思;教你从这个名号上,你就能够起观照的功夫,就能够觉而不迷,启发自己的觉性。我们中国从前的人讲,启发你的悟性。悟性跟觉性是一个意思,觉悟,帮助你觉悟。这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说“如来”就要想到诸法如义,我对一切法要平等,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假名它有作用,它不是没有作用,决定不能执着这个假名,要叫这个假名把我们自己的觉性开发出来。

   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什么意思?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无量觉;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是不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无量觉?你要懂得这个意思,深深唤醒觉性。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唤起我们性德里面的慈悲寂静。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看到这个字样,听到这个名号,我对人是不是一片慈悲?牟尼是寂静,就是清净的意思,听到这个名字,我心是不是清净?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名号启发我们的性德,道理在此地。

   从前人,古人起名字,名字都是代表自己的愿望,佛门里面你出家或者你皈依,师父给你起个法名,法名就是代表你修行的目标。现在人很糟糕,很多中国人给小孩起个名字,起个外国名字,大概是希望我这个儿子做中国人不好,将来都做外国人。名字是外国人,那个相貌不能变成黄头发、蓝眼晴,变不出来,还是枉然!这个真的不晓得是作何居心?名以昭德,名以显德,所以它有作用的。

    觉性就是讲真如本性的体性,他是空寂的,所以无实。“觉性圆彰”,圆是圆满,彰是明显,就是它起作用,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虚。所以从体上讲是无实,从相用上讲是无虚,这样才把性德体相用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

    “4、一法不生,实无有法也,故无实。无法不现,诸法一如也,故无虚。”

   “一法不生,实无有法也,故无实。”真如本性一法不生。“无法不现,诸法一如也,故无虚。”虽然一法不生,但是无法不现,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法不现。同样一个道理;佛法基本道理,你要掌握到了,你修学真的就有下手之处。《般若经》上跟我们讲的要领是“般若无知”,而后是“无所不知”。从前出家在家的大德,我们在《高僧传》、《居士传》里面看到的,他修学没几年就开悟了。我们现在缘份比从前殊胜太多,为什么我们修了一辈子,愈修愈迷惑、愈修愈颠倒,为什么不开悟?方法不一样。古人下手,从哪里下手?从无知,他先学无知。过去无论在家出家,你拜一个老师,老师指导你,老师教给你什么?就教给你无知。无知怎么教法?天天教你在道场里面工作,这个粗重的活,你天天干。六祖惠能到五祖那里,马上分到碓房去破柴、舂米,去干这个。干这个苦工是修福。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为大众服务是修福。修慧怎么修法?修慧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禅家教你参一个话头,教你观心;教下教你读经,没有讲解的。譬如天台宗要背三大部,时间是五年,《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这是天台基本的三大部,师父把书教给你念,天天念,念到会背,没有讲解的。为什么叫你念?念经不胡思乱想。如果不念经就会胡思乱想,把妄念用念经的方法把它念掉,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那是根本智;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那叫后得智。古人用的方法是这样的。

   从前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五年学戒就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怎么教你,你就怎么做,守老师的教诫五年,五年大概心定下来了。然后再听教、再听讲经、再参禅,或者再念佛,那个功夫进步就太快太快了,基础稳固了;换句话说,基础就是清净心,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心地清净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搞颠倒,这一开头就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知,到最后,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搞糟糕了。所以什么都学,学杂了、学乱了,有所不知,人家是无所不知,我们变成有所不知,这糟糕不糟糕!方法错了。我们想想,古人这个方法,与《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应,我们今天用的方法,与经典所讲的完全相悖,背道而驰。

    “5、‘无实无虚’,即《起信论》如实空义、如实不空义。如实即是真如,因真如为真实之性体,故曰如实。如实空者,无实也。如实不空者,无虚也。空而不空,无实即复无虚。不空而空,无虚即复无实。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动之真体。”

  “无实无虚,即《起信论》如实空义,如实不空义。”如实就是如实空,无虚就是如实不空,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如实即是真如,因真如为真实之性体,故曰如实。”如实是指这个意思。“如实空者”,就是如实的意思。说的虽然是有一点差别,意思完全相同。“如实不空者,无虚也。空而不空,无实即复无虚。不空而空,无虚即复无实。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动之真体。”这一段的意思很明显,并不难懂。前面的意思懂得了,这个地方念念就可以了。

   “6、不空是由空来,可知无虚是由无实来,诸法一如,是由实无有法来。”


   这一句的意思深,但是的确是事实。意思虽然深,并不难体会,如果我们能够想到本经末后佛的教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想这一句就能明了了。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幻泡影,决定不能执着。即使诸佛如来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变化,没有生灭。人都是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量寿,华藏世界的人是不是无量寿?没说!没说我们也晓得是无量寿。怎么晓得的?他不用生灭心,他用的是常住真心,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他现的那个相分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不就叫无量寿!十法界里面,都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用识心,识有生有灭,所以十法界里面的相都是生灭相,道理在此地。因为生灭相,所以寿命就有长有短。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寿命延长?我们有没有能力把我们的青春多住一个时期?你要是懂得金刚般若,你就会肯定,行!可以做得到,道理理论有。怎么作法?把你生灭的心、妄念把它减缓,就行了。现在我们妄想一团不得了、太大了!你能够把你的妄念减少,妄念减缓,就延寿了,你也就不容易衰老。我们世间人常讲,儒家讲“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你的妄想起伏很大,你什么事情都看得开一点,都不要去分别、执着,样样都好,好也好、不好也好,大而化之,无所谓了,你这个心就比较平静,你就不容易衰老。所以真的样样做得到,你懂理论、懂方法,真的是“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求什么就得什么,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得到,世间这些东西不就鸡毛蒜皮?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无虚是从无实来的,无实是体,无虚是相跟作用。

   “7、无实,可指诸法言。诸法缘生,故无实。无虚,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无虚。‘如来所得’,但证诸法如义耳。”


  “无实,可指诸法言。诸法缘生,故无实。”一切不是真实的。“无虚,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无虚。如来所得,但证诸法如义耳。”这是说明无实跟无虚互为体用,讲真性无实,法相无虚也讲得通;讲法相无实,真性无虚也讲得通,多圆融!这是叫你法相名词不能执着,言说不能执着,横说、竖说、左说,它是圆的,它都通;你执着一个就不通,就出障碍。显示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无论什么事,在佛菩萨口里面没有一样不圆融,在我们口里处处都起障碍。他对于这个事理透彻、明了了。

  “8、无实无虚,是空有一如,性德本然。如来证此,说此。令众生觉此,修此。若观一切法唯实,凡夫也。若观一切法唯虚,二乘也。即观一切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亦是权教菩萨。佛与诸大菩萨,观一切法无实无虚,是整个的。无实即无虚,无虚即无实。诸法一如,空有同时。”


  “无实无虚,是空有一如”,空有是一不是二。“性德本然”,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是这个样子。“如来证此,说此。”如来为我们说的,无非就是把他所证得的为我们说出来而已,他所证出来的是事实的真相。“令众生觉此,修此。若观一切法唯实,凡夫也。”一切法都当真,都以为是实在的,坚固的执着不放,这是六道凡夫。“若观一切法唯虚,二乘也。”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堕在空里面,他认为一切法都是假的,一切法都舍弃,他也不生心,这堕偏真涅槃。“即观一切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是权教菩萨。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能超越十法界。“佛与诸大菩萨,观一切法无实无虚,是整个的。无实即无虚,无虚即无实。诸法一如,空有同时。”空有同时,性相同时,理事同时,无有一切不同时,这是一真法界的菩萨,超越十法界;无实无虚才能超越十法界。我们学般若实在讲,对于往生净土有很大的帮助,你明白这个道理,什么事情看淡了、看穿了,不放在心上,往生的品位增高,这个有一定的帮助。

   “9、佛事门中,不立一法,无实也。不舍一法,无虚也。应无所住,无实也。而生其心,无虚也。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实相。应如是觉,如是修。云何修?生无所住心,离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众生是也。”


   “佛事门中,不立一法”,真的是一法不立。“无实也”,这就是无住。“不舍一法,无虚也。”无虚是生心。“应无所住,无实也。而生其心,无虚也。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实相。应如是觉,如是修。”为我们说出修行的总纲领,修行的总原则,一定要懂得无实无虚的道理,知道无实无虚的事实。我们现前的生活,真的就得自在美满。你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说多自在!这是真正的幸福,这是真正的享受,这就是诸法实相。

   “生无所住心,离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众生是也。”真正的佛弟子,真正觉悟的人,他必然是这个现象。也就是说,你从他做人,从他做事、处事待人接物,一定符合《金刚经》所讲的原理原则,他是觉悟的。如果自称为觉悟的人,他的心态跟《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相违背,那是假的,那是骗人的。大乘佛法要是读多了,法眼不敢讲,慧眼会开。这个世间真的、假的、邪的、正的,你一眼就看穿了,绝对不会受这些妖魔鬼怪的蒙骗,不可能的。所以大乘经不可不读。



一二三、约诸法明如 明即一切法



   “约诸法明如”。这一大段都是说明诸法如义,前面我们读过,从名号上、从果德上来显如,今天这一段是从诸法。小科题“明即一切法”。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金刚经》上下两半部的义趣,前半部佛是从体上为我们说,所以说一切法皆非;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深,也讲得透彻圆满,为我们说出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为我们说出来了。

    “1、诸法缘生而无实,同一如实而无虚。所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由诸法如义,开出无实无虚。即以无实无虚,显明一切皆是,证成诸法一如。展转相生、相释、相成,其实皆明一义,应无所住是也。”


   这个深义,我们从经的开端一直讲到此地,同学们纵然不能够完全领悟,我相信多少能得到一点消息,果然透彻一句、两句,我们的一生受用无穷;换句话说,享受不尽。正如大经上常讲的,“惠以真实之利”,佛给我们真实的利益,都在这些大乘了义经论之中。一切法缘生,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条件。《华严经》上讲,任何一法,小而微尘,诸法里面最小的是微尘,都是无量因缘而生的。无量因缘我们现在的话讲条件,许许多多的条件,无量的条件,显现这个一法。既然是许许多多条件成就的,诸位要晓得,这里面含藏着什么意思?它里面真正的义趣,就是告诉我们,法不是实在的,是许多条件凑合而显现的。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叫无实。无实的意思,无限的深广,我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因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不要执着,执着就错了。

   佛与大菩萨们跟我们众生差别在哪里?这个我们要知道。佛在经上常常责备我们,我们六道里面众生,用的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无量劫来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我们要问什么叫做轮回心?用《金刚经》的说法,那就太明显了。《金刚经》上讲的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就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业?《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叫轮回业。经上讲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标准订在此地。四相破了,不造轮回业,四见破了,转轮回心为大菩提心。这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罗嗦。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无实无虚”。无实是因为它是缘生之法,无有自性,也就是无有自体,了不可得,无实。为什么说无虚?它有相,并不是没有相,“同一如实而无虚”。因此,佛给我们说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的真相,一语道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你要会了,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会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也不是佛法,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什么叫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法就是一切法你都能够觉了,都能够觉悟彻底明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我们佛门常讲佛法无边,确确实实没有边际。无实无虚是《金刚经》上非常重要的纲领。

   “由诸法如义,开出无实无虚。”无实无虚从哪里来的?从诸法如义里面开出来的。这一大段都说这一桩事情,无有一法不如。你真正明了一切法无实无虚,你就懂得佛在此地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意思,你听了之后会点头、会同意,佛这个说法没错。本经一开端,世尊示现到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哪一样不是佛法?着衣是佛法,持钵是佛法,吃饭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诸位要记住,你要懂得什么叫佛法,觉悟了,穿衣觉悟了,吃饭觉悟了,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觉悟了,生活是佛法,工作是佛法,没有一样不是佛法,样样都觉悟。这话还是难懂!什么叫觉悟?什么叫不觉?你晓得样样都是“无实无虚”就觉悟了,知道样样无实无虚,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因为它无实,你不执著有;因为它无虚,你不执着空。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个人觉悟了。凡夫著有,样样计较、样样执着,所以我们读经读了几十年,听经听了几十年还不开悟。不开悟当然它有障碍,障碍是什么?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障碍,世尊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你有烦恼,烦恼是什么?执着,你有分别、执着;另外一个是“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妄想。世尊在《华严经》上说我们众生,“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是所知障的根源,执着是烦恼障的根本,你二障不除,你怎么能觉悟?读经、听经还是被二障障住,苦在这里。

   学佛要从哪里学起?四弘誓愿就是佛教给我们学佛的一条正路,成佛之道。第一个教你发心,发什么心?菩提心。《金刚经》上一开端就教我们发心,“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开端就教你发心。什么叫菩提心?舍己为人是菩提心。为什么菩提心一定要舍己为人?你要知道,我们之所以变成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原因在哪里?我执、我相、我见,你这个东西不破,那你就是凡夫。佛教给我们把自己忘掉,念念都想一切众生,点点滴滴都不要想自己,这是破我见、破我相的妙法,我们要真的肯做。不但是念念念众生,念念想众生,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为一切众生,决定不要为自己。为自己增长我见,增长我相,增长我见就是增长所知障,增长我执就是增长烦恼障。佛法是教你破二障,怎么容许叫你增长二障,这是我们学佛能不能成就的一个关口。不但是学佛,我相信我们同修听这么多年的经,都应当了解、应当明白,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美满,这也是一个关键。你真的觉悟了,你会感觉这一生生命非常充实,一天都没白过,真正得到快乐,真正得到法喜充满。所以要从破我执下手。

   这次讲《金刚经》跟大家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讲《金刚经》?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看不破、放不下,你怎么会得力?学佛学得好辛苦,日子过得好苦,这是你学佛功夫不得力;如果得力,你学佛会一天比一天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正得到的好处。学佛要学得那么辛苦,我们何必学它?佛法里面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学得很苦,没有得到乐;你要想到头一句,你的迷没有破,你没有悟。苦从哪里来的?迷来的。什么是迷?四相、四见就是迷,破四相、破四见就是觉,觉了就快乐,迷了就辛苦。佛不欺骗我们,句句话都有很深的意思。所以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悟了一切皆是,迷了一切皆非。苦跟乐,众生跟佛,就是一念迷悟之间而已。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都迷,把这一切现象,一切假东西误以为是真实的,我们错在这里。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无实无虚,我们把它坐实了,以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大错特错!佛实在是难得,不能不叫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金刚般若会上,这个经文不多,用这样简洁的开示,把这样深广的道理、事实真相,都给我们说出来,不容易!

  “证成诸法一如”,如果我们能够契入,能够体会到诸法一如,那就恭喜大家,你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凡夫,你不是二乘,你也不是权教菩萨,你是法身大士。契入诸法一如那个境界,不但转六道,连十法界都转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人,《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入了这一流。但是大家要晓得,你要不从四相、四见上下手,不但是十法界出不去,六道都出不去。破了烦恼障出六道,破了所知障出十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你有妄想就有十法界,你有执着就有六道轮回。这个事情要真干,真干要你自己干,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那是什么?是教诲。把道理、事实真相说清楚了,这就是诸佛菩萨的教诲,后面的事情我们自己要干。开示悟入,佛能够帮助我们的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悟入,悟入不能靠人,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要觉悟,你要能够契入一如的境界,一如就是一真。

“展转相生”,展转的意思广大没有边际,用佛法的术语来讲,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展转相生的,怎么展转相生法?诸位记住前面佛的开示,“无住生心”,因为无实所以教你无住,因为无虚所以教你生心,你要是能生一如之心,你就成佛、成菩萨、法身大士。你要是生六度心,你是菩萨,不是法身大士,这个要知道。你要是生四谛心,你就当阿罗汉。由此可知,你要是生贪、嗔、痴的心,就变三恶道,贪心是饿鬼道,嗔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佛是苦口婆心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劝我们要把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贪嗔痴拔掉,三恶道的因没有了,自然没有三恶道的果报。贪心我说得很多,不仅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包括佛法。我世间都不贪了,贪佛法,照样堕饿鬼道。佛是教你断贪心,不是教你换对象的,换对象没有用处,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了,你就觉悟,你就不迷惑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展转相生,就是大家的念头。相宗所讲的“唯心所现”,所有一切的现象,从哪里来的?心现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六道从哪里来的?识变的,“唯识所变”。因为是唯心所现,所以你不能住,教给你应无所住;因为是唯识所变,所以教你生心。你要是生菩提心,现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不但污秽的境界舍离了,清净境界也舍离了,染净两边都舍掉,真净!与性德圆满的相应。你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小注里面所讲“相生、相释、相成”,你才懂得,“其实皆明一义,应无所住是也”。

  “相生、相释、相成”这六个字,我再跟诸位说得清楚一点、明白一点,现在话讲,我们落实在生活里面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相生、相释、相成。一切经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从我们的起心动念,讲到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业因果报刹那相续,这六个字,你才晓得含义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广。佛讲一真法界你才明了,并不仅限于一部《华严经》,一切经皆是;不但一切经皆是,一切众生的生活行为,哪一样不是?晓得这个道理,才知道佛给我们讲无住生心的真实义,我们应当要遵守。无住就是放下,万缘放下,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清净心是我们自己的本性,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实相般若,真实智慧,信心清净生真智慧。信心不清净所生的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不能解决问题。

    “2、‘如来说’三字最要,明其是约性而说。离相观性,则头头是道。《楞严》云:五蕴、六入,乃至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古德言:窗外黄花,莫非般若。庭前翠竹,尽是真如。是之谓‘一切皆是佛法’。”

    “如来说三字最要,明其是约性而说。”经文里面有些地方“佛说”,有些地方“如来说”,如来跟佛不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凡是讲“如来”都是从心性上说的,讲“佛”是从事相上说的,用这个字样来区别。所以这三个字非常要紧,说明这句话是约性而说的。

   “离相观性,则头头是道。《楞严》云:五蕴、六入,乃至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楞严经》这句话是如来说,是从性上说的。怎样见性?离四相就见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说我们把相不要,去找一个地方躲起来,那不行!即相离相。所以离相,诸位要记住,不是离外面境界相,是离你心里面执着的那个相,只要你心里面不执着,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要离那个相。中国的文字高明到极处,妄想,“想”字心上有个相。佛教我们离相,离什么相?心上那个相离掉,真心就现前,妄相就没有了,那个相是妄相。所以叫你离相,不是离外面那个相,离心里面那个相,把那个相离掉。我们中国的文字,离一切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思。思划上格子,心上划了格子,有分别了;把那些格子去掉,不要分别,留下来是真心。思跟想就糟糕了,想是妄想,是所知障;思是你有分别、执着,是烦恼障。你能把思想那个心上的田拿掉、相拿掉,真心就恢复了。我们现代人说,人没有思想还得了,人没有思想就不是人了;一点都没错,人要没有思想就成佛了,因为你有思想,所以你才堕在六道,你才搞六道轮回。你问问佛菩萨有没有思想?佛菩萨没有。你问问阿罗汉有没有思想?不但阿罗汉没有,《金刚经》上连须陀洹都没有,人家成圣人。我怎么样想?我怎么样思?坏了!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觉悟,然后你才明白大乘经上所讲的义趣,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五蕴、六入、乃至十八界”,这几句话把尽虚空、遍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全部包括了。“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就跟前面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意思完全相同,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个意思。

  “古德言:窗外黄花,莫非般若。庭前翠竹,尽是真如。”这是禅宗祖师大德们所说的,都是悟了以后,从相上见到性,这是见性的话。从性上讲一切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一切皆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是之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生活怎么不幸福?怎么没有趣味?怎么不快乐?法喜充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心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永远保持一个清净心,这是觉悟人的生活。觉悟的人就是佛菩萨,佛菩萨的生活。必须要知道,所有一切忧虑牵挂都是妄想。我们同修当中,有不少是经商的,现在所谓商场如战场,一天到晚在动脑筋,怎么去赚钱,生活过的苦得不得了。跑来问我,我说自讨苦吃,假如你动这些脑筋,真的会赚到钱,诸佛菩萨都拜你做老师,佛菩萨做不到。你所有那些妄想全是妄想,你命里面有财富,该来的照来,不该来的动什么样脑筋也得不来。小偷命里该发财他偷得到,要不然他也偷不到,我去偷怎么偷不到?佛跟我们讲得清楚,财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布施是因,财富是果报;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人能够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他得的果报就是财用绝不缺乏,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这么得来的。你不肯修,你怎么会得来?以为打妄想就能够得来,这是自欺欺人,没有这回事情,在佛法讲无有是处,这都是迷惑颠倒。念念为为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你利益众生大,就是利益自己大。如果反过来,念念为利益自己,而不肯利益众生,你的福报很有限,享完就没有了。你没有继续再修,你所享的福是过去生中所修的余福。后面这一条说得好,说得很清楚。

   “3、世出世法,皆是缘生。观其不异之性,不变之体,则一切皆是,诸法一如矣。否则住法发心,住法修行,则佛法亦非佛法,何况一切法。”

  “世出世法,皆是缘生。”这句话我们特别要注意到“出世法”,世间法是缘生,出世法也是缘生,所以佛才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所说的一切法,也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法有用处,我们有智慧去用它、去受用它,决定不能够执着它,决定不能够占有它。为什么不能占有?因为一切法无实,你怎么能占有?为什么说可以受用?因为一切法无虚,可以受用。不可以占有,不能据为己有,要与一切众生共享,这个人就觉悟,这个人就有福报了,我有福与一切众生共享。所以,世法、出世法都是缘生。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像世尊八相成道是缘生,四十九年说法也是缘生。

  “观其不异之性,不变之体,则一切皆是,诸法一如矣。”你从性上去看,从体上去看,那就皆是佛法。“否则住法发心,住法修行,则佛法亦非佛法,何况一切法。”这两句同修们要牢牢的记住。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犯了这毛病,“住法发心,住法修行”,这八个字。无论在家、出家,你们学得这么苦,学得这么可怜,原因在哪里?八个字说得清清楚楚。你不懂得无住的道理,你不懂得无住的事实。住是什么?执着。发心了,发度众生的心,执着发度众生的心,修行执着修行。所以修得再好,你所得到的果报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我断恶修善、舍己为人,我着相。什么人做的?我做的,我修行,我度众生,我发大心,“我”没有忘掉,我见、我相十足,这就是住法。什么时候能把我忘掉,你与《金刚般若》就相应,念念还是我在,就不相应,与《金刚般若》完全相违背。这两句话要牢牢的记住,“住法发心,住法修行”,你搞的不是佛法。你学佛都不是佛法,那何况一切法?这才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的重要性,这是纲领。

   无住要用现代的话,说得明白一点是无条件,我帮助一切众生绝对没有条件的。有条件是凡夫,无条件的这是学佛、是佛菩萨。佛用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哪有条件?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要谈条件。谈条件,那你学佛、念佛、修行,都是住法修行、住法发心,告诉你,凡夫一个。这个话我们听多了,也看多了,可是走出讲堂,还是住法。什么原因?习气老毛病改不掉。在这里听了,看到你们点头,好像有点觉悟,出了门就忘掉了,老毛病又发了,这个就不行。所以世尊讲经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天天叫你薰习,希望把你老毛病生疏,把佛所讲的、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慢慢把它变熟,生疏的变成熟的,熟的变成生疏的,你就成功了,一定要自己认真努力。现在比过去的人,的确有福得多,过去人要听经得有法师讲经,他才能天天听,没法师讲经他到哪儿听?现在没法师也行,听录音带,看录像带,你可以每天都不间断的薰修,这是说明,读经跟听经的重要性。每天至少需要用两个小时,没有法师讲经,回家去听录音带,去看录像带。三天不听,你的老毛病全出来了。每天听两个小时,要听多久?可能要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慢慢会觉悟,会转过来。这个事情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病根太深了,无量劫来的病根习气,哪有一下能转过来,没那么简单!这是希望同修们,要细心去体会,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

TOP

续 85

   “4、广而言之,凡行世间法,慈悲为本。皆为利他,不存利己。一一不违佛法,则世法即佛法。若行佛法,而存名利恭敬之心,则佛法亦成世法矣。”

   “广而言之”,这是把这个推广,实在讲就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凡行世间法,慈悲为本。皆为利他,不存利己。一一不违佛法,则世法即佛法。”你慈悲,慈悲从哪里表现?慈悲表现在你生活行为当中,全是利他的,点点滴滴都为他,自己的生活愈简单愈好。我学佛以后,这么多年来,我的生活随缘,如果我不跟你们大家在一块生活,我一个人过日子,自在快乐,我一天只要吃一餐。你们看到我的生活,一点营养都没有,我快乐极了。点点滴滴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多快乐!你们每天讲营养、讲保养、讲进补,补了一身的病。我什么都不要,身体健康,自在快乐,精神愈用愈饱满。由此可知,身心的健康从哪来的?清净心来的。你们怎么进补,怎么保养,为什么还一身毛病?心不干净,心里面有贪嗔痴三毒,心里面有三毒,你怎么能健康得了!心里面没有毒了,一片慈悲,一片清净,一点饮食都不要,都健康快乐。你要懂得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所以你们叫我吃饭,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干这些把戏!所以要紧,这个地方要真学,“皆为利他,不存利己。”

   所以我们学佛,老师非常重要,真正的善知识。我这些基本道理、修学方法,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才一个月,就认识章嘉大师。我向他请教佛法从哪里入门,他告诉我“看破、放下”。我问他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我听话,老师怎么教,我就真干,我得的好处就是这一点。我对老师尊敬,老师讲的话我依从,我相信老师不骗我,老师对我是真实的,依教奉行,真得利益了。这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如果还有念头为自己不为别人,诸佛菩萨来教导你,也没有用处。所以佛法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念念念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去做,功德就是圆满。

  “一一不违佛法”,佛法是什么?《金刚经》上所讲的是总纲领;“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不要看布施两个字,我出一点钱这叫布施,错了!是全部的生活。从我们起心动念,到我们日常生活一切行为,是布施两个字,就是在这里面叫你放下、舍掉。舍什么?舍四相、舍四见,把这个布施掉,你就一一的不违佛法,都如法了。世间法统统是佛法,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佛法。

   反过来说,“若行佛法,而存名利恭敬之心,则佛法亦成世法矣。”那个念头,一转又迷了。我是个讲经的法师,我要大家对我恭敬,要对我供养,有这一个念头完了,大错特错了!我们明理,明白人,我们求法,磕头作揖向善知识请教,我们要用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我们弘扬佛法,把佛法送给别人,要用什么态度?也要用恭敬心、真诚心,磕头作揖把佛法送给人。不能说我磕头作揖求得来的,你也要磕头作揖我才给你。你要有这个念头,你念念这几句话,菩萨里面有常不轻菩萨,你们念《弥陀经》大家念得很熟,乾陀诃提菩萨、不休息菩萨,我们也要磕头作揖把佛法送给别人,我们真的这样作法。他肯接受,缘成熟,不肯接受,缘没有成熟,无论缘熟与不熟,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样才没有亏欠。不能说缘不熟,我们就不做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缘不熟要跟他结缘,缘成熟要促进他成就。所以佛是普度众生,缘没成熟的人多。

   我们现在在国外,现在几乎是全世界,衬衫上印的那些画,印的那些相,你仔细一看,都是妖魔鬼怪。我看到这个现象,我也想到,我们印阿弥陀佛,印佛经的句子。走在街上,人家看到念一声,看一眼,阿赖耶识落了种子,我们跟他结法缘,我们跟人家结佛缘。无论认识不认识,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做,只希望众生得佛法真实利益,我们对众生一无所求,连恭敬供养都不要,有了这些东西麻烦!


一二四、明离一切相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一段是说明“离一切相”。

    “1、‘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着相。则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知是假名幻相,而归于性。虽名一切法,而皆是佛法矣。”


   “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着相。则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前面讲一切法皆是佛法,问题是着不着相,不着相皆是佛法。什么叫佛法?佛法是诸法一如、无实无虚,这是佛法。一执着了,不是落在实这一边,就是落在虚那一边,就不是佛法。以六道来说,欲界、色界著有,落在“有”这边;无色界执着在“空”那一边,都不能出六道。六道太苦了,轮回六道,佛在大经上讲生死疲劳,搞这个事情。我们常在经上看到,佛感叹:“可怜悯者”,真可怜!迷得太深,看不破、放不下,干这个事情。看破了,就是你真正看到一切法无实无虚,你看破了。你了解事实真相,自自然然放下,不执着了,那个日子过得多快乐!佛菩萨在经典上讲游戏神通,快乐!到这世间来干什么?游戏的。游戏怎么会累,怎么会有苦?游戏就快乐。知道一切法皆非,就不着相,一切法无实。“知是假名幻相,而归于性。虽名一切法,而皆是佛法矣。”这是前面古大德所说的翠竹、黄花,从相上见到性,从事上见到理,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一如,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2、‘即非、是名’,合而言之,以明无实无虚、空有同时之义。世尊说此,是教行人于行、住、坐、卧、二六时中,对境随缘,皆应作如是观。则处处皆是道场,事事增长菩提。”

  “即非、是名,合而言之”,这在《金刚经》这种句子很多,它的意思是什么?“以明无实无虚、空有同时之义。”这个要晓得,这样讲法才不至于偏在一边,把真相讲得圆圆满满。我们从这里面体会,你就得真实的受用,你才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得透彻、看得清楚。一切法确确实实是同时的,无实无虚是同时的,性相是同时的,理事是同时的,生佛是同时的,无有一法不同时。同时,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菩萨?这个不是佛菩萨、十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不是同时同处,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自己有业障见不到。我们在五楼讲经,底下四楼、三楼、二楼跟我们同不同时?同时同处,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底下一层?业障,所以你见不到。要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讲,佛告诉我们,无尽的时空是同时的。但是我们今天,三度空间的众生见不到四度空间,四度空间众生见不到五度空间,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的空间。从理论上讲,时空的维次是无限度的,科学家说这些话,我们听了点头,没错。原本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无数度的时空?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十法界、无量无边法界从哪里来的?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离开妄想、执着,同时!妄想、执着叫业障,你为什么不肯把妄想、执着放下?放下就同时了。你读《华严》、读《法华》、读《无量寿经》,那些天人大众,他们的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随心所欲,变化自如,他那个能力从哪里来的?那个能力是我们的本能。离开了障碍,本能就恢复。障碍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教我们看破,教我们放下,都是这些。

   假名幻相,名有,假的,相也有,假的,都不是真的。相,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生灭现象,法相宗讲得最清楚、最明白,确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楞严》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刹那,非常非常短的时间,我们心太粗体会不到。佛给我们讲一弹指,一弹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九百个生灭。我们现在弹指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讲十法界森罗万象是随心应量变现出来,因为这个所以才教你生心;因为它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不是真的,所以教你无住。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一点都不错。为什么要住法?为什么要着相?你要想得到人生的幸福快乐,你从这里下手,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法不欺骗人。

  “世尊说此,是教行人于行、住、坐、卧、二六时中,对境随缘,皆应作如是观。则处处皆是道场,事事增长菩提。”没错!龙树菩萨过去在龙宫,见到大龙菩萨收藏的大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什么?就是十法界一切众生随缘对境,就是这个东西。我们起心动念,生活行为点点滴滴,哪一样不是《大方广佛华严》!你要会了,你才知道头头是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个什么?许多人念《华严经》,对善财童子羡慕得不得了,他的命好,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一生一个也没遇到。其实,善知识一天到晚围在你的周边,你不认识。善财童子认得,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你要不相信,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就是善财童子。我们今天看这个人有毛病,那个事又不顺眼,你到哪里找善知识?你到哪里找佛菩萨?所以必须要晓得,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要离开相看性,都是诸佛菩萨。你要是对于一切现象都不执着,你要是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为,统统增长智慧,哪里不是道场?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生活之间。《金刚经》跟我们讲出总原则、总纲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再展开,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看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无实无虚,教我们过一个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是三昧、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诸佛菩萨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今天有苦、乐、忧、喜、舍,不正常!离开苦、乐、忧、喜、舍,那个生活是正常的。

   所以要晓得,“处处皆是道场,事事增长菩提。”增长菩提是增长智慧。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想到惠能大师当年见五祖忍和尚,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好羡慕。我们心里面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读到这里晓得,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无实无虚,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看到一切人皆是善人。必须要知道境随心转,我们是佛心,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你要问,我什么时候成佛?你到哪一天看到大地众生个个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要是看到这一切众生都是恶众生,你自己本身就是恶众生。为什么?相随心转。你心善,一切境界都善。我善,他明明恶嘛!你再仔细观察,他不恶,把自己的烦恼心所、恶心所降伏住了,你再看,他就不恶了。你能够在恶法里面看到善,染法里面看到净,为什么?染净不二,善恶也不二,一如,法法皆如!我们今天做不到,没入这个境界,不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换句话说,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迷在这个里面。所以念念增长烦恼,不生智慧,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3、清净觉性,既非虚而又无实法。正好借一切法,以历事练心,尽空诸相。又何必于一切法外别觅菩提。《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岂非无上菩提,宛然在望乎。”

  “清净觉性,既非虚而又无实法。正好借一切法,以历事练心,尽空诸相。又何必于一切法外别觅菩提。”佛在经典里这样教训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也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开导我们。我们要觉悟,这些话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我们修行在哪里修行?历事炼心,事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事里面去炼心,炼什么心?我刚才讲的那个话,你们想想看很有味道,把心上的相拿掉,把心上的格子拿掉,就炼这个。你果然把那些东西拿掉了,你的心就生智慧。无论穿衣吃饭,念念都生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眼睛见的,耳朵听的,身体接触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一样不生智慧的。生智慧才快乐,不生智慧就烦恼了,这叫学佛,学佛学跟佛一模一样。我常讲佛是什么心,我们要学佛的存心;佛是什么愿,我们要学佛的愿;佛是什么样的生活行为,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行为,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但是诸位要记住,我唯恐诸位住法发心,又住法修行,那就糟了!不能住,不能执着。佛跟我们不一样,他不执着,我们执着。执着是凡夫,不执着是佛菩萨,决定不能执着。如果我们用这一个道理,来拣别真佛、假佛很容易。现在这个社会假的太多了,冒牌的太多了,假冒佛法也多得不得了。你仔细观察看他执不执着,执着就是假的,不执着是真的。我这个佛法好,他那个不好,这一听,他也未必好,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他可以赞叹自己好,他决定不会毁谤别人,那是真的。

   你们最近听过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称赞”,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给我们做的榜样,礼敬决定是平等的,对于妖魔鬼怪都礼敬、都平等。为什么?他有佛性。你离相看他的性,他是佛,他不是别人。为什么不赞叹他?他那个相不顺性。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他对于胜热婆罗门没有赞叹,甘露火王没有赞叹,伐苏蜜多女没有赞叹,这三位善知识,他表的相是贪嗔痴,贪嗔痴是三恶。他对这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你们仔细去看《华严经》,你就晓得,参访每一位善知识,礼敬之后都有赞叹,然后再请法;唯独这三个人有礼敬,后头接着请法,当中没有赞叹。赞叹顺性,我们常讲隐恶扬善,正面的、善的,我们要赞叹,恶的不说就好了,不用去毁谤。所以不赞叹,我们就了解,他那个不如法。佛教我们这样做人,这样处世,才能够维系社会的平安,社会的安全,共存共荣,才能够转移风俗,只赞叹人正面,不毁谤人负面。在这里头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觉心,觉而不迷。“尽空诸相”,把你心里面那些妄相,统统要把它舍弃掉,那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真心,是心的本能,真心有觉性,菩提是觉。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岂非无上菩提,宛然在望乎。”无上菩提在哪里?无上菩提一分一秒没有离开你。宗门的话常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世尊在楞严会上也讲得很透彻、很明白,就是六根的根性。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教我们“舍识用根”,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可是很难,我们的识舍不掉。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识,我们没有能力,舍不掉。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性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他教给我们用眼的见性,用见性见外面色是见色性,就不是色尘了。所以你要眼识见外面是色尘,耳识听外面是声尘,尘染污心性,你要能够用见性见外面是色性,用闻性闻外面是声性。明心见性,那真的叫一尘不染。这个理我们懂得,事实上我们今天做不到,这才不得不回过头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仗着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能伏得住,真正能够符合《楞严》上的标准“舍识用根”。所以我们要晓得,觉性、无上菩提,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寸,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秒,就看我们能不能回头,能不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佛实在是苦口婆心,真正是大慈大悲,这种恩德,世出世间再也遇不到了。这样的教诲,要紧是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够依教奉行。

    “4、佛法如家常饭,自应饱餐,当注重消化。若能惺惺常觉,不即不离。则随时随地,皆可得真实受用。”

   “佛法如家常饭,自应饱餐,当注重消化。”这一句的比喻,重点就在后面这四个字,要注重消化,我们佛门常讲要“消归自性”,就是此地注重消化的意思。如果不能“消归自性”,佛法学了没有用处。一定要消归自性,你才得真正的养分,才得真实的受用。

  “若能惺惺常觉,不即不离。则随时随地,皆可得真实受用。”这句话一点都不错,随时随地,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什么环境,你都得真实利益。什么叫真实利益?你得清净心,你的心里面常生智慧,这就是真实利益。你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如法,如法是戒;换句话说,真实利益就是戒定慧。穿衣吃饭,日常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无论什么环境,顺境里面成就戒定慧,逆境里面也成就戒定慧;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把佛法消化。这个讲法实在讲很难讲,讲都很难了,你听懂了,那相当不容易。所以要不抓住经文,你真的没有依靠。佛法是什么?无住生心,无实无虚,舍己为人,离四相,离四见,利益一切众生;佛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还没有念到,还在后面,这些就是佛法。就一般而说,戒定慧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这个意思无尽的深广,单看表面看不出来。六度是佛法,十愿是佛法,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把它应用在生活上,你就得受用。

  “惺惺常觉”,惺惺是清醒、不迷惑。诸位要记住,动一念为我就迷了。所以一切众生常在迷惑之中,他为自己。为自己增长我见,增长我相,这个事情是个麻烦。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他不能把自己舍掉。舍从哪里舍起?这是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先从“我所”舍起,这有一个下手的地方。我所是我所有的,我们讲身外之物,从这里舍起。我所有的很多,这很多当中从哪里舍起?你最执着的,最放不下的,从这里舍起。譬如有人说他财看得很重,其他的都能舍,财不能舍,佛教你就从舍财下手。要从你的嗜好,你最喜欢的、最执着的,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能舍,其他就容易了。就跟治病一样,最严重的病先治,然后其他的小毛病就容易了,有一个下手之处。最放不下的就是最坚固的烦恼执着,先从身外,外面能舍弃掉,然后这个身也不在乎了,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舍。舍了身,这个身不是我的。身不是我的,好处多,为什么?他不生病,他不衰老,他也不死;有我,我病,我老了,我死了。他有我,他才有这个东西;我没有了,哪来的生、老、病、死?统统没有了。舍好!不舍就糟糕,舍好!佛教我们舍,舍了身,身体在,身确实还在,还挺健康的,要知道身不是我的,身是佛法的,身是一切众生的,为一切众生工作,这才叫做“皆为利他,不存利己”,你要懂得这个意思。

   利他了,“我做多少事情利益别人”,你是住法发心、住法修行。换句话说,生老病死你还是不能超越。必须在念头上转,“我”没有了,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你是我的亲属,你跟我有关系,你是我的同乡”,这个观念没有!尽虚空、遍法界,那个我才没有了。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你这个“我”破不掉,你没有舍己,舍己是舍我,你没有舍掉。所以你无论做多少好事,依旧是住法发心,无论怎么样修,修六度万行,住法修行,所以你不会开悟,当然更不可以证果;也就是说,你二障非常严重,你障没有去掉。

   “5、佛所说法,说理便摄有事,说性便摄有修。此一大段,皆说自觉圣智,令学人依之起观照。必须离相离念,方能契入。”

  “佛所说法,说理便摄有事,说性便摄有修。”这是你一定要懂得的,你要不懂,你就不会看经,你在佛经里面就看不出味道。佛所说法字字句句都是圆融,都是圆满的,所以讲事里面有理。譬如我们平常大家常常读的经,《地藏经》讲事,《弥陀经》展开也都讲事,事里面有很深的理在,理要不透彻,那个经怎么能叫人相信。说理的经,《金刚经》讲理,理里面有事,理要是没有事,这些道理都落空了,那就变成谈玄说妙,无济于事。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你才能看出味道。《金刚经》讲的是性,性里面有修,性修不二,理事一如。这些道理事实明白了,再回过头来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那就真正得到自在圆满。

  “此一大段,皆说自觉圣智,令学人依之起观照。必须离相离念,方能契入。”末后这一句好!这一大段的经文,讲一切皆如,无有一法不如;末后结归到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如来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所以说“自觉圣智”,不是凡夫的境界。说到这个地方,是希望帮助我们,依照这一段的经文起观照。观照,“观”是观念,把我们错误的观念换过来,用正观照见世出世间一切法,那就是佛知佛见。可是下面有个条件,“必须离相离念”,离相是离四相,离念是离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是念,你才能够契入。如果四相、四见破不了,这一段话只是听听而已,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真正的义趣也很难体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修行这两个字要认清楚,“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范围无量无边,佛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身体的一举一动,身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起心动念,我们今天讲的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用身、语、意,就全部都包括了。身、语、意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两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修正我们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不正当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

   修正的标准,是多层次的,像我们平常讲的十法界,那就十个不同的标准。标准虽然很多,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总原则、总纲领,“无住生心,无实无虚”。因此,我们无论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能够违背总原则、总纲领,违背总原则、总纲领的,那就错了,那就不是佛法。由此可知,《金刚经》的重要,在一切经里面非常非常重要。《金刚经》在修行上的纲领原则,就是要离四相、离四见,这是讲修德上的原理原则;不离四相,不离四见,你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一部经是大乘经,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大乘圆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佛在经上讲,“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那个菩萨不是圆初住以上的菩萨。他是不是菩萨?他也可以说是菩萨,他是权教菩萨,权小菩萨,他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一定是破四相、破四见,《金刚经》的标准在此地。如果说是《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所讲的原理原则,要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两部经是一部,一个讲性,一个讲修。《华严》在事修上讲得详细,你懂、通达《金刚经》了,再看《华严》趣味无穷。你不懂《金刚般若》,《华严》就难读,特别是前面十一卷半的经文,你怎么读得下去?那讲就更没法子。你懂金刚般若,字字句句其味无穷。


一二五、约报身明如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1、身如须弥,故曰‘长大’。指佛之报身也。‘如来说’,正明报身与法身一如也。”

   这个地方是说佛的报身。通常我们在赞佛偈里面,赞叹佛的报身,所谓“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比喻,比喻佛身的高大。实实在在,要以我们凡夫的知见来看,的确是不可思议。释迦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出现,所现的是劣应身,就是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从大乘经里面读到,诸佛如来的报身,报身是智慧成就的,智慧圆满,报身就现前了。报身的相不只三十二相,经上告诉我们,“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以这个地方“长大”,是用须弥山来做比喻。“身如须弥,故曰长大。”这是指佛的报身。在这里我们又看到经文用的是“如来说”,“正明报身与法身一如也。”这是就报身明如。诸位从这个地方,要很细心去体会。报身如,应化身如不如?也如,无有一法不如。

    “2、上来约名号、约果德、约诸法,以明如,皆是法说。此约报身明如,则是喻说。恐闻法说不了然,因喻而得了然也。”

   “上来”,是指前面一大科的经文。“约名号、约果德、约诸法,以明如”,都是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一句话实在是说得非常的圆满,“皆是法说”。“此约报身明如,则是喻说。”前面都是法说,这个地方是从比喻上来讲。“恐闻法说不了然,因喻而得了然也。”了然就是清楚、明白。由此可知,世尊说法的慈悲善巧。这个地方,我们也要能够体会、学习。

    “3、法身有二义。(1)法身即是清净自性,名为自性法身。此即佛与众生所同具,所谓同体之性。约众生言,又名在障真如,亦名在缠法身。(2)一切诸佛,长劫勤修,福慧庄严,自性圆满显现。此名出障法身,亦名出障真如。又名报得法身。”

   “法身有二义。(1)法身即是清净自性,名为自性法身。此即佛与众生所同具,所谓同体之性。约众生言,又名在障真如,亦名在缠法身。”为什么讲一切法皆是佛法?为什么说“如来者,诸法如义”?如果我们明了,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有情众生称之为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所说的动物、植物、矿物,把宇宙间一切的现象统统都包括了。动物有情,有情识,所以叫它做佛性;植物与矿物就叫它做法性。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世尊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圆满的一切种智。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才真正明了什么叫做“同体大悲”,什么叫做“无缘大慈”。今天这个社会上,有个人对我们很好,我们就怀疑了,他是什么居心,他为什么这样对我好,有什么企图?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就是这么好。为什么这么好?“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诸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学佛的,做佛的学生,做佛的弟子,学佛什么?首先要学佛的存心,要学佛的用心,我们心跟佛不一样,那叫学什么佛!佛对人真诚,我们要对人真诚;佛对人平等,我们对人要平等;佛对人慈悲,我们对一切众生要慈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从这个地方做起,这才叫学佛。众生跟佛的自性是无二无别,那为什么他叫众生,他不叫佛?他虽然有清净自性,但是他有障碍。因此他的清净自性不能显露,这叫“在障真如”,他有障。他有所知障、烦恼障,我们通常讲二障,或者说他有三障:惑障、业障、报障。“亦名在缠法身”,他有清净法身,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佛与大菩萨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自性、他的法身,与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不过现在有一点障碍,他自己没有发现,没有发觉。那怎么不平等!

   第二个意思:“一切诸佛,长劫勤修,福慧庄严,自性圆满显现。此名出障法身,亦名出障真如。又名报得法身。”前面的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性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虽然是性德,如果没有修德,你的障碍去不了,所以一定要有修德。诸佛如来“长劫勤修”,我们要注意这一句。修行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不是几天、几个月、几年就能成就的,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一定要发长远心,要勤苦的修学。修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说法、作法修正过来。无量劫来的习气、毛病无量无边,所以说“烦恼无量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来,不外乎佛在本经上所讲的,“四相四见”,不出这个范围;我们抓住这个纲领,要会应用。烦恼像个网一样,这是纲,你把纲抓住了,要认真去断。断烦恼也得要会,所以修行要会修。宗门里面常说“从根本修”,那就是会修的。烦恼的总纲抓住了,修学的总纲也要把它抓住。佛在这个地方,教给我们破四相、破四见,这是把修行的总纲领抓住了。用什么方法破?《金刚经》教导我们那个方法,实在是巧妙极了。先叫我们发心,真的跟四弘誓愿没有两样。佛一开端就说,这个话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也跟佛说的没有两样。“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先要讲发心,真正觉悟了,那个心就是菩提心。什么叫真正觉悟?不想再搞生死轮回,不想再为烦恼束缚,这个人真的觉悟了。

   心是觉悟了,醒过来了,可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怎样把它断掉?“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我们修行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妄念不息,烦恼习气不断,如何把它降伏?我们的心到底要安住在哪里?佛的答覆很好,佛自己做了个榜样。他老人家的意思说的是,像我这样就行了。这个话须菩提尊者懂,我们不懂。须菩提尊者一天到晚跟佛在一起,他怎么不懂!我们去佛远了,去佛三千年,佛的生活行持我们不知道,经本里面所记载,我们看到半信半疑,真的是这样吗?所以不能不详细的讲解。把这些理事都讲清楚,都讲明白了,我们细细想想、细细思惟,有道理!我们才肯接受,才欢喜依教奉行,承认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甘心情愿做佛的弟子,向佛学习。佛的生活行持,就是无住生心。

   佛怕我们对这句话的意思还不清楚,所以特别详细说明“无住”。无住说的什么?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叫我们不要住外面六尘境界,不要执着,不要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而行布施”,布施是我们整个的生活范围,布施就是放下、舍!穿衣,穿衣怎么舍?衣不是照样穿吗?舍世俗人要考究、要什么样的料子、要什么样的款式,那你就是着相。佛也穿衣,穿衣他怎么无住?佛绝对没有想到,我要选一个什么料子,没有!他心清净。人家供养什么就穿什么,这个多自在,毫无分别。托钵吃饭也没有分别,随众生供养,饭菜好也一样,也没有欢喜心,今天托钵托的饭菜不很好,也没有烦恼,这就叫舍,这就叫布施。所以布施的范围很广大,不是说我们拿了钱,到寺院里面舍财、帮助别人叫布施,那你把布施的意思看得太小太小了。布施是舍,衣食住行,把我们的分别、执着、妄想统统舍掉,这叫“而行布施”。妄想、分别、执着都舍掉了,剩下来什么?一片清净心。清净自性就现前了,就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它就现前了。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自性都现前了。我们的自性为什么不现前?在生活上,任何一个环节,点点滴滴都执着,都用的是分别、妄想、执着。合自己的意思生欢喜心,欢喜也是烦恼,动了心;不如意的生嗔恚心;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这就叫障。把清净自性统统给障住了。障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己无量劫来烦恼习气里面生出来的,缠裹了法身。我们有法身,法身不能现前;障碍了自性,清净自性不能现前。一定要懂得长劫修行,怎么个修法,佛在这个经上都告诉我们了。换句话说,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告诉我们怎么过日子,怎样去工作,怎样去应付这些人事,《金刚经》是给我们讲这个东西的。

   有一些不明了佛法的人,说我们学佛的人是迷信,说我们学佛的人消极,说我们学佛的人忽略现实。你们诸位听听《金刚经》佛所讲的话,哪一句话迷信?哪一句话消极?哪一句话忽略现实?实在说,说迷信、说忽略现实是他,不是我们。你真正明了体会到了,佛法是最讲究现实的,没有比佛法更讲现实的,学了马上就用,马上就得好处。依照佛所讲的道理、原理、原则去做,就是“福慧庄严”、“福慧双修”。我们还用经上的话来说,“无住”是慧,“生心”是修福,所以这一句里面是福慧双修。真正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就是福慧庄严。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庄严佛净土”,拿什么庄严?拿我们的修持,无住生心庄严净土。这个样子,自性圆满显现了。当我们真正用功时,一分功夫得力,自性就显现一分,两分功夫得力就现两分。所以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时间很长。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从圆初住讲的,圆初住以前不算,要连前面都算,那是《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劫,“长劫勤修”。这么长的时间,难道他不厌倦吗?他不疲倦吗?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无有疲厌”。你要问为什么会无有疲厌?因为他法喜充满,天天觉悟,月月觉悟,他怎么不欢喜!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天天觉悟、念念觉悟,那个自性愈来愈圆满,这个才真乐!除此之外,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里面没有乐只有苦,佛给我们讲的三苦、八苦。细细去观察,确确实实三界统苦,唯有觉悟才乐。初禅,不是一下就出去,分分出。所以无明烦恼分分断,清净自性分分证,因此长劫没有疲厌。

   有很多人对我很同情,常说:“法师,你天天讲经,你很辛苦!”其实他不知道,不讲经真辛苦,日子好难过!讲经一点都不辛苦,不要说两个钟点,我现在的能力,一天讲八、九个钟点都不辛苦,愈讲愈快乐。乐在哪里?觉悟。我们俗话讲,“教学相长”。讲经的法师大概都有经验,没有讲之前要做充分的预备,上了讲台,所预备的东西统统用不上了。不晓得从哪里来的这些思路,自自然然讲出来了,悟处!所讲的不是你自己准备的,这个有多快乐!答问也是如此,乐!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不知道,因为你一问,我自然就答出来了。答了,最后想想,答得很好、很不错,究竟从哪里答出来?不知道!这里面有乐趣。由此可知,日常生活当中,你生活里面有乐趣,工作里面有乐趣,处世待人里面有乐趣,你就不疲不厌,你与佛法就相应了。总而言之一句话,念念利益一切众生。什么利益?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是他的事情,我们最要紧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

   “4、约性言,法身非相。不落长短大小数量,故曰‘则非大身’。约相言,则名报身,故曰‘是名大身’。足见报身与法身,不一不异矣。”

  “约性言,法身非相。不落长短大小数量,故曰则非大身。”这是从体性上说的,说“则非”,从性上讲的。从相上说,那叫报身。“故曰是名大身”。《金刚经》这样的句子很多,这样的说法,里面的用意很深,它是把性、相、理、事,统统说到了。更与我们显示一个很深的意义,就是诸法一如。法身跟报身一如,法身跟应身一如,法身跟化身一如,“是名”就含着这个意思。

TOP

续 86

   “5、离一切障,净德满足,曰自受用报身。谓修因证果,自度已竟。即出障报得法身。”

  “离一切障,净德满足,曰自受用报身。”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离一切障”,你不离障不行,虽有性德没有修德,性德透不出来,不起作用,一定要修。修什么?离障而已。障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所有一切业障的根源。不仅仅是宗门讲要从根本修,教下也不例外,念佛也不例外,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起来,自己马上要觉悟,老毛病又犯了。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念要觉。不觉就迷了,老毛病又犯了,念念要觉。觉了以后怎么办?念佛最好。念佛的好处,前面讲得太多了,念佛就作佛,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佛,佛境界现前,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果报;念菩萨,菩萨法界现前。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念头来的。决定不能念贪嗔痴,念贪嗔痴所现的境界是三恶道。不可以念亲情;怕初学佛的人听到这个,“学佛的人都无情!这个佛还能学!”他不知道亲情重的人,离不开欲界,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亲情我们要不要关照?要!在事相上要尽心尽力去照顾,心里面不能有,要用清净心。换句话说,你要是懂得佛法,你才佩服佛的高明。我们要用真心对待亲人,真心是清净心,不能用妄心对待亲人。妄心是什么?妄心是分别心、是染污心,情执。情是迷,理是智。真心里面没有迷惑,佛以真心对人,对一切众生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我们用这个心对诸佛菩萨,用这个心对家亲眷属,用这个心对一切众生,这就对了,这就不迷了。你才能出离六道轮回,你才能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才能够离障,才能够“净德满足”。这是自受用的报身。

   我们要问:“佛有自受用报身,我们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只要依照佛的原理原则去做,你就得到了。报身是智慧身。我们没有学佛之前,没有智慧。世智辩聪不是智慧,为什么?佛法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正觉了,我们世间人有没有觉悟?不能说没有。现在这个世间,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很有智慧,不能说他不觉,但是佛法那个标准是“正”,他虽然觉,他不正。正的标准是什么?情识断了就正。他还有情识,所以虽觉而不正,这叫“世智辩聪”。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见思烦恼断了,所以他的觉才称之为“正觉”。菩萨,这个菩萨是讲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正等正觉”。法相宗里面所说的,他跟诸佛如来同生性,我们凡夫跟诸佛如来是异生性,我们用的心不一样。破一品无明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真心,他也用真心,他真心是真心一边的同生。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本性,用的是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所以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由此可知,圆初住菩萨,在相宗叫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同生性,用真心。由此可知,佛的标准正确、合理,合情合理。我们要在这里下功夫,要懂得离障的重要性,非离不可。我们前面所念到的,“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意思是非这么做不可,不这样做就不行。真肯这样做,你就得自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简单讲,你所过的日子充满了智慧。凡夫过日子充满了烦恼,苦不堪言。你能够学会《金刚经》这个原理原则,你的生活、你的日子,充满了智慧,那怎么不快乐!你就得自受用,现前这个身就变成报身,智慧身。

  “谓修因证果,自度已竟。即出障报得法身。”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好,“一体三身”,他这一句话跟《金刚经》这一段的意思完全符合。诸法一如,如果三身不是一体,那就不如,那怎么能叫一如!三身一体才是一如。修因证果,整个佛法,《华严》、《法华》,这是大家晓得的,一乘了义的大经,都离不开因果。因果是佛法的根本,通常我们讲解“修善因得善果”,这一句话讲的是原则,细说无量无边。六道世间善法,四圣出世间善法,不是究竟圆满的,究竟圆满要超越十法界,那个因果才圆满,这样才能够证得出障的报身,如天台大师所说的“六即”。我们今天没有破无明,没有见自性,我们要是认真修行,如理如法,可以体会到相似的报身;破一品无明,是分证的报身,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应当从名字位,现在听讲经是名字位,真正用功是观行位。用功有所契入,就入了相似位,这是我们一般人用功,确实是可以做得到的,那就得受用;不要说在相似位,观行位就得受用。

    “6、遍一切境,光明普照,曰他受用报身。法身现报身之相,原为利他。可见自报、他报,亦是不一不异。”

   “遍一切境,光明普照,曰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里面,讲求的离一切障,就是无住的意思。他受用报身里面讲,“遍一切境,光明普照”,诸位想想看,这就是生心的意思,就是“而行布施”。佛菩萨他的存心、他的用心,他一举一动,他的生活行为,是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生活是生活的好榜样,工作是工作的好榜样,待人接物是待人接物最好的榜样,这就是布施。你要晓得,布施这个意思多深多广!我们佛弟子,我们的一切要跟我们附近的这一切大众,要做他们的榜样,你这才叫学佛,这才叫佛弟子。我们一举一动不能不谨慎,不能给人做一个坏样子,要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这是而行布施,这就是“遍一切境,光明普照”。光照就是表现一个好模样,这就是他受用的报身。我这个身、我的一切言行造作,是他受用,他可以学我这个榜样。我们佛弟子供养佛菩萨的形像,用意在哪里?不能不知道。我们如果连这个意思都不明白,别人说我们迷信,我们没有话讲,没有话反驳。为什么造的佛像,这个相一定要塑造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位要晓得,相好是果报。果从哪里来的?从修因来的。看到果我就要懂得修因,我就要向佛菩萨学习。佛不在世,形相是我们的好榜样,让我们见到佛菩萨的形相,就想到他是怎样存心,他是怎样用心,怎样待人接物,怎样生活。具体表演,《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五十三尊佛示现在世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无非给社会各种行业做一个好榜样。人人都能这样学习,这就是佛化世间。化秽土为净土,化娑婆为极乐,这就是此地讲的“光明普照”。所以要懂得他受用报身的意义。我们能不能做?现在就要做,不但是讲能做,一定要做!

   “法身现报身之相,原为利他。”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自己的享受是心清净。诸位要懂得,清净是最高的享受。什么叫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杂念、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说多快乐!不是说我要有多大的名气、多大的权力、多少的财富,不是这个;那个东西是烦恼,不是享受。真正的享受,自受用报身,是离一切障,清净,净德满足,那叫真正的享受。唯有佛法,能带给我们人生最高的享受。表现的一切是他受用,他受用报身。所以要晓得,我们现在现这个身是业报身,我们都是业报来的,但是可以转,把我们业报身转成为法报身,不是不能转。如果不能转,我们佛学得有什么意思?转烦恼为菩提,就是转迷惑颠倒为大智大觉,我们这么转法。什么叫迷?起心动念为自己就是迷。什么叫觉?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就是觉,你就从这里转。如何转迷成觉?转自私这个念头念一切众生,只想一切众生的好处,一切众生的利益,不要再想自己,把自己给忘掉。这是转的方法,转的起点,从这里转。

   今天这个世间,科技文明相当的发达,人民的富庶都超过前一代。但是他们的日子过得比从前人苦,不如前一代。原因在哪里?迷,迷得太深;换句话说,虽然富有,他不快乐,“富而不乐”,这个很可怜。为什么不乐?因为他不觉。乐从哪里来?乐从悟来的;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来的。破迷就离苦,开悟就得乐。由此可知,今天举世众生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佛法,唯有佛法能够帮助他破迷开悟。于是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前要做的哪一样工作最重要?弘扬佛法最重要。哪一种方法,叫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我们要拼命去做,要认真努力去做。你们听了,想想是应该做,“我能力不够,我文化水平太低!”这些话都是似是而非,不是真实。佛法,我们凡夫有什么能力宣扬?一定要靠三宝加持。如何得三宝加持?真诚学习。我真心为佛法,真心为众生,你就得三宝加持。与你这个世间文化水平毫无关系,不相干!发心要紧!你只要肯发心,你就生智慧,你有智慧,你就能克服重重的难关,你就能够把佛法顺利的推行,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
“可见自报、他报,亦是不一不异。”自受用、他受用报身,界限在哪里?没有界限,显示出一如的意思。不仅我们在佛的三身上看到一如,从自身上看到,从自身、从一切众生,自己与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看出一如,这才能开智慧。

   “7、一切法,本是真如自性,随缘所现。若不着诸法之相,则见诸法时,便见诸法之性。譬如报身,亦即出障法身显现之相也。不着报身之相,便见法身之性,两不相碍。”

  “一切法,本是真如自性,随缘所现。若不着诸法之相,则见诸法时,便见诸法之性。”为什么?性是体,法是相,性相从来不离。古人有个比喻比得好,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只要不着相,哪一个器不是金?都是真金。着相就见不到性,不着相就都见的是性。着相,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离相,十法界是平等的,原来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外头有个一真法界,那你就又搞错了,哪里叫一如?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一起的,是一不是二,这个诸位要懂。离一切相,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着一切相,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可见得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的差别在一念之间,一念觉、一念迷。觉,没有分别、没有执;迷,有分别、有执着。修行修什么?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把分别、执着的念头舍掉,这叫真用功、真修行。离开妄想、执着,一切皆是,这一段经上讲“一切法皆是佛法”,用宗门的话来说,一切法皆是自性。一切法的体就是真如自性,一切法是真如自性随缘所现的相,随什么缘?念头。这是世尊常在大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分别、妄想、执着。心能现,识能变,因此才给我们说破,“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佛成佛的道理,就是根据这句话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心里想佛就现佛境界,想菩萨就现菩萨境界,想什么就现什么境界,随缘所现。要紧的是“不着诸法之相”,你就清净自在,快乐美满,你就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一着相,那烦恼就来了,执着愈重,你的生活就愈苦,苦乐是这么来的,是这么回事情,它不是真的。

  “譬如报身,亦即出障法身显现之相也。不着报身之相,便见法身之性,两不相碍。”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我们佛法里面不叫做“本体”,我们佛法里叫做“法身”;法是一切诸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从它生的。它是能生,诸法是所生,能生的这是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佛法名词叫“真如”,叫“自性”,叫“真心”。名词用得很多,经典里面随便翻翻,几十个名词术语,说的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佛说这么多的名词?佛教学用意很深,教你不要执著名字相。他说一个,怕你执著名字相,说很多名字,都这一桩事情,这名字是假名。不要执著名字相,你才能见到真如,才能见到本性。由此也能够体会到佛教学的善巧。

   “8、报身虽相好光明,而不碍自性清净。且因自性清净,所以相好光明。推之一切法,相虽不一,性则不异。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

  “报身虽相好光明,而不碍自性清净。”正如经上所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两句话意义也是深广无际,我们要会听。是不是面貌很好?面貌当然好。是不是身体很好?身体当然好。身体、面貌为什么会好?世法里面看相算命都知道,相随心转。你心好,相貌就好;你行好,你身体就好。我们身形相貌是从哪里变?心变的,唯识所变。你心清净,身当然清净。身体像一部机器一样,人心清净,这一部机器运作正常,正常就好、就健康。一生烦恼,机器里面就有阻塞,就发生故障。你要晓得,人身体这些故障从哪里来的?从烦恼来的,从贪嗔痴来的,从忧虑来的,这个不是好东西。中国世俗也讲得很好,“忧能使人老”,老就是不正常,老化了。为什么老?忧虑。由此可知,一个人要是把忧虑舍掉了,天天快乐,没有忧虑,他就不容易衰老。为什么?他这个机器运作正常,没有故障。什么事情值得你忧虑?忧虑能解决问题吗?不能解决问题。所以那个忧虑叫白忧虑,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教给我们放下,叫我们舍,舍得干干净净,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德能渐渐都透出来了,那是真的、本有的。

   我们再把这个意思,落实到我们现前生活上,我们用真诚、清净、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我们的相、我们的好、我们的光明,遍照大地,遍照一切众生。现在我们地球上的人都晓得,这个地球已经遭到严重的污染,科学家提出了警告,那个警告是真的,不是假的,报纸上都登过的。如果地球上环境污染,要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最严重的是水污染,将来水不能喝;空气污染,不能呼吸了。五十年很快,不长!我们今天看看这个世界,大家是不是认真努力去改善环境污染?有没有效果?看不出成效。原因何在?我们晓得,但是我们说出来,人家不相信,不学佛之过,不知道依报随着正报转。懂得佛法,改善环境的污染,从哪里改?从我们心上改。人人都修清净心,环境自然就转过来了。但是这个话科学家不相信,他不会接受,唯独佛法讲得透彻。那怎么办?地球上五十年不能居住了,我们移民,我们移到极乐世界去,那个地方清净,只有这个办法。这个地方人不听话、不听劝告,我们只好移民。这个要晓得,佛讲的话真实,一点都不假。相随心转、境随心转,环境也是随心所转的,所以要懂得我们的相好光明,会影响别人,会影响世间。

  “且因自性清净,所以相好光明。”所以大家要真正得福报,福报决定不是财富有多少,你要这么想法,你就错了。福报是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缺乏,这个福报就很圆满。我每天吃得很饱,穿得很暖,有房子住,可以遮蔽风雨,那就是福报。不缺乏!财用不缺乏,聪明智慧、身体健康长寿,是真正的福报。这种福报从哪里来?从自性清净心里面得来的,所以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是相好光明。“推之一切法,相虽不一,性则不异。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这个地方说佛法就是讲的自性,一切法皆是自性,一切法皆是真如。

   “9、得此报身之果,犹曰非身、是名,是佛不住此身相也。故菩萨修因时,应无所住,而生六度之心。”

  “得此报身之果,犹曰非身、是名,是佛不住此身相也。”这是把经上用的“即非、是名”的深义,为我们表示出来。佛得这样的果报,并没有执着:“我得这样的果!”没有这个执着。如果他有一念执着,那他是凡夫。为什么?四相具足,四见具足。在过去我们以为法身大士不执着了,权小菩萨应该还有执着,读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须陀洹,证得须陀洹,也没有感觉得我证得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于是我们才真正懂得,为什么他们才叫做“正觉”,为什么世间人叫“世智辩聪”,虽觉不正!原来人家入这个境界心清净,若无其事。佛成了佛,报身圆满现前,也若无其事,也没有执着。佛不住身相,住是执着,不执着!

  “故菩萨修因时,应无所住,而生六度之心。”这是《金刚经》上,佛苦口婆心一再劝勉我们,不只三次、四次,太多次了,一再重复提醒我们。六度,就是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布施”,就是你能放得下、你能舍。世间人样样都想得到,我能舍。每个人都想得,这个世间就离不开纷争,离不开斗争。如何能叫大家都不争?舍!所以佛菩萨做个榜样,统统舍,用这个来感化人心,大家都舍了,这个世间就不争了,没有斗争就和平,和睦相处了。佛教给我们持戒,持戒是守法,这些意思都要懂得。不要想到持戒就是五戒、十戒这些戒律,那你想的范围太窄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规矩。人人都守法、人人守规矩、人人都守礼,你说这个世界多美好!菩萨要做样子给众生看,不单单是言教,要身教。你自己做不到,劝人家做,人家怎么肯相信?自己先要做到,真正肯舍、真正守法。“忍辱”是忍耐,无论大小事情,无论对人对事,要有耐心。“精进”是求进步。所谓不进则退,时代永远向前进,我们要进步。进步从哪里学?要改进,改正错误,我们就往前推进了。“禅定”就是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诱huo,这个人有定功,外面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你能在这些境界里面不动心,这叫禅定。“般若”是智慧,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般若。佛教菩萨修行六条纲领,佛教的名词叫六度。

   我们要遵循这六条纲领过日子,遵循这六条纲领去办事、去工作,遵循这六条纲领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光明遍照。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是空话。字字句句都落实到我们生活上,然后你才体会到,佛法给我们的真实受用。世间所有一切学术,都没有佛法这样的实在,没有一个字是空话、是没有必要的,没有!我们在学校里读书,读了几十年,所学的东西到社会上实在讲“所学非所用”,用不上。纵然能用得上,几分之几而已;不像佛法,佛法你能够用上百分之百,甚至于你会用的还不止,会用是百分到千。原理把它扩大应用,那不可思议,不止百分之百;就看你是不是真懂,你是不是真的会用。所以“无住生心”是无量法门的总纲领、总原则。



一二六、明因 正遣法执 约度生遣 标遣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科题是“明因”。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我们现在修学,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诸位不可以自暴自弃,要直下承当,要信心不逆,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

    “1、‘如是’指上法法皆如一大段。谓佛为菩萨准绳。初心菩萨,亦应如是体会法法皆如之义,而于法无住也。”


   “如是,指上法法皆如一大段”,菩萨亦如是。菩萨学佛,一切跟佛学,佛是我们的好样子。“谓佛为菩萨准绳”,“准”是标准,“绳”是绳墨。从前木匠要锯木头,他有一个墨斗拉一条绳子,那一边钉子钉上,把绳拉直,弹一条线,然后锯子照这个锯;换句话说,绳也是标准的意思。准绳,是标准的意思。佛是菩萨的标准,佛是菩萨的样板,菩萨是一切众生的样板。你能把这个意思体会到,你是真正学佛;你要不懂这个意思,不能够做一切众生的表率,不能做一切众生的榜样,你没有学佛。没有学佛搞的什么?搞的是佛学。学佛、佛学,颠倒了,你搞佛学,你不是学佛,所以现在人讲佛学,我们知道他颠倒了。所以麻烦大了,你们念的佛学院,佛学院颠倒了,你们搞佛学,你们没学佛。正名,名字应该是“学佛院”。“你们是学佛的,学佛的是菩萨。”佛学院是凡夫,里面是六道凡夫,一个菩萨也没有。诸位明白这个道理,回去佛学院劝劝他,招牌改一改叫学佛院。名不正则言不顺,孔老夫子对于正名非常重视,名正言顺。

   我那个时候一出家,我就向台湾佛教会,我写了一个报告,请他改名称,他们认真开会,但是会了以后,他又没有改。我叫他改什么?改“佛陀教育”。因为现在大家把佛教误会了,都以为佛教是宗教,所以我那个时候提倡要做正名的工作,“佛陀教育”,大家看到,这个名词很新鲜、新的,不至于误会。我们接受的是佛陀教育,佛教本来就是佛陀教育。寺院、庵堂本来就是佛陀教育的机构,推行佛陀教育的。但是现在很不幸,寺院庵堂跟庙混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这个糟糕。庙里面是奉祀鬼神的,把佛菩萨也当鬼神看待,你说这个糟糕不糟糕!夏莲居老居士提倡“学会”,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一看到马上就采取。我们这个净宗,我现在不叫莲社,不叫什么寺,我用净宗学会,开班研究的是净宗学院,用现代的名词,大家一看就懂意思。希望其他的宗派,都能够把名字改一改,认真考虑考虑,符合这个时代。不改就不能进步,要改革!

   佛法给我们讲精进、进步,永远领导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结果社会众生走在前面,佛法落后了,你怎么教化他?你怎么能领导他?不进步决定不可以。佛法在原理原则永远不变,方式、手段是常常在革新,时时在变的。我没有到外国去之前,有些法师出国,有些我们比较谈得来的,我就劝他到国外不要建中国寺庙形式的道场,要建外国的形式,因为你度外国人。中国这个样子的道场,拿到外国去,人家一看,这外来的文化,他不容易进来。所以建他们本土的那个式样,他就很欢喜进来。佛菩萨的形像面孔要塑外国人,这是我常常提倡的,让他一看,这尊佛是我们美国人,那个菩萨是美国人,他自然就进来了;他一看是中国人的面孔,他不拜中国人,他心理上就有个排斥,不能接受。你们细细去观察,中国的佛像像中国人,日本的佛像像日本人,西藏的佛像一看是西藏人,泰国的佛像是泰国人。你就晓得,佛菩萨没有定相,没有一定的相,随类化身。所以我们中国人把佛教传到美国去,佛像还是中国人,这是决定行不通的,这是错误。他们外教也不懂这个道理,ji 督教,我从前也遇到几位牧师非常感慨的给我说,ji 督教传到中国一百年了,中国有十亿人口,ji 督教徒才多少?不到一百万。一百年,十亿人口的地方还不到一百万,他们认为这是很大的失败。他失败的原因没找到,为什么?教堂建的是外国的样子,我们中国人一看是洋鬼子,当然就不进去了。如果他的教堂建成我们寺庙一样宫殿式的,那人就不知道进去多少。这个要懂得!佛法有智慧,佛法懂得。两千年前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完全就中国本土化、现代化,着重这两句。你要不懂得本土化、现代化,你弘法工作就行不通。所以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能符合现代化。

   我第一次在北京见赵朴老,我就向朴老谈过这个问题,中国也要建立现代化的道场。现代化道场,这个理想的道场是什么样子?学校。像美国的大学城,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城市。现代交通便捷,中国佛教十个宗派只要建十个道场就够了,十个大道场,要建现代化的道场,弘法利生。古道场保留下来那是历史,那有价值,做为观光旅游,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世界第一,我觉得这非常非常的好,完全做为观光旅游。真正弘法利生、修学,做这个工作,是要另外来建道场,建大学城。这是我们要做社会的榜样,不但做给中国人,做给全世界的人看,你才能够普度众生。

   “初心菩萨,亦应如是体会法法皆如之义,而于法无住也。”真正明了法法皆如,你自然就放得下。我们今天对于名闻利养,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法法皆如,所以你才有情执。真正把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智慧就生起来,自然就不会再执着了。

    “2、如,诸法一如。是,一切皆是。合而观之,便是无实无虚。一切诸法,无实也。皆是一如,无虚也。虚实俱无,则因如是者,必果如是矣。”

   “如,诸法一如。是,一切皆是。”佛的经典一开头“如是我闻”。换句话说,佛要教给大家的,要教给一切众生的是什么?如是而已!千经万论,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如是”两个字;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为法界众生所说的一切佛法,也是这两个字,两个字就包括尽了。这一段很有味道。“合而观之,便是无实无虚。”“如”是讲本体,我们用现在哲学的名词来说,是本体,本体空寂无实;“是”是讲现象,现象存在,无虚;相有体空,无实无虚。“一切诸法,无实也。皆是一如,无虚也。”

   “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着六度之相,一法不执。”广行六度、一法不废是无虚。我们要认真努力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这是无虚。虽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自己绝对不能有个念头,我是一切众生的好样子,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若无其事,无实也。无实无虚是性德,才能与自性清净心的体、相、作用相应,相应就是佛菩萨。

  “虚实俱无,则因如是者,必果如是矣。”因果皆如。所以诸位同修,特别是你们出家,在此地培训班修学的几位同学,一定要真的学佛,不要搞佛学,要真学佛。要学真诚、清净、大慈大悲,要摆脱世间许许多多的成见。我举一个例子,希望你从这个例子当中去体会。现在佛门的陋习太多了,譬如我们的经本,将来你们有成就,你们有著作,你们东西出版,后头有没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现在全世界都很肯定的关注著作权。释迦牟尼佛哪一部经典,后头有个“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佛是巴不得你流通,劝你流通经法,利益众生功德无量,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如果后头有个“版权所有”,只要有这四个字,我这本书绝对不看。我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浪费在这上面。你写得再好,你的心量,你是轮回心,你是世俗之见,大概你这个著作不甚高明。为什么?你的心量很小,自私自利,你不是菩萨。菩萨的心量广大,只知道利益众生,不知道有自己,那个我们可以看,对自己决定有好处。我只举这一个例子,不能以佛法在这里面得一点小小的利益,为了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大错特错!这个要知道。所得的一切供养,必须要用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如果这个利养改善自己的生活,错误!你有个念头,改善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你的四相、四见,坚固执着没有破。

  释迦牟尼佛一生托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没有改善他的生活,我的老师真的给我做了榜样。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亲近他的时候,他的学生听他讲经说法的二十万人,受人的恭敬供养。到晚年他的学生,我最低的估计,应当有一百万人。我那个时候在台中作学生,台湾搞选举,我跟老师开玩笑,我说:“老师!你要有意思想当台中市长,只要说一句话你就当上了,不要去拉票宣传,学生太多了!”一个学生给你拉五张票,你保险当选了!受人尊重。他自己因为是在家居士,他是大学教授,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他有好几个职务,收入很可观,就一个人,就孤家寡人一个。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天吃一餐,一餐饭多少钱?台湾钱两块钱。那个生活别人不能过,一生没有改变。衣服,几十年没有做一件新的,外面衣服穿得还像样子,里面的衣服都补钉的,袜子补了再补。到往生之后,这些东西人家发现了,才晓得老师这样的节俭,没有改善。全心全力为佛法、为众生,不疲不厌。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岁,往生前两个星期,还在讲台上讲经。九十五岁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洗衣服,身体健康,一生没有生过病,这就是快乐。老师不但是言教,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跟他学,学老师。他自己非常谦虚,他说:“我德行还不够!”他的老师是印光大师,所以我这个承传是苏州灵岩山寺的,他教我要学印光大师。

   学佛不要搞成佛学,这非常非常重要。要懂得修因,然后才能够证果;因殊胜,果自然殊胜。李老师大概在七十几岁,有一次讲经露了一点消息,他在讲台上讲的,说他往生自在。他说他想什么时候往生,可以什么时候去,多住几年也不碍事。刚好那一座经我在听,我听到这一句话,回去找了几个同学,比较亲近老师的几个同学。我说:“老师既然有这个能力,我们要留他住世,不能让他早走。”怎么个留法?想来想去,老师一生就讲经,我们找一部大经给他讲,大经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八个人联名请他讲,《华严经疏钞》是从前上海华严印经会印的,一共四十本,我有这一套书,我把这一套书供养老师,请老师讲《华严经》。李老师在台中讲经,讲《华严经》,一个星期一次,一年四十五次,他忙得不得了,天天工作太多了!他就答应了,他说:“好!”于是开始讲,愈讲时间就愈长,讲了十几年,《华严经》三分之一还没讲到。同修们就问我,他说这一部经,如果老师讲圆满了,大概要住世多少年?我给他算了一算,大概要一百三十岁,他这部经才能讲完。他自己也说过:“我《华严经》讲完之后,再讲一遍《弥陀经》,我就往生了。”所以我估计他应当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以后是提前走了。台湾社会乱了,因为社会的动乱,他提前走了。十回向品讲圆满,十地品还没有讲。九十七岁,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死自在。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叫了生死、超三界。我们看到他一生很辛苦,过的那个日子,他自己快乐无比。你晓得多少众生得利益,光明遍照世间,真的是学佛,真的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我们要向这些地方学习。

   “3、菩萨度生、严土,离相行六度。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不着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废不执,方是菩萨。若取法、住相、分别执着,则‘不名菩萨’。”

   这一小段所说的,跟世尊在本经前面所说的,菩萨应离四相,意思完全相应。菩萨包括出家、在家;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位同修人人有份,应当直下承当,这样才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菩萨度众生,“度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度生的意思不能够会错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严土”,严是庄严,就正如我们在回向偈天天念的“庄严佛净土”,看到“土”这个字,使我们就想到,那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一样。而看到这两个字,在现前我们感触特别的深。为什么?我们这一块土地,已经有了严重的污染;换句话说,迫切需要就是要庄严,“严土”众生才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居住的环境,可见得庄严净土非常重要!用现代的话,就是所谓环境保护,庄严佛净土就是这个意思。从什么地方庄严?从我们心地庄严。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同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要想改善我们居住的国土,环境的污染,也要从心地做起。首先要离贪嗔痴三毒,如果三毒不除,严土谈不上,度生当然也有障碍;可见得度生、严土,都要从清净心修起。净宗法门是直接修清净心,《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到修学的纲领,第一句话就是“清净、平等、觉”,可见得净宗修清净心是直截了当。清净心要怎么修法?《金刚般若》里面说得非常之好,简单扼要,叫我们离相。离相心就清净,要离四相,要离六尘之相,要离身心之相,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离相。行六度就是度生、严土。如果离相不度生、不严土,那就变成二乘,变成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住在偏真涅槃,就是入小乘偏真涅槃。这是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呵斥,常常责备他们,他们这种行持错误。

  “广行六度”,六度前面跟诸位讲得很多,这个地方不再重复。“广行”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这六条原则,这叫广行六度。“一法不废”,一法不废也就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样样都在做,没有一样我们不在做,而且认真的在做、努力的在做,负责任的在做。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交际应酬上,广行六度,这是一法不舍。虽然广行,心地又清净,心里面确确实实一法也不执着,不着六度之相,天天在做,虽做若无其事,这就好!这就是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这些交际应酬,他不着相,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的心都是清净的。

  “不着六度之相,一法不执。”不执着一法。“不废不执”,这就是中道,这才叫菩萨,“方是菩萨”。不废而执着,诸位要记住是凡夫,我们每天工作,我们每天也应酬,心里面计较、分别、执着,这是凡夫。虽不执着什么也不干,那也不是菩萨,还是凡夫。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四空天的众生,他不执着,但是他什么也不做。修行证果的人,这就是小乘,一般讲小乘证得偏真涅槃,证果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不好听,《楞严经》上讲小乘,那个偏真涅槃是什么?“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小乘入般涅槃这些人的批评。这是虽不执着,他什么也不干,也是错误。

   如果“取法、住相”,取跟住都是执着的意思,执着法、执着相,“分别、执着”,这就不是菩萨。这个“不名菩萨”,菩萨的标准是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这个菩萨是指这样的地位。由此可知,菩萨有没有取法、住相的?有!在这个地位以前有,但是他的取与住,非常淡薄,不像我们凡夫这样重的执着,情执太重。他们也有取住,非常非常的淡薄,这是与凡夫不相同的处所。

   “4、须微密观照,微密堪验。层层入细,遣之又遣。直令此心一念不生,净无点尘。灭度无量,若无其事。庶几与一如之义相应耳。”

  “须微密观照,微密堪验。层层入细,遣之又遣。”这四句是讲用功,功夫要怎么用法?平常我们讲持戒、念佛、诵经、修定、持咒,这些都是手段、都是方法,这些手段、方法得力不得力,那就是这几句。如果你只着重在事相上修,就是前面讲取法住相,无论怎么苦修,功夫不得力。所谓不得力,这个地方讲堪验,你自己堪察堪察、测验测验,那就明白了。我们讲得粗浅一点,你反省反省,看看你功夫得力不得力。从哪里反省?你的妄想有没有减少,烦恼有没有减少,如果我们的妄想、烦恼、分别、执着、忧虑、牵挂减少了,今年比去年少,那你功夫就得力;这个月比上一个月少,那是很好的功夫,你很有进步。如果要进入到这一个星期比上一个星期好,那可以恭喜你,你这一生当中如果能够精进不间断,你决定出三界。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得力,这个功夫非常明显显著,念佛那真叫有把握往生。

  “层层入细”,怎么个入法?说实在的话,没有别的,就是舍、就是放下,名闻利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必须使自己没有贪爱、没有嗜好,这才行!这样也喜欢,那样也舍不得,那就糟了、那就坏了。想想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身上就是三衣一钵,除这个之外,一无所有,舍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层层入细,丝毫都不执着。

  “观照”,在佛法修行的过程当中,能提得起观照,功夫就开始得力;如果没有观照,你所修学的叫名字位,天台大师所讲六即的名字即,名字就是有名无实。譬如你受戒,受了一个菩萨戒,你不是菩萨,你挂了菩萨的名,受了菩萨戒,有名无实。什么叫观行?观行是真正照做,观是把我们思想、观念改变过来。没学佛之前,我们的观念是轮回的观念,轮回心干的是轮回业,搞六道轮回。现在学佛,觉悟了,把轮回心转变成菩提心,这个观念改过来。菩提心是什么?我们就《金刚经》上的话说,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这是观,明白这个道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些经文教训,要时时刻刻记在心上,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是起了作用,这就是观照。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你对于一切诸法,自自然然就不执着,为什么不执着?因为“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谓执着,只不过一个妄想而已,妄想坏事,妄想障碍心性。这样真正去干,叫做观行,叫做观照,你这个功夫得力,你能看得破,你能放得下。

   微密是向深处、是向细处。深处、细处在哪里?在内心,在无始的习气,要从这个地方去观照。“微密堪验”,堪验是在事上,是在我们生活行为上,去反省、去观察、去测验,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觉悟?佛在经典上重要的教训,是不是都记住?是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够显现得出来?遇到人、遇到事,顺境、逆境,是不是能够将佛的教训,立刻就能够现前?起心动念、一切言行,都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不违背经训,这是“微密堪验”;唯有这样用功,才真正能够“层层入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无明习气,甚深甚深!八地菩萨才见到阿赖耶微细相,这是我们要晓得,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粗心大意那是不能成就,要细心。“遣之又遣”,遣是离开、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要这样去做。

  “直令此心一念不生”,此地讲的一念不生,这个念是妄念,诸位要晓得不是正念,前面经文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地不生那怎么行?那不是与经典教训相违背吗?这个不生是不生妄念,不生贪嗔痴的念头,不生我、人、众生、寿者的念头,不生这个念头。妄念不生,那所生的是正念,则没有妄念。“净无点尘”,这心清净,清净的意思是什么?没有污染。什么是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净无点尘”。这地方特别要注意到,佛法也不能执着,执着佛法,佛法是尘、法尘,那还是污染。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不是佛法,佛法都是污染,佛法不能执着。佛在《金刚经》一再说,“即非、是名”,就是叫我们从言词上觉悟。佛给我们说法,我们可以听、可以体会,不能执着;连佛法都不能执着,何况其他。

  “灭度无量”,灭度这两个字好!度是帮助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就好比我们教学,“灭”这个字是成绩,众生果然妄想、分别、执着灭了,灭是成绩。“度”是教学,教学要有成绩,没有成绩不是白教了?所以这两个字非常之妙!因与果统统具足。教化无量无边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因菩萨的教化,都能够破迷开悟,都能够离苦得乐,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菩萨着不着相?不着相,“若无其事”。正因为若无其事,他的功德才真正无量无边。如果他着相、他住法,取法住相,他的功德就有限量,就不是无量无边。心里面有分别、有妄想、有执着,这个人所修的功德是有量。所修一切功德若无其事,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这个功德是称性。真如本性无量无边,所以他的功德就无量无边。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事实真相要明了,然后才知道诸佛菩萨能修,我们也能修。所以佛菩萨不敢轻视初学,不敢轻视众生,原因在他能做得到的,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换句话说,你肯不肯放下?你肯不肯做了心里若无其事?如果你做了若无其事,肯放下,你跟诸佛菩萨有什么分别?
“庶几与一如之义相应耳”,佛跟大菩萨与诸法一如完全相应。我们读了《金刚经》这一段经文,如果能够体会得这个意思,纵然不能做得像佛菩萨那么圆满,少分我想人人都能做到;但是先决的条件,要放得下,这是很重要。放得下,你就是佛菩萨;放不下,你就是六道众生;佛菩萨跟六道众生,就在你放得下、放不下。

   “5、度生为应尽之责,此责终未能尽。又应知度亦等于未度,所谓无一众生实灭度者。若自以为能尽此责,大有所度。则自矜自负,目空一切,岂是菩萨。”

  “度生为应尽之责,此责终未能尽。”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懂得的人太少。真的懂得,你就觉悟,你那个心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佛菩萨应尽的责任,做得再多、做得再好,不能居功,你应当做的,这是义务,应该做的;做得不好、做得不圆满,是你的过失。做得好是你应当的,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同体大悲,所以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可谈,无缘大慈,无条件的。你真正能这样做,你是菩萨,你真正是菩萨。帮助一个人是有条件的,是凡夫,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有这一个念头,这叫凡夫心。刚才我讲轮回心,不管你帮助人、不帮助人,你造的都是轮回业。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不谈条件,没有问:“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没有这个念头。只是在那里观察:这众生接受不接受我帮助?我要帮助他,他让不让我帮助他?绝对不会动个念头:“我为什么要帮助他?”没这个念头。众生不愿意接受,那佛菩萨也就没有法子,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怎么讲?佛没有办法去度那些不肯接受佛菩萨帮忙的,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肯接受佛菩萨的帮忙,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没有离开我们。像一般宗教说,“上帝与我同在”,佛菩萨是时时刻刻与我同在。为什么?我愿意接受他帮忙。所以你要愿意接受。哪个不愿意接受?哪一个人到庙里面烧香、磕头,不是求佛菩萨保佑?看起来好像人人都愿意;其实不然,不愿意的太多了,愿意的人很少。你求佛菩萨帮助你什么?帮助你迷惑颠倒、帮助你增长贪嗔痴。所以天天去拜佛菩萨也不灵,为什么?佛菩萨不能帮倒忙,刚才讲佛菩萨帮你破迷开悟,佛菩萨绝对不帮助你增长你的迷惑,不能干这个事情!你把这些事实真相看清楚,你就晓得迷的人多、悟的人少。悟的人无条件帮助别人,迷的人是念念为自己。迷悟的相,我们要搞清楚,那就是迷悟的样子,什么是觉悟的样子,什么是迷惑的样子,先把这个事情搞清楚,然后才有办法观察,才有办法反省,我到底是迷、还是悟?别人迷悟暂时放在一边,先看看自己是迷、还是悟?自己这个心是菩提心、还是轮回心?这个要紧!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没有得度,怎么能度别人?自己得度才能度人。

  “又应知度亦等于未度,所谓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怎么说度等于没度,我们帮助他等于没有帮助?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萨劝导我们、教导我们,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听了开悟,开悟是我自己开悟,不是他来帮我开悟,我们听了他的话,自己开悟。《法华经》上讲“开示悟入”,佛菩萨能帮我们的是开示。“悟入”,入是证;换句话说,修行证果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这个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只是教诲而已。因此,断烦恼、明心见性、证果,都是众生自己的事情,所以度等于没度,诸佛菩萨怎么可以自己居功?所以他心里若无其事,那是当然之理;换句话说,心里面若无其事是应当、是正常。如果觉得自己做多少好事,值得骄傲,那完了,有什么值得骄傲?诸佛菩萨普度众生,没有感觉值得骄傲。今天世间人做一点点小的好事,值得骄傲,那不得了!我们要不读经,这些微妙甚深的道理,怎么会懂得?总以为世间人所表现的,都好像是正常,好像是正当的,我们也应该如法炮制,也应该如是学习,那里晓得错了,那是轮回业。

  “若自以为能尽此责,大有所度。则自矜自负,目空一切,岂是菩萨。”这一段话就是傲慢心,自己夸张、自己炫耀,认为自己做了多少好事,帮助多少众生,这不是菩萨。真正是菩萨,普度众生若无其事;真正是诸佛菩萨,一定是礼敬诸佛,这个诸佛,是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他对于众生的恭敬,决定是跟一切如来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我们对这个人喜欢、对那个人讨厌,这个不行,这就是无始劫的妄想、习气。修行用功怎么用?首先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转过来。我们每天见到佛像要拜佛,表示我们对佛菩萨的至诚恭敬。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这一份的恭敬心,在今天从早到晚,对待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这叫修礼敬诸佛。对人诚敬;对事认真负责,对事的恭敬;对物是要把它放端正、整齐清洁,是对它的恭敬,我们对于桌椅,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礼敬。所以要把这一份敬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修礼敬诸佛不是天天对着佛像膜拜,不是这个意思。佛说经的真实义,一定要细心去体会,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6、世尊言此,是令发大悲心者,应于离念上加功。妄念不息,真心永障。有悲无智,岂能度他。人我分别之见犹存,故不名菩萨也。”

  “世尊言此,是令发大悲心者,应于离念上加功。”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发心学佛了,如果是真正发心学佛,他的悲心比一般常人多少是要来得重一些。但是心发了,行持上功夫不得力,这是大有人在;不但现在学佛的人,世尊在世当时学佛的人,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原因在哪里?不知道离相,不知道离念,所以功夫不得力。我们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学佛学了多久,我们功夫得力吗?我们的烦恼减少吗?我们的智慧增长吗?如果烦恼没减少、智慧没增长,这就是不得力的现象。这一种现象不能看轻,马虎不得;如果再是这样含糊笼统下去,我们这一生就白过。所以这个地方,不可以含糊笼统,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要把它的原因找出来,要把这个原因消除掉,我们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我们这一生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佛在这部经上,讲得很透彻、很清楚,关键就在“离念、离相”。离相的功夫比较粗,离念的功夫细;先离相,先学不着相,真正能做到不着相,再把功夫向上提升一层,离念。不着相就是心里面,与一切人事物,绝无牵挂、绝无忧虑,这是不着相的样子。你果然不着,智慧就现前,烦恼就没有了。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就这东西;这个东西放下、没有了,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应于离念上加功”,在离相、离念上加功夫。

  “妄念不息,真心永障。”这两句话说得很好,要牢牢的记住。只要有妄念,你的真心就不能现前,真心就是本性。真心现前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菩萨,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标准菩萨,四相、四见都离了;这个菩萨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我们由此也就能体会到,我们的真心本性被无明盖覆住,什么是无明?四相、四见就是无明。四相、四见一破,圆初住就证得。

  “有悲无智,岂能度他。”如果菩萨只有一片慈悲,没有智慧,这就是说明菩萨虽然很慈悲,但是他着相,他还没有能够离念,这就是他没有智慧,不能帮助人。“人我分别之见犹存”,他还有是非人我,他还有妄想、执着。“故不名菩萨也”,这种人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金刚经》上所讲的菩萨,标准是要断四见、破四相,这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见”实在讲非常非常的微细,所以要层层细入。从底下这一段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

TOP

续 87

一二七、征释 释无法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1、此中是明‘不名菩萨’之故。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见,便是取法,便着人我等相,乃是凡夫。故‘有法名为菩萨’,断断‘无’之。”

  “此中是明不名菩萨之故”,这一段经文说明为什么说他不是菩萨。“由其心有能度所度之见”,见就是念头,他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便是取法”,他着相,着了法相。“便着人我等相”,等就是众生相、寿者相,可见得这四类的相他都具足。“乃是凡夫”,这哪里是菩萨,是凡夫!“故有法名为菩萨,断断无之。”有法是执著有法,要说这个人叫菩萨,没有这个说法。菩萨是个觉悟的人,这个人是迷惑颠倒的人,没觉悟,怎么能称他作菩萨?

   “2、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以明有法便着我人众寿,便违佛说,便是凡夫。”

  “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佛讲这个话是真的,一切法没有四相。“我”是主宰的意思、主体的意思,我们自己称自己这个身叫“我”。在一切法相当中,也是如此。这一个东西,这个它也是我,我是它的主体;与我相对的是人。所以这个“我”并不是指某一个人,是指任何一物它的主体,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矿物也好,都包括了这一个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这四相。“我”是主体;与我对立的是人,“人相”;我相跟人相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这个现象会有一段时间,它能够相续保持而不失掉,就叫做“寿者相”。寿者相,就是我们所讲的寿命,寿命长短不定,都叫做寿者相。任何一法,动物、植物、矿物,都具足四相,这四相是这个意思。只要有法,一定就具足四相。

  “便违佛说,便是凡夫。”佛讲这四相是凡夫的见解,以为诸法实有,这是凡夫见解;这个见解就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的轮回的知见,轮回心、轮回见,这个见解是轮回的知见,是错误的。佛给我们讲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一切法无我、人、众生、寿者,这是佛给我们讲真相,一切法没有自体,这个要知道。一切法因缘所生,缘也是空的、也是假的,所以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刹那九百生灭,《楞严经》上讲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讲得多么透彻!这些话都是无我、人、众生、寿者,这是讲真相。了解真相,你在一切法里面,不但一切法,连自己的身体,绝无贪着,再也不会执着。执着是个妄想、妄念,绝对不是事实。而事实上一切法、任何一法,你决定执着不到,你想得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的事情;不但一切法你得不到,连你这个身体都得不到,刹那生灭,你怎么会得到?心也得不到,《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身得不到,心大概有,心也得不到,身心都得不到,你搞什么!一场空!古德讲的话没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就是你的妄想,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习气,麻烦了!缠绕着你,永远断不掉,那叫业随身。你怎么会养成这么个习气?这个习气舍掉了,就叫佛菩萨;禅家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的,那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要能舍,你要能放下,放下就是。末后一段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3、菩萨众生皆是假名,尚无能度之菩萨,何有所度之众生乎。则不应取着度众生也明矣。”

  “菩萨众生皆是假名”,说菩萨、说众生都是一个假名。像刚才所说,能执着的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所执着的法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佛跟众生有没有得?没有!众生什么也得不到,菩萨也得不到。不能说众生一法不可得,菩萨就有所得,没这个道理。不但菩萨能所俱不可得,一切诸佛如来也没有两样,也是能所俱不可得。菩萨、众生是假名,佛是不是假名?也是假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假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叫你统统不能够执着,所以给你说老实话。

  “尚无能度之菩萨,何有所度之众生乎。则不应取着度众生也明矣。”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无有法名菩萨。这个意思的确比上半部是要深,上半部的经文可深可浅,后半部确实唯深无浅。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对我们的修学证果,乃至于对我们现前的生活,真的是很有帮助,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一二八、释无我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这一段解释无我,前面解释无法,法不能执着。
   
   “1、众生之见,无非分别。分别便是有能所对待。约能见言,便是‘我’。约所见言,便是‘人’。能所之见,差别丛生,是为‘众生’。能所之见,继续不断,是为‘寿者’。分别妄心,多不胜数,以能所收之,罄无不尽。合之,则唯一我见而已。”


  “众生之见,无非分别。”众生之见就是迷惑颠倒的见解,不是觉悟的知见,迷惑颠倒的见解多了,总而言之,不外乎分别、妄想、执着。“分别便是有能所对待”,对待,我们今天讲相对。只要一有妄想、一有分别,一定就起了能所。“约能见言,便是我。约所见言,便是人。”跟我相对的是人。“能所之见,差别丛生,是为众生。能所之见,继续不断,是为寿者。”这个跟我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四相发生在任何一法之中,任何一法都具足四相。与前面讲“如义”相应,真的是法法皆如,佛法如,世间法也如,无有一法不如。

  “分别妄心,多不胜数,以能所收之,罄无不尽。合之,则唯一我见而已。”我们要是把妄想、分别、执着展开,无量无边。我们一个人的心念,心里面的妄想、执着,复杂的程度跟大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完全相等,不会比那个少。怎么知道是相等?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己妄想变出来的,没有妄想,哪有这些法相?不可能有这些四相。这些四相全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你就晓得这个妄念多复杂,不可胜数,数不尽的。佛巧妙用“能所”两个字统统包括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着,总不出能所;能所还能够再把它归纳起来,变成一个,“我见”。由此可知,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从“我见”开出来;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从“我相”里面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佛法之修持,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无论是哪一个法门,下手功夫首先要“破我执”,我执要是不破,在佛法里讲,你是不得其门而入。我们常讲法门,法门在哪里?你入不进去;破我执就入门了。我们从小乘法讲起,小乘初果见道位,算是入流、入门,条件是什么?破身见,不会再把这个身看成“我”,才能入门。还要把身看作“我”,你入不了门,把这个身看作“我”,你这一辈子无论怎样勤苦修学,初果须陀洹没份,你入不了。为什么入不了?你有障,什么障?我见。才知道一切经中,为什么把破我执摆在第一位,世尊的确用了许许多多的方法,破除我们的“我见”。佛门称这个相不称作人,称作众生。佛门的道场,这里面住的人多少,他不会问你:“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人?”没有这种问法的。他的问法:“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众?”这个术语破除我见、破除身见。这个话的意思,你这个地方住了多少个众缘和合的东西。破你“我执”,破这个执着。  众,这是四大五蕴和合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术语就是用这个方法,时时刻刻提醒你,要离我相、要离我见,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2、此‘佛说’句,含义甚多。‘说’字断句。谓一切法无我之理,为佛所说也。‘法’字断句。谓佛说之一切法,本无我人差别也。”

   “此佛说句,含义甚多”。“说字断句”,“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从“说”这个字断句,“谓一切法无我之理”,这个道理,“为佛所说也”。这个句子是双关句子,你要是这样念法:“是故佛说”,这就显示这个道理是佛所讲的。另外一个念法,“法字断句”,“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一句两种念法,两种念法意思不一样。从“法”字断句,“谓佛说之一切法,本无我人差别也。”

   “3、佛说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对待分别之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觉此觉性,可名菩萨。若存有法相,便是我执,便成对待,便是分别,何名为觉。”


  “佛说之一切法,莫非令人泯对待分别之法相,悟平等一如之法性。”佛法所以难懂,听经有人听一辈子都没有听懂,没有听懂倒也罢了,他自以为听懂,这个麻烦大了!没懂自以为懂,怎么自以为懂?我把开经偈念一下,你就晓得,真的懂得是“愿解如来真实义”,没有懂得,自以为懂是“误解如来真实义”,误解了,“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了,那个麻烦才大!怎样才真懂?四相、四见、妄想、分别、执着淡薄的人,容易听懂,如果妄想、分别、执着很浓厚的人,怎么讲也听不懂;不但我们讲听不懂,诸佛菩萨来讲,他也听不懂。这就晓得学佛从哪里学起,对于一切法先要淡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讲放下,你能够多放下一分,说老实话,你听经、看经,你就多悟入一层,这一定道理。你看破、放下的功夫愈深,你对于佛的经教,理解的就愈透彻,这才叫相应。如果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样都放不下,对于经教非常用功,也没用处,也是错解佛的意思,也是误解佛的意思,还自以为是。《楞严经》上所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他邪在哪里大家要明了,邪在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没有断。不但佛的真实义他不懂,经文表面上皮毛的意思,他都不懂。诸位要是很冷静的去观察、去听,你就会明了,表层的意思都不懂,何况深刻的义理!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只有一个宗旨、一个目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话就是这个意思。

  “莫非令人泯对待分别之法相”,“泯”就是离开,把它消灭掉,帮助众生离开一切对待分别。离开一切妄想、分别,平等一如的法性,你就明了、你就见到。佛经,诸位也常听到,“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到什么程度才叫通?见性就通,没有见性没通。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为法界无量众生所说一切法,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所以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帮助众生明心见性。见性就通,从这个经上见性,任何一部经都通,道理在此地。不但佛法通,再跟诸位说,世间法也通,为什么?所有一切世间法,也没有离开自性。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诸位要晓得。从世间法里面见性难,世间法不是不能见性,能,太难了!从佛法里面见性容易,一通一切都通。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也就懂得修学的方法,所谓是“一门深入”才能有真正成就,多门要入进去,入不进去。譬如说我们这个讲堂,这个讲堂四面就有好多个门,你从一个门进来,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很容易就进来。你在外面说:“我要从两个门进去。”你试试看,你能不能进得来,进不来的。可是世间打这种妄想的人还很多,多少人就想着,从许多门进来,没有这个道理,一门深入。一门通了,门门都通,你一进来之后,哪个门都通了。所以要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

  “觉此觉性,可名菩萨。”菩萨是个假名。你真正觉了。这里有两个觉,第一个觉是动词,第二觉是名词,觉性是名词。你真正觉悟,觉悟了心性,这个众生,佛就称他作菩萨,给他起个假名,这个人叫菩萨。菩萨是觉有情,觉悟的众生,这叫菩萨。众生本来是佛,何况菩萨乎!众生本来是佛,这一句话在《华严经》上说过,《圆觉经》上也说过,这是真的。众生确实本来是成佛,何况是菩萨?我们念佛法门,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修学的方法。众生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他怎么不成佛?当然成佛。念佛法门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的,这个道理的确是究竟圆满,直接成佛,不必经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不要经过这个;乃至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统统不要经过,直接就成佛,念佛法门是这个。《观经》上给我们讲的九品,九品讲的是完全靠自力,不论弥陀本愿的加持,完全论自力,给你讲三辈九品。如果论佛的加持,大家《无量寿经》念得很多,四十八愿念得很熟,若论佛力加持,任何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在普通经教里面讲是八地菩萨,跟佛这个位子靠得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然后就是佛,靠得很近。这是什么?佛的本愿威神的加持,诸位必须要懂得。一看到《观经》上讲,我们下品下生到那里,还要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忧虑得不得了!你为什么不看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说,往生到那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那里面没有说,下下品往生、下中品往生的除外,它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不就是大家都平等?读经要细心,不可以断章取义,一定要看整个。对西方极乐世界要能够全盘了解,五经一论都要读;纵然五经一论不能读,三经一论要细读,你对于西方世界才全盘了解,不至于产生误会。专读《观无量寿佛经》,不读《无量寿经》的,就容易发生误会。

  “若存有法相”,“存”就是执着,心里面有这个念头,纵然是微细的念头也不行。“便是我执,便成对待,便是分别,何名为觉。”这就不叫觉。觉跟迷,这两种字的定义,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佛的人,不能不清楚,你不清楚你就不会用功,所以觉跟迷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有妄想,迷了;有分别,迷了;有执着,迷了;对世法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迷了;对佛法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也迷了。什么叫做觉?世法、佛法里面,我统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人觉了。由此可知,我们怎么用功法,一定要想方法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净宗法门是最高明、最简单、最扼要,用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心里才有一个念头起来,“阿弥陀佛”,把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念头,不管它是善念、是恶念,都不要去管,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就对了。宗门里面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净土宗的觉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提起来,这叫正念,这叫做一念。这是觉念,要换得快,不能让妄念继续增长。还有个要紧的方法,如何叫这一切妄念不要再增长?那就是平常在生活当中要放下,把我们忧虑、牵挂、得失的这些念头,要舍、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慢慢放;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这样才能够渐渐的深入进去。

   “4、一切众生,性本同体,本无尔我对待之分。故说众生,菩萨亦众生。说菩萨,众生亦菩萨。众生本来是佛,况菩萨乎。‘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令闻者当观同体之性也。”

  “一切众生,性本同体,本无尔我对待之分。故说众生,菩萨亦众生。说菩萨,众生亦菩萨。众生本来是佛,况菩萨乎。”这一句话说得更透彻、更明了,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名词术语都是假设,无有定法。说众生,菩萨也是众生,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菩提萨埵,玄奘大师翻译“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说菩萨,众生也可以称菩萨,众生只要觉就是菩萨。“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令闻者当观同体之性也。”佛这一句话,真正的用意就在这一句。为什么佛这样说?说这个话的用意何在?是教我们从这一句话里面,体会到一切众生同一个自性。

   “5、‘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岂非我见人见众生见乎。此见一日不除,非寿者见乎。分别如此,执着如此,是于性本同体,诸法一如之义,完全隔膜,显违佛说,尚自居为菩萨乎。”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若作是言,这就是打了个妄想,妄想、分别、执着,“岂非我见人见众生见乎。”这个东西就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这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病根,要知道!一个念头起了,我!第一个就是“我”,我要怎样怎样,这个东西麻烦,这是无始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一般人不知道,天天都是这个样子,不晓得。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说是发现、警觉到了,这个人就可以成菩萨,他觉悟了。这个觉悟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觉悟你也断不了。但是你要晓得,许许多多众生还不觉悟,他虽然断不了,他已经觉悟了;换句话说,他已经知道他有病,好多人有病,不晓得自己有病。这个人有病知道自己有病,虽然知道有病,还没有去求医,比那个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高明太多了。这就叫始觉,他就有资格成为菩萨,他开始觉悟了。

  “此见一日不除,非寿者见乎。分别如此,执着如此,是于性本同体,诸法一如之义,完全隔膜,显违佛说,尚自居为菩萨乎。”这一段话,我们细细体会,就晓得应当怎样用功。什么叫功夫?真实的功夫,就是我们这个老毛病、老习气,渐渐淡薄。一下断不容易,不是一下能断得了,要淡!过去执着非常坚固,现在也执着,没有从前那么坚固,这个显然就淡了。最明显的是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从前得失心看得很重,现在有没有?有,马虎一点,无所谓、不在乎,这就进步;一定要愈来愈淡。愈来愈淡薄,愈来愈无所谓,这就好!看得破,放得下。不在这上用功夫,你在哪里用功夫?“我每天要念多少部经,我每天要念多少声佛号”,执着!坚固的执着。那不执着,马虎一点,我今天算了,不要念了行不行?那也错了。多少部经要念,多少声佛号要念,心里若无其事,要真正做到无住生心,不可以坚固执着。再一执着,我一天念十部,他一天才念一部,那我比他高明多了,他比我差多!你这高下的心,分别、执着、妄想全都来了,这个不行。我念十部很好,他念一部也很好,大家是平等的,要在这里面生清净心、生平等心,这是功夫。还有人一部也不念的,人家那个心清净、平等,那个功夫比我们功夫就高,不比我们差,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要了解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一个事实;佛法修行着重在清净、平等,着重在看破、放下。

   我们今天用读经、用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做什么用?把妄想念掉,是这个意思。我不念经就打妄想,不念佛就打妄想,用念佛、念经的方法,把妄想打掉;没有妄想,念经不念经,念佛不念佛,无所谓。所以要晓得这是个方法,方法是治病,没有病,你何必还要用这个方法?没有必要了!正因为我们有病,要用这个方法。诸佛菩萨也念佛,他没病,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他是大慈大悲,他本身没有病,众生有病,用这个方法教导众生。众生一看,你教我念佛,你都不念佛,我不相信。所以他也念佛,他那个念佛叫大慈大悲。昨天我跟你讲佛光遍照,他是这个意思,他是现身说法,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是这个意思,不是他有烦恼。“分别如此,执着如此”,你还是这样的分别,这样的执着,与本经所说“性本同体,诸法一如”完全相违背,那就不是菩萨,那当然是凡夫。

   “6、我见我执未忘,则我为我,众生为众生。遇受其度者,势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势必轻视憎嫌。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争竞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汝自己方且向烦恼恶见稠林中走入。尚曰度众生乎。尚得名菩萨乎。所以有法名菩萨,断断无此事理。”

  “我见我执未忘,则我为我,众生为众生。”我为我,真的他执著有个我,众生他真的执著有个众生;如果我见、我执没有了,说众生、说我,他心里面没有执着。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讲经说法,也说“我”、也说“众生”,他有没有这个执着?没有!确实没有这个执着,他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为众生执着,菩萨就顺着众生的执着,因众生分别,菩萨随顺众生的分别,他自己没有执着、也没分别。这个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真的有执着、真的有分别。

  “遇受其度者,势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势必轻视憎嫌。”这种现象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到处都见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听众坐得满满的,很欢喜;坐的三个人、五个人,感觉到很难过,那就是此地讲的,这是凡夫心,这不是菩萨心。如果是菩萨心,三个、两个跟三千、两千,没有两样,平等心、清净心,那就如法。有些讲经的法师,最怕你们初学的,看到听众愈来愈少,泄了气,算了不讲了,哪里是菩萨?菩萨,经上常讲“佛事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听,就要认真跟他讲,不在乎听众多少。斤斤计较听众多少,度众生多少,这一段经文好好去念几遍。

  “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争竞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汝自己方且向烦恼恶见稠林中走入。尚曰度众生乎。尚得名菩萨乎。所以有法名菩萨,断断无此事理。”这一段文解释前面经文所讲的“无有法名菩萨”,这个解释得很透彻、很详细。由此可知,世尊层层说法,反覆的说明,就是怕我们断章取义,听到一、两句错会了佛的意思。特别是《般若经》难讲、难领会,最怕的是我们自己摆脱不了情执,依旧在情执里面打圈圈,这样还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学习,他希望明年开班,在家人要参加。心是平等心,这是对的,没有一丝毫的猜疑嫉妒。我们一定要走出烦恼、摆脱烦恼,才能成就。

   “7、发正觉者,必应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即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切实体会。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耳。”

   这是这一小段的结论,结的简单扼要。“发正觉”,就是常说的发菩提心,发正觉者就是发菩提心者;正如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四个字就是指的这个。必须应当要将“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这是四相,四相在现象上确实有,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婉转开导,说明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它就是诸法一如的道理。四相是诸法,见性就是一如,性相不二,性相一体,要切实体会。体会浅的,所谓是解悟,理跟事都明白、理解,这是解悟;体会深的,证悟。什么叫证悟?是把这一桩事情跟自己的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叫证悟;也就是后面这两句话,“虽广修六度,而一法不执”,这就是契入境界。

   广行六度是无虚,我们真在做。广行六度,前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就是快快乐乐的过日子,一点都不消极,积极的,快乐的在生活,这是广修六度。虽广修六度,知道万法一如,当体皆空,决定没有执着;也就是说,决定没有忧虑牵挂。我们讲忧虑牵挂,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一点。你有忧虑,你有牵挂,就是执着。于一切法,世法、佛法,对人、对事、对物,心都清净,都无牵挂,都无忧虑,这是无实。与世尊所讲的“无实无虚”的教义相应。

   底下总结的这两句说得好,“庶几心空妄念而无实,功不唐捐而无虚”。心里面没有妄想(妄念就是妄想),没有执着,这是无实。你所修的功德绝不唐捐,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意思就是决没有空过,功德是真的。功是功夫,什么功夫?广行六度而不着相,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清净心现前,就像本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得的是这个。你的心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所以这个功绝对不唐捐,这是无虚。无实无虚,说到这个地方,真的是讲到了极致。底下一段,就严土来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



一二九、约严土遣 标遣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法中教导我们,回向偈,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们所作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明明我们要庄严佛净土,为什么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庄严佛净土?庄严佛净土是应当要做的,但是不能够执着。这个地方是遣执着,不是叫你不做;做,不能执着。

   “1、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此中所说之病,亦与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当是也。”


  “菩萨发心,唯一在利益众生而已。”这个心念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菩萨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这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此中所说之病,亦与度生中相同。病在作言我当是也。”前面度众生的一科,那一段我们明了之后,看这一段就不难懂。佛在此地为我们指出来,毛病在哪里?在“作言我当”,作言是妄想,我当是执着。《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菩萨还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妄想,作言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我当庄严佛土”,我当是执着,四相具足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一个念头起来,四相具足,他的毛病在这个地方。

   “2、总之,作言,便动念矣。我当,便执见矣。起念着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


  “总之,作言,便动念矣。”作是言,这动念了。“我当,便执见矣。”执着四相四见。“起念着见如是。全是凡情,何名菩萨。”我们要问,菩萨庄严佛净土吗?菩萨念念都庄严佛净土;虽庄严佛净土,心里面若无其事,并不以为我们在庄严佛净土,他没有这个念头。广修六度,他不是不修,他真修,认真的在修;虽修,若无其事,决没有执着我在修布施、持戒,没有这个念头;他做得圆圆满满,这才叫菩萨。这是《金刚经》上所说菩萨的标准,我们不能不知道。



一三0、征释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把“作言我当”错误的所以然,为我们说出来。他错在哪里?这个地方就讲清楚了。经文里面,‘即非’、‘是名’,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不少。

   “1、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着之情见。无住生心,是于不执时却不废。生心无住,是于不废时即不执。”


  “诸法一如,不应少存分别执着之情见。”这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诸法”,不但指一切佛法,包括一切世间法。世出世间法,它的真相就是一如,真相就是无实无虚,这是诸法的真相。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如是,即使诸佛如来果地上,所居住的一真法界,无不如是,这是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要如何才能见得到?要一心就见到。一,一如,《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如跟一真是一个意思。《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定要一心就见到了。一心是清净心;二心,起个念头就是二心,就不是一心。不管你起什么念头,只要动念就是二心。二心,一如、一真就见不到,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分别,就是念头,动念了;动念就不是真心,动念是妄心,叫做识。所以不应该少存分别、执着之情见,不能有一丝毫,有一丝毫的分别、执着,一真法界就没有了,就不现了。

  “无住生心,是于不执着时却不废。生心无住,是于不废时即不执。”但是你一定要懂得,不执着跟不废弃它是同时的,它并不是存在两个时空之中,它是存在同一个时空。今天科学家发现,空间、时空有不同的维次,这些现象是从众生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幻相,不是实相。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相同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无数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那是一如,都是从一个空间里面变现出来的幻相。相叫幻相,幻就说明它不是真的,真相是一如,真相跟幻相不二,同时存在。为什么有幻相?因为你有妄念,妄念息掉了,幻相就消除,一如就现前。所以在此地这一句的关键就是要知道,不执着跟不废弃是同时的,也就是前面讲,无实、无虚是同时的。明了无实、无虚同时,就晓得性相是同时,理事是同时。从性上讲,从理上讲,决定不能执着,所以说无住;从事上讲,从相上讲,决定不能废弃,所以说生心。因此,无住生心跟生心无住是同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知道同时,这是觉悟,这是正观。如果把它分作两截,这个观念就错误,就叫邪知邪见。

   “2、前令发菩萨心者,离相以修福慧。今是令行菩萨道者,于修福慧时,不存此是福慧之见也。前后浅深,大有区别。”

  “前令发菩萨心者,离相以修福慧。”这是前面佛教给我们,真正发了菩提心,就应当要离相,要知道离相修福修慧。“今是令行菩萨道者,于修福慧时,不存此是福慧之见也。前后浅深,大有区别。”经文到这个地方,佛教修菩萨道的人,你修福、修慧,不能存著有修福、修慧的念头,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实在说,你有这个念头,你没有离相,你离的相是离粗相,细相你没有离开,细相也不能执着。由此可知,前面所讲的离相,离粗相,离粗显的执着。《金刚经》后半部是教我们离细相,离微细的执着,这是前后浅深不一样。

  “3、须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犹言心地。所谓‘庄严’者,因众生自无始来,此清净心,被一切染法横生障碍。本来空寂,全然纷扰。本来光明,全然昏闇。故令发广大愿,以扩其量。修六度行,以除其私。离相离念,将所有分别执着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无以名之,强名庄严。实则无所谓庄严也。”


   “须知佛即是心,土即是地,佛土犹言心地。”这个意思要懂得,正是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心是能现,土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就叫一如。能现的心跟所现的土,是一不是二;因此,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清净心,要从这个地方去庄严。

  “所谓庄严者,因众生自无始来,此清净心,被一切染法横生障碍。”心跟土本来是庄严的,本来是清净的,非常可惜,众生无始劫之前迷了,迷了就被一切法染污。诸位想想,怎么会染污?被妄想染污,分别染污,执着染污。我说这三个名词,都是佛经上的名词,这三个名词对于心性的染污,有粗细不同。无明最细,分别比较粗,执着最粗。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染污去掉,怎么个去法?先去最粗的,最粗的是执着;执着离开之后,再除微细的,微细的是分别;分别也除掉了,最后的极微细的是妄想,是妄念,佛经上所谓的无明烦恼,这个除掉,心性就透出来,清净心现出来,佛国土就清净,功夫要这样作法。

  “本来空寂,全然纷扰。本来光明,全然昏闇。”这是讲染所产生障碍的现象,我们心里面现在是妄念纷飞,前一个念头灭了,后一个妄念又起来了,要想止,止不住。平常我们一般习惯在妄念里面生活,虽然妄念纷飞,自己不能觉知。学佛了,学佛教你念佛,教你静坐,稍微静一下;不静还好,这一静下来,妄念不晓得从哪里来的。有许多人这个情形发作,就来告诉法师:“法师,我不能打坐,我不打坐没有妄念,一打坐妄念就来了。”其实,不打坐,妄念就那么多,没有发现;这一打坐,发现这么多,不是打坐打来的,哪有这种道理!打坐的时候才发现,在念佛、止静才发现,我们叫它做“掉举”。两个现象,一个是昏沉,没有妄念,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来。这是在禅房里面、念佛里面常看到的现象,一个是“掉举”,妄念不止;一个是“昏沉”,打瞌睡,这两个都是毛病。本来心是清净的,有这么多妄念生起来;本来是光明的,现在变成昏闇,昏闇就是昏沉,这两种毛病。原本精神饱满,所以寂寂惺惺。这是两种,纷扰是掉举的现象,昏闇是昏沉的现象,这都是被烦恼障碍住清净心,产生这个现象。

  “故令发广大愿,以扩其量。”佛的方法非常之巧妙,我们修行要怎么个修法,从哪里下手,佛的教导是非常高明。首先教你发心,把心量拓开。凡夫之人无量劫来,起心动念只想自己,那个心量很小,这是修行的最大障碍。所以从哪里下手?拓开心量下手。你要想断烦恼,说老实话,你心量小,你的烦恼决定断不了。心量大了,烦恼不断,自然没有了,解放了。《金刚经》一开端,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告诉我们,般若修行的特色就是“大而化之”,这个讲法妙。我爱我的亲人,把爱我亲人大而化之去爱一切众生,那就行了。我要想为自己得利益,把这个念头大而化之,我应当为一切众生的利益,那就是菩萨。他跟权小修行真的不一样,首先把心量扩大。所以一开端就教你发心,要度无量无边众生,要发这个心。发了心之后真干,不真干不行,也就是说,一定要认真去做,认真去做就是修行。

   “修六度行,以除其私。”就是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转换过来,念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离相离念”,他这个说法也是三个层次,第一教我们把心量拓开,破坚固的执着;然后再教你修六度万行,去分别;最后教你离相离念,除妄想。这个次第、顺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将所有分别执着等凡情俗见,扫除洗刷,复其本性德能。”佛法的教学无过于此,终极的目标是恢复性德。性德恢复了,就是佛,就是菩萨。迷失了性德,这叫凡夫;恢复之后,就叫佛,叫菩萨。“无以名之,强名庄严。”庄严是不得已勉强说的一个名字,庄严也不要执着,也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微细的妄想。“实则无所谓庄严也。”这是讲真话,哪来的庄严?你的心本来清净。“我的心清净”,你心本来清净,哪有什么清净可说的!是因为你清净心被污染,污染去掉了,恢复清净,本来清净。可见得清净不是修来的,不是新得到的,是你本有的。

TOP

续 88

   “4、虽炽然庄严,而忘其为庄严。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既空且寂,光明自显。庄严佛土,如是如是。”

  “虽炽然庄严”,“炽”是非常认真努力在修,修什么?除妄而已。认真努力在除妄想、分别、执着,在干这个事情。而除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在日常应酬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修六度万行,在这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这叫“炽然庄严”,也就是真修,从来不放弃。“而忘其为庄严”,这一句话重要,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若无其事”,这才行。“庶几与空寂之性相应”,不这样做就不相应,与性德就不相应。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些善法,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有漏的善法”。诸位想想,佛讲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你虽然修善法,善法里面含著有烦恼,不是清净的善法。譬如前面所讲的修六度,六度是善,布施是善法,持戒是善法,忍辱是善法,乃至于禅定、般若都是善法。可是你的烦恼没断,你所修的叫做有漏的善法,果报在六道里面得福报。我这个说话,诸位也要听清楚,六道里面去享福报,六道里面有畜生道、有饿鬼道,地狱道里面没享福的,那都是受罪的。畜生里面有享福的,外国人养的宠物,很享福。畜生里面有享福的,前生修的福报。饿鬼道里面也有享福的,我在新加坡也看到很多有福报的鬼,我看到你们常常祭祀的大伯公,那就是鬼神,有福报的鬼神,多少人去拜他,去祭祀他,他很有福报,鬼道里面去享福。都是过去生中修六度万行,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得这样的果报。所以与空寂的心性相应,是非常非常重要。就是做了之后若无其事,绝不分别、执着,绝不以为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就坏了,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没有,妄念息了,你所修的功德,前面讲“功不唐捐”。“光明自显”,光明是智慧,本经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光明自显,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都现前了。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在,你的光明福德就不能现前,得的是三界六道有漏的福报,那个实在讲真正可惜。

  “庄严佛土,如是如是。”由此可知,庄严佛土我们要不要作意去修?不必要。修清净心,修清净的梵行。清净梵行,恐怕初学的同修听了又不懂,什么叫清净的梵行?清净的生活。清净生活怎么修?穿衣、吃饭,我们穿衣要考究,要穿什么样的料子,穿什么样的款式,穿得心里很欢喜,不清净!为什么?着相,执着了。你有分别、有执着,这就是你心不清净。吃饭要讲究色香味,这就不清净,只要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就不清净。怎么样穿衣才清净?随便什么衣服穿了都好,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穿衣清净。吃饭,像世尊在本经一开端,他老人家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丝毫分别、执着,吃饭就清净,梵行!梵行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本本份份去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个意思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加一点点在里面,一切行都是梵行。穿衣吃饭工作,迎宾接客,我们今天讲一切应酬,都是梵行。有一点分别执着在里面,那就不是梵行。这里面的事跟理,都非常微细、非常深广,要细心去体会。

   特别在应酬当中,我们学佛的同修,跟人家在一块应酬,这免不了,我们不能离开社会生存。我们吃素,人家吃肉,跟他在一起应酬,这个时候你心清不清净?如果起个念头:“他们这些吃肉的,看到气味也难闻,这造罪业!”你虽然修的是善,但是不清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他?这里面千变万化,无有定法。我有一个老朋友,我们几十年,我没有学佛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他的年岁比我大,今年大概是七十五、六岁。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所以他对佛法有很深刻的印象。他没有学佛,年轻的时候,在抗战时期,跟日本人打仗,他做地下工作,也就是作情报人员。南京沦陷之后,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他在南京做工作,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有好几个朋友,有的被抓到了,都被杀掉。有两、三个逃出来了,他们逃到南京城外一个寺庙,日本人对于学佛的都还很尊重。老和尚看到他们三个人来,他们三人告诉老和尚,日本宪兵队要抓他们。老和尚明了,马上把他头剃掉,给他穿一个海青,大家都在念佛,叫他插到队里面去,日本人到处找没找到,这样子保了命。日本人投降之后,胜利再回到南京,就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这是终身难报的,于是他们三个人在南京酒楼里面,叫了一桌很好的酒菜,恭恭敬敬的请老和尚来应供,诚意!老和尚一来,那一想,桌上都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才知道这不好,怎么办?表现得很尴尬。老和尚了不起,坐下来之后,请大家坐,照吃,把他们都吓呆了。老和尚是不是开了荤、犯了戒?没有!诸位要懂得这叫“开缘”,人家并不是有意的,诚心诚意但是他不懂,满他的心愿照样吃,这几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是说明在应酬里面如何修梵行。假如出家人如果自己有意思:“我不好意思吃肉,你请我吧!”那就错了,那就叫犯戒,叫破斋犯戒。不是的!彼此心都清净,老和尚清净心,他们是真诚恭敬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梵行。这是真正有智慧。不像我们,我们功夫不如老和尚,看到人家吃一点肉食,在旁边心里不高兴半天,口里面还嘀咕,这哪来的清净!佛无有定法可说,法都没有一定,要看当时的情况。老和尚的开缘,度这些众生,使这些众生对于佛法,更能够深刻的认识,知道佛法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想像当中那样的迷信,那样的执着、固执,不是这样。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可以在应酬当中也修梵行。

   “5、广度众生,大悲也。清净心地,大智也。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

  “广度众生,大悲也。”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诸佛菩萨,佛的四众弟子,要学佛的大慈大悲。慈悲就是爱护众生,照顾众生,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无条件的爱护众生,无条件的关怀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大悲。“清净心地,大智也。”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是迷,那个没有智慧。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是智慧,心就是智慧。般若里面讲的“实相智慧”,实相智慧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这是《般若经》上常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清净心,无所不知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它起作用无所不知。

  “大悲大智,所谓无上菩提也。”由此可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就是大悲大智,就是广度众生,心地清净。广度众生,心地不清净,有悲无智;心地清净,不度众生,有智无悲,都不是菩萨。菩萨的条件,是悲智等运,平等的运作,那是菩萨。“然行者不可存一此是大悲大智之念”,《金刚经》后半部,所谓是唯深无浅,意思就在此地,就怕你还有这个念头:“我修菩萨道,我修菩萨行,我要修大悲大智。”还有这个念头在,有这个意思在,这就不清净,这就错了。“少存此念,便是法执,不名菩萨。”稍稍有这种意念存在,你还是执着,前面讲的情执,情执是烦恼。这个地方讲法执,法执是分别、妄想;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上依旧有污染,不过这个污染比一般污染要轻,还是有污染,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清净。



一三一、令达无我 标示通达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是佛给菩萨说出一个标准,怎样才能成菩萨?一定要通达无我、无法。这个“无”字是贯到下面,无我、无法。

   “1、证得诸法一如,谓之法无我。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


   法无我、无我法,这个意思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先要证得诸法一如。这个地方的证,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有浅有深,浅的是解悟,深的是契入。解悟,我们一般也讲开悟,某个人开悟。开悟未必证果,开悟是理他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他自己有没有做到?那还有一段距离。自己真正做到,那叫证悟,那是契入,也就是得真实受用。所以,证得诸法一如,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是在体上,是在作用上,是在性上或在相上,就像《法华经》上所讲的十如是。十如是,第一个是如是相,相是根本,到最后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皆是此处所说“诸法一如”的意思,这叫“法无我”。

  “通达一如之诸法,谓之无我法。”“无我法”的意思,比“法无我”要来得深。为什么?他已经契入。“通”是没有障碍,障碍去掉了,我们讲烦恼障、所知障,惑障、业障、报障,障碍没有了。“达”是达到,说明他已经契入,这是属于证悟。前面那个证得里面有深有浅,这一句里面唯深无浅,这是真正证入。“一如之诸法”,一如诸法跟诸法一如,有什么不一样?“诸法一如”是从相上看体,诸法是相,一如是体、性体。“一如之诸法”,是从体上再看现相,原来森罗万象都是从一如变现出来的。一个是从相见性,一个是从性见相,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在佛学术语里面,用“法无我”、“无我法”这两个名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2、上文(一二八节)‘佛说一切法无我’,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于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后归结处(一六四节)曰,‘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明其不但于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于无我,故曰法无我。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

  “上文(一二八节)”,诸位翻开经本能看得到,“佛说一切法无我”,我们回顾这一段,世尊所说最精彩的几句话。“因佛已证无我理,具无我智,能于一切法中无我,故曰法无我。”我们看这一段细细去体会,佛实在难得,的确不容易!他居然能够在一切法里面,都通达无我,也就都做到无我。这是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真实相,真实相是无我。我们凡夫、二乘、权教菩萨,在一切法里面,都有一个“我”这个念头,与事实真相违背。事实真相是“无我”,哪里来的一个“我”?佛证到彻底,证到究竟圆满,见到彻底的真实相,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

   后面是归结处,在一百六十四节,“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明其不但于一切法能知无我,且安忍于无我,故曰法无我。”这是说明不但他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他能够安忍。“安”,是讲那个心安住在那个地方,“忍”是同意、认可的意思。为什么他同意、认可?因为事实真相如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无我,完全同意,完全肯定接受,自己也确确实实契入这个境界。

  “此处是令通达本来无我之一切法,故曰无我法也。犹言去分别之妄心,见本无分别之真性耳。”这两句话解释得很好。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这名相当中,一个“法无我”,一个“无我法”,差别在哪里。总而言之,佛的意思是教我们离妄想、分别,这个念头决定不能有,唯有离妄想、分别,真相才能大白,这是本无分别的真性。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所以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假的,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事情。我们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想明心见性,就是想恢复我们的真心。佛告诉我们,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真心永远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被这个障碍住,你必须把障碍去掉,你的真心才能现前。佛为什么要这样强调恢复真心?他用意何在?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的,明了之后,你才懂佛的意思,你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我们学佛,目的是不是想求得圆满的智慧?所谓圆满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是不是想求这个?我们是不是想恢复我们圆满的德能,在一切法里面随心自在?而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是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确实是圆满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是真的。我们可以一念回到过去世,我们也可以回到未来世,确实有这个能力。不但是此界他方应念即到,神通的能力无量无边,比孙悟空七十二变,那真是大巫见小巫,孙悟空不能比!我们就是想恢复这个能力,恢复智慧。佛告诉我们,去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明白,你才晓得这个重要!

   我们学一部经,这个经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怎么苦学也不懂?障碍就是在妄想、分别、执着。把妄想、分别、执着拿掉了,不认识字,学《金刚经》也一接触就通达,这真有其人。过去唐朝六祖惠能大师就是的。《金刚经》这么深,念的人还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都懂了。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心里面妄想、分别、执着比别人少,他一听就懂了。我们今天无论怎么苦学用功都搞不通,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佛来讲也听不懂,也体会不到里面的意思,真正的原因在此地。可见得破妄想、执着的重要性。刚才说过了,就在生活上,一切随缘度日,不要攀缘。所谓随缘是一切随顺自然,这随缘。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讲求,那就是攀缘。我要穿什么衣服,我要吃什么饮食,我要怎样怎样,那里面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随缘是一切恒顺众生,决定没有计较,随缘度日。出家人随缘,完全听从在家人的供养,供养什么都好,都没有分别,这就很好了,随缘!不要去要求。在家人也要懂得随缘,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从事哪一个工作,都好!做生意,今天赚了钱,很好;今天赔了本,也好;没有得失心。赚钱,要认真努力去做;赔钱,也认真努力去做,这叫随缘,这叫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的日子很快乐。得失不相干,这就好了。日子好过,过得很快乐,过得很自在,这就叫真正修行,在修行里面真正得到功夫。

   “3、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故自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皆无我法。”可见得“法无我”跟“无我法”关系非常密切。你要是不懂一切法无我,你就没有办法达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功夫。一切“法无我”是知见,你真正明白,真正了解,是解;后面“无我法”是行、是功夫。

  “故自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金刚经》一开端是这么发起的。世尊每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没人发现!这一天被须菩提发现。当然,这些都是示现的。须菩提为什么不早一天发现,为什么不晚一天发现,偏偏这个时候发现?因为这个时候,大众的机缘成熟了。也就是说佛为大家讲“法无我”、“无我法”,大家能够听得进去,能够听得懂,听了能觉悟,这就是缘成熟了。须菩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表演双簧一样,一问一答,他们两个演戏,让大家看着、听着开悟。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讲因缘的。这一提起,大家就警觉到,果然没错!我们应当学习。六度万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实在讲显示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显示出“无实无虚”,显示出“法无我”、“无我法”。佛通达一切法无我,所以他自己也成就无我法。“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气象也是气氛,确确实实入了这种境界。

   “4、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

  “不离众生,故曰善护念。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嘱。”这都是须菩提尊者说出来的,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平常所做的。佛没有舍弃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虽然居住在道场,每天要到城市里面去乞食,天天不离开众生,这是善护念。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关怀。佛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没有离开众生。护,就是保护他。用什么方法?自己做一个榜样,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给一切众生看。释迦牟尼佛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都随缘,心地那么样的清净,这给众生看。烦恼轻一点的人会觉悟:“我为什么斤斤计较,自寻烦恼,日子过得这么苦?虽然富有,富还是过得更苦。释迦牟尼佛什么也没有,他生活过得自在,过得那么快乐。”会令众生去想这个问题,这一想他就觉悟了,他自然就放下了。佛不必用言教,做出一个榜样来给你看。他这个护是真的护,这不是假的。“行不言之教”,不说一句话,教化一切众生,做样子给你看,这是我们中国人讲身教,言教不如身教,一定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若善能通达,又何劳世尊开口。”要像须菩提这样子,一看就明白,不必要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多话,说得那么累,用不着!看看他的生活行为就开悟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要学佛的生活,要学佛工作的心态,要学佛处事待人接物,这真正叫学佛。从事上讲,佛无论在哪一方面,比我们都做得圆满,都做得周到,我们不如。从精神生活来讲,我们跟佛相差,那是天上地下,天渊之别!佛心多清净,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我们这三样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不平,我们没有慈悲,不但不会爱护别人,说实实在在话,不爱自己。你爱自己,怎么会生烦恼?一个人天天生烦恼,那是爱护自己吗?爱护自己,不可以让自己生烦恼,爱护自己,不能让自己不快乐;你不快乐、生烦恼,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护,你还爱护别人吗?佛菩萨真正自爱,懂得自爱,能自爱而后才能爱护别人。你细细在佛经里面去观察、去体会,这里面其味无穷,法喜充满!

  “若未能通达,将更说方便,令得通达。”确实,所谓上根利智之人,少数,一看就明了,就通达,毕竟是少数。多数中等根性的人,必须要加以说明,我们才能通达;要不说明,我们看不出门道。像我们读《金刚经》,初学读《金刚经》,不懂!经古来这些大德一解说,再一看:“不错!是这个意思。”这才能明了,才能通达。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人,世尊不得不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来为我们讲解,为我们说明,令我们也能通达。

  “即下文开佛知见是也”,底下一段经文要讲这一个主题。“由是言之,谓开佛知见,尤为无我之妙法可也。”诸位要晓得,“开”就是开示,为我们讲解说明,说明什么?说明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换句话说,是一个觉悟人的知见。真正觉悟人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通达无我法者。明了法无我、通达无我法,这个人的思想、见解,就是佛知佛见。

   “5、虽然,法即非法。若闻开佛知见,而有一知见存,便又成法执。又是我见。岂佛知佛见哉。此理当深长思之。”

   这是佛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自古以来,多少学佛的人,走到这个地方走不通,没有方法突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能力突破?下面一段开佛知见,如果我们心里面,真的还有一个念头:“开佛知见、佛知佛见”,又完了!这个路又不通了,又走死了。这就是前面讲的“层层细入”,每一个环节都要突破,都要解开。如何突破?一切不执着。必须要用“若无其事”,这样才能够突破,稍稍有一点意思在,就不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实在讲,我们如果有个念头:“要留意、要知道”,那又坏了!这难处在此地。真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是什么?怕你落实在言语上,一落实在言语就错了。

   “6、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偏执即是我见。今令开佛圆见,圆则不执。开佛正知,正则不偏。”


  “众生于一切法,动生障碍,不能通达,因偏执故。”这一段讲凡夫的毛病,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种种环节没有方法突破。原因在哪里?这一动就生障碍了。动是什么?念头。所以世尊在本经末后教给须菩提,教须菩提实际上就是教我们。他教须菩提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为人演说,用现在的话讲是弘法利生。世尊在这部经上,从头到尾不晓得讲了多少遍,“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受持、去读诵、去为人演说?佛讲了一个原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因为法无我;如如不动,是无我法,不就是这两句吗?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都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是重重关卡一帆风顺就通过了,没有障碍了。你起心动念,就障碍了,你就不能通达;不能通达,说老实话,不但不能进步,会退步。怎么会退步?执着。愈是严重的执着,愈是虚妄的分别,就愈往后退。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的因素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这个东西愈严重,退得就愈多。“因偏执故”,偏是偏见,执是执着,偏见是妄想。这两个字“偏执”,就是妄想、执着,因为这个缘故。

  “偏执即是我见”,有了我见,当然就有我相,于是四见、四相统统具足。这又退到凡夫了,菩萨就退到凡夫。麻烦在此地!错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大家现在都知道,不是这一生才开始,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福德诸位都了不起,过去生中都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原因在哪里?念念《金刚经》都明白了,原因就是执着四见、四相,没有办法把四见、四相舍掉;换句话说,没有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没做到,如果做到了,早就成佛、成菩萨。取相,就是着相。眼见色,耳闻声,动心!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就着了,就动了心,起了烦恼。妄想、分别、执着三样都具足。所以学佛也不行,大家在一块共修,维那师法器敲错了一下,都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他为什么会生烦恼?着相。这才晓得难!为什么生生世世搞到今天这种地步,没有成就,我们的病就在此地。所以你才晓得,后头这两句开示,是我们这一生修行成败的关键,真正能够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如法也好,不如法也好,都不执着,心永远保持清净,永远保持光明,这样才能突破。还得要“无住生心”,“无住”是样样放得下,无住;“生心”,要生起真诚热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这个帮助,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就是帮助,不一定说:“你有什么麻烦,需不需要我帮忙?”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做一个好榜样就是帮助,像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那就是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做出一个放得下那个样子,做出一个随缘的样子,不要搞成一个攀缘的样子。

  “今令开佛圆见”,圆是圆满,圆是圆融。“圆则不执”,稍稍有一点执着就不圆,知见就不圆了。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这里有几位同学,发心将来学讲经的,经要讲得好,见解要圆,要能达到圆解,我们教下常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跟大彻大悟,同一个境界。要怎样才能做到?还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古德的这些注解,我们可不可以看?可以看。要怎样看?不取其相,要这个看法,要如如不动,你才能看出意思。换句话说,古人注解提供我们做参考,这个可以,不可以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连佛都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简直就是无有法可说,你怎么能执着?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对了。我可以听,我可以看,我绝不执着,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听了会生智慧,会开智慧。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会跟着别人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没有智慧。这个要紧!当然,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事情。我们开头学,一定要跟着人家走,这是自古以来初学的人不能避免。为什么?自己不认识路,只好跟着人家后头,等到自己认识路,不要跟人了,可以走在前面带着别人走了。不认识路时跟人走,没错;认识路,带路、带头,带着别人走。诸位从这比喻当中,细细去深思。所以圆融的知见、圆满的知见非常要紧。圆就没有执着,执着就不圆。“开佛正知,正则不偏。”偏就不正。

   “7、欲开通无我之智慧,达到无我之理体。必先通达其知见。俾得见无不圆,知无不正。”

  《华严》、《法华》里面所讲的“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个很重要。圆知、正知,《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这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观察、来衡量,是不是圆知圆见,是不是正知正见,就不会错误;换句话说,凡是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知见决定不圆、不正。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的知见就是圆、就是正。符合《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如”、“无实无虚”,符合经上所讲的“法无我”、“无我法”,这个知见才是圆、才是正。

   “8、‘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法我无,人我自无。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


  “无我法,亦可分为无我、无法。然无论人我、法我,总一我执。而法我细于人我。”这个要懂,不能不懂!佛跟我们讲两种“无我”,法相宗一入门,法相宗入门的第一本书《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的,这是相宗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百法明门》讲的是什么?百法是讲一切法,它里面讲两桩事情,一句话两桩事情,“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把它归纳成一百法,百法是一切法。“无我”里面讲两种:“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里面无我。可见得“法无我”这三个字,一部《百法明门论》就解释这个名词,就解释“法无我”这一句话。无论是人无我、法无我,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一个我执。但是“人我执”粗,这个执着粗;“法我执”细,还是我执。破了人我,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人我执破了。他还有法我执,法我执还是我执,但是那个执着微细,不像前面这个粗重。法我执到什么时候破尽?破尽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法执,最微细的法执。谁执着法执?当然还是“我”!没有“我”,哪个执着?你才晓得,等觉菩萨还有非常微细的我执,那个断掉之后,完全做到“无我法”。“无我法”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都不行。等觉菩萨懂得“法无我”,还没有做到“无我法”,一定到成佛,如来的果位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是到“无我法”;两种执着:人我执、法我执,统统断尽。

  “法我无,人我自无。”这是一定的道理。人我执断了,法我执在;法我执断了,人我执一定断。这是粗细的差别。“故不必局分二事说之”,法相宗里面,把它分为两桩事情,说得很详细。性宗,没有那么繁琐,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往往在一句话里面,统统把这个意思圆圆满满的包含。这是性宗跟相宗说法的义趣不相同。中国人的根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所以对于性宗,中国人是特别的爱好。禅能够在中国,这样的普遍,这样的殊胜,有它的道理,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味道。法相宗也不容易,玄奘大师辛辛苦苦把它传到中国来,到现在,对于法相爱好的人比较少。为什么?太麻烦了,说得太详细、太繁琐,反而叫人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分秒必争,哪有时间去分析这些复杂、琐碎的法相?所以法相在现代这个世界要推行,有它困难的因素。这些我们都要明了,自己修学循着哪个方向,劝导一切众生,要知道选择哪一种法门。最简单、最容易的,无过于念佛。道理懂也好、不懂也好,没有关系,只要老实念都能成功,这是大家最欢迎的。中等根性的人说:“叫我老实念,我老实不起来,我不明了道理,为什么要这个念法?”那就跟他讲解净宗经典就可以了。把西方世界详细的介绍,他知道了、明了了,产生信心、产生愿心、产生向往之心,他的佛号就得力。果然能够把这个世界不再牵挂,都能放下,他就决定得生。这是在所有一切法门,无比的殊胜,就是它简单、容易、直捷、稳当。所以《金刚经》,江味农居士一生研究《金刚经》,讲解《金刚经》,注释《金刚经》,劝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功不唐捐。如果不生净土,依《金刚经》理论、方法来修行,很难成就。

TOP

续 89

一三二、开佛知见 明圆见 明不执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一段经文,为我们说出佛有五眼,通常我们称之为“五眼圆明”,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问答里面的含义很深,决不是我们粗心大意的人,只听听它的表面而已。

    “1、此见不局指眼见,犹言见地耳。知见皆从理智出,原非异体。但约有所表现曰见。约了了于内曰知。”


   这是首先把这一段的大意,也就是科题,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开佛知见,说明圆见。“圆”有圆满的意思,有圆融无碍的意思。“见”不局限在眼见上,而它真正的意思是讲见地;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多少,体会多少,这就是所谓的见地。对于这一个事与理,可以说是无限的深广;愈是地位高的菩萨,体会得就愈深愈广。因此,小乘有四果四向的差别,大乘菩萨有五十一个阶位的差别,这都是他们的见地浅深、广狭不相同。无论是浅深、无论是广狭,凡是讲到“见地”,都是从智慧里面生起来的,从理智出的;也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一,悟入的浅深不一样,差别在此地。差别里面有无差别,无差别里面有差别。由此可知,差别跟无差别的确是一如,也归到万法一如。但是就有所表现叫它做“见”;如果就境界上了了分明,就称作“知”。所以知见差别在此地。实在讲,知见的意思非常接近,但是还有微细的差别。就表面上看,经上讲的五眼,肉眼比天眼,肉眼就显得粗,天眼就讲到微细。天眼如果跟慧眼比,慧眼见得就深、就广。天眼不及慧眼,慧眼不如法眼,法眼不如佛眼,这就是从表现上来看的,说之为“见”。

    “2、凡夫‘肉眼’所见有限,为烦恼所障故。‘天眼’,有由业力报得,有由定力修得。凡夫齐此二眼。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得。”

   “凡夫肉眼所见有限,为烦恼所障故。”凡夫的知见,确实很浅。凡夫肉眼的知见,跟如来果地上佛眼的知见,相不相同?给诸位说,是相同的;都是依般若正智起作用的。为什么肉眼跟佛眼不一样?原来佛眼没有障碍,肉眼有障碍,除了障碍都一样。有了障碍,见的功能就不一样,领悟的能力也不一样,这是烦恼所障。

   “天眼,有由业力报得,有由定力修得。凡夫齐此二眼。”齐是等齐的意思,就是凡夫这个见的能力,可以达到天眼。天眼,如果生到天上,那是报得,果报当中报得的;没有生到天上,我们世间人也能够得天眼,这个天眼是修得的。世俗人称之为神通、通力。现在中国称作特异功能,我们听到他们的名词里面讲,说是X光眼,这都是属于天眼。确实是有报得的,有修得的。

   “若慧眼以上,非修出世法不能得。”由此可知,凡夫纵然修行修得很好,修到神通发现,他也不过是天眼而已,慧眼他没有,为什么?慧眼要证得正觉之人才有。正觉是阿罗汉,一定要见思烦恼断了,你才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如来果地上有佛眼,所以慧眼、法眼、佛眼,都必须是在佛门里面真正修行,才可以得到。底下为我们解释法相名词的含义。

    “3、‘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法眼’,以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

   “慧眼,以根本智,照见真空之理。”我们叫它做慧眼。由此可知,慧眼的标准,是要证得根本智,我们佛门里面常讲大彻大悟,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念佛人得一心不乱,都达到这个境界。“根本智”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知,诸位一定要记住,“般若无知”。般若是称性的真实智慧,真实智慧里面说无知。“无知”,给诸位说,绝对不是白痴,白痴怎么能够称为根本智?从无知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由此可知,无知就是讲的清净心,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禅定,这是甚深的禅定,世间法里面没有。世间法的禅定,佛在经上讲四禅八定,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这种禅定,将来可以生四禅天,色界天,超出欲界。如果再修得四空定,他超越色界进入到无色界,无色界的四空天,所以这个我们称之为“四禅八定”。虽然生到四空天,诸位要晓得,并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的定功能伏烦恼,没断烦恼,见思烦恼他有能力统统伏住,不起作用。在他定力起作用的时候,把烦恼伏住了,这一个阶段可以说,他所得的是正受,他所得的是三昧。为什么不叫它做“正受三昧”?是因为它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四空定里面最高的一层是非想非非想定,它的定力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时间实在是很长,真正不可思议!可是八万大劫到了以后,他的定会失掉,依旧会退转、会堕落。由此可知,三界六道里面的定功,佛所说的五种受里面,苦、乐、忧、喜、舍,它叫舍受,暂时的舍受,不能叫三昧。如果这个定得到,永远不会失掉,那就叫三昧,那就叫正受。必须再用功夫、再努力,把定功向上再提升一层,佛门称之为九次第定。

   在《楞严经》上佛也说得很详细,第九定超越六道,超越轮回,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时候慧眼开了,慧眼开了就是见到“真空之理”。真空之理是什么?见到一切诸法的体性,“万法皆空,了不可得”,阿罗汉见到了,见到这一个事实真相。他的心清净了,于一切法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第九定的境界。在《般若经》里面,称这一种境界为“根本智”。阿罗汉虽然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一切现象怎么来的?他不明了。空会现相,相会变化,这个事情非常复杂,阿罗汉不能明了。阿罗汉为什么不能明了?他不学了,他证得空理之后,他自己在那里享受,不肯再求学。所以他的智慧不圆满,只明了一部分,另一部分不明了;也就是他明了本体,他不明了现象。

   菩萨证得根本智之后,依旧不断去学习、去参学。参学为了什么?为了后得智,照见差别之事。对于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发生的?怎样演变的?这里面因因果果无量的繁杂,菩萨学习,都把它搞得清清楚楚,这种智慧叫“后得智”。我们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学佛的根本老师,就是他的指导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文殊菩萨的学生,在文殊菩萨会下得根本智。诸位如果细细去看《四十华严》,你要不细心,你不可能发觉,文殊教善财教了些什么,好像没教他东西。正如同我们中国古来大德,教他的弟子一样,你发大心了,要想出家求道,求道就是求智慧,师父给你安一个工作,天天叫你去做工。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一个好的例子,见了五祖之后,说了几句话,五祖就派他到槽房里面去做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做苦工。八个月跟五祖没有见过面,你想想看,五祖传了他什么?我们看好像没传给他。惠能大师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么?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一念不生,这叫根本智。心清净,心不动,也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修这个。你要真的去做,每天叫你去工作,工作是修身,诸位要晓得,身体是一个机器,机器要是不动,就要生锈,就要出毛病。所以身要动,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在劳动,身要劳动,要动;心要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个妄念。他在黄梅是用这种功夫,完全在那里修清净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成就,根本智成就了,根本智得到之后,智慧开了。老师不会再留你,老师如果再留你在身边,他对不起你,一定要送你出去参学。所以五十三参,参学了。

   参学是什么?成就你的后得智;但是你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危险大了,你就会出麻烦。为什么?你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乃至于利害,你都不能辨别,你不跟老师怎么办!由此可知,根本智得到之后,就有这个能力,一切诸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邪?哪是正?哪是是?哪是非?一接触就明了,有这种能力,这才叫根本智。这个时候才出去参学,参学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般若的修学是这两个阶段。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从事哪一种学术的研究,世间学术、出世间的学术,乃至于这世间无量无边种种的行业,也离不开这个原则。古时候学手艺,譬如学木匠,跟一个木匠师傅作学徒,你也就跟一个老师,不能跟两个老师,完全听这个老师的指导,学规矩,那才能成方圆。在这个地方奠定基础,也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而后才能达到巧妙,巧妙是自己功夫往上提升。老师只能教你规矩,不能教你巧;但是那种善巧一定是从规矩上建立,从规矩延伸的发展,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不依规矩,你怎么能成就?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得根本智后,方能得之。”才晓得根本智没有得到,不可能有后得智;后得智,决定是从根本智里面发生的。这个根本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是根,主干;后得智是什么?枝叶、花果。枝叶、花果都是从根本生的。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这个说法里面含义就很深、很广。诸位要细心去听、细心去体会,然后你才能得受用。现代人修学,特别是修学佛法,大多数违背这一个成规。不求根本智,他就求后得智;不讲求根本,讲求枝叶、花果,他讲求这个东西。有没有效?看起来好像也有一点效果,花也开了,果也结了。花与果是什么?我们桌子前面摆的这些花果,没有根、没有本,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就像花瓶里面的插花一样,虽然很美、很好看,不耐久,几天就凋谢了。这是比喻现代人学佛,谈不上成就,没有从根本上下手,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检点的。

   “4、‘佛眼’,智无不极,照无不圆,惟佛有之。古德云,前四在佛,总名佛眼。”

   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前面意思都可以体会到。在我们凡夫只有肉眼,其他的都没有。如果在天人,天人有天眼,肉眼也叫天眼;阿罗汉有慧眼,阿罗汉的天眼、肉眼都叫慧眼;菩萨有法眼,菩萨的慧眼、天眼、肉眼统统叫法眼;在如来果位上统统叫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这是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照无不圆”,虚空法界过去、未来,佛没有见不到的,没有不明了的,这的确不容易。凡夫要修到这样的果位,大经里面说得好,需要经历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佛常讲三大阿僧祇劫,并没有讲错,三大阿僧祇劫是从什么时候算起,你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你要证得圆教初住,你到成佛的果位,三个阿僧祇劫就成功了;你要没有到圆初住以前,没有算在里面。所以要把前面这一段算在里面,实实在在讲是无量劫,这个话一点都不假。圆初住是什么境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四十一品无明破了一品,这是圆初住的境界;我们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讲的这个境界。

   从经上这种说法,我们会感觉得非常沮丧,感觉到前途渺茫,一点希望都没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幸亏有一个特别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希望,它好在什么地方?不要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不断,都可以往生。往生的条件,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就成功。要真正的相信,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要有恳切的愿望,希望生到极乐世界,希望见阿弥陀佛。信与愿,蕅益大师说得好,是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的条件。行是讲念佛,专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之外,都不能念。你要知道,你念其他的,都是念六道轮回,一切念头都舍弃、都放下了,就是把轮回放下,把六道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叫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大家注意到浅深,不是多少,念佛念得多,不一定功夫深;念佛念得少,不一定功夫浅。浅深是从什么地方讲?从伏烦恼上讲。换句话说,念佛人烦恼轻、智慧长、心地清净,这叫做功夫。如果他每天念的佛号多,念十万声佛号,他的妄想、分别、执着还很重,这个没用处,虽念没有功夫。诸位要知道,往生的条件,虽然讲的是信愿行,信愿行要有功夫才能往生,信愿行没功夫不能往生。这个功夫就是心清净,心愈清净,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净则佛土净,要懂这个道理。

   “5、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万差别,极细微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

  “佛眼智照。以俗谛言,遍河沙世界雨滴点数,悉知悉见,其他可想矣。”佛眼见的能力,智照我们不说它,我们讲他眼见这种能力,大家好懂。这里举一个例子说,以俗谛就是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观察,这几天此地也下雨,你们都看到了,天上下了多少滴的雨,你们晓不晓得?新加坡这个地方不大,雨水滴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经上比喻说,“遍河沙世界”,遍是普遍,河沙世界是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佛国土、大千世界。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也都有下雨,雨水滴了多少点,佛都看得很清楚,看得清楚是见,知道它滴了多少滴,那是知,知见。佛有这种能力,悉知悉见,其他就可想而知。这些话大小乘经里面都有,世尊当年在世说这个话,听的人不相信。你一看就晓得。有人去测验,就是考一考佛,你说你有这种能力,就请佛看这一棵树,这树有多少片树叶?佛一看马上就说出来,这说出来之后,也没人去数,那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人很聪明,把那个树摇一摇,树叶落下来一些,他把那个落叶数一数就知道了。再问佛,你现在看看这有多少?佛又说一个数字,两个一比果然没错,这才佩服了。才知道佛的知见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只要一见,连数量都清楚。

“故自无始来、穷未来际,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乃至一极微细众生,死此生彼,根性族类,以及起心动念,前因后果,千万差别,极细微之事相,无不悉知、无不悉见。”佛真有这种能力,我们读了这一段毛骨悚然,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想瞒着人,能瞒得过人吗?人可以瞒得过,人是凡夫,可以瞒过他;诸佛菩萨瞒不过,极乐世界的人瞒不过。《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他们的眼跟佛眼没有两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个能力几乎跟佛没有两样,我们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你想想,有什么事情好瞒人的?今天世界上常常讲的隐私权,你对谁隐私?佛这种能力,诸位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决不是只有诸佛有,我们没有,我们有;我们的能力跟诸佛如来的能力是相同的,相等的。现在我们这个能力失掉了,失掉并不是真的失掉,本能怎么会真的失掉?所以佛在经上常讲,这叫迷失;迷是忘掉了,并不是真正失掉,迷失了。因为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妄想、分别、执着,这些东西障碍住了。几时把障碍破掉,我们这个能力又恢复了,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学佛,要希望成佛,成佛不是为别的,恢复自性本具的德能而已。大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佛,成佛之后你得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来具足的,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自性以外,什么都没有,恢复性德而已。

   这一段文,我也希望同学们要多念几遍,要常常记在心里。我们起心动念,自然就小心谨慎,动一善念,诸佛欢喜;动一个恶念,诸佛感叹,怎么又迷惑了!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只要你四相、四见没破,你在六道里面,决定逃不了因缘果报,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没有办法避免的。这是佛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迷惑颠倒,造作罪业,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有什么用,无济于事!菩萨跟众生不一样,菩萨聪明,菩萨怕造恶因,不造恶因,他就没有恶报。由此可知,菩萨才真正深信因果,起心动念他都小心、都谨慎。

   “6、证佛性,慧为因,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唯佛与佛,定慧均等,了了见性,如观掌果也。”

  “证佛性,慧为因,定为缘。因亲缘疏,故定多不及慧多。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分见佛性。”佛性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讲的佛性,不是讲别的佛,是自己的佛性。什么样的条件,你才能够证得佛性?一定要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能证,真如本性是所证。慧从哪里得来?慧从定当中得来。戒、定、慧三学,慧是主,我们要想得到的是智慧;戒、定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慧是因,戒跟定都是缘。三学的目标,你要是清楚明白,你就知道要怎样的修学。持戒是我自己持戒,与别人不相干,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我自己戒持得很好,别人不持戒,犯戒的犯戒,破戒的破戒,我看到心里就难过,这个没有用处。你心里面起烦恼了,你还能得定吗?因戒得定,你还能得定吗?自己持戒,不要去管别人。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与我不相干,我持戒是为了我心清净。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慧,要把目的搞清楚,这个三学就如法。现在我们看到持戒精严的人,你仔细去接触,感觉得不如法。他戒律不错,是持得很好,可是脾气很大,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认为自己戒律精严,别人都犯戒、破戒,瞧不起人。他不持戒还好,对人还有尊敬心,一持戒了,对别人没有尊敬心。这个不如法,这不能得定,不能开慧。他所持的那个戒,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如果嫉妒、嗔恨心重的话,他戒律很严,将来往生到哪里?生到阿修罗里面去了,阿修罗的业因就是如此。持戒是有福,贡高我慢,堕阿修罗道,搞这一套去了。

  “定多不及慧多”,还不如慧多,这是大乘佛法重视般若智慧。但是,最好定跟慧要平等,这样才好。平等能见性,能开悟;不平等,对于明心见性,往往也生了障碍。所以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样才好。平等非常非常难,达到平等的时候,往往就明心见性,就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不平等的时候,慧多也没有办法破无明。

  “定慧未能均等,故菩萨但分证法空”,他不能够圆证。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二住菩萨破两品无明证二分法身,分证不能够圆证。见性也是如此,“分见佛性”,明心见性分分见。“唯佛与佛,定慧均等。”真正达到等,到如来果地上完全相等,定慧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了。“了了见性,如观掌果也。”了了是形容他清楚明了,他见性见得非常的圆满透彻,就像观掌中的庵摩罗果,这个果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所说的比喻。

   “7、佛说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见性圆明,有如圆镜,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初无容心。正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

  “佛说五眼,旨在借五眼以明佛见圆融。”可见得前面这一问一答,它的深义在此,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到佛的知见圆融。“见性圆明,有如圆镜。”圆镜是比喻。“胡来现胡,汉来现汉,初无容心。”诸佛菩萨用心,的确像镜子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执着。胡是外国人,中国古时候叫外国人叫胡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外国人的面孔;汉是中国人,中国人照镜子,镜子里面现中国人的面孔。不管是胡人、汉人照镜子,镜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意思是诸佛菩萨用心像镜子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照得清清楚楚,就像一面镜子,绝对没有分别、执着。我们凡夫用心,用错了心。我们也照,但是起分别!这个喜欢,那个讨厌,他就生烦恼,他生这个东西。我们这个镜子,心镜照外面生烦恼;诸佛菩萨的心镜照外面生智慧。诸位要知道,生烦恼就不生智慧,生智慧就不生烦恼。为什么会生烦恼?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为什么他生智慧?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差别的道理,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定要记住经里面的教训,“外不着相”,不取于相,外不着相,不着相就是不分别;“内不动心”,不动是什么?不起好恶之心,你的心就清净,心就平等,清净、平等就是觉心,觉就是智慧,生智慧。

  “正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也。”这两句话说明事实的真相。佛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是,我们哪一个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如是?毛病就是出在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是我们的病根。无量劫来在六道里面搞生死轮回,根本的原因就是胡思乱想。妄想已经养成习惯,想不想还不行,想断,断不了,这个麻烦真大了!稍稍涉猎到经义的人,都知道这回事情,但是无可奈何!连学佛都打妄想,这才知道我们的病太重太重了。佛教给我们,把妄想改变成阿弥陀佛,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我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阿弥陀佛。可是我很想想阿弥陀佛,但是想不起来,这个念头常常会被其他的妄念打断,这个事情麻烦了。因此必须要有人提醒你,假使真的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嘀咕:“你要想阿弥陀佛”,你听到这个太繁琐、太讨厌了,你又受不了!所以现在我们用什么方法?供佛像,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看到,我就想到阿弥陀佛。现在又有念佛机,一听到佛号,阿弥陀佛提起来了,这是个好方法。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念佛机非常有效。如果你家里面的人,不厌烦的话,念佛机应当一天二十四小时不能中断,佛号不能中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想佛,就胡思乱想,就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非常的可怕。   

   “8、菩萨应开如是见,通达如是无我法。云何通达,唯在不执己见,不执一见而已。云何能不执,首当大开圆解,令其见地彻底,则执情自薄。即复力除习气,离相离念,证得诸法一如,方为究竟耳。”

  “菩萨应开如是见,通达如是无我法。云何通达,唯在不执己见,不执一见而已。”这一句是我们修学成败关键的枢纽。菩萨应开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世尊讲的“开示悟入”,目标就是佛知佛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功德就圆满了。佛的知见是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我,安住在无我法。如何通达?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成见舍掉,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成见里面最深的,无过于我见、我相,这是成见里面最深的。起心动念都有一个我,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大错特错!诸位细细去观察《大藏经》,佛从来没有说,我怎么说法?我怎么想法?我怎么看法?没有!经典上“如是我闻”,那个“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定没有执着一个我的念头,没有。所以他心生智慧。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他一接触,通达无碍,他能够明了真实义。我们今天有障碍,眼有障碍,看佛经看不懂,把意思看错了;耳有障碍,听不懂,也把意思听错了。障碍的根本在哪里?在我见、我执。所以你要想破除这个障碍,真正通达佛所讲的真实义,唯一的方法,不执着己见,不执着一见而已。
“云何能不执,首当大开圆解,令其见地彻底,则执情自薄。”这个事情是真难,真正不容易。要不大开圆解,要不明心见性,要不能得一心不乱,做不到。可是这些事情难,非常非常困难!难也有办法,什么方法?大概我们现在所讲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很不好度的,是一切众生里面最麻烦的一类,知识分子老实说就是不老实,不老实的分子。最好的方法是读经,为什么?读经对他来讲比较契机,参禅、念佛他没有这个耐性,没有法子引起他的兴趣,他喜欢知识,读经。经要怎么读?一门深入。读许许多多经,不行!不能生效果,读一部经,一部经老老实实念,每天从头到尾念,念上十年,心定了,定了就能开悟,就能入这个境界,这个法子妙!你们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大,一天念一部,三千部是十年,三千是说整数,是十年的功夫。所以在六祖会下,被六祖一点,他就豁然大悟。再看《坛经》里面讲的无尽藏比丘尼,这个人读《涅槃经》,《涅槃经》的分量比《法华经》还要多,三十六卷。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个四十卷,一个三十六卷,比《法华经》要多好几倍。她也是一生专门受持一部经,念到心定了,遇到六祖,六祖给她讲一遍,她开悟了。这就是说明“因戒得定”。你念一部经,是戒、是持戒;持戒久了就得定,他心里面没有妄想。他有时间就读经,就读一部经,一遍读完了再读一遍,一直这样念下去,他心是定的,定就能开智慧,这非常非常重要。古来这些大德,不但是讲给我们听,事实人家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言教身教,说法转、作证转,我们还不能体会,那就没有法子。真正能有所体悟,就应当依教奉行,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个出路,真正能够超越生死烦恼,超越六道轮回,即使念佛往生也是增高品位。所以破执着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说出用读经这个方法。

  “即复力除习气,离相离念,证得诸法一如,方为究竟耳。”这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这一生虽然达不到,但是决定要向着这个方向去精进,尽心尽力去做,做到多少算多少,这样就好了。不可以说这个境界太高,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向这个目标做了,那就错了!一定要向这个目标去走,向这个方向去走,这就对了。

   “9、经中凡言于意云何。皆是探询见地之辞也。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谓作是念等等。皆是破其执见,令开圆见也。”

  “经中凡言于意云何”,这个句子在《金刚经》上很多。凡是这种句子,“皆是探询见地之辞”,我们要懂得它用意之所在,这是世尊考验学生的一种方式,测验他的功夫、他的见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的见解,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凡言作是念、能作是念否、莫作是念、汝勿谓作是念等等。”这些辞句也是在本经里面常见的,这些辞句里面的含义,“皆是破其执见,令开圆见。”可见得佛的用心非常微密,字字句句里面都含有很深的意义,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要紧的是众生心要细、心要虚,虚是不能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够体会得佛的意思。这是说明不执一,一不能执。底下一段经文,异也不能执,心才清净。


一三三、明不执异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乍看这个经文,的确很难体会到,佛说这一句话用意何在。

    “1、‘如来说是沙’。若不着相,则见相即见性。又何必说不是沙。此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


  “如来说是沙”,这是须菩提尊者答覆的。前面我们看到“即非是名”,这个地方须菩提没有说,恒河中所有沙,即非是沙,是名是沙,他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讲即非是名,我们好懂,那个意思就是可深可浅。“如来说是沙”,我们反而难懂,这个意思是深了。说明佛没有一点执着,众生怎么说,佛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怎么说,我随顺你怎么说,佛没有执着。如果注解里面不说明这一段经文,“正明一切皆是,以遣微细之执”,我们很不容易懂这一句话他的用意之所在。底下这一段就有了。

   “2、佛眼洞彻一切法差别事相。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坏俗谛,故世俗既说是沙,如来亦随俗而说是沙。以明如来之不执异见也。”

  “佛眼洞彻一切法差别事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差别的事相,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佛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你们怎么说都好,佛就跟着我们说,在随喜里面成就功德。功德是什么?是定、是慧。不但定、慧没有失掉,定、慧反而因之坚固,因之增长,这叫功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学习的。

  “不坏俗谛”,俗谛是众生的知见,众生的见解,虽然佛晓得,你们见解是错了,你们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佛并不马上给你纠正,还随顺你,这叫不坏世间法。“故世俗既说是沙,如来亦随俗而说是沙。以明如来之不执异见也。”要是以如来眼光来看,恒河沙是什么?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佛看到真相。但是佛没有说破,你们说沙,佛也说沙,佛完全是恒顺众生,佛一丝毫没有执着,他能够顺众生。

   “3、当知不一不异之义,便是法法皆如,此正佛之所证所得。即是佛之圆见。虽见而不立见,乃能于一切法不执而无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证得。一异不执,是破除我见之慧剑也。”
  “当知不一不异之义”,这里面为我们说出来,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枢纽。前面我们曾看到“无实无虚”,这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不一不异”,同样也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说一个无实无虚比较好,何必还要再搞个不一不异?佛的意思到底在哪里?说了无实无虚,怕你执着无实无虚;换一个话题来讲,不一不异就是无实无虚,教你离名字相。所有一切名字术语也是假设,这个地方就是怕你生微细的执着。有这个执着就是障碍,有这个执着,无明就不能断尽。不一不异,“不一”,是从相上讲的,森罗万象不一样;“不异”是从性上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法性,没有两样。不一就是无虚,不异就是无实。无实无虚,有什么两样?一个意思。“便是法法皆如”,诸法如义。

  “此正佛之所证所得。即是佛之圆见。虽见而不立见,乃能于一切法不执而无我,乃能如是如是究竟证得。”这一段话很重要,使我们想到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富楼那尊者一段话。尊者向世尊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后在佛门,被称为根本大问。他这个问题问的是:“一切众生,为什么会起无明?”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怎么起来的?将来成了佛,无明断掉了,成佛了,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起无明?《楞严经》第四卷。这是大问题,根本的问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答覆无明从哪里来的?知见立知。此地是“虽见而不立见”,这高明!他没有无明。我们见了之后,要立一个见,立一个见就是执著有一个见,这就是无明。《楞严经》在我们中国号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是满有道理的,《楞严经》说得详细,讲得透彻。佛的佛知佛见是什么?圆知圆见是什么?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一不异、无实无虚、法法皆如,这就是佛知佛见。果然契入这个境界,那个人心绝对清净,绝对不会再有妄想、分别、执着。如果你还有妄想、分别、执着,你不但没有入这个境界,连佛说的这几句话真正的意思,你也没懂得。只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听人家这么讲的,真正的意思不懂。真正意思要是懂,哪有放不下的?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一切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放不下是你没看破。圆知圆见是真看破,万法一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还想什么?

   世间人起心动念,大概第一个念头,“我想得什么?”你能得到吗?无实无虚,不一不异,你得什么?有什么东西你能得到?只要有一样东西还想得到,那就是无明,那就是虽见而立了见,他不是不立见,他立了见。这个地方的确相当的微细,你还是在一切法里面有执着,有执着就不是无我,有我!我所有的,这个与心性真相完全相违背。看看诸佛如来,他们跟我们作法恰恰相反,舍得干干净净,真正是一法不立。世尊当年在世所表现的,他的出身是王侯之家,是富贵的家族,他完全舍弃掉,去过一种托钵的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过这个生活。这个示现,表现的是什么?一切放下,统统放下,表现这个。

   在中国唐朝时候庞蕴居士,这很多同修都知道。庞居士也难得,也做了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他也是一个富贵的家族,他学佛了,道理统统通达、明了,看破了,看破之后放下了。他怎么放下的?把他家里面的金银财宝,全部装在一条大船上,船滑到江中心,砸一个洞,整个沉下去了,全部不要了。有人问他,你既然金银财宝不要了,为什么不拿去做一点慈善事业,救济别人?那是好事情!他留了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好事不如无事,人人都无事,天下太平;人人都想做好事,天下大乱,真正的好事是无事。他全部舍弃掉了,那生活怎么办?他卖草鞋,草鞋现在诸位看不到了,稻草编的,编的草鞋,大概在中国内陆可能还有。一双草鞋卖几文钱,每天编几双草鞋卖了,去过日子,他愿意这么作法,跟释迦牟尼佛托钵那个味道很相似。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破之后能够放下。与道相应,就是与法性相应,过一种纯粹天真自然的生活,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牵挂,舍得干干净净。这要不是真正看破,做不到!这个看破是讲见地,你的见地到什么程度?完全从生活当中能观察得出来。
  “一异不执,是破除我见之慧剑也。”这个意思好!我执是最难破的。难在哪里?不是执著“一”,就是执著“异”。这个一、异,不是执著“有”,就是执“空”;空是一,有是太多了,花样太多了,是异。总是落在两边,总不能够会归到中道,中道是两边都不执着。一异不执,就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样才能够破我相、破我见。

   “4、我见难除,不外两种理由。(1)见理不明。(2)自以为是。欲破我,首当明理。开佛圆见,彻明其理之谓也。先说五眼以明不执一,为见理不明者说法。继说河沙以明不执异,为自以为是者说法。”

  “我见难除,不外两种理由。(1)见理不明。(2)自以为是。”古来大德,为我们分析说明的确实很有道理。理,就像前面所说的,诸法如义,法法皆如,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是理。你对这个理没有透彻、没有明了,所以你放不下。实在讲,第二个还是从第一个来的,如果见理明了了,决不会自以为是;还是见理不明,自以为是那个麻烦就更大了。见理不明是所知障,自以为是烦恼障,这二障具足,你怎么能破我?“欲破我,首当明理。开佛圆见,彻明其理之谓也。”“开佛圆见”,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你要是通达明了了,这就是佛知佛见。

  “先说五眼以明不执一”,这个意思懂了吗?五眼虽然说五个,实际上是一个,是讲“见地”。“肉眼”,我们看到肉眼了,那法眼在哪里?慧眼在哪里?我们这两个是肉眼,没有看到佛有十个眼睛,没有看到;没有看到阿罗汉有四个眼睛,没有看到。论见地,见地是一;从作用,这是有五。也就是他这个见,见地能力的大小、功夫的浅深,分作五个,用这个方法来说明不执着一。佛问:“如来有肉眼吗?”“有肉眼!”“如来有法眼吗?”“有法眼!”那不执着,你说有,都有!而不是说,如来有佛眼,五种眼都叫佛眼。前面我们说到,众生有肉眼,其他的眼没有;天人有天眼,肉眼也是天眼,不执着。一异都不执着,不执着一。“为见理不明者说法”,对象在此地,破他执着一。接着又说恒河沙,就是这一段经文:“继说河沙以明不执异,为自以为是者说法。”他的对象,前面五眼是对见理不明的人说的,这一段讲恒河沙,是对自以为是的人说的。如果我们要不是很冷静的来看这个经文,真的看不出来,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5、今教以一异俱不可执,见将从何安立,则我亦与俱化矣。”

   实在说,如果不能深入《金刚经》的义趣,这个功效做不到。几个人念了《金刚经》就开悟?几个人念了《金刚经》,四相、四见就破了?有,是有!好像自古以来,只听说有六祖惠能,就这么一个人,六祖惠能以前没听说,以后好像也没有听说。这才晓得难,这才晓得学般若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往生的人,你看有多少?眼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就不少个,这就知道我们的根性不行。经虽然是讲讲,讲讲你才晓得,教好难,不容易!摆在面前,都不晓得佛说的是什么意思;说出了,稍稍体会到,是真的,确实是有这么深的意思存在,可是我们就是没有法子体会。

   虚实、一异、空有,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摆脱,不落在空边就落在有边,不落在虚边就落在实边,总是这个毛病。这两小节经文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们两边放下,两边都不执着。我们无始劫来的见妄,《楞严经》上讲见妄就是平常讲的妄想,才能断得了。妄想、分别、执着,才真正能够打掉。

   “6、不一不异之义,为般若之纲宗,佛法之要领。可以贯通一切法。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此句,开之则为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页三十八。”

  “不一不异之义”,这个义理、义趣,“为般若之纲宗”。《般若经》的纲领,《般若经》的宗旨,就是这四个字。“佛法之要领”,也只有这一句。“可以贯通一切法”,一切佛法、一切世间法,都不出这一个原理原则。“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你要想真正通达一切法无我,你一定要晓得不一不异这个道理;知道不一不异的事实真相,你才能够了知一切法,一切法真的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一切法缘生,哪有主宰?缘生持续的力量,在凡夫叫业力。譬如我们今天得这个人身,我们现在明白,这个身体是什么?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相。这是我们在佛经深深体会,了解这个身不一不异、无实无虚。这个身体在世间相续的现象,它能够存在几十年,这是什么力量?业力,业力在支持它。虽支持它,这个身体有变化,有老病死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业力在变化。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在业缘上能够掌握、能够控制,我们可以使这个身体能够多支持一段时间,能够让他少病、少恼,确实可以做得到。明了了,可以支配环境,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如果不明了,随业流转,自己完全做不了主。最上乘的,还是了解得透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通达无我法!要是安住在无我法,那就跟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真正通达法无我,安住无我法,这个人就是乘愿再来。他这个身体可以在这里支持一段时间,那不完全是业力,里面有愿力。愿力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倒驾慈航再来,不必!愿力一下超过业力,就是乘愿再来,我们整个这一生都改变了。没有愿力,我们这一生都是受业力支配。如果发的愿真诚、恳切,愿力超过业力的话,这一生就改变了,就是乘愿再来,这个不可以不晓得。一定要“先通达乎此”,你把不一不异的道理,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句,开之则为八不。”《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八不”是根据什么说的?就是根据不一不异说的,所以这是“八不”的根本句。“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页三十八。”江味农《金刚经讲义》第四卷,第三十八页,他讲得很详细。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他讲得很详细,我们这里都把它省掉了。你们不怕麻烦的人,可以找《讲义》来看。这一段,后面还要接着来探讨,义趣甚深、甚广,对于我们念佛,实在讲也很有帮助。念佛的功夫,为什么不得力?说老实话,也是放不下。《金刚般若》里面字字句句,它的主旨就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一段是看破、放下关键的所在,所以相当重要,不能不多说几句。

   “7、《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

   这是引用《大智度论》里面一段开示,说明不一不异之义。前面曾经说到,不一不异展开来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异这一句。“八不”,《中观论》上这样说,《大智度论》上也是这么说法,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很清楚的明了它,这就是佛知佛见;换句话说,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叫大开圆解。解圆,然后行自然就圆了。所谓行圆,也就是样样放得下,样样都不执着,这叫圆。如果还有丝毫执着,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圆,因此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这个意思与我们的常识,与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些现象都是生灭的现象、断常的现象、一异的现象、来去的现象,怎么可以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乃至于不来不去?这个意思实实在在很深,虽然我们在大乘经上曾经读过、曾经听说过,而事实上,我们在境界里面,这个念头转不过来。于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门,就是研教也不能够深入,行门、解门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这一段话的意思,末后这两句是说明,“因缘生法,灭诸戏论”。戏论,就是我们平常讲开玩笑的话,不是真的,这叫戏论。前面讲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戏论,所谓是凡夫知见,在法相宗里面叫“遍计所执性”,绝对不是事实。我们讲依他起,依他起还有个依据、有个根据;这个没有,比依他起还假,依他起已经是假的。遍计所执,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完全是虚妄的抽象概念,绝对不是事实。因缘生法,因缘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所谓一弹指,一弹指六十刹那,也就是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这就是因缘生法。这样微细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到?不但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们说我们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细了,粗心没有办法照见细境。因此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要收心,要修定;换句话说,要恢复清净心,心愈清净,我们讲那个心就愈细,感应特别的灵敏,粗心的人感觉不到的,细心的人感觉到了。这样微细的境界,实在讲要极其细心之人,才能够觉察到事实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定功相当深,八地叫不动地,这一位菩萨见到阿赖耶识的微细相。阿赖耶识的细相,佛给我们讲刹那九百生灭,就是阿赖耶的微细相。他见到了,见到这个现象,才会点头,确实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说法,我们不常听到;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倒是我们很常听到,就是所谓“无生法忍”。我们念佛,回向偈里面,都有“花开见佛悟无生”,什么叫“无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生是见到这个真相,见到这个微细相。于是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想法,统统放下了,灭诸戏论。我们以为有生有灭、有断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由此可知,这地方讲的因缘生法,是极其微细,不是粗相。

   因缘生法,也就是讲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续相。因与果也不是一定的,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就能体会到。譬如我们种瓜,大家晓得瓜子是因,我们种下去,将来结成瓜;瓜是果,这是一重因果。瓜结出来之后,那个瓜又是因,瓜里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晓得,因果是循环的。因可以变成果,果也可以变成因,因果循环不断,于是产生相续的现象。我们感触到的粗相,是相续相。因为体性必定现相,这在前面都曾经一再的说过,相是不会灭的,没有灭相的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相就是性,性不灭,不生不灭,相怎么会有生灭?相虽然不灭,但是相会改变。因此世尊教导我们,无住要生心,道理在此地。为什么要无住?因为相是刹那生灭,确确实实它不存在。所以这部经的后面告诉我们,“如梦幻泡影”,它不是实在的;“如露如电”,露是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这是比喻我们凡夫所见的粗相。圣者所见的像闪电一样,很短很短的时间,一刹那之间,闪电一样,那是比喻细相。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放下,生心要生清净心,你才能够见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但露不能执着,“如露亦如电”,露不能执着,电也不能执着;换句话说,粗相、细相都不能够执着,这就是无住的意思。佛教给我们生清净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决定是错误的。从这个事实,我们能体会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义。无论哪一法,从我们自己身体来说,这个身体就具足这八个意思。乃至身外,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具足这八个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体会到事实的真相,你才能够理解。理解就是佛门里面常讲的开悟。

   “8、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

  “佛所说法,不外真俗二谛。”古德有所谓“佛依二谛而说”,佛凭什么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所依凭的就是二谛,二谛是真谛与俗谛。“俗谛法相,虽变化无常,为世俗所共见,故谓之俗。”佛讲俗谛,我们好懂。为什么?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一般看法与想法,这个说起来,我们可以接受,不至于产生怀疑。真谛就不然,真谛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说,凡夫境界所见的是虚妄相,佛与大菩萨他们所见到的是宇宙的真实相,真实相与我们所见的虚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说出来,我们感觉到非常的生疏,很难接受。“真谛法性,则常恒不变,为诸法之本体,故谓之真”。“八不”是说明它的真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佛说二谛,皆用八不之义以说明之。”八不的意思,后面还要说。

TOP